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理综加速技巧 人教版
最全最全高考抢分秘籍——高中物理二级结论小结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米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tg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熟记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电磁感应1.楞次定律:(阻碍原因)内外环电流方向:“增反减同”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反减同” 磁铁相对线圈运动:“你追我退,你退我追”通电导线或线圈旁的线框:线框运动时:“你来我推,你走我拉” 电流变化时:“你增我远离,你减我靠近” 2.i 最大时(0=∆∆t I ,0=框I )或i 为零时(最大tI∆∆最大框I )框均不受力。
3.楞次定律的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减速向右4.两次感应问题: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结合安培定则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5.平动直杆所受的安培力:总R VL B F 22=,热功率:总热R V L B P 222=。
6.转杆(轮)发电机:ωε221BL = 7.感生电量:总R n Q φ∆=。
图1线框在恒力作用下穿过磁场:进入时产生的焦耳热小于穿出时产生的焦耳热。
图2中:两线框下落过程: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时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时的速度。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3:2:1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如何提高解题速度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如何提高解题速度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是评估学生在各个科目中的整体表现的综合性考试。
在这种考试中,学生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的难题。
为了在这些测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学生需要提高解题速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解题速度。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目多样,涉及的知识点广泛。
为了能够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教辅材料和在线课程等途径来加强对各科的理解和掌握,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刷题提高解题速度通过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题速度。
可以选择一些类似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题目进行刷题,熟悉各科的题型,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刷题过程中,可以采用计时的方式,逐渐提高解题速度。
三、合理规划时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通常时间紧迫,题量较大。
因此,学生需要在考试前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
可以根据各科的题目难度和分值来确定解题的时间分配,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要尽量避免在单个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可以先解答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学生需要迅速准确地理解题目中的信息,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科普材料,培养对文字信息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注意审题,排除干扰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五、练习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来解决。
因此,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数学竞赛或解题训练营等活动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灵敏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专注力在解决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专注力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面对考试,并保持冷静的思维。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每一个结论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同增异减)。
2.自由落体运动:第1s 内的位移x 1=5m ,第2s 内的位移x 2=15m ,从20m 高处下落所用的时间为2s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④通过相邻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4.逐差公式:Δx =aT 2 x n -x m = (n-m) aT 2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中时速度:)(2102/t t v v v t x v +===-。
6.初速为v 0的汽车以大小为a 的加速刹车减速,则刹车时间av t 0=。
7.0-v -0运动模型: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均为v /2。
转折点的速度是衔接:a 1t 1=a 2t 2。
8.竖直上抛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gH 22υ=,上升或下降的时间:g t t 0υ==下上,同一位置:v 上=-v 下类竖直上抛运动:a H 22υ=,at t 0υ==下上 。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2011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评析──网上评议活动小结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发挥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正确引导作用,开展对物理试题的命题研究,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11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网上评议活动,评议的试题为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2011年高考试卷中的物理题,涉及山东、广东、海南、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湖南、河南、江西、山西、新疆的高考物理题与宁夏相同)、江苏、浙江、安徽、天津、福建、北京等全国共10份高考理综试卷或物理试卷。
评议一律采用实名制,其方式是填写评议表,说出自己认为的5道最佳试题和5道欠佳试题,并阐明理由。
根据2011年物理高考《考试大纲》,试题的评议条件为:试题有利于使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涉及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系列的实验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定律和结论。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加深对这些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1. 质点受力平衡的条件:当一个质点所受合力为零时,质点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得到。
在平衡状态下,质点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即∑F=0,其中F代表外力的合力。
这个结论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平衡问题,例如物体悬挂、静止在斜面上等。
在解决平衡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结论,通过分析力的平衡条件来确定未知量。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结论可以从观察实验中得到,也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的推导中得出。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即a=0。
这个结论揭示了物体的惯性特性,对解释许多运动现象有重要意义。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数学推导得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F与物体的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为F=ma,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
这个结论表明了力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且为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定量方法。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推理得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A对物体B施加的力大小等于物体B对物体A施加的力大小,并且方向相反。
这个结论反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力的交互作用和平衡问题的本质。
5.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得到。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系统中各个物体的动量之和在时间上保持不变,即在碰撞或运动过程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总动量的贡献为零。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如下:
1. 竖直上抛运动:
1. 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做匀减速运动。
2. 下降阶段: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仍为g。
3. 整个过程(往返运动):先减速后加速,整个过程时间比为1:1,
位移大小比为1:3。
2. 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2.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或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考
虑重力的话)。
3. 合速度方向:抛出点正上方时,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不断下落,角度越来越小,速度分解后,平行水平分量不变。
3. 万有引力:
1. 所有物体间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2. 在同一星球上不同高度(或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向
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3. 物体随倾斜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的万有引力可以分为沿轨
道切线方向的分量和径向分量的力(也叫向心力)。
只有径向的力才
能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些只是一部分二级结论,详细的物理二级结论建议您查阅物理教辅
资料或咨询物理老师。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1. 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 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
即2aT x =∆(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广:2)(aT n m x x n m -=- 4.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2/t V V =5.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 =(2) 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6.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 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8.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
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at V =∆)。
10.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1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人教版高中 物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修二基本知识点第1节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曲线运动1. 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3. 曲线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即必然具有加速度.4.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 从动力学角度看: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 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5.曲线运动的类型(1)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恒定不变.如平抛运动(2)非匀变速(变加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变化.如圆周运动6.合力与轨迹关系:合力指向轨迹弯曲的凹测,轨迹介于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如图:7.速率变化情况判断:(1)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速率增大;(2)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速率减小;(3)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速率不变.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分运动和合运动: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参与的这几个运动即分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即合运动.2.运动的合成: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3.运动的分解: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4.运算法则: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5.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3)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4)同一性:分运动与和运动由同一物体参与,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5.分解步骤(1)确定合运动方向(实际运动方向).(2)分析合运动的运动效果(例如蜡块的实际运动从效果上就可以看成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和在水平方向随管移动).(3)依据合运动的实际效果确定分运动的方向.(4)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作图,将合运动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分别分解到分运动的方向上.三、小船渡河模型1.模型特点: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研究其速度方向不同时对合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运动系统可看做小船渡河模型.2.模型分析:(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水流速度)、v(船的实际速度).(3)两个极值:①过河时间最短:v1⊥v2,t min=dv1(d为河宽).②过河位移最小:v⊥v2(前提v1>v2),如图甲所示,此时x min=d,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夹角为α,cos α=v2v1;v1⊥v(前提v1<v2),如图乙所示.过河最小位移为:x min=dsin α=v2v1d.第二节:平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运动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3.基本规律:以抛出点为原点,以水平方向(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以竖直向下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4.平抛运动的速度(1)水平方向:v x =v 0 (2)竖直方向:v y =gt (3)合速度大小:v =v 2x +v 2y =v 20+(gt )2(4)合速度方向:tan θ=v y v x=gt v 0(θ表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5.平抛运动的位移(1)水平位移:x =v 0t (2)竖直位移:y =12gt 2(3)合位移大小:l =x 2+y 2 (4)合位移方向:tan α=yx =gt2v 0(α表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5)轨迹方程:y =g2v 20x 2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67推论Ⅰ: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α=2tan θ证明:如图所示,由平抛运动规律得:tan α=v ⊥v 0=gt v 0,tan θ=y x=12gt 2v 0t=gt2v 0所以tan α=2tan θ推论Ⅱ: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证明:如图所示,设平抛物体的初速度为v 0,从原点O 到A 点的时间为t ,A 点坐标为(x ,y ),B 点坐标为(x ′,0)则x =v 0t ,y =12gt 2,v ⊥=gt ,又tan α=v ⊥v 0=y x -x ′,解得x ′=x2,即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x 轴的交点B 必为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第三节:圆周运动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的快慢,v =Δs Δt =2πrT2.角速度: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ω=ΔθΔt =2πT (这里的θ∆必须是弧度制的角)3.周期和频率: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T =2πr v ,f =1T4.向心力(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或受到的合力在沿着半径方向上的分力)叫做向心力(2)大小:22222244v F ma m mr mr mr f r Tπωπ=====向向 (3)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沿半径指向圆心,时刻在改变,即向心力是一个变力(4)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避免再另外添加一个向心力5.向心加速度(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指向圆心的加速度 (2)大小:a n =r ω2=v 2r=ωv =4π2T2r(3)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 6.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二、离心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2.供需关系与运动:如图所示,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则 (1)当F =m ω2r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3)当F <m ω2r 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4)当F >m ω2r 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近心运动)第四节:万有引力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实用]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实用]
一、关于物理
1、熟悉物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定律:无论是量子力学、电磁学、力学和热学,或者是电动力学、光学和声学等,都必须熟悉其基础理论和定律。
物理学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特别是包括物质的本质和结构。
熟悉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地运用物理学的相关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熟悉物理学的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就好比把手上的木刀要会磨成一把斧头一样,才能切花长株出美丽的花朵,只有正确有效地应用起来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
实验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物理学,特别是在进行实验之前要观察、探究、思考问题,以此来检验、验证理论以及拓展新的理论。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高分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依据解题思路进行顺序推理,而不是胡乱猜测和急于求成。
其次,还要细心,力求确保仔细检验和查验每一步的计算和准确性,以确保这一路走来没有脱离正轨。
最后,在完成背景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用新的分析方法来深入到抽象的概念中去,在未知的领域追寻和发现更多的新的物理知识。
二、总结
1、物理学是一门十分繁杂的学科,无论是力学、热学还是电磁学等等,都需要深刻理解基本定律和知识,并熟练掌握实验方法。
2、在解决理论问题时,需要针对性地把握问题实质、紧贴解题思路及实践经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高分者不仅要依靠注重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而且要培养正确有效的学习思路、积极主动地发掘新的物理学知识。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二级规律—方法技巧易错易混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二级规律—方法*技巧*易错*易混一、质点的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1)加速度(定义式)a=( V t - V 0)/t (2)速度公式:V t =V 0+at (3)位移公式:S=V 0t+at 2/2 (4)速度位移关系式:V t 2-V 02=2aS二级规律(1) 时刻中点的即时速度:V t/ 2 =20t V V +=_v =st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 222t o v v +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是 V t/2 <V s/2(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_______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_________(3)处理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的计算公式:v i =(S i +S i+1)/(2T),a=(S i+1-S i )/T 2逐差法 23216549t s -s -s -s s s a ++=(4)实验用推论Δs =at 2{s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初速度可以不为零(5)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 S S 221+(6)若S=3t+2t 2 可知a=4m/s 2,V 0=3m/s 。
(s = v 0t+ at 2/2)*方法*技巧*易错*易混(1)平均速度=位移/时间,是矢量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是标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加速度无直接联系。
(3)a=(V t -V o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a 决定式是a=f/m (4)f 、a 、Δv 一定同向 ,v 与f 、 a 不一定同向。
(5)实际减速运动注意先停情况,减速为零可研究逆运动。
“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一.力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V t 2221212+=+==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中间位置的速度:V V V S212222=+,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5.“S=3t+2t 2”:a=4m/s2,V0=3m/s.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1. 速度和加速度结论:
- 加速度为常数时,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
- 当速度为常数时,加速度为零。
2. 运动物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结论: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会互相抵消,因为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 牛顿第一定律结论:
-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 外力的存在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结论:
- 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F = m * a,其中 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结论:
- 对于任何作用力,都会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
用力。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动能和功结论:
- 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分为动能和势能。
- 动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可用公式 K = 1/2 * m
* v^2 计算。
-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可用公式 W = F * d * cosθ 计算,其中
F 是力,d 是力的作用距离,θ 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以上是高中物理二级的结论总结。
这些结论是物理学的基础,
可以帮助理解物体运动的特性和力的作用原理。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三物理总复习之⼆级结论(完整版)⾼中物理的模型与题型、规律和⼆级结论⼀、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考理科综合能⼒测试的物理部分难度有所下降,然⽽,我们并没有见到考⽣的成绩随着试题难度的下降⽽成⽐例地上升。
因此,有必要将堆积如⼭的习题梳理出头绪,提纲挈领出物理解决问题基本⽅法。
⾸都师范⼤学乔际平教授等早就提出⽤“多题归⼀”的⽅法。
多题归⼀的思路是什么?有的做法是归纳出若⼲种题型,帮助学⽣记忆这⼀类习题的解法,并且收到很好的成效。
但是,学⽣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往往束⼿⽆策。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归纳出题型的做法还可以再前进⼀步,回归到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法上去,⽤模型法解题。
⼆、模型与题型1、⾼中物理中的模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物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模型⽅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对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环境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起见,物理学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看成理想对象模型;或都把实际的物质结构理想化,当成理想结构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物理过程理想化,看作理想过程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的环境理想化,当作理想的环境模型。
例如,⾼中物理所研究的理想对象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电源、直流电路等;原⼦物理中的结构模型有汤姆逊葡萄⼲—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氢原⼦模型等;在运动学中,理想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机械波等;在电磁学中,理想的环境模型包括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真空中静⽌的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模型研究就是研究在某⼀物质单元存在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模型的规律有其⾃⾝的结构系统,每个模型都有⾃⾝对应的⼀整套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学5个公式,动⼒学5个公式,如果再加上受⼒分析中⽤到的重⼒、弹簧弹⼒、滑动摩擦⼒、电场⼒、磁场⼒等6个公式,约为16个公式;电学中有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这些规律都对应着⼀定的模型以及理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新课程高中物理复习 “二级结论”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212222=+, V V S t 22>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 通过各段时间比1∶()12-∶(23-)∶……5.自由落体: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02m v h g=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22v as =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μg 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α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F m m m N 212+=,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 αgtg a = 注意α角的位置!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弹力为零 6.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v m R f m R Tm R m R mv F ωππω=====22222244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5gR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 (3)“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gR 4。
4.重力加速2r GMg =,g 与高度的关系:()g h R R g ⋅+=22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6.人造卫星: V =r GM ω=3r GM T =2πGMr 3a =2rGM以上各式只能对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来讨论它们的各参量的大小关系,不适于对卫星的变轨过程进行讨论。
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5.6R,v = 3.1 km/s对地球卫星来说,最小周期约为84分钟。
最大加速度为g ,最大速度为7.9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由重力等于引力导出:GM=gR2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完全失重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Rg V =1,RGM V =1,V 1=7.9km/s五、机械能:1.求机械功的途径:(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
2.保守力(类似重力,电场力。
分子力等)做功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与路径无关。
3.功能关系: Q =f ·S 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 等于摩擦力对两物体所做总功的大小。
4.保守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p E W ∆-=保。
(重力,电场力。
分子力,弹簧弹力) 5.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
6.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机械能。
六、动量:1.反弹:动量变化量大小()∆p m v v =+122.“弹开”(初动量为零,分成两部分):速度和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两个运动物体相互碰撞):()'=-++V m m V m V m m 112122122,()V m m V m V m m 221211122'=-++ 式中的速度均为矢量,使用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动物碰静物:V 2=0, ()'=-+'=+V m m V m m V m V m m 112112211122,质量大碰小,一起向前;小碰大,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
碰撞中动能不会增大,反弹时被碰物体动量大小可能超过原物体的动量大小。
4.A追上B发生碰撞,则(1)V A >V B (2)A 的动量和速度减小,B 的动量和速度增大 (3)动量守恒 (4)动能不增加 (5)A 不穿过B ('<'V V A B )。
.一般碰撞的结果总是介于完全弹性与完全非弹性之间。
5 物体由静止放置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在物体加速过程中,物体获得的机械能与在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等,均等于电动机消耗的能量的一半。
6.双弹簧振子在光滑直轨道上运动,弹簧为原长时一个振子速度最大,另一个振子速度最小;弹簧最长和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两振子速度一定相等。
7.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1)如果是瞬时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解决。
如果是讨论一个过程,则可能存在三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2)如果作用力是恒力,三条路都可以,首选功能或动量。
如果作用力是变力,只能从功能和动量去求解。
(3)已知距离或者求距离时,首选功能。
已知时间或者求时间时,首选动量。
(4)运动的传递过程找动量关系。
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找功能关系。
(5)在复杂情况下,同时动用多种关系。
8.子弹击木块类习题:在地面光滑、没有拉力情况下,每一个子过程有两个方程: (1)动量守恒(2)能量关系。
从最初到相对静止的过程中 S m /d/S M =(M+2m)/(M+m)/m9 总动量为零的平均动量守恒中的位移关系为 10常用到功能关系: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距离等于摩擦产生的热,等于系统失去的动能。
七、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振动,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动量、动能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只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向经过半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半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2t mv经过一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原来位置,一切参量恢复。
一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零。
2.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都作受迫振动,都重复振源的振动,只是开始时刻不同。
波源先向上运动,产生的横波波峰在前;波源先向下运动,产生的横波波谷在前。
波的传播方式:前端波形不变,向前平移并延伸。
3.由波的图象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周期和波速等时:注意“双向”和“多解”。
4.波形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上坡向下,下坡向上”5.波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波长与波速成正比。
6.波发生干涉时,看不到波的移动。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位置不变,互相间隔。
八、热学1.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在一起。
宏观量和微观量间计算的过渡量:物质的量(摩尔数)。
2.分析气体过程有两条路:一是用参量分析(PV/T=C )、二是用能量分析(ΔE=W+Q )。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看温度,做功看体积,吸放热综合以上两项用能量守恒分析。
九、静电学:1.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电电E W ∆-=。
2.电现象中移动的是电子(负电荷),不是正电荷。
3.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偏距S y =222mdv qul 偏角正切tg θ=2mdv qul先经过加加速电场U1,再经过偏转电场U2,偏距S y =1224dU L U 偏角正切tg θ= 122dU LU4.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定性用电场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分析功的正负,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的方向,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5.只有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6.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断开电源时,电容器电量不变;改变两板距离,场强不变。
7.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 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出正极,流入负极。
十、恒定电流:1.串联电路:U 与R 成正比,U R R R U 2111+=。
P 与R 成正比,P R R R P 2111+=。
2.并联电路:I 与R 成反比, I R R R I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