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A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人教版]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知识结构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解,利用化学知识,理解核酸的结构。

⑵联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理解核酸的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决方法]

教师精心准备好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1——2种材料,归纳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

六、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

七、学生活动

⑴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⑵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见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26DNA指纹检测图提出下列问题:

⑴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

⑵怎样知道DNA来自同一个人?

⑶DNA可以做身份证吗?

⑷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⑸核酸有几类?

⑹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

教师归纳总结。

引言: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呢?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观察1——2种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⑴实验目的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剂对DNA、RNA的不同着色反应来探究DNA、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

布位置。

⑵实验原理分析

甲基绿+DNA→呈现绿色

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⑶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8%盐酸……①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解

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

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P28——29相关问题。

⑴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⑵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⑶核苷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⑷核苷酸分为几类?

⑸DNA和RNA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⑹DNA和RNA有何不同?

⑺什么是遗传信息?

⑻核酸分子的多样性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归纳:⑴核酸的分子结构层次。

⑵核苷酸组成示意图。

⑶DNA和RNA的比较。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DNA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DNA

大多数病毒:DNA

非细胞生物

极少数病毒:RNA

(三)总结DNA

种类

RNA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功能

分布:实验观察

组成单位

分子结构

DNA与RNA的区别

遗传信息的储存

(四)作业布置

P29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DNA

1、种类

RNA

2、功能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中、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三、核酸的分子结构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DNA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DNA

大多数病毒:DNA

非细胞生物

极少数病毒:RNA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