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艰难梭菌
( C.difficile )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 G+大杆菌;芽胞为卵圆形,位
于菌体次极端;有周鞭毛
培养: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产生A、B两种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因长期使用或不正规使用 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医院内感染 所致疾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假膜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非特异性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 特异性预防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 特异性治疗:TAT
人血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ATG)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有芽胞
有荚膜
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厌氧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卵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混浊圈(卵磷脂酶)
Nagler反应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血平板












庖肉培养基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10余种外毒素 2、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战伤、工伤、车祸等
–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 酶\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及组织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o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o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法无细菌生长
• 所致疾病
• 微生物检查与防治 标本采集注意 正确使用抗生素:青霉素抗性菌株等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解析

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解析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 1.一般化合物(氨;硝酸与亚硝酸;氮氧 化物;硫化氢;酸性矿水;甲基汞;羟胺; 亚硝氨类;)
❖ 致病特点: 1.主要是食物中毒; 2.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中毒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4.有较强的抗药性;
黄曲霉毒素
❖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 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 素的危害性,毒性为氰化物的10倍,砒霜的68倍,靶器 官为肝脏,亦有引起胃,肠,肾病变者.长时间食用含低浓 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 的主要原因。
❖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 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 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 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 268℃。在pH9-10的溶液中分解迅速
致病机理
❖ 黄曲霉毒素能与tRNA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 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tRNA与某些氨基 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必需 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 酸与tRNA的结合,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从 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质生物合成,影 响细胞代谢。
四.藻类毒素
❖ 产毒素的甲藻引发赤潮后,产生的毒素会在 贝类内脏积累,人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
❖ 如:从石房蛤中分离出来的石房蛤毒素 (saxitoxin),是源于链状膝沟藻 (Conyaulax catenella),石房蛤毒素毒性与 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国际条约已将其列为化 学武器.该毒素热稳定性强.
第13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环境的 污染
❖ 正常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物在自然物质循环 中不断运转,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和重要 组成.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2020/3/15
33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 • 在厌O2环境中能产生毒力非常强的外毒素(肉
毒毒素) • 人食用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
中毒,产生特殊的神痉麻痹症状
2020/3/15
3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为椭园形 位于次极端 大于菌体 细菌呈“汤匙状”
2020/3/15
35
2020/3/15
36
(二)抵抗力
• 芽胞抵抗力很强: 耐湿热 100℃1h↑ 耐高压蒸汽灭菌121℃30’
• 肉毒毒素: 耐酸:耐胃酸24小时 耐消化酶: 不耐热:100℃1’可被破坏
2020/3/15
37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主要为肉毒毒素(外毒素) 肉毒毒素特点: ①毒力非常强: 1mg → 2亿只小白鼠死亡 0.1µg → 1个人致死 1g → 100万人致死 比氢化钾强一万倍 ②具有抗原性,但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进入血流 2.破伤风的早期症状(特别是新生儿)
肌肉痉挛规律: 先局部后全身,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早期症状:拒奶、啼哭 成人:早期症状:一般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
2020/3/15
16
2020/3/15
17
(四)致病条件
1.创伤 2.厌氧环境
①小而深的伤口 ②局部有坏死组织 ③局部存在异物 ④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第三组:注射不加热上清液+多价肉毒抗血清
结果:第一组小白鼠1-2天发病
第二、三组不发病
症状:流涎、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眼睑
下垂等。最后因心力衰竭死亡
2020/3/15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3) 毒血症 病原微生物只在局部组织生长,但其分泌 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机体中毒,病原体不进入血流。
(4) 脓毒血症 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 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38-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感染的过程
(二) 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同时可不断
地向机体外排出。 排出途径与传染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繁殖的
-27-
感染症的冰山现象
无症状感染
-28-
典型疾病表现 轻微临床表现
微生物学研究 侧重于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 病的重点转移 到预防感染,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
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 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大肠杆菌F4(K88)→ 猪的小肠前段
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大肠杆菌F6(987P)→ 猪的小肠后段
大肠杆菌F2→ 人的小肠
-10-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 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 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 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 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溶血链球菌
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所清除
-8-
1、 侵袭力
黏附素:凡细菌表面能与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表面 受体黏附的结构成分。
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革 兰氏阴性菌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外膜蛋白(OMP)以 及脂磷壁酸(LTA)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医学微生物-第十三章 分支杆菌属

医学微生物-第十三章 分支杆菌属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 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为: (1)结核病感染率高 (2)结核病患病率高 (3)结核病耐药率高 (4)结核病死亡率高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染色
G+ ,菌体细长微弯,具有分枝生长现象,抗 酸染色阳性(红色),菌体排列分散,有荚膜
③能防止有害物质及药物进入; ④能抑制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
2、脂质:含量越高,致病性越强 • 磷脂:促使单核细胞增生,使巨噬细胞
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和干 酪样坏死。 • 索状因子:能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粒细 胞游走和吞噬,形成慢性肉芽肿。
• 蜡质D:有佐剂作用,可刺激机体产生迟 发型超敏反应。
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链霉素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则
2、培养: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3、主要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膜和
密切接触传播 4、临床类型:瘤型麻风、结核样型麻风 5、以细胞免疫为主
未治疗:蓝色的天空中悬挂红色的彩虹
已治疗的:菌体呈颗粒状,排列为索状
(二)培养
1、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 适PH为6.5—6.8
2、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氏(Lowenstein) 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含土豆、蛋黄、无 机盐、孔雀绿、甘油等
3、生长缓慢,一般需3—4W才见菌落生长, 最慢20W,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 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
郭霍现象:细胞免疫与超敏反应同时 存在
(二)结核菌素试验 • 1、原理: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果受试
者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结核菌素与致 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形成迟发型超敏 反应性炎症。
• 试剂 ——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 ——纯蛋白衍生物(PPD): 有两种:人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PPD—C 和卡介苗制成的BCG—PPD

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一、选择题A 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 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 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 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份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份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C. 白喉外毒素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D. 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 肉毒梭菌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 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 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 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 乙型溶素E. 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惟独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 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 系统B.非MPO 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 以上都不是28.参预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 受体B.C3b 受体C.PWM 受体D.LPS 受体E.Con A 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 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 D.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轮状病毒 C.HAVD. 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 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 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 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挠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挠病毒脱壳D. 阻挠病毒核酸转录E. 阻挠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 B.穿入 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 中和抗体能阻挠病毒吸附B .分泌型IgA 能阻挠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挠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浮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挠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 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者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D.极体B.蚀斑E.异染颗粒C.空斑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 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 内毒素D.表面结构B.外毒素C.侵袭力E. 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D. 乙脑病毒B.风疹病毒E. 甲肝病毒C.流感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 出血热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 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棒状杆菌第十三章棒状杆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与分枝杆菌属和诺卡菌属一样,是放线菌中细胞壁含短链分枝菌酸的菌属。

革兰阳性,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的杆菌。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有异染颗粒。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此属细菌种类较多。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上。

可定植于人皮肤、上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

大多为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人类致病且具传染性的主要为白喉棒状杆菌。

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俗称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该菌能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细菌常排列呈V、L等文字形。

革兰染色阳性。

用美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有深染的颗粒。

用Neisser或Albert 等法染色,这些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图13-1)。

颗粒的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磷酸盐,在鉴定时有重要意义。

但当细菌衰老时异染颗粒被消耗而不明显,且细胞壁变薄易被脱色,常造成革兰染色不定,有时在革兰阴性的菌体中见有阳性颗粒或节段。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

培养过夜在血平板上可见1~3mm菌落。

在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血清斜面上生长迅速,涂片染色异染颗粒明显。

分离培养时常用鉴别选择培养基含0.03%~0.04%亚碲酸钾的血平板。

亚碲酸钾能抑制杂菌,且白喉棒状杆菌能吸收亚碲酸盐使其还原为元素碲,菌落呈黑色。

抵抗力白喉棒状杆菌对湿热抵抗力不强,煮沸1min死亡。

但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强。

在衣服、床单、玩具上可存活数天至数周。

5%石炭酸中1min、3% 来沙尔中10min死亡。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白喉外毒素有关。

大多白喉棒状杆菌的-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而白喉棒状杆菌本身无此基因。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它们是由进化而形成的,不仅直接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药物、纺织品、燃料、材料等,而且还通过参与物质循环来维持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生存环境。

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特之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几章已对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作了阐述。

本章将阐明其物种的多样性,简要的介绍原核微生物(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粘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一、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对细菌的系统发育以往的概念是根据类群的表型特征(主要是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少量的遗传特征)来判断它们的系统发育和进化途径。

而通过细菌16s rRNA的序列分析已经揭示出,不同细菌本身保守的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才是识别系统发育的标记。

据此,细菌的系统发育包括12个独特的类群(图13-1)。

图13-1 细菌的系统发育树类群1. 紫色光合细菌及其有关细菌:目前将类群1称为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um)。

是细菌中包括的属最多而且在生理特性上最具有多样性,由α、β、γ、δ、和ε5个亚门组成。

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紫色细菌包括在α、β和γ3个亚门中,但一些有机化能营养的属,如:埃希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醋单胞菌属和一些无机化能营养的属,如:硝化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也包括在这3个亚门中。

δ和ε2个亚门只包括非光合作用的细菌。

尽管所有的肠道细菌、大多数的假单胞菌、自生和共生固氮细菌以及大多数化能无机营养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态分布的表型上与紫色细菌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系统发育上却都与紫色细菌有关。

由紫色细菌谱系可以引申出各种各样在生理特性和生态分布上有差异的重要细菌。

16s rRNA 序列分析的结果指明,AAAUUGG序列用以鉴别α亚门的紫色细菌;CYUUACACAUG(Y表示任意一个嘧啶)是β亚门的序列特征;ACUAAAACUCAAAG序列存在于大多数δ亚门紫色细菌的16SrRNA中。

第十三章--抗微生物药

第十三章--抗微生物药

7/6/2020
二、常用术语
7.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
§13-1 概述
7/6/2020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二节 抗生素
7/6/2020
学习内容
1 β-内酰胺类 2 大环内酯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5 其他类抗生素
§13-2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定义: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
7/6/2020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耐药性】 金葡菌产生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环被打开,细菌产生耐药性
【临床应用】
1.G+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败 血症、大叶性肺炎、骨髓炎等 2.G-球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7/6/20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β-内酰胺类
学习目标
掌握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甲硝唑的药物作用、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磺胺类、甲氧苄啶的作用特点及联合应用 的意义,常用消毒防腐药的应用 了解常用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及呋喃类药作用 特点及应用,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一节 抗菌药物、抗生素与化 学治疗的基本概念
7/6/2020
一、β-内酰胺类
§13-2 抗生素
【药物相互作用】
5.双硫仑样反应:又称醉酒样反应、双硫醒样反应。
与乙醇合用时产生。
故用本类药物期间或停药5天内应禁酒。
《药物学基础》(第3版)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目录
❖ 第一节 抗菌药物、抗生素与化学治 疗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学:第13章 分枝杆菌属

微生物学:第13章  分枝杆菌属
/肾/肠/骨/关节等结核病) 破损的皮肤黏膜或伤口→皮肤结核 经消化道感染→肠结核(好发部位是回
盲部)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体对MTB有相当强的免疫力
(一)免疫性
❖ 结核的免疫为带菌免疫(传染性免疫) ❖ 以细胞免疫为主,免疫力持久 ❖ 机体能产生的抗体中和力弱
(二)免疫与超敏反应 ❖ 免疫防御的同时,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 索状因子(分枝菌酸):能破坏宿主细胞线
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肉芽肿。
❖ 硫酸脑苷酯:抑制溶菌酶体与吞噬体的结
合,使该菌胞内寄生。 ❖ 蜡质D:佐剂,能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Hale Waihona Puke 2. 蛋白质 •菌体内合成,重要的是结核菌素 •单独存在不致病,与蜡质D结合后, 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3.其他(自学):多糖、核酸、荚膜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
❖ 分别由不同的MTB抗原诱导 细胞免疫:rRNA和十几种分泌蛋白诱导 超敏反应:众多菌体蛋白和蜡质D诱导
❖ 分别由不同的淋巴细胞介导 细胞免疫:Lytl+2- 和Lytl-2-淋巴细胞 超敏反应:Lytl+2+淋巴细胞
(四)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结核菌素+蜡质D→Ⅳ型超敏反应 2.试剂:旧结核菌素(OT)—副作用明显 纯蛋白衍生物(PPDC和BCGPPD)—OT纯化 3.方法:两前臂掌侧各皮内 注射PPDC和BCGPPD 5单 位(目前仍单侧注射PPD), 48~72h后观察结果。
2.原发后感染
(3)开放性TB 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样坏死液化 外源性感染→细菌经呼吸道感染 菌体扩散至气管或胸腔→随痰排出→慢 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传染性最强;IV型)
干酪样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第十三章 生物膜法

第十三章 生物膜法

不同点:
1. 丝状菌的大量繁殖使生物膜具有立体结构,能疏松生物膜, 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而在活性污泥中则会对系 统构成威胁, 2. 生物膜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比活性污泥数量多,种类更 丰富; 且分层聚居,在水流的下层出现。
二、影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进水底物的组分和浓度及其变化规律 营养物质 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 有机负荷:kgBOD5/[m3(滤料)· d]
蜂窝斜管和蜂窝斜板
浮球填料
陶粒滤料
立体弹性填料
聚丙烯半软性填料
2. 布水系统:要求布水均匀; 有固定式喷嘴布水系统(现基本不用)和旋转式布水 器(图13-3 a); 布水中心管,布水横管;布水横管的一侧开于小孔, 小孔直径10~15mm;间距不等,愈近池心间距愈 大,保证单位面积的滤池面积接受的水量相等;

水力负荷q高:9~40m3· 2滤料· -1 (m d) 有机负荷高:0.5~1.5gBOD5· 3滤料· -1,在1.1左右 (m d)
BOD5去除率:80~90%;出水BOD5 >30mg· -1; L

卵石或石英石滤料;H=2~4m; 布水系统:旋转式布水系统;


出水无DO和硝酸盐;二沉池的污泥稳定性差,泥量大;
隙率大、强度高;纤维。
4. 生物膜法:好氧法、厌氧法(厌氧滤池/UASB)
13
13-1 13-2 13-3 13-4 13-5

生物膜法
基本原理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膜法的进展
13-1 基本原理
一. 生物膜:
附着生长在滤料上充满微生物的立体网状结构,具有较强的 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图13-1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第十三章奈瑟菌ppt课件

第十三章奈瑟菌ppt课件

防治原则
预防淋病应取缔娼妓、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 新生儿1%硝酸银滴眼,或红霉素、四环素眼
药膏 药物首选青霉素,但多有耐药性,应用新型青
霉素族抗生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节
• •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s meningococcus
问题
1.淋病奈瑟菌可引起 A.阴道炎 B.化脓性结膜炎 C.子宫颈炎 D.梅毒 E.尿道炎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青霉素、磺胺大剂量治疗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小结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 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 致疾病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教学大纲
掌握内容
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 特性及抵抗力 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熟悉内容
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防治原则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两者关系
相似点:
生物学性状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十三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普通染色着色不佳,改良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着色良 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肺炎支原体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的“煎荷包蛋”状菌落,基因组中核 酸G+Cmol%比一般细菌低,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霉形体广泛分布于污水、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中,腐生、共 生或寄生,常污染实验室的细胞培养及生物制品,有30多种对人或 畜禽有致病性。
• 立克次体以二分裂法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也可以 在鸡胚和单层细胞培养中生长,还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中培养。
H.T.Ricketts 1909年, 首次发现斑疹伤寒的 病原体,并因研究此 病而牺牲,1916年人 们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立克次氏体
G-细菌
4.衣原体
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 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第十三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1. 遗传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 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12个独特的类群:
G-细菌
1. 螺旋体
• 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 外形呈螺旋状弯曲,长而纤细,柔软。 • 其基本构造与细菌相似,具有细胞壁、胞浆膜、细胞质和核质,
G-细菌
4.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hettsia)是另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 原核微生物。
•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细菌相似,须在宿主细胞内专性寄生则 与病毒相似。
• 立克次体的外形呈短杆状、球状、双球状,偶然也呈丝状,一般 比细菌小,常单个、一对或成堆存在。不能通过滤器,具有典型的 细菌细胞结构,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以姬姆 萨染色为佳,常呈紫色球杆状或两极染色状。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2.3
2.3~6.9
4.0
腐生细菌数 (103/mL-1)
波动范围
平均
腐生菌数/ 总菌数(%) 腐生水
0.2~1.9
1.1
0.04
β-腐生带
0.9~3.0
2.0
0.08
β-腐生带
0.2~6.0
2.9
0.11
β-腐生带
9.7~16.5
13.3
0.30
α-腐生带
1.4~6.2
3.0
0.11
β-腐生带
59.2~175.2 116.0
大肠菌群的鉴别
菌种 大肠埃希氏菌
吲哚 试验
+
甲基红 试验
+
VP 试验
柠檬酸 钠利用 试验
氧化酶 试验
运动性 试验
弗氏柠檬酸杆菌
+
+
+
产气肠杆菌
+
+
+
克雷伯氏菌
+
+
15
2020/11/11
为了排除自然环境中原有大肠菌群的干扰,在检测中可 将培养温度提高至44℃。
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 能在44℃生长并发酵乳糖 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主要来自粪便,称为粪大肠菌群。
数万
很多, 需氧性
很低
8
2020/11/11
细菌数与腐生带的划分
样点号
1 2 3 4 5 6 7 8 9
9
细菌总数 (106/mL-1)
波动范围
平均
1.7~3.3
2.5
1.6~3.4
2.4
1.9~3.0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A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内毒素 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 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 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系统B.非MPO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以上都不是28.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受体B.C3b受体C.PWM受体D.LP S受体E.Con A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 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病毒B.麻疹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B.脊髓灰质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 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 B.轮状病毒 C.HAVD.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 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 D.乙型脑炎病毒 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 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 C.阻止病毒脱壳D.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E. 阻止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 B.穿入 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B.分泌型IgA能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 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出血热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种毒力因子是A.外毒素B.内毒素C.抗毒素D.类毒素E.细菌素52.黏附的关键机制是A.菌细胞与特定器官黏附B.菌细胞与特定组织黏附C.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结合D.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通过静电吸引相结合E.菌细胞的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53. 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A.毒力+ 侵入部位+ 细菌数量 B.毒素+ 侵袭力+ 侵入部位C.侵袭力+ 侵入部位+ 细菌数量 D.侵袭酶类+ 毒素+ 细菌数量E.侵入部位+ 毒素+ 细菌表面结构54. 关于病毒与发生的关系,哪项组合是错误的A.EB病毒—鼻咽癌 B.汉坦病毒—C.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D.人乳头瘤病毒—癌E.人嗜T细胞病毒—白血病55. 哪项不是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A.杀细胞感染B.细胞融合 C.整合感染D.形成包涵体E.继发感染56. 关于影响病毒致病作用的因素, 哪项是错误的A.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 B.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杀伤作用C.病毒引起的免疫性病理损伤 D.机体接受抗生素的剂量与种类E.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57. 下列细菌属于胞内菌,例外的是A.分枝杆菌B.淋病奈瑟菌 C.伤寒沙门菌D.布氏杆菌E.嗜肺军团菌58. 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补体B.抗体 C.NK细胞 D.T 细胞 E.巨噬细胞59. 抗胞外寄生菌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补体B.抗体C. NK细胞 D.T细胞 E.巨噬细胞60. 对于扰素(IFN)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病毒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B.是病毒诱导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C.淋巴细胞产生IFN不需要被诱导D.T细胞和B细胞均可产生免疫干扰素(IFN-γ)E.IFN-γ抗病毒作用比较强61. 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活化的T细胞B.活化的B细胞 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 E.巨噬细胞62. 病毒中和抗体是指A.能中和毒素毒性作用的抗体B.针对病毒体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C.针对病毒体内部抗原的抗体D.针对细胞受体的抗体E.针对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抗体63. 关于干扰素抗病毒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干扰素必须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B.干扰素必须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细胞内基因需要被激活后才能产生抗病毒蛋白D. 2’-5’A合成酶导致病毒 mRNA的降解E.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64. 促进深部感染性疾病恢复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IgG抗体B.CD4+Th1细胞C.补体D.CTLE.中性粒细胞65.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病毒作用无特异性B对使用的机体有种属特异性C.病毒或PolyΙ:可诱导产生 D.可受抗原刺激产生E.于扰素的产生晚于抗体的产生66. 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B.主要含IgM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67. 应用干扰素诱生剂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缺点是A.合成困难 B.诱生干扰素量少 C.具有抗原性D.反复使用可产生耐受及毒性E.不能注射68. 防止病毒血行扩散的最有效的物质是A.IFNB.sIgAC.IgG,IgAD.Ig M,IgAE.IgM,IgG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A.3.D.4.D.5.E.6.C.7.B.8.E.9.E.10.D.11.E.12.C.13.B.14.D.15.C.16.C.17.B. 18.E. 19.E. 20.A. 21.E. 22.B. 23.C. 24.A. 25.D. 26.C. 27.A. 28.B29.D 30.A 31.D 32.D 33.B 34.E 35.A 36.C 37.D 38.D 39.E 40.B 41.D 42.E 43.C 44.D 45.C 46.A 47.A 48.E 49.B 50.D 51. B 52. E 53.A 54.B 55.E 56.D 57.B 58.D 59.B 60.B 61.A 62.B 63.B 64.B 65.E 66.B 67. D 68.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