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凹陷沙河子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一二段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253孤北洼陷主要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三段,已在古近系沙一、二段已钻探井150余口,上报控制地质储量240万吨,且研究区多口探井在沙一、二段见到丰富油气显示或试油获得油流,展现了研究区沙一、二段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
不同类型的沉积体,其沉积、成储和成藏特征不同,对于沙一、二段这一重要含油层系,准确识别沉积相及精细刻画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石油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孤北洼陷150余口探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 砂质滩坝及生物灰岩滩坝等主要沉积类型。
在细分砂层组的基础上,编制了沙一、二段各砂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图,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而为研究区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地层划分及分布孤北洼陷沙河街组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与下伏孔店组为连续沉积。
岩性上可分为4段,各段在在岩性和厚度上从洼陷中部向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①沙一段(Es1):主要为灰-深灰-灰褐色泥岩、油泥岩、碳酸盐岩和油页岩;下部为泥岩、油泥岩或油页岩夹砂质灰岩、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油泥岩,夹钙质砂岩和粉砂岩;② 沙二段(Es2):为灰色砂岩、灰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③沙三段(Es3):为灰-深灰色泥岩夹砂岩、油页岩及碳质泥岩;④沙四段(Es4):紫红-蓝色泥岩夹棕-棕褐色粉砂岩、灰白色盐岩石膏层、油页岩和砂质泥岩和薄层碳酸盐岩。
本次研究结合区内构造运动及演化,根据各级地震层序界面以及钻/测井剖面上转换面的识别,并对地震剖面的地层进行识别和划分。
按沙一段“爬坡电阻” 的阶段性,将沙一段划分为上、中、下(Es11、 Es12 、Es13 )三个亚段,其中Es132 、Es131小层和Es12、 Es11 亚段为水进体系域的灰色油泥岩,储层基本不发育。
沙一下亚段的 Es132 、Es131小层只是零星发育薄层白云岩,储集意义不大。
主力含油小层为沙二段的Es21、 Es22小层和沙一段的Es133。
民丰洼陷沙四段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分析
民丰地 区位 于 东营 凹陷 北 部 陡坡 带 东 段 , 东 是 营 凹陷 的 4个 次级 洼 陷之 一 , 为 陈家 庄 凸起 , 北 南靠 营 8断 层 , 靠胜 北断 层 , 临 永 安 镇 隆起 , 括 民 西 东 包 丰 洼陷 区 、 民丰断 裂带和 北 部 陡坡带 的一部 分【 ( 1 图 ] 1 。 四段沉积 时 期 , 自陈家庄 凸起 的沉 积 物在 民 )沙 来 丰 洼陷快 速堆 积 , 形成 以砂 、 砾岩 为 主的近 岸 水下 扇
受 箕状 断 陷盆 地 地质 背 景 和 构 造条 件 控 制 , 民 丰洼 陷沉 积类 型 多样 , 发育 多 种类型 的砂砾岩 体 。 沙 四段 近 岸 水下 扇 主 要 发 育于 断 陷 湖 盆 的 陡坡 , 伸 延
进 入半 深 湖 一深 湖 。这 种 砂砾 岩体 或直 接夹 于生 油 岩 之 中 , 通过 断 层与 生油 岩构 成一 个输 导 系统 , 或 是
.
Abta tDuigt ep etes e n bo e v iwel, g o n n h r h udb u tda e src : r h rsrs me t o f a yol l a ru da c o o l emo n e t h n c j h s t
( . o t we t P t o e m n v r i ,Ch n u 6 0 0 ,S c u n ,Ch n 1 S u h s e r l u U i e st y ed 150 ih a ia
2 T r -He a r n ho ioP cHe a o a y , ol 4 1 0 ,X ni g , hn ) . ai m n nB a c f n e n nC mp n S C ra8 1 0 ij n a C ia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为例
93岐口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
岐口凹陷在新生代时期发生大规模持续稳定的沉降,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和西南部隆起,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高,埋藏较深,低温梯度也好高,具有较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但是对其的沉积特征和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粒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的沉积特征和模式。
1 岩心特征分析钻井岩心是识别沉积相和划分沉积环境最为基础的资料,通常从岩心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入手识别沉积环境。
研究区主要以灰色和浅灰色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混杂泥砾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粒度整体偏细,混杂沉积,分析多为浅水河流环境的产物。
岩心上多见波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斜层理等水动力牵引沉积构造,部分砂岩中可见粒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砾石,可见明显的冲刷面,表明研究区以河流牵引水动力为主,水动力不稳定,在湖盆扩张时期,发生短期多次的震荡。
2 粒度特征分析粒度分析通过对砂岩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判别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沉积的环境和水动力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样品的粒度分析,绘制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C-M图解,表明砂岩粒度特征按照沉积阶段分为三大类:(1)沉积初期,粒度无分选(或者分选很差),混杂沉积,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宽缓上拱一段式为主,C-M图则显示出重力流的特征;(2)沉积早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开始出现跳跃-悬浮的两段式、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C-M图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的特征;(3)沉积中后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跳跃-悬浮两段式和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为主,C-M图显示以牵引流为主。
整个沙二段沉积期显示水动力逐渐减弱,基准面上升,沉积环境由重力流向牵引流过渡。
3 岩相类型与砂体特征通过对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环境判别,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区岩相包括早期重力流成因的水下扇砂体和牵引流成因的河道砂体。
长岭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地层分布探讨
长岭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地层分布探讨【摘要】针对东岭地区断陷层火石岭组地层分布争议,分析前人解释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古生物孢粉组合特征,岩性组合特征,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构造解释及与周遭断陷盆地类比等方法,建立东岭地区新的地质解释模型,认为火石岭组发育于裂陷早期规模较局限的断陷湖盆内,且伴随火山喷发,沙河子组沉积期裂陷进一步扩展,形成多个沙河子期断陷且彼此独立,为东岭地区断陷层油气勘探指出方向。
【关键词】断陷湖盆裂陷火石岭组孢粉组合岩性组合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东岭鼻状构造带上。
东岭地区西邻长岭生烃凹陷,为古凸起背景下继承性发育的大型鼻状构造。
营城组、登娄库组地层自西向东逐层超覆减薄尖灭。
目前钻探结果揭示,长岭断陷火石岭组为火山—沉积建造;沙河子组沉积时期水体逐渐变深,沉积环境由湖沼—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依次过渡,在沉降较深的盆地中心为深湖相沉积;营城组沉积早期火山活动频繁,之后水体逐渐变浅,在靠近湖盆边缘同生断层一侧,以滑塌水下扇、冲积扇短距离运移沉积为主,在断陷湖盆缓坡带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1 存在问题目前认为东岭地区沙河子组地层分布局限,仅洼陷内发育,西至xs1井区,东至sn109井区。
s101井区下覆碎屑岩地层为火石岭组,洼陷内火石岭组沉积受盆地边界断层控制,s101井区受东倾同沉积断裂控制。
其上覆火山岩地层通过锆石测年证实为营城组,sn102井1752m火山岩测年时间为112ma,sn180井2469m火山岩测年时间为106ma,2708m火山岩测年时间为116ma,均形成于营城组沉积期,s101井区中间缺失沙河子组地层。
这种沙河子组解释方案造成两种现象:(1)s101井区可能没有沉积沙河子组地层,火石岭组沉积期断陷湖盆广泛发育,沙河子组沉积期断陷湖盆急剧萎缩;(2)s101井区营城组火山岩沉积前沙河子地层可能剥蚀殆尽(图1)。
侯启军等研究表明,根据松辽盆地断陷层沉积特征,沙河子组沉积中期湖水扩大到高峰,形成较深水湖盆,是断陷盆地的最大湖泛期;且从层序序列看,从火石岭组沉积期至沙河子组沉积期是从低水位体系域至湖侵体系域的发展过程,沉积厚度最厚850m,徐深1井沙河子组厚425m,位于东岭地区的新深1井沙河子组厚530m,因此断陷湖盆并没有萎缩,而是在不断扩大。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朱筱敏;吴冬;张昕;王星星;韩雪芳;张守鹏【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为了阐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应用岩心和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指出东营凹陷北部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等构成,储层经历了较强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和长石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700~3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低孔低渗(孔隙度平均为11.3%,渗透率平均为23.12×10-3μm2)储层。
储层中低孔低渗主要受控于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但溶蚀成岩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在2900~3200 m深度段,有机酸对砂岩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5%,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
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总页数】8页(P646-653)【作者】朱筱敏;吴冬;张昕;王星星;韩雪芳;张守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和有利储层成因 [J], 朱筱敏;潘荣;李盼盼;刘英辉;张守鹏;韩雪芳2.南堡凹陷滩海地区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J], 王思琦;鲜本忠;万锦峰;李振鹏;余琦昌;3.南堡凹陷滩海地区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J], 王思琦;鲜本忠;万锦峰;李振鹏;余琦昌4.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孔低渗储层成岩序列 [J], 朱筱敏;赵东娜;姜淑贤;葛家旺;张守鹏;韩雪芳;刘新5.湖相泥页岩中碳酸盐成因及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为例 [J], 王勇;刘惠民;宋国奇;郝雪峰;朱德顺;朱德燕;丁桔红;杨万芹;银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王居峰【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5(007)001【摘要】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河街组各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征,演化序列清楚.沙四段早期主要发育冲积-洪积扇,分布于湖盆的边缘地区;沙四段晚期,受北断南超的箕状构造背景控制,由北向南依次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半深湖相和滨浅湖滩坝相沉积.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三角洲发育的鼎盛时期,三角洲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凹陷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伴随着三角洲自东向西的推进及湖盆范围的不断缩小,沉积类型由早期的三角洲-滑塌浊积扇、三角洲-坡移浊积扇体系向晚期的河流-三角洲体系演化.南部斜坡带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陡坡带垂向上由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组成.经过沙三段沉积时期三角洲等的填平补齐作用,到沙二段沉积时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只在凹陷西部的利津洼陷发育小规模的三角洲-浅湖相沉积.沙一段沉积时期湖盆发生大规模湖侵,物源供应减弱,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凹陷南部边缘发育有滩坝相沉积.【总页数】14页(P45-58)【作者】王居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相关文献】1.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综合评价 [J], 张明星;郭耿生;张琳璞2.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遗迹群落及其沉积环境 [J], 胡斌;王海方;张宏敏;牛永斌;白忠凯3.济阳坳陷民丰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J], 赵伟;邱隆伟;姜在兴;陈妍;刘军锷;杨勇强4.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湖相油面岩的特征及成因 [J], 朱光有;金强;张水昌;戴金星;王冠民;张林晔;李剑5.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 [J], 康仁华;刘魁元;赵翠霞;金平信;彭德堂;罗顺社;李维锋;高振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叠加 砂岩沉 积 , 表三 角洲前 缘水 下分 流河道沉 积 。 代 钟形 曲线在 研 究层 段 内较 为 普遍 , 常见 有光 滑 钟形 和齿化 钟形 两种 类 型 : 滑 钟形 代 表 三角 洲 前 光 缘 水下 分流 浅河 道沉 积 ; 化 钟形 代 表 三 角洲 前 缘 齿
勘 探 的重点 地 区 , 油气 资 源 的勘探 开发 对 延长 、 其 大
庆 油 田稳 产 期有 重要 意 义_ 。肇州 油 田即为 三肇 凹 2 ]
陷 内主 要 生 产 油 田 之 一 , 主 力 油 层 为 葡 萄 花 油 层 其 和 扶 杨 油 层 , 中 , 杨 油 层 尚 处 于 勘 探 阶 段 , 低 其 扶 以
戴 跃 进 钟 建 华 , , 陈 红。
(. 国 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 0 4 ;.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 1中 广 1 60 2 中 华 )
摘 要 : 岩 心 观 察 的基 础 上 , 在 结合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 井 、 井 等 多 种 资 料 , 研 究 区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 州 油 田 北 钻 测 对 肇 部 扶 杨 油层 沉积 属 浅 水 湖 泊 一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 育 有 浅 水 湖 泊 三 角 洲 相 和 湖 泊相 。 其 中主 要 的 储 集 砂 体 类 型 有 发
南 北 向 为 主 , 要 断 层 均 为 东 倾 , 区北 部 断 层 走 向 主 工 多 以北 西 向 为 主 , 中 部 则 是 过 渡 带 , 有 北 西 向 断 而 既 层 , 有北 东 向断层 。 也
育 齐 全 0 完整 , 面 从下 到 上可划 分 为 : 楼 库组 、 登 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 大型扇三角洲控制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大型扇三角洲控制因素作者:余海涛刘新宇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1期摘要: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斜坡带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上乌尔禾组发育中缓坡浅水砾石质扇三角洲,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沉积物搬运距离长,导致扇三角洲相带宽,但以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
由于沉积水体较浅,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缓坡地形上扇三角洲的影响范围大,表现为氧化色与还原色纵横向频繁交互出现。
由于古气候干燥,物源供给不足,扇三角洲向源区退积,纵向上呈多期正旋回叠加的沉积特征。
在充分认识沉积特征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缓坡浅水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缓坡;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前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特征做过大量研究,明确指出上乌尔禾组的沉积具“扇体”特征,到底是“冲积扇”还是“扇三角洲”尚不明确。
施小荣、赵长永等认为上乌尔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砂体物性好,是较好的储集层[10,11]。
鲁新川、史基安等认为上乌尔禾组为多期冲积扇复合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12],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胶結、溶蚀等成岩作用影响,整体为低孔低渗储层。
笔者认为,上乌尔禾组整体具水下沉积特征,应为扇三角洲沉积,而不同成因扇的三角洲,具不同沉积特征及储集能力。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中石油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最新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晚二叠世上乌尔禾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建立了缓坡浅水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以期指导油气勘探生产。
1 区域地质背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沙湾凹陷属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西邻红车断裂带,南为北天山山前冲断带的霍玛吐背斜带,北邻中拐凸起(图1)。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戴跃进;钟建华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10(029)006
【摘要】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
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4种主要储集砂体类型: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为
该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戴跃进;钟建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大庆油田有限责
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J], 王培俊;钟建华;牛永斌;王海侨
2.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J], 戴跃进;钟建华;陈红
3.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戴跃进;钟建华;肖芳伟
4.东部某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杜怡奎
5.高台子油田G45—16区块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施尚明;白学敏;王高山;韩建斌;关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砂质扇三角洲沉积过程实验研究
砂质扇三角洲沉积过程实验研究张春生;刘忠保;施冬;张吉来;王德玉;朱广社;马永宁【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03(025)002【摘要】沉积模拟实验表明,砂质扇三角洲侵蚀-沉积过程从扇三角洲平原开始,经历了直河道沉积、侵蚀-河口坝形成、滑塌-分流点向上迁移、砂坝生长-辫状河道废弃-形成新朵体的过程.基准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影响明显:基准面上升,扇三角洲沉积厚度增加,但平面形态及展布范围变化较小;基准面下降,展布范围增大,并出现新的扇三角洲朵体.【总页数】3页(P1-3)【作者】张春生;刘忠保;施冬;张吉来;王德玉;朱广社;马永宁【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5【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英台扇三角洲复合体控制因素及沉积过程 [J], 李彦芳;窦惠;王永兴;辛仁臣2.大型浅水扇三角洲发育的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唐勇;尹太举;覃建华;王冬冬3.逆断层正牵引构造对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J], 冯文杰;吴胜和;刘忠保;夏钦禹;张可;徐振华;向显鹏4.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概念、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 [J], 金杰华;操应长;王健;杨田;周磊5.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内颗粒沉积过程的实验研究 [J], 蒲云飞;孟忠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_倒灌_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4卷第3期2010年6月JOURNAL OF DAQING PET ROLEU M INS TIT UT E V o l.34No.3Jun.2010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于润涛(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6405)摘 要:分析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条件,表明青一段源岩因具超压和油源断裂发育,其生成排出的油气可以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分析油向下 倒灌运移所受压力,表明油向下 倒灌运移所需的最小压力应为断裂带毛细管阻力.统计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目前油底深度与青一段源岩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古超压之间的关系,表明三肇凹陷断裂带毛细管阻力约为5M Pa,即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最小古超压约为5M Pa.利用最小古超压可以预测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深度、层位和范围,以及扶扬油层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域.关 键 词: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 倒灌运移;最小古超压;断裂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891(2010)03 0011 03三肇凹陷是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拗陷区内的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凹陷.该凹陷内自下而上发育有下白垩统的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和古近系、第四系地层位于泉头组三、四段的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是该凹陷主要产油层.目前已发现宋芳屯、榆树林、肇州、升平、朝阳沟油田,充分展示了该凹陷扶杨油层的含油远景.然而,扶杨油层油底距上覆青一段源岩底部可达400m以上,对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下如此大深度 倒灌运移的正确认识是该区扶杨油层油勘探的关键.前人[1-11]对油气向下 倒灌所需的动力条件做过研究和探讨,但针对油气向下 倒灌运移所需的动力条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研究.为此,研究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所需的最小超压,对于正确认识该区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和指导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1 倒灌运移条件由文献[1-4]可知,油气发生向下 倒灌运移,要求源岩具备足够大的超压和存在连通源岩和储层的断裂输导通道,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可在其内超压的作用下,通过断裂向下伏储层 倒灌运移.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目前普遍具有超压,最大超压为20M Pa,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中心处,由凹陷中心向其四周青一段源岩超压逐渐减小,在凹陷边部超压减小至8MPa以下[4].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超压主要在嫩四段沉积时期形成[4],而青一段源岩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开始向外大量排烃[4].由此看出,青一段源岩超压形成时期早于油大量排烃期,可以成为油向下 倒灌运移的动力.三肇凹陷青一段底界面上发育大量T2断裂,T2断裂主要由拗陷期形成的断裂、断陷期形成拗陷期活动的断裂、拗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拗陷期及反转期活动的断裂构成,它们在剖面上呈垒堑组合,平面上呈密集带分布.4种断裂并非均可成为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只有连接青一段源岩和扶杨油层,且在青一段源岩大量排烃期(明水组沉积末期)活动的断裂才能成为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油源断裂.4种断裂只有拗陷期形成反收稿日期:2009 12 23;审稿人:王朋岩;编辑:陆雅玲基金项目:国家 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01CB209104)作者简介:于润涛(196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图1 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与油源断裂分布关系转期活动的断裂,以及断陷期形成拗陷期和反转期活动的断裂,才能成为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油源断裂.该区油源断裂有348条,分布于整个三肇凹陷区内,见图1.因此,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具备了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条件.2 倒灌 运移最小古超压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已具备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条件.然而,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能否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及向扶杨油层运移多远距离,还应取决于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动力和阻力之间的相对大小.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动力,主要是青一段源岩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的古超压,而其生成排出的油气沿着油源断裂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所遇到的阻力,应为断裂带的毛细管阻力、油本身的浮力和地层压力.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能否发生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和运移距离应是这4个力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结果.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要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其内古超压必须大于断裂带的毛细管阻力、油本身浮力和地层压力增大形成的阻力的和,可发生向下 倒灌 运移.由于地层压力形成的阻力是一个随油向下 倒灌 运移增大而增大的变量,在油刚好要开始向下 倒灌 运移时,地层压力形成的阻力为0MPa.同理,油在未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时,其油浮力也可视为0MPa.此时,只要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大于断裂带毛细管阻力,油便开始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由此看出,断裂带毛细管阻力应是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所需的最小压力.由于受钻遇断裂带井少,不易取心,以及断裂活动时期因裂缝活动开启难以获取毛细管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直接获取断裂带的毛细管阻力.为此,首先统计目前三肇凹陷100余口探井扶杨油层油底距青一段源岩底部的深度.因为这一深度通常情况下可以视为油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最大深度,但有2种情况例外,一种是油在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过程中尚未达到最大深度时,就发生侧向运移,这种油底深度较最大深度要小;另一种是油达到最大运移深度后又向高断块一侧发生侧向运移,这种油底深度较最大深度要大.因此,利用现今油底深度代替其最大油 倒灌 运移深度时,不应看个别点,应看总的趋势,才能符合实际的油底深度.然后利用文献[4]中明水组沉积末期青一段源岩的古超压(见图1)与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 倒灌 运移最大深度关系(见图2),可以得到二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当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大于5M Pa 之后,随着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增大,其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深度迅速增大;当深度达到300m 后,随着青一段源岩古超压的增大,油气 倒灌 运移的深度增大幅度变缓.这是因为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毛细管阻力一旦被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4卷 2010年图2 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古超压与扶杨油层油底深度之间关系突破后,毛细管阻力消失,只剩下地层压力和油本身浮力作用,阻力变小,动力相对增大,必然造成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距离迅速增大.当达到一定深度后地层压力和油本身浮力迅速增大,阻力增大,动力相对减小,其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深度增大幅度变缓.当青一段泥岩古超压小于5MPa 时,由于其超压不能克服断裂带中毛细管阻力,其生成排出的油气不能向下 倒灌 运移.这表明5M Pa 应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沿T 2断裂输导通道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所需的最小古超压.只有古超压大于此值后,才能克服断裂带中毛细管阻力,油气在古超压的作用下才能向下 倒灌 运移.3 研究意义确定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最小超压,对于该区扶扬油层油成藏与分布研究具有意义.3.1 预测 倒灌 运移深度、层位和范围图3 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距离与扶杨油层油藏分布关系由图2,利用明水组沉积末期青一段源岩古超压(见图1)对其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深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范围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中心区内,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最大深度为400m 以上.主要分布在凹陷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深度为150~300m,在凹陷中部和西部边部出现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不能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区域.比较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深度及与其对应点扶杨油层各油层组厚度,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不仅可以 倒灌 运移至扶∀油层组和扶#油层组,而且还可以 倒灌 运移至杨∃油层组.从扶∀油层组%扶#油层组%杨∃油层组,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 倒灌 运移区域逐渐减小,凹陷中心3个油层组存在局部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不能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区域.3.2 预测成藏与分布区域由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区域,与目前该区已找到的扶杨油层油藏分布关系(见图3),扶扬油层油藏不是分布在青一段生成排出的油气 倒灌 运移区内就是分布在其边部.这是因为扶杨油层只有位于青一段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区内或附近,才能从上覆青一段源岩获得油进行运聚成藏;否则,其他成藏条件再好也无法形成油藏.因此,青一段源岩生成(下转第64页)第3期 于润涛: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4卷 2010年[9] 黄炳光,刘蜀知,唐海,等.气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48-49.[10] Roberts B E.The effect of sulfur depos ition on gas w ell inflow perform ance[C].SPE36707,1996.[11] 岑芳,赖枫鹏,姜辉,等.该进定容高含硫气藏储量计算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3):320-323.[12] 何更生.油层物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24.[13] T arek A,Paul D M.Advan ced reser voir en gineering[M].US:E lsevier,2005:2.[14] 张继成,高艳,宋考平.利用产量数据计算封闭气藏地层压力的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1):1-3.[15] T arek A,Paul D M.Advan ced reser voir en gineering[M].US:Els evier,2005:299.(上接第13页)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域.4 结论(1)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具备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条件,即具有超压和T2断裂输导通道发育.(2)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所需的最小古超压(断裂带毛细管阻力)约为5MPa.(3)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的确定,有利于预测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深度、层位和范围,以及扶扬油层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域.参考文献:[1] 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等.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25-130.[2] 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 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3] 王雅春,王胜男.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控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4):656-661.[4] 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下 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5] 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J].地质论评,2008,54(5):646-652.[6] 王雅春,赵金涛,王美艳.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J].沉积学报,2009,27(4):752-759.[7] 付晓飞,平贵东,范瑞东,等.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 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J].沉积学报,2009,27(3):558-566.[8] 付广,李晓伟.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9,21(1):1-5.[9] 张家栋,关德范.对三肇凹陷油气聚集及控制因素的几点认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2,6(3):61-70.[10] 刘德来,陈发景,温祥泉.松辽盆地拗陷期T2断层成因机制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20(1):23-27.[11] 杨玉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2):1-5.Abstr acts Journal of Daqing Petr oleum Institute Vol.34 N o.3 Jun.2010dance should be greater than6.5M Pa.Key words:larg e and medium gas fields;gas reserve abundance;sealing gas ability o f cap ro cks;effec tiveness;displacement pressur e;surplus pressur e of gas reserv oirFuyang oil layer in Sanzhao depression minimum overpressure value required for oil gas migration down ward/2010,34(3):11-13YU Run tao(Oil R ecovery Plant N o.1,D aqing Oilf ield Cor p.L td.,D aqing,H eilongj iang166405,China) Abstract:By the analy sis of geolo gical conditio ns of m ig ratio n dow nw ard of oil from K1qn1source ro ck in Sanzhao depression,it w as co nsidered that there w as overpressure and T2source faults developed.Oil generated from K1qn1sour ce rock could m ig rate dow nw ard.According to pressure analysis of oil migra tion dow nw ard,m inimum pressure requir ed in oil m igration dow nw ard should be capillary fo rce of fault zone.Because the value can not be obtained directly,by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 betw een current depths o f oil bo ttom in F,Y o il lay er s and ancient overpr essure value of K1Q1n source rock in the end of K2m depo sitio n period in Sanzhao depression,capillar y for ce of fault zo ne in Sanzhao depressio n is about5M Pa, or the m inimum ancient o verpressure v alue for m ig ratio n do wnw ard of oil for m K1Q1n so urce r ock in Sanzhao depression w as abo ut5M Pa.Obtaining of minim um ancient overpr essure value for m ig ratio n dow nw ar d of oil fro m K1Q1n source ro ck has tw o sig nificances for oil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 f Fuyang o il layer in Sanzhao depressio n:it can forecast ar ea,depth and horizons o f migration dow nw ard of o il from K1Q1n so ur ce rock and forecast favor able areas fo r oil accum 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uyang oil lay er in Sanzhao depression.Key words:Sanzhao depr ession;K1qn1source rock;migration dow nw ard;minim um ancient overpres sure value;faultResearch of aquifer distribution in Shan2reservoir of Zizhou Gas Field/2010,34(3):14-18YA NG Yu1,ZH OU Wen1,XU Chun yang2,YANG Yong3,H OU Wei1(1.S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 eser voir Geology and E x p 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 du,Sichuan610059,China;2.Beij ing Cotech Reser voir s Cor p.L td.,B eij ing 100085,China;3.I nstitute of Petr oChina,Changqing Oilf ield Comp any,X i&an,Shanx i710003, China)Abstract:In Shan2the litho logic g as reservoir of Zizhou g as field,the distribution of gas and aquifer, w hich is dom inated by both structur e and sand channel distributio n,is quite complex,and the distribu tion o f upper aquifer and low er payzo ne in the bo reho le is v ery confusing.On the basis of w ir e line lo g g ing,core analysis,geochemical analysis,and trial production information,the or ig ination of pro duced w ater is classified into4types:edg e or bottom aquifer,isolated lens type aquifer,tig ht sand aquifer and remnant w ater in pay zone,and the discrim inatio n betw een them is also clarified.T herefo re,by the sta tistics of gas and aquifer relationship of g as w ell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str ibution of sand channel, the m icro tectonics of the layering,the mig ration process o f hydr ocarbon and the heterog eneity o f sand ar e the contr olling factors of aquifer distribution.T his classification o f aquifer ca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plo yment of productio n w ell and offers r efer 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 f the seminal gas reservoir. Key words:Zizhou Gas Field;Shan2gas reserv oir;litholog ic gas reservoir;aquifer;distr ibutio n m odel;dominant contr olling factorsDepositional pattern of the C lass∀oil reservoir in the North of Sa&ertu development area of Daqing oil field/ 2010,34(3):19-22JIAO Yan li1,2(1.Oil R ecovery Plant N o.3,Daqing Oilf ield Corp.L td.,Daqing,H eilongj iang163113,China;。
汤原断陷古近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_刘招君
汤原断陷古近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刘招君1,2,孙平昌1,杜江峰3,方 石1,2,陈永成1,贾建亮1,孟庆涛1,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2.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6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北京 100027摘要:汤原断陷新安村组-达连河组中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岩性鉴定、粒度分析等资料,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并进一步识别出8个微相。
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沉积物结构如支撑关系由杂基支撑到颗粒支撑,颗粒间由点接触变为面接触,颗粒分选由差到好,成熟度由低到高,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等;沉积层理构造由扇三角洲平原砂砾混杂的块状层理到前缘小型低角度的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概率累计曲线由扇三角洲平原的一段式、低角度两段式到扇三角洲前缘的斜率较大的二段式、三段式;在C 2M 图上,扇三角洲平原的点群多在C 、M 值较大的P Q 段,前缘多在OR 、RS 段。
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心特征、粒度分析等资料得出扇三角洲的水动力机制主要为牵引流沉积,少量重力流沉积。
关键词:汤原断陷;新安村组;达连河组;扇三角洲;粒度分析;沉积特征;沉积物中图分类号:P5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888(2010)0120001208收稿日期:2009205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076);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11013)作者简介:刘招君(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及油页岩成矿理论研究,E 2mail:liuzj@jlu .edu .cn 。
Sed i m en t ary Characters of Fan D elta ofPa leocene i n Tangyuan Fault D epressi onL I U Zhao 2jun1,2,S UN Ping 2chang 1,DU J iang 2feng 3,F ANG Shi 1,2,CHE N Yong 2cheng 1,J I A J ian 2liang 1,ME NG Q ing 2tao1,2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China2.Key L ab for Evolution of Past L ife and Environm ent in N ortheast A sia,M inistry of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6,China3.R esearch Center of China N ational O ffshore O il Corporation,B eijing 100027,ChinaAbsrt act:Fan deltas are widely devel oped in Xin ’ancun and Dalianhe For mati on of Tangyuan fault dep ressi on .According t o core observati on,well l ogging,seis m ic,lithol ogy identificati on and grain size analysis,three subfacies including fan 2delta p lain,fan 2delta fr ont and p r o 2fan delta and eight m icr ofacies are identified .Fr om fan 2delta p lain t o fan 2delta fr ont,the sedi m 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 icr ofacies changes regularly .The sedi m ent textures such as the supporting type change fr om matrix 2support t o grain 2support,the contact 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grains change fr om points t o surfaces,grain separati on fr om bad t o good,the maturity fr om l o w t o high,and the size of sedi m ents fr om coarse t o fine .The sedi m entary bedding structures are massive bedding being m iscellaneous in gravels that devel oped in fan 2delta p lain,and s mall 2scale cr oss bedding with l ow angle and wave bedding devel oped in fan 2delta fr ont .The cumulative relative frequency curves are one 2step and t w o 2step type with l o w angle in fan 2delta p lain,but are t w o 2step with steep sl ope and three 2step type in fan 2delta fr ont .I n the C 2M diagra m ,the point gr oup of fan 2delta p lain mostly concentrates in P Q secti on with large C and 第40卷 第1期2010年1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 on ) Vol .40 No .1Jan .2010 M value,and fan2delta fr ont mainly concentrates in QR and RS secti on.Based on these studies,and combined with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size analysi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ydr odyna m ic mechanis m of fan delta in this area is mainly tracti on current deposit,but gravity fl ow als o p lays s ome acti on.Key words:Tangyuan fault dep ressi on;Xin’ancun For mati on;Dalianhe For mati on;fan delta;grain size analysis;sedi m entary characteristics;sedi m ents0前言扇三角洲最初是Hol m es于1965年研究英格兰西海岸现代扇三角洲时提出的,定义为“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去的冲积扇”[1]。
黄河口凹陷A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
黄河口凹陷A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李慧勇;辛仁臣;李强;马洪;周心怀;徐长贵【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7(009)001【摘要】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相分析,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A区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和湖泊相.沙三段下亚段沉积相特征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具有代表性.沙三段下亚段主要储层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扇三角洲相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由泥石流和水道沉积组成.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由近端坝和远端坝沉积组成.湖底扇相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内扇主要由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组成,中扇主要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外扇主要由浊流沉积组成.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靠近南部盆缘断裂发育扇三角洲相,向湖方向发育湖底扇相,向北逐渐过渡为湖泊相.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盆地明显为南陡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活动盆缘断裂控制了扇三角洲相的分布.【总页数】8页(P25-32)【作者】李慧勇;辛仁臣;李强;马洪;周心怀;徐长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15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技术部,天津塘沽,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技术部,天津塘沽,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储层特征 [J], 张丽萍2.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 [J], 林会喜;鄢继华;袁文芳;陈世悦3.济阳坳陷民丰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J], 赵伟;邱隆伟;姜在兴;陈妍;刘军锷;杨勇强4.冀中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及成藏有利区带 [J], 罗彩珍;田世澄;李瑞民5.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的GIS辨析 [J], 佟彦明;韩飞;何幼斌;彭德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王松喜【摘要】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形成致密油的4个有利条件:原油性质好,可流动性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邻,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基础;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地层超压与油源断层有机匹配,为致密油向下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指出,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具有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特征,含油非均质性极强,存在局部\"甜点\"富集区,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局部\"甜点\"富集区.【期刊名称】《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31)006【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松辽盆地;三肇地区;非常规油气;致密油;形成条件;分布规律【作者】王松喜【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黑龙江大庆0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致密油是富集于致密砂岩或碳酸盐岩等储集体中,未经过大规模和长距离运移所形成的油气聚集[1⁃3]。
致密油资源相当丰富,与页岩气并举,是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4⁃6]。
目前,全球范围已有诸多致密油成功勘探的案例,如北美地区Williston盆地、Maverick盆地和Fort Worth等盆地[7⁃9]。
近年来,中国致密油勘探也取得显著成效,在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及松辽盆地均具备形成致密油规模储量和有效开发的条件,已形成良好的勘探局面[10⁃12]。
然而,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勘探程度与地质认识程度相对低,关于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认识薄弱,制约了致密油领域的勘探与开发。
因此,笔者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分析了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分布规律,从而推进松辽盆地致密油的勘探与开发,争取早日实现增储上产。
扇三角洲形成过程及演变规律
设计实验模型中 Y 方向的有效使用范围为 0~ 12 m , X 方向有效使用范围为 0~6 m 。原始底形由中 细砂组成 。入湖坡度 0~7 m 段坡降 50 ‰,7~12 m 为 湖盆区 , 坡度 10 ‰。原 始 河 道 设 计 宽 100 cm , 深 5 cm ,延伸长度 7 m 。按照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模型中设 计时间比例为洪水 :平水∶枯水 = 3∶6∶3 。设计洪水 、平 水 、枯水的流量比例为 6∶3∶1 。不同的流量过程设计 不同的加砂组成级配 (表 1) ,来水来砂周期按平水 — 洪水 —平水 —枯水的顺序进行 。
设计连续沉积时间 240 小时 ,分三个阶段完成 ,有 关实验参数见表 1 。
2 实验现象观察
整个实验过程以阵发性释放水砂为主 ,初期出于 坡度较陡 ,首先在斜坡区形成小型冲积扇 (图版 Ⅰ21) ,
并在河口处发生侵蚀 ,河口首先展宽 ,侵蚀点自河口溯 源向上 ,直至侵蚀至冲积扇 ,河道底蚀严重 ,水流在河 道底部形成一系列冲坑 。放水 24 小时后 ,早期冲积扇 改造强裂 ,自然形成一条切穿冲积扇的辫状河道 (图版 Ⅰ22) 。随着湖盆水位的下降 ,上游河道基本稳定 ,中 下游河道继续展宽 ,河道下游形成较为稳定的心滩 。
第 18 卷 第 4 期 2000 年 12 月
AC TA
沉积学报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 18 No. Dec. 2000
4
沉积学 扇三角洲
吴崇筠(1989)的划分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地形坡降大 据研究,长河流三角洲河口地区至曲流平原,坡降在0.1‰左右,而扇三 角洲的河流坡度(或扇坡度)一般是l5~53‰,为三角洲的几倍到几十倍。 2.向陆方向的相邻沉积相 正常三角洲向陆方向与曲流河相邻,物源远。扇三角洲向陆为冲积扇或 物源老山,岸上斜坡更短更陡,甚至水体直抵山根。
南堡凹陷第三系进积型与退积型扇三角洲复合体剖面图(据焦养泉,1998)
5.形态及面积
扇三角洲向陆方向通常以断层为界,是一个由粗碎屑物质组成 的楔状沉积体(剖面),平面形态为扇形、叶状或伸长形,向盆地 方向变薄变细。其形态取决于物源供给条件及扇前缘是否被改造或 破坏等条件。
面积一般为几到几十平方公里,有的甚至不到1km2,如美国德 克萨斯西南海岸的一个扇三角洲仅O.37km2,阿拉斯加东南海岸一个 扇三角洲为446km2(Reimnitz,1966)。我国断陷湖盆面积较小,在 中新生代发育的扇三角洲面积一般为30~300km2。
四、与正常三角洲的区别
扇三角洲和河流三角洲都处于海陆过渡带,具有三层结构; 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受波浪潮汐改造,说明其位于浪基面以上的浅水带; 垂向层序绝大多数呈反旋回,而层理构造显示具有牵引流性质,
吴崇筠(1989)将 扇三角洲分为:
①靠山型:扇区小 溪出口处就是海 (湖),冲积扇直 接入水,扇三角洲 紧靠山根,扇三角 洲平原是冲积扇。 ②靠扇型:冲积扇 末端水流入湖形成 的扇三角洲,扇三 角洲平原的顶端靠 冲积扇。
五.
扇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储集层,尤其是河口砂坝与水下分流河道 生、储、盖 滚动背斜。
第三节
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是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 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在以前的分类上归属于扇三角洲范畴。 McPherson(1987,1988)提出:粗粒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和 辫状河三角洲。认为将辫状河三角洲从扇三角洲中分出来很有 必要:①与冲积扇毗连的辫状河冲积平原并不是真正的冲积扇 复合体的组成部分,辫状河平原往往独具特色的沉积体系;②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缺少在扇三角洲沉积中大量存在的泥石 流沉积,总的沉积特征也有显著区别;③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 有较稳定的限制性河口,扇三角洲相反。辫状河三角洲较扇三 角洲普遍。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往往受古气候、源区距湖(海) 盆距离和湖(海)盆边界类型的制约。
渤海X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地质模式再认识
渤海X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地质模式再认识韩雪芳;陈建波;张占女;宋洪亮;李超;张琳琳【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17)3【摘要】扇三角洲相沉积砂体是渤海油田目前中深层主要含油气砂体之一,其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复杂,给油田有效注采井网的建立带来了挑战.X油田含油层段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为一套以扇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体系.由于X油田10口开发井实施后,砂体发育特征、流体系统与钻前认识不一致,且变得更为复杂,钻前对地质模式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实际需要.因此,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地震及测井等多种资料,从沉积模式、砂体发育特征、油藏模式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地质模式的再认识研究,并利用油田试采后的生产动态资料,验证了油田地质模式的合理性.【总页数】6页(P24-29)【作者】韩雪芳;陈建波;张占女;宋洪亮;李超;张琳琳【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相关文献】1.沾化凹陷孤北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储层意义 [J], 杨剑萍;赵卫卫;姜在兴2.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古近系钙质砂岩成因及分布——以锦州25-1油田3井区沙三段为例 [J], 宋洪亮;黄保纲;张迎春;陈建波;韩雪芳;张琳琳;张占女3.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三段沉积特征的再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王红亮;周廷全;宋建勇;苗小龙4.开发尺度下扇三角洲储集体沉积模式研究-以J油田沙三段为例 [J], 栾东肖;胡晓庆;王晖;李润泽;肖大坤;高中显5.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构型解剖:以长芦油田沙三段为例 [J], 刘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李文厚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8(016)002
【摘要】塔西南坳陷侏罗系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在论述沉积特征的基础上,
确认本区的扇三角洲是一个典型的退积型层序。
该层序三层结构明显,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
反映了该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的特点。
通常扇三角洲的形成受湖盆边界类型和源区距湖盆距离及古气候3个主要背景条件的约束,因此,本区的扇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源区距湖盆距离短,靠近山前植被不发育的地带。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生储盖组合发育齐全,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较好的储集层,上白垩统和第三系膏泥岩则起着主要的封盖作用。
本区侏罗系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总页数】5页(P150-154)
【作者】李文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3
【相关文献】
1.塔里木西南坳陷上新统阿图什组扇三角洲沉积 [J], 李维锋;王成善;卢华复;张立才
2.塔西南坳陷侏罗系泥页岩特征及页岩气潜力分析 [J], 肖文摇;吕修祥;白忠凯;王雅芳;涂金
3.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康苏组沉积特征 [J], 赵一璇
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沉积相与油气勘探 [J], 孙龙德
5.塔西南坳陷侏罗系断陷盆地沉积特征 [J], 张春生;肖安成;李景义;施冬;周延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 为花 岗岩 、 花 岗片麻岩 , 岩 石分 选较 差 , 成分 成熟度 较低 ; 垂 向韵律 由多 个厚 度 不等 的正粒 序组 成 , 砂岩 内发育 交错 层理 、 韵律 底部 常见砾 岩顺层 排列 及底 冲 刷构 造 , 测井 曲线多呈 箱 型、 钟形及 箱 型一 钟形 组合 的特 征 ( 图1 ) 。 2 . 1 . 3分流 河道 间湾 分流 河道 间湾主 要发 育泥质 沉积 , 可见 粉砂 质泥岩 和泥质 粉砂 岩 , 常与上 下部的粗粒沉积呈突变接触关系。 泥岩颜色多为褐色、 棕红色及杂色, 发育植
河 口坝是 由河道携 带的砂泥 物质在河 口处 因流速 降低堆 积而成 。 其沉积 物 多为灰色、 灰白色细砂岩、 粉砂岩, 砂质纯净、 磨圆度较高, 粒序特征多显示为反 粒序及复合粒序;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斜率较高的两段式, 常见纱纹交错 层理, 生物扰动及生物钻孔等; 测井曲线一般呈漏斗形或指形。 由于扇三角洲整 体 水动 力较 强 , 河 口坝沉 积微相 在研 究 区较少 见 , 仅在 局部 区域 出现 。 2 . 2 . 3水下 分流 河道 间 湾 水下分 流间湾为 水下分流 河道 间相对 低洼 的海湾 区, 沉积物 以深灰 色泥质 为主 , 可 见粉砂 质泥岩 夹薄层粉 砂岩 , 垂 向上 位于水下 分流河 道之 间 , 与粗 粒河 道沉积多呈突变接触, 可见碳屑且少见沉积构造; 测井曲线较平直或微齿化。 由 于水下 分流 河道频 繁迁 移 , 使得河 道 间湾泥岩 经常遭 受冲 刷 、 侵蚀 , 厚 度变 薄 。
一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作为扇三角洲的水上部分( 冲积扇 ) , 是阵发性洪水卸载 条件下的粗粒碎屑沉积 , 主要发育泥石流、 水上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湾3 个沉 积微 相 , 为 扇三 角 洲粒度 最 粗的 亚相n 一。
2 . 1 . 1泥 石 流 由于 季节 陛洪 水 的快 速搬运 作用 , 扇 三角洲 平原亚相 内发育 典型重力 流特 征 的泥石流沉 积微相 。 岩性 主要为 砾岩和 灰色含砾 砂岩 , 砾岩 成分复杂 ; 粒 径约 1 0 -5 0 am, r 多 杂基 支撑结 构 , 分选极 差 , 磨 圆为次棱 角一 次圆状 ; 砾 岩层 单层厚 度 较大 , 约1 . 5 ~3 . 5 m, 发育块 状层 理及 冲 刷面 构造 ( 图1 ) 。 2 . 1 . 2水 上分 流 河道 水上分 流河道 微相 主要 由灰色 细砾岩 、 含 砾砂 岩及粗 砂岩组 成 , 砾石 成分
2 . 1 扇三 角洲平 原
扇三角 洲前缘亚相 作为扇 三角洲沉 积的主体 , 是 冲积扇进入 稳定水体 后快 速沉 积 的产物 , 其展 布范 围广泛 , 岩性 多为 砂砾岩 、 含 砾细姐 砂岩 以及 细粒 的 泥质 粉砂岩 、 泥岩 】 , 研究 区 内存 在水下 分流河 道 、 河 口坝 、 以及 分流 河道 间 湾 等沉 积微 相 。 2 . 2 . 1水下 分流 河道 水 下分 流河道 作 为扇三 角 洲前缘 的 主体沉 积部 分 , 是 水上 分流 河道 的 延 伸, 多 呈正 粒序特 征 , 沉积 物主要 以细砾 岩 、 含 砾砂 岩 、 中— 粗 砂岩为 主 。 砾石 分 选、 磨 圆较差 , 成分 成熟度 较低 , 多泥质 杂基 支撑 , 可见韵律 层理 、 滑塌变 形及底 冲刷构造, 测井曲线多呈箱形、 钟形 砂岩类型主要有岩屑质长石砂岩 、 长石质 岩屑 砂岩 、 长石 砂岩 和少量 的岩屑砂 岩 , 成 熟度较 好好且 多为颗粒 支撑结 构 , 沉 积构 造常见 平行层 理 、 槽状 交错层 理及 底冲 刷构 造等 , 粒度概 率 累积 曲线可 见 段式、 两段 式和三 段式 , 其中, 一段 式又可分 为直 线一 段式 和宽缓 上供 式 , 反 映 了重力 流 和牵引流 并存 的水动力 环境 ; 测井 曲线同样呈 ( 齿化 ) 箱型、 钟形等 。 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扇三角洲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之一。 2 . 2 . 2河 口坝
构, 具有埋藏深、 构造强、 钻井少的显著特征。 该区面积约1 3 6 8 . 9 K n2 i , 可以划分 为西部陡坡带 、 东部缓坡带、 万隆古隆起 、 徐西坳陷南部、 徐南坳陷共五个次级 构 造 单元 0 I 。 2沉积 相类 型及 特 征 肇卅l 凹陷沙河 子组沉积初 期 , 受控于 断陷湖盆较 大的地 形高差及较 深的 湖 盆水体特征, 区内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 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 洲前 缘2 个 沉积 亚相 及6 个沉积 微 相 , 以扇 三角 洲前 缘亚 相沉 积为 主体 。
[ 摘 要】 以钻 井岩 心为 基础 , 总结 粒度 、 沉积 构造 、 测井 曲线 等沉 积相 标志 , 从单 井沉 积学 分析 人手 系 统研 究 了肇 州凹 陷沙 河子组 扇 三角 洲 的沉积 特征 , 认 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2 个亚相, 并进一步识别出泥石流、 水上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间湾、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6 种沉积 微相 。 平 面上 , 工区 内扇 三角洲 具有 连片 发育 、 混 源沉 积 的特征 。 剖 面上 , 湖盆水 退 时期形 成 的进 积 岩性 剖面 建造在 湖盆 水进 时形 成 的退积岩 性剖 面之 上 。 【 关键词] 扇三角洲 ;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沙河子组 ; 肇州凹陷 中图 分类 号 : TU7 5 8 .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0 4 - 0 5 6 6 — 0 l
理 论 研 究
I I N - ' C h i n a S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肇 州 凹陷沙 河 子 组 扇 三 角洲 沉 积特 征研 究
李 红 阳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试油试采分公司 黑龙江 大庆 1 6 3 3 1 8 )
1区域 地质 概 况 肇州 凹陷位于徐 家围子断 陷南部 , 研究工 区西与 中央隆起带 以徐西 大断裂 相隔, 东侧与尚家— 朝 阳沟隆起带呈斜坡过渡, 整体呈西断东超、 西陡东缓的结
河道间湾泥质沉积经常被后期河道冲刷, 其沉积厚度较薄 , 约0 . 5 ~3 . 0 m。
2 . 2 扇 三角洲 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