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帝高阳之教案.doc

合集下载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篇一」关于离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 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 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帝高阳课件

《离骚》帝高阳课件

《离骚》帝高阳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离骚》帝高阳章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属于战国时期的楚辞。

帝高阳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描述了屈原对楚国国君的忠诚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详细内容涉及帝高阳的神性形象、屈原的忠诚表白以及楚国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理解帝高阳章节的内容及意义。

2. 掌握屈原的忠诚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 分析《离骚》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帝高阳章节中的生僻字词、复杂句式以及屈原的忠诚精神。

教学重点:帝高阳的形象描绘、屈原的忠诚表白以及《离骚》的文学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离骚》帝高阳章节的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引出《离骚》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a. 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

b. 分析帝高阳章节,详细讲解生僻字词、复杂句式。

c. 讲解屈原的忠诚表白,引导学生理解其家国情怀。

3. 例题讲解:挑选帝高阳章节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解读,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离骚》帝高阳章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离骚》帝高阳2. 主要内容:a. 创作背景b. 帝高阳形象c. 屈原忠诚表白d. 文学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离骚》帝高阳章节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准确,至少包含三种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楚辞作品,如《九歌》、《天问》等,深入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家国情怀。

组织课后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帝高阳章节中的生僻字词、复杂句式。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2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1.2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①《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②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鉴赏比喻、对偶、象征等手法,概括艺术特色;4.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不死不渝的精神。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情景导入屈原是诗歌王国里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仰慕的典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且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来领略《离骚》的美吧!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拓展:古人的名、字、号①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是在幼年的时候是由父母来命名的。

②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男子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③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屈原在艺术上的成就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中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初中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最新《离骚》-课件(帝高阳)

最新《离骚》-课件(帝高阳)

名 余 曰 正 则 兮, 嘉:美好的。
字 余 曰 灵 均。
名、字:起名、起字。 名词活用作动词。
这一节主要写:
高贵的出身 奇特的生日 美好的名字
为了说明他与楚国的血肉 联系,密不可分。楚国兴 亡,义不容辞。
分析课文,注意重点词的理解
显示诗人
第一部分: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和 与楚国同姓
名字由来。
简介《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
抒情诗。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
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
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
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
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
之中。
❖ 解题:“离”应通“罹”,

“ 骚”忧愁”。
“离骚”意即“遭遇忧愁”。
关于《离骚》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 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 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373句, 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 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 国之思的作品。
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 政”思想。
是那么凉快,那么的温馨幸福,有母 亲的味 道!
蒲扇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在
我国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取材于 棕榈树 ,制作 简单, 方便携 带,且 蒲扇的 表
面光滑,因而,古人常会在上面作画 。古有 棕扇、 葵扇、 蒲扇、 蕉扇诸 名,实 即
今日的蒲扇,江浙称之为芭蕉扇。六 七十年 代,人 们最常 用的就 是这种 ,似圆 非
又重之以修能。
扈:披着。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离骚》的生僻字词及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分析《离骚》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修改分析。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离骚》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离骚》打下了基础。

2.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离骚》的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骚》元素,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4.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难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1)带领学生通读《离骚》,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1)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1)讲解《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忠诚、正直、廉洁等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5.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离骚》的部分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较高?2.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入?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离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被誉为“楚辞之祖”。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屈原被贬谪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屈原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第三部分写屈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篇,介绍了自己的家世背景。

接着,屈原叙述了自己被贬谪的原因,是因为他敢于直言,揭露了楚国的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

在第二部分中,屈原描绘了自己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

他身处困境,但仍坚守忠诚、正直、廉洁的品质,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抗争。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帝高阳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帝高阳教案

提问:诗人面对怎样的一个现实呢?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他面对的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多艰”
使楚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危险境况.并且在腐朽贵族 统治集团的打击和排挤下,屈原遭谗见废.这说明当时的楚国 不能顺应历史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提问:诗人在展现自己高尚品质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问:屈原当的初政你治与理我想曾是山什盟么海?誓,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 回答: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局面. 提问: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 回答: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
不合理的治国法度,实行”美政”
提问:屈原在楚国的振兴中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回答: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当振兴大任.
注释:抚,等于说趁着。秽,指秽恶的行为。这句是说楚怀
王不能趁着壮年除去秽恶之行。 此度,指现时的法度。
这两句的大意是:你应该乘骏马而奔驰啊(比喻任用贤才, 奋发有为),请来,我在前面给你带路。道,引导,后来 写作“导”。
三后,指禹、汤、文王。纯,丝不杂。粹,米不杂。“纯粹” 在这里指美德。
众芳,指群贤。连上句的大意是:三王之所以有纯粹的美德, 是因为能举用群贤。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
字原,自名正则,字灵钧, 是楚国的同姓 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 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 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 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 是,屈原被免去左徒官之大职夫,在转怀任王三面闾前大进夫谗,,掌说管屈王原族把昭他、为屈怀、 景三姓事务,负责宗王庙制祭定祀的和政贵令族都子说弟成的是教自育己。的功劳,于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 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 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 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离骚(帝高阳)课件

离骚(帝高阳)课件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
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 千四百余字。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 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
离 骚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 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 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 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屈原作品特色
『浪漫主义』
有狂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
『比兴手法』
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用众女妒美比喻群小嫉贤
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 的政治抒情诗。抒写诗人的身世、 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 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 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 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
塑造了一位“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诗人形 象。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离骚》中其他应记住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如何理解“香草美人”? 二、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 品德,美人比喻理想中 的君王。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树枝啊
到夕阳落下时又去采摘江洲中的不
枯的香草
诗句分析(第五节)
日月忽其不淹兮 忽:迅速的样子。 淹: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 其:它们。 代序:替代、更换时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惟:想到(第一节中的“惟”是句首语气词) 之:结构助词“的” 恐美人之迟暮 恐:担心,恐怕。 美人:比喻有才能的人。 迟暮:年岁衰老

离骚教案 (新)

离骚教案 (新)

离骚教案 (新)离骚》是一部代表楚辞体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

研究《离骚》的目标是了解XXX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理解XXX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研究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理想。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的疑难字、词和句子,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研究XXX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价值,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是运用讲读法、逐节析读和讨论法。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朗读或播放诵读录音,让学生自由诵读,并师生齐读。

在初读体验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外在形式特点,如句式长短参差、句末多用“兮”字等。

在相关知识介绍环节中,教师可以介绍《楚辞》和《离骚》的背景和特点。

在再读感悟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何朗读诗歌,并分析诗歌的三个部分。

在三读析情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第1-8句,力求读出节奏、轻重、缓急。

这篇文章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有一些段落不太清晰,需要进行修改和改写。

第一段:作者自豪的出身和名字诗人在这八句中表现了对自己高贵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的自豪感。

在朗读时,要体现出一种自豪而庄重的感情,每两句中要略作停顿。

第二段:解释诗句含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XXX”这句话中,“高阳”是指上古的君王XXX,是楚国君主的远祖,诗人以此来说明自己是XXX的同宗。

作者对自己高贵的出生非常自豪,所以在朗读时要重读“高阳”,要庄重肃穆,语速稍慢。

后半句叙述自己亡父的名字,“曰”后要略有停顿,“伯庸”缓慢、重读,要体现出尊重和怀念的情感。

XXX于孟陬兮,惟XXX以降”这句话说的是自己降生的时间,其中“XXX”、“孟陬”、“庚寅”是“寅年寅月寅日”,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作者为此十分自豪,所以这几个词要重读,要体现出作者的自豪。

皇览XXX初度兮,XXX以嘉名”这句话说的是父亲观察考量诗人初生的时节,给他起了美好的名字。

《离骚》教案集合五篇

《离骚》教案集合五篇

《离骚》教案集合五篇《离骚》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骚》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帝高阳教案

离骚帝高阳教案

离骚帝高阳教案教案标题:离骚帝高阳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帝高阳的背景和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演讲展示对离骚帝高阳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离骚帝高阳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好奇心。

2. 向学生简要介绍离骚帝高阳的背景和作品,让他们对离骚帝高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阅读与分析:1. 分发离骚帝高阳的诗作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标注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2.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帝高阳的诗作,包括其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离骚帝高阳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与表达:1. 鼓励学生根据离骚帝高阳的作品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离骚帝高阳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朗诵,让他们展示自己对离骚帝高阳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 结合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2. 引导学生对离骚帝高阳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他们形成对离骚帝高阳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离骚帝高阳作品的创意展示,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创作等形式。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多元理解能力。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阅读与分析、创作与表达、总结与评价以及拓展活动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离骚帝高阳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扩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知范围,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多元理解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握本诗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难点
1.学习本诗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著名的《离骚》节选,感受他的离愁遭遇。
三.屈原作品介绍及《离骚》成就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作者简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业
布置
1.完成作业本上相关内容。
2.熟读《离骚》全诗。
板书设计
出生高阳苗裔
品质内美、修能
行为精勤修德
愿望为君前驱
反思
标★部分为电子详、简案均必填内容。
电子教案必须是一课一教案
7.了解屈原作品特色。
明确:
浪漫主义,有狂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比兴手法
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用众女妒美比喻群小嫉贤。
1.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或者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自由举手回答
★课堂
小结
屈原自叙其家世、出生、兴趣爱好、性格品行、精勤修德,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栋梁,也非常愿意报效祖国,希望君王能早点任用自己,自己急愿扬鞭跃马为君王引路开道、冲锋陷阵,在所不辞。
明确: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5.如何理解“香草美人”?
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6.齐读全诗,谈谈对屈原的评价。
明确: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备课时间:18年9月14日
★课题
《离骚》
课型
新授(预计2个课时)
教学
目标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赏析诗人的自我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本诗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理解诗人的爱国精神与人格情操。
教材分析(详细)

重点
1.赏析诗人的自我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读准字音(见PPT)
五.齐读全诗,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全文释义。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意思,学生逐句翻译。(见PPT)
六.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
写自己(1)高贵的出身
(2)降生时刻的不凡
(3)美好的名和字
(4)美好的品质和才能
是为了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3.学习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
A.找找诗中运用象征的诗句,并说出其中的含义。
芳草香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美人:比喻君主
B.找找对比手法的运用
“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4.思考扈江离”比喻什么?“乘骐骥”比喻什么?形容自己修身养性的有那些比喻?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说明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
第二层,到”恐美人之迟暮”。自述一生不断地并急切地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
第三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急切希望君王能快点重用自己,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