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并购_理论_策略_实施_案例
反并购的案例

反并购的案例
反并购是指企业在被收购或兼并时采取一系列手段来抵制或阻止这一行为的过程。
反并购的案例在商业领域中并不罕见,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反并购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该公司在一次并购案中成为了被收购方。
然而,该公司的管理层并不愿意接受收购方的条件,因为他们认为这将损害公司的利益和发展前景。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寻求其他潜在收购方、向股东们解释收购的风险和不利之处,最终成功地阻止了这次并购。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个国际并购案例。
一家跨国公司试图收购一家在国外市场
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这一收购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担心这次收购会导致本国企业被外国资本控制,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
在舆论和政府的压力下,收购方最终放弃了这次收购计划。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在面临被收购时,会采取一些法律手段来抵制收购方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提起反垄断诉讼,寻求监管部门的干预,或者寻求法院的支持。
通过法律手段,一些公司成功地阻止了不利的收购行为。
总的来说,反并购的案例表明,企业在面临被收购时,并不是束手无策的。
他
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抵制收购方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些案例也提醒了收购方,他们在进行并购时需要考虑到目标公司的反应,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阻力和挑战。
在商业并购中,双方需要充分尊重彼此的利益和意愿,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而不是单方面的强行收购。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成功。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讲义

宝安VS延中 盛大VS新浪
中国海外敌意并购第一案 中国券商反并购典型案例案
中钢VS澳洲中西部公司
中信VS广发
宝延风波
Murchison(默奇森)
中钢
Midwest 中西部公司
修改条件
敌意收购
2007年10月10日,西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默
奇森金属公司(Murchison,简称“默奇森”) 宣布 无条件要约收购中西部公司,其开出的收购条件 是,以1股默奇森换1.16股中西部公司的股票。这是 一次敌意收购。5日后,默奇森将提价至以1∶1.08 的比例换股中西部公司股票。
骑墙观望
一心想将自己卖个好身价的中西部公司摆 出了骑墙的态度 。
与此同时,默奇森的收购方案一公布,立 刻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当日,中西部公司 的股价大涨12%,收报于7澳元,几天后股价 攀升到7.36澳元的水平。这一市场价格已经 远远高于中钢公司的要约收购价。
进退维谷,三面夹击
本身就持有默奇森19.98%的股份哈宾格基金公司一直在二级 市场悄悄收购中西部公司的股份。默奇森合并方案一出炉,中西 部公司股价马上连续数日上涨。很明显就是该基金在做高股价, 维持高价以阻止中钢的收购进程。6月3日哈宾格基金公司已持有 中西部公司约9.11%的股份。对于哈宾格基金公司是否还会增持中 西部公司的股票,中钢公司无法判断。
默奇森公司步步紧逼,中西部公司的首鼠两端,哈宾格基金公 司从中作祟,遭遇三面夹击的中钢有些进退两难了,退则前功尽 弃,进则阻力重重。
收购价格处于劣势的中钢难道只有提高价格一条路可选择吗? 提价值得吗?提价自身能否支撑?
果断出手,峰回路转
2008年5月30日,中钢做出提示性公告, 不会提高对中西部公司的收购报价,但把原 先的要约收购变成无条件收购,中钢原来提 出的要约收购条件是要获得中西部公司的 50.1%股份并在这部分股东的支持下,才会 以6.38澳元的价格收购。
5大战术及典型案例

尤诺卡还有一招杀手锏,宣称最大股东美沙合伙公 司并不在"自我股权收购"之列,这显然违反必须平等 对待所有股东的法定原则,尤诺卡的报价只是做个 样子罢了,他们把美沙摒除在外。又说美沙不先买, 他们就不买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他们知道美沙不会 最先买进,因为尤诺卡隐藏着"债务炸弹",绝对会因 为以过高价格买进股票而导致公司倒闭。
这个道理很简单,被逼得没办法了,烧把火、搞点破事把 自己的摊子砸了,就象国民党跑到台湾之前炸电厂炸大桥 一样,丢个烂摊子给你,降低企业的并购价值,使得收购 者丧失收购意愿从而保住公司。
典型案例
说起来,毒丸战术的形式也不算复杂,就是: 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
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股票 一旦目标公司10%至20%的股份被恶意收购,毒丸计划就会启动,
毒丸计划在平时不会生效,只有当企业面临被并购的威胁 时,毒丸计划才启动。 毒丸计划的办法多种,一种是大 量欠债,比如大量赎回股票、立即偿还所有贷款,总之是 搞到账面上一个子都没有,还欠别人一屁股债,就算你收 购了,马上就要面临这个大窟窿;要么就是跟公司的高层 管理人员签个集体跳槽协议,你一收购,咱们立马集体走 人等等之类。。。
收购完成后,融创中国将与九龙仓并列成为绿城中 国最大股东。
然而收购仅仅半年后,宋卫平就重回绿城,并引入 “白衣骑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最终融 创被赶走,中交集团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
Hale Waihona Puke 帕克曼防御战术这是目标公司先下手为强的反并购策略。当获悉收 购方试图启动收购目标公司的计划时,目标公司针 锋相对,抢先收购袭击者的股票,或策动与目标公 司关系密切的友好公司出面收购袭击者,从而迫使 收购公司转入防御,或至少赢得一定的时间以重新 制定防御措施。
近三年的反并购案例

近三年的反并购案例嘿,咱聊聊近三年的反并购案例呗!这可都是商场上的精彩大戏啊!先说说那个超牛的科技公司案例。
有个大巨头想并购它,那简直就是饿狼扑食啊!可这家科技公司哪能轻易就范?人家立马行动起来,就像一只敏捷的猎豹,迅速调整战略。
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一系列酷炫的新产品,那新产品一亮相,就跟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似的,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市场,和各个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这合作关系就像坚固的城墙,让并购者无从下手。
这还不算完,公司还发动员工,大家齐心协力,那劲头,就像一群斗志昂扬的战士,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
你说,这能不成功吗?还有那个传统制造业公司的反并购之战也超精彩。
并购方来势汹汹,就像一阵狂风暴雨。
可这家公司不慌不忙,冷静应对。
他们深挖自身优势,把自己的品牌价值、技术实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品牌就像一面耀眼的旗帜,在市场上高高飘扬。
技术实力呢,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让对手不敢轻视。
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这支持就像一把大伞,为公司遮风挡雨。
最后,成功击退了并购者,保住了自己的江山。
再有一个零售企业的案例也很有看头。
并购者以为自己财大气粗,就能轻易拿下。
没想到这家零售企业来了个绝地反击。
他们优化门店布局,提升服务质量,让顾客的购物体验就像在度假一样舒服。
还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这融合就像两条奔腾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
而且,他们还和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关系就像牢固的绳索,把大家紧紧绑在一起。
就这样,把并购的威胁给化解了。
这些反并购案例告诉我们啥呢?那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土地,才能经得住风雨的考验。
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永远充满活力。
还要有团结一心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就像一群勇敢的水手,共同驾驭着企业这艘大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总之,近三年的反并购案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给我们很多启示。
大家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企业也能在商场的风浪中稳稳前行。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一、引言并购与反并购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用的战略手段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二、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公司A是一家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希望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他们选择了一家创新型软件公司B进行收购。
2. 目标确定公司A确定了并购的目标是增强自身在软件领域的技术实力,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 尽职调查公司A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技术实力、市场前景等方面。
通过调查,公司A确认了公司B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并认为并购是可行的。
4. 交易结构公司A与公司B达成协议,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进行收购。
公司A支付了一定的现金作为对公司B的收购款,并发行股权给公司B的股东。
5. 合并整合收购完成后,公司A与公司B进行合并整合。
他们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协同效应。
6. 成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公司A的市场份额在软件领域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也大幅增强。
并购案例被业界公认为成功。
三、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公司X是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竞争对手公司Y计划收购公司X。
公司X决定采取反并购策略,保护自身利益。
2. 目标确定公司X的目标是阻止公司Y的收购,保持自身独立经营,并寻找其他合作机会。
3. 抵抗策略公司X采取了多种抵抗策略,包括:- 寻找合作伙伴:公司X积极寻找其他合作伙伴,以增强自身实力,并减少对公司Y收购的依赖。
- 政府关系运作:公司X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争取政府支持,以阻止公司Y的收购计划。
- 法律诉讼:公司X通过法律手段寻求阻止公司Y的收购,包括起诉公司Y存在违法行为等。
4. 结果评估公司X通过反并购策略成功阻止了公司Y的收购计划。
他们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四、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并购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浅谈企业并购与反并购--以万科为例

一、敌意并购与反并购理论
并购简单来说就是并购公司意图取得目标公司的 控 制 权 或 对 其 实 施 重 大 影 响 ,并 购 行 动 可 能 是 善 意 的 或 是 敌 意 的 。 此 次 万 科 股 权 之 争 ,万 科 管 理 层 不 接 受 宝能系的并购方案,将其视为敌意并购,并采取了一系 列手段抵制宝能系的并购意图。
三、宝能系并购可能性及动因分析 1.宝能并购可能性
万科公司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龙头,其内在价值以 及 未 来 创 造 价 值 的 能 力 相 当 可 观 。近 年 来 万 科 的 财 务 状况良好,总资产处于高速增长水平,同时其每股收益 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 2008 年的 0.37 元逐年增长至 2016 年的 1.9 元。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 幅 度 如 此 明 显 ,股 票 的 价 格 理 应 上 涨 。 事 实 却 是 在 这 段时间内,其股票价格一直在每股 10 元左右波动,没 有 明 显 的 递 增 态 势 。而 最 终 股 票 价 格 上 涨 的 原 因 是 由 宝能系引发的股权争夺战。截止到 2017 年 6 月,其股 价基本于每股 21 元左右波动。按照价值低估假说,由 于 万 科 公 司 的 价 值 持 续 被 低 估 ,股 东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目 标未能实现,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离心,令管理层失 去了股东的支持。同时股价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使 得 股 东 失 去 了 长 期 持 有 股 票 的 信 心 ,降 低 了 宝 能 系 收购公司股票的难度。
2.并购动因 公司拥有着稳定的市场,处在稳定的竞争环境中, 要 想 实 现 公 司 的 进 一 步 扩 张 发 展 ,并 购 是 一 项 重 要 的 手 段 。公 司 能 够 通 过 并 购 现 有 的 公 司 ,迅 速 扩 张 市 场 , 弥 补 自 身 缺 陷 ,降 低 竞 争 风 险 ,实 现 公 司 价 值 增 值 。宝 能系并购动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扩张,抢占市场。宝能系旗下涉及多个板 块的业务,其中便包括房地产这一核心业务,但其地位 与 万 科 相 去 甚 远 。 万 科 作 为 老 牌 的 地 产 公 司 ,其 品 牌 效 应 、社 会 关 系 及 拥 有 的 资 源 丰 富 且 巨 大 。 宝 能 此 举 若是成功,不仅可以借鉴万科的发展体系,利用万科的
反并购策略与运用

充分了解法律法规
01
在制定和实施反并购策略前,企业必须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策略合法有效。
如何提高反并购策略的有效性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02
企业应积极推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使敌意收购方难以掌握充分信息。
制定合理的反并购策略
03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面临敌意收购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反并购策略,提高成功率。同时要避免过于依赖单一策略,以免被敌意收购方预测和破解。
反并购策略的目的
反并购策略的定义与目的
1
反并购策略的分类与特点
2
3
可分为两大类,即攻击型反并购策略和防御型反并购策略。
反并购策略的分类
是通过主动收购或增持目标公司的股份,以控制目标公司的股权,阻止敌意收购。
攻击型反并购策略的特点
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目标公司的股价、增加目标公司的负债、与目标公司合并等,以防止敌意收购。
详细描述
绿盟科技是一家提供网络安全的公司,也面临着敌意收购的风险。在这场危机中,绿盟科技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的反并购策略,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敌意收购。
绿盟科技在面临敌意收购时,采取了多种反并购策略,包括寻求股东支持、白衣骑士、签订合作协议等。绿盟科技积极与股东沟通,争取支持,同时寻找白衣骑士来增加公司的收购成本。此外,绿盟科技还与竞争对手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合作来抵御敌意收购。最终成功抵御了敌意收购。
汉堡王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快餐连锁企业,曾面临敌意收购的风险。在这场危机中,汉堡王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的反并购策略,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敌意收购。
总结词
汉堡王公司在面临敌意收购时,采取了多种反并购策略,包括寻求股东支持、白衣骑士、毒丸计划等。汉堡王公司积极与股东沟通,争取支持,同时寻找白衣骑士来增加公司的收购成本。此外,汉堡王还采取了毒丸计划,通过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增加敌意收购的难度,最终成功抵御了敌意收购。
反并购策略案例.doc 广发VS中信

反并购策略案例——广发VS中信事件经过2004年9月1日,中信证券召开董事会,通过了拟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议案。
9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声称将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
一场为期43天、异彩纷呈的收购和反收购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9月4日,广发证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标公司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吉富”)成立。
9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拟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说明,称收购不会导致广发证券重大调整,不会导致广发证券注册地、法人主体,经营方式及员工队伍的变更与调整。
9月10日,深圳吉富以每股1.16元的价格率先收购云大科技持有的广发证券3.83%股权。
9月15日,深圳吉富按每股1.20元的价格受让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8.4%的股权,此时,深圳吉富共持有广发证券12.23%股权,成为第四大股东。
面对广发证券的抵抗,9月16日,中信证券再一次重拳出击,向广发证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书,以1.25元/股的价格收购广发股权,使出让股东的股权在评估值基础上溢价10%-14%,以达到收购股权51%的目的。
9月17日,原广发证券第三大股东吉林敖东受让风华高科所持有2.16%广发证券股权,增持广发证券股权至17.14%,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9月28日,吉林敖东再次公告受让珠江投资所持广发证券10%股权,至此,吉林敖东共持有广发共计27.14%的股权。
同日,原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公告,受让美达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1.72%的股权,至此辽宁成大共计持有广发证券27.3%的股权,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此时,辽宁成大、吉林敖东与深圳吉富共同持有广发证券66.67%的股权,三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绝对控股地位已不可动摇。
10月14日,因无法达到公开收购要约的条件,中信证券发出解除要约收购说明。
至此,历时43天的反收购大战,以广发证券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收购动机分析广发证券在全国各地拥有78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广东47家。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阐发〔一〕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如果说成本市场是一个由各家上市公司群雄逐鹿的战场的话,那收购与反收购、举牌与反举牌那么是这个战场长进行的最剧烈的战役。
早在几十年前,在恶意收购浪潮席卷中的美国华尔街精英们,在无数并购战役后便总结与缔造了多项并购策略进行博弈。
而如今的国内成本市场,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中又是采纳哪些方式争取公司的控制权,又运用了哪些策略?案例一 ST景谷〔云投集团VS中泰担保〕简介因为业绩不佳,ST景谷的原控股国有股股东景谷森达方案将其股权无偿划转给云投集团并由云投集团实施重组方案,二股东中泰担保认为此举会损害其大股东地位,因此先让自然人吴用〔先前未持有公司股份〕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并在几日之内与其签署一致步履协议,合并计算持有股份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获得控制权。
阐发本案中,为了防止云投集团通过受让划转股份取得控股股东资格,中泰担保通过与突击入股的公司股东签订一致步履协议而在股权划转审批完成前取得了公司的控股权,以此取得了日后重组谈判中更大的话语权。
在大股东股权优势不明显时,一致步履协议是短时间篡夺控制权的有力兵器。
案例二 ST九龙〔海航集团等VS李勤夫〕简介海航置业、上海大新华实业、海航集团三家企业〔以下简称“海航系〞〕向上海九龙山股份〔以下简称“九龙山〞〕原股东购置股份,合计占九龙山总股份的27.63%,并于2011年3月7日过户登记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随后原股东“平湖九龙山公司〞向海航系三家公司发出催款通知,以股权纠纷提起诉讼,申请冻结海航系所持九龙山股份〔此后由法院完成诉前保全手续〕,海航系随后提起反诉,向法院请求原股东“平湖九龙山〞支付违约金500万元,以及抵偿费2.3亿元人民币,法院对上述案件均做出判决。
2021年至2021年间海航系屡次向九龙山董事会提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均遭拒绝,遂于2012年12月5日公告由股东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罢免九龙山现任董事会并选举新一届董事会。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02
巨人网络借壳上市
2007年,史玉柱领导的巨人网络借壳云南丽江旅游上市,实现了在A股市场的快速上市。 Nhomakorabea03
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
2017年,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实现上市,交易金额高达433亿元,
是当时国内快递行业最大的借壳上市案例。
恶意收购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恶意收购是指在收购目标公司股份时 未获得目标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 的收购行为。
法律手段
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寻求司法协助,例如申请禁止令、举报违法并购行为等,以 增加敌意收购方的法律风险和时间成本。
04
并购与反并购的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
总结词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 重要途径,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迅速扩 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获取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三星收购美国芝加哥 联储银行
要点二
KKR恶意收购雷诺烟 草
2003年,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 以25亿美元的代价成功收购了雷诺烟 草,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和争议。
要点三
卡特彼勒恶意收购英 国佩恩铁路公司
2012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试图以低 价恶意收购英国佩恩铁路公司,这一 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并购防御案例
反并购
指目标企业为防止其被其他企业收购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 通常包括修改公司章程、发行新股、寻求白衣骑士等手段。
并购与反并购的动因与目的
并购的动因
包括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先进技术、品牌等 资源。
反并购的动因
主要是防止企业被恶意收购,保护股东利益,以及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和管理 层控制权。
反并购的案例

反并购的案例反并购的案例:1. WPP与Ogilvy并购的反对案例:WPP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而Ogilvy则是一家知名的广告代理公司。
然而,在2004年WPP宣布收购Ogilvy之时,Ogilvy的员工和客户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WPP是一个拥有庞大规模的机构,而Ogilvy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文化而闻名,这样的并购可能会破坏Ogilvy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员工和客户组成了一个反收购的联合行动组织,声称WPP会扼杀Ogilvy的创意,导致其被视为一个无趣的大机构。
他们还担心,WPP可能会削减Ogilvy的工作人数和预算,以实现并购后的效益。
面对强烈的反对声音,WPP被迫重新考虑收购计划。
最终,WPP决定保持Ogilvy的独立性,维持其独特的文化和创意能力。
这样的决定既尊重了员工和客户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Ogilvy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2. 德国邮政与DHL并购的反对案例:德国邮政是一家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邮政服务公司,DHL则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快递和物流服务的公司。
在2001年德国邮政宣布收购DHL之时,一些德国邮政的员工和工会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DHL并购后可能会导致一些就业岗位的损失和工作条件的恶化。
此外,他们还担心,德国邮政收购DHL后可能会将重心放在国际市场上,而忽视国内市场和传统的邮政服务。
员工和工会组织了罢工和示威活动,要求德国邮政放弃对DHL的收购计划。
同时,一些政治人物和公众也加入了反对的声音,呼吁政府干预并阻止这一并购。
面对强烈的反对声音和压力,德国邮政最终决定暂停收购计划,并与员工和工会展开对话。
最终,达成了一些妥协和改进措施,以缓解员工和工会的担忧。
这项决策既平衡了经济效益和员工利益,也为德国邮政在全球扩张和巩固市场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反并购的声音通常是基于对某些方面的担忧和反对意见。
而企业在面对强烈的反对声音时,需要认真倾听和尊重各方的意见,同时寻求妥协和平衡,以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
企业反并购案例

企业反并购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份或资产来实现企业整合的行为。
并购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实现资源整合等。
然而,并购也存在着风险,尤其是在反并购的情况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企业反并购的案例。
某公司A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A希望通过并购其他同行业的企业来实现规模扩大和资源整合。
于是,公司A选择了一家小型电子公司B作为并购对象。
公司A认为,通过并购公司B,可以快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获得更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
然而,并购之后的情况并不如公司A所愿。
首先,公司B的员工对并购持有异议,他们担心被公司A裁员或者改变原有的企业文化。
这导致了员工的不稳定因素,一些优秀的员工选择离职,对公司B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公司B的管理团队也并不顺利地融入到公司A的管理体系中,导致了管理混乱和效率下降。
最后,由于两家企业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并不完全契合,导致了销售和营收的下滑,甚至出现了产品库存积压的情况。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公司A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次并购的决策。
他们发现,并购前并没有对公司B的员工和管理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融合,也没有考虑到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和市场定位的不一致。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并购后的运营困难和业绩下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A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公司B 员工的沟通和融合力度,保证员工的稳定和团队的稳定。
其次,他们对公司B的管理团队进行了重新的培训和调整,确保管理层的稳定和运营的高效。
最后,他们重新审视了两家企业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做出了调整和整合,以确保销售和营收的稳定和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A终于解决了并购后的问题,实现了公司B的良好融合和业绩的提升。
通过这次反并购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首先,企业在进行并购前,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和管理团队的融合问题,保证员工和团队的稳定和高效;其次,企业需要对并购后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整,确保销售和营收的稳定和增长;最后,企业需要在并购后进行持续的管理和调整,以确保并购的成功和价值的实现。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教案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教案教案: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反并购策略的定义和主要内容;2.分析敌意并购案例,掌握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反并购策略的定义和主要内容;2.敌意并购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教学重点:1.反并购策略的主要内容;2.敌意并购案例的分析。
教学难点:敌意并购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对反并购策略进行说明和解释;2.案例分析:通过敌意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购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Step 2:理论讲授(15分钟)1.讲解反并购策略的定义,包括:-推行防御措施,如设立防御策略委员会;-增加交易成本,如提高股价、增加债务等;-改变股权结构,如发行特殊股票、建立股权控制权;-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进行其他并购交易;-寻求政府支持和监管。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反并购策略的应用和效果。
Step 3:案例分析(40分钟)选择敌意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2024年,卡夫和百事可乐的并购案;-2024年,微软和雅虎之间的并购争夺。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公司采取了哪些反并购策略;-这些反并购策略的作用和效果如何;-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反并购策略;-这些反并购策略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何影响。
Step 4:总结归纳(10分钟)对反并购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Step 5:课堂练习(10分钟)提供一个新的并购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并购策略。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并购案例,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并评论该案例中的反并购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反并购策略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反并购案例

企业反并购案例企业反并购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抵制并购的行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并购案例屡见不鲜,但是并购并不总是带来积极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我们将就一些企业反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企业在面对并购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企业反并购的案例。
某公司在一次并购案中,原本计划通过收购另一家公司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实力,但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在失败的并购案后,该公司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发现自己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于是,该公司开始加大对研发和市场营销的投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一家企业在面临被并购时的反应。
某公司在一次并购事件中,遭到了另一家企业的收购意向,但是该公司并不愿意被收购,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具有独特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被收购后可能会丧失自主发展的机会。
于是,该公司积极寻求其他的合作伙伴,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力度,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自身的努力,最终成功地避免了被并购的命运,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企业在面对并购时的不同选择和应对方式。
企业并不是被动的被动接受并购,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进来实现反并购,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在面对并购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从而更好地抵制并购的风险和挑战。
总之,企业在面对并购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并购的方式和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
希望以上案例和分析能够为企业在面对并购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并购的挑战和风险,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
5大战术及典型案例

白马骑士战术
还有一种抵抗恶意收购者的办法,叫做组团。如果 自己已经黔驴技穷,不如试着找个小伙伴来一起面 对强敌。 “白衣骑士”说的就是目标公司主动寻找第三方, 以更高的价格来对付敌意并购,造成第三方与敌意 并购者竞价并购目标企业的局面。在有白衣骑士的 情况下,敌意并购者要么提高并购价格,要么放弃 并购。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吸引白衣骑士, 当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比方说给予白衣骑士一些 优惠条件,以便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份。
典型案例
大众与保时捷的收购案中,大众也正是成功运用帕 克曼防御术,最终反被动为主动,收购保时捷公司。 2005年保时捷对大众发起猛烈“攻势”,到2009年 1月保时捷已经持有大众公司51%的股权。
但是真真是不巧,金融危机让保时捷现金流告急, 给了大众喘息的机会。后来的故事是,大众展开了 旋风式的反收购。 2009年大众出资49亿美元获得保时捷49.9%的股权, 最终这笔交易在2014年8月完成。
典型案例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骑士救美”案例,是融创、绿 城的百日联姻事件: 2014年5月22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宣布将以约 为63亿港币的代价收购绿城中国24.313%股份。
收购完成后,融创中国将与九龙仓并列成为绿城中 国最大股东。
然而收购仅仅半年后,宋卫平就重回绿城,并引入 “白衣骑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最终融 创被赶走,中交集团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
尤诺卡还有一招杀手锏,宣称最大股东美沙合伙公 司并不在"自我股权收购"之列,这显然违反必须平等 对待所有股东的法定原则,尤诺卡的报价只是做个 样子罢了,他们把美沙摒除在外。又说美沙不先买, 他们就不买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他们知道美沙不会 最先买进,因为尤诺卡隐藏着"债务炸弹",绝对会因 为以过高价格买进股票而导致公司倒闭。 美沙公司只好诉诸法律,向证监会(SEC)控告尤诺卡, 认为根据股东平等原则,尤诺卡要买回去自己公司 的股票,美沙手上的股票也必须包含其中,结果经 长时期的争执,法院判决美沙胜诉。 随后经过艰苦的谈判,美沙同意签订25年期的维持 现状协定,尤诺卡同意美沙加入该公司的股权收购, 美沙手上剩余的股份则保留1年。 这次收购战,美沙因尤诺卡的焦土战术而未使收购 成功,但却在这收购战中赚了几个亿的利润。
反并购:理论策略实施案例

反并购:理论策略实施案例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优胜劣汰,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功能。
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发展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一个突出的现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就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伴随着公司并购的兴起,为牟取暴利和争夺企业控制权的恶意收购也应运而生。
面对形形色色的敌意收购,企业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维权行动——反并购。
当新一轮收购狂潮席卷我国市场时,面对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的敌意收购,我国企业该如何展开有效的防守反击呢?反并购理论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上的投资者无法对公司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好把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放在较为实在的近期投资盈利上,这导致有好项目的公司股价被低估。
如果没有企业收购,公司股东将得到延后补偿。
但由于存在并购行为,目标公司股东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低于实际价值的市场价格。
管理层短视理论认为,为了避免股东遭受这种潜在的财富损失,公司经理人不得不减少市场不能准确估价的长期投资,竭力增加公司的当前盈利。
当经理人把长期投资转向更容易被估价的短期项目时,虽然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减少了,但同时公司有利可图的长期投资也牺牲了。
同样,市场短视理论也认为,由金融市场所驱使的又很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很容易出现短期绩效被高估,有风险的长期投资被低估的现象。
在这样一个以短期盈利为中心的市场,如果经理人从事长期战略投资,就会让自己面临很大的就业风险。
因此,收购威胁会助长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经理人的短视行为。
公司稳定发展理论认为:第一,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司收购,使公司经营者实施的长期经营计划极有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因此会挫伤经营者对公司经营作长期规划的积极性。
此外,公司收购可能中断与其他企业(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以追求短期暴利为目的的并购,并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采取重组分拆的方式将企业出售,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宗旨。
企业反并购案例

企业反并购案例企业反并购是指企业在被收购或合并时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以阻止或抵制对其进行的收购或合并。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目标公司认为收购方的条件不利或对公司发展不利时。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企业反并购的具体情况和应对措施。
某A公司是一家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平台。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规模扩张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B公司作为一家资金雄厚的公司,希望通过收购A公司来扩大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然而,A公司并不愿意被B公司收购,因为他们认为B公司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符合。
于是,A公司开始采取一系列反并购措施来抵制B公司的收购意图。
首先,A公司加强了与投资者的沟通,向他们解释了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争取投资者的支持。
其次,A公司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通过推出新产品、开展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估值,增加收购成本。
同时,A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A公司还积极寻找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合作对象,以此来削弱B公司的收购动力。
同时,A公司还寻求法律支持,通过法律手段来阻止B公司的收购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A公司成功地阻止了B公司的收购行为,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收购或合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寻找合作伙伴、寻求法律支持等方式来抵制收购方的意图,保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企业反并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被收购方来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同时,对于收购方来说,也需要在收购前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情况,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对企业反并购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主要是目标公司认为收购价格过低、收购方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或存在其他不合 理要求等。
02
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
横向并购策略及案例
定义
横向并购是指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消除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
案例
2001年,惠普公司收购康柏电脑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这次并购使得惠 普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扩大,并加强了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市场的地位。
分析
纵向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导致企业过于依赖上下游企业,增加经营风险。
混合并购策略及案例
01
定义
混合并购是指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实现多元化经营、降
低单一行业风险和扩大市场份额。
02 03
案例
2013年,腾讯收购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音乐平台 之一。这次并购使得腾讯在互联网娱乐领域实现了从内容制作到平台 分发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在收购后,对自身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做出战略调 整。
重新评估
对收购目标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 。
文化整合
在收购后,努力整合双方的文化,以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
04
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经验总结
并购实践经验总结
做好尽职调查
并购方在决定并购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 尽职调查,包括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以确 保对目标公司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并购后的风险 。
反并购实践经验总结
提前预防
寻求外部支持
反并购方需要在并购发生前就进行预防,包 括通过制定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等措 施,以阻止恶意收购的发生。
反并购方可以寻求外部支持,包括与股东、 董事会成员、金融机构等合作,以共同对抗 恶意收购。
新浪反并购案例

新浪反并购案例
以下是关于新浪反并购案例的简要介绍:
2015年7月31日,新浪公司宣布其董事会已经评估了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未来发展计划,并决定维持当前的业务结构。
这个决定是回应来自股东的压力,要求新浪考虑出售公司或与其他公司进行合并或收购。
此前,一些投资者曾提出要求新浪将其一部分或者全部资产出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此外,中国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股东希望新浪能够进行战略性收购,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
然而,新浪董事会认为,公司保持现有业务结构是最好的利益最大化方式。
在声明中,新浪表示,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加强从媒体到移动互联网、在线广告和金融的业务多元化,以及通过与新兴产业合作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努力。
同时,新浪也承诺,将继续与股东和投资者保持沟通,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总之,新浪反并购案例反映了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不同意见,以及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市场中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上的投资者无法对公司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好把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放在较为实在的近期投资盈利上,这导致有好项目的公司股价被低估。
如果没有企业收购,公司股东将得到延后补偿。
但由于存在并购行为,目标公司股东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低于实际价值的市场价格。
管理层短视理论认为,为了避免股东遭受这种潜在的财富损失,公司经理人不得不减少市场不能准确估价的长期投资,竭力增加公司的当前盈利。
当经理人把长期投资转向更容易被估价的短期项目时,虽然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减少了,但同时公司有利可图的长期投资也牺牲了。
同样,市场短视理论也认为,由金融市场所驱使的又很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很容易出现短期绩效被高估,有风险的长期投资被低估的现象。
在这样一个以短期盈利为中心的市场,如果经理人从事长期战略投资,就会让自己面临很大的就业风险。
因此,收购威胁会助长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经理人的短视行为。
公司稳定发展理论认为:第一,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司收购,使公司经营者实施的长期经营计划极有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因此会挫伤经营者对公司经营作长期规划的积极性。
此外,公司收购可能中断与其他企业(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以追求短期暴利为目的的并购,并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采取重组分拆的方式将企业出售,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宗旨。
第三,公司收购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高风险债务负担,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或者面临严重的财务困难。
第四,难以反 并 购——理论、策略、实施、案例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优胜劣汰,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功能。
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发展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一个突出的现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就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伴随着公司并购的兴起,为牟取暴利和争夺企业控制权的恶意收购也应运而生。
面对形形色色的敌意收购,企业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维权行动——反并购。
当新一轮收购狂潮席卷我国市场时,面对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的敌意收购,我国企业该如何展开有效的防守反击呢?文/沈晗耀 王辉反并购理论76 DIRECTORS&BOARDS Sep.2007调和的文化冲突,无法预料的业务整合障碍,以及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下降。
因此,在信息不完全、股价被低估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反收购措施为经理提供一些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法律上的董事和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以及业务判断标准,要求经理人履行勤勉责任,关注公司的稳定长远发展。
反收购措施一方面可以避免企业目前正常的经营活动遭到损害,另一方面又能够激励经理人放手从事那些既能产生未来收益又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有风险的长期投资,即使这些投资活动会对短期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反收购措施还有助于经理客观评估各种备选的要约投标书,增加股东的财富。
另外,大股东自卫理论认为,在股本十分庞大、股权极其分散的情况下,如果股票价格被低估,目标公司股东可能会面临“囚徒困境”这样的收购局面。
即如果股东采取集体行动,会使所有股东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但每个人都有单独行动的动机。
一些不太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小股东,在“经济人”理性地驱使下,为了获得更大的个体利益,就会背离集体决策,最终导致整体利益遭受损害。
这时,注重长远发展的目标公司的大股东就会受到拖累。
如果采取反收购措施,赋予公司经理的附加否决权,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使经理人能为股东谋取更好的交易。
因此,大股东自卫理论认为,为了维护大股东自身的利益,需要采取一定的反并购措施。
反并购策略一般而言,反收购策略可以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其它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通过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减少收购者的收购收益、反向收购收购者、适时修改公司章程等措施来进行。
法律手段则主要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反收购。
在西方国家, 除经济、法律手段以外,还有政治等手段,如迁移注册地以增加收购难度等。
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收购,应该重视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让公司股权难以“足量”地转让到收购者的手上。
这里所谓“合理持股结构”的“合理”,是以反收购效果为参照标准的。
建立这种股权结构,主要有自我控股、相互持股、员工持股等方式。
自我控股,即公司的发起组建人或其后继大股东为了避免公司被他人收购,而掌握一定量的股票以达到对公司的控股地位。
自我控股又分为在设置公司股权时就让自己控有“足量” 的公司股权和通过增持股份加大持股比例来达到控股地位这两种方式。
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对一个公司持有25%左右的股权,甚至更少,就能控制该公司。
当然,在相对控股的情况下,要达到多大比例才是最佳的状态,还要视控股股东及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互持股是指关联企业或关系友好企业之间相互持有对方一定比例的股份,当其中一方受到收购威胁时,另一方施以援手。
相互持股可以减少流通在外的股份,从而降低被收购的机会。
此外,相互持股除了能起到反收购效果外,还有助于双方公司形成稳定、友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相互持股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相互持股的实质上是相互出资,需要占用双方公司大量资金,影响流动资金的运用;其次,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相互持股的双方公司反而可能互相拖累,从而让收购者的收购达到一箭双雕的结果。
员工持股计划是基于分散股权的考虑而设计的,指目标公司将本公司股票出售给公司的员工,使他们DIRECTORS&BOARDS Sep.2007 77持有大量股份,为反收购提供一道防线。
一旦发生敌意并购,并购者难以获得足够的控制权,提高了敌意并购者的并购难度。
设置反收购条款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是公司对潜在收购者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
由于反收购条款的实施,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收购成本,甚至形成“胜利者的诅咒”那样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收购方望而却步。
董事轮换制是指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只能更换1/3(或其他比例)的董事。
这意味着即使并购者拥有公司绝对多数的股权,也无法对董事会做出实质性改组,难以获得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此外,由于原来的股东掌握着多数表决权控制着公司,即使公司被恶意收购,他们还可以决定采取增资扩股或其他办法来稀释收购者的股票份额来达到反收购的目的。
绝对多数条款是指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的合并需要获得绝对多数股东的赞成票,并且这一反并购条款的修改也需要绝对多数的股东同意才能生效。
超级多数条款一般规定,目标公司被并购必须取得2/3或80%以上的投票权,甚至高达90%以上。
因此,如果敌意并购者想要获得具有绝对多数条款公司的控制权,通常需要持有目标公司很大比例的股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购成本和并购难度。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条款。
为了更好保护中小股东,也为了限制收购者拥有过多权力,可以在公司章程中加入限制股东表决权的条款。
限制表决权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直接限制大股东的表决权,如规定股东的股数超出一定数量时,就限制其表决权,或者合几股为一表决权,或者规定每个股东表决权不得超过全体股东表决权的一定比例数(如1/5)。
二是采取累计投票法,投票人可以投等于候选人人数的票,并可能将票全部投给一人,从而保证中小股东能选出自己的董事。
订立公正价格条款。
公司制定一些可以接受的购买价格,而且这些价格都要经过股东批准。
通常,这些价格都被限制在公司股票交易的历史水平上,也就是过去3~5年的平均价格水平。
许多公平价格条款规定,一旦报价低于该水平,收购就需要经过大部分股东(2/3或75%以上)的同意。
加入限制董事资格条款。
即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董事的任职条件,非具备某些特定条件者不得担任公司董事,具备某些特定情节者也不得进入公司董事会,通过这些条款增加收购方选送合适人选出任公司董事的难度。
应该注意,以上一些反收购条款可能与我国法律制度相左,如限制大股东表决权条款、订立公正价格条款、限制董事资格条款、股东持股时间条款、积累股票条款等。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法规将不断完善。
普通股驱鲨普通股驱鲨是目标公司在资本结构之间插入一些防御措施来抵制并购,通常包括多种普通股、分段投票的普通股以及空白股等。
多种普通股。
许多西方反并购专家称只有那些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普通股,而每种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投票特权的企业才能真正抵挡住袭击。
例如通常的普通股每股仅有一票投票权,但公司章程可规定另一种普通股可能达到每股十票投票权。
此外,如果附带投票权的多种普通股掌握在内部人员手中,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敌意的报价。
分段投票的普通股。
在公司的章程中规定:普通股票的投票权随着股东拥有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投资者在开始购买股票时,每股仅一票,但投票权可以随着拥有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递增,每股最高可达到千票投票权。
空白股是企业领导者发行一种新的普通股,它的期限和投票权将在以后确定。
空白股可以保存下来,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威力,挫败收购者。
降落伞计划降落伞计划是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更换费用来实现的。
当目标企业被并购后,如果发生管理层更换和公司裁员等情况,恶意收购方将为目标公司员工支付巨额的解聘费用,达到增加恶意收购方重组目标公司的难度。
降落伞计划具体包括三种形式:金降落伞、灰色降落伞和锡降落伞。
金降落伞是指目标企业董事会通过决议,由企业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与目标企业签订合同,规定在目标企业被并购之后,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被解雇,企业必须为高层管理人员一次性支付巨额的退休金(解职78 DIRECTORS&BOARDS Sep.2007费)、股票选择权收入或额外津贴。
灰色降落伞主要是向中级管理人员提供较为逊色的同类保证。
锡降落伞是指,目标企业的普通员工若在企业并购后一段时间内被解雇,可领取一定的员工遣散费。
从反收购效果的角度来看,降落伞策略能够加大收购成本从而阻碍购并,有助于防止管理者从自己的后顾之忧出发,阻碍有利于公司和股东的合理并购。
但“金降落伞”策略也引起许多争议:其一,相对于购并的交易成本和费用,降落伞的支付款项所占比例较小,一般不到1%;其二,在中国全面实施MBO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当公司被并购时,给管理层以高额的离职金并不现实。
毒丸毒丸又称股权摊薄反并购策略,是一种提高并购成本,同时造成目标企业吸引力急速降低的反收购措施。
毒丸计划在平时不会生效,只有当企业面临被并购威胁时,毒丸计划才启动。
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毒丸措施:负债毒丸计划、优先股权毒丸计划和人员毒丸计划。
负债毒丸计划是指,目标企业在并购威胁下大量增加自身负债,降低企业被并购的吸引力。
负债毒丸计划主要通过企业在发行债券或借贷时订立的“毒药条款” 来实现。
一旦企业遭到并购,债权人有权要求提前赎回债券、清偿借贷或将债券转换成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