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07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化学教案:物质的量2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篇1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本文尝试以三个W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详细来说,三个W就是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需指明粒子的种类?【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2Na+2H2O==2NaOH+H2↑该反应式可以表示⑴2个Na原子可与2个H2O分子发生反应……(2个Na原子或2个H2O分子皆不行见、不行称——微观领域)⑴46gNa与36gH2O恰好完全反应……(46gNa或36g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讨论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
如何将不行见不行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老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行见、质量小而不行称。
若集合肯定数量(不妨设为N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
那么,N该为多少才合适呢?【同学争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同学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冲突,激发参加。
同时让同学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讨论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老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
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N被规定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打算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1摩尔粒子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同学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1.9927×10-26㎏,试计算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由两名同学上台演算)【老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板书)。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物质的量 教案(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理解摩尔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摩尔质量的计算。
2、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难点:1、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2、运用摩尔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教学过程:点燃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2=== CO2 所表达的意义?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容易做到吗?一般用质量是否:1克1克2克呢?反应是按比例:12克32克44克--------宏观质量(2) 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3) 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
投影:物理量单位符号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 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发光强度坎德拉cd物质的量摩尔mol学生阅读:采用多大的集体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呢?请看书本33页第二自然段。
分析讲解:阿氏常数为什么要定12克---数值与原子量同12克C-126.02×1023 学生计算得出NA--- 12/1.997×10-26阿氏常数(精确值)与6.02×1023 (近似值)的关系就象π与3.14一样。
使用时应注意:1摩尔碳原子含有6.02×1023 个碳原子每摩尔碳原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碳原子。
学生朗读:摩尔的概念展示样品:1摩尔碳;1摩尔水;1摩尔硫酸分析讲解:理解摩尔概念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比喻:一打---12个;一令纸---500张;一盒粉笔---50支12克碳原子有6.02×1023 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有多大?6.02×1023 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展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醒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络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能。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和综合计算的才能。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学会利用摩尔的概念计算物质的量;3.了解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引入:教师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克氢气可以和多少克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2)呈现:教师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化学单位数量,也就是物质的粒子数。
”教师提问,“那么,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3)讲解:教师结合示意图和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1摩尔是指1克元素的原子数、1克其中一种分子的分子数或者1克其中一种离子的离子数。
”教师以氢气和氧气的实例说明,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都是0.0333摩尔(3位小数)。
2.实例操作(30分钟)(1)练习:学生根据所给的物质和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的数值,并给出单位。
练习题包括:1克氢气、2克氧气、40克氧气、1克氯气等。
(2)自主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物质质量(克)物质的量(mol)摩尔(mol)氢气1氧气2氧气40氯气13.探究活动(30分钟)(1)实验:教师组织实验,用盖有摩尔质量的糖果袋分发给每组学生。
学生将糖果质量称量,计算出所含物质的量。
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糖果袋中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2)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同质量的糖果袋中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答案。
4.拓展应用(20分钟)(1)例题:教师出一道综合应用题,学生计算学化学品中硝酸的物质的量,并结合已知氧化铁质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硝酸和氧化铁反应所需要的摩尔比例。
(2)讨论解答:学生将解答答案写在纸上,并展示给全班学生。
三、教学评价1.教学反馈: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1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二、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3)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2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通过实例和练习,熟练运用物质的量计算;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运用物质的量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等。
通过提问,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个数的分子或原子。
解释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实际应用(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例如:“有 2 mol 氧气和 3 mol 氢气,求反应前后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示意学生先将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数化简为最简分数,然后写出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到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4. 实验操作(30分钟)进行一个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如观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量变化。
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量变化。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完成课后习题,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
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2.3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前哨学校麻方君一、设计思想《物质的量》的教学,涉及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具有高密度的认知陌生感,形成了教和学的难点。
笔者由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应用类比的方法诱导学生探究,深入浅出地突破了难点,举重若轻地完成了知识构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PPT、餐巾纸等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流程:建立集合概念→引出“摩尔”这一单位以及使用范围→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及练习六、教学案例1.教学过程2.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本人在这一节的教学上一直有很强烈的为难情绪,以前都是将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强行的灌输。
在本次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对这节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分层次逐渐突破重难点。
在体现三维目标方面有了充分的考虑,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在“过程和方法”这一链接再深入一点,再落实一点,这节课将会更加主动有效。
附录:达标练习11、2mol的二氧化碳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2、0.5mol的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3、0.01mol的镁含有多少个镁原子?升级练习1、1个氧气分子中有个氧原子;6.02×1023个O2中含有个氧原子;1mol O2中有个O;1mol O2中有molO;2、1个CO2分子中有个C, 个O;6.02×1023个CO2分子中有个C, 个O;1molCO2分子中有个C, 个O;1molCO2分子中有molC, molO;练习四1. 1 mol氢气含有多少个氢分子,有多少个氢原子?2.2摩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3.0.04 mol二氧化碳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练习五1. 6.02×1022个氧分子是多少摩尔氧分子?2. 1.806×1024个水分子是多少摩尔水?§2.3《物质的量》随堂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 作业11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符号,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常用表示。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4)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5)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6)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2)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方法](1)对比—比喻—联想结合方法;(2)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用具]LCD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引入](投影)1、什么是物理量?质量、体积是不是物理量?2、如何知道一瓶水质量和体积?一瓶水有多少水分子构成?3、(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什么?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难以称量,当称量物质的实验操作时,微粒与可称量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过渡] 以上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寻找假设桥梁,引入正题。
[阐述] 本章知识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开发学生思维。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物质的量》教案
物理《物质的量》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定义。
2. 熟练掌握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摩尔的概念计算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
二. 教学内容
1. 概念: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摩尔。
2. 计算物质的量及应用。
3.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三. 教学步骤
1. 导入
询问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情况,是否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 学习
(1)讲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
量是物质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个衡量物质数量的物理量。
(2)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即物质的量为 1 摩尔时,其含有的粒子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NA,其值为 6.02×1023。
(3)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n=N/NA,并举例说明。
(4)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即 1 摩尔物质的质量称为其摩尔质量 M。
3. 练习
由浅入深,从简单的计算物质的量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达到掌握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及应用的目的。
4. 拓展
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即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摩尔比关系,计算出摩尔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出需要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
五. 教学反思
本课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地为学生展示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的介绍及其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掌握。
并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探索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范文大全)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范文大全)第一篇: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2023最新-物质的量教案【优秀6篇】
物质的量教案【优秀6篇】1。
物质的量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6篇《物质的量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明确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定义。
2. 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化学品、示范实验操作步骤。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铁、氧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2. 引发问题:提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何相似之处?如何衡量它们的数量?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目,即摩尔的概念。
2. 讲解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解释1摩尔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粒子,摩尔质量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 讲解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解释物质的量和摩尔是等量关系,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品。
b. 实验操作:- 步骤1:称取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如氢氧化钠),记录其质量。
- 步骤2:将称取的物质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如水),搅拌均匀。
- 步骤3: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加入足够的溶剂使溶液体积达到容量线,摇匀。
- 步骤4:取适量的溶液,滴定至中性,记录滴定所需的体积。
c.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和观察结果。
d. 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计算出物质的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四、知识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有哪些?2. 讲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解释摩尔比、摩尔反应方程、摩尔体积比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并懂得如何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链接】
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
其中,物质的量就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那么什么是物质的量呢?!
【导学、板书】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含有__微粒数_____,符号:_n_。
2.单位:摩尔,符号:_mol_。
3.物质的量的基准
规定:1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与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为 6.02x1022。
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微粒所含微粒的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它是一个定值,符号:N A 单位:/mol 。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阿伏加德勒常数的定义得出,
【自读资料】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是mol-1,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值近似等于6.02×1023,类似于π和3.1415926之间的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关系。
【注意事项】(强调)
(1)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压缩为“物质量”等。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
⑵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可以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而不能是宏观的,如,就不能有1mol苹果这样的说法。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所指粒子必须明确和准确,且粒子种类要用符号表示。
【跟踪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2)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每摩尔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的粒子。
(4)1 mol 氢。
(5)1 mol Fe。
(6)1 mol小米。
(7)1 mol H2O 含有1molH2。
(8)1 mol NaCl含有1mol钠原子。
(9)1 mol H2O含有个H2O分子,个H原子。
(10)1 mol O原子含有个质子,个电子,个中子。
(11)1 mol SO42-可表示含有个SO42-, 个电荷。
【讨论思考】
1.求2 mol H2O含有的水分子的个数?
2. 1.204×1024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归纳总结】
4.物质的量的表达式(粒子的总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物质的量n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推论:两种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与二者个数比有何关系?。
【跟踪练习】
(1)1.204×1024个H2SO4的物质的量是。
(2)0.25mol C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3)0.5mol H2O中含mol O原子,mol e-?
(4)0.2molNa2CO3含Na+__mol,含CO32-__mol?
(5)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2mol H2O
B、6.02×1023个Na2CO3中Na+的物质的量
C、1mol H3PO4中的原子
D、含10N A个电子的NH4+的物质的量
【讨论思考】
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1mol,你能计算出1 mol下列微粒的质量吗?
1molH2O的质量。
1molAl 的质量。
1molFe 的质量。
1molCO2的质量。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
【自读资料】
1 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相同;假设一个粒子的真实质量为m a,则1 mol该粒子的质量为M=N A· m a,已知一个12C的质量是1.993×10-26 kg,则1 mol 12C的质量为:6.02×1023 mol-1×1.993×10-26 kg=1
2 g,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同理可计算得1 mol 16O的质量为16 g。
大量事实证明1 mol任何粒子,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