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段滚动教学模式”,四段分别为:问题呈现---自我感悟---合作交流---评价提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及作者简介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导入:由宋祖英的歌曲《雨霖铃》导入新课设计说明: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字音、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个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设计说明:我指3生来读,比较读的感情教师点拔:本次是宋词中经典写离别之情的词,很美,不只是要读顺,还读出味道来。

要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齐读,概括诗意,把握感情基调。

4、听名家朗读,领会其感情学生读完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比较,找差距。

以便加强诵读。

5、生再来模仿读,找出最能直接体现作者离别心情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回忆古诗中写离别的诗句。

这么多离情诗句中,为什么柳词能流传那么广泛,有什么特别之处?品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直接点出离别伤感),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加渲染凄清冷落的环境)!为双重伤感这种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试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并勾画出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入折柳意象,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意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读情感。

(三)走近作者(1)柳永生平;(2)婉约派词风介绍。

(四)诵读(1)试读:提问一学生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教学配乐朗诵。

标出断句。

(3)听读和比读:分男女生朗读,上下阙。

教师点拨情感。

(4)分部齐读:男女生分上下阙齐读。

(5)齐读:问题导入,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带入感情齐读。

(五)鉴赏(1)整体鉴赏:归纳词中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2)上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析,内容上:离别之情。

手法上:细节描写。

(3)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内容上:意象分析,解答导入时的折柳典故;手法上:意象组合。

(4)小结: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

注意结合作者生平分析。

(六)作业将词改写成诗。

《雨霖铃》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在学期尾高一下学期,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积累。

在古诗文学习方面,进一步接触了由《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的品读过渡。

特别是唐诗的积累和学习,对学习宋词很有帮助。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雨霖铃》效果分析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_《雨霖铃》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材依据:《雨霖铃》是高一语文必修四课本中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宋词。

高一的学生对于欣赏宋词,理解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差,阅读方法欠较为缺。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

本单元重点学习宋词中的婉约词,了解和熟悉宋词的分类以及流派风格的不同。

《雨霖铃》是婉约派词人柳永写的一首伤感离别之词。

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课堂流程流畅,通过合理、有序的问题设置以及巧妙的设问、适当的引导和幽默的讲解启示等环节基本上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的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是一门带有遗憾的教学活动”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我也不例外。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指导诵读过于粗糙,老师的讲的偏多。

三、反思再教设想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教完一节课后,我对当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我反思自己在教法上,在组织教学上以及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如果能更有效的提高预习效率,让学生课前将翻译完成的话,会生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或是当堂写歌词,这样一来,会让课堂更加充满生趣的。

除此之外,对诗词的诵读,是否可以考虑放在学习之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

总而言之,我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把课堂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感悟、概括事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能够规范而准确的掌握手法。

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不仅仅是学一篇课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更为有意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对诗词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赏析词中的意象、体味词人的情感,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教学效果分析从教学效果看,课堂基本流畅,对于词的鉴赏,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写景的艺术手法,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然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情感。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对于一些内容领悟不深刻。

《雨霖铃》教材分析《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是他离开京城所作。

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抒发了对自己的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雨霖铃》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雨霖铃》评测练习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谢尚,东晋人,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袁宏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请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6分)①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②首联“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秋月明朗”的牛渚夜色是实写(1分);③颔联诗人在空阔渺远的境界中联想到谢尚识拔贫寒袁宏的故事是虚写(1分④首联颔联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难觅知音和怀才不遇的感情(1分)⑤末联“明朝片帆高挂,扬帆远行,枫叶纷纷飘落”为想象中明朝离开时的景色,是虚写(1分)⑥进一步烘托出乐诗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凄凉寂寞之情。

(1分)《雨霖铃》课后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2、品析诗词,把握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师生共同欣赏音乐,李叔同的《离别》,情景导入新课《雨霖铃》二、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作者有关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老师总结补充,要求学生掌握作者的重要信息北宋词人。

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位专业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又称柳七,字耆(qí)卿。

词千首,多描绘城市风光、歌妓生活、羁旅行踪、下层市民生活。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师生共同积累字词,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同时把这些字词记在课本上。

3、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和整首词的停顿三、美读入音初读感知诗词基本思路和作者情感1、提示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词意2、生生合作,互相解答疑问3、通过师生、生生质疑,理清词的基本思路和感情基调4、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的诵读,体会词中恋恋不忘的情感,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在朗诵诗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字音、声调、快慢、轻重音等等。

5、一生读,师生同评四、精读入境再读品味,通过意象的分析,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

<一>思考问题1: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词人选用了非常恰当的景物来寄托自己对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感,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景物。

1、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上片,第二组负责下片2、一二组分别呈现自己的答案:寒蝉骤雨歇长亭烟波暮霭清秋节杨柳晓风残月3、师:在这些景物中,你觉得那个景物最能体现作者的离愁?联系语境,分析它的好处。

(此处为重点,引导学生多说多体会)4、分成四组讨论5、点明意象、意境等专用词语的含义,同时,明确这首词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作品中利用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手法。

6、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整首词。

五、乐读入情配音诵读体会感情1、词人把离情别绪通过具体的意象画面表现出来,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幅清冷的画面,配音,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柳永,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再吟诵这首词来仔细体会一下他此时的心情。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词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联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四、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2、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北朝时江淹写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能让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只有别离;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这“愁”字是在离人的心上加个秋合成。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悲伤。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在一个萧索的秋天,有一位词人柳永要和他的红颜知己分别,在难分难舍之际,他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离别曲——《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展示PPT)(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三)精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赏析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晓风——”(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2、赏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给学生播放《风居住的街道》这首曲子。

感受哀婉缠绵的曲调。

今天让我们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1.作者简介(多媒体播放)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可见,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但无实权,是虚职),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二、初步诵读,把握内容这首词的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三、批文入情,深入诵读(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

2.“凄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

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情境之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也无心饮用,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筷子动也没动。

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依依不舍。

但是人要留,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开船了!”“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如何是好呢?(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愈行愈远,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

这里,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品读】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学生回答:略。

教师:美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1.“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况且“柳”谐音“留”,有不舍之意。

2.“晓风”,这里是秋天的晚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3.这里“晓风”两层意思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则是“不团圆”,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

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已是酒醒时分,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又与谁去诉说呢?这两句道出了“余恨无穷,余味不尽”,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

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

四、归纳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合理意象的选择,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2.虚实相济。

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五、课堂小结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

(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但对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让学生体味“伤离别”的情感。

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限,对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寻找一些元素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备课时我研究了很多前辈的教学设计,大家都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和词人的离情。

但根据以往的教学,我发现仅仅依靠老师空泛的讲解或是学生想像,他们很难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美。

故这次我设计替换法,将原词中的一些词语替换,这样学生一下子辨别“孰优孰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都能对柳词的好说出个一二三,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之前仅靠老师空泛地讲解。

教材分析《雨霖铃》属于新课程教材必修4第单二元。

重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朗诵技巧、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学习本词能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评测练习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分)参考答案:(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雨霖铃》教学反思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我在课堂一开始的导语设计,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情境创设作铺垫。

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

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

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比如,解读“寒蝉”,学生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

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1、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析、以读促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正如组长姚老师所说:“语文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由于我的安排设计上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活动时间过长,教师没有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和评价,使他们缺少更大的施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