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1.3.2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之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1.3.2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之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南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 动的方向
由赤道向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 线向赤道
由赤道向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 线向赤道
思考 假如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太阳直射点怎么移
动?
思 假如黄赤交角是30 °,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范围怎么变
化?

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间接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分别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时的太阳直射点。 3、画出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太 阳 直 射 点
夏至
6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北极圈
3月21日北回归线
第二年春分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

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极圈之间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比例法:昼夜弧长的度数÷15°=昼夜长 (2)已知日出、日落,求昼长
T T 昼长= 日落- 日出=上午×2=下午×2
(3)纬度对称
C
纬度φB=纬度φH CB=AD
昼A+昼B=24h 昼A+夜B=24h
D
A
(4)日期对称 AB日期关于经线对称,昼夜长短相等。
A
B
4时 6时
8时
请指出A、B、C三点日出各为几点?昼长各是多少? A点昼长与B点昼长有什么关系?
1800
900w O
900E
18时
(1)
A
0时
N

地球运动之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精品课件)

地球运动之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精品课件)

冬至日( 月 日 冬至日(12月22日)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南半球昼长 夜短,昼长为一年 中的最大值。南极 圈以南出现极昼现 象。此日以后南半 球昼渐短,夜渐长, 球昼渐短,夜渐长, 北半球相反, 北半球相反,赤道上 昼夜等长。
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春秋二分日( 月 日 春秋二分日(3月21日、9月23日) 月 日
春 秋Biblioteka 夏 冬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四季和五带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热带、 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热带、南北温 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四季和五带
北寒带 北温带
有极昼极夜 66˚34' 无 23˚26' 极 昼 极 23˚26' 夜
(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年变化规律
④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每年夏至日(6月22)H达最 大值,冬至日(12月22)H达最小 值。如右图A所示。 A
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 每年冬至日H达最大值,夏至日 H达最小值。如右图B所示。
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修水琴海中学地理组 樊望生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 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课件新人教版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课件新人教版

从夏至日开始太阳直射点就南移了,一直南移到南 回归线,节气为冬至日;冬至日开始直射点北移, 一直到夏至日。
在太阳回归运动示意图上可以标出时间(节气),能 够找到所有时间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例如远(近) 日点,国庆节地球位置等,辅助做题。
与公转相关的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 问题,经常需要结合此图思考。
【 解 析 】 第 (1) 题 , 考 查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坐 标 计 算 。 120°W平分白昼,是直射点的经度;70°N有极夜 现象,则太阳直射点位于20°S。第(2)题,考查不 同季节日出方位。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出在 东南方。第(3)题,考查方位判断。根据经纬度判断 方位。第(4)题,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北极出现极 夜,故北半球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根据地 方时计算M地的时间。第(5)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侧 递减。
度的观测。甲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
度为66°,乙地在北京时间12:04测得正午太阳高
度为60°。读图,完成问题。
(2)若夏至日时乙地正午高度为66°26′,则甲地纬
度可能为( A )
A.41°N
B.53°N
C.50°N
D.47°N
【解析】第(1)题,考查日出日落和时间的换算。甲 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66°,则 甲地经度是117°E,乙地经度为119°E。甲地在当 日测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6:28,则当地时间是6: 16,甲地日落时间是17:44,甲、乙同位于晨昏线 上,此时乙地也日落,对应地方时为17:36。第(2) 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 的计算可知乙地纬度是47°N,甲地纬度比乙低6°, 所以甲的纬度是41°N。

复习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复习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E
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 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 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日出、日落: 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 面落下。 北半球夏半年,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秋分
冬至
春分
23º 26´S
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昼夜长短的转的地理意义之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和秋分日
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且升落的方向随太阳直
射点变化而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1.概念: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 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 时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 午太阳高度。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 2.规律 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 直射点 所在纬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 夏至: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47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47张ppt)

2020/6/26
23
5. 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赤道
北半球
南半球
方位 正东 东北
东南
日出
地方时
6时
北半球早于 6时,南半 球相反
北半球晚于 6时,南半 球相反
方位 正西 西北
西南
日落
地方时
18时
北半球晚于 18时,南半 球相反
北半球早于 18时,南半 球相反
昼夜长短
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
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020/6/26
21
4.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长 夜短,南半 球昼短夜长 北半球昼短 夜长,南半 球昼长夜短
2020/6/26
2
一、公转的特征
2020/6/26
3
1.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近日点速度最快;远日点,速度最慢。
2020/6/26
4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020/6/26
5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020/6/26
8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 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 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为 12 时。 (2)判断日影的方向及长短: ①日影方向与太阳光线方向相反。 ②日影的长度 L=h×cotH(h 为物体高度,H 为当时太阳高 度) 。
(3)计算楼间距和楼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 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应满足 L≥h×cotH(h 为楼 高,H 为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如图 2-3-13 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 阳高度。
图 2-3-2 (1)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 a.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b.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c.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a.夏至日: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正午太阳高 b.冬至日: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c.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达最大值,一年有两次 最大值。
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极递减。
图 2-3-11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即近大远小。
图 2-3-12
节气 夏至日 冬至日 二分日
最大值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赤道
3.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 的季节变 正午太阳高度 和⑭__________ (1)形成原因:⑬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化,导致⑮______________ 随季节有规律变化。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至日
12.22 半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1)黄赤交角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6.22—12.22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 12.22—次年6.22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 3.21—9.23先北移,后南移; 9.23—次年3.21先南移,后北移。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 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 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1~2题。
①②③三地昼长相等,A、C错,B正确;d图中,无法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所以无法比较
③④两地昼长情况,D错。故选B。第3题,图c中,晨昏
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AB错;图c中20°E为 6:00(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所 以110°E为12:00,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0°, 110°E),C错,D正确,故选D。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各地④昼 图1中,⑥北半球各地昼
北半球 长夜短,纬度越 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夏半年 高,昼⑤越长, 值,⑦北极圈以北地区
夜越短
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 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⑧3月21日或9月
分日 23日前后,全球各地⑨昼夜平分
续上表
图3中,北半球各
北半球各地⑩昼短 北半球
期不变,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变,C错误。太阳直射 点移动范围增大,七月份直射北半球纬度更高,南半球 中低纬地区昼长更短,夜长更长,差值增大,D错误。 故选AB。
答案:AB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 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 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节气” 备受瞩目。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下图是“二十四节气”与地 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读图,完成2~4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湘教版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湘教版ppt

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
2.若该日晷仪移至太原市(37.87°N)使用,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 (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按日期作调整
【解析】1选B,2选B。第1题,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该日该地日出东南、 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日落西南,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则晷针影子在晷面 上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第2题,由于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 晷针与地轴平行(晷针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则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与所在地 纬度互余;太原市的纬度高于离石区,因此若该日晷仪移至太原市使用,晷盘 与地平面的夹角将减小。
b.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_春__季__,依此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 ①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_纬__度__的变化而变化。 ②划分:
【探索应用】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信息能够指示“正午”太阳高度? 提示:能够指示“正午”太阳高度的信息很多,如当地的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 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 除外)位置的高度、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
A.甲
B.乙
C.丙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 D.丁
【思路分析】
材料 解读
图像 解读
我的 思路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以地球为参照系, 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1)选D,(2)选D。第(1)题,6月初在夏至日(6月22日)之前,图中丁位于春分 点到夏至点之间,接近夏至点。注意图中节气顺序自右向左,避免误选甲。第 (2)题,甲乙关于冬至日对称分布,甲位于冬至后,乙位于冬至前,同一地点 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变化趋势相反,同一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日出方位相同; 甲和乙相比,甲距近日点比乙距近日点的位置近。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第一轮 复习课件稿
第3 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4年9月1日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逆 时针 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 顺 时针旋转)
针对性练习
1.在图中的短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春分 时 间
3月21日 前后
赤 道
夏至
秋分
冬至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前后 前后 前后
北回归线 赤 道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夏至
冬至Leabharlann 针对性练习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北极星
北极
66°34´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南极
23°26´
(黄赤交角)
66°34 ′N
北极圈
23°26 ′N 0° 23°26 ′S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66°34 ′S
南极圈
(3)黄赤交角的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回归线,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赤道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回归线。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赤道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23°26′N
0° 23°26′S
2013年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解析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解析版)
(2)太阳直射点应用
三步骤:画图、画点、判断
①给出日期,判断直射点位于什么半球
②给出日期或范围,判断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③给出日期,推算直射点纬度
思考: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的半球位置?此时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五一劳动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②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④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相反
2.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
A.32°B.58°C.66°D.79°
【解析】
【答案】2.D
题型01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D.国庆期间苏州日落逐渐提前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0°N 66°34´N
0° 23°26´S 夏至日二分日 冬至日
23°26´N
66°34´S
90°S
任意时刻:由 直射点 向南北递减
3.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规律?
北半球 夏至日 ,太阳 直射北 回归线 北半 北半球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球冬 至日 ,太 阳直 射南 回归 线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节气 春秋分 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位 置 赤道 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A:黄赤夹角的存在 B:地球自传速度的变化 C: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D
)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8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使地球上产生了 ( D) A:昼夜更替现象 B:不同经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时 C: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D: 四季的更替
9、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5º ,它可能有较 小的变化.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表现 C:黄赤交角随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 围
1月初(近日点) 1.47亿km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61`/d
57`/d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题,两个平面夹角最小时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 ,由此可知,由目 时间约是 (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前状况最少经过 3个月两平面彼此夹角达到最小值。 2.A 3.A
解析
关闭
答案
-19-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目标导向:1.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文字或图表资料,说明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该规律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2.能够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及应用。 3.能够联系气候、河流、动植物等自然要素,说明季节变化规律。
2.变化看“移 阳直射点远离某纬线时,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3-
-24-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间纬度差,其中纬度差为太阳直射点与观 测点之间相差的纬度数。若两点在同一半球,该纬度差即为两纬度 数中的大纬度数减小纬度数;若不在同一半球,则为二者纬度数之 和。
-21-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夏至 冬至 春、秋分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 南半球各纬度 以北各纬度 南回归线及其 北半球各纬度 以南各纬度 — 赤道
-22-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 相同。
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
考点一 地球的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目标导向:1.能够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说明地球公转过程中不 同时间地球所处的位置及速度变化等情况。 2.能够判读黄赤交角示意图,说明有关黄赤交角的角度关系及其地 理影响。
-3-
一、公转特征
-4-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B点 A点 近日点 远日点 1 月初 7 月初
公转速度 较快 较慢
-5-
-6-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定义: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黄赤交角示意
-7-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8-
一、怎样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要注意看以下五个信息。 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最右侧为近日点,最左侧为远 日点。 2.看地球极点:地球北极点在图中上端,或者俯视北极,地球公转方 向为逆时针;地球南极点在图中上端,或者俯视南极,地球公转方向 为顺时针。
-17-
1.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 表面环境( ) A.昼夜温差小 B.不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 C.季节变化小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关闭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纬度直射范围),月球的
黄赤交角只有1°32',则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很小,各地基本都没有季节
变化;昼夜温差大小与大气层厚度和自转周期有关,与黄赤交角无关。 C
解析
关闭
答案
-18-
读某日晨昏线平面与赤道平面关系图,完成第2~3题。 2.若M点的地方时是6时,则该日是( ) A.春分日或秋分日 B.夏至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或冬至日
关闭
第23 题 ,读图可知,晨昏线与赤道平面垂直,说明太阳直射赤道,,故选 A项。 .当两个平面彼此夹角由目前状况逐渐达到最小时 需要的最短
-15-
推理分析: 1.信息提取 (1)题干信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 黄道上运行”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在图1的黄道上运行一 周。 (2)图表信息:
-16-
2.迁移应用 第(1)题,关键是看图2中二分二至日的位置。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 从春分点向夏至点运动,其位置接近夏至点,图2中的节气是自右向 左更替的,因此太阳位于夏至点之前且接近夏至点的位置。第(2)题, 关键是区分近、远日点与冬、夏至点。地球公转速度、日地距离 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前后对称相等;昼夜长短关于冬至日或夏至日 前后对称相等。甲、乙位于冬至点前后,非近日点前后,昼夜长短 相等,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而地球公转速度和日地距离不相等; 太阳位于乙时南半球昼长渐长,位于甲时南半球昼长渐短。
-10-
二、黄赤交角的角度关系及地理影响分析 1.有关黄赤交角的几个角度关系,如下图所示。
黄赤交角(α)=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α)与极圈度数互余(90°-α)。 黄赤交角=晨昏线(圈)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11-
2.黄赤交角的地理影响。 (1)决定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
-20-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空间上的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 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9-
3.看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若地球逆时针 自转,公转方向也是逆时针,相反则皆为顺时针。 4.看地轴倾向: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段朝 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公转到左 侧时为北半球夏季。 5.看直射点纬度:直射地球的太阳光线沿黄道面穿过地心,将太阳 中心与地球中心相连,与地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可以判断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从而区分冬季与夏季。
-12-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3-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 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 迹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4-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D)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D)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考法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的获取能 力;知识上主要考查太阳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