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本科)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定义
在输入脉冲功率电平作用下,接收机输出端 脉冲与噪声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基线噪声( 只有接收机内噪声时)的顶部在一条直线上( 相切),则称此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切线信号 灵敏度PTSS。
当输入信号处 于切线电平时, 接收机输出端 视频信号与噪 声的功率比约 为8dB。
修正的侦察方程
(1)雷达发射机到雷达发射天线间的馈线损耗L1≈3.5dB; (2)雷达发射天线波束非矩形损失L2≈1.6~2dB; (3)侦察天线波束非矩形损失L3≈1.6~2dB; (4)侦察天线增益频带内变化所引起损失L4≈2~3dB;
(5)侦察天线与雷达信号极化失配损失L5≈3dB;
(6)从侦察天线到接收机输入端的馈线损耗L6≈3dB
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为:接收机输入端在 脉冲信号作用下,其视频输出端信号与噪声 的功率比为14dB时,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接 收机工作灵敏度POPS。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 PTSS+3dB 平方律检波 POPS= PTSS+6dB 线性检波
5.2 侦察作用距离
简化的侦察方程
假设侦察机和雷达的空间位置如图5―5所示,雷 达的发射功率为Pt,天线的增益为Gt,雷达与侦察 机之间的距离为R,当雷达与侦察天线都以最大增 益方向互指。
2 PG t t Rr 2 0.1L (4 ) P 10 r min 1 2
侦察的直视距离
在微波频段以上,电波是近似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 的弯曲对传播有遮蔽, 侦察机与雷达间的直视距离 受到限制。假设雷达天线和侦察天线高度分别为 Ha,Hr, R为地球半径, 直视距离为
侦察接收天线收到的雷达信号功率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 侦察接收机与雷达接收机有两点明显的不同。首 先,雷达接收机的检波前滤波器、检波后滤波器都与其 接收信号处于准匹配状态;而对于侦察接收机来说,由于 侦收的都是未知信号,检波前和检波后的滤波器都与其 接收的雷达信号处于严重失配状态,检波前的滤波器带 , 宽∆fR 与检波后的视放带宽∆fV之比相差很大(雷达接收 机中∆fR/∆fV≈2);
2bPTSS b 1+ ≈ 1 + PTSS a a
代入(5―16)式,经配方整理,可得
2 2 KC KC ∆ f R2 A∆ fV = KT0 FR [ + 2 2 ]W ∆ f R + KC 2 f R ∆ fV − ∆ fV2 + 2 4 GR FR
PTSS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21)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4. 检波前增益很高 A∆ fV 检波前增益很高, 2 2 GR FR 很小,切线信号灵敏度可按下式近似: 2 A∆ fV KC ∆ f R2 时, 当 ∆ fV ≤ ∆ f R ≤ 2∆ fV , 2 2 << 2∆ f R ∆ fV − ∆ fV2 +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3 输入信号、噪声功率谱及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a)输入信号功率谱;(b)输入噪声功率谱; (c)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因此,检波输出的噪声功率谱F(f)由下式给出:
γ2 ∆ fR 2 2 R [W0 ( ∆ f R − f ) + PS 0W0 ] 0 ≤ f ≤ 2 V F( f ) = 2 ∆ fR γ [W 2 ( ∆ f − f )] < f < ∆ fR 0 R 2 RV 2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51侦察系统的灵敏度-Read
第 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式中,W0,PS0分别为检波器输入噪声的谱密度和输 入信号的功率,如图5 ― 4所示。由于该谱在f=ΔfR/2处不 连续,所以分析中对ΔfV≤ΔfR≤2ΔfV和ΔfR≥2ΔfV的情况分别 进行讨论。
第 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4 检波输出的噪声功率谱
2
没有信号作用时的基线视频噪声功率为
(5―4)
2 2 W f 2 0 V Pm1 P | [ W f f ] V PS 0 0 0 R V 2 RV 2
2
(5―5)
第 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微波检波器和视放所产生的白噪声功率P′V为
P′V=(FV+tVD-1)KT0ΔfV 对于肖特基二极管,相对噪声温度tVD≈1,代入上式得 到: P′V=KT0ΔfVFV (5―6)
第 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因此,检波输出的噪声功率谱F(f)由下式给出:
2 fR 2 2 R [W0 ( f R f ) PS 0W0 ] 0 f 2 V F( f ) 2 fR [W 2 ( f f )] f fR 0 R 2 2 RV
第 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1.ΔfV≤ΔfR≤2ΔfV
ΔfV 位于 ΔfR/2 和 ΔfR 之间 , 视放将通过射频信号与噪 声互差拍的全部视频噪声和射频噪声自差拍的部分视 频噪声,其输出视频噪声功率PV为
P V
/V
0
2 2 W 2 0 fV F (t )df [W0 fV PS 0W0 f R ] Pm1 2 RV 2
电子对抗原理
电子战装备技术发展发展方向和趋势
1) 电子战系统的综合一体化 2) 无源探测定位技术。其中,一是快速、 高精度无源定位技术;二是“寂静”型无 源探测定位技术 3) 导航战 4) 空间电子战 5) 电子战无人机 6) 有源诱饵技术
电子战装备技术发展发展方向和趋势(续)
7) “硬杀伤”电子战装备技术 8) 电子战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9) 电子战仿真技术 10) 信息/网络对抗技术 11) 高功率微波、非核致电磁脉冲技术 12) 超导、纳米技术应用等
使用电子战保护人员或者装备,或者消弱敌 方电子战的效力的各种行动。 电子战支援(ES)
搜索、截获、识别、定位有意或者无意的辐 射,为指挥员服务。
3.电子战(EW)的含义(续)
现代电子战的特点: 1) 强调电子战的攻击性,因此包含了定向能 武器; 2) 电子攻击的目的不仅是降低敌方电子装备 的性能,而且是消弱、抵消或者摧毁敌方的战 斗力。攻击的目标包括设备和操作人员。 3) 电子防护包括对敌我双方的装备和人员的 影响。
2.雷达对抗的重要性(续)
是武器系统和军事目标生存和发展的必 不可少的自卫武器 如导弹拦截, 不使用电子对抗手段时, 防空导弹的杀伤概率为50~90%,使用 电子对抗手段时,防空导弹的杀伤概率 下降为1%以下。
3.电子战(EW)的含义
电子战是敌我双方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 破坏敌方武器装备对电磁频谱、电磁信 息的利用或对敌方武器装备和人员进行 攻击、杀伤,同时保障己方武器装备效 能的正常发挥和人员的安全而采取的军 事行动。
2) 信息战
信息是情报分析、运筹决策、指挥协调、 武器控制、后勤保障等各项活动的基础。
信息战是信息的获取与反获取、利用与 反利用的斗争。军事信息战是为攻击或者 利用敌方的信息、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武 器系统,同时保护己方的信息、军事信息 系统和信息武器系统。
雷达原理_第五章-雷达作用距离
把检波器以前(中频放大器输出)的部分视为线性的, 中频滤
波器的特性近似匹配滤波器, 从而使中放输出端的信号噪
声比达到最大。
Si min kT0BnFn
S N omin=Do
匹配 接收 机
检波 器
n
检波 后 积累
图 5.2 接收信号处理框图
检测 装置
检测 门限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1.检测因子 D o
4返回接收机每单 角位 内立 的体 回波功率(5.1.10)
入射功率密度
5.1 雷 达 方 程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
S1
图 5.1 目标的散射特性
5.1 雷 达 方 程
σ定义为, 在远场条件(平面波照射的条件)下, 目标处每单 位入射功率密度在接收机处每单位立体角内产生的反射 功率乘以4π。
为了进一步了解σ的意义, 按照定义来考虑一个具有 良好导电性能的各向同性的球体截面积。设目标处入射 功率密度为S1, 球目标的几何投影面积为A1, 则目标所截 获的功率为S1A1。 由于该球是导电良好且各向同性的, 因 而它将截获的功率S1A1全部均匀地辐射到4π立体角内, 根 据式(5.1.10),可定义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 5.2 显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5.1 雷 达 方 程
一、概述 二、基本雷达方程 三、由方程得出的主要结论 四、方程的其它形式 五、其它雷达方程 六、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CS)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3、标称距离 R o
Do 1 时的灵敏度称为临界灵敏度,临界灵敏
雷达原理讲义及模拟题参考答案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无论发射波的频率如何, 只要是通过辐射电磁能量和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以便 对目标探测和定位,都属于雷达系统的工作范畴。 常用的雷达频率:220~35000MHz(220MHz~35GHz) ,实际上各类雷达工作的频率在两 头都超出了上述范围(激光,红外雷达,广播) 大多数工作在 200MHz~10GHz 1m—300MHz;1 分米—3000MHz=3GHz;1cm—30GHz;1mm—300GHz 频段名称 UIIF 波段 L 波段 S 波段 C 波段 X 波段 Ku 波段 K 波段 Ka 波段 mm 波段 频率 300~1000MHz 1000~2000MHz 2000~4000MHz 4000~8000MHz 8000~12000MHz 12.0~18GHz 18~27GHz 27~40GHz 40~300GHz 国际电信联盟分配的雷达频段 420~450MHz 890~940MHz 1215~1400MHz 2300~2500MHz 2700~3700MHz 5250~5925MHz 8500~10680MHz 13.4~14GHz 15.7~17.7GHz 24.05~24.25GHz 33.4~36GHz
§1.4 雷达的应用和发展
§1.4.1 应用
按应用平台: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空基,地基,海基) 作用:探测,定位,跟踪 军用: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 ,洲际导弹,洲际轰炸机;搜索和警戒雷达,飞机;引 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 (预警飞机) ,引导歼击机;火控雷达,火炮;制导雷达,导弹;战 场监视雷达,坦克,车辆,人员;机载雷达(截击,护尾,导航(可民用) ,火控) ;无线电 测高仪;雷达引信。 民用:气象雷达,航行管制(空中交通雷达) ,宇宙航行中用雷达,遥感,另有飞机导 航,航道探测,公路测速 按雷达信号形式分: 脉冲,连续波,脉冲压缩(LPM/相位编码) 脉冲多普勒,噪声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 按角度跟踪分:单脉冲,圆锥扫描雷达,隐蔽锥扫雷达等 按测量目标的参量分:测高,两坐标,三坐标,测速,目标认别等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分集雷达(频率分集,极化分集等等) ,相参,非相参积累雷达, 动目标显示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 按天线扫描方法分:机械扫描,相控阵,频扫等
大学_《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_1
《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内容提要第1章雷达对抗概述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及含义1.1.1 雷达对抗的含义及重要性1.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1.1.3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1.2.1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1.2.2 信号环境在雷达对抗设备中的描述和参数1.3 雷达侦察概述1.3.1 雷达侦察的任务与分类1.3.2 雷达侦察的技术特点1.3.3 雷达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1.4 雷达干扰概述1.4.1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1.4.2 雷达干扰设备的基本组成习题一参考文献第2章雷达信号频率的测量2.1 概述2.1.1 雷达信号频率测量的重要性2.1.2 测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1.3 现代测频技术分类2.2 频率搜索接收机2.2.1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2.2.2 射频调谐晶体视频接收机2.2.3 频率搜索形式2.2.4 频率搜索速度的选择2.3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2.3.1 微波鉴相器2.3.2 极性量化器的基本工原理2.3.3 多路鉴相器的并行运用2.3.4 对同时到达信号的分析与检测2.3.5 测频误差分析2.3.6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2.4 信道化接收机2.4.1 基本工作原理2.4.2 信道化接收机存在的问题2.4.3 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和应用 2.5 压缩接收机2.5.1 Chirp变换原理2.5.2 表声波压缩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5.3 压缩接收机的参数2.6 声光接收机2.6.1 声光调制器2.6.2 空域傅立叶变换原理2.6.3 声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6.4 声光接收机的主要特点习题二参考文献 ?第3章雷达的方向测量和定位3.1 概述3.1.1 测向的目的3.1.2 测向的方法3.1.3 测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2 振幅法测向3.2.1 波束搜索法测向技术3.2.2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技术3.2.3 多波束测向技术3.3 相位法测向3.3.1 数字式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3.3.2 线性相位多模圆阵测向技术3.4 对雷达的定位3.4.1 单点定位3.4.2 多点定位习题三参考文献 ?第4章雷达侦察的信号处理4.1 概述4.1.1 信号处理的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4.1.2 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4.2 对雷达信号时域参数的'测量4.2.1 tTOA的测量4.2.2 PW的测量4.2.3?AP的测量4.3 雷达侦察信号的预处理4.3.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预处理4.3.2 对未知信号的预处理4.4 对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2 对未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5 数字接收机和数字信号处理4.5.1 数字接收机4.5.2 数字测频4.5.3 数字测向4.5.4 信号脉内调制的分析习题四参考文献 ?第5章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5.1.1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5.1.3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5.2 侦察作用距离5.2.1 简化侦察方程5.2.2 修正侦察方程5.2.3 侦察的直视距离5.2.4 侦察作用距离Rr对雷达作用距离Ra的优势 5.2.5 对雷达旁瓣信号的侦察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5.3.1 前端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5.3.2 系统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习题五参考文献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6.1.1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6.1.2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6.1.3 最佳遮盖干扰波形6.2 射频噪声干扰6.2.1 射频噪声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6.2.2 射频噪声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6.3 噪声调幅干扰6.3.1 噪声调幅干扰的统计特性6.3.2 噪声调幅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3.3 噪声调幅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4 噪声调频干扰6.4.1 噪声调频干扰的统计特性6.4.2 噪声调频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4.3 噪声调频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5 噪声调相干扰6.5.1 噪声调相干扰的统计特性6.5.2 影响噪声调相干扰信号效果的因素 6.6 脉冲干扰习题六参考文献第7章欺骗性干扰7.1 概述7.1.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7.1.2 欺骗性干扰的分类7.1.3 欺骗性干扰的效果度量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1 雷达对目标距离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2.2 对脉冲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3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3 对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7.3.1 雷达对目标角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3.2 对圆锥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3 对线性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4 对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7.4.1 雷达对目标速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4.2 对测速跟踪系统的干扰7.5 对跟踪雷达AGC电路的干扰7.5.1 跟踪雷达AGC电路7.5.2 对AGC控制系统的干扰习题七参考文献第8章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8.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要求8.1.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8.1.2 干扰机的主要性能要求8.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8.2.1 干扰方程8.2.2 干扰机的时间计算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和效果监视8.3.1 收发隔离8.3.2 效果监视8.4 射频信号存储技术8.4.1 模拟储频技术(ARFM)8.4.2 数字储频技术(DRFM)8.5 载频移频技术8.5.1 由行波管移相放大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 8.5.2 由固态移相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习题八参考文献第9章对雷达的无源对抗技术9.1 箔条干扰9.1.1 箔条干扰的一般特性9.1.2 箔条的有效反射面积9.1.3 箔条的频率响应9.1.4 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9.1.5 箔条回波信号的频谱9.1.6 箔条的战术应用9.2 反射器9.2.1 角反射器9.2.2 龙伯透镜反射器9.3 假目标和雷达诱饵9.3.1 带有发动机的假目标9.3.2 火箭式雷达诱饵9.3.3 投掷式雷达诱饵9.3.4 拖曳式雷达诱饵9.4 隐身技术习题九参考文献《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目录该书系统介绍了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等。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雷达i不重合其它雷达的概率为
N
Pimiss
(1 Pi, j ) i 1,2, , N
j1, ji
6) 前端无丢失截获概率(前端截 获并且无重合丢失的概率
k=1时,
k 1
PAkI Pmiss (1 P(T , i) i0
T
PA1I Pmiss (1 (1 P0 )e T0 )
7) 截获时间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5.2 侦察作用距离 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
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1. 灵敏度定义 1) 切线信号灵敏度 在某个输入脉冲功率电平作用下,接收机输出端脉冲与 噪声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接收机内部的基线噪声的顶部 在一条线上相切,称此时的输入信号功率为切线信号灵 敏度PTSS。如图示当
Um
Un
输入信号处于切线电平时,接收机输出视频信噪比为8dB。
2) 工作灵敏度
工作灵敏度POPS定义为,接收机输入脉冲作用下, 视频输出信噪比为14dB时的输入脉冲信号功率。 工作灵敏度和信号切线灵敏度可以换算转换。
2.切线信号灵敏度计算
侦察系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接收未知信号,其检波 前后的滤波器与信号处于严重失配状态。因此其灵敏度 计算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Pi, j
t PRIj
PWi PWj t PRIj
i, j 1,2, , N; i j
1
PWi PWj t PRIj
雷达i信号脉宽内重合雷达j信号的概率为:
PWi PWj
Pi, j
t PRIj
1
PWi PWj t PRIj PWi PWj t PRIj
i, j 1,2, , N; i j
精选第5章雷达作用距离资料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 5.2 显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 达 方 程
5.1.1 基本雷达方程
P2
S1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立体角相关概念
一个锥面所围成的空间部分称为“立体角”。 在平面上定义一段弧微分S与其矢量半径r的比值为其对应的圆心
角记作dθ=ds/r;所以整个圆周对应的圆心角就是2π; 立体角是以锥的顶点为心,半径为1的球面被锥面所截得的面积
来度量的,度量单位称为“立体弧度”。与圆心角定义类似,定 义立体角为曲面上面积微元ds与其矢量半径的二次方的比值为此 面微元对应的立体角记作dΩ=ds/r^2;则闭合球面立体角是4π。
现信号检测, 在这种情况下, 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
噪比称之为检测因子Do较合适, 即
D0
Er N0
o min
S N
o min
(5.2.5)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Si min
kT0BnF
n
S N o min =Do
匹配 接收机
检波器
检波后 积累
检测 装置
影响的程度。Pi min Si min kT0FBn M
雷达总是在噪声和其它干扰背景下检测目标的, 再加上复杂目 标的回波信号本身也是起伏的,故接收机输出的是随机量。 雷达作用距离也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统计值, 对于某雷达来讲, 不能简单地说它的作用距离是多少, 通常只在概率意义上讲, 当虚警概率(例如10-6)和发现概率(例如90%)给定时的作用距 离是多大。
雷达对抗原理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其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0为绝对温度。没有信号存在时的 输出噪声功率Pn为
P n 0 fV F fd f P V 2 R 2 V W 0 2 fR fV 1 2 W 0 2 fV 2 P V
(5-4)
视放输出的信号功率Ps为
Ps
a
2W02fRfV
W02fV2
4RV
2
KT0fVFV
b
GRW0fR
(5-11)
在切线灵敏度状态下,噪声的自差拍分量大于信号与噪声的互
差拍分量a>b,取近似,
代入式(5-11), 可得
12abPT SS1abPT SS
PT2SSG KRc22 abPTSS
部分视频噪声和检波/视放产生的噪声PV为
PV=kT0ΔfVFV
(5-2)
(5-3) P n s 0 fV F fd f P V 2 R 2 V W 0 2 fR fV 1 2 W 0 2 fV 2 P s 0 W 0 fR P V
状态,许多侦察接收机在检波前的带宽ΔfR远大于检波后的带宽 ΔfV,而且有些侦察接收机在检波前的增益严重不足,以至于视 频放大器的噪声对系统的影响不能忽略。因此不能直接采用窄带
接收机的灵敏度分析计算,需要另外推演侦察接收机在上述情况
下的PTSS,再将结果推广到其它情况。 雷达侦察接收机的典型组成如图5-2所示,图中GR、FR分别
(5-1)
式中, W0、Ps0分别为检波器输入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和信号的 功率,如图5-4所示。由于该谱不连续,所以分析中分为 ΔfV≤ΔfR≤2ΔfV和ΔfR>2ΔfV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电子对抗
3)导航战
由于美军推行的是全球作战战略,以 GPS为代表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是其全球 作战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系统。“导航战” 计划是美国国防部“先期概念技术演示” 的一部分,其研究细节极为保密。但据透 露,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GPS军用所需 的干扰/反干扰技术、作战技术以及在接收 机/卫星/卫星控制等方面的改进技术。
第四是美海军的“先进综合电子战系统” (AIEWS)计划。美海军自90年代初以来,除了 对其70年代开始投入使用的舰载标准电子战系统 AN/SLQ-32(V)不断进行改进升级计划外,并开 始组织实施水面舰艇全面换装SLQ-32(V)的新计 划。1994年初开始重新启动,1996年5月,美海 军决定取消AN/SLQ-32舰用电子战系统的改进 计划,加快实施“先进综合电子战系统” (AIEWS)新计划。
1)电子战系统的综合一体化
美军在电子战系统的综合一体化方面,从 概念到装备技术的研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目前,已有多项计划投入实施。
首 先 是 INEWS 即 综 合 电 子 战 系 统 计 划 。 INEWS最初是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研制的机载一 体化电子战系统,从1983年8月开始公开招标至 今仍在研制过程中,它是为适用90年后期和21世 纪初服役的新一代战斗机(空军F-22和海军的A -12战斗机)研制的至今最高水平的综合一体化 机载电子战系统。
1.1 基本概念及含义
要点: 含义及重要性 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
1. 雷达对抗的含义
雷达对抗是一切从敌方雷达及其武 器系统获取信息(雷达侦察)、破坏或 扰乱敌方雷达及其武器系统的正常工作 (雷达干扰或雷达攻击)的战术技术措 施的总称。
2.雷达对抗的重要性
取得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典型战例1: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地登陆,盟军 完全掌握了德军德40多不雷达的参数何配置, 通过干扰何轰炸,使德军雷达完全瘫痪。盟军 参战的2127艘舰船,只损失了6艘。 海湾战争:多国部队凭借高技术优势,在战争 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了各种电子对抗手段,使伊 军的雷达无法工作、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双 方人员损失为百人比数十万人。
雷达对抗原理4
(
)
二.系统截获概率与时间 信号质量,测量质量,软件科学。 ex:1,3,4,5,6,7。
雷达天线的平均旁瓣增益。 旁瓣侦察时的侦察作用距离为:
Pt Gsave Gr λ2 1 / 2 Rr = [ ] , ( 4π ) 2 Pr min 10 0.1L Gsave 的真值为 10 0. 1×Gsave ( dBi) ,
对于旁瓣侦察和主瓣侦察,若想达到相同的侦察作用距离,旁瓣侦察的侦察接收机灵 敏度要比主瓣侦察的侦察接收机灵敏度提高 G t ( dB) − G save ( dBi ) ,
2. ∆f R ≥ 2∆f v
A∆f v ]。 2 GR FR2
W02 ∆f v2 γ2 2 Pv = [W 0 ∆f R ∆f V − + PS 0W 0∆f V ] , 2 Rv 2
PTSS = −114dBm + FR + 10 lg[ 3.1∆f R + 2.5 2∆f R ∆f v − ∆f v2 + 0.56∆f R2 +
K c2 K 2 ∆f 2 A∆f ∆f R + K c 2∆f R ∆f v − ∆f v2 + c v + 2 v2 ]W 2 4 G R FR
PTSS = KT0 Fv [
令 Kc=2.5 时, ∆f R, ∆f v 分别以 MHZ 表示时
PTSS = −114dBm + FR + 10 lg[ 3.1∆f R + 2.5 2∆f R ∆f v − ∆f v2 + 1.56∆f R2 +
§5.2 侦察作用距离
一.简化侦察方程(不考虑传输损耗,大气衰减以及地面海面反射因素) 接收功率
雷达原理教学课件—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当Pr=Si min时的距离,称为雷达检测该目标 的最大作用距离
1/ 4
Rmax
PtG2 2
4
S 3 i min
或者
Rmax
Pt A2 4 2Si min
1/ 4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影响雷达作用距离的因素
信号功率/噪声
Rmax
PtG2 2
4
S 3 i min
也就是降低了检测因子,从而增加雷达作用距离
相参积累:
D0(M )
D0 (1) M
非相参积累:
D0' (M )
D0 (1) MM
D0 (M )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积累脉冲数的确定
当雷达天线机械扫描时, 可积累的脉冲数(收到的回波 脉冲数)取决于天线波束的扫描速度以及扫描平面上天线 波束的宽度。 可以用下面公式计算方位扫描雷达半功率 波束宽度内接收到的脉冲数N: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各向同性天线和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全向天线
定向天线
定向天线的增益
Pt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SINT
Pt
So
定义:在输入功率相同的条件下,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上
的某一点的功率密度和理想的各向同性天线在同一处的功
率密度之比
G SINT SO
雷达辐射能量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全向天线:在距离天线R远处的功率密度等于辐射功率除
p(r)dr exp( UT2 )
UT
2 2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
表征虚警大小的其它参数
1、虚警时间:虚假回波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1 N
Tfa
lim
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的雷达信号分析
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的雷达信号分析摘要:在现代军事装备中,雷达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广泛应用于侦察、火力打击、导航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雷达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等。
对于雷达系统而言,制定针对不同任务需求的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是至关重要的。
高距离分辨率和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是两个基本的雷达性能参数。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雷达信号的相关性、噪声影响等因素,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仿真验证的方式。
关键词: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雷达信号;引言:在实际应用中,高距离分辨率会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但会降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这是因为高距离分辨率需要使用更短的脉冲宽度,会导致回波信号功率降低,从而影响到截获概率从而影响雷达的作用距离。
因此,如何在高距离分辨率和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之间做出平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的雷达信号分析现状1.信号处理算法当前,针对高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远作用距离的雷达信号,已经有很多信号处理算法被提出。
例如,协方差矩阵加权信号处理、直接降维处理、小波变换等,这些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雷达信号的截获概率和带宽利用率。
1.信号模型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雷达信号,需要建立相应的信号模型,以便于进行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
例如,对于脉冲压缩雷达信号,可以使用扩展目标的半径和时间(ECRIT)模型进行描述;对于宽带噪声信号,可以使用功率谱密度模型或自回归模型进行描述。
1.多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对于多目标雷达系统,如何实现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检测和跟踪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很多多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被提出,例如,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跟踪算法、多假设跟踪算法等。
1.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雷达信号数据,可以训练出深度学习模型或者传统分类器,用于对雷达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
雷达截获距离计算公式
雷达截获距离计算公式雷达截获距离计算公式这玩意儿,在咱们的生活中好像不太常见,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啥是雷达截获距离。
简单讲,就是雷达能够发现和锁定目标的最远距离。
这就好比你在黑夜里拿着手电筒找东西,手电筒光照到的最远处就是你的“截获距离”。
雷达截获距离的计算公式那可复杂了。
这里面涉及到好多因素,比如说雷达发射功率、目标的反射截面积、接收灵敏度、信号传播过程中的损耗等等。
我给您举个例子吧,就说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雷达站,那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雷达的神奇。
当时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台新型雷达,大家都紧张地盯着屏幕,等待着目标出现。
我站在旁边,心里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亮点,工作人员兴奋地喊道:“截获到目标啦!”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这背后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公式,都决定着雷达能不能及时发现目标,能不能保障我们的安全。
回到这个计算公式,咱来具体看看。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雷达发射功率。
功率越大,就像你大声喊,声音传得就越远,雷达波能探测到的距离也就越远。
但也不是说功率越大就万事大吉了,还得考虑目标的反射截面积。
假如目标就像一块小小的镜子,反射的信号太弱,那就算雷达功率再大,也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发现它。
接收灵敏度也很重要。
就好比你的耳朵够不够灵敏,能不能听到很微弱的声音。
灵敏度高的雷达,就能捕捉到更微弱的回波信号,从而增加截获距离。
还有信号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这就好比你在传话的时候,中间有人捣乱,把话给削弱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影响,比如大气衰减、障碍物阻挡等等,这些都会减少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
总之,雷达截获距离的计算公式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式子。
要想准确计算出截获距离,就得对这些因素了如指掌,还得有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们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雷达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截获效果。
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雷达技术第五章雷达作用距离15-20
检测因子D0 (1)由M个相叠加,有
D0(M )
D0 (1) M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扩大了多少倍?
随机噪声 统计独立 M个噪声功率之和
Rmax ' Rmax 4 M
29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1)对于非相参积累, M个等幅脉冲积累后对检测
o min
S N
o min
定义:Do是在接收机匹配滤波器输出端(=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 冲达到所需检测性能的最小信号噪声功率比值。
发现概率Pd 虚警概率Pfa
单脉冲和多脉冲 信噪比哪个大?
5.3脉冲积累
17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最大作用距离方程 用信噪比表示
Rmax
Simin kT0 Bn Fn D0
检测因子
S N
o
D0
p fa , pd
16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多数现代雷达利用统计判决方法来实现信号检测,此时, 检 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称之为检测因子
(Detectability Factor)Do, 即
D0
Er N0
dr
exp
UT2
2 2
检测门限
p (r)
UT 2 ln Pfa
0.6
噪声输出包 络
0.5
门限
0.4
UT
0.3
0.2
虚警概率
0.1
0 1 2 3 4 5 6 7 r /
图5.4 门限电平和虚警概率
22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虚警宽度tk:虚假回波(噪声超过门限) 的时间
第五章 雷达作用距离-修改
第三节 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 积累的作用:增加信号功率,提高检测性能
► 积累的方法:相干积累,非相干积累
相干积累
在检波前完成,亦称检波前积累或中频积累,相干积累要 求信号间有严格的相位关系,即信号是相干的。
M个脉冲的中频理想积累可使信噪比提高为原来的M倍
非相干积累
M个脉冲的视频理想积累对信噪比的改善为原来的 M~M倍之间
§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Simin
i
匹配接收机
D0 检波器
KT0BnFn
►信噪比表示的雷达方程
检波后积累
由
可得,
则
灵敏度
识别系数M
min
作用距离
检测装置 检测门限
灵敏度
min
检测因子
在接收机匹配滤波器输出端(检波器输入端)测量的信号噪声功率比值。表示检测目标信号所 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称为D 0
►总结:
雷达方程虽然给出了作用距离和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但由于未考虑设备的实际损
耗和环境因素,且目标有效反射面积σ和最小可检测信号Simin不能准确预定,因此仅
用 来雷作达估在算噪的声公和式其,他考干察扰各背参景数下对检作测用目距标离,的同影时响,。复杂目标的回波信号本身存在起伏,
因此,接收机输出的是一个随机量。雷达作-6用距离也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统计量,通 常只在概率意义上讲,当虚警概率(如10 )和发现概率(如90%)给定时的作用距 离是多大。
虚警时间:虚假回波(噪声超过门限)之间的平均间隔 虚警总数:
►发现概率Pd
振幅为A的正弦信号同高斯噪声一起输入到中频滤波器 设信号的频率是中频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 IF,则包络检波器的输出包络的概率密度 函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fR≥2∆fV 通过视放的视频噪声为
P =∫ V
∆ fV
0
W02 ∆ fV2 F ( f )df = [W02 ∆ f R ∆ fV − + PS 0W0 ∆ fV ] 2 RV 2
(5―18)
γ2
类似于上述分析,其最终结果为
PTSS
2 2 KC KC A∆ fV 2 = KT0 FR [ − 1) + 2 2 ]W ∆ fV + KC 2∆ f R ∆ fV + ∆ fV ( 2 4 GR FR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 侦察接收机与雷达接收机有两点明显的不同。首 先,雷达接收机的检波前滤波器、检波后滤波器都与其 接收信号处于准匹配状态;而对于侦察接收机来说,由于 侦收的都是未知信号,检波前和检波后的滤波器都与其 接收的雷达信号处于严重失配状态,检波前的滤波器带 , 宽∆fR 与检波后的视放带宽∆fV之比相差很大(雷达接收 机中∆fR/∆fV≈2);
(5―20)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当
2 A∆ fV KC ∆ f R ≥ 2∆ fV , 2 2 >> 2∆ f R ∆ fV − ∆ fV2 + ∆ fV2 时, GR FR 4
PTSS
A∆ fV ≈ −114dBm + FR + 10lg[3.1∆ fV + 2.5 2 2 ] GR FR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1.∆fV≤∆fR≤2∆fV ∆fV 位于∆fR/2和∆fR 之间,视放将通过射频信号与噪 声互差拍的全部视频噪声和射频噪声自差拍的部分视 频噪声,其输出视频噪声功率PV为
P =∫ V
∆ /V
0
W02 fV2 F (t )df = [W02 ∆ fV − + PS 0W0 f R ] = Pm1 2 RV 2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或
PTSS = −114dBm + FR A∆ fV + 10lg[3.1∆ f R + 2.5 2∆ f R ∆ fV + 0.56∆ f + 2 2 ] GR FR
2 V
(5―19)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3.检波前增益不足 检波前增益不足, 可按下式近似:
GR FR 4
PTSS ≈ −114dBm + FR + 10lg(3.1∆ f R + 2.5 2∆ f R ∆ fV − ∆ fV2 + 1.56∆ f R2 )
(5―22)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当
2 A∆ fV KC ∆ fV ≥ 2∆ fV , 2 2 << 2∆ f R ∆ fV − ∆ fV2 + ∆ f R2 时, GR FR 4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章
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5.2 侦察作用距离 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雷达侦察系统的灵敏度Prmin 是指满足侦察接收机 对接收信号能量正常检测的条件下,在侦察接收机输入 端的最小输入信号功率。由于被侦收的雷达信号大多 是脉冲信号,因此,在雷达侦察系统中采用的灵敏度定义 主要是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
2 PTSS
(5―16)
a = 2W ∆ f R ∆ fV − W ∆ f + b = GRW0 ∆ f R
4 RV
γ
2
KT0 ∆ fV ∆ fV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a为噪声作用分量,b为信号与噪声互作用分量。检 波前噪声谱W0=KT0FRGR,噪声作用大于信号与噪声互作 用(a>b)时
(5―8) 有信号作用时,输出噪声为
W02 ∆ f 02 + PS 0W0 ∆ f R ] + KT0 ∆ fV ∆ fV Pm = Pm1 + P′ = [W02 ∆ f R ∆ fV − V 2 RV 2
(5―9)
γ2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噪声电压峰值与有效值之比为常数KC(峰值系数)。 假设基线噪声电压峰值为Un,有效值为Une,有信号作用 时输出噪声电压峰值为Um,有效值为Ume,则
A∆ fV 2 GR FR2
很大,切线信号灵敏度
2 A∆ fV KC 2 当 ∆ fV ≤ ∆ f R ≤ 2∆ fV , 2 2 >> 2∆ f R ∆ fV − ∆ fV + ∆ f R2 时, GR FR 4
PTSS
A∆ fV ≈ −114dBm + FR + 10lg[3.1∆ f R + 2.5 2 2 ] GR FR
U n = KCU ne U m = KCU me
切线信号灵敏度时的电压状态为
(5―10)
1 KC (U ne + U me ) U S = (U n + U m ) = 2 2
(5―11)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信号功率与其电压有效值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U ne = RV Pn U me = RV Pm U S = RV PS
(5―4)
2 0 2 V
γ2
没有信号作用时的基线视频噪声功率为
W ∆f Pm1 = P |PS 0 =0 = [W ∆ f R ∆ fV − ] V 2 RV 2
2 2 0
γ
(5―5)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微波检波器和视放所产生的白噪声功率P′V为 P′V=(FV+tVD-1)KT0∆fV 对于肖特基二极管,相对噪声温度tVD≈1,代入上式得 到: P′V=KT0∆fVFV 视放输出的信号功率为 (5―6)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其次,表现在接收机的体制上,雷达几乎都采用超外 差接收机,检波前具有很高的增益,检波器和视放的噪声 特性对输出噪声的影响可以忽略;而侦察接收机可能采 用超外差接收机、晶体视频接收机等多种形式,有时在 检波前没有很高的增益,检波器和视放的噪声特性对输 出噪声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推演侦察接收机的切 线信号灵敏度。以下仅以晶体视频接收机为例进行定 量分析,再将结果推广到其它接收机。
PTSS ≈ −114dBm + FR + 10lg(3.1∆ fV + 2.5 2∆ f R ∆ fV + 0.56∆ fV2 )
(5―23)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3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 由于切线信号灵敏度时的输出信噪比近似为8dB, 工作灵敏度POPS 时的输出信噪比为14dB,所以POPS 可以 由PTSS直接换算得到: PTSS+3dB 平方律检波 POPS= PTSS+6dB 线性检波 (5―24)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1 切线信号灵敏度的示意图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工作灵敏度POPS 的定义为:接收机输入端在脉冲信 号作用下,其视频输出端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为14dB时, 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接收机工作灵敏度POPS 。在已知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 时,输出信噪比为8dB的条件下,工 作灵敏度POPS的分析可由PTSS换算得来。
M=
γ
RV
(5―1)
式中,γ为检波器的开路电压灵敏度;RV为检波器的 视频输出电阻。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2 晶体视频接收机的典型方框图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由M和FV决定常数A:
4 FV 6 A= × 10 2 KT0 M
(5―2)
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K);T0 为环境 温度(一般取290K)。当信号与噪声同时作用于平方律检 波器时,其输出包含有噪声的自差拍分量、信号的自差拍 分量和信号与噪声的互差拍分量,其中信号的自差拍分量 作为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其余两部分均为接收机输出 的噪声。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3 输入信号、噪声功率谱及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a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因此,检波输出的噪声功率谱F(f)由下式给出:
γ2 ∆ fR 2 2 R [W0 ( ∆ f R − f ) + PS 0W0 ] 0 ≤ f ≤ 2 V F( f ) = 2 ∆ fR γ [W 2 ( ∆ f − f )] < f < ∆ fR 0 R 2 RV 2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1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 的定义如图5―1所示。在某 一输入脉冲功率电平作用下,接收机输出端脉冲与噪声 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基线噪声(只有接收机内噪声时)的 顶部在一条直线上(相切),则称此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 。不难证明;当输入信号处于切线 电平时,接收机输出端视频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约为 8dB。
2bPTSS b 1+ ≈ 1 + PTSS a a
代入(5―16)式,经配方整理,可得
2 2 KC KC ∆ f R2 A∆ fV = KT0 FR [ + 2 2 ]W ∆ f R + KC 2 f R ∆ fV − ∆ fV2 + 2 4 GR FR
PTSS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21)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4. 检波前增益很高 A∆ fV 检波前增益很高, 2 2 GR FR 很小,切线信号灵敏度可按下式近似: 2 A∆ fV KC ∆ f R2 时, 当 ∆ fV ≤ ∆ f R ≤ 2∆ fV , 2 2 << 2∆ f R ∆ fV − ∆ f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