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

中国的孝文化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情绪表达大多是属于含蓄型的,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等借物抒情,或“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借酒消愁。但中国人从来不掩饰自己对父母祖辈的尊重爱戴,因此“孝”的表达或隆重、或热烈、或夸张。

“孝”这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它代表两种含义:一是通过祭祀的方式祭奠先祖,使先祖的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能够享受和生前一样或更为优越的待遇;二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一个家族的却是可以延续的,也有说法认为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孝”所代表的这两种含义延续3000多年,至今依旧深深烙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每每到清明、重阳,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事便是上坟扫墓,除此之外,中秋,春节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日子。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还保留着每逢佳节便用点燃的祭祀香接引祖先的灵魂回家与儿孙

们团聚的习俗。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从儒家的角度对“孝”中的传宗接代的解释。

儒家重礼义,孝道自然也为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社会动乱,而传统的礼法也随之崩坏,孔子认为,安天下需先安家庭,因此提倡“孝”。

孔子的“孝”继承于西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孝与敬结合,认为,子女孝敬父母不仅要物质上满足父母,更要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就要求子女行孝必须要遵守礼仪。孔子还提出,“悌”和“几谏”即:尊重兄长和委婉的指出父母的过失。而使儒家孝道真正发扬光大的人是曽子,曾子将儒家的“仁”“义”“忠”“礼”“信”与“孝”结合起来,认为孝可以表达仁爱,礼义,忠贞,诚信等优秀品质。

在此之后,民间广泛流传的孝道故事多来源于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这本书收录了从“舜”到北宋的“黄庭坚”共24位孝子的故事,他们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境地遭遇也有差异,所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行自己的孝道。如“老莱子戏彩娱亲”就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隐士“老莱子”为躲避战乱自耕于蒙山,他孝顺父母,把美食都给父母,70岁时还穿彩衣,摇拨浪鼓,一次为父母送水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装小孩啼哭来逗父母开心的故事。

“弟子规 ,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弟子规》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三字一句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总叙中“首孝弟,次谨信”以“孝”为首,地位甚至高于诚信,作为儒家弟子修养德行的第一要点。《弟子规》“入则孝”篇叙述了子女面对父母的“呼”“命”“教”“责”必须反应及时、态度恭敬。“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

则定”及其后的句子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伺候父母。

中国的孝道文化以西周为正式起源,经过儒家的发展壮大,延绵至今,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尽管“五四运动”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但孝道文化的核心并没有丢失,反而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以后,孝道仍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也会因此生生不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