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一-花岗岩混合问题_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实例

关于地质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实例

华南各时代花岗岩成因
晚元古代晋宁期(雪峰期):
扬子周边环形岛弧型花岗岩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
板内压扭性断裂熔融花岗岩
早中生代印支期:
陆内浅层面式伸展减压熔融花岗岩
晚中生代燕山期:
板内断裂熔融和活动陆缘 在幔源玄武岩底侵下的两阶段花岗岩
用ASI制图
铝饱和指数
ASI=全岩(Al2O3/(CaO +Na2O+K2O)克分子)
南高诸铝广花山岗东岩西中两1侧2个1含6个金A关属S于矿I地>1质产.科1学研例究的若干思考与实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
新一轮研究(1997-2005)
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
晚中生代时限:距今1.8-0.8亿年
华南花岗岩占华南大陆面积近1/3 赋存着世界级规模 金属矿产 (W Sn U…) 90年代以来 国家对各种 矿产提出新的迫切需求 从而激发了我们再一次 对它作综合基础研究的强烈愿望和热情
晚中生代成矿带在哪里?与地幔有关吗? 幔源岩浆底侵通道在哪里?线形/面式? 超壳深断裂在哪里?
答案是 要从大处着眼去注意2张图
1 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分布图 2 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Nd的TDM等值线图上
关于地质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实 例
当前该如何研究华南地质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Nd的TDM等值线图
具韵律环带构造
只形成于熔体介质中 只形成于熔体介质中
残留黑云母:
沿{110} 解理/破裂 出溶板状铁钛氧化物
关于地质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实 例
40Ar/39Ar视年龄(Ma) 40Ar/39Ar视年龄(Ma)
地质白实云例母240从ArA/ r3-9Ar年年龄龄谱谱解读江青南铝古闪岛石弧40演Ar化/ 3最9A后r年一龄幕谱6

花岗岩思考2005

花岗岩思考2005

B
10 100 Yb+Nb ppm
C
1000 1 1
ORG 10 100 Yb+Nb ppm 1000
1000
浙闽沿海中生代火山岩
岩石/球粒陨石
100
10
La Ce Pr Nd
SmEu Gd Tb Dy Ho ErTmYbLu
由于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少具有指示 其形成环境的意义,因此,应当主要依据 玄武岩(辉长岩)的资料来加以判断,包 括双峰式火山岩中的玄武岩 中国东部燕山期玄武岩总体上具板内玄武 岩的特征,但有的玄武岩具有岛弧玄武岩 的印记(LILE富集,HFSE亏损,Th>Ta) 可能的解释:陆壳混染,地幔不均一性, 早先消减事件的影响
实测火山岩剖面 流纹岩 英安岩 安山岩 玄武岩
修订后的火山岩剖面 流纹岩 英安岩

安山-玄武岩
例如:有一个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组合。可能应当区分为: 辉长-闪长岩组合 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 因为,中基性和中酸性火成岩不大可能是一个 连续的岩浆演化系列。前者是幔源的,后者是 壳源的
TiO2
鲍文反应系列不应当再使用了。因为:
1,鲍文反应系列在野外天然实验室不能得 到验证; 2,基性岩和中酸性岩是不连续的; 3,岩浆结晶分离是非常有限的,尤其对于 酸性岩 哈克图解已经被用滥了,分离结晶、岩浆混 合、AFC模式都可以从哈克图中找到证据
陈斌等,2002
哈克图解应当谨慎使用: 1,必须是同一套岩浆系列、同时代、同成 因的 2,必须是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作图,而不 是从作图得出结论 3,野外剖面研究和微量元素比值研究是至 关重要的
1000 Syn-COL G 100 铜陵 10 VAG ORG 1 WPG

花岗岩解剖实验报告范文(3篇)

花岗岩解剖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掌握岩石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岩石识别能力。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岩石成因和演化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花岗岩是一种侵入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云母等矿物组成。

其矿物颗粒较大,结构致密,常具有块状构造。

本实验通过观察花岗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其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从而了解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三、实验方法1. 宏观观察:观察花岗岩的宏观特征,包括颜色、硬度、断口、条痕等。

2. 矿物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矿物鉴定。

3. 结构分析:分析花岗岩的构造特征,如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4. 成因分析:根据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推断花岗岩的成因。

四、实验材料1. 花岗岩样品(1块)2. 显微镜(1台)3. 矿物鉴定图谱(1套)4. 实验记录本(1本)五、实验步骤1. 宏观观察:- 观察花岗岩样品的颜色、硬度、断口、条痕等特征。

- 记录观察结果。

2. 矿物鉴定:- 将样品切成薄片,用显微镜观察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利用矿物鉴定图谱,确定矿物种类。

- 记录矿物种类、含量等特征。

3. 结构分析:- 观察花岗岩的构造特征,如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 分析构造特征与成因的关系。

- 记录构造特征。

4. 成因分析:- 根据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推断花岗岩的成因。

- 记录成因分析结果。

六、实验结果1. 宏观特征:- 颜色:灰色- 硬度:6-7- 断口:参差状- 条痕:无2. 矿物鉴定:- 矿物种类:石英、长石、云母- 矿物含量:石英50%,长石30%,云母20%3. 结构分析:- 构造特征:块状构造- 构造与成因关系:块状构造表明花岗岩为深部侵入岩,形成于地壳深处。

4. 成因分析:- 成因:花岗岩为深部侵入岩,形成于地壳深处,经历了岩浆结晶、冷却、固结等过程。

七、实验讨论1. 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与其成因密切相关。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30)——简短的小结(张旗2010-11-9)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30)——简短的小结张旗(2010-11-9)笔者已就花岗岩以及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谈了一点体会,零零星星,拉拉杂杂,边学边议,并不系统。

《红楼梦》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笔者的议论也该收一个尾了,就狗尾续貂地作一个简要的小结吧。

1,科学需要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哲学的共性是深刻(周桂细,2010)。

恩格斯(1820-1895)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冯友兰(1895-1990)则将哲学概括为“人类精神的反思”,人类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大类。

因此,哲学可以分为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哲学是不断发展的,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流派,也争论不休。

有的强调哲学的某一个方面,有的强调另一个方面;有的偏唯心,有的偏唯物;有的偏人性,有的偏理性;有的强调纯哲学,有的加入政治理念;有的很通俗,有的很晦涩。

令人眼花缭乱,笔者一度无所适从。

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科学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哲学研究的范畴。

思考之后觉得,我们是研究科学的,期盼能够从哲学角度给科学以某种启示,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哲学可能比较客观一些,也现实一些,遂从“求真”这个角度发了一些议论(张旗,2010(1-29))。

哲学理论博大精深,笔者是初学者,文中涉及的若干哲学概念,可能只稍稍触及了哲学的一些皮毛,只是蜻蜓点水,难免肤浅,还唯恐亵渎了哲学。

林彪倡导的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的方法,虽然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之嫌而为某些人所不齿,但是,也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学习方法。

临时抱佛脚总比不抱好。

西方哲学对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而中国哲学对社会、思想、科学的推动作用就小得多,中国哲学的思想性和进步性也无法与西方哲学相比。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1.早期二分法[1]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

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

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三分法(徐克勤)[2]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

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

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

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一、本文概述本文《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旨在深入探讨花岗岩构造环境及其对相关环境问题的影响。

作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岗岩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历史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和依据。

本文将从花岗岩的成因、形成机制、分布特征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花岗岩构造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花岗岩构造环境对地表形态、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花岗岩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花岗岩的基本特性与分类花岗岩,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地壳中的深成侵入岩,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构造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名称源自拉丁语“granum”,意为“颗粒”,这反映了花岗岩最显著的特征——其由大颗粒的矿物晶体构成。

这些矿物晶体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构成,这些矿物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花岗岩的具体类型。

花岗岩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硬度高、耐磨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等方面。

由于其主要由不易溶解的矿物组成,花岗岩在自然界中的耐久性非常高,是构成许多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

花岗岩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冻性,这使得它在许多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其结构和特性的稳定。

在分类上,花岗岩可以根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和结构特征进行划分。

根据其矿物成分,花岗岩可以分为石英花岗岩、长石花岗岩和云母花岗岩等。

石英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颗粒细腻,质地坚硬;长石花岗岩则以长石为主要矿物成分,颗粒较粗,质地相对较软;云母花岗岩则含有较多的云母矿物,呈现出独特的片状结构。

根据颗粒大小,花岗岩可以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

细粒花岗岩的颗粒细小,质地紧密,多见于地壳深处;中粒花岗岩的颗粒大小适中,分布广泛;而粗粒花岗岩的颗粒粗大,常见于地壳浅部。

根据结构特征,花岗岩还可以分为块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等。

地质综合实习报告花岗岩

地质综合实习报告花岗岩

一、前言花岗岩作为一种重要的岩石类型,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对花岗岩的野外观察、室内分析,了解花岗岩的成因、特征、分布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报告。

二、实习目的1. 了解花岗岩的成因、特征、分布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掌握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花岗岩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某地花岗岩露头区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四、实习内容1. 野外观察(1)观察花岗岩露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其形成过程。

(2)观察花岗岩的产状、岩性、构造特征,记录相关数据。

(3)观察花岗岩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分析其成因。

2. 室内分析(1)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肉眼观察,描述其岩性、结构、构造特征。

(2)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了解其矿物组成。

(3)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矿物类型。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1. 野外观察结果本次实习观察到的花岗岩露头区位于某地山前,地形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

花岗岩产状较为陡峭,与周围岩石呈侵入接触关系。

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呈块状构造,节理发育。

在野外观察过程中,发现花岗岩中存在少量石英、长石等矿物。

2. 室内分析结果(1)化学成分分析:样品中SiO2含量为72.3%,Al2O3含量为15.6%,Fe2O3含量为2.5%,MgO含量为0.8%,CaO含量为1.2%,Na2O+K2O含量为3.8%。

由此可知,样品为酸性花岗岩。

(2)矿物组成分析:样品中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等。

(3)X射线衍射分析:样品中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矿物峰形清晰,表明样品为花岗岩。

3. 结果分析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本次实习采集的样品为酸性花岗岩,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深部岩浆活动有关。

花岗岩在自然界中具有以下作用:(1)构成地壳的重要岩石类型,对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资源,如建筑石材、水泥原料等。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洋壳和陆壳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具有花岗质层圈,这一层圈既 没有加入洋壳的物质循环,也不是地表物质过程的直接结果。 那么,作为大陆独有的、而且是组成大陆地壳重要部分的花 岗岩,是否主要为大陆内部过程的产物?
要建立大陆地质学的系统理论,首先应该查明大陆内部的物 质过程;而建立大陆内部物质演化模型的关键,是阐明组 成大陆地壳重要部分的花岗岩的成因。
2.3 花岗岩与混合岩
当熔体全部由母岩中抽出,剩余的“炉渣”就是麻粒 岩。
Vielzeuf等(1990)研究认为:如果壳源花岗岩类比 较丰富,则下地壳一定是麻粒岩质和残留质物质, 即花岗岩是其源区的“像”。
Thompson(1990)认为:构造事件改变了地壳厚度 而造成大量减压熔融,这种减压熔融可使下地壳温 度达到麻粒岩相。可以看出,花岗岩、混合岩和麻 粒岩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三者成因机制的研究会加 深对大陆地壳演化的认识程度。
对于CO2的影响作用至今尚有争议。
2、花岗质熔体的分离(segregation) 和聚集(aggregation)
2.1 熔体分离机制 2.2 影响熔体分离的因素 2.3 花岗岩与混合岩
2.1 熔体分离机制
熔体一般首先形成于颗粒边界,最终相互联系形成通道网。 这样在一定的机制下,熔体发生迁移。
其他影响因素,如渗透性及颗粒接触的湿润角(wettingangle) 以及熔体产生后的流动速度、颗粒大小等,均对其从源区中 分离有影响作用。
2.3 花岗岩与混合岩
混合岩的成因一直被认为是与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系。一些混 合岩构造反映了熔体分离出来但未从体系中抽出的结果。这 就导致了混合岩是夭折的花岗岩的看法,认为其内淡色脉体 是部分熔融的结果。但一些地球化学证据、实验证据与此观 点不一致。因而混合岩成因问题实际上还未完全解决。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_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_张旗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_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_张旗


例 如 他 相 信 大 多 数 花 岗岩 岩 基 是 由 玄 武 岩 分 异
,
形成 的 引 自
一 一


认 为玄武质 岩
含量增 加 形成从 玄
,
浆 的结 晶 分 异 作 用 将 使 残 余 岩 浆 的 城 育夫
,
,
岩 浆 结 晶 分 离作 用 的 制约 因 素
岩 浆 结 晶 分离作 用 是 岩 浆 演 化 的 一 种 重 要 形 式 例 如


的 大 陆 岩 石 圈 地 慢 源 区 并 经 历 了 众 多 矿 物 的 结 晶分
受岩 浆成 分 晶 体 含 量 和 物 化 条 件等 的 控制

因而 深 度 地
,

离作 用 这 些 矿 物 包 括 单斜 辉 石 斜 长 石 角 闪 石 黑 云 母 钾



温 构 造 环 境 和 和 岩 浆 上 升 速 度 等 对 结 晶分异 作 用 都 有 影 响

,
哈 克 图 解 中许 多适合 玄 武 岩 的 解释 未 必 适 合 花 岗岩
,
由 于 鲍 文 反 应 原 理 是 结 晶 分 离作 用
,
的 理 论基 础 因 此 文 中也 对 鲍 文 反 应 原 理 进 行 了 评 述 并 指 出 文 献 中存 在 的 一 些 需 要认 真 对 待 的 问 题 例 如 从 玄 武 岩 安 山
和 实验研 究 的证实

等层状 侵人 体 的研 究
,
目前 似 乎很 少 有 人 怀 疑 花 岗岩结 晶分
,
在 火成 岩 石 学 的研 究 中 通 常 仅根 据 岩 套 的化 学变 异 来 推 断

花岗岩

花岗岩




主要内容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二、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 三、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 四、花岗岩源岩问题 五、花岗质岩浆的熔融、迁移和定位过程 六、花岗岩研究的误区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 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 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最新研究表明,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主要取决于岩浆的 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 SiO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 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 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 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Mg >5%、Al2O3 < 16%、CaO <10%) 。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 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 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 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 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



随着岩浆的上升,虽然岩浆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岩浆趋 于均一性,但这种趋于均一性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从总体上提 出花岗岩混合成因的理论的依据是不足的,花岗岩成分不均一不是 混合的结果,而是从源区带来的。 玄武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可能就处于平衡系统;与玄武岩相比 ,花岗岩很可能处于一个不平衡系统。花岗岩中混合现象常见,并 不表明花岗岩是混合成因的;相反,玄武岩中混合现象少见,但它 却可能是混合成因的。因为,现象毕竟不同于本质。

花岗岩科学实验报告(3篇)

花岗岩科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花岗岩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硬度、抗压强度等。

2. 分析花岗岩的内部结构,包括矿物组成、晶体形态、孔隙结构等。

3. 掌握花岗岩的测试方法,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花岗岩样品:取自某地花岗岩矿山,样品尺寸为10cm×10cm×10cm。

2.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硬度计、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密度测定:采用排水法测定花岗岩样品的密度。

2. 硬度测定:采用莫氏硬度计测定花岗岩样品的硬度。

3. 抗压强度测定:采用万能试验机测定花岗岩样品的抗压强度。

4. 矿物组成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花岗岩样品进行矿物组成分析。

5. 晶体形态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花岗岩样品进行晶体形态分析。

6. 孔隙结构分析:采用压汞法对花岗岩样品进行孔隙结构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密度测定(1)将花岗岩样品清洗干净,并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m1。

(2)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3)将花岗岩样品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的体积V2。

(4)根据公式ρ = (m1 / (V2 - V1)) × 1000计算花岗岩样品的密度。

2. 硬度测定(1)将花岗岩样品表面磨光,使其平整。

(2)使用莫氏硬度计,依次对样品进行硬度测定,记录结果。

3. 抗压强度测定(1)将花岗岩样品表面磨光,使其平整。

(2)将样品放置在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中,调整夹具间距。

(3)启动万能试验机,使样品受到均匀的压力,直至样品破坏。

(4)记录破坏时的最大载荷F,根据公式σ = F / S计算花岗岩样品的抗压强度,其中S为样品的截面积。

4. 矿物组成分析(1)将花岗岩样品粉碎,过筛,取适量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2)根据衍射图谱,分析花岗岩样品的矿物组成。

5. 晶体形态分析(1)将花岗岩样品进行表面处理,使其表面平整。

(2)使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观察,记录晶体形态。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2)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2)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2)——评现行审稿制度(张旗2010-10-13)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2)——评现行审稿制度张旗(2010-10-13)在“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8)——中国地质现状如何?(张旗2010-9-28)”中,笔者指出,“我们不仅科研体制落后,而且教育体制落后,科研管理体制落后,学术评价体系落后,审稿制度落后”。

在“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0)——少数与多数的辩证法(张旗2010-10-8)”中,笔者进一步指出:“学术的原则应当是保护少数,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可是,我们现行的评审制度、奖励制度、审稿制度却不是保护少数,而是在保护多数”。

下面就现行审稿制度谈一点想法,并建议审稿试行实名制和作者答辩制。

现在许多方面都在推行实名制,如银行存款、购房、购车、办理信用卡、上网等等,事实证明实名制有许多好处。

那么,审稿是否也可以实行实名制呢?早先各个编辑部推行的大多是双向匿名审稿制,以为这种制度有助于对论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术质量、保证学术公平。

现在有些编辑部放开了,由审稿人决定是否公开审稿人的姓名,如果审稿人同意,已经是实名制了。

不论实行双向匿名制还是实名制,目的都是为了开展公正的、公开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实践证明,双向匿名制在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时间久了就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病,例如:1,双向匿名制真的能够匿名吗?虽然匿去了作者的姓名,但是,从论文的观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范围和行文的习惯等方面,有经验的审稿人还是大概可以知道作者的名姓。

此外,由于专业领域的限制和该专业领域知名学者的数量的限制,作者也不难从审稿意见中、从审稿的口气、行文的习惯等等蛛丝马迹中大致猜出审稿人是谁。

因此,名为双向匿名,在很多情况下匿名不了。

这是双向匿名制倡导者所始料未及的。

2,由于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不良风气,由于人非圣贤,焉能无过,由于人都是有感情、有倾向性的,还由于学术界的腐败作风在悄悄蔓延。

花岗岩研究中的哲学问题花岗岩讨论(19).

花岗岩研究中的哲学问题花岗岩讨论(19).

花岗岩研究中的哲学问题——花岗岩讨论(19)张旗2010-6-19什么是哲学?“百度词条”解释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包罗万象,笔者没有能力探讨。

但是,科学和哲学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学问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否则就会事半功倍或适得其反,则是大家都了解的。

笔者认为,现今花岗岩研究中就有不少是背离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

举例如下:1,“幔源”和“壳源”问题。

花岗岩没有幔源的,花岗岩统统是壳源的。

其实,幔源指的是具有幔源印记的花岗岩。

幔源的印记从哪里来,从玄武岩来,而玄武岩是从地幔部分熔融出来的。

因此,幔源的印记是“爷爷”的印记,具有幔源的花岗岩,说的是“爷孙关系”。

而壳源指的是“父子关系”(具沉积岩印记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二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无法类比。

2,混合作用问题。

花岗岩混合现象多,有人以为是花岗岩混合能力强的表现,恰恰相反,是花岗岩混合能力弱的表现。

有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恰恰相反,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于花岗质岩浆的最显著、最直接证据。

茅台酒兑水肉眼什么也看不出来,这才是混合能力强的表现。

说混合现象多就是混合能力强,是颠倒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结晶分离作用。

我们说,玄武质岩浆能够发生结晶分离作用,是因为有与玄武岩伴生的基性和超基性堆晶岩。

安山质岩浆也能够发生结晶分离作用,是因为有与安山质岩浆伴生的基性和超基性堆晶岩。

花岗岩如果也能够发生结晶分离作用,那么,与花岗岩伴生的堆晶岩在哪里呢?花岗岩结晶分离既无野外证据,也无镜下证据,有的仅仅是哈克图解的证据,而哈克图解只是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并不是证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花岗岩结晶分离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故花岗岩结晶分离不是客观真理。

国内花岗岩研究现状及思考

国内花岗岩研究现状及思考

国内花岗岩研究现状及思考摘要: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

研究者对玄武岩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借鉴玄武岩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对花岗岩进行类似的分析,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由于花岗岩自身的复杂性,出现了诸多的争议和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花岗岩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花岗岩的源区、构造环境进行讨论。

关键词:花岗岩,源区,构造环境Abstract:Granit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e domestic research is also at the exploring stage. The researchers on granite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y using basalt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imilar analysis. Bu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granites itself,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and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are concluded, and some most basic problems including the source rocks of granites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s are discussed.Key Words:Granites,Source rocks,Tectonic environments0.引言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花岗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术界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来判断花岗岩的性质、类型、年龄,进而反演其形成过程,为区域的构造演化恢复提供依据。

火成岩-花岗岩混合

火成岩-花岗岩混合

5 黏性对混合的限制 ◎混合取决于岩浆的物理性质:主要是黏性和密度。 ◎黏性与岩浆的成分、温度和挥发分含量有关,其 中尤以SiO2和水的贡献最大。一般来说,岩浆中组 成四面体的SiO2和Al2O3的量越高,黏性越大,而 Fe、Mg、Ca、Sr、Ba、Li、Na、K、Rb等金属的 含量越高,岩浆的黏性越小。 ◎玄武质岩浆的黏性在10,000黏度单位左右,流纹 质岩浆的黏度单位在100,000,000左右,相差约 1000倍。 ◎喷出地表的熔岩与其说像水(黏度为1×10-2泊), 还不如说像沥青(黏度1×108泊)。
二元混合模式传达的一个基本思路:花岗质岩 浆原先是均匀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花岗岩的不 均匀、不协调,是由于混合作用造成的。实际 上花岗岩现在的不均匀的状况主要是从源区带 来的,是源区熔融不均一性的反映,并非后来 混合形成的。 因此,混合计算的方法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9 小结
1 花岗质岩浆可以发生混合作用 2 混合主要发生在花岗质岩浆形成深部的源区而 非地壳浅部的岩浆房中 3 花岗质岩浆的混合主要是物理混合,玄武质岩 浆的混合主要是化学混合 4 花岗岩中频繁出现的混合现象,是花岗质岩浆 混合能力弱而不是混合能力强的表现
花岗质岩浆源区原先均一性的假定是不成立的:
1 源区(地壳)成分相对于地幔是极度不均一的; 2 花岗质岩浆黏性大、温度低,很难自身调整使之 均一化。花岗岩成分不均一主要不是混合的结果, 而是从源区带来的。
8 混合的模拟计算问题 ◎源区端元组分的估计是否可靠?与花岗岩混合 的玄武岩端元是什么?花岗岩中见到的基性岩浆 未必是其端元,未见到的基性岩浆未必不是其端 元。 ◎基性岩浆最容易发生结晶分离作用。 ◎地壳端元? ◎混合是二元的还是多元的?
4 mixing和mingling问题

论述各类岩浆岩中矿物成分的变化

论述各类岩浆岩中矿物成分的变化

论述各类岩浆岩中矿物成分的变化岩浆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由于其形成的过程和环境的不同,其矿物成分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将以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为例,论述其矿物成分的变化。

一、玄武岩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岩浆岩,主要由辉石、斜长石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

辉石是玄武岩中最主要的矿物,其晶体通常呈束状、柱状或片状。

斜长石是辉石的次要矿物,晶体通常呈柱状或块状。

黑云母则是玄武岩中的次要矿物,其晶体呈片状或条状。

二、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酸性岩浆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和碱长石组成。

石英是花岗岩中最主要的矿物,其晶体呈六角柱状或块状。

斜长石是花岗岩中的次要矿物,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碱长石则是花岗岩中的次要矿物,其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三、辉长岩辉长岩是一种中性岩浆岩,主要由辉石和长石组成。

辉石是辉长岩中最主要的矿物,其晶体呈束状、柱状或片状。

长石是辉长岩中的次要矿物,根据其含钠量的不同,可分为斜长石和碱长石。

斜长石晶体呈柱状或块状,而碱长石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四、安山岩安山岩是一种中性至酸性的岩浆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

斜长石是安山岩中最主要的矿物,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辉石是安山岩中的次要矿物,其晶体呈束状、柱状或片状。

黑云母则是安山岩中的次要矿物,晶体呈片状或条状。

五、二长岩二长岩是一种中性至酸性的岩浆岩,主要由斜长石和碱长石组成。

斜长石是二长岩中最主要的矿物,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碱长石是二长岩中的次要矿物,其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六、英安岩英安岩是一种中性至酸性的岩浆岩,主要由斜长石、碱长石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

斜长石是英安岩中最主要的矿物,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碱长石是英安岩中的次要矿物,其晶体呈柱状或块状。

黑云母则是英安岩中的次要矿物,晶体呈片状或条状。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在矿物成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基性岩浆岩以辉石为主要矿物,而酸性岩浆岩则以石英为主要矿物。

中性岩浆岩和中性至酸性岩浆岩则以斜长石为主要矿物。

花岗岩总结

花岗岩总结

花岗岩简单认识1、花岗岩是一种以硅和铝为主要元素组成、或石英和长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侵入于地下的火成岩。

2、花岗岩是地球分异演化的产物,是地球上大陆地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它星体的重要标志。

3、花岗岩与金属矿产关系极为密切, 其本身也是重要的非金属材料。

当前花岗岩研究概况1.以I、S和A型为代表的成因类型划分目前应用较广,但对其成因争议较大2.花岗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的制约对应关系研究较多,但非议也较多3.造山后(post-orogenic)花岗岩研究得到充分重视4.侵位机制研究多元化,拉伸与走滑是岩体就位的主要背景因素5.地幔在花岗岩研究中的作用:热源与物源6.微粒闪长质包体问题7.巨型花岗岩带的形成与地壳演化研究将成为未来的重点花岗岩大论战的几点认识1)花岗岩大论战最后以火成论的胜利而告结束, 并极大地推动了实验岩石学的发展. 但火成论者起初所主张的花岗岩来源于玄武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观点(一元论) 后来逐渐被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岩浆形成的二元论甚至多元论的提出;2)变成论在大论战中尽管遭遇失败, 但他们提出的花岗岩系列的概念(原地-半原地-异地花岗岩) 被很多后来的研究者所接受,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高级变质作用和混合岩的研究. 此外, 他们以野外观察为主的主张一直贯穿后来的花岗岩研究, 从而使人们更加认识到, 花岗岩不仅仅是一个岩石学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一个地质学问题;3)花岗岩大论战虽然告一段落, 但花岗岩的空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从而导致上世纪后半期花岗岩侵位机制研究的高潮. 花岗岩大论战在新的基础上继续进行;4)花岗岩大论战也使岩石学从以前的水成岩、火山岩和深成岩(包括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岩) 的划分转变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此后, 岩石学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I、S、A型花岗岩分类的几点认识①I、S和A型是当前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的主流方案,它基于花岗岩主体是地壳来源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0 0 0 0 5 6 9 / 2 0 0 7 / 0 2 3 ( 0 5 ) 1 1 4 1 5 2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花岗岩混合问题: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 — — —关于花岗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的思考之一

张旗1 潘国强2 李承东3 金惟俊1 贾秀勤4
1 2 3 1 4 Z H A N GQ i ,P A NG u o Q i a n g ,L I C h e n g D o n g ,J I NWe i J u n a n dJ I AX i u Q i n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 0 0 0 2 9 1 0 0 9 3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 0 0 1 7 0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 4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 1 0 0 0 3 9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G e o p h y s i c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2 9 ,C h i n a 2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a r t hS c i e n c e s ,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C h i n a 3 .T i a n j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T i a n j i n 3 0 0 1 7 0 ,C h i n a 4 .I n s t i t u t e o f H i g hE n e r g y P h y s i c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3 9 ,C h i n a 2 0 0 7 0 2 0 5收稿, 2 0 0 7 0 4 2 7改回.
Z h a n gQ, P a nG Q, L iC D ,J i n WJ a n dJ i aX Q.2 0 0 7 .G r a n i t i cma g ma mi x i n gv e r s u sb a s a l t i c ma g ma mi x i n g : N e wv i e w p o i n t s o ng r a n i t i cma g mami x i n gp r o c e s s :s o mec r u c i a l q u e s t i o n so ng r a n i t es t u d y( 1 )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2 3 ( 5 ) : 1 1 4 1- 1 1 5 2 A b s t r a c t H o wg r a n i t i c m a g m a s a r e m i x e dh a s b e c o m e a ni n t e r e s t i n g t o p i c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M a n y w o r k e r s a r e t r y i n g t o i n t e r p r e t t h e v a r i a t i o no f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m i x i n g g r a n i t e s w i t ht h e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p o r t i o no f s e v e r a l e n d m e m b e r s .H o w e v e r ,w e a r g u e t h a t s u c hk i n d o f m i x i n gp r o c e s s f o r g r a n i t e s i s u n c o m m o na n di s u n l i k e l y h a p p e n e di nt h e f i e l do nt h e b a s i s o f a 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g r a n i t e a n db a s a l t .T h ea b i l i t yo r c o m p e t e n c et h a t t w o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 c a nb em i x e dm a i n l yd e p e n d s o nt h ev i s c o s i t y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o f t h e m a g m a s .T h ev i s c o s i t yi s r e l a t e dt o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S i O e t r a h e d r o ni nt h er o c k s .G r a n i t e s i n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b a s a l t s h a v er e l a t i v e l y 4t h i g hS i O o n t e n t s a n d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 r e f o r e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 h a v el o wc o m p e t e n c et ob em i x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U n l i k et h e 2c m i x i n gp r o c e s s o f b a s a l t i cm a g m a s ,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a r em o r el i k e l ym i n g l i n g ,r a t h e rt h a nm i x i n g ,w i t he a c ho t h e r .T h e r ei sr a r e ,t h eo n l yc a s ei sh i g h M ga n d e s i t eo r h i g h M ga d a k i t ef o r m e db ym i x i n go f a d a k i t ea n d e x a m p l ef o r t h em i x i n go f 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 u p w e l l i n gm a n t l e .M a n yw o r k e r s a r g u e dt h a t m a f i c m i c r o g r a n u l a r e n c l a v e s ( M M E )i ng r a n i t e s a r e t h e d i r e c t e v i d e n c e f o r t h e m i x i n g o f 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 .H o w e v e r ,w ea r g u et h a t i t i sa ne x a c t e v i d e n c ef o r t h a t g r a n i t i cm a g m a sa r ed i f f i c u l t t ob em i x e dw i t ht h e s em a f i c e n c l a v e s .G r a n i t i cr o c k sa r ea c t u a l l y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i nc o m p o s i t i o n sb e c a u s et h e yh a v ed e r i v e df r o m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s o u r c e sw i t h c o m p l i c a t e dm e l t i n gp r o c e s s e s .I t i st h u su n l i k e l yt oa s s u m et h eo r i g i n a l g r a n i t e sa r eh o m o g e n e o u s .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g r a n i t e sa n d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e l e m e n t si nH a r k e r d i a g r a m sa r em a i n l yt h er e s u l t so f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o f s o u r c e s ,r a t h e r t h a nm i x i n go r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 .U s u a l l ym a g m a s t e n dt ob eh o m o g e n e o u s b ym i x i n gi nm a g m ac o n d u i t s o nt h e w a y u p w e l l i n g t o e m p l a c e m e n t a n da t 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ym a yb e c o m e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w i t ht h ec r u s t a l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g r a n t i cm a g m a sa r eh a r dt ob ea s h o m o g e n e o u s a s b a s a l t i cm a g m a si nt h i sp r o c e s sb e c a u s eo f t h e i r h i g h e r v i s c o s i t yt h a nt h a t o f b a s a l t i cm a g m a s .T h e r e f o r e ,n o t o n l y g e o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o f g r a n i t e s b u t a l s o t h e i r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s h o u l db e c o n s i d e r e di n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o r i g i no f g r a n i t e s ,a n di t s h o u l db ec a u t i o u s w h e nu s i n gg e o c h e m i c a l d a t at od i s c r i m i n a t et h eo r i g i na n dt e c t o n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g r a n i t e s . K e yw o r d s G r a n i t e s ,M i x i n g ,M i n g l i n g ,B a s a l t s ,V i s c o s i t y ,G e o c h e m i s t y 摘 要 最近, 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 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 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 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