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观看视频:人体内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①血液是由全身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中循环运动。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中约90%为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约1%),_____________(7%~9%),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tissue fuid)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②它主要由血浆通过_______________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____________回血浆。

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险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假如将你身体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应用题:请结合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知识,提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
答案:提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原理: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如分解有机污染物、转化重金属等。
-方法:筛选出具有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将其接种到受污染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减少污染物的浓度。
-撰写报告: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细胞生活环境的报告,包括对环境污染对细胞生活环境影响的分析,或者对细胞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的建议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胞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
-简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答案: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有机物等,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细胞生活的环境需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以保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细胞需要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细胞会产生二氧化碳,需要排出体外。
2.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细胞生活的环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特性和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星期:节次:【教学目标】生命观念: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科学思维: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育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量,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环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情境引入】PPT展现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动画图。

【活动1】阅读教材并观看细胞生活的环境,说出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可分为几类?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为什么?3.依据已学的学问概括内环境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1.体液。

(1)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细胞的内环境不同3.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设计意图】提高同学阅读、观看,分析和处理信息及表达的力量,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活动2】观看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过程图,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并构建它们的概念关系模型。

2.毛细血管壁细胞、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评价2】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成分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常见细胞的内环境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情境1】PPT展现血浆化学组成表。

【活动1】观看血浆化学组成表,将相关物质进行分类并找出血浆的主要组成物质,比照分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异同,思索血浆的成分有哪些?【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结论结果,相互评价订正1.细胞外液的成分。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无论是在冰 天雪地还是在炼 钢炉前体温都是 37℃左右,这是 为什么? 大量出汗或严 重腹泻时,需要 及时补充含盐的 水,这又是为什 么?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C
3、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4、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B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 B.Na+ C.C1— D.Na+和C1—
小 结: 内环境的成分(以血浆为例)
营养物质 例: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
血 浆
代谢废物 例:尿酸、尿素等 气体 例:O2、CO2等
调节物质 例:各种激素
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
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学习目标二: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 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 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 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7、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
C.血浆 8、血浆中的水来自(
B.组织液
代谢废物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章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以下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建议。
1.拓展阅读材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详细介绍了细胞外液的成分、功能及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4.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
答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因为细胞代谢过程需要酶的参与,而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调节。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高,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低,会导致酶的活性升高,但可能会导致酶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细胞外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答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因为细胞膜是半透膜,只能允许水分子和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影响水分子的进出细胞。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内流出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吸水而膨胀,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1.1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一、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二、课时:两课时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从细胞的生活环境方面概述体液由1/3的细胞外液和2/3的细胞内液构成。

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掌握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是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

3.并且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对照,经过观察--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等过程,学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目标知道了不管是男还是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并且男生的体液占比多于女生。

打破了“只有女人是水做的”的传统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2.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难点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交流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在初中生物学的课本上,大家学习过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观察过多种单细胞生物的标本。

相信大家还有映像。

【讨论】图一所示各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试着说出他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并给讲解该问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无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转化那么细胞外液含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下面我们以血浆为例来探讨一下吧!P4【提问】血浆的化学组成?请小组交流讨论。

总结学生们给出的看法,并根据图示讲解。

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意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更直观的数据,能够更加利于学生的接收。

10-15分钟课堂总结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且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

且细胞内液可以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少量回流,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血浆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相互回流。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架构知识网络。

3--5分钟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优点这节课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生物必修一三稳态与调节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三稳态与调节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教案《1.2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教案《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教案江川二中生物组李瑞微《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教案江川二中生物组李瑞微授课班级高二年级____________班授课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 课题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描述血糖调节。

(二)能力目标: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三)情感目标: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2.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2.血糖平衡的调节难点血糖调节的分析与建构模型教具多媒体课件、血糖调节的模型建构小卡片、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和胰岛结构挂图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模型建构学习法板书设计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

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教案江川二中生物组李瑞微授课班级高二年级____________班授课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 课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二)能力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教具血糖平衡调节模式图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板书设计《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江川二中生物组李瑞微授课班级高二年级____________班授课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 课题免疫调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2.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小组合作,制作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2.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三)情感目标:1.关注特异性免疫与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2.认同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体现重点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难点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具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模型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板书设计《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教案江川二中生物组李瑞微拜尔的有关研究拜尔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顶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得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分析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1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二课时)。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本课时内容旨在构建大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下的重要概念1,即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了构建重要概念,需要以下次位概念为依托(图1)。

图1 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网络图本课时知识内容包括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实例,总结内环境理化性质以及通过探讨肌肉细胞的物质交换,构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概念模型。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接触到渗透压的概念。

此外化学课程中的浓度、酸碱度等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

因此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部分学生可能对知识产生遗忘,课上还需进行相应的复习。

同时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自主构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关系结构图并归纳内环境化学成分,为本节课学生学习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奠定了基础,另外学生从初步认识内环境,到了解内环境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到最后构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概念模型,层层递进,在逻辑上是顺承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衔接。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等概念模型进一步深化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概念模型,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设置具体情境实例,总结内环境理化性质有利于发展学生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重点:
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学难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引导,以草履虫为例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参与各种器官的组成,最终得出“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也靠所有细胞共建。”
1min
小结
本节课重要概念小结
10min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任务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和问题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绘制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归纳概括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交换路径,内环境也是外环境和细胞之间的中转和缓冲。
分析细胞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需要生活在水环境中,并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 min
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认识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观察血液高速离心后的结果,初步认识血浆。
15min
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认识内环境
任务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物质?
2. 通过绘制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阐明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内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绘制简图表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模仿并运用绘制关系图的方法直观表现生物知识。

高一生物(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

高一生物(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的物基础训练1.关于渗透压说法不正确是A.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统称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3.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A.2B.4C.6D.84.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为氨基酸B.蛋白质的生物合成C.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其中与的成分最相似。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缓冲物质。

(4)用箭头在图上表示出A液、B液、C液、胰腺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案【篇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者:蔡生娟一、教学内容及内容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③.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2、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一公开课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一公开课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

1.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二、教学过程:【导入】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

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

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 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