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死亡教育

伴随着死亡学研究的兴起,死亡教育也开始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推行了“死亡觉醒运动”其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死亡焦虑”与此同时,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出现在美国。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顿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也有人说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主题,使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言之,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死亡基本知识教育、死亡与生命辩证关系教育、死亡心理教育、死亡权利教育。死亡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将死者的临终教育,而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普遍教育。死亡教育不是教人们如何去结束生命, 也不是美化死亡, 而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 领悟死亡的本真价值, 由死观生, 反思人何以生、以何生, 从而激励人们热爱生命, 积极创造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二、大学生需要死亡教育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大学生从阳台纵身一跃的时候大喊:救我。真的要在濒临死亡的时刻才能真正认识死与生的意义吗?死亡教育就是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从生知死,向死而生”。

1、让学生懂得死亡对每个人类生命来说都具有真实性、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生死是一个生命机体必经的自然过程,从而消除和缓

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容的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2、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命。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个,因此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3、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死亡的本质及意义, 做到了解自我, 珍惜自我生命。

4、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掌握科学有效的调试心理和情绪的方式方法。

四、死亡教育的途径

1、倡导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 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

不变的。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 只有理解了死, 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 更清楚地看清人生自我发展的无限。海德格尔由此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蕴含着哲理的生死观, 是对人生的理性把握, 是以重死的方式来激发重

生的欲望, 它引导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直面死亡, 用倒计时

的方式审视生命, 积极入世。因此, 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应当将“向死而生”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2、死亡课程教育。在大中专院校我们既可以开设死亡学、死亡哲学和死亡社会学等专门课程,让大中专学生系统地接受死亡教育,也可以把有关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等公共课程的教学中,让大中专学生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3、死亡舆论教育。舆论教育是现代社会死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死亡教育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借助于舆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形成死亡教育的舆论阵地。报纸、杂志要约稿或积极刊发有关死亡教育方面的文章,出版社要积极出版死亡教育方面的专著,广播电视也应该制作有关死亡教育方面的专题节目,其目的就是要使更多的现代人认识到死亡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真正使死亡教育成为现代人受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死亡体验教育。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尝试着变换角度, 把写遗书和墓志铭换成抒写“假如我的生命只有三天”的散文, 以“关怀临终者”和“欣赏临终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死亡、感悟生命, 或许更符合我国大学生对死亡的承受方式和承受能力,达更好的教育效果。除教育方式以外, 死亡教育的内容要也可以积极结合中国古代儒家、佛教和道教对“生死”的精辟解读, 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死互渗”的生死观。

5、积极开展各种情感体验活动

欣赏相关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倾听失去亲人的同学发自腑脏的深切体会, 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且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的志愿活动, 创设“濒死体验情境”, 通过与临终者回顾人生、直面死亡来

净化灵魂, 触动内心对生命的珍视,从而自觉地规划人生,树立不慷

懒不放任、不逃避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尽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尽管受中国“重生乐生、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与普及。然而,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转变以及死亡教育价值的逐渐突显,秉承中国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死亡教育将最终为人们所接纳。

尽管“死亡教育”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在高校自杀预防工作中,其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必将日益凸显出来。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高校不再谈死色变,对于自杀死亡事件每个人都能很清醒的看到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后果,在遭遇挫折时勇敢面对,将他人的生死经历转化成自我的生存智慧,真正做到“用心生活、珍惜生命”。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死亡教育将会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需要。

三、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国内外死亡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死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

几个问题:

1、起步迟, 辐射面小, 发展速度较慢

近20年来, 死亡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践研究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注

意与重视。

2、教学方式较单一, 教学实效性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的死亡教育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

重。尽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接受一些关于死亡的新理念, 但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深切的内心感悟,

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体验式教学以国外的教育模式为主, 本土化研究较匮乏

死亡教育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沿袭国外死亡教育的模式,忽略了中国传

统的文化背景。如引导学生认识死亡时, 通常采取让学生写遗言、写墓志铭, 或带领学生直接接触死者、参观殡仪馆等形式, 虽然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 但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中国人接受死亡的

传统的认知模式, 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心理影响,甚至可能加深部分学

生对死亡的恐惧感。

4、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各高校对死亡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统一的认识, 从而约束了死亡教育

在大学生中的实施与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