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异化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

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将历史的发展归于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

其次,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第七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_74950851_77502702

第七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_74950851_77502702
2 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 以及 罪人与上帝疏远。 3 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 念翻译为德文的“自身丧失”。
三“异化”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形成
1 卢梭 异化即权利的转让与放弃 2 席勒 社会分工与人性的分裂
3 黑格尔的异化观念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1 卢梭
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不是上帝创 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人同自己相分裂,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 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了主体的、 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 “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 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 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不 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 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 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 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 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 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 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 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 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 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 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 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 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 越丧失对象。“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异化劳动”概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对劳动的探讨、劳动的本质和异化、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劳动的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未来劳动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与所生产的产品、与自己的劳动、与其他人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割裂,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劳动的真正意义,以期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模式。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马克思、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未来发展、理解、影响、探讨、概念、重要性、深入、反思、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这部手稿深入探讨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他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和割裂。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迫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对自身、对劳动、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异化。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思考,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部手稿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现状以及对未来劳动发展方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概述“异化劳动”概念的重要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失去人性的现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马克思是在吸收前人成果主要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异化思想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认为作为主体的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主张的自然人,而是具体的人,即在生产领域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并且认为异化的本质乃是劳动的异化。

标签: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思想[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来源(一)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最早提出系统异化理论的是黑格尔,他指出绝对的精神是超过所有存在的,是所有事情的本源。

黑格尔同时也指出绝对精神是能动的,产生异化这一现象的主体为精神,异化这一过程也都是在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

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实物会脱离自身,产生出异化这一现象,这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而是人自我意识的异化。

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见解深刻,但是,他对劳动异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层面,劳动的创造也只是在抽象的主观意识层面生成的,这就使他的异化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中。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批判地接受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提出了人并不是神的异化,而神是人的异化的理论。

费尔巴哈认为人们对神的崇拜其实一种自我崇拜的表现,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会把自己的人格与本质融入里面,让神具有人的性格,简单说来就是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塑造神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自身的异化,就一定要摆脱宗教思想、脱离神的影响菜可以实现。

虽然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是人,也属于是唯物范畴之中,但他的异化理论只是在宗教的范围内,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异化思想。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马克思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异化理论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工人工资马克思对工人工资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工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劳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剥夺了它的本质。

这种剥夺表现为“劳动的异化”。

一、劳动异化的概念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即是劳动者被逐渐剥夺了和劳动相关的人性属性、能力、与自然界相互联结的关系,而与产品、雇主、机器相互结合,人的活动转变成了一种物化的东西。

因为劳动被迫变成一种商品,从而剥夺了本来应该是合理的自由和个性化的工作体验。

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人变得像产品那样没有生命,没有创意,简单地完成着为了生存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劳动异化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是因为私有制造成的,而不是劳动本身的问题,劳动的本质不在劳动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工业化时代,“专业分工”使得工人们的工作流程分离,并且根据拥有资产的个人机器起了越来越多的作用,结果是工人永远都看不到完整的工作,而是一边一遍地重复着单调的任务,看不到整个工作的意义,只能看到完成时所得到的金钱收益。

三、影响首先,劳动者的人性被剥夺,被迫为了赚钱而工作,并忽略了劳动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价值。

因此,劳动者迅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兴趣,同时也减少了对企业的忠诚度,缺少工作乐趣,最大化能力使用是不可能的,进而工作热情降低,工作质量就会大幅下降。

其次,商品化的目的使得劳动本身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有些人无法负担也做不到适应这种要求。

这种做法会减少劳动者的数量,导致用工难度加大,而且会使得劳动工资趋于极度不平等。

最后,异化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而不是工人的利益和发展,所以企业也不能长期获取更多的利润,因为员工界限已经强调了的,民意和法律也会对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道德的一面,异化劳动是导致许多人感到毫无价值感,缺乏工作乐趣的原因。

我们必须寻求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的价值观来确保劳动的本质得以保留,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
马克思的四个异化解释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四种异化状态,它们分别是劳动力的异化、商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
的异化。

劳动力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工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工人们变得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商品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成为了商品,人们
的生产意识被剥夺了,商品成为了生产的目的,而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

人与人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间变得陌生,
利益关系替代了人类本真的情感和关怀,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

人与自然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
自然环境,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注,导致了生态危机。

以上四种异化状态使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深陷痛苦的境地,不
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能真正享受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因此,
马克思主张消除这些异化状态,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共的
理想。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1;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的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43 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47 其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1]4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处境的分析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或自由发展,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润。

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和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化的工具,而不再是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不仅仅对劳动者个人的生活和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

马克思呼吁劳动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劳动状态,并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通过消除异化劳动状态,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和人格完善。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特定境遇,以及这种境遇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的控制权和生产的结果与劳动者自身的脱离感,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在劳动者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一种单调重复、机械化的工作,使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受到压制。

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化的存在,使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体现在竞争和对立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之间缺乏合作和团结,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和竞争,使得劳动者处于分裂和孤立的状态。

这些异化现象使劳动者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剥削者。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劳动异化的概念

劳动异化的概念

劳动异化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异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分离,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和丧失。

劳动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而是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能得到的却越来越少,而资本家则越来越富。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矛盾和分离。

2.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将自身的劳动力转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

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过程对劳动者来说变得毫无乐趣,甚至成为一种痛苦的过程。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自己无力、被动和无意义,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异化。

3.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限制和压迫,劳动者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与类本质的分离和异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和自由。

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他们与类本质的
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疏离、冷漠和不信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也加剧了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总之,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困境和矛盾。

要消除劳动异化,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解放。

你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你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你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异化劳动也意指“劳动异化”,它特指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的一种普遍化的劳动形式。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并将异化应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

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从而得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国民经济学家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分析,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异化劳动的事实,不过国民经济学家对于发现的这些现象并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所以没有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

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现状出发,通过对之前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的吸收借鉴,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当时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分析其内在的矛盾,最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背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刻地扎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遭受着极端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这种社会现象为马克思提供了异化劳动观的思想基础,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劳动条件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人们的劳动变得单调、机械,他们被迫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

这种劳动状态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尊严,使他们变成了生产工具。

马克思从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种异化劳动状态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产物。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货币关系,把人变成了商品。

工人在这种关系下成为了被奴役的对象,他们的劳动变成了对资本家的服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劳动之间的矛盾,为当代社会对于劳动价值、个体尊严等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有益启示。

1.2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定义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定义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产品转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失去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和劳动产品的所有权,从而导致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物和劳动过程产生了隔阂和分离。

异化劳动也表现为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失去了认同感和满足感,劳动变成了一种剥削性的、无趣的、单调的活动,劳动者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上的失落和剥削,更是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的疏离和困扰。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却无法从劳动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尊严,这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劳动者的精神上的苦闷和失落。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解放和劳动者的自我解放,以期实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2. 正文2.1 异化劳动对个体的影响第一,身体和心理健康受损。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

劳动异化,它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

异化本来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第三重规定: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四)第四重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什么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

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马克思:劳动的四种异化形式马克思是我们最熟悉的哲学家,他是一位伟大文字斗士,一生遭受了驱逐,穷困,疾病,丧子的痛苦,但仍然孜孜不倦地积累知识,著书立说。

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

今天聊聊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问题,主要有四种形式:1.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所谓“劳动产品”异化,就是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厨师每天烧很多美味佳肴,但是自己吃不到;要吃也去员工食堂,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其他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制作出来的东西,其实对自己也没啥用;比方说生产机床的,机床对自己来说完全没用。

2.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首先讲一下“劳动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生产肉体需要的东西,生产精神需要的东西。

我们务必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干起活来才有动力,才能陶醉其中,才能舒舒服服地赚钱。

劳动者自愿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过程,这是积极主动的,是自己所选择的。

劳动者被迫劳动,在工作过程中就感到万分痛苦;老板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做,做完了才能下班,才能领到薪水。

比方说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纺织工人整天围着机器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

3.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那么属于谁?当然属于老板。

“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你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是不可能的。

领导让你加班就加班,他觉得你能干12小时,就得干12小时。

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这就是在企业里面,造成内心不平衡的原因。

明明你最辛苦,然而领导总是干得比你少,拿得比你多;还有权利评价你的工作状态,甚至进而评价你这个人。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4.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什么是“类本质”?“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地生产劳动。

“劳动生产”本来是自愿从事的活动;然而异化现象发生了,劳动就沦为谋生的手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

“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

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

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

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一次,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为什么工人在这种劳动中会感到痛苦呢?因为这种劳动是异化的,外化的劳动。

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了“外在的东西”,成了“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揭示工人在劳动中感到痛苦是由于劳动异化的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会说:正因为劳动是不舒畅的,所以要发工资;正因为消费是舒畅的,所以要花钱。

他们把工人在劳动是感到的不幸看着完全正常的事情。

马克思则揭示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劳动属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通过揭示“人是类的存在物”,通过把人与非人的动物相比较,揭示人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一个半世纪已经过去。

因为他的异化劳动学说是私有制的起源,同时,又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又反过来进步促进异化劳动的继续存在和发展。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私有制,那么在社会上就还会有异化劳动这种现象存在。

尤其是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怎样看待在当前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的存在,毕竟就只是占有少数的一部分,并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群众就都是国家的主人。

他们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包含在国家的主要矛盾之内的。

而目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并且,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的就是“先让部分人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条件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成分,扬弃古典的伦理学,为开创出新世纪条件下的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添砖加瓦。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因素,从而使传统儒学走向现代文明的复兴。

我想其中肯定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要使外化劳动逐渐走向消亡,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出来。

这是一个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
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人们又“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但是,生产的增长,不能仅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就是说,不能仅在旧式分工体系中,对外化劳动不加限制,不仅仅依靠它去扩大生产的规模。

因为外化劳动体现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根源。

生产以原有的方式增长,人的物质需要就会以原有的方式扩大,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外化劳动所体现的“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它将继续阻碍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即阻碍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因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


马克思关于扬弃外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的上述思想,实际上已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体现。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构建和谐社会,激发人的巨大创造力。

这些极为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使马克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生产力与扬弃外化劳动的辨证关系原理进入实践,必将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