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原子结构模型》一-LW

合集下载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 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指以原子核为中心,以其结构核素为外围组成的一种模型,是现代物理学提出的一种量子力学模型。

根据这种模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外围有质子、中子和费米子存在,使原子核具有特殊的结构。

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特点
1、核子的发明:今年是发现原子核的百年纪念,由爱因斯坦和玻尔在1905年提出核子模型,只有由正质子、负质子和中子组成。

2、结构特性:原子核由核子和核质子共同构成,核子质量极小,要比中子大2000倍以上,构成原子核的核质子的构成数量为其质量的比例,有的原子核还带有中性的费米子。

3、区别: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物理学里的分子模型完全不同,分子模型是以分子的中心的分子键为中心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以原子核的结构核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型。

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应用
原子核模型对物理学、化学、核物理学等多领域有重大影响,它可以解释原子中核子的形成、核素的变异等现象,为大规模原子核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解释原子构型的形成
以及其价态间的相互作用等,广泛应用于原子核反应和量子表现、原子与微粒子的测定等。

1.1.1 原子结构模型 练习(原卷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1.1.1  原子结构模型   练习(原卷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图所示,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1)(3)(2)(4)(5) B.(1)(2)(3)(4)(5)C.(1)(5)(3)(2)(4) D.(1)(3)(5)(4)(2)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B.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3.电子层数n=3时,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原子轨道)有( )A.4种B.7种C.8种D.9种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级就是电子层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C.同一能层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D.不同能层中的p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5.下列关于电子层与能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原子中,符号相同的能级,其上电子能量不一定相同B.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不一定等于该能层序数C.同是s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不相同的D.多电子原子中,每个能层上电子的能量一定不同6.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B.s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C.p轨道呈哑铃形,在空间有两个伸展方向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加而增大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越易失去的电子能量越高B.在离核越远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越高C.p能级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能级电子能量D.在离核越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越低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个电子层中s能级的能量总是大于p能级的能量B.2s原子轨道半径比1s大,说明2s的电子云中的电子比1s的多C.第二电子层上的电子,不论在哪一个原子轨道上,其能量都相等D.N电子层的原子轨道类型数和原子轨道数分别为4和16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电子云呈球形,表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B.电子云图中的小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数目多C.n 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表示为D.3d表示d能级有3个轨道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B.2s的电子云半径比1s大,说明2s能级的电子比1s的多C.4f能级中最多可容纳14个电子D.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结构梳理:(一)、原子结构的演变: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古代原子学说→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孙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

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葡萄干布丁模型:1904年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卢瑟福核式模型:1911年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卢瑟福行星模型主要内容有: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

那么,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呢?(氢原子从一个电子层跃迁到另一个电子层时,吸收或释放一定的能量,就会吸收或释放一定波长的光,所以得到线状光谱)波尔的轨道模型: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

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M(n=3)、N(n=4)、O(n=5)、P(n=6)。

(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件鲁科版选修3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件鲁科版选修3

A.3
B.4
C.5
D.6
[解析] N 电子层为第 4 层,原子轨道类型数即能级类型数,电 子层数=所含能级数,故 N 电子层含 4 种类型能级,分别为 4s、 4p、4d、4f,则原子轨道类型数为 4。
[答案] B
(1)M 电子层含有的原子轨道类型有哪些? (2)N 电子层含有的原子轨道数目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各是多 少? 答案:(1)3s、3p、3d。 (2)原子轨道数为 16(1 个 s 轨道,3 个 p 轨道,5 个 d 轨道,7 个 f 轨道);最多容纳电子数为 32(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或 “2×原子轨道数”)。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2.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5 ________光谱。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运动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6 _____ 轨迹 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7 ______的能量,而且能 能量 量是□8 ______的。轨道能量依 n 值(1,2,3,…)的增大 分布 而□9 ______,n 称为量子数。电子在不同轨道时的能量 状态分为□10 ______和□11 ______ 电子 电子在□12 ____的轨道之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 跃迁 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13 ____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椭圆形 B.科学家们采用统计的方法来确定电子在原子核外某一区域出 现的概率 C.电子云中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的多少 D.s 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分布分别沿 x、y、z 方向
解析:选 B。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A 项错误;电子 云中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 内出现概率的大小,C 项错误;p 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分布分别沿 x、y、z 方向,D 项错误。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是一个涉及微观粒子的领域,从科学家们成功地揭示了原子的存在以来,原子的结构理论便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而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三种模型。

1. 汤姆逊模型:
汤姆逊模型是在1897年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它提出了原子具有一个球形的正电荷基质和散布在其周围的负电子。

这个模型也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因为他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带正电载体的葡萄干,并散布着小的带负电的球形电子。

2. 卢瑟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姆逊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由一个带有正电荷量的核心和围绕着核心运转的负电子组成。

卢瑟福的实验表明,带正电的粒子(即核心)主要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处,而电子则在核外运行。

他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系模型”,因为原子的结构被比喻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

3. 波尔模型:
在卢瑟福模型之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波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玻尔认为电子运行在确定的轨道上,而轨道周围则是带有正电荷的核心。

波尔模型解释了为
什么原子只会发出特定的能量光子(即光谱线),电子的能量水平是量子化的,即只有在某些固定的能级上才可以停留,而其他能量状态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在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提出了原子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并对后来的原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的实验验证
氢原子光谱
塞曼效应和斯塔克效应
玻尔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线 系和频率,与实验数据相符。
这些实验现象表明原子在强磁场或电 场中的行为符合玻尔模型的预测。
弗兰克-赫兹实验
该实验证实了原子内部存在分立的能 级,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是量子化的 ,从而验证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
04
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 型
引入量子化概念后提出的模型,解释了氢 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
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
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化学 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释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们 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为化学 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研究更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化 学反应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和方法。
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 是随机的,没有固定 的轨道。
电子镶嵌在原子中, 像葡萄干一样分布在 布丁状的原子内。
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的实验验证
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E.Rutherford)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 实验的结果与葡萄干布丁模型相矛盾。
卢瑟福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有极少 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这表明原子内部存在一个带 正电荷的、体积很小、质量相对很大的中心,即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 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 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实验验证
01 02 03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 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而被反弹回来。

原子结构的模型1PPT课件(初中科学)

原子结构的模型1PPT课件(初中科学)
4. 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板书: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练习:
P14第2小题:
原 子 结 构 几 种 模 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以前科学家的模型 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
中学阶段用这二种模型的结合体 更便于学习,也已到达多数符合事 实的要求了。中学阶段原子模型用 图可表示为,例:
玻尔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有待同学们将 来去发展充实
原子核
分层绕核运 动的电子及轨道
问题
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原子核 的结构?
掀开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原子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原子核和原子的质量大 小及空间大小关系: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 核很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把原子比喻成万人体育场,则原子核像 一粒米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1909年卢瑟福指点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 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 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 (带相同的正电荷),然而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 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 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核式结构)。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 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 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模型都为我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在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完全相同。

这个模型虽然简单,但为原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19 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基于这个发现,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枣子一样镶嵌在其中,整体呈电中性。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的模型,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4、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

他认为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具有固定的能量,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二、现代原子结构模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确,形成了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现代模型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

电子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云”,而是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

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稳定;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越活泼。

三、原子结构模型中的基本概念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它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质量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化学性质上几乎完全相同,但在物理性质上可能有所差异。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在人类探索物质本质的漫长历史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然而,这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

到了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基于大量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学的兴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这一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均匀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但这个模型很快就受到了挑战。

1911 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中,大部分α粒子能够穿过金箔,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由此得出结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绕核运动。

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二、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就像是一个微缩的太阳系。

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一样,而电子则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带正电荷,且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但体积却非常小。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其运动轨道并不是像行星轨道那样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

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复杂的,遵循着量子力学的规律。

三、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的模型虽然解释了一些实验现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辐射能量,最终会坠入原子核。

但实际上原子是稳定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

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分立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被称为“定态”。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引言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中,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子结构模型的奇妙世界。

二、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约翰·道尔顿是近代化学之父,他提出了原子论。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这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最初认识。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模型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2、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带正电的布丁,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三、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欧内斯特·卢瑟福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对原子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个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即氦核)轰击金箔。

大部分α粒子能够直接穿过金箔,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

基于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四、玻尔的原子模型尼尔斯·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

玻尔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具有固定的能量,称为定态。

当电子在不同定态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特定频率的光子。

五、现代原子结构模型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更加完善和精确。

现代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不能用经典的轨道来描述,而是用概率分布的方式来表示,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的密度反映了电子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概率大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六、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发展,对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用来描述和理解原子结构的一种理论模型,它是由
贝尔、汤姆森和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的。

他们认为,原子内部
具有带正负电荷的粒子,包括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以及没有
电荷的中子等,那么这些粒子的排列结构,就构成了原子结构。

原子模型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按照它,特定颗粒有特定的状态和能量,即具有普朗克理论上的量子性质。

不同的原子内部含有不同数量的电子,
因此原子状态和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关系到原子的不同性质。

原子结构的模型包括布里渊原子模型、麦克斯韦原子模型和玻尔原子
模型等,其中布里渊原子模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布里渊在1911年
提出的,认为原子是一个由正质量点和负电荷构成的完美球体;麦克斯韦
原子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威尔伯·麦克斯韦于1913年提出,认为原子
的结构有点像一个有核的电势能力,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类似一个气球;玻尔原子模型则是美国物理学家沃尔特·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他
认为原子是由电子云斥力组成,就像气流中的不规则分子结构一样。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原子结构的模型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单一的模
型转变为现在多种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PPT 鲁科版

原子结构模型PPT 鲁科版

下列波长的光不能被肉眼感知的是( A、300nm B、500nm C、600nm D、900nm

[知识支持] 连续光谱: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 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如阳光等。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 的、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的,则所得光谱为 线状光谱。如氢原子光谱等。教材P3 图1-1-3
你认为道尔顿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3.汤姆逊原子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汤姆生原子模型
• 汤姆逊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 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 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 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 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 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 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2、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 论的三个假设)。 (1) 原子中的电 子在具有确定半径 的圆周轨道上绕原
子核运动,并且不
辐射能量;
(2)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能 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依n 值(1、2、3、· · · · · )的增大而升高,n称 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 的轨道是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 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追根寻源] 阅读教材P3 试用玻尔理论来介绍为什么氢原子 光谱是线状光谱?
阅读教材P4 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了解“霓虹灯为什么能
1、解释下列概念(1)基态 (2)激发 态
2、霓虹灯管里充入许多气体或蒸气, 如:氦气、氩气、水银蒸气等,通电时 霓虹灯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试解释其 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疑]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 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 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 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那么,氢 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
光谱呢?
2、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 论的三个假设)。 (1) 原子中的电 子在具有确定半径 的圆周轨道上绕原
第一章 原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三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1-1 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
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把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 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知识支持] 教材P3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 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如阳光等。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 的、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的,则所得光谱为 线状光谱。如氢原子光谱等。教材P3 图1-1-2
玻尔理论的局限:
A. 多电子原子光谱 B. 氢原子的精细光谱
[追根寻源] 阅读教材P4 试用玻尔理论来介绍为什么氢原子 光谱是线状光谱?
[身边的化学] 阅读教材P5 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了解“霓虹灯为什么能
三段思路: 1、某物质或气体在放电或点燃条件下,吸 收能量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2、高能级不稳定 3、又会回到低能级,以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 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根据α 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电子云模型)
一、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联想· 质疑]
对于“光”这种物质,如阳光、火光、 灯光等,你们是熟悉的。但是,你知道有 些光是由原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吗? 原子发光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怎样用原子
结构知识来解释原子的发光现象?
1、氢原子光谱
狭义的光:波长400~700nm之间的电磁波; 广义的光:即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光、 紫外光、X射线等。
[知识支持] P3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 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如阳光等。
子核运动,并且不
辐射能量;
(2)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能 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依n 值(1、2、3、· · · · · )的增大而升高,n称 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 的轨道是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 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 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j)时,才会 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 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 光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