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Ancient times
近代
Ancient times
诞生时期
人类有历史 记载的文明 时期开始 16世纪— 19世纪欧洲 20世纪 开始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Natural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Natur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merge
The third law: Force and counterforce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光的波动理论 Light fluctuation theory • 牛顿的微粒说Newton's light corpuscle theory • 惠更斯的波动说Huygens' light fluctuation theory (3)热力学(thermodynamics )的建立和能量守恒原理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的发现 (4)电磁学Electromagnetics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Faraday’s law of electromagnetic
要 求:
了解以下三件大事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太阳中心说向神学的挑战
Challenge put by heliocentricism for theology
•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
Shock put by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on theology
•伽利略为近代自然科学开辟道路
要求:
1、了解物理学、生物学、化学领域的重大成就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physics, biology, chemistry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等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等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等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
1. 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分析人体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技术性学科。

它主要重点是分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状、功能、病理和发育,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功能。

2.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事物结构及变化的规律的学科,是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中包括热学、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磁学、原子物理学等等,可以利用理论和实验研究来解释自然现象。

3.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是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涉及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和数理逻辑等,是其它数学应用学科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研究中。

- 1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 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 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665年,胡克
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
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复合式显微镜。胡克把 它们称为“细胞”。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
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
•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大天文学家,全面承 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他把亚里士多德 的九层天扩大为十一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 ,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净火天。他设想,各行 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 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 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他又 设想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 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做上 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 一周,从而使计算结果达到了与实测的一致,取 得了航海的实用价值。
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
显微镜成像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
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
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 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在显微镜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 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 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 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 物理学奖。
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
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
制造、推广和改进。
胡克的显微镜
•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 和荷兰的列文虎克都对显微镜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 ,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 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 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 ,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 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运动特征:①太阳系的行星和小卫星几乎都是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转动,②它们转动的方向一致,而且与太阳的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③行星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简单表述为:共面性、同向性、近圆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大气圈。

地球形成之初,主要物质是土物质,并无大气。

随着地球质量和引力的增大,通过对太阳系中途径地球气体的吸收而拥有气体。

地球的大气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②水圈。

地球形成之初,以结晶水的形式在地球内部的岩石之中。

水圈中的主体是海洋。

③生物圈。

它是地球表层生物存在的一个连续圈层,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是大气圈和水圈的产物。

三、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四、地表环境的演变:阶段: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六、中生代地表环境的演变:中生代包括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典型的特征表现在三叠纪中期到白垩纪中期的一段时间内。

(具体的演变过程p192)七、地表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为例)。

(一)纬度地带性。

自然带与纬线平行呈东西带状分布,并随纬度的变化而有规律的更替。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

5.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

(二)干湿度带性规律。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距海洋越来越远。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表示出有关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Zn + 2HCl = ZnCl2 + H2↑
物质的量比: 1
2
0.1 n
列式计算得: n = 0.2(mol),c = =
=2
*(mol/L)
3.卤素的性质 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
(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及其与原子结构的 关系 F2 > Cl2 > Br2 > I2 ;F - < Cl - < Br - < I4.氧化—还原反应
*
(2)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 包括液态、 气态和固态水。
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示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幔 。
*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是指以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 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 请参看教材上44页上“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固 态的地球表面为界,它以外部分是外部圈层, 以内部分称为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如教材上44页“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所示,是由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
地球是一个球体并有快慢适当的旋转, 这一适度的旋转速率使地球原始物质产生分 化, 形成地球的圈层构造, 出现了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等, 造成地球的磁场, 并导致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使地表热量平衡, 有利于生物正常生存。球状的形态使地球各 处太阳高度不同, 造成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 然现象的复杂多样。
*
(1)大气圈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是由气体组成的 特别要认识其中最低层是对流层,参看教材上45页“大 气垂直分层”图,该层与人类的生活有关: 如天气现象 就发生在对流层;水圈中的气态水、生物圈的范围也与 对流层有关。因紧靠地面,对流层受地球引力最大,大 气密度也最大,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七、八成,并集中 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成为一切天气现象的活动场 所。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热辐射能等不同影响,造成大 气气温、密度、压力等的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 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天气过程的发生。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和应用。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值,用符号Δ表示。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符号v表示。

(3)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符号a表示。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动力学中,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了解:(1)力:导致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的原因,以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三定律: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于其上。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在化学中,我们研究原子、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符号,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比例下组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被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而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础,通过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宇宙的奥秘。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守恒,即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一个不可逆过程,即熵增加的过程。

这个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逆性。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等。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生成的量。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的特征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等。

细胞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细胞的能量是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中的ATP分子来储存和释放的。

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和观察,实验是通过人工控制条件来获得数据和信息,观察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获得数据和信息。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和假设,进一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演绎法是从一般规律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结论,通过数学和逻辑来推导和证明。

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和逻辑,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语言和工具,通过数学可以描述和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理解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其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包括物质、能量、生命、地球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原理和定律。

2.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科学家和科学成果,以及当前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探讨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自然科学原理和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内容系统、难易适中的自然科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自然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理解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自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自然科学的分类3.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 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物理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3.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物理学基本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3. 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3.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的概念。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什么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什么是自然科学
一、什么是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到沧海桑田,宇 宙变迁,小到种子发芽,食物霉变都蕴涵着自然 科学知识,可以说自然科学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是 紧密相连的,已经融入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 我们已经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帮助和指引了。自然 科学是如此重要,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自然科学 吗?
1.什么是自然科学
课堂小结: 1.什么是自自然科学的发展
(1)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自然科学的进程
解释问题: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的 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整个自然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的粒 子,可以说无所不包;自然科学对我们是非常重要 的,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应该掌 握一定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活动。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 研究对象为大自然中有机的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 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天文学、地理学等。自 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 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研究的目的在于揭 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 发现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并在社会实践中有 目的地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服务社会。

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这种基础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种思想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例如,在生物学中,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时,需要关注其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如生长与衰老、繁殖与死亡等。

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变革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还体现在对自然界规律的研究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探索,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这种规律性,并加以利用。

例如,牛顿力学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规律。

这些规律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然科学。

实践不仅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动力。

例如,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取数据,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从历史、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一、历史观点自然科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

在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不仅在于科学本身,更是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方法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将辩证法运用到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意识形态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还体现在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现实社会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科学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以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彻底改造社会的思想和目标。

总结与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维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借鉴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指导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改革与革命。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实践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自然科学基础内容

自然科学基础内容

自然科学基础内容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

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内容,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它包括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根据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包括了热能、光能、电能等。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能量的损失,但总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三、空间和时间的描述空间是物体存在和运动的背景,通过坐标系可以对空间进行描述。

在二维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三维情况下,我们使用笛卡尔坐标系或球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时间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参照,通过时间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时间的单位可以是秒、分钟、小时等。

四、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实验的设计需要明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工具,并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模型是对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简化和抽象,通过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规律的系统性总结和解释,通过理论可以预测和解释新的现象。

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基于大量的实验和观测数据,并经过严格的检验和验证。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第二章 地球的构成
第一节 矿物
第二节 岩石
第三节 土壤
一.
矿物、岩石的概念
矿物(mineral): 是由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
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 天然结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要素:天然产出 有化学式 具晶体结构 无机物质
2、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经线和纬线
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 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特点: ①除极点外都是圆圈. ②纬线相互平行,大小不等; ③指示东西方向. 最大的圆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分 为南北半球。 赤道最长约4万KM,极点为0,纬度 60度处为赤道的1/2.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同 地面相交的圆,就是经线圈。 经线圈被两极分成的半圆称为 “经线”。
张衡的“浑天 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 鸡子中黄,孤居于天 内,天大而地小。天 表里有水,天之包地, 犹壳之裹黄”
证据
“地扁”与“地长”之争
宗教学说:地球是个正球体。 英国牛顿:“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法国卡西尼:“沿两极伸展的长形球体”。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 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赤 道半径相差很小)。
特点 分类 纵波 地震波 横波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固体、液体、 较快 气体 固体 较慢
传播速度都 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 改变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 变化,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 内部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用这 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ppt课件ppt课件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ppt课件ppt课件

生命由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等不同层 次的系统组成,各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 互影响。
生命的进化机制
生命的分类体系
生命的进化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自然选择等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推 动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根据生物的形态、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特 征,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界、门、纲、目、 科、属、种等分类体系。
自然科学的应用与前景
自然科学应用
自然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能 源、材料、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
自然科学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然科学的发 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将在探索宇宙 、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更 多突破。
03
第二章:物质科学
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的基本属性包括:导热性、导电性 、透光性、密度、比热容、硬度等。这 些属性是物质固有的,是物质分类和识
06
第五章: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设计实验
根据问题,制定实验计划,选 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器材。
分析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 解释,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和 猜想。
实施实验
按照实验计划进行操作,认真 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结论与讨论
总结实验结果,解释现象,提 出新的问题和思考。
05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科学
Hale Waihona Puke 球的基本特征0102
03
04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表 面有大量的陆地和海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基 本运动,自转周期为一天,公
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的磁场是地球的一个重要 特征,对地球生物有着重要的
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分层的,由 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正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 一般地说,某一科学发现成为某一科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它问世的时间必须早于科学理论的产生;其二,它必须在科学理论创立时为科学理论创立者研究和运用。

三大发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作为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创立于1859年,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时间晚十多年。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太阳中心说:太阳居于宇宙中心,而不是地球居于这个位置,众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地球作为一颗普通的行星,除了像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旋转外,还有自转。

自然科学诞生的前奏:太阳中心学说向神学的挑战;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伽利略为近代自然科学开辟道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天上力学与地上力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成就:光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假说、数学方法社会研究的方法: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统计分析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上地幔有软流层)、地核,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元素周期表:氧化性与还原性递变规律(化学大题)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天体系统层级:总星系分为河外星系和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月相:据图判断朔、望、弦地球自转的影响: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时差(1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地球公转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褶皱:背斜(中间旧,两边新;挖隧道,找石油、天然气;易侵蚀成谷);向斜(找水)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地球板块之间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大气环流:大气圈内空气进行不同规模运动的总称。

造成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三圈环流成因:地转偏向力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是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原因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大气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参考系:把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内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要点一、自然科学概述1、自然科学: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反映自然界的现象、物质形态、结枸、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各种技能、工具和规则体糸。

3、自然科学的性质(1)、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自然科学的作用:(1)、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能推动杜会生产力的发展;(2)、自然科学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5、自然科学的来源:(1)、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来源;(2)、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来源。

6、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1)、客观事实和理论间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历史上主要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公元前384—322年,希腊: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大成的博学家,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其中,形式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2、公元前90—168年,希腊:托勒密:集地球中心论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地心说”。

3、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德:著《几何原本》与公理法。

4、公元前287—212年,希腊:阿基米德:著《论平面的平衡》及“浮体定律”,称物理学之父。

5、公元129—200年,希腊:盖伦著《人体各部分的功用》,并提出“灵气说”。

6、中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促进了世界文明。

7、中国唐代:孙思邈等发明“火药”。

变冷兵器为热兵器和促进采矿及金属制造业。

8、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社会进步。

9、中国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10、中国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集古今农学大成,达传播农业科之顶峰。

11、中国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12、中国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集中医大成之专著。

称为万世宝典。

13、公元520年中国:班固著《汉书.地理志》。

资料之丰富堪称世界之首。

14、公元1543年,波兰:哥白尼建立“日心说”。

挑战托勒密“地心说”。

15、公元1571—1630年,德国:开普勒著《行星运动三定律》,称天空立法者。

16、公元1609年,意大利:伽利略提出“力学相对性原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称近代科学之父。

17、公元1687年,英国:牛顿提出“牛顿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实现物理学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18、公元1661年,波义耳提出“微粒理论”。

实现物质组成上的革命。

19、1847年焦耳等人发现“能量守恒与能量转换定律”。

实现物理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

20、公元1628年,英国:哈维建立“血液循环学说”。

挑战盖伦的“灵气说”。

科学地解释人体生理过程。

21、公元1864年,英国: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学说”。

实现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22、公元1777年,法国: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

23、公元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24、公元1838—1839年,德国: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是19世纪三项重大发现之一。

25、公元1859年,英国:达尔文著《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

26、公元1905—1916年:德国: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改造了牛顿经典力学休系,开创了原子能时代和现代宇宙学阶段。

实现物理学第四次理论大综合。

27、公元1927年,英国:狄拉克建立“量子力学体系”。

实现物理学第五次理论大综合。

28、公元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分子生物学说”。

是生物学一次深刻革命。

三、中国古代科学发达的社会原因: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官办科学;2、“科举制”选拔人才和征募民间能人;3、中国古代六艺教育制度的支持。

四、近代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动因:(一)、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制度化1、探究自然的兴趣在民族精英中形成;2、专职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的出现;3、科学社会建制的初步形成;(二)、若干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1、主张批判地审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2、提倡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主义探究程序;3、重视数学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4、关注对技术活动的渗透。

五、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自然科学巳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2、科学实验巳成为人类的一种独立的重要实践活动;3、自然科学巳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

六、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整个自然科学巳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各门学科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并日趋数学化;3、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

七、现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1、粒子世界—“夸克幽禁”;2、天体演化—宇宙大爆炸;3、生命起源。

八、历史上三大技术革命:1、公元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并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一次技术革命;2、公元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打开了进入电力时代的大门,标志着第二次技术革命;3、20世纪初原子能推进器的发明(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标志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九、世界科技发展中心的转移:1、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8世纪,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欧洲科学文化中心。

2、公元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在封建制社会中国有100项科学技术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处于领先世界地位。

3、近代以来,公元1540—1610年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个科学技术中心。

4、公元1661—1730年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5、公元1770—1830年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6、公元1810—1920年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7、公元1920年后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美苏争霸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和太空霸权。

十、古代近代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区别:古代科学:(1)属“经验科学”形态;(2)未曾独立,混杂于哲学、巫术之中;近代科学:(1)属“理论科学”形态;(2)以实验为基础,以分析为核心,以数学为手段;(3)获得独立发展,逐渐建制化。

现代科学:(1)属“理论科学”高级形态;(2)“大科学”——综合性和辨证性;(3)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十一、我们认识的宇宙:(一)、支持宇宙热大爆炸理论的四项观察证据:1、目前宇宙仍处在不断膨胀壮态,且在80亿光年以外范围是加速膨胀。

公元1929年美国的哈勃观测18个星系的光谱发现:恒星彼此都在退行远离,表明宇宙在不断的膨胀,膨胀是哈勃定律的必然结果。

追索宇宙膨胀的反方向———宇宙在过去某一时刻必然存在一个高温高密的极小“奇点”,由于“奇点”的“真空能”发生相变产生斥力,发生一次热大爆炸创生的物质向外四散飞溅,经演化成为今天的广阔宇宙;表明宇宙有个开端,起源于一次热大爆炸。

2、观测的目前宇宙背景辐射值与预言值极为相符合。

1965年美国“彭齐亚斯和威尔了逊”观测目前宇宙中存在的各向同性的宇宙背景辐射为3K左右,与伽莫夫预言:宇宙大爆炸后残留下来的宇宙背景辐射目前应为5K左右的黑体谱形相吻合;3、目前宇宙中氦丰度的观测值与预言值相符合为25%;观测发现目前宇宙中氦的丰度为25%左右,恒星内热核反应氦的生成率为3~5%,与伽莫夫预言:宇宙大爆炸后氢的含量为75%,氦的含量为25%,而且大部分的氦是在宇宙大爆炸后高温条件下产生的预言相符合;4、观测发现目前宇宙中宇宙背景辐射完全符合黑体谱形与伽莫夫预言:宇宙大爆炸后残留下来的宇宙背景辐射应为黑体谱形的预言相吻合。

1989年美国的COBE卫星观测发现的宇宙中宇宙背景辐射完全符合黑体谱形,其对应的温度在空间不同方向具有微小变化。

与伽莫夫预言:宇宙大爆炸后残留下来的宇宙背景辐射目前应为5K左右的黑体谱形,其对应的温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预言相吻合。

(二)、宇宙的模样:1、宇宙有个开端,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或150亿年)前———由“无”中生有产生的一个高温高密的极小“奇点”发生一次热大爆炸中产生的,其可观测宇宙的视野范围为130亿光年;宇宙由1500亿个星系、10000个星系团及星际物质组成。

2、1998年用南极氦气球和WNAP卫星观测证明宇宙空间是平直空间,宇宙的总密度接近临界密度;与暴涨理论予言的宇宙空间是平直空间,宇宙的总密度接近临界密度相符合。

3、1998年美国的WMAP卫星观测发现宇宙的成份27%是物质,而且其中23%是不发光的暗物质;73%是具有斥力性质的暗能量,暗能量使宇宙不断加速膨胀;4、目前宇宙仍处于不断膨胀的状态,在80亿光年以外范围是加速膨胀,很可能永远地膨胀下去。

5、由宇宙大爆炸后创造的物质在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地球上演化为智能生命人类。

十二、宇宙的结构(一)、宇宙的结构宇宙由星系、星系团、总星系和星际物质组成。

1.星系:由恒星、星际气体和宇宙尘埃组成的庞大天体。

1999年1月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发现共有1500亿个星系。

银河系是其中一个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

大的星系有10000亿颗恒星。

凡能自行、能发光、其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星体称为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

2. 星系团:星系具有成团性,在可观测宇宙中共发现有10000个星系团。

一个星系团的质量大于1000000亿个太阳质量。

3. 总星系: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系团)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即宇宙。

其可观察范围为130亿光年视野。

4. 星际物质:主要有:星际尘埃、各种电磁波、各种粒子流、气态物质和有机分子。

其质量相当于几百亿个太阳质量。

宇宙在大尺度上以星系(星系团)为基本构件,是均匀分布的,但在可观测到的典型区域内,其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呈星系墙结构。

(二)、银河系:以银河命名的星系。

银河系总质量为1400亿个太阳质量,共有2000亿颗恒星,90%的物质集中在恒星内。

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集中分布在一个偏球状空间内,侧看像个铁饼,正看像个圆盘,其范围为10万光年。

共有四条旋臂,太阳系位于其中的猎户臂内。

(三)、河外星系:1923年哈勃观测证明仙女座大星云确实是一个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

仙女座大星云距地球220万光年,有两条旋臂,呈旋涡状星系。

距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分别距银河系17万光年和21万光年远。

它们与银河系组成三重星系。

(四)、星空图:可观察到的全天有88个星座,100万亿颗恒星,每一颗恒星都从属于一定的星座。

星座的名称多半是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兽类,如仙女、仙后、御夫、大熊、金牛、狮子和天鹅、天鹰等。

每个星座中的恒星,按其亮度顺序标上小写希腊字母:α、β、γ、δ、ε、δ、ε、.......。

希腊字母用完后,就编号:如天鹅座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