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与思考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与思考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与思考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福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思考。

本文将就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环境约束。

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敏感度较高,农田资源有限,水资源稀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稳定。

因此,发展对策是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其次,要实施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量。

同时,加强土壤和水体的环境治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农业科技的进步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在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滞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质量不高。

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构建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同时,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推广科技创新成果。

再次,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产能过剩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波动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市场需求无法满足。

因此,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市场适应能力。

首先,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

其次,要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题目: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1核心问题: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论点,论据。

一、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政府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农村住房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也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而自然村目前仅有少数人居住,严重“空心化”。

同时,目前农民上访和投诉中涉及到的土地案件已经占到全部上访和投诉数量的首位。

据估计,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达到3000万以上。

从近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和国农民人均土地面积这两方面判断,3000万失地农民的数量估计并不为过。

少数农民因为得不到合法的土征用补充费用,与村集体的干部和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成为常年上访户。

还有的地方农民集体与征地单位或地方政府对抗,造成严重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

二、关于现行土地法规的评论。

经济学把一项财物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作为关于这项财物的所有权,这是一种便于分析的定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与集体、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土地承包法实际上显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分割,但却没有明确地合理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利边界。

深入想,这种界定是不可能的。

土地承包法的本意是要克服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但又想继续维持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不免在逻辑上漏洞昭然,在实践中弊端丛生。

(二)政治权力结构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主体(三农户而非个人作为承包权的主体产生了承包制的内在不稳定性四)农户的不完整的土地财产权三、土地制度的经济影响(一)土地制度是否影响农民收入:对已有文献的一个简单评述大体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与各种其他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较,对于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别。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标签:自然农业生态环保康泊庄园杂谈作者所在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摘要: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章认为,应当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予以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

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

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 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

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

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

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

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

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问题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问题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耕地和水资源,这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崛起,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旅游、农户经营等产业也取得较好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农业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农业生产能力不平衡:中国农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先进,而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滞后。

这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不平衡,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均衡。

2. 农业用地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导致农业用地减少。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同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药残留、兽药滥用等问题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需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引导,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量观察表明,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可以断定,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村土地政策乃至一般的土地政策将发生重要变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取决于高层决策者远见卓识和行动魄力。

本报告将集中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一些具体政策的影响做出评论。

一、2004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国政府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与土地有关的最重要的政策调整,体现在10月2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

这个决定发布之前,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两项通知,意在稳定和回复农业播种面积。

这两项通知分别是3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和4月30日的“国务院关于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通知”。

28号文件责成有关政府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落实意见。

本着这个要求,国土资源部很快出台了两项决定,分别是11月9日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和随后发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

本年度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加大了对违反土地法规行为和行政渎职的处罚力度,体现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精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

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

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

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

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

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

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

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二)从生产过程看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

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

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要及时了解,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在发展农村农业的过程中,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农村的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要意义1 现阶段农村的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1.1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更正或者计划,给国家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需求方面是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逐渐变化的结构,再者就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使得消费结构有所升级,并且对加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扩张,所以需求在不断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所以城市化的建设在逐步形成,耕地面积越来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是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对地下水进行过量开采都会造成缺水现象,使得农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留下的部分农民劳动力素质并不高,国际形势不稳定,中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固定,这就造成了对高质量粮食的大量需求,给粮食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2 农村的慢发展严重制约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脚步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不快,农民的收入还是像以前一样低靡,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与我国政府制定的全民奔小康的计划还差得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只是依靠种地来增大收入实现高收入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农业部门的就业并不能很好地增加收入,并且它的增长速度不放慢。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土地问题是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如今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变迁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最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特征,通过让家庭成为自身经济活动的剩余索取者,家庭成员成为财产的股东,并赋予家长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和应用激励手段的权力,其结果是“一个家庭责任制下的劳动者劳动激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他努力的边际报酬率的全部份额,而且还因为他节约了监督费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是显著的。

林毅夫在分析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时,运用生产函数法测算,此间农业产值增长42.23%,在各种解释变量中,制度变量的贡献约占46.89%,相当于同期化肥、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的总效应。

但是,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一,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零碎,既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妨碍了农业的机械化;其二,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化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成为许多农户的副业,这既不利于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也不利于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其三,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增强,给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民离土离乡增添了新的困难;其四,农民的组织程度降低,农户分散化,使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经验、先进耕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比过去更为困难。

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必须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寻求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占有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寻求一种制度能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对接耦合起来。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和各部门的用地需求日益旺盛。

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从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目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外部性理论、效用理论和可持续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耕地保护;城市化;农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32-0039-02近年来,我国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耕地锐减。

由于耕地大量流失和质量下降,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连年减产,并导致粮价的波动。

我国的耕地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

深入分析耕地存在的问题,探索耕地保护之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各级政府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1.人地关系理论保护耕地的目的是协调人地比例关系以不断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而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协调人地比例关系,减轻农业人口对耕地的压力,以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耕地资源,从而起到保护耕地资源的作用。

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时,人口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中国,控制人口与节约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殊途同归之效果,都可以起到有效制止土地的环境恶化、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投入产出理论耕地保护的出发点是一定区域的土地承载力能否适应人类的需求,即土地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在适当的自给率条件下的人口的需求。

把握耕地保护的实质和出发点,有助于从提高土地整体生产能力的角度去认识耕地保护问题。

近10年来,虽然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人均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对耕地资源的压力并没有随之恶化,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

这启示我们,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保证粮食安全之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和众多的农民人口。

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提供支持。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稳定增长。

通过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农业政策支持,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

2022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7亿吨,为全球粮食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逐渐减少,而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重视。

同时,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振兴也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了对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科技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生态化、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新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供应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业机械化、智能农业和数字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和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3. 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中国将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对中国农业的看法

对中国农业的看法

对中国农业的看法中国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我看来,中国农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农业在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国拥有广袤的耕地面积、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多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使得我国能够种植多种农作物,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同时,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我国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满足了国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

此外,农业科技的进步还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然而,中国农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产业链断裂,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导致农田撂荒和农民收入减少。

这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压力。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波动和价格不稳定的风险。

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难以获得合理的回报。

再者,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隐患。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和努力。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通过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摘要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土地问题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及其影响,能为我国制定有关土地的方针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一、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1、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

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

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

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土地制度理解为狭义的土地制度。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我国土地制度含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发展。

新的观点摆脱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强调广义的土地制度,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新形势下由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土地制度的关注程度,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等。

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土地制度,但主要探讨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变革。

二、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为了对土地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60年来中国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管理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有效推动着土地制度的变迁。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摘要】我国耕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利用和保护好耕地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耕地资源现状,然后探讨了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

接着详细介绍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未来发展展望。

本文旨在为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现状、重要性、评价指标、存在问题、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耕地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

耕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是否高效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耕地资源目前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严重荒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的研究,探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未来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探讨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耕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耕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农村土地整治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农村土地整治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农村土地整治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土地整治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整治对中国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挑战。

一、农村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土地整治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土地质量,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通过对分散低效的土地进行整合和重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空间。

土地整治的实施使得耕地的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农村土地整治还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整合农田、林地和草地资源,可以更好地实施种养结合、农林复合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村土地整治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的促进农村土地整治的实施,不仅仅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通过土地整治,农田规模得到了扩大,土地资源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这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土地收益,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此外,农村土地整治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了多种就业选择。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这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机会。

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农民还可以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农田建设等形式,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

三、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农村土地整治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投入能力和技术支持,这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土地整治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

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有着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政府对土地利用也有一定的规划和要求。

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使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截止2020年,中国的耕地总面积为1.38亿公顷,其中粮食作物耕地面积为9545万公顷。

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不平衡。

一方面,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非常低,粮食、畜产品和农副产品产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风险加大。

如干旱、洪涝、病毒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再次,一些地区存在农田资源过度利用、耕地面积缩减等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一些地区的农田被规划和用于市政设施,农田资源仍有过度利用的情况,同时,耕地面积也在一些地区不断缩减。

此外,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是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大的发展机遇。

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支持和改善,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1.中国耕地的现状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

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

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第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是我国人口太多,平均每人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

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而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我们的20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比印度少7亿亩,比美国少10亿亩。

除此以外,在31个省市中,大多都处于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中,但是也有小部分省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这除了可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外,部分地区进行的新耕地的开发,也是耕地增加的重要原因。

但是值得担忧的是,上述新开发的耕地虽然使得耕地的总体面积得到增加,但是受到水源限制和投资条件的限制,其耕地的质量并不乐观,不能很好的保证粮食种植的条件。

二、中国耕地面积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

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

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20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

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

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

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

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

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

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2000年以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耕地增减的统计资料,被认为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

根据该局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8年中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荒地开垦,占76%;农业结构调整和复垦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3%和11%.在损失耕地的构成中,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果园、鱼塘、林地及草地的耕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62%.其次为非农建设占地,占20%.自然灾害损毁(风蚀、水蚀、沙压、洪涝)的耕地面积占18%.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及广西等省8年间荒地开垦面积最大,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60%.有趣的是,这几个省份也正是灾害毁损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从结构调整占地的情况看,果园和鱼塘占地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辽宁、湖北及陕西等,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新疆、西藏和云南,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非农建设占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明显地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湖北、河南及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比较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08年期间,沿海12个省份非农建设占地在全国此类占地中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而在此后的4年,比重上升到50%~55%。

从2001年到2008年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对耕地现状的问题的思考根据全国耕地减少的去向情况,我们能简单给出了耕地去向的几种情况,即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

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耕地的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点:耕地闲置、耕地荒废和耕地占用。

1.耕地闲置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入二、三产业,不少农村地区目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现象。

闲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完全不种植作物,让土地完全的闲置,田间长满了杂草但是无人管理,这样会大大的降低耕地的质量;二、耕地租赁,将土地租赁给当地一些进行与商品作物相关生产的工厂,比如蔗糖厂,虽然表面上看是耕地时有一定的充分利用,但是由于很多厂商在种植商品作物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过了租赁期以后土地的使用问题,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不惜使用一些伤害耕地质量但有利于商品作物的化学药品。

2.耕地荒废耕地的荒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自然因素,在很多地方,由于地势的不同,很多耕地由于长期处于自然灾害(如洪水)频发地区,使得土地的质量逐年下降,最后土地被荒废.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多化学试剂的使用,使得耕地质量退化,造成耕地的化学污染,我国是个化肥消费大国,目前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首位。

2002 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达4339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其中氮肥2157万吨,磷肥 712 万吨,钾肥422万吨,复合肥1046万吨,从我国生产化肥的量可以看出化肥使用面积之广,农民在使用化肥上强度之大.耕地被严重破坏以后,一般是无法进行作物种植的,这样使得农民会将这一部分的耕地直接荒废,不会再进行种植。

在两者之中自然因素的比重相对较轻,而比较严重的是人为地因素。

3.耕地占用虽然耕地的占用问题不排除一些地方实行国家倡导的退耕还林的政策。

这样的做法有效的缓解了我国森林面积的急速衰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耕地占用问题主要还是指建设占用。

而建设占用又可以分为城市占用、村镇占用和居民占用三个层次。

总的来说,我国耕地问题日益凸显,耕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其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持久发展的大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当下耕地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闲置、耕地荒废和耕地占用等方面。

这其中既有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疏远耕地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土地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也正是现行制度压制着耕地的收益,而迫使农民放弃土地。

如果能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征收的知情权、参与权与上诉权,改进和强化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们相信一定会让农民回归土地,让优质耕地回归种植,让人才回归农村,让我国的农业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朱洪波—《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春枝—《近年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证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史娟,张凤荣,赵婷婷­—《1998 年~2006 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资源科学》第30卷,第8期,2008 年8月蔡玉梅、任国柱—《中国耕地数量的区域变化及调控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4卷,第3期,1998年8月彭珂珊—《中国耕地问题与保护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3期,1993年8月百度网中国知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