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案: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和负反馈调节。

3. 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并能区分它们。

4.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原因。

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具体体现。

2. 实际环境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应用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相关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实例。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如森林火灾、湖泊富营养化等,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思考。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

3. 分析原因: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和负反馈调节,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 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 应用实例:分析具体实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和价值。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示范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示范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和联系。

教具准备1•文字资料1:生物圈n号”实验资料。

2.文字资料2:各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比较。

3•文字资料3: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4•图片资料1: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情况以及现在的状况。

5•图片资料2: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和食物网简图。

6•图片资料3:草场防护林。

7•课件:负反馈调节模型。

8•视频1: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

9•视频2:我国的重点自然保护区。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1 课时,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原因、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2 课时,完成制作实验。

三维目标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5•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6•通过图片、照片、视频、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学生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8•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9•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分析的能力。

10•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1.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12.通过制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帮助的良好品德。

教学过程第1 课时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信息传递。

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了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家先看一下问题探讨。

(学生看书)推进新课师可见,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自然或人为)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美国的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高三生物教案: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三生物教案: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的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C :理解)。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理解)。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理解)。

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板书】'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稳定性I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注解】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一)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二)原因:内部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三)规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将被打破三、恢复力稳定性(一)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二)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两者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类题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C:理解)• 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的功能特征是(B)A .物种成分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平衡C .呈现周期性的起伏波动D .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D)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 :理解).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述,错误的是(C)A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永恒的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从生态学上分析,主要原因是(A).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C •生物具有适应性.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的生态系统是(.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B )A .抵抗力稳定性B .恢复力稳定性C .结构不可破坏性D .功能绝对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B .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C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D. 无法确定.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A •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B .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C .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D .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A .植物具有应激性 生物具有遗传性•下列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正确的是A .抵抗力稳定性大,恢复力稳定性大 抵抗力稳定性大, 恢复力稳定性小C .抵抗力稳定性小,恢复力稳定性大抵抗力稳定性小, 恢复力稳定性小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海洋生态系统D .农业生态系统A.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 .生物的多样性D .生物的适应性.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B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是(A )【学科内综合】 .(多选)关于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DA.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CO 含量起重要作用B. 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C.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的重金属越多A.I 图表明动物甲与动物乙之间既是捕食又是竞争的关系D.n 图中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①曲线代表双子叶植物c.川图中的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的变化,则动物甲表示恒温动物,动物乙表示变温动物D. W 图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 B 点大于A 点.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B ) A.太阳能 B .足够的有机物 C .氧气D .水分.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D )A .分解者大量减少B .生产者大量减少C .动物大量减少D .食物网简化A .生产者 A .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C •减少最高的消费者的数目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是( D )A .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C .避免人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预B .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D .减少分解者的数目B .提高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D .使生态系统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B •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D •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据图回答:(1 )图 ________ 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图 ______________ 中的稳定性最差,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有密切关系。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从生态学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A )A.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 B.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C.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 D.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4.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B )A.植物具有应激性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C.生物具有适应性D.生物具有遗传性四、总结升华1.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1)在该河段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量的有机物排入河流后,引起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被需氧细菌大量分解,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

(2)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小组讨论决定教师指导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D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4、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5、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D)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的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有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六、推荐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班级某某学号[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问题探讨:见课本P109为什么森林、草原和苔原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自主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其中,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一)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

2.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3.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的能力。

2.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3.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等〔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那么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例1〗比较两种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稳定性: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理解环境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理解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其环境保护和环保行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影响因素;2.掌握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识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2.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产生条件和分类;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群落和生物群落中的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部分环境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环境稳定性概念和含义;2.环境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环境稳定性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水资源和气候;2.土壤质量和土地使用;3.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数量。

第四部分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1.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和种群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讲解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2.课堂讨论: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实验探究:设置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进行测验;2.实验报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3.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评估;4.作业和素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文献查阅能力进行评估。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2.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分析。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定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介绍生态平衡、稳态、恢复力等基本概念。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讲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影响因素等。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分析:分析草原、森林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

4.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定量分析:介绍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5. 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调环境保护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及实例。

4.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分享心得体会。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环保意识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科书。

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

[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回答]: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

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CO2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

(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讲述]: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设疑]: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讲述]: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我们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现在,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前后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列举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稳定的实例。

[学生展示]:学生列举出了很多实例,如:①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2.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自我调节能力。

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际应用的分析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现象。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4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解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理。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5分钟)1. 引入: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2. 讲解: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45分钟)1. 引入:提出实际生态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应用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在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45分钟)1. 引入:展示森林火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一、引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长期保持其内部结构、功能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二、知识讲解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系统。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土壤、水体、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其稳定性越高。

- 耐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界干扰后快速恢复平衡状态。

- 功能的延续和恢复:生态系统具备保持功能和恢复功能的能力。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生物交互作用:物种之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 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污染和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稳定性。

三、互动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 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 学生可以记录所见的植物、动物和环境变量,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学生小组按照指导,利用鱼缸或玻璃容器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模拟干扰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干扰实验,如添加化学物质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和恢复过程。

- 学生可以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四、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地观察和互动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希望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类型及原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类型及原因。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类型及原因。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类型:a.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b.抗干扰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3.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a.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能够使生态系统恢复到稳定状态。

4.讨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a.相对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稳定性变化。

b.动态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个生态环境案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b.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请同学们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关系。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体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否还能保持稳定。

(二)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以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和植物数量的变化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植物数量减少,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数量下降,植物数量又会逐渐恢复,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介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举例:森林生态系统在遭遇一定程度的火灾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2)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举例:草原在遭受过度放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可以重新长出茂盛的植被。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强。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变化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变化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变化一、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稳定与变化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高三生物教案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平衡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相互关系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在平衡态下,生物种群数量相对恒定,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限。

2.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相对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冲击。

3. 罕见物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中的罕见物种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罕见物种通常拥有独特的适应能力,对环境的变化有较高的抵抗力。

它们的存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的变化性1. 自然变化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会发生自然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动物的迁徙行为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变化。

2. 人为干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水域的过度捕捞等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3. 生态系统的恢复尽管生态系统会受到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但它们通常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一旦外界干扰停止,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种的重建和生态过程的恢复来重新建立稳定性。

四、稳定与变化的关系1. 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稳定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平衡变化。

2. 破坏性干扰过度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变化。

破坏性干扰会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态,使生物种群数量剧烈波动,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3. 可持续发展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需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能力,保持生态平衡,以确保未来世代的需求得到满足。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

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
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

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

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

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

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

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
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
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

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