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7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7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7章(p266)案例17—1 泰国汇率制度转换【基本案情】泰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其实质是钉住美元制度,因为货币篮子中美元的权重高达90%。

泰国从1977年以后一直存在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

1995年,由于美元大幅升值,进一步削弱了泰国的出口能力。

到1996年底,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126亿美元,占GDP的8%。

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问题,泰国政府在坚持钉住汇率制度的前提下,开放资本项目,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流入,用资本项目顺差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在超稳定汇率、高利率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政策的吸引下,国外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蜂拥而入。

到1996年,泰国的外债总额达到867亿美元,人均外债1 562美元。

1997年初,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对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

起初,泰国央行依然坚持钉住美元制度,利用外汇储备奋勇反击。

但泰铢贬值压力继续增加,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泰国央行在外汇储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终于无力维持钉住制度了。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泰铢当日下跌20%,到1998年,泰铢对美元贬值了60%左右。

泰铢的大幅贬值给泰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形成了一场大的亚洲金融风暴。

请分析泰国汇率制度转换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经济问题】泰国汇率制度转换对我国的启示。

【案例分析】在钉住制度下,随着资本项目开放,泰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与美元利率变动保持一致,否则,利差的变动导致短期资本套利活动加剧,使泰国货币政策陷入被动,甚至失去作用。

在开放经济下,要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个目标,需要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两个工具,而“钉住美元制度”使泰国失去了汇率工具。

在汇率能够自由浮动之前,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取消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是非常危险的。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经济挑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贸易、汇率、国际投资等;2. 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3. 启发学生关注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并提高其应对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将包括以下主题: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 贸易限制与保护主义政策- 自由贸易与区域贸易协定2. 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 汇率的决定与浮动- 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 汇率政策与汇率风险管理-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3.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 直接外国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与运营- 跨国公司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4. 全球化与发展经济体系- 全球化的定义、动力和影响- 发展经济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国际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课堂授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学生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

4.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能力发展,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个人或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包括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等,评估其分析和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理解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 熟悉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管理;4.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外汇市场调控的基本原理;5. 培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和研究方法;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国际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2. 前沿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3. Heckscher-Ohlin模型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第三单元: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与影响;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3.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单元:国际金融体系与汇率制度1.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2.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的管理;3. 外汇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2. 外汇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3. 国际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明确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法:引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以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图表和案例分析。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与报告: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展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国际贸易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本原理;3. 能够分析国际经济状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4. 培养运用国际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国际经济学概述- 定义和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 国际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 - 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影响 - 产业内逆向投入比较优势理论 -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3.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 特征和分类- 关税的经济影响- 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 技术壁垒- 内容标准- 贸易自由化和反全球化倾向4. 国际金融理论- 汇率理论-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的决定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 特别提款权(SDR)- 现代货币体系5.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 - 外汇市场- 汇率的形成机制- 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管理 -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世界银行(WB)6.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 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四、教学方法1. 录播课程- 采用PPT和讲解录音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结合图表、案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和分析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案例分析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辅助阅读材料- 提供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作业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报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期末考试- 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六、教学资源1. 教材- 《国际经济学导论》刘小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辅助阅读- 《国际经济学原理》保罗·塞缪尔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 《国际经济学与政策分析》迈克尔·塞尔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七、教学总结本教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p25)案例1—1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基本案情】萨卡尔(P.Sarkar)和辛格(W.Singer)对于联合国统计办公室从1970年开始发布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1970-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每年下降1%左右,18年间累计下降20%左右,但出口结构的调整未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对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拉美半工业化国家的29个国家或地区1965-1985年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美国,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970-1993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类似研究显示,36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3个贸易条件恶化。

在对66例最不发达国家所做的1990-2000年数据观察显示,有51例出现了贸易增长,但其中模糊贸易效应和恶性贸易效应占60%以上[Henry Veltmeyer(2004)]。

在全球贸易规模增长的背后,除了极少数的后起工业国家之外,发达国家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马太效应。

【国际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案例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决定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技术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

(3)市场经济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谋求贸易利益的政策实施空间有限。

教材中贸易利益和贸易条件的分析假定(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导致国际贸易使两国互利的观点与现实不符。

【知识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

(p25)案例1—2 中国商务部就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发表谈话。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p96-97)案例6—1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基本案情】【基本案情】《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是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力作,是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力作,是国际是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迪克西特、巴格瓦蒂),是“我们每个人的书房里都需要的里程碑式的书”(萨缪尔森)。

该书自1985年出版以来就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版以来就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它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综合起来,提炼出共同的精髓,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使原来处于外围的理论上升到能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并驾齐驱的核心地位。

该书对产业内贸易和贸易的福利效应做了分析。

此外,该书还有对公司的分析,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涉及公司的。

还有对公司的分析,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涉及公司的。

【国际经济问题】【国际经济问题】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思想。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有14章,即要素比例理论、技术和市场结构、外部效应、可竞争市场、寡占、相异产品的需求、公司行为、贸易量和贸易构成、福利、运输成本和非贸易商品、中间投入品、单产品公司、垂直一体化、总结和结论。

该书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高供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作者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发展出来的理论解释了贸易模式,展出来的理论解释了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并使贸并使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作用结合了起来。

本书为可竞争市场、寡头、福利以及跨国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及跨国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为外部经济、为外部经济、中间投入品和贸易构成提供了新的洞见。

提供了新的洞见。

【知识点】【知识点】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p97)案例6—2 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摩擦【基本案情】【基本案情】一项研究表明[柳剑平等(2009)],中美贸易摩擦的2/3以上发生在纺织服装、钢铁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中;钢铁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中;而在以产而在以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化学化工、塑料制品、纸制品、公路车辆及设备、机械和机电产品等产业中,贸易摩擦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3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3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3章《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3章(p218)案例13—1 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基本案情】2014年4月,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发布了《购买力平价与实际经济规模——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

以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2011年1美元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

据此计算得出,2011年中国的GDP为13.5万亿美元,已相当于美国的87%,全球GDP总量为90.6万亿美元,我国占比14.9%。

而按汇率法计算的当年全球GDP为70.3万亿美元,我国为7.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7%,占世界的比重为10.4%。

参考2011—2014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有机构预计: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体量将超过美国。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现有的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高估了中国GDP 的规模。

【国际经济问题】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的概念、特点及对中国的适用性。

【案例分析】国际比较项目法,英文缩写为IC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也可以称为购买力平价法,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

ICP是由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等组织主持的一项旨在提供GDP及其组成部分的国际一致价格和物量的跨国比较体系。

ICP经历了由双边到多边,再到分区域比较(区域内多边比较,再联合成全球性比较)的发展过程,但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价格调查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GDP作为基础,测算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以PPP 为货币转换系数),从而取代汇率,把一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示的GDP。

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的特点: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了多轮全球国际比较,但统计专家们都认为,购买力平价法的比较方法还在不断的探讨、改进和完善过程中。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第一部分:导言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内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本次教学的学习目标如下: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2. 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等;3. 熟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4. 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国际贸易理论1.1.1 比较优势理论1.1.2 绝对优势理论1.2 国际金融理论1.2.1 汇率理论1.2.2 资本流动理论1.3 国际投资理论1.3.1 直接投资1.3.2 间接投资2.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2.1 世界贸易组织(WTO)2.1.1 组织结构和职能2.1.2 WTO规则和原则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1 组织结构和职能2.2.2 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2.3 其他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扩展)3. 国际经济案例分析3.1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3.1.1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对比分析3.1.2 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2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3.2.1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2.2 资本流动限制的经济效应3.3 国际投资案例分析3.3.1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3.3.2 外国直接投资的风险与机遇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中包括:1. 教师讲授:介绍和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学生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堂演示:使用图表、数据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国际经济学的实际应用;4. 互动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政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经济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国际经济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国际经济学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基础知识:教师详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政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展小组讨论或辩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5. 知识拓展:介绍国际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经济观念。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国际经济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积极性、表达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4. 教学反思: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的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四、思政元素融入方法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经济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经济观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4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4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4章《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4章(p73)案例4—1 稀土出口【基本案情】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国对“稀土”材料出口的限制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本次裁决是对美国、欧盟和日本提出的申诉的回应。

它们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稀土材料供应国,必须允许稀土材料自由出口。

中国表示,限制稀土材料出口是出于环保考虑。

WTO的裁决称,这不是限制出口的正当理由。

此项裁决涉及17种稀土材料,包括用于电子和高科技产品的铥、镱、镥以及有着广泛工业用途的钨和钼。

受此影响,稀土此前出口关税税率为15%。

2015年1月1日起,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制正式取消,2015年5月2日起,中国稀土出口关税(15%)取消。

并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稀土资源税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按精矿销售额(不含增值税)和适用税率计算缴纳资源税。

轻稀土按地区执行不同的适用税率,其中,内蒙古为11.5%、四川为9.5%、山东为7.5%;中重稀土资源税适用税率为27%。

【国际经济问题】用罗伯津斯基定理分析我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后对稀土征收资源税的合理性。

【案例分析】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中国是一个稀土资源大国,但不可能沿着单一依赖稀土资源粗放出口发展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必须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转轨,才可能不被“荷兰病”威胁,才可能激发本国的创新潜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稀土资源税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按精矿销售额(不含增值税)和适用税率计算缴纳资源税,可以有效保护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抑制稀土产业粗放发展,促进其他战略性产业发展。

【知识点】罗伯津斯基定理。

(p73)案例4—2 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案情】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2006年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国际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和流程;3. 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运作原理;4. 分析和评价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导论-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和修正;- 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3. 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利弊;-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关税配额和贸易救济措施;- 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外汇市场的运作机制;- 汇率的决定因素。

5. 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 资本流动的类型和影响;- 外汇市场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6.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 贸易政策与发展政策的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的限制和挑战;-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概念、原理,介绍案例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相关图表和统计数据,提高教学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数据,引发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之间要进行国际贸易。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国际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国际经济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案例和数据进行讲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不同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模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概述a)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2. 国际贸易理论a) 比较优势理论b) 关税与贸易壁垒c) 公司国际化与外包3. 国际金融理论a) 汇率理论b) 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组合4. 国际经济政策a) 贸易政策与关税制度b) 汇率政策与汇率制度三、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思维。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5分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国际经济学概述(15分钟)a)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引入相关案例。

b)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介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国际贸易理论(40分钟)a) 比较优势理论:讲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b) 关税与贸易壁垒:分析关税与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贸易壁垒的作用和效果。

c) 公司国际化与外包:介绍公司国际化和外包的基本概念和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

4. 国际金融理论(40分钟)a) 汇率理论:讲解汇率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汇率形成机制,培养学生分析汇率变动的能力。

b) 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组合:引导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投资组合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理解。

5. 国际经济政策(20分钟)a) 贸易政策与关税制度:介绍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关税制度的功能,培养学生分析贸易政策影响的能力。

b) 汇率政策与汇率制度:讲解不同汇率制度的特点和汇率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汇率决策的影响。

(完整版)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分析

(完整版)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分析

(完整版)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分析范本1: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通过深入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案例,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规律和贸易机制,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二、案例背景1. 案例概述:简要介绍该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时事背景:分析该案例发生的国际时事背景,例如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变化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方法:说明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2. 案例详细分析:对该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相关数据、经济因素、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讨论。

a. 经济因素分析:分析该案例涉及的经济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物价水平等。

b. 贸易机制分析:分析该案例中的贸易机制,例如关税、进口配额、关税壁垒等。

c. 政策分析:分析该案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情况,包括政府干预、优惠措施等。

d.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该案例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例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四、案例评估1. 案例效果评估:评估该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的效果和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状况、国际贸易平衡等方面。

2. 利弊评估:对该案例的利弊进行评估,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方面。

五、案例结论根据对该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及建议。

结论应该准确、客观、可操作。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表。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 法律名词解释:对文中提及的相关法律名词进行解释和注释。

2. 相关法律条文:与该案例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解释其含义。

范本2:一、前言本文档旨在详细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案例,并探讨其中的经济规律和贸易机制。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二、案例背景1. 案例概述:简要介绍该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该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如国际贸易规则、经济政策等。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国际经济学》授课教师由此引入中国贸易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以及以及“一带一路”倡导下取得的成效等知识点及数据的补充,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门课也会加一些基于中国对外经济开放领域的案例(包括在重点章节、重要问题上安排课堂辩论深入探讨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意义)用于教学,目的就是使得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贸易理论和贸易模型,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通过与时事案例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探索课程思政角度下的课堂“切入点”,做到思政案例的与时俱进,不生搬硬套,不走形式主义,从学生们最关切问题着手,将价值引领潜移默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三、辩论研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思政力量”举例而言,“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原本应该通过自由贸易互利共赢,但自2018年以来,两国贸易争端摩擦不断,美国总统特朗普频繁在社交媒体发出抨击中国的声音,他的这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吗?美国真的在中美贸易中受损了吗?”这个讨论话题老师一抛出,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同学们自主报名,进行课堂陈述。

“正方辩题是开放自由贸易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反方辩题为开放自由贸易有害于一国经济发展,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辩题,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课堂辩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际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学生们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

优秀的教案范本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传达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国际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为题,介绍一种合适的教案格式,并提供一个教案范本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学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4. 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际经济学?它与其他经济学分支有何区别?有何研究对象和内容?2. 知识讲解分步骤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深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

3.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形象生动地呈现理论内容。

4. 知识拓展向学生介绍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挑战。

5.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后进行整体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并分享答案、心得和问题。

6. 总结与延伸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延伸问题和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索。

四、教学工具和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PPT等。

五、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表现,进行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的综合评价。

并鼓励学生提交作业,进行系统的个人评价和自我提高。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范本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学生学习的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自行调整和改进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

通过该教案范本,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工具和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安排。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为响应新文科建设培育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需求,课题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课程的两性一度,主动对接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

团队提出国际经济学核心素养“1+3”教学目标,“1”是参与经济生活必备品格;“3”是三个关键能力,包括国际经济认知与辨识力、经济逻辑思维能力和跨专业实践力。

通过前沿文献、思政、中国案例、热点问题等内容引入,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塑造使命感、责任感、爱国情怀,以期成长为有持续学习能力“德才兼备”的各界精英。

二、课程内容1.教学理念针对教学痛点,团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合作共同体”的教学理念。

旨在采用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应用、问题解决和合作探究能力,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构成一个“教”“学”合作共同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进步。

2.教学内容重构团队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和组织,存在八维度的内容重构举措,以此打造复杂情境和高阶问题。

既不依赖课本,也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讲解课本内容,而是以成熟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每年根据最新的经济局势、研究成果以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单元任务板”给学生不同难度的话题供他们自由选择,跳出课本的固有框架,提升内容的开放度和高阶性、创新性,打破学生原有被动参与听课的思维模式。

3.课程思政初步实现“思政五融入”,分别是哲学、党史、经济发展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以及研究任务主题和教师言传身教。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两个方法让学生自主思政,一是设置翻转课堂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创建互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高阶思维锻炼机会。

4.课程资源建设情况除了常规信息化资源,比如学习通、在线开放课程(MOOC),可以帮助师生分割时间和空间,突出教学重难点之外,课程团队增加了两大特色资源建设与创新运用,一是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自主研发虚拟仿真软件和平台;二是自建六大系列特色数据库,及一些微观小型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和科研提供数据支撑,做到了理实结合,既解决了传统教学量化不足的问题,也实现了知识的更新迭代。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5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5章

国际经济学》 (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5 章(p82)案例5—1重叠需求与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基本案情】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韩国电视剧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40%的幅度递增,作为文化产品消费大国的美国虽然是韩国争取进入的市场,但韩国电视剧的主要市场还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韩国电视剧向中国和日本的出口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一部分文化产品出口主要取决于文化相似度和认知度的高低,而不是一国平均收入水平的高低。

由于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电视台,实际消费电视的每个受众的成本很低,因此只要收视率高、广告效益好,在低收入国家同样会有较大的市场。

【国际经济问题】重叠需求理论能否解释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人均收入水平对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有何影响?案例分析】重叠需求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文化产品国际贸易。

在文化相似度和认知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一些需要个人支付费用的文化产品,如演唱会、书籍等在高收入的国家更有市场。

例如,韩国歌手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开演唱会,但是在实际地点选择时与一国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首选演出地为日本,其次是香港、台湾等中等发达地区,最后是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

这说明在文化产品贸易中,一国平均收入水平对贸易流向与流量具有重要影响。

【知识点】重叠需求理论。

(p82)案例5—2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基本案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体系中。

进入21 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加大了向中国转移汽车投资的力度;与此同时,中国GDP 的高速成长和居民消费结构质的提升带动了汽车市场每年15%以上的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掌握了各类制造技术,一些企业(如奇瑞、华晨、吉利等)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

试分析我国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征。

【国际经济问题】中国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特征是什么?【案例分析】中国汽车产品目前正在处于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的结束期和第三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的开始期,是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教案标题:国际经济学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3. 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和汇率的运作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2. 国际金融市场和汇率的运作机制;3. 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2. 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机会;3. 理解国际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关知识框架;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的国际经济政策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政策的复杂性和影响;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数据、图表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引发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3. 国际贸易模型:绝对优势模型、相对优势模型等;4.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5. 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变动机制。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实际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同时进行案例分析。

五、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3. 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案例内容: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使世界福利增大。

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家利益。

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

而比较优势理论有力的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的故事更有力的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太阳可以看作是能高效生产太阳光的厂商,生产成本为0。

由于有了这个“厂商”使得国内“太阳光”厂商失去了国内市场,倘若没有太阳,国内会生产并出口人造光。

根据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光威胁到了国内人造光市场,应该禁止使用太阳光。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会禁止使用太阳光,而自己进行生产。

原因就在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该国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太阳光。

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该国停止生产“太阳光”会节约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

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案例内容: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是温州鞋进入埃尔切之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对当地的制鞋工业形成了客观威胁。

一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

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

“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中国鞋被焚事件惊动了埃尔切这座20万人口的西班牙小城。

多数埃尔切市民对中国商人持同情态度,认为商业竞争不可以成为烧鞋的理由。

埃尔切的Casimir Gomez先生说,这两天的烧鞋事件震动了该市。

他还说:“中国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我每过一两个月就会带着妻子去逛一逛。

商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正当手段,烧鞋的人非常不理智。

”还有的市民愤愤不平地说:“烧鞋的行为真是愚蠢!”案例评析: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提出不仅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而且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的分配,每个个人的福利也都得到改善,那么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应是受人欢迎的。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贸易收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

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表明,贸易会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使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对流动要素的拥有者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不均等的影响,原因有两个:第一,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无成本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提高某一种产品的产量一般会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会提高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许某项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整体上是有利的,但是它通常也会对这个国家的不少利益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在本案例中,埃尔切的鞋商和鞋业工人可以看作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

一方面,他们在与中国鞋商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而失业;另一方面,其在贸易中的损失不能有效的从其他途径得以解决,寻找新的工作或转行都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对他们而言,其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而对其国内的鞋类消费者而言,由于贸易的发生,进口鞋商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使得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鞋类产品,他们是贸易的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烧鞋事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埃尔切纵火事件的发生正反映了贸易在一国范围内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使得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非常关键的。

案例4-1案例名称:中美贸易案例适用:赫克谢尔—俄林理论案例内容俄林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根据技术密集度将131个样本产业分为10组。

第一组中的产业技术含量最高,而第十组的产业技术含量最低。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第1组至第3组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77.8%。

相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的40.7%集中在第9组和第10组。

案例评析: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是国家间比较优势的源泉,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贸易模式。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人力资本(技术)丰富,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

相反,中国则拥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

那么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美国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向中国出口富含大量熟练劳动力的产品,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向美国出口包含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

上述案例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等高技术产业组;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于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童装、非橡胶鞋等低技术产业组,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模式非常符合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预测,验证了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结论。

案例5-1案例名称:日本向缅甸的转移支付案例适用:国际转移支付案例内容:日本从1954年开始对缅甸进行赔偿, 除给缅甸的帕尔羌水库大坝提供资金以外, 还为缅甸制定了四大建设计划。

但是所有的援助资金, 都由缅甸在日本进出口银行开设账号, 并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及大部分劳务。

四大建设援助, 即建设轻型车辆制造工厂的32195亿日元最终回到马自达公司的账号, 建设重型车辆制造工厂的2513亿日元、建设农机制造工厂的15189亿日元、建设电机制造工厂的30195亿日元也分别返回日野公司、久保田公司及松下公司的金库。

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期结束后, 缅甸被援建项目的国产化却并未实现, 缅甸必须从日本进口零部件才能继续生产。

为了维持生产, 缅甸不得不又成为日元借款的对象。

1969年日本将108亿日元作为商品借款借给了缅甸, 而这笔商品借款最后也因在日采购零部件又回流到日本。

从接受日本经济援助直到现在,缅甸仍然不能生产重型车辆。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接受日本援助的世界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案例评析:国际转移支付,如国外援助和战争赔偿,可能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使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如果受援国将其收入用于其出口产品的比例高于捐赠国,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增加,改善受援国的贸易条件,除了收入转移的直接影响外又为受援国带来了间接利益从而增加了最初收入转移的利益。

另一方面,如果受援国将其额外收入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比捐赠国低,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收入转移带来的直接利益。

从理论的分析上来看,战争赔偿和对外援助等国际转移支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以上说明的仅是国际转移支付对受援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当然这种转移还存在其他潜在的经济效应,如转入资金用于国内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

在本案例中,不论是前期日本对缅甸的赔偿还是后期对其的借款,从贸易这一角度来看,这种转移支付恶化了缅甸的贸易条件。

其获得的所有援助资金都被要求用于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和大部分劳务,借款资金用于从日本进口零部件,资金都用于对日本的进口。

可以看出,日本的这种赔偿和对外援助是一种自我利益的追求,带有“掠夺性”,是一种条件附加型的援助。

受援国被要求所获得的援助资金应用于购买日本的商品或劳务,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受援国从收入转移中所能获得的经济效应。

如缅甸在日本的赔偿期结束后,被援建项目仍不能实现国产化,必须从日本进口零部件才能进行生产;缅甸仍不能生产重型车辆。

案例5-2案例名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吗?案例适用:贸易条件案例内容:许多观察家警告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发达国家的繁荣构成一种威胁。

一些喜欢小最大作的人认为,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是收入的分配,而是整个发达国家的实际收入由于这些新竞者考的出现而已经或将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