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合集下载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摘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代表作《追忆流水年华》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也是一部理论作品。

它是表现自我的一首优美的诗,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宗旨是概述普鲁斯特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蕴。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意识流符号《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七卷,近300万言,1905年构思,1913年出版首卷,第五至七卷在作者逝世后出版,全书出齐用了十四年时间。

他的小说创作被视为一种寻求,不再是对现实生活做百科全书式的描写。

传统小说家能未卜先知,驾驭时间,令读者对故事情节紧追不舍。

而现代小说家不再满足对现实的写真,而是强调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某种程度上,语言形式比小说内容更为重要。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虽然有主人翁“我”,但没有传统小说里固有的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我们接触的仅是回忆。

由此可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手法,追寻新形式的先锋和佼佼者。

一、普鲁斯特的创作背景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上层资产者家庭,自幼受母亲的溺爱,生活无忧无虑。

他自10岁患上哮喘病,身体纤弱,最终被疾病夺走生命。

他年青时就步入上流社会圈子和文学沙龙,被视为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

与上流社会交往这段经历为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

父母亲相继去世,他深感孤独,被人骤然遗弃。

随着岁月流逝,他病情愈加严重,细微的声音、气味、光线都会令他疾病发作。

这令他忧郁,被迫告别上流社会,离群索居,凭着坚忍不拔的勇气从事文学探索。

在生命晚年,他把自己关在百叶窗常年紧闭的斗室里,全心全意投身到盖世巨著的创作中去。

“疾病使他不会像我们常人那样受到时钟的干扰,乃至分散注意力,反而让他发现一种更为珍贵的时间:内心的延续”[1]。

他的时钟与常人的时钟不同,我们时钟的指针永远向前走,他的时钟的指针则是向后退。

他的追忆是复得往昔时光,战胜时间,创造新的生命。

这正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精髓。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Back
游离于现代主义之外的现代主义大师
问题的提出
“普鲁斯特创作《似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 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 “……这个新时代,由现代派成为主流的时 代,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达达主义运动和 超现实主义锣鼓喧天的呐喊声中开始的,也就 是说,正在普鲁斯特在他的病床上细读《似水 年华》最后一卷的校样之时,虽然他那时已经 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可是还勉强工作。”
续-问题的提出
“不用说,普鲁斯特不可能受超现实主义以及 后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可 是现代派文学,不但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就 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 作家,不时地提到《似水年华》及其作者,好 像他们不能不承认《似水年华》给予他们艺术 革新的启发。”
疑问一
普鲁斯特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似乎存在着 某种差异。
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
A la recherche du temhs perdu ——M.Proust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法国意识 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出生在巴黎富 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入 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 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 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 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 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1892年,与亨利·巴 比塞等青年合办《宴会》杂志,1895年获得学 士学位后在一家图书馆任职。但普鲁斯特为了可 以全力投入创作,在1900年正式辞职。
Back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 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 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的重现已经逝去的岁月,从中 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 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 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的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选:

《追忆似水年华》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追忆似水年华》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追忆似水年华》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1)评价《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的代表作。

这部长篇巨著从创作到完成历时15年,包括7部15卷,约250多万字,是作者倾尽心力之作。

由于它代表着西方小说创作理念的根本转变,一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里程碑。

(2)作品简介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叙述者“我”马赛尔,是巴黎一位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

由于病痛折磨,他常彻夜难眠,因此常将不眠之夜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追忆往昔的岁月,包括在贡布雷度过的童年,在巴尔贝克、巴黎、威尼斯以及其他地方度过的日子。

追忆中,那些他所到过的地方,所认识的人,以及所见所闻的许多往事都像潺潺流水,连绵不绝地涌现。

(3)主题阐释①时代与意识的历史其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展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与历史变迁,其非凡气度可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媲美。

其对人的内心奥妙的探索、对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是一份自我的心灵成长史诗。

正如拉蒙·费尔南代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所指出的:“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一种意识的历史。

这种双重意义以及二者结合在一起,恰恰就是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独创性。

”②追寻逝去的时间《追忆似水年华》最为深层的中心主题是“时间”,但这里的时间指的是心理时间。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随着年华流逝,一切物质的东西都要在空间消失。

然而,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如烟往事,那些曾经令人怦然心动的直觉感受,却不会随着年华流逝而消亡,而是以新旧叠加的方式,积淀在时间长河之中,保存在人的意识深处。

有朝一日在某种外界感受的激发下,它会从意识深处浮现出来,从时间长河里召唤回来。

因此小说的书名可以直译为“追寻逝去的时间”,既点明了作品的中心题旨,也表达了作家的创作思想。

而《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探索到了这条通向被遗忘的“真实”世界的艺术之路。

(4)作家思想在普鲁斯特看来,客观的真实不一定就是真实,唯有从我们自身不为人知的深层意识中、从我们内心的感觉印象中,提取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才是最高的真实。

《追忆似水年华》如何描绘感官世界的细腻

《追忆似水年华》如何描绘感官世界的细腻

《追忆似水年华》如何描绘感官世界的细腻《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巨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细腻的感官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通过对视觉的精妙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构建的世界之中。

他笔下的景色并非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层次和情感。

比如,对花园的描写,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罗列,更是色彩、光影和形状的交织。

他会细致地描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光斑,那些光斑在草地上跳跃,形成了不规则的图案。

又或者是一朵盛开的玫瑰,他不仅会写出花瓣的娇艳颜色,还会捕捉到花瓣上那细微的纹理,以及晨露在花瓣上闪烁的光芒。

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美丽的景象,视觉感受被极大地丰富和满足。

听觉的描绘在书中同样精彩绝伦。

普鲁斯特善于捕捉各种声音,并赋予它们情感和意义。

可能是一场舞会中悠扬的音乐,那旋律在空气中飘荡,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也可能是小镇街道上的嘈杂声,有商贩的叫卖声、马车的辚辚声、人们的交谈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生活的交响乐。

他还会描写寂静中的细微声响,比如深夜里时钟的滴答声,那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些声音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亲耳听到那个世界的声音,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嗅觉的描写更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普鲁斯特能够用文字唤醒读者沉睡的嗅觉记忆。

他对食物的香气描写得尤为细腻,一块刚刚出炉的蛋糕,那热气腾腾中散发的甜蜜香味,仿佛能从书中飘出来,钻进读者的鼻腔。

或者是走进一个古老的书房,闻到那陈旧书籍和皮革座椅混合的独特气味,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中。

甚至是春天花园里泥土的清新气息,带着新生和希望的味道,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传达给读者。

这些嗅觉的描绘不仅仅是对气味的简单描述,更是与情感和记忆紧密相连,让读者在闻到这些气味的同时,也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回忆。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经典句子摘抄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经典句子摘抄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作品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通过叙述主人公马尔泰尔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变迁,描绘了法国贵族社会的风情人物和风物,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让人动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作品中,普鲁斯特借助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心理分析,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其中,不乏令人感慨的经典句子,下面就为大家摘抄了一些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领略《追忆似水年华》这部文学巨著的独特魅力。

1. “昨日重现在我们的心头,就好像我们还回到了昨日一样。

”这句话展现了作品中对于时间的深刻思考,人们往往在回忆之中感叹时光的流逝,而这种感叹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 “真正的发现不是看到新的大海,而是看到海的新的一面。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发现和体验的理解,将发现的内涵提升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充满着智慧和哲理。

3. “我们不是因为某样东西让我们感动而感动,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才会感动。

”这句话暗示了情感的复杂性,人们的感动不仅仅来自于外在的刺激,更多的是源自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触动。

4. “当我们把快乐和痛苦和平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幸福。

”这句话诠释了“忍让”和“感恩”的智慧,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宽容和平和地接受各种情感和境遇。

5. “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比这样更真实、更美丽、更自由的时光。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生命中珍贵的“当下”时刻的珍视和珍惜,让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珍视“当下”的幸福。

以上这些句子,无一不表现出普鲁斯特对于生活、时光和情感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于心灵深处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揭示。

这些句子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一段段文字,更是一种智慧的传递和共鸣的表达。

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引领着读者深入思考和感受,成为了作品中的精华所在。

《追忆似水年华》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 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 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 主义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 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 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 • 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追忆逝水年华》是十九世 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 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 《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 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意识流类 文学作品的开端。
相关评论
•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1885—1967) 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 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 五十年中,除了《追忆逝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 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 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 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 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 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 现了新的‘矿藏’。”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逝水年华》一译为《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 的时光》)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 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 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 共7卷15册。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 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 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 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 • 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 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 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人 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内容梗概小说共7部,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1913年出版)、《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和戈摩尔》(1922)、《女囚》(1923)、《女逃亡者》(1925)、《重现的时光》(1927)。

《追忆似水年华》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生画面。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

用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岱的话来说,它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

作品所描写的活动场所并不多(主要就是他童年随家人度假的小城伊利斯耶、巴黎的社交界、犹太人的圈子),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带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场景,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有的只是一些表层的生活现象和纷繁的身边琐事。

小说涉及面非常广泛,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有他的祖父母、父母亲、兄长、叔舅、婶姨、中学同学、乡下的邻居、父亲的朋友、贵族沙龙中的体面人物、几个漂亮女人和一些下层的仆人。

在这部几百万字的小说中,比较集中的生活内容就只有我的童年生活、两个邻居斯万家与盖尔芒特家的家事,以及我的爱情经历了。

然而,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日常生活的自我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下层人民的敬仰和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广泛地展现了这一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黄金时代的种种世态人情,揭示了贵族的日趋衰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的腐败。

研究综述普鲁斯特与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一起,被文学史家誉为世界四大意识流作家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位天才作家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和评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而我国评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对《追忆似水年华》及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基本持褒奖意见,观点相对集中,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关于小说的创作过程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柳鸣九在《普鲁斯特传奇》中指出,普鲁斯特是法国作家中少数智力高超、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正因为他具有异常敏感的禀能,及对细腻风格的爱好、研究与磨练,以某种感觉与联想为契机,才能谱写出如此的人生传奇。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5篇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5篇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5篇《追忆似水年华》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作者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以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为描写对象,为日后形形色色的小说流派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欢迎阅读!《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1普鲁斯特认为,人必须有艺术审美欲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活,才会赋予情感和乐趣。

他把文学、绘画和音乐归结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并认为音乐是最高级的,它要求欣赏者,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乐美学文章,在描述某种音乐时,大多数在乐理知识方面说来倒去,云里雾里,一会儿声调,一会旋律,这个意境,那个象征,有时甚至把同样意境的诗歌都弄上,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普鲁斯特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在第一部《在斯万家这边》,斯万在一个晚会上,听到一首钢琴和小提琴的奏鸣曲,他用了七页(207—213页)的篇幅来叙述。

真的为难了那些音乐评论家们了。

“在细声细语地进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导音响构成的短线下面,他(斯万)突然看到钢琴的雄浑音调如波浪拍岸一般跃起,其形状千姿百态,却浑然一起,平滑坦荡,但又互相冲撞,犹如淡紫色的波涛,在月光下显得妩媚,又如降音后那样平静……这乐句以缓慢的节奏,领他到这儿,然后又领他到那儿和别的地方,引向一种难以理解和确实存在的高尚幸福。

她到达了某一点,他正准备从那里随她而去,她却在短暂的全休止之后,突然改变方向,以一种更加迅速、细微、忧郁、连续不断和温柔的新旋律进行,把他带向陌生的情景。

然后,她消失了。

”在345—353页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鸣曲小乐句,第二次描写斯万参加圣欧韦尔特侯爵夫人府晚会,听到的同一首奏鸣曲,唤起了他过去恋爱的种种回忆,无意识记忆,其小乐剧跟对奥黛特的爱情一起消失。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读后感2《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体的长篇小说集,收入了法国作家M·普鲁斯特的数部长篇小说。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介绍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介绍

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
01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矛盾。
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
02
作品强调了个人命运受到社会阶层的限制和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扭曲。
回忆与现实
03
作品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探讨了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普鲁斯特的写作风格充满了诗意,他运用了大量的形容 词和比喻手法来描述人物、场景和情感。这些用词考究 且优美的语言让这部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
生的深刻体悟。
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意识流技巧
普鲁斯特的作品对意识流技 巧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 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追忆 似水年华》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法国作家,生于1871年,逝世于1922年。他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 具影响力的法国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普鲁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不长,但他的作 品《追忆似水年华》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
细腻描绘
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细节描绘,将人物的情感、场景的氛 围和事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 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世界。
比喻与象征
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等,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幽默与讽刺
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幽默和讽刺手法,将人物的性 格、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巧妙的嘲讽和揭示,使作品更 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

追忆似水年华蛋糕的描写出处

追忆似水年华蛋糕的描写出处

追忆似水年华蛋糕的描写出处
“追忆似水年华蛋糕”的描写主要来源于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

在这本书中,普鲁斯特对玛德琳蛋糕(Madeleine)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得这种蛋糕成为了文学与美食的完美结合。

普鲁斯特通过对玛德琳蛋糕的描述,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童年记忆的怀念,也使得这款蛋糕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普鲁斯特在书中描述玛德琳蛋糕时,将其与童年时光、家庭氛围、情感记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描述方式使得玛德琳蛋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

因此,当人们提到“追忆似水年华蛋糕”时,往往会联想到普鲁斯特的这部经典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总之,“追忆似水年华蛋糕”的描写出处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作品通过对玛德琳蛋糕的细腻描绘,将美食与文学、情感与回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款蛋糕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 在20岁那年的夏天,普鲁斯特去海滨城市巴尔贝克度假, 结识了阿尔贝蒂娜。回到巴黎,他们断断续续地交往着, 期间,普鲁斯特正热恋着盖尔芒特夫人。随后,因为一些 偶然事件,普鲁斯特对阿尔贝蒂娜的纯洁起了疑心,突如 其来的占有欲使得普鲁斯特的爱情急剧升温,最终,阿尔 贝蒂娜顺从地做了普鲁斯特的未婚妻,两人开始秘密同居。 她才智平庸,无论与盖尔芒特夫人或希尔贝特相比都 显得愚蠢庸俗,但是她的意志却总是坚强得令普鲁斯特痛 苦,在好不容易成为普鲁斯特的未婚妻后,却为争取自由 行动的权利和人格的被尊重而不惜与普鲁斯特决裂。后来 她因意外而离世。 第四到第六卷的内容都有这段感情的描述。 这三个女人对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有着很 大的影响。了解这三段感情有利于理解这部作品。
人生的不同时期
• 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并进入 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 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 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悠游卒岁录》出版。 • 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 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 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 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 时期的经历。 • 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 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 • 1907至1922年,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终年生 活在一间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 1907年他下定决心 要创作《追忆逝水年华》,1908年他开始动笔,到1922年 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
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 童年时代,普鲁斯特常随父母来小镇贡布雷度假,他爱上 的第一个女人希尔贝特,正是他在贡布雷的邻居。他那近 乎崇拜的爱慕和极度敏感的自尊使希尔贝特起了反感,少 女时代的希尔贝特不愿承受也无法承受这逐渐沉重、令人 不快的友谊,两人渐行渐远。《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 几乎就是是普鲁斯特这段爱情经历。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译文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译文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译文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法国文学巨著,全书共分七卷,由于篇幅巨大,这里无法提供完整译文。

以下是一段节选自该书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经典开篇部分的中译文:
“很久以后,我才在昏黄的暮色里重温那个记忆中的夏日。

那天当我从母亲的房门出来,转身上楼回自己房间的时候,无意间望见了贡布雷教堂的尖顶。

那一刻,伴随着蛋糕上那一小块浸泡在茶里的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一种奇特的感觉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努力想抓住这种感觉,无奈它却倏忽消逝,再无踪影。

这一幕本应淹没在遗忘的洪流之中,而我此刻却渴望重新体验那份感受,重新找回那段失落的记忆。


这部作品在中国有多位翻译家进行过翻译,不同的译本可能会有细微差异,以上译文仅供参考。

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爱情与记忆

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爱情与记忆

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爱情与记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被誉为文学巅峰之作的长篇小说,其中融入了丰富深刻的爱情和记忆。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马尔塞尔回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历为主线,同时通过马尔塞尔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记忆的解读,描绘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首先,普鲁斯特在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精准而细腻。

马尔塞尔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是他内心的核心动力。

小说中的爱情并非简单的浪漫与激情,而是通过马尔塞尔对女性的不同观察和感受来展现的。

他对于亲密关系中微妙的变化、情感交流的复杂性等方面进行了透彻的揭示。

例如,在他与阿尔伯蒂娜的爱情中,马尔塞尔经历了爱的起伏和变化,从最初的倾慕与迷恋,到日益深入的了解和矛盾,最终引发了爱情的痛苦和分离。

这种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情感和思考。

其次,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巧妙地将爱情与记忆相互交织。

记忆作为马尔塞尔回忆过去的工具,通过他的逐渐回忆和重现,展现了一个个人的成长与变化。

而这些记忆中,爱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马尔塞尔产生情感的源泉。

马尔塞尔通过回忆父母对他的爱,初恋的甜蜜和痛苦,以及与阿尔伯蒂娜的爱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深情追忆。

他通过记忆中的爱情,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同时,普鲁斯特也暗示了记忆对爱情的影响,通过马尔塞尔回忆的痕迹和扭曲,他表达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和模糊性。

这种将爱情与记忆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再次,普鲁斯特在小说中对爱情与记忆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他通过马尔塞尔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记忆的解读,探索了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深层次。

他认为,爱情和记忆是构成人类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并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普鲁斯特通过马尔塞尔对过去回忆的思考,揭示了记忆对于爱情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价值。

无风无雨也无晴,那只是普鲁斯特的喃喃自语——浅谈《追忆逝水年华》

无风无雨也无晴,那只是普鲁斯特的喃喃自语——浅谈《追忆逝水年华》

无风无雨也无晴,那只是普鲁斯特的喃喃自语——浅谈《追忆逝水年华》包宇晨《追忆似水年华》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其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奠基者,作者以其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为人类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一部人生命运的交响乐《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逝世,享年51岁。

在35岁的时候,他着手准备创作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个正值壮年的人会无缘无故开始创作一部两百万多字的书?因为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所以从35岁开始,他只能足不出户,整天呆在房间里,过着一种与世隔绝式生活。

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这十五年中,他以自己3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内容,精心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内心世界,完成了多卷本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该小说共分7部,15卷。

其中包括1913年作者自费出版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而这部作品并未得到文艺界的认可;1919年出版的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使他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并由此享有广泛的声誉。

其后,他继续出版了《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在作者死后,《女囚》(1923)、《女逃亡者》(1925)和《重现的时光》(1927)相继出版。

普鲁斯特从1905年开始构思《追忆流水年华》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不仅反复思考、认真揣摩,而且不断完善内容。

直到他去世后的1927年,7部著作全部出齐,共有15卷,合计4 000多页,有200多万字,成为一部超长小说。

慨叹作者能够用如此短暂的一生写出如此恢弘的巨作、堪称奇才写出的奇书,《追忆逝水年华》与传统小说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作者是站在宿命的制高点上来观察、讲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以及故事,可以说它是一部交织着很多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二、一首内心独白的抒情诗《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首来自内心世界独白的大型抒情诗,因为普鲁斯特的创作并不关心外在的世界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作者只关心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只愿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篇一《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

在普鲁斯特生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阅读的切入点,谈谈如何不厌倦、不放弃地读下去吧。

1我们先来看看毛姆的建议。

对于《追忆似水年华》,毛姆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就在我们这个时代,法国产生了一位堪与历代大师媲美的伟大小说家。

那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

……我自己就曾说过,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

”——毛姆极少给以一个作家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请注意,他用了“厌烦”这个词。

厌烦?这可是伟大的书,为什么会厌烦呢?“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大多数人的态度也许会变得比较清醒:普鲁斯特其实经常重复,他的自我剖析也许繁琐,对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读者最后也不免生厌。

”觉得看不下去的小伙伴们,你们不要对自己的耐心和鉴赏力产生怀疑!就连毛姆也会这样觉得呢!在产生了这个认知之后,你们从自我怀疑中解脱,心态就会平静得多了。

再遇到不耐烦的地方,就不要*自己非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去了。

普鲁斯特毕生所学所思,都融汇到这一本书里。

这本“一生之书”所承载,远远超出一般书。

而且,作为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他继承了雨果、巴尔扎克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观。

因此他的书里囊括了美术、音乐、军事、词源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见解。

按照毛姆的这条建议,其实你大可以把不感兴趣的知识大段大段跳过去。

比如,如果你不是对词源学特别感兴趣,第一册和第四册里面各十几页的词源辨析就可以不太有罪恶感地粗粗浏览了。

2“尽管如此,他的优点还是远远超过他的缺点。

他是个具有独创精神的伟大作家。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创造力与心理*力无与伦比。

”毛姆指出了《追忆》的重大优点。

你可以看看普鲁斯特是怎么样观察和去描写的,如果你仔细想想他的巨大的好奇心、独创性的视野和视角,应该会对你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美妙的影响,其实是很少有作家能够提供的。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学解析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学解析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学解析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被称作得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以创新着称。

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现,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终结和现代小说的兴起,也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称之为一个“不世出”的作家(“不世出”指的是一个世纪里可能还出现不了一个)。

他为广阔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完美意境,其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世人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进行美学解析,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具有非常的意义。

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并被广泛阅读,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那盖世绝伦的表达表达语言。

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诚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在小说中所应用的表达语言并非以华美见长,但在其字里行间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语句的和谐,以及其对文体娴熟的驾驭能力。

这或许与巴尔扎克及其长期的仿写磨练有关,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生辉,其人物表达语言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丛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

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

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

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在这段话中,除了优美的表达语言之外,还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为我们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隐喻”,而像这样的句子,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隐喻”是普鲁斯特较为喜欢应用的表达语言技巧。

如:在谈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时,文中写到:“这种病人只从别人身上得到安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发光星体的光以及某些物体只容电流通过一样。

”再如:“每过两分钟,德夏吕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强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问题,犹如贝多芬探询的短句,按同一间隔反复出现一一配以过分华美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动机,变调和‘主题再现’曲[1]。

追忆似水年华(节选)

追忆似水年华(节选)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10岁时罹患哮喘病,此后抱病终身。

1889年,普鲁斯特开始为报刊撰稿,189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

1913年年底,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隔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去世后才完整出版了七部。

普鲁斯特运用触发性回忆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

以艺术形式熟练运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概念,让时间成为主宰作品的“精神人物”,同时,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到的心理分析,强调主角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的作品开辟了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文/[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译/李恒基 徐继曾导 读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

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时间。

但是时空的序列也可能发生混乱,甚至断裂。

例如他失眠之后天亮前忽然睡意袭来,偏偏那时他正在看书,身体的姿势同平日的睡态大相径庭,他一抬手便能让太阳停止运行,甚至后退。

那么,待他再醒时,他就会不知道什么钟点,只以为自己刚躺下不久。

倘追忆似水年华(节选)26现代阅读若他打瞌睡,例如饭后靠在扶手椅上打盹儿,那姿势同睡眠时的姿势相去更远,日月星辰的序列便完全乱了套,那把椅子就成了魔椅,带他在时空中飞速地遨游。

待他睁开眼睛,会以为自己躺在别处,躺在他几个月前去过的地方。

但是,我只要躺在自己的床上,又睡得很踏实,精神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

等我半夜梦回,我不仅忘记是在哪里睡着的,甚至在乍醒过来的那一瞬间,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

当时只有最原始的一种存在感,可能一切生灵在冥冥中都萌动着这种感觉。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巨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记忆、时间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将记忆与时间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无比丰富和细腻的内心世界。

记忆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

普鲁斯特通过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展现了过去的种种经历和情感。

这些记忆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整齐排列的,而是在马塞尔的思绪中随意浮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记忆的触发往往是由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引起的,比如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就能让马塞尔瞬间回到童年的某个时刻。

这种记忆的触发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记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它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掌控和调用的,而是在不经意间突然涌现,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者痛苦。

时间在这部作品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普鲁斯特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而是将时间视为一种流动的、多变的存在。

在小说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没有明确的界限。

时间的流逝不是匀速的,有时会在某个瞬间停滞,让我们沉浸在回忆中;有时又会突然加速,让我们措手不及。

这种对时间的独特理解,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时间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感受和体验。

记忆与时间的交织,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通过回忆,过去的时光得以重现,那些已经消逝的美好瞬间在记忆中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记忆并不是对过去的完全真实的再现,而是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和加工,带上了主观的色彩。

因此,当我们回忆过去时,既是在重温美好,也是在创造新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让记忆变得珍贵,而记忆又让时间变得有了温度和质感。

这种记忆与时间的交织,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我们总是在回忆过去的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期待;在珍惜当下的同时,又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

马塞尔在回忆中寻找着自我,试图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行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为此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的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

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

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似水年华》的。

人们早就说过,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是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切片。

无论是短篇或长篇小说,在它的有限的范围的,强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个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机体。

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产品中,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

然而在各国文学史上,能够负担这样重要任务的伟大小说并不多见。

举例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这样的小说。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

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

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小说。

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

几乎可以说:都是人类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华》另一个艺术特点是“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

普鲁斯特曾经给友人写信时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这小说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我如何如何……”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这是无疑的。

这么说,《似水年华》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吗?不完全是。

小说贡彻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

正如哲学家阿兰指出,《似水年华》的作者要写“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

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光与回忆:思考人生与意义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光与回忆:思考人生与意义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光与回忆:思考人生与意义
概述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自传体叙述,讲述了他在时间流逝中追寻幸福和真实的故事。

这部小说
引发了对于时光、回忆、人生和意义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时光与回忆的关系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时光被描绘成一种无情的力量,它不可逆转地推动着
一切向前。

而回忆则成为人们穿越时光、抓住过往的唯一方式。

主人公通过回
溯往昔,再现记忆片段,并通过这些回忆来理解和重新认识自己,与过去保持
联系。

时光与回忆相互交织,在小说中展示出一个复杂而细腻的世界。

人生与意义探索
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对自身经历、感受和观察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生和意义的问题。

他追寻着真实、美好的感觉,并试图在过往的人和事中找到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

他通过回忆将曾经的美好重新活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个体存在的
价值。

时光与回忆对于思考人生与意义的影响
时光不可逆转地流逝,而回忆则是我们保存和留存过往的方式。

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品味生活,反思人生所带来的喜悦、伤痛和成长。

同时,
回忆也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并重新定义并发掘人生意义所在。

在追溯时光与回忆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多关于人生和存在本身的答案。

总结
《追忆似水年华》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时光、回忆、人生与意义等主题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探索。

通过描写主人公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时间流逝中抓住记忆片段并思考人生意义,小说引发了读者对于时光与回忆如何影响人生及其存在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足足有七部,曾经令我望而却步。

但是在阅读中,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愉悦且享受。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

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

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

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

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

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的确,普鲁斯特一生备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被哮喘病困扰了一生,形成了极其敏感的性情。

同小说中的“我”一样,普鲁斯特家境殷实,使他得以在青少年时代,频繁出入各种高端交际场所,近距离观察上流社会百态,加以敏锐的分析批判能力,这一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由于身体的原因,普鲁斯特一生除几次短暂出游,均蜗居在巴黎的寓所,日日追忆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创造了全新的文学样式予以独到的表达。

许多伟大作家的人生常常有清晰的两个阶段,前期历经生命磨难、深刻体验人生、累积各种素材、积淀思想意蕴、学习写作技巧,后期则完成致力于伟大作品的创作。

普鲁斯特也是这样,青少年时代完成了前期的积淀,后期则致力于化合各种素材与生命体验,十几年中心无旁骛地《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兰西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火热现实几乎没有受到他的关注。

传统的小说一般有三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外部环境,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时空铺陈,行云流水般地展开。

普鲁斯特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颠覆了这一传统,不再关注形式的完美、故事的完整、环境的烘托,《追忆逝水年华》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在流动的意识中把握素材、展开故事、表现环境。

《追忆逝水年华》就象完成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传统文学理念,开辟了文学表现的全新矿藏,以心理的颤动与意识的流动化合时空,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炉,以主观世界覆盖客观世界,表现了人类内在世界的博大与深沉,开辟文学的新时代。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

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

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

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人类的意识是一条无限延绵、不息流动的河流,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指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生命是肉身的、现实的,是智慧的、意识的,是流动的、延绵的,也是形上的、超越的,詹姆斯的心理学强化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力。

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着文学表现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移。

普鲁斯特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的影响很大,柏格林发现了比物理时间对人更重要的心理时间,他的绵延、直觉、心理时间都化为《追忆逝水年华》的审美表达,丰富多彩的心理内容成为文学表达的中心内容,过去、现在、未来交融无碍,多样态的追忆使内外世界融为一炉。

普鲁斯特说,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

确实,天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他们独到的本领,普鲁斯特让一块小小的玛德莱娜点心就打开了宏大的记忆之门,往事历历在目,不断地涌上心头,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内心活动绵绵不绝,宏大的篇章得以贯穿起来,小小的玛德莱娜点心也成了意识流表达方式的典范之作。

《追忆逝水年华》不是按照客观的自然时间,而是按照主观的心理时间加以展开;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真实,而是极力表现主观的心理真实。

小说并不注重故事的连贯性,中间不断插入主人公的各种所思所想所评所议,整部小说就象一颗盘根错节的大树。

意识流小说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对客观时间的穿越,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客观时间是18小时,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通过意识流的表达手法,把主人公十几年的生活和爱尔兰两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里边。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是不可简单分割的,现代源于传统,在传承着超越,使现代小说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而很多的传统表达手法并不过时。

但概而言之,传统的侧重于心由境生,更注重外部世界的描绘;现代的侧重于境由心生,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文学越来越倾向于表达人类的生存的困惑、内心的焦虑、异化的普遍、文明的厚实、心境的博大、心力的强大、潜意识的无限、精神的自由。

人类的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不断地开拓外在的生存空间,太空梦展示了人类的无限梦想;一条是向内心寻求,不断地展现思想、知识、智慧、文明的无限性,沿着大师开拓的路径,现代文学深刻地表现着人类内外两个世界的无限与交融。

人类的内心蕴藏着雄浑的力量,一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造,一如幸福主要不在环境的美好,主要在美好心灵的映射,一如真正的爱情不在于荣华富贵,主要在心心相印。

《追忆逝水年华》之伟大在于为人类的存在表达与文明增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

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

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

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普鲁斯特整本书都在写他一生的回忆,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留在回忆当中,可是当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因此,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

所以要幸福的度过即将发生的分分秒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在微笑中追忆属于我的似水年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