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第十章 女性主义批评 《影视批评》教学课件
2020/10/3
7
• 哈斯盖尔把电影史描述为一条曲线,从 “尊重”(默片时期)到“强暴”(60年 代和70年代的好莱坞)。
• 这条曲线的最高点由40年代的坚强的、 独立的女主人公代表,其代表是如凯瑟琳· 赫本这样的明星。
• 哈斯盖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持异议的批 评家,经常和女性主义保持一段距离,忽视 对非白人妇女的思考并暴露了深刻的两性主 义(在她看来,赫本和特莱西是性别互补的 浪漫主义的典范)。
2020/10/3
26
•
• 女性批评中以前不大为人们所触及的以 种族为中心的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 视。
• 到目前为止,性别的不同是精神分析中 主体性研究的中心坐标,拉康的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在把性别问题和种族的、民族的 、阶级的、国家的或其他的差别结合起来 研究上还很欠缺,无论是在视觉和叙事符 码、或者还是在观众反映的分析上。
2020/10/3
17
•
• 在另一方面,女人则被确定为奇观,或 象墨尔维所描述的“可看性”上。
• 墨尔维观察到,“在一个由性别的不 平衡所构成的世界里,看的快感被分裂成 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两个部分” 。
• 墨尔维排除了在叙事电影中女性观众通 过挑衅性地利用指定给观众的男性位置所 可能享有的快感。
2020/10/3
20
• 墨尔维对女性观众在叙事状态中的描绘 暗示了性别的认同和身份的确认是一个过 程。
• 这个观点被特瑞莎·德·劳瑞体斯所采纳 。劳瑞体斯认为,“真正的任务是要在叙 事中让妇女的欲望和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 矛盾激活起来;表现她的运动和终结、她 的形象和凝视,并始终意识到观众在社会 实践中、在真实世界中都是在具体历史条 件下被性别化的,在电影中也是如此”。
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近观
118电影艺术第312期以艺术片定位的近期中国女性电影,大多以尚未褪色的当代记忆作为艺术想象的底片,叠印出时代文化与女性命运相交融的双重画面,在两岸三地或国际电影节中备受青睐。
主体性:女性自我审视时的自我期许在以女性为主创群体的《两个人的芭蕾》、《20、30、40》、《红颜》、《美丽上海》、《我们俩》、《蝴蝶》、《面子》、《无穷动》中,作者以生命直觉和文化自觉,以摄影机为镜,审视“我”的生命历程,完成自我的形象塑造。
1.女性在男性缺席时成为神话主角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书写中,很难留下自己的真实声音和独立姿态。
只有当女性作为主角站在生活的“场”上时,才得以展现自身主体价值。
同样,只有“当妇女作为作家进入创作表现过程时”,她们才能“进入一个用特殊方法铭刻妇女神话的历史。
”1传统女性主义创作着意表达深受男权压制的女性孤独和焦虑,与所处环境的紧张状态,呼吁女性抵制男权社会,如《人·鬼·情》、《沙鸥》等。
《两个人的芭蕾》则超越了常规叙事。
女主人公生活在夫之名下,然而却并无自叹命苦的怨妇模式。
重复蒙太奇渲染“德贵家的”砸碎水缸/传统的动作,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仙女梦”不仅是女儿的,更是“德贵家的”梦想。
女性“被遗弃”成为女性的“炼狱”,女性经此进入精神的“天堂”。
《美丽上海》中男性/父亲缺席的家庭里,母亲成为主角。
她把儿女抚育成人,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把一件件最宝贵的东西移交给儿女。
在男性缺席的境域中,女性成为主体,“女人”升华为“女神”。
2.由困惑到不惑《20、30、40》、《蝴蝶》、《面子》等则表现了女性由困惑到不惑的心路历程。
《20、30、40》清晰细腻剖示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状态,温婉蕴藉地展现了备受伤害的女性生活。
但女性在困境中经受了历练而升华:小洁勇敢地亲吻了同甘共苦的女伴,想想终于选择了“对”的婚姻,Lily 自信快乐地开始为自己而奔跑。
《面子》中的母女由掩饰、压抑到最后撕破“面子”,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独特选择。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前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
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
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学会看:1、父\男权叙事话语。
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
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文化批评)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
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
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一、“女性主义”概念:Feminism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解读下中国女性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解读下的中国女性电影(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摘要: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日益广泛,女性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特有的电影形式也如同一朵奇葩在百家争鸣的电影市场中占有着它的一席之地。
运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对女性主义电影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女性主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思想,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发展也对女性主义实践活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二次曝光》于2012年9月末上映,由女性导演李玉执导,由范冰冰、冯绍峰、霍思燕等演员主演,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的一次有益尝试。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美容咨询师宋其(范冰冰饰)无意间发现了男朋友刘东(冯绍峰饰)和闺蜜周小西(霍思燕饰)的私情,她一怒之下杀了闺蜜,随即开始了掩饰和逃离的旅程。
而随着案情的深入,更多疑点浮出水面,宋其所要面对的是她早已剥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她也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中重拾自己真实的生活,完成对自己内心的救赎。
曝光原指的一个摄影术语,指的是使照相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
曝光后形成潜影,经冲洗、处理后即呈现可见的影像。
而在此片中,一次曝光指的是指的的是宋其真实的生活经历及童年遭遇,二次曝光则指宋其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现实加以改造和杜撰,并杜撰出原本并不存在的人和场景,而这些场景与人物又无不和宋其真实的生活和经历产生映射并影响着宋其的真实生活。
在具体对女性主义电影文本进行分析时通常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拉康的精神分析说、福柯的权利与话语理论,借用社会学,文化分析及精神分析学对文本进行分析。
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旨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女性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话语权,反思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从而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
在影片中,宋其作为本片中绝对的女主角和线索人物主导了整个电影的发展,女性绝对的主导视角让本片中男性的形象显得薄弱和无力。
电影中的“女权”呐喊
2.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浪潮: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 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 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 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 动”。 第二波女权运动: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 60年代与法国学生运动、美国公民权运动和抗议越战活动相伴而生 的是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在这场运动中,女性主义者越来越发 现,男女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社会政 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中也有深深的烙印。通常认为第二次浪潮到 1980结束 女性主义第三波:1980年代之后 女性主义者认识到完全与男性对立也不是女性的出路。因为女性主 义者们在和男性的完全对立中,并不感到快乐。 反思:男性与女性的和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叙事结构批评
《末路狂花》 第一把枪——杀死酒吧男子,打劫——保护自我,获得金钱 第二把枪——绑架警察、炸掉卡车——反抗权威,捍卫尊严
四、文化批评
80年代以后,接受英国的文化研究的成果,女性主义开 始摆脱性别差异研究,进入文化层面。
特里萨·德·劳里蒂斯《走中间线路的游击队——八十 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女性主义电影不一定要走“对 抗电影”的道路,二十可以跻身于主流电影中,巧妙利 用常规与传统。
四、文化批评
《钢琴课》or《钢琴别恋》 导演、编剧: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山姆·尼尔,克 利夫·柯蒂斯,布鲁克·奥佩斯 简介:本片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 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为出发点的佳作,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 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片中女主角霍利.享特的表演特别出 色,她以柔美的手语和坚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内心丰富却被 禁锢的美丽哑女形象,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男主角为哈 维.凯特尔。故事讲述美丽的哑女,她不能说话却弹得一手好琴, 也就是以钢琴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爱。影片中有多首古典 乐章,钢琴曲会让人如痴如醉。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电影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名:***专业:广播电视学号:*********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陈欣楠201432065 摘要: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女权运动的高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也从西方引入中国,对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是从电影的文本还是到电影所呈现出的思想都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主义批判精神,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另外,也可以看出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关照下,中国女性电影的走向。
关键词: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女性的意义是一种性别差异…女性偶像是为作为观看行为能动控制者的男性的凝视与快感而展示的,而观看总是容易激发它最初暗含的焦虑…电影远远不止突显了女性的被看,它还构建了女性作为奇观被光看的方式…电影编码创造了一种凝视,一个世界和一个客体,因此产生了一种调节欲望的幻觉剪辑。
”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的。
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遍及当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解构化”的文化思潮中,女性主义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批判力量。
然而,对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作为舶来品的中国来说,从认知到接受,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一些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开始被介绍和译载,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与《西方的女性电影》,尤其是1988年翻译发表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学电影》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这些理论后来都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不仅是理论学者,电影的创作者们也开始站在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世界,对电影的文本进行另类的解读,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使女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颇受关注的另类风景。
穆尔维:电影,女性主义和先锋
理论文献电影,女性主义和先锋〔英国〕L .穆尔维邓晓娥 王 昶译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才有了将女性主义与电影联系起来的可能。
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妇女的政治意识现在已经批判性地转向了电影方面。
电影现在已经拥有了可以从女性主义视点加以分析的为时不长的历史。
这种意识以及如此众多的可供分析的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
电影作为一种建制(institution )的异质性在它初次遭遇女性主义之时就表现了出来。
在电影业内部曾经有过反对性别歧视主义(sexism )的斗争,也分析过各种表述中的性别歧视主义,也曾把影片用于宣传目的并论及文化政治学。
“妇女和电影”与“影片中的妇女”作为批评概念至今只存在了大约十年。
思想的第一个阶段看起来已经完成了。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作些总结,回顾过去并讨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女性主义和电影的冲突是女性主义和父权文化之间范围更广的激烈对抗的一部分。
从一开始,妇女运动就呼吁关注文化的政治意义:关注主流(dominant)艺术和文学的创造过程中妇女的缺席,·184· 译自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及其他快感》(麦克米伦出版社,1989)一书。
本文最初是穆尔维在牛津大学妇女研究委员会组织的“女性和文学”系列讲座(1978)上的讲稿,后收入玛丽·雅克布斯(M ary J acobus )主编的该系列讲座文集《妇女写作和关于妇女的写作》(W omen W riting and W riting about Wom en )。
本文是穆尔维对60—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总结和反思,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者这是一幅整体压迫的图景。
基于这种洞察,其他的政治和美学的讨论也获得了新意。
正是女性主义(它并不是唯一的,但是范围很广)赋予文化的政治学以新的紧迫性,并密切关注语言的压迫和控制之间的联系。
妇女被严重地排斥在创造性传统之外,在文学、通俗艺术和视觉再现(representatio n)中屈从于父权思想,妇女不得不明确地反对文化上的性别歧视主义,并发现能摆脱完全依赖男性的创造力概念而存在的艺术的表现手段。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内容
•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 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 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 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女性一直在 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 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 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 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 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 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 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思潮 (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 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 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 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 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 是强调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代表人物即 大名鼎鼎的西蒙· 德· 波伏娃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 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 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 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 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女性主义_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_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金丹元 曹 琼摘 要:“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
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关键词:重识; 女性电影; 意识形态; 性别无奈; 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J901;J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12-0171-10作者简介:金丹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曹 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72)“女性主义”的话题在当代电影学界已有颇多涉及,有些电影甚至直接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
不管是“女性主义电影”,还是“女性电影”,以这类概念去直接套用当下中国反映女性题材,或多多少少隐含着某些女性问题的电影,笔者认为总是不太恰当的,而且也极易造成对中国电影的误读。
诸如《生活秀》、《暖》、《周渔的火车》、《孔雀》、《青红》等等,应归属为女性主义,还是仅只涉及到了女性话题,反映出某些女性意识呢?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不能任意将“女性主义”作为一把标尺,直接从西方移入至中国来丈量国内的电影创作。
况且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相当复杂。
当代中国某些叙事影像,可能突显了某些女性意识,但它们并不一定就反映着女性主义的理念,或已构成了女性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思考的批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对于反省国内电影当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文化分析中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联系作一番小小的巡视,否则,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就极易陷入一个人为预设的怪圈之中。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电影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
反过来,电影研究在当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和政治化的领域则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其能在学术领域里扎下根。
从这样一个结合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一方面在有关表象、观众、和性差异的理论辩论中是高度专业化的;一方面在文化的涉及面和影响又是非常广泛的。
它同时介入了批评和文化生产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把性别问题引进了以前无视性别的“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等批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和分析在影视文本中性别的建构。
性别被看作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物学的术语,并界定为通常联系或看作特别适于男性或女性的那些角色、属性、和活动的社会观念。
通过考察各种策略,如语言、人物、布景、叙事结构、摄影机的工作、笑声频道、和音乐声道,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评价影视文本如何保持或破坏现存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文化观念。
这些批评家还进一步考察一种和现存观念不同性别观念的建构,并讨论性别对待方式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在词汇和概念上受符号学、心理分析、语言学、社会学、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在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包括:性别化的主体,窥淫癖、恋物癖、女性的、男性的、性别、以及程式化的性角色、父权制、发音、以及法规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会提出以下问题:观众被摄影机角度、剪辑、情节等暗示来认同的是什么样的视点、感情、和经验?女性是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从男性的视点被作为一个性对象加以展示)吗?男人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吗?这种视点是通过什么形式的和技术的策略传达的?对男人或女人、或两者,什么属性和态度被表现为是适当的?角色、价值、和情节是否保持或重建了关于性别的主流文化观念吗?如果存在话,文本鼓励何种对立的读解?女性主义的分类:社会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女性,激进主义女性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方法初探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方法初探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方法初探作为这个系列主题的导言,本文将简要阐述女性主义视角在电影批评理论与方法论上的贡献。
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一、女性主义视角是怎样进入当代电影批评的;二,它们如何先后运用了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等研究方法,在电影批评中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方法论;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从而不断探索新的观看方式、尝试建立起文本内外新型的女性主体。
如有问题欢迎大家及时纠正与讨论。
(1)从社会批评到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电影批评的接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英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风生水起之时,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使许多女性主义者对当时女性气质被动次等的地位与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再现进行连接。
如Betty Friedan在Feminine Mystique(1963)中提到,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变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对女性再现的“圣母/妓女”之分裂已转化为“家庭主妇/职业妇女”的区别。
这一现象启发了七十年代两本重要的对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批判的先驱之作:Marjorie Rosen的Popcorn Venus(1973)和MollyHaskell的From Reverence toRape: The Treatment ofWomen in the Movies(1974)这两本书都以美国好莱坞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了1900年代到1970年代电影内的女性形象、电影外的女明星形象之变化,并试图建立这些形象的塑造与这些年代中美国女性社会处境之间的联系,其中都特别提到,在二战前后妇女地位的变化:从战时鼓励女性进入社会生产劳动到战后催促女性撤退回家。
Rosen指出,好莱坞电影工业乃是一个制造父权制下女性神话的机器,是“一个映照生活的镜子”。
和现实社会中一样,这些电影叙事也不断强调着男性的统治权力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宣扬男性的价值观,因此它们“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危害女性”。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悖反
□ 刘海波 戴怡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悖反性别话题,更确切地说是女性性别的被发现、被表达,即女性解放话题,也是现代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
表达女性诉求的女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成熟期的表征,从20世纪初到今天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派系,其主张也常常相互驳诘,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是,只要把这些主张放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女性主义的元叙事其实仍然在现代启蒙思想的范畴内,那就是一种女性“主体性”的获得,即女性“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语),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自我决断的主体。
主体性的获得是现代启蒙运动的目标,当康德喊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他针对的是整个人类如何摆脱宗教和王权的束缚,女性主义者不过是把矛头指向了所谓的男权社会。
因此,诉诸主体意识表达的女性电影,某种意义上都是最典型的“现代性”电影。
这一表达,可以具体为对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过程的表现,或者对导致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男权社会的批判,也可以呈现为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矛盾和怀疑。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症候——矛盾、局限和左右摇摆。
笔者从当前的几部女性电影代表作入手,提出如下三个女性电影的命题:其一,女性主义的诉求是否能通过单纯的性别反抗获得;其二,主动选择依附男性的女性是否还拥有主体性;其三,女性主体性的获得是通过姐妹互助还是两性对话。
一、 女性解放的有效维度:性别抑或经济——以《红颜》、《苹果》为例当女性主义者把男性视为压制自身的罪魁祸首后,从合法或非法的两性关系中逃离——即“出走”就成为女性文学和电影的重要主题。
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中,妇女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标志性表达即是“离家出走”,《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专号把一个叫娜拉的女人介绍给中国,经过胡适《终身大事》的本土化改写,像娜拉那样勇敢地背叛家庭“走出去”成为妇女解放的首要选择。
女性主义批评 (1)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chang)一筹莫展,屈 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 耐人玩味。
焦点一: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焦点二:女性应该受教育 焦点三:女性就业问题 其它目标
但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 变,女性文学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状态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也 有观点认为持续到80年代
目标: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男性权力。 运动基调:消除两性差别
四、女权主义批评的思想先驱
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是西 方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女 权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 《一间自己的屋子》。 在书中,她一方面指责男 性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 并牢牢掌握着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学大权,另一方 面,强调女作家应有“一 间自己的屋子”应争取独 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七、女性主义批评的简评
女权主义批评从性别的角度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 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同时女权主义批评由于与女性文学、 女性世界有天然的亲和力以及它向女性经验的倾斜,打 开了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女性世界。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建构上存在有理论上的悖 论,如企图超越所有的男性理论,然它又必须把自己置 于男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2、女性阅读与写作
女性视角 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它包括一套与 男性作家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六、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类读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类读一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女性主义”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其主要意义是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同样的社会权利与机会,以改变妇女长久以来的社会地位。
是一种“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思潮。
但刚出现便不断受到男权思想的干扰,排挤。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最早的关注焦点,然而女性的真实形象已经被好莱坞电影严重扭曲。
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虚假和臆想出的。
她们是活在男性脑海或潜意识中的妇女形象,往往走进了两个极端,其一是温柔,体贴,美貌及柔弱,需要男性的保护,这是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性质所孵化出的一种意识。
其二女性被看成现代的“赫卡瑟”,妒忌,自私,狡猾,淫荡,被极度的妖魔化,这其实是男性对于女性取得主导权的一种恐惧。
女性主义电影被称为“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文化改造”,是从女性主义运动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之一。
这类影片并非一定由女性导演执导,但影片内容通常能够真实地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关注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注重女性的内心,表达深切的女性情怀。
女性形象研究是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常用的方法,对于揭示电影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价值。
阿尔莫多瓦是以自身对于女性的认知,带着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走进她们的内心,真实地表现女性的情感世界以及她们的欲望。
他塑造了一个个反秩序的女性形象,她们拥有自我意识,孤独寂寞甚至困境重重,但是却勇敢的独立而坚强地与生活进行反抗。
二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类别一、疯狂的女人形象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疯狂”的女人形象尤为突出,“疯狂”也可以理解成为激情、为欲望甚至是爱情而疯狂的女人。
影片《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中就完整塑造了这两种典型的女性形象:佩芭和露西亚。
一个疯狂地寻找这自己的情人伊万,一个被前夫伊万抛弃后精神失常。
影视批评方法论11、女性主义批评
中国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始于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有李小江主编的《妇女 研究丛书》,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和刘思谦的《娜拉言说》。《浮》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和写作着的女性作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 真正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 1990年代中期为对接与阐发的第二阶段,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任一鸣的《女性文学与美学》,王春荣的 《新女性文学论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在中国》,陈惠芬的《神话的窥破》,盛英、乔以钢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 学史》,王绯、孙郁主编的《莱曼女性文化书系》等,均以女性理论、女性视角,对 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史和文学史中的现象及作品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和审视,对以男 权为中心的社会审美机制进行了无畏的诘问和挑战。 1990年代末至今是第三阶段,其一,从文学到文化的延伸,如乔以钢的《多彩的 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赵树勤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 视》、郭力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姚玳玫的《想像女性》等专著,而且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 文化领域,如李小江主编的《性别论坛》丛书、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 丛》、连续出版物《中国女性文化》和《中国女性主义》都涉及历史学、教育学、社 会学、心理学、生态学、法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传播了女性主 义。其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拓展。 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从早期启蒙式的女性主义理论阐发逐步走向具体行动。
对电影《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批评
对电影?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批评摘要】本文通过女性是典型化的、欲望符码、女性形象缺乏和女性是由社会建构的这四个方面来对影片?万箭穿心?中的女性主义批评作详细论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符码;社会建构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1〕08-0122-02电影?万箭穿心?是一部以女性为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年近不惑之年的武汉售货员李宝莉,住进了“万箭穿心〞的新房。
但是丈夫有了外遇,伤心欲绝的李宝莉打报警说有人卖淫。
丈夫因此丢了名誉地位,得知真相后,生性寡言的他选择了跳河自杀,儿子因此对李宝莉心存怨恨。
个性倔强的李宝莉放下所有怨恨与伤痛,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毅然决然去市场做了“女扁担〞。
十年艰辛的扁担生活,得到的却是儿子的埋怨和疏远,让她万箭穿心。
影片以李宝莉为主人公,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以其变化和状态作为焦点,展现其生活,从而开展叙事。
在形象展示和整体叙事的背后,流露出了人物在社会生存环境下的深思:个体与生存命运的搏斗,人性与社会摧残压制的秩序下的冲突,以及个人生命自由与本能意识的宣泄。
【1】不可否认,与其他影片不同,?万箭穿心?中存在着女性对于传统父权建构机制文化的挑战,具有鲜明的对抗不服的特点。
女性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女性形象,具有些许女性意识,但是通过已有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方法进行影片分析,便会发现?万箭穿心?表象上是女性形象的展现,而影片中话语中心仍是男权社会,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浓厚的男权文化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针对“女性在电影文本中是什么〞的问题,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得出以下缺乏;4.女性是社会建构的。
【2】下面,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影片?万箭穿心?中所表达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电影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男权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父权建构机制下对于女性的压抑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 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 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 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女性一直在 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 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 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 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 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 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 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思潮 (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 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 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 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 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第二性
• • • • • • • • • • • 第二性:(原版名称:《Le Deuxième Sexe》), 1949年出版。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 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 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 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 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 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 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 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 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政治运动:
• 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 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 发表《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 《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 人有平等的权利。”两年后这个宣言的作者就被她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 头台。 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 德·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于1949年提 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 批评家,后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如何与父权制“合谋”建构一个软弱无能的 小女人,这些话语批评家相信,对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制话语的 批评。
•
存在女性主义流派
• • 以西蒙娜· 德·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 西蒙娜· 德· 波伏娃xe, 1949)为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 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第二性——的处境,挑 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Antifeminism),提出“女人不是 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 “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 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 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 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 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 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 •
•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一波: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 • 1890年在法国盛行。十八世纪以争取妇女教育平等和社会 平等而闻名的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撰著《为女权辩护》。
第二阶段
• 第二波:1920-30年代欧美妇运 • 1912年女工罢工运动
•
第二阶段强调男女差别和不同,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丽· 莫依、法国的埃莱 娜· 西苏、露丝· 依丽格瑞和美国的艾德里安娜· 里奇等。她们认为,以男女平 等作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其实是重复并且强化一种既定的语言,并没有创造新 的语言。在实践上忽略了男女之间实际存在的不同,使妇女从属于一个以男 性为定义、为主导、为中心的结构。
女性主义
概念
• 女性主义(Feminism)
• 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 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 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 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 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
马克思女性主义流派
• • 依据布兰笙(Bryson)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以 马克思与恩格斯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通过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等全面 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 也算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卡尔· 马克思、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以“科学 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突显人的生 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 境、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结构 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自由女性主义流派 • 自由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 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 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 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内容
•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 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 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 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 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 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 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 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妇女运动在七零和八零年代深受自由主义 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 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足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 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 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 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 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 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零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 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 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
•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流派
• 女同性恋理论伴随著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之发展而崛起,到90年代卓然成家, 历经不同历史时段与种族、阶级、文化差异之冲击,女妇女运动和同性恋运 动相互合纵连横,以凸显性倾向(sexuality)与性别(gender)、异性恋机 制与父权结构之勾连。 阿德里安· 里奇(Adrienne Rich)认为:“所有女人皆为女同性恋”;莫妮 卡· 威蒂格(Monique Wittig)认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有人认为女同性恋 乃肤血乳骨的信誓承诺;有人则以为“女同性恋”乃相当晚近的历史建构, 并不指涉任何文化变异和历史决定论架构之外唯一永恒存在的女同性恋本质。 各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36] 在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概念中,女同性恋并不完全是一个性倾向的问题,而 是每一个想要认同为女性、从而终结男性优势的女性都必须做出的一个政治 上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政治女同性恋者(political lesbian)。
• • 是强调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代表人物即 大名鼎鼎的西蒙· 德· 波伏娃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 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 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 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 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 波伏娃的《第二性》把存在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于女性状况的分析和研 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勇敢地向世 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 以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基于上述存在主义 的立场,作者立足于人类意识的宏阔视野,从神话、文学作品中极力 捕捉男性意识的闪光,对两性的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并指出男人如何 通过将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人定义为他者而确立男性的本体地位的。 她写到:“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 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 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对于女性的“第二性”、“他者” 地位的形成原因,作者阐述道:“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 渐形成的。……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也 就是说,她认为女人的“他者”地位总是和她的总体“处境”息息相 关的,是存在主义的。一是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波伏娃认为: “要女人呆在家里的父权制,才确定她是感情的、内向的内在的。” 正是在男性意识的主导下导致了女性“内在性”的形成。二是源于女 性的“内在控“。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源于她的生育功能;从历史角度 而言源于历史的劳动分工:抚养幼儿。正是生育和抚养幼儿等女性的 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 “第二性”。因此,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 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