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1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目的原子组成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例如氧、氢、铜等。
元素的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氨(NH3)、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常见的离子和分子式。
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燃烧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示例,并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和解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强力联系,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方式,需要掌握分子的几何构型和键角度等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反应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常用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5. 酸碱理论和溶液平衡(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等,用于描述和解释酸碱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了解酸碱指示剂、pH值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溶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平衡:溶液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状态,包括饱和溶解度、离子平衡等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以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2)周期的分类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短周期;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周期,排列的元素类型:18,18,32,32,长周期。
此外: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第六周期,IB族;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第七周期,IB族;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增加的顺序,从上到下垂直排列,称为一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2)族的分类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族类ABⅧ0族数7711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列序号1、2、13、14、15、16、173、4、5、6、7、11、128、9、1018(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高中化学必修1 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础。
下面就来为大家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例如,分离泥沙和水。
蒸发:用于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
比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蒸馏: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像制取蒸馏水。
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分液则是将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液体分离开。
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是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约为 602×10²³ mol⁻¹,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均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Vm):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0℃,101 kPa),Vm 约为 224 L/mol。
物质的量浓度(c):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包括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2、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书写时要遵循“写、拆、删、查”的步骤。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1、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
2. 元素与原子量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
元素的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量为16,表示一个氧原子的相对质量为16。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反应性。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4.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以能级分布,每个壳层包含的电子数有一定规律。
第一主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主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主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共价键是物质中最强的化学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也是常见的化学键。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结构。
6. 气体的性质气体是无定形无体积的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呈一定关系,可以通过查找气体的状态方程计算。
7.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态下,1摩尔理想气体的体积为22.4升。
8. 气体的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表示。
9. 溶液稀释与浓度溶液的浓度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量浓度,可以通过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值来表示。
10.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描述。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通过平衡方程式确定。
1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通过电子转移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12.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强度和特点。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具有固定组成和性质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溶液、合金、天然气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3.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稳定性、活泼性•毒性、腐蚀性二、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1. 物质的量(n)•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物理量。
•单位: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Nₐ)•定义: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相同,约为6.022×10²³个/mol。
3. 摩尔质量(M)•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计算:M = m/n4. 气体摩尔体积(Vₘ)•定义: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值:约为22.4L/mol。
5. 物质的量浓度(c)•定义: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计算:c = n/V三、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例子: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等。
3. 离子方程式•定义:用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例子:H⁺ + OH⁻ = H₂O四、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分类: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物质。
3.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
4. 电化学•定义: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等。
五、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元素•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氢气的制备。
2. 碳元素•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金刚石、石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 量子数-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级,与原子半径有关。
-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亚层形状,与电子云的轨道有关。
- 磁量子数(m_l):决定电子在亚层中的具体轨道。
- 自旋量子数(m_s):描述电子自旋方向,可为+1/2或-1/2。
3. 电子排布- 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填充轨道。
- 遵循奥布定律和保尔排布原理。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排列。
- 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8个族。
-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5.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 推断元素可能的化合物。
- 解释元素的物理性质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VSEPR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几何结构。
3. 分子间力-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瞬时偶极引起的吸引。
- 氢键: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影响水的许多性质。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物质合并成一物质。
- 分解反应:一物质分解成多物质。
-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
- 还原-氧化反应:电子转移的反应。
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生成。
- 勒夏特列原理:系统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
3.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质子转移。
- 水的离子积常数Kw。
- pH和pOH:表示溶液酸碱性。
四、溶液与电化学1. 溶液-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浓度等。
- 溶液的沸点、冰点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2. 电化学- 电解质:能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总结知识点1物质的量

知识点1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概念:一种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约为6.02×1023 mol -
1。
4.关系式:
A N N n =
二、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作摩尔质量(M )。
2.单位:g·mol -1或kg·mol -1。
3.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
-1为单位时,数值上都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
分子质量。
4.表达式:n m M =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 )。
2.单位:L·mol -1或m 3·mol -1
3.标准状况(STP ,指0 ℃、101 kPa )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 -1。
4.表达式:n V
V m =
四、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叫作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
2.单位:mol·L -1或mol·m -
3 3.表达式:V
n c B B =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配制0.1L 1 mol/L NaCl 溶液为例)
(1)仪器: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2)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每升(mol/L)。
4. 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的分区:分为s区、p区、d区、ds区和f区。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s区和p区的元素。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d区的元素。
5. 稀有气体:周期表中最后一组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三、化学键1.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2.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氢键:分子间的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四、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消耗速度或生成物质的生成速度。
2.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3. 莱-夏特列原理: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受到外部条件改变时,系统会自发地调整,使得这种改变被抵消。
4. 酸碱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五、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3.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4.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物质。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的性质: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盐能与酸或碱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 (H2O)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酒精灯 I2(NaCl)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液+液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 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常用冰水 NO2(N2O4)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原物所含杂质除杂质试剂主要操作方法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用固体转化气体2 CO2 H2S CuSO4溶液洗气3 CO CO2 NaOH溶液洗气4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5 CO2 HCI 饱和的NaHCO3 洗气6 H2S HCI 饱和的NaHS 洗气7 SO2 HCI 饱和的NaHSO3 洗气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洗气9 CO2 SO2 饱和的NaHCO3 洗气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过滤11 MnO2 C -------- 加热灼烧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过滤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CO2 过滤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过滤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过滤16 SiO2 ZnO HCI溶液过滤,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18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19 NaCI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转化法20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过滤22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23 CuO Fe (磁铁) 吸附24 Fe(OH)3胶体 FeCI3 蒸馏水渗析25 CuS FeS 稀盐酸过滤26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27 NaCI晶体 NH4CL -------- 加热分解28 KNO3晶体 NaCI 蒸馏水重结晶.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检验方法①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②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③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④ 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① 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气体检验方法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硫化氢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氧化碳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9) Fe3+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4、事故处理方法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B=nB/V nB=CB×V V=nB/C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 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内容说明】本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化学实验安全。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了解安全措施,例如: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知道常见的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如酒精着火用湿布扑灭,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等。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等。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水下进上出。
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SO₄²⁻:先加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l⁻: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O₃²⁻: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摩尔(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 602×10²³。
2、摩尔质量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g/mol 或 kg/mol。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4、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单位:mol/L。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物质的量)

第一章 物质的量第1课时 化学常用计量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1)基本概念间的关系[提醒] “物质的量”的计量对象是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质子、中子、电子等),而不是宏观物质。
(2)“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如:1 mol Fe 、1 mol O 2、1 mol Na +。
[提醒] 物质的量(n )、粒子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之间的关系:n =NN A。
2.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M ,单位:g·mol -1。
(2)数值:当粒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 -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3)关系:物质的量(n )、质量(m )与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为n =mM 。
(4)计算方法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M =ρ×22.4 L·mol -1。
如: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密度为1.429 g·L -1,则该气体的M =32_g·mol -1。
②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 =ρ1ρ2:M 1M 2=D 。
如:某气体对甲烷的相对密度为4,则该气体的M =64 mol/L 。
③根据物质的质量(m )和物质的量(n ):M =mn 。
如:0.5 mol 某气体的质量是22 g ,则该气体的M =44g·mol/L④根据一定质量(m )的物质中粒子数目(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M =N A · mN 。
如:45 g乳酸中含乳酸的分子数为3.01×1023,则乳酸的摩尔质量为90_g·mol -1。
知识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2.气体摩尔体积[提醒] ①使用对象:必须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如:水、酒精、SO 3、CCl 4等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是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模块,主要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和化学计算三个部分。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的。
3.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非碳元素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化合物。
4.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前已经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化学反应中新生成的物质。
5.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数与生成物的摩尔数是以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系数为比例关系。
6. 原子实:原子实是指原子核和其周围的电子云。
7.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化学性质组成的表格。
8.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点: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排列的,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可以看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记号。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式及其反应系数组成。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系数来表示的。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处于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时,称为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物质的量之间的计算和化学反应的应用。
5. 原子量和分子量:原子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分子量是指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质量是指一摩尔物质的质量。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用于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单位为摩尔(mol)。
2. 摩尔质量: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
3.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mol^-1。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升(mol/L)。
二、化学反应基础1. 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的式子。
2. 化学计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特征为氧化数的变化。
4. 酸碱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3. 族(组):周期表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的垂直排列。
4. 周期:周期表中按照电子层数排列的元素水平排列。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决定,如VSEPR理论。
五、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特定溶剂中能溶解特定量溶质的能力。
3. 饱和溶液:在给定条件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量的状态。
4. 溶解度积(Ksp):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乘积的常数值。
六、酸碱理论1. 布朗斯特-劳里(Brønsted-Lowry)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2. 酸碱指示剂: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改变颜色的物质。
3.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数值,pH = -log[H+],其中[H+]是氢离子浓度。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摩尔和化学计量。
4. 基本的量和质关系: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1.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结构模型:Rutherford核模型和玻尔轨道模型。
3. 原子核的特性:相对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4.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主族和副族、周期趋势和同位素。
三、化学键的形成与分解1. 价电子和离子键:价电子的数量和价层的填充规律。
2.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概念、价电子对和多重共价键。
3. 金属键和离子键的特性:金属的性质和离子键的离子晶体结构。
4. 化学键的强度和化学键的能力。
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结构:物质的颗粒和物质的间隙。
2. 固体的结构:晶体和非晶质。
晶体的分类和晶体结构。
3. 液体的结构:液体的流动性、表面张力和粘性。
4. 气体的结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的压力。
五、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速率表达式。
2. 化学平衡: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 平衡的移动:Le Chatelier原理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4. 平衡的应用:平衡的工业应用和平衡的环境应用。
六、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1. 电解质溶液:电离和电离度。
强酸和强碱。
2. 电导性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电导率和离子移动性。
3. 电化学和电解池:电化学反应和电解池的结构。
4.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腐蚀和电化学法保护金属。
七、酸碱性与盐类1. 酸碱的概念:Arrhenius理论和Brønsted-Lowry理论。
2. 酸碱中的氢离子:pH值、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
3. 盐类的形成:酸中和反应和酸酸中和反应。
4. 盐类的性质:盐的离子性、水合物和盐的溶解性。
八、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上)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laws化学:研究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能够独立存在并参与物质变化的实体。
物质分类: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元素是同位素。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定量组成和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只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形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基本 laws1. 质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的体系中,物质的质量不变。
2. 恒量比例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例是恒定的。
3. 多比例定律:同种元素与同种元素化合时,固定质量的每一种元素的质量比例,均为整数比例或其最简整数比例的多个比例。
4. 互补比例定律:当两种元素分别与另一种元素化合时,固定质量的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例,分别与另一种元素化合的质量比例,成为互补比例。
5. 等量比例定律: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元素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其元素间立方体的比例是恒定的。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序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质子数(p):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中子数(n):原子核中中子的数目。
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同位素:同一种元素中,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电子:质量极小,带负电的粒子,电荷量等于元电荷(-1.6022×10^-19C)。
原子中电子的能级:n=1,2,3……基态电子:在最低能级中运动的电子。
激发态电子:从基态到高能级激发的电子。
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排列方式为周期性的。
周期:按照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不断重复的行。
高中化学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1知识点总结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2.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也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具有周期性和族性。
4.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特征是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存在。
4. 酸碱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5.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三、化学计量1. 摩尔概念:一种物质的量,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基本单位。
2. 浓度计算: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溶液中溶质的量。
3. 气体定律:包括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描述气体状态的变化。
4. 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5. 缓冲溶液:能够抵抗pH变化的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组成。
四、热化学1.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方程式,通常包括反应热。
2.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 燃烧热:1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4. 相变热:物质在不同相态之间转换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5. 热化学循环:一系列热化学反应的组合,总反应热为零。
五、电化学1.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2. 电化学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包括伏打电池和伽伐尼电池。
3. 电极电势:电极与其溶液接触时产生的电势差。
4. 电化学系列:根据金属的还原电势排列的序列,用于预测金属的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