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本节课将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本节课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且为电化学的开端;再次,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最后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体现了STSE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角度来看,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电流的产生过程 ,生活中又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将比较容易在原有认知上建构新知。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图片、录像、动画模拟等多媒体形式进一步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课题,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从技能方法角度来看,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方法,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但逻辑思维不成熟﹑观察不全面、不细致。同时还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原理将会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共同确定。
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指导改进教材实验2-4,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原电池概念、形成条件及化学反应电池的本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科学的能力和习惯。(需实验教师准备16组实验器材,包括稀H2SO4,Zn,Cu,烧杯、电流计,小灯泡,导线,苹果,柠檬等水果)
多媒体辅助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将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2.内容与特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原电池的概念、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七、学法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 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说
课
稿
学 校:皋兰一中
年 级:高一化学
教 师: 肖克虎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wk.baidu.com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十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教学重点: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长期受还原剂直接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的思维定势干扰,会造成较难理解“为什么氧化剂会间接地从正极获得电子”,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六、教法分析
教学模式: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中“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 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角度来看,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电流的产生过程 ,生活中又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将比较容易在原有认知上建构新知。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图片、录像、动画模拟等多媒体形式进一步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课题,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从技能方法角度来看,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方法,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但逻辑思维不成熟﹑观察不全面、不细致。同时还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原理将会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共同确定。
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指导改进教材实验2-4,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原电池概念、形成条件及化学反应电池的本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科学的能力和习惯。(需实验教师准备16组实验器材,包括稀H2SO4,Zn,Cu,烧杯、电流计,小灯泡,导线,苹果,柠檬等水果)
多媒体辅助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将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2.内容与特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原电池的概念、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七、学法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 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说
课
稿
学 校:皋兰一中
年 级:高一化学
教 师: 肖克虎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wk.baidu.com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十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教学重点: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长期受还原剂直接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的思维定势干扰,会造成较难理解“为什么氧化剂会间接地从正极获得电子”,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六、教法分析
教学模式: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中“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 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