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学
![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72f60e16fc700abb68fc50.png)
第一讲文化释义1、“文”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文”字为胸前有刻画图案的人(2)到了周代,“文”的含意有了些新的内容。
“文”常和“野”对称。
后被进一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3)关于“文”字来源之结论从仓颉造“文”(字)说起,我们从“文”的诞生可以看到几点:第一,最早的人类是没有“文”的,“文”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步创造的;第二,“文”只有人类独有,其它动物没有;第三,“文”象征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象征着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向一般动物告别,象征着人类逐渐挣脱原始,野蛮,愚昧,落后的境况,向着“文明”的图景艰难地迈进。
2、“化”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2)《辞源》在固守原意,《辞海》在叛离原意。
(3)“化”,从“教行”的角度看,是统治阶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匕”,利器)3、“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1)在中国,“文”与“化”并连使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易周·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观察天文,以察知自然界的变化;以礼仪风俗教化世人,使知行当所止,止当所止,进而化育天下。
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
(2)刘向最早使用了“文化”一词,此后便广泛使用开来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德化之,与“武力”相对应,意指文治教化。
其中“文化”的含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4、“文化”一词在西方的出现它原义是人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fc40d177232f60dccca113.png)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
“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诸子思想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
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f4e93d884868762caaed58d.png)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0e6a842df90f76c660371a98.png)
2021/4/9
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 〈〈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 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 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 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 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 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 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 鹿原。”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2021/4/9
1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 典籍和哲学巨著。其价值在“学”,不在“术”。 “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 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 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 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否 则就会迷失方向。
2021/4/9
7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 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 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世 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21/4/9
8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 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 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 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 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 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 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 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第三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流派课件
![第三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流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d45531a32d7375a41780f8.png)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如此强调各民族特定文化史的研究,是与 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 他坚决主张研究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明确地指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 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 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 对的。 在《原始艺术》中,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 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 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第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 个学派,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该学派 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 的《历史上的人》算起,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 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两部巨著的问世。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的文化观之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 研究置于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在 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他将文化定义 为‚包括一社区中所有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 的反应,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由此可见,他研 究的文化是有地理范围的,而非全球性的文化。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为了理解或解 释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重建该文化走过 的独特道路,即构拟该文化的历史。 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方法‛,并将此方法 与古典进化论的‚比较方法‛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 他虽然反对研究世界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是,并不 反对探讨具体民族或特定文化的发展规律。
德国的文化传播论者:拉策尔
拉策尔的主要传播论观点:自然对个人以 及通过个人对民族的体质和民族精神产生 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其专著《人类地 理学》强调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 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他社会 发展进程。 拉策尔的文化地图:文化特征用地图的形 式标识出来。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cf03d0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a.png)
启蒙运动及其现代意义
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推动了西方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
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理 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和自由,它反对封建专制和 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和进步。
留学生与文化交流
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外 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和纽带。
当代中外文化交流新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成 为新的趋势。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外文 化的精髓,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成为现代社会不可 或缺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 主要精神特质,包括哲学思想、价值 观念、艺术风格等。
古希腊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有助 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 真理、知识、道德等,这些问题至今 仍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古希腊哲学还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 重要影响。
第3讲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3讲 夏商西周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f7c1ec856a561252d36fd0.png)
典型例题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 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 。 请从
① 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② 今天汉字的 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 ④世界上最早的日 月食记录 A.①②③ . C.①②④ . B.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 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 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 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 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 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 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 源形态是不准确的答案:B 。
三、《尚书》和《周易》 尚书》 周易》
1、《尚书》 、 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思考: 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思想奠基: 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史学奠基: 尚书》为标志。 4、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讲述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b5ff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b.png)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707e6495f0e7cd184253671.png)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e26f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a.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九年级(上册)历史讲义全
![九年级(上册)历史讲义全](https://img.taocdn.com/s3/m/eeb070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a.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讲义全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社会的演进
- 文明的定义和特征
-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 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农业革命
2. 各大文明古国
- 埃及文明的特点、贡献与遗产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变迁
-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成就与衰亡
- 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3. 古代帝国的形成与辉煌
- 古代巴比伦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 古埃及帝国的壮丽时代
- 化的大王朝——孔雀王朝
- 尧舜禹桀商周——中国古代王朝的辉煌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1. 希腊城邦的特点与民主制度
- 城邦的定义与特点
- 古代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2. 希腊神话与奥林匹克运动
- 希腊神话的起源与特点
-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影响
3. 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辉煌
- 罗马城的建立与共和国时期
-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统治
- 古罗马的法律、建筑与文化
第三章:古代亚非文明与我国古代史
1. 亚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亚洲的古代文明地区
- 古印度文明的典型特征
- 古波斯帝国的建立与辉煌时期
2.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 尼罗河的特点与作用
- 古埃及的农业与经济
- 古埃及文化的代表作品
3. 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变革
- 西周、春秋时期与战国时代-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 汉朝的光辉历史与文化繁荣。
中国文化概论(第1周)
![中国文化概论(第1周)](https://img.taocdn.com/s3/m/9d12f9176bd97f192279e92d.png)
2、“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 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Civilization—“文明” ;Culture—“ 文化”
Civil:城市的;
Agricultural:耕种的
思考:中西方文化观的不同在哪里?
二、“文化”的界定
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文化即人加工过的自然。 与愚昧相对的文化,文化即知识和教养。 与文明相对的文化。
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思考:历史上所谓“华”、“夷”之分,以什么为标 准?
西方讲民族的都注重在血统分别上 中国古人看来,民族界线在文化上 • 晋献公正妃称“大戎狐姬”,次妃称“小戎子”,
又有一妃称“骊姬” 。
•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 (《论 语·问》)
• 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三、“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
文化现象:可以由人们的感官感觉得到的文化经验
事实,其本质是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指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意识,它产生于
人们的意志或自觉心。
英国思想家休谟提出——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
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尽可能多的阅读古代经典,如《四书》、
《五经》。(自觉完成)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原道》)
3、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盘古纯粹虚构,大约是东汉后期的产物。 “三皇”,主要有两说:
一是天皇、地皇、人皇,
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最为后人接受的是《国语》的说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的主要功绩
2、“中国”、“华夏”、“中华”的 含义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a3a5b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d.png)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4.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明白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许多发明成果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时空观念:知道由于炎帝和黄帝在部落联盟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把当时的创造发明归功于他们,学会将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理解。
3.史料实证:知道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
4.历史解释: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知道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但传说与史实又有着区别,学会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识。
5.家国情怀:知道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作为炎黄子孙应感到自豪,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者3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教师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汉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bb50eb76eeaeaad1f3307b.png)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5
B、字数方面的变化
表面看来,保存在不同时代字书中的汉字数量在不断增加,
如:
公元2世纪《说文解字》
9353(10516)
公元6世纪《玉篇》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4
(二)八卦说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 (中断)、坎(中满)、兑(上缺)、巽(下缺)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火字;,古文水字;,古 文风字; ,古文雷字;,古文山字;,古文泽字。(《易 纬·乾凿度》)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9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美洲的玛雅文字 古代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等 图绘性都很强,表明它们与图画之间有一种渊源关系。 结合出土材料和传说故事来看: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世本》:“敤(ke3)首作画。” 《世本·作篇》说:“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 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公氏以水纪, 故为水师而水名。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宋代郑樵说:“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 汉字应该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1
*判定汉字由图画演变成为汉字的三个条件:
(1)文字画被拆分成表意明确且构图相对稳定的单个图形; (2)这种稳定的图形与语言中某一单位的音义建立起对应 关系; (3)这种表示一定音义关系的符号可以按语言的线性序列 加以组合,而作为符号的音义关系不变。
汉字从开始产生到形成体系,同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大 体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别符号的创造。 第二阶段是约定俗成的原始文字。 第三阶段是经过统一整理的成体系的文字。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45fd8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1.png)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起源多元,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学的创立: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道家的产生: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揭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春秋战国思想的大变革(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6.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提倡“三纲五常”、遵循孝道,提供了封建社会的处世标准。
7.儒学的官方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标志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重点1先秦、秦汉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史料“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cea7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c.png)
外,城壕和水利设施也不可或缺,请同学们把它们勾画下来,这些就是早期城市的特点。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师:我们说现在有了城市,定居生活更加美满了,社会分工也就更加细致,贫富分化也越来越大,那么这一个时候,谁出现了?(生答:王)师:这一时候的王和我们后面所理解的王,一样吗?(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王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一)良渚古城师:良渚古城在哪?(浙江余杭)师:想一想,还有谁也住在余杭(河姆渡居民)师:说不定,良渚古城的人还是河姆渡居民的后代,那么,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看一看,良渚古城是个什么样?(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大;同时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有广场等高级建筑。
)师:这样的规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良渚经济发展水平高,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师:这是良渚人生前的繁荣,良渚人生后也繁荣,我们一起走进良渚墓葬。
我们发现了什么?(贵族墓地里,随葬品多而精美,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师:原来,不同身份的人埋的区域也不同,说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师要强调“早期”二字,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进行区别)(二)陶寺古城师:我们领略了南方远古的风土人情,那么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山西襄汾看一看陶寺古城。
同学们,仔细对比两座城,你发现了什么?运用连环提问法,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融入本课学习中。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是教材上新加的内容,其实不难,在教学中还是要忠实于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基本了解两个古城的大体情况,这样,学生有思维中有了概念之后,老师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视频进行补充。
教师故意停顿,让学生答出陶寺古城的位置。
(学生可从古城组成、墓葬随葬品情况和出土文物等方面进行回答)师:我们发现,陶寺古城和良渚古城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但是它又有一些不同,它有人殉、它有青铜器、它有不同地区的人群会聚……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af6d2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c.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标志,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了解远古的传说,如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这些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早期国家的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意义。
(2)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
2.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2)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何说起?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或传说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帝、炎帝、大禹等传说。
(二)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提问 2:那么,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明确: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从而形成了掌握权力的王和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2.展示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的相关图片,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情况。
提问 3:从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1.介绍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和概况。
提问 4:良渚古城发现了约 20 万千克碳化稻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良渚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讲解古城的城市建筑和水利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符号能力的运用,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新的里程碑。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现代人类登上了地球舞台的中心。
返回
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2.文化起源与自然环境3.文化起源 Nhomakorabea劳动实践
4.文化起源与语言产生
5.文化起源与思维能力
返回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发达的前肢和灵活的大脑等生理条件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条
(3)因为自然植物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补
充肉食以增加身体的能量和营养,这促进了脑容量的日益增加。 (4)为防止食肉动物等的攻击,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更有效
地使用工具;为“智取”食物不得不“动脑”制造工具,这促进了
思维能力的提升。
返回
3.文化起源与劳动实践
劳动是文化起源的杠杆,文化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 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最
第三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友教授
第1节 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 第2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3节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
思考题
1.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文化起源
主要的内外因是什么?
2.社会类型的划分有哪些标准?根据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 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哪几种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主要特点
(3)脑容量不断得以增大 为获得相对安全有效的生存方式,需要时刻对环境做出灵
敏反应,需要各个器官进行协调运作,就会对大脑皮层进行反
复刺激,这些生存经验的积累就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4)手的出现逐渐向直立行走演化 长期的攀援、悬挂,“手脚”的五指日渐灵巧,逐渐具有 出色的抓握能力,脊椎、颅骨、锁骨等骨骼也逐渐发生相应变 化,能使上肢灵活、暂时直立。 (5)开始学习使用和制造工具 开始在采取某种行动前准备相应的“工具”,用水清洗食 物,用树枝吊食白蚁,用树叶清洁身体,用树枝剔除腐烂的糜 肉甚至剔牙等。
数量减少、规格变小,形状更为整齐,分工更为紧凑,能
用较少的牙齿承担更多的任务。牙齿的演化,为人类面部特征的 演化,尤其是语言的产生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2)感官系统和思维能力逐渐发达
长期攀援行走于树木之间,视阈更为开阔,综合思维能力 大大加强;为防止身体坠落和障碍物绊倒以及其他危险物的伤害,
逐渐具备了较好的触觉能力、抓握能力、平衡能力。
的最高层次上的需要,人有赖于这一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文化
价值。) 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文化,在原始社会这种需要 时极为简单,也是最低层次的。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断增加,人类的文化也越来越丰富。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产物。
返回
五、文化起源的错误批判
1.西方盛行的错误观点 2.考古发现与四大文明
返回
一个西方盛行的错误观点: 人类起源于非洲,
文化起源于西方。
(1)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人类是唯一起源。相反, 有无数证据表明,中国等地都有上古人类与类猿人的存在。
(2)西方有西方的文化源流,东方有东方的文化源流。
(3)世界整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体性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在起源上也有所表现。
了最为根本的基础,是人类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标识。
返回
5.文化起源与思维能力
文化起源是与人类祖先初步性思维能力以及意识的产生相伴随的。 初步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文化起源的关键。
(1)人类祖先直立后,在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如何灵活
地远距离跋涉,如何搬迁至安全的地方,如何防止“敌人”的侵袭,这 些都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扬长避短地运用 “聪明的大脑”以文化补偿的方式获得更好的生存。 (2)人类祖先由于肉食的增加和工具的制作,不仅刺激了脑神经 的发育;也因不必为果腹而疲于奔波,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 探索和控制周围的环境。 (3)人类祖先随着制造工具的日益多样和精巧,思维意识也日趋 活跃,这就推动了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生,葬礼、饰品、涂料出现。 (4)人类祖先随着制造技术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概念性思维和文 化符号行为能力逐渐形成,雕刻、雕像、绘画等产生。文化符号能力的 运用,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智人通过文化适应其环境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
(6)中期期智人
晚期智人(约2.8万年前)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体貌特征与现代人极为相似,文
化行为在其生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能制造技术更为复杂的石刀、弓箭、渔钩、渔叉等,生活质
量大大提高,概念性思维和文化符号行为能力开始形成。如制作
的工具和武器上的雕刻图案、骨头和象牙制作的挂件、女性雕像、 岩石绘画等,成为人类文化起源史上的艺术奇葩。
(5)早期智人
中期智人(约13万年前至3.5万年前)
早期智人与现代人的面部特征稍有差异,但脑容量已基本
相当。智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制作的石器越来 越多样化和精巧化。
早期智人思维意识的日趋活跃,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产生,
如出现为死者举行的仪式性葬礼,出现具有明显象征符号意义 的饰品,运用二氧化锰和红赭石作为装饰涂料。
(3)人类祖先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会发生变化,这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现象,其发展变化为人类文 化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不可抗拒的影响。
返回
4.文化起源与语言产生
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
阳光下,更有利于体内散热。解放了的双手更有利于有效操纵
物体以防止其他食肉动物攻击。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会设 法补充肉食以增加身体的能量与营养。
身体的直立与食物结构的改善,促使早期原人脑容量日益
增加,逐渐向能人转化。
(3)能人
直立人(约180万年前)
能人学会了用工具,还能趁食肉动物不备“智取”肉食, 因没有尖锐的犬齿,故学会了制造较锋利的切割工具。 肉食的增加和工具的制作,刺激了能人脑神经的发育。 因食肉而不易饥饿使其具有相对较多的闲暇时间勇于探索和 控制周围的环境。 为获得更多的肉食,学会了预先准备好切割工具和安排 好搬运方式,有了男性、女性的分工合作。 男女共享互助的生计模式,大大促进了能人脑神经系统 的发育,使其逐渐向直立人演化。
三、人类起源与文化产生
1.从猿到人的内外因 2.人类起源伴随文化产生
返回
1.从猿到人的内外因
人类跨越从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别的漫长历史时期,从表象 上看,一是基于生理机能的变化,二是生活环境的变迁;用达尔 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解释,主要是自然选择机制与遗传 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牙齿逐渐向精细方向演化
(4)直立人
早期智人(约20万年前)
直立人体质较接近现代人,脑容量显著大于原人,其文化 行为比能人有了长足的进步。工具向多样化和精巧化演变,狩猎 取食逐渐代替食腐肉,尤其是火的使用成为人类起源史上的一次 革命。火烧熟食物不仅更卫生安全,也更利于消化,使直立人的 体质大大增强,脑神经愈益发达。 火可以照明取暖、吓跑动物,住所更为安全、舒适,使直 立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交流。群体成员间因交流的增多, 逐步孕育语言能力。随着语言符号的运用,社会组织模式日益改 善、人口逐渐增多、领土日渐扩充。 体质的增进与文化的发展,致使直立人逐渐进入到早期智 人阶段(旧石器时代)。
(4)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并没有文化壁垒,不同民族文化
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很难说明它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 (5)民族文化既然不同,就难免有文化价值的评判。但不 能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否定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
是什么?
3.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 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
完
第1节 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
一、人类起源假说到科学 二、文化起源假说到科学 三、人类起源与文化产生 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 五、文化起源的错误批判
返回
一、人类起源假说到科学
1.人类起源的假说:神创型和进化型
2.“人猿同祖”——《动物哲学》——《屋中起源》、 《人类的起源及性选择》——《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
人之所作也。”(《考工记》) 2.西方先哲的界说
(1)文化起源神示说(以柏拉图为代表);
(2)文化起源唯物说(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即文化 是人类对自然等物模仿的结果。
3.人类生存需要说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是个体的生物需要;二是个体与 社会保持和谐的需要;三是个体实现精神价值的需要(这是人
哪个假说是真的呢?如何判断呢?
返回
三、人类起源与文化产生
文化是人类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文化的产生于人类的
起源紧密相关。文化的产生,也是人类产生的过程。
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对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适应, 人类在对环境的主动调适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其身体机
能与心智思维也日趋完善。
人类文化发端的漫长过程,是人类先驱不断超越其自然属 性而逐渐演变为“现代人”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 化的起源即人类的起源。 问题是:在众多的生命中,为什么只有人具备文化的创造 力呢?人类又是如何创造文化的呢?
在环境变化、自然选择以及基因变异与重组等复杂因素的综合
作用下,人猿揖别,“原人”脱颖而出,朝着现代人方向独立 演化。 这里,从四肢着地到直立行走是体质上的质的飞跃,也是 人类文化的分水岭。
(2)原人
能人(约260万年前至230万年前)
早期原人直立行走后,有利于远距离跋涉、搬迁至安全地
方生活,有利于寻觅更丰富的食物,有利于携带婴儿行走。直 立的身体较为开阔,更能刺激神经系统发育。身体较少暴露于
(4)为了生存需要,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前肢 有了出色的抓握能力,为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开创文化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