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到有序

合集下载

通过同步实现从混沌到有序的转变

通过同步实现从混沌到有序的转变
于混 沌 [. 近 发现 的 P ro d 1最 1 arn o悖论 指 出当 随机 或周 期性 地 改变 两个 失败 的 游戏 的 动
力学 性 质 可 以产 生一 个 成 功 的游 戏 ,即 “ 败 + 失 败 = 成功 ” -】 [ 的研 究 表 明两 失 [8 4 5 . ]
个离 散混 沌 系 统 的混 合 在 特定 情 况 下 产生 有 序 的动 力学 行 为 .这 又提 供 了一个 “ 混沌 + 混沌 =有 序 ”的 例子 .本 文 旨在 研 究连 续 的混 沌 系统 是否 也 存在 类似 的现象 .我 们
d t r n ng t e c u l g p r m e e sf r s n h o i i g t e t h o i y t m s t e d - e e mi i h o p i a a t r o y c r n zn h wo c a tc s s e , h y n
F o r m Cha s t r r vi nc r ni a i n o o O de a Sy h o z t 0
Xu Fe g n n da Lu i u o Jg i Li e r n u Zh n o g
A bs r t t ac Th r s n a e i st v s i a ewh t e i i rp n m e o x s s ep e e t p p ra m o i e tg t e h rsm l he o n n e it n a f r c a tc c n i u u y t m s o h o i o tn o s s s e .W l p o e t a h d r c i n lc u l g o wo c a tc e r v h t t e bi ie to a o p i ft h o i n c n i u u y a is o i i a e n o de e y a c n c r a n c s s By t k n s a o tn o s d n m c rg n t s a r r d d n mi s i e t a e . l a i g a n e a p e t e Lo e z s s e a he c a tc s s e i t o c d b e n e n x m l h r n y t m nd t h o i y t m n r du e y L e a d Ch n a d

《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

《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

《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从混沌到有序》是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关于“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普里戈金坚韧的科研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经典科学的胜利以及这个胜利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后果。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抵触。

第二部分讨论了两种互相矛盾的物理宇宙观:经典动力学的静止观点和与熵联在一起的进化观点。

促进了普里戈金不懈研究,从而发表了耗散结构理论。

本书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时间(和不可逆性一样)是一种幻影我们要重新发现时间。

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根据书中的介绍,系统秩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总是和它所反抗的外在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系统产生的过程中,哪一个要素能够被优选出来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最初的生成状态,因为任意两个要素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在其中一个要素与周围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它顺应了众多要素的发展意志以后,它才有可能成为统治者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出现系统的秩序。

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为先决条件的。

外在世界是在规律变化中存在的,系统也是在不断顺应这种变化中存在,然而系统性质却随着中心要素的相对稳定而基本不变,这使得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有一定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随着中心要素的改变而成为另一种性质的系统,或者由于中心要素的不稳定而进入混沌状态。

这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合作很相似,在一个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个精神领袖,也就是“中心要素”。

要想成为领袖就必须先融入团队集体,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把一部分的个人利益屈从于集体利益,然后带领整个团队集体与别的团队竞争,获得共同的利益。

混沌理论详解

混沌理论详解

混沌理论详解一、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主导思想是,宇宙本身处于混沌状态,在其中某一部分中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宇宙的另一部分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混沌理论在许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数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哲学、物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和机器人学。

二、混沌理论的发展背景混沌理论是对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

一个混沌过程是一个确定性过程,但它看起来是无序的、随机的。

像许多其他知识一样,混沌和混沌行为的研究产生于数学和纯科学领域,之后被经济学和金融学引用。

在这些领域里,由于人们想知道在某些自然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规律,因而激发了人们对于混沌的研究。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某些现象,例如行星运动,是有稳定规律的,但其他的,比如像天气之类,则是反复无常的。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天气现象是否是随机的。

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随机的后来又被证实是混沌的,这个问题激发了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如果一个变量或一个过程的演进、或时间路径看似随机的,而事实上是确定的,那么这个变量或时间路径就表现出混沌行为。

这个时间路径是由一个确定的非线性方程生成的。

在此,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混沌理论的发展史。

人们对于混沌动态学的最初认识应当归功于Weis(1991),而Weis又是从几百年前从事天体力学的法国数学家HenryPoincare那里得到的启示。

Poincare 提出,由运动的非线性方程所支配的动态系统是非线性的。

然而,由于那个时代数学工具的不足,他未能正式探究这个设想。

Poincare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这个论题的研究趋于涅灭。

然而,在20世纪60-70年代间,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又重新开始了对这个论题的研究。

一个名叫StephenSmale的数学家用差分拓扑学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

气象学家EdwardLorenz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程组用来模拟气候,这个气候对于初始条件当中的变化极其敏感。

如何从混沌中涌现秩序

如何从混沌中涌现秩序

如何从混沌中涌现秩序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埃利奥特?韦茨曼和他的学生查尔斯?切斯勒联手进行了一场时间隔离实验。

纽约的一家医院的旧楼被改造为完全隔音、没有窗户的隔音室,实验团队重金招募愿意配合实验的受试者。

实验条件优越,可以自行决定入睡或起床,可以阅读、工作、锻炼、听歌、进食,也可以阅读过期的报纸和杂志:代价是与世隔绝1-6个月,这期间不能戴手表、打电话、听收音机、看电视,也不能摄入可能刺激醒睡节律的茶水、酒精饮料、咖啡等。

并且,受试者手上留有留置到管,方便实验人员每隔20分钟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受试者的脑电波、体温、激素水平也在监控之列。

这项实验得出一个非常奇怪的发现,也就是多名受试者反复出现了超长时间的清醒和睡眠。

有人的醒睡周期长达40个小时,其他人则在长周期和正常周期之间定期交替。

随着实验推进,有些人甚至出现了每两天才睡一次,自己却毫无察觉的现象。

监测结果显示,无论受试者的醒睡周期无论变得多么不规则,体温、皮质醇分泌、警觉性节律也都是保持稳定。

人的醒睡周期总是相对稳定的,喜欢熬夜的青少年,早上起床就非常困难,这表明其体内的生物钟设置比成年人要落后几个小时。

如果人们偶尔晚睡,却还是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醒来,虽然疲惫不堪。

醒睡周期的稳定性,是一种同步现象:生物钟与日夜往复的周期相同步。

如果同步紊乱,比如晚上上班、白天休息的部分工作者,就会出现即便白天睡够了时间,仍会在凌晨4-6点之间犯困的情况。

20世纪后期的一连串重大安全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泄露事故、博帕尔氰化物泄露事故、埃克森?瓦尔迪兹漏油事故等灾难,均发生在深夜,是人为失误所造成的。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

个体细胞和各类器官都具有24小时的节奏感,保持着24小时的生物化学节拍。

美国著名的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研究学者、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教授斯蒂芬?斯托加茨在其所著的《同步: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一书中就介绍指出,人体内有多层次的、十分精妙的同步,从特定器官内的细胞同步,到各器官之间的同步,再到人体与周围世界的同步。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一、引言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

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

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

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

混沌发展史

混沌发展史

中国和希腊的神话故事是最早出现“混沌”一词的,从此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中外的文学、艺术、宗教典籍和科学著作早已不断采用“混沌”一词。

“混沌”的英文翻译为“chaos”。

到了近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混沌”一词在各类报刊文章、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物理学革命就数混沌学了。

法国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庞加莱(H. Poincare)是研究混沌的第一人, 他在研究太阳系的稳定问题时,猜想能否用数学来证明,从而发现了即使只有三个星体的模型,还是能够产生明显的随机结果。

于是,庞加莱在1903年提出了庞加莱猜想。

庞加莱把拓扑学和动力系统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三体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其解是随机的。

到1954,前苏联的概率论大师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发表的《哈密顿(Hamilton)函数中微小变化时条件周期运动的保持》一文成为了KAM定理的雏形。

到了1963 年, 柯尔莫哥洛夫的学生,年轻的、具有超群才华的V.I.Arnold 对此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 基本上在同一时间, 瑞士数学家J.Moser 对此给出了改进表述, 并独立地作出了数学证明。

此文的思想为混沌未发生之初,在保守系统中如何出现混沌提供了信息。

这也为早期明确不仅好散系统有混沌,而且保守系统也有混沌的理论铺平了道路。

1963 年,美国的气象学家、物理学家E.N.Lorenz,对描述大气对流模型的一个完全确定的三阶常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仿真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出现非周期的无规则行为。

这一结果解释了长期天气预报为什么始终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其根本原因为有一种混沌运动存在于确定非线性动力系统中。

E.N.Lorenz 不仅发觉了第一个奇怪吸引子——Lorenz吸引子,而且还揭示了混沌运动的其他一些基本特征。

这个三阶常微分方程组即著名的洛仑兹系统方程组:(1963 年,美国气象学家 E.N.Loren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确定性非周期流》,他在论文中指出:在三阶非线性自治系统中可能出现非周期的无规则行为。

《从混沌到有序》读书

《从混沌到有序》读书

《从混沌到有序》读书报告《从混沌到有序》这本书中作者伊·普里戈金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进化和退化、稳定和不稳定、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的范畴。

作者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意义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提出应当重新发现时间。

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普里高津在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介绍和评价。

他在论述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指出:“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不可逆性所起的建设性作用的发现,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界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1865年,轮到克劳修斯出来作出从工艺学到宇宙学的飞跃。

起初,他只是重新表述了他先前得到的结论,但在这样作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熵。

他最初的目的是要在守恒的概念和可逆性的概念之间作出清楚的区分。

力学变化中可逆性和守恒是吻合一致的,而物理化学的变化却不同,即使它们不可能是可逆的,却也能够是能量守恒的。

这在例如摩擦的情形中是真的,这时运动被转换为热,又例如在傅里叶描述过的热传导的情形中。

关于热力学上的开放系统的不可逆进化理论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系统,甚至人类系统。

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的思维在科学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中蔓延开来,普利高津提出的时间之矢的概念,建立了现代科学的时间观。

讨论了时间可逆性思想在经典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时间不可逆性的物理意义以及在时阃之矢概念的基础上确立的耗散结构理论。

202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中的时间观念范文3

202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中的时间观念范文3

202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中的时间观念范文 时间是什么?自人类诞生以来,时间概念便一直困扰着人们.奥古斯丁( Augustine) 曾经说: "时间是什么? 没人问我,我很清楚; 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后来,哲学的产生使人们更加本质地去理解时间,从而使把握时间的本质成为哲学的重要主题.但是不同的体系对时间有不同的界定,"以历史学为例,法国着名史学家布劳德尔就把时间分为三种尺度,这三种尺度是'地质时间'( 其中事件发生在几千万年的过程中) ,'社会时间'( 这个尺度比地质时间短得多,经济、国家和文明即以此尺度来测量) ,以及'个人时间'( 它是更短的尺度,用以量度个人的事件和历史) ."[1] 而在西方传统的思想体系中,经典物理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它所理解的时间主要是物理学的时间. 比利时科学家伊·普里戈金(I. Prigogine) 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对自然界一系列范畴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时间观念. 一、经典物理学:时间对称 近代科学兴起于十七世纪的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时代.1686年牛顿提出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到了人们理解自然界的体系之中.从此经典物理学以质量、加速度、惯性等这样一些概念所描述的机械世界开始确立起来. 在牛顿的物理学体系中,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而在牛顿的运动方程中,时间在加速度的瞬时值中是以平方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就使牛顿理论的时间具有这样的特点:把前进的时间( "正的时间") 改成倒退的时间( "负的时间") ,方程依然成立.也就是说,对牛顿方程的每一个解,只要把时间反演,方向颠倒,可以得到另一个同样被容许的解; 运动过程可以倒转.这样牛顿理论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完全可以逆转的世界.牛顿方程的数学结构,决定了牛顿理论是"决定性"的.不管在观测的初始时刻位置和速度如何,也就是不论"初始条件"如何,系统的行为对过去和未来都是确定的.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一种幻觉,整个的未来和整个的过去都包含在现在之中,它们不过是同一整体的几个不同方面而已."决定性"和"因果性"又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果性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事件本身就是这个原因的结果; 时间倒转的对称性意味着"果"可以变成"因",它们的关系是严格可逆的. 因此在动力学世界里,变化等同于加速或减速.运动定律的积分导出粒子所遵循的轨道.变化的规律,即时间对自然的作用的规律,是用轨道的特性来表示的.而轨道的基本特性就是合法性、决定性和可逆性.一旦知道了作用力,任何一个态都足以完全确定该系统,不但确定它的未来,而且确定它的过去.因此,在任一瞬间一切都是给定的.如果系统所有点的速度被倒过来,比如时间T 变为 - T,速度 V 变为- V,这在数学上被认为是等价的,那么系统将会出现"时间倒流",它将回到过去所经历过的每一个状态.这样,动力学变化所得到的东西可以被另一个时间倒流所引起的变化抵消,事物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就像钟摆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里重复着同样的过程,似乎时间已经停止.同样,电磁场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也都否定了时间的方向性.就像爱因斯坦所认为的时间和不可逆性一样只是一种幻影. 实际上,在经典力学中,时间只是一个后来添上去的概念."正是人,在一个没有时间的宇宙中引入了时间".牛顿为了方便以数学方式描述运动而引入时间的概念,他把运动定义为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在那里时间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基本量,它只是一个衡量物体运动的参量,本身没有定义,并不起什么建设性作用.过去和未来可以反演,时光可以倒流. 可见,经典物理学以清楚而显着的方式表达了静止的自然观,它所描述的机械世界的未来和过去是等价的.而随机性或不可逆过程仅仅是一些例外的情形,自然的基本过程被认为是合法的、稳定的、决定论的和可逆的.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对称破缺 1851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可能独立地、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1865 年,他又引入熵的概念,对这一定律作出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表述: 任何孤立系统,它的熵永远不会减少. 或者说自然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熵增加的不可逆性导致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在描述热传导过程的傅里叶方程中,以- T 代替 T,方程就变成另外不同的形式,这样就和时间反演前的方程不同了,时间的对称性破缺了.这种时间对称性的破缺表明时间是和系统演化紧密联系的.这样,物理学自身内部的发展,从动力学到热力学的转向,尤其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使时间之失真正引入科学,改变了以往的统一的绝对时间观念. 普里戈金在1986 年以《时间的再发现》为题作了一次演讲,他说: "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人们在最近的 10 年或 20年中已经有了重大变化; 完全可以说,时间是又一次被发现了."他又指出: "我们已经开始破译着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传达出的深刻的信息.无处不在的、或称为万有的时间箭头,即时间对称性破缺,正是第二定律的核心; 正是从这里再度发现时间."[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抛弃传统的统一的绝对时间观念.因为直到20 世纪初,人们一直认同时间的绝对性,即每一事件都可以由称作"时间"的数字用统一的方式来表示出来,而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会增加,但如果系统不是孤立的,熵也会由不可逆过程产生出来.你不可能使宇宙时间倒流对熵进行还原,这意味着时间有方向性,它不再是可逆的,而是不可逆的. 正如普里戈金所说:"对于每一个初始条件,都有一个'信息'与之对应.含有有限信息的所有初始条件都是可能存在的. 可是要想把时间方向倒转过来,我们必须有无限的信息;我们不能创造出一种能向我们的过去演化的情形! "普里戈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新解释展示了全新的时间概念结构.他认为混沌不是混乱不堪、毫无规则,而是指出其在表面混乱的一面中还存在着多样、复杂、精致的结构和规律,是一种貌似无序的复杂有序,一种非平庸的有序,一种与平衡运动和周期运动本质不同的有序运动,其中时间之矢在这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为一种选择原则.他还指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在经典动力学基础上的宏观近似,而是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它开始建立动力学的更一般的形式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意味着热力学系统的单向退化( 热寂) ,它也是进化的原动力,熵最大的状态只是演化的终态,而在演化过程中不可逆性会导致自组织的出现.普里戈金在时间观念上提出了一个广泛的综合,既包括可逆的时间,也包括不可逆的时间,并且指出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不仅在宏观水平上,而且也是在最微观的水平上.普里戈金觉得,将不可逆性作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将会导致概念框架的全新转换,他在《从存在到演化》中指出: "我们并非要把第二定律解释成由于把某种情形的近似或'无知'引入动力学而得到的一个表现的结果,而是把第二定律假定为一个基本的物理事实,并探讨这个假定所暗示的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和动力学概念的改变."[2] "时间不仅贯穿到生物学、地质学和社会科学中,而且贯穿到传统上一直把它排除在外的两个层次,即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中.不但生命有历史,而且整个宇宙也有历史,这一点具有深远的含义."时间的普遍存在使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时间之矢"被发现,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简单性、稳定性、可逆性、单一性的机械世界逐渐被复杂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不可预测性的演化世界所取代,它们对自然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使得人们更加理性地、全面地、客观地对待自然. 三、耗散结构理论:时间是构造 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得时间不可逆性进入了物理学,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世界.然而按照定律中的熵不断增加的原理,宇宙中的能量不可避免地要有所损失,我们的世界机器会越来越接近"热寂",这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且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表明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它从最小的、最简单的微生物一直进化到结构高度有序的人体,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系统.这与宇宙热寂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普里戈金经过研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旨在指明任何系统的终态都是热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一直均匀地处在混乱之中.在作者看来,"熵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熵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1] 在非平衡条件下,熵不会削弱而是会产生有序和组织---进而会产生生命.事实上,不可逆过程是有序的源泉,与随机性和开放性相连的过程会导致更高级的组织,即耗散结构.普里戈金说:"在耗散结构里,在不稳定之后出现的宏观有序是由增涨最快的涨落决定的.因此,这种新型的有序可以叫做'通过涨落的有序'".由此看来,涨落是形成新结构的杠杆,是新结构的胚胎,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一个重大的概念革新. 在耗散结构的变化理论中,当涨落迫使一个现存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的状态并威胁其结构时,该系统便达到一个临界时刻或分叉点.在这个分叉点上,按照作者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不可能事先决定该系统的下一步状态.偶然性决定了该系统的哪些部分在新的发展道路上保留下来.而且这条道路(从许多种可能的道路中) 一经选定,决定论便又开始起作用,直到达到下一个分叉点.时间在这里像一个建设者,随着它的流逝,事情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倒转.偶然性的作用使系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了不可逆过程在有序的形成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也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两种演化学说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耗散结构理论在熵增加的原理首次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时间单向性) 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系统在远离平衡状况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一旦形成涨落,就发生突变,经过分支点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决不会再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普里戈金指出: 不可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为碰到复杂系统时由于测量不精确而采用附加的近似假定.反之,可逆过程才是一种抽象的假定.在许多运动现象中,不可逆过程起着基本的建设作用.不可逆过程同样深深扎根于动力学之中,现在人们正在探索将不可逆过程和动力学的可逆过程统一起来.耗散结构理论首次揭示了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本质及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对经典物理学的时间对称的回顾与探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加原理的研究,作者发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即"时间之矢",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完善了人们对时间不可逆性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了时间在系统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不可逆性的本质.世界是复杂和多元化的,有的系统和过程可能是可逆的(如无摩擦的钟摆运动) ,而更多、更普遍的系统和过程是不可逆的.不可逆系统是比较复杂和不稳定的系统,其概率描述和内在的随机性是它的特性.所以,不可逆性和随机性密切相关.从耗散结构的自组织过程看,随机性引出不可逆性( 随机选择引出不可逆进化) ,或者说微观的随机性可导出客观的不可逆性,而宏观的不可逆性隐含着微观的随机性.世界上的物质可以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有生命的"活"的物质必然存在耗散和不可逆,不可逆过程构成了"活"的物质.我们生存的世界处在进化之中,无论对于生命还是进化,不可逆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从混沌到有序

从混沌到有序

从混沌到有序--BPP业务流程平台白皮书混沌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就像是血管,维系着企业这个生命体的运转。

他们可能是一个复杂采购流程,涉及多个部门、跨越数个系统。

也有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部门内部文件的签字流程,只有两个人参与。

这些业务流程数量众多,将企业的业务、人员、资源等全部串联在了一起。

但请设想一下,企业中的某些业务流程出现了断点,可能是由于人员的离职,也能是由于职责的模糊、生产资料的缺乏。

或者流程过于繁琐、冗余占用了企业大量资源。

就像血管出现了阻塞,供血不足。

这个时候企业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战略不断在调整,而业务流程的调整更是从没有停止过。

但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每个业务流程的关系人都被充分告知并明确新的业务流程是怎样的?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员工的工作会涉及到很多个流程,他们往往会熟悉自己主要的一些流程,其余的时间则是根据自己主观的判断去完成工作。

而管理者也很难清楚的看到那些业务流程执行的状况,即使他们希望能够梳理出一套高效、可行的业务流程,但是他们缺乏数据依据。

业务流程管理所谓业务流程指的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流程。

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主流程,每个主流程有很多子流程,各个流程节点可能还会包括作业流程。

而从功能上交易流程、管理流程等。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不断被应用,管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正逐步变得可能。

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的过去在最初期,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信息化系统被部署到企业的内部,这些系统有时只提供流程节点上的功能,而流程是通过人工在线下完成。

或者他们会在系统中固化一个符合该系统业务的流程,准确的说这还不是业务流程只能说是工作流程。

而固化的流程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应对流程的不断变化,系统的供应商们纷纷在自己的系统内部增加了“流程引擎”。

通过他们企业、用户可以自己定义该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并让系统照此运行。

灵活度被大大提高了,但是业务流还是仅仅局限于该系统的内部。

从无序到有序

从无序到有序

从无序到有序恩格斯(F. Engels)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1]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演化,既有进化也有退化。

进化是指“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是“分化了的秩序或复杂性的展开史”,而“展开”即意味着“过程的交织,这些过程导致了在不同的等级层次上同时形成结构的现象”。

[2]本文根据非线性科学的最新成果,首先从“序”的概念出发介绍几种有序度的描述;进而分析有序与对称性破缺的关系以及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阐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最后强调指出非线性是系统结构有序化的动力之源,是宇宙演化发展的终极原因。

1 “序”的概念和有序度的描述自然系统的演化有两个特定的方向,即进化与退化。

进化,是指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进步的方向;退化,则是指由有序到无序、由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不断退步的方向。

从哲学上讲,进化与退化,这对范畴同有序与无序、对称与破缺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从“序”的概念谈起。

1.1 有序与无序“序”的基本涵义为“排列”,也可引申为一种有规则的状态。

但是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演化的某种规律性。

因此,广义的序或有序一般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运动和转化。

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同时,序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单个事物或孤立的要素是无序可言的。

例如,晶体的有规则排列,行星的绕日运动,DNA的自复制过程等,都是自然界中的有序现象,而一盘散沙或者孤立的一个原子就无所谓序的概念。

其实,有序与无序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说有序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运动和转化,那么,无序则指客观事物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没有规则的联系、运动和转化。

在以往对无序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将无序和混乱与死结构联系在一起。

[4]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却在无序的概念中注入了生命的迹象。

从混沌走向有序的理性演进

从混沌走向有序的理性演进

从混沌走向有序的理性演进冬去春来,站在跨入新年的门槛上,我们回眸审视过去一年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一幅幅精彩的物业管理画面呈现在眼前。

2004年是《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后中国物业管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第一年,《条例》的出台使行业发展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石和科学的发展旗帜。

中国物业管理业开始真正驶入规范化、秩序化轨道,法规制度建设和市场规范运作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4年是中国物业管理业消化吸收、调整变革、创新发展的一年,业主、企业、政府在规则运用中充分博弈,矛盾、焦点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消解。

通过对下列一件件热点事件的回顾和审视,我们能清楚的感知,中国物业管理业正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成熟和提升,行业正在从混沌走向有序的道路上理性前行。

1、前期物业管理风险与物业管理企业维权2004年10月23日,深圳龙都名园出现的业主对前期物管“一棍子打死”事件,引爆了前期物管“猝死风险”,以及物管企业也需要积极维权等话题。

据悉,2003年7月1日,深圳市百斯达物业顾问有限公司和深圳龙都名园物业开发商━━深圳市深建开发有限公司就龙都名园的前期物业管理签订了2年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合同有效期限为2005年6月30日。

此后,深圳市百斯达物业顾问有限公司按照与开发商深圳市深建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要求,开始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相关义务,至今深圳市百斯达物业顾问有限公司没有因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本身的不善,给龙都名园业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过错。

据了解,造成深圳市百斯达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被炒的深层次原因并非物业管理及服务本身,而是开发商的一些遗留问题。

比如,目前小区有近100户左右业主的房子尚未入伙,小区幼儿园的产权不明确,业主的房产证没有办理,小区的维修基金也未到位等等。

鉴于这些原因,深圳龙都名园业主认为深圳市百斯达物业顾问有限公司不作为,片面地认为其与开发商串通一气,互相勾结,严重损害业主的利益,签订的管理龙都名园小区的合同严重侵害了作为第三方即全体业主的利益。

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清晰

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清晰

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清晰作者:郑年忠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1期2017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对温儒敏教授的采访:“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外界大多认为这是耸人听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也這样评价今天的作文教学现状:现在作文教学的无序,不仅仅是整体的作文教学没有系统和序列,而且每一次作文训练的基本环节也互相割裂。

高中语文边缘化加剧,作文教学更是重灾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文教学没有系统和序列,恐怕一时难以解决。

2016年“学历案”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那么“学历案”能够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无序”提供一个走向“有序”的方案吗?这引发了很多一线教师的疑问。

一、作文教学需要重视“学习经历”,引入重过程的多元评价我们要客观认识作文教学体系的缺失,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文辨》中提出了著名的“文体”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作文的技法,你说它没有吧,“大体”是有的;你说它有吧,实在又没有。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把作文效率的低下归结为那不存在的所谓“系统”。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一个教学系统或者训练系统,也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作文技法这种“大体”的东西,让老师陷入了两难:教师为主体的“讲”,讲不清楚,学生为主体的“学”,也学不明白。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作文教学的出路。

我想起了2010年暑假,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中学语文教育与考试评价高级研修班”上,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张鹏举教授作了“中学作文表现性评价”的专题发言,张教授引美国学校如何上作文课的“它山之石”,提出了作文教学要引入表现性评价理论,实施多元评价,建立“教——学——评”三位一体的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主张。

其实,我们作文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舞得过高,硬要用终结性的分数来衡量教学中的一切。

深奥的简洁:让溷沌和复杂归于有序

深奥的简洁:让溷沌和复杂归于有序

7. 想象一下撞球,桌上两颗静止的球彼此接触,而运动中的第三颗球从旁边同时撞击到他们,则牛顿定律无法告诉你这些球在撞击后如何运动。假使两颗静止的球其中之一被先撞到,哪怕只是0.01秒,牛顿定律都可以告诉你它们将如何运动,但对于真正同时的撞击,牛顿定律就无能为力了。/ 小到小钟摆的振荡,大到登月太空船的飞行运动,我们都能利用定理成功地提出解释,然而在撞球这么简单的情况下,竟无法预测其结果,实在让人很苦恼。/ 十九世纪时,没有人真正担心这件事,大家都在忙于利用牛顿定律以及各种科学方法,来描绘一个有秩序的、机械式的宇宙。拉普拉斯在1814年写的这段话,反应了当时普遍的看法:“想象有一个智慧,它在任何时间都知道所有控制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知道每一项事物的运动状态。假设这智慧体可以将所有资料加以分析,它将能把宇宙中大大小小物体运动的状态用一个公式描述。对它而言,没有不确定的东西;它的眼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与过去。”/ 根据牛顿定律,一对物体的碰撞是完全可逆的,无论“时间箭头”的方向为何,这样,我们不但可预测每个粒子未来的运动方向,还可以推算出它们过去的历程。
6. 十八世纪末,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计算,经过929年,木星轨道会扩张,土星轨道会收缩,而接下来的929年,木星轨道会收缩,土星轨道会扩张,以此类推,拉普拉斯认为他解释了上述谜团,恢复了太阳系的秩序。/ 我们接下来会看到,拉普拉斯并非完全是对的,但他证明了其他行星间也存在类似的稳定性,并由此推论整个太阳系也是稳定的。/ 虽然十九和二十世纪的科学家知道,在很多情况下,特定的方程式没有解析解,他们致力于在可决定的部分求出解,然后利用近似的方法处理其他部分。至于更难的谜题,通常就是置之不理了。
8. 马克斯威尔方程式规范了电磁场与辐射的方式,正如牛顿定律规范实在物体一样。/ 十九世纪中期,所有物理科学所知的现象,都可用牛顿与马克斯威尔两人所发展出的数学工具来处理。/ 就是因为马克斯威尔方程式推导出光以固定的速度进行,不因观测者的运动而有所不同,引导了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并于10年后扩展至广义相对论。本书不讨论相对论,仅指出它的存在比牛顿理论提供了对于运动物体及重力更完整的描述。/ 另一个马克斯威尔方程式的奇特性质在于,它们与牛顿定律一样,没有时间方向性。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前面的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望。这一部分可能包括对大数据与信息熵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人类 如何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建议。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这本书的目录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全面分析。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数据和信息熵的相关知识,还能够 从信息哲学和演化思维的新视角出发,思考人类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信息熵的概念及其在信息有序化中的作用。信息熵作 为一个衡量信息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在信息科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部分 可能包括信息熵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熵来理解和处理大数据。
在目录的第四部分,作者将信息哲学与思维演化相结合,提出了新的视角和 思考框架。这一部分可能包括对信息本质、信息与人类认知关系、以及信息在推 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讨。
本书总结了大数据与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哲学和演化思维在大数据处理中的价值。本书 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还可 以推动信息科学、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是一本深入探讨大数据背后信 息哲学原理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应对大数据挑战,还为 我们展示了信息科学和哲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展。
精彩摘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我 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以 下是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数据和信息熵的深刻理解, 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形容从混沌到有序的词语

形容从混沌到有序的词语

形容从混沌到有序的词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从混沌到有序的情境。

无论是指一场紧张的考试前的备考过程,还是指一个混乱的组织需要重新调整,形容从混沌到有序的词语常常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努力。

首先,当我们面对一个混沌的情境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措和不安。

这时,我们可以用“慌乱”、“杂乱”、“纷乱”等词语来形容。

例如,在备考前期,我们可能会感到一片慌乱,不知从何入手,各科目的书籍和资料杂乱无章地摆在书桌上。

接下来,随着我们逐渐进入这个过程,并采取有序的行动,我们会逐渐感受到事情开始有了秩序。

这时,我们可以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步调一致”等词语来形容。

例如,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按照科目有序地划分时间和计划学习内容,并逐渐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和备考系统。

最后,当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完成了整个过程,我们会感到事情已经趋于有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这时,我们可以用“完美无缺”、“井井有条”、“条理清晰”等词语来形容。

例如,在考试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备考过程和答题情况感到满意,因为我们经历了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并取得了期望的成果。

总而言之,从混沌到有序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过程。

通过逐渐建立秩序、有条不紊地行动,最终实现预期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慌乱到有序的词语来准确地形容我们的感受和经历。

无论是在学习备考,还是在组织调整中,理解这一过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因此,在面对从混沌到有序的情境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采取行动,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

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

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自然界中的物质是无序的,它们处于混沌状态,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序的世界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物质可以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吗?事实上,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在孤立系统中,熵(混乱度)总是增加的。

这意味着,孤立系统中的物质越来越无序,越来越混乱。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为熵的增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干预。

我们需要了解熵的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度。

熵越大,系统越混乱。

例如,一个房间里的书本、衣服、玩具等物品是无序的,它们的熵很高。

如果我们把它们整理好,放在书架上、衣柜里、玩具箱里,那么它们的熵就会降低,系统变得有序了。

然而,这种有序状态是不稳定的。

如果我们不加维护,书本、衣服、玩具等物品又会变得杂乱无章,熵又会增加。

这是因为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它们会自发地趋向混乱。

我们需要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能量守恒,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例如,我们把木头烧成灰烬,木头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但总能量不变。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能量的转化来使物质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

例如,我们不能通过加热、冷却、压缩、扩张等方式来使物质变得有序。

这些过程只会使物质更加混乱。

我们需要了解生命的奥秘。

生命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能够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

这是因为生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等特性,能够维持自身的有序状态。

然而,生命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最终会走向死亡,生命的有序状态也会被熵所取代。

物质无法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熵的增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干预。

我们不能通过能量的转化来使物质变得有序,这些过程只会使物质更加混乱。

生命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能够从混沌状态走向有序状态,但这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从混沌到有序

从混沌到有序

作者: 鲁道夫·阿恩海姆[1] 翁珉[2]
作者机构: [1]不详 [2]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页码: 74-75页
主题词: 艺术理论 混沌理论 现存秩序 行为模式 艺术思维
摘要:在我们的时代,每一种对事实的阐述似乎都是对解构说的肯定,这种观点不仅被大人文化所接受,甚至有思想的理论界也急于参和。

我们的世界是由无序所统治,秩序和理解是不可信的,这些观点似乎很受欢迎,规范现存秩序和理解是不可信的,这些观点似乎很受欢迎,规范现存秩序的能力受到置疑。

从混沌到有序_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对顿悟的解读

从混沌到有序_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对顿悟的解读

第10卷第3期2004年6月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CENT.SOUTH UNIV.(SOCIAL SCIENC E)Vol.10No13June2004从混沌到有序: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对顿悟的解读陶嵘,姚树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摘要:基于系统自组织理论和对顿悟的实验研究,作者提出:思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顿悟是思维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突变,顿悟的产生是思维系统非线性作用力(相关知识的积累及其相互作用)和涨落(思维系统中某一过程或方面的突然进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自组织系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04)03-0303-03顿悟是思维系统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在长期未得到解决方案后,突然获得解决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类获得问题解决的形式,是思维系统进行思考时的一种状态。

顿悟来自于广泛无意识的思维跳跃,体现了思路从混沌到有序的突然转变,体现了思维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顿悟看似不期而至,其实应该也有其依据和思考的过程。

这一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普里高律(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等系统自组织理论已成功地解释了超导、铁磁之类奇妙的自然现象。

它们能用来解释顿悟吗?我们以为,由于有了大量的对顿悟的实验研究,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来解读顿悟已成为可能。

一、思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普里高律耗散结构理论是较早提出的关于自组织系统的理论:在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中熵的变化是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和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熵两部分之和。

要使系统获得自组织,系统必须从环境中获得负熵流,必须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即系统是开放的[1](147)。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人类在不断接受外界信息的前提下,对不同问题的思考运用了不同的思维类型和步骤,在这些不同的类型和步骤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渗透和作用。

人类健康学(一)解读

人类健康学(一)解读

人类健康学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人类几千年来不敢想象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技术奇迹,创造了人类几千年都没能创造的“财富”。

这些技术和“财富”,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一往直前、永不停止地追求着新的技术,为了更加省时,为了更多的“财富”,为了消灭“疾病”。

但事实是现代人被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事物所包围,而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财富不知何时才能满足,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对付。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工业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新生活,但我们在此基础上,理应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人类在应付疾病的方面,除了疾病的治疗以外,必然还会思考如何使疾病不发生,这就是预防医学。

但是,再进一步,人类是否可以有更高的战略思路:不以疾病为着眼点,而是直接考虑人类健康状况的保持;同时,如果能找出健康保持的规律,这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促进人类的健康。

健康保持研究与近现代医学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类健康状态的保持,是一种策略。

健康保持的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近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疾病,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通过实验室展开实验分析的,而健康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状态,即人体稳定而有序运行的状态,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健康状况保持研究,不是研究人体本身(研究人体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为生命科学体系,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学等),而是一种研究“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体和宇宙大自然、研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体内部各种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这些关系如何和谐而稳定地运行。

人类把握了这种运行机制,自然就掌握了躯体健康保持的部分规律,从而更为主动、自觉地吻合这种规律,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健康保持。

当然,健康保持的研究是基于人体个体的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的。

在一个个体诞生后,其基因对其自身的根本特性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如:性别、体格、性格、遗传疾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混沌到有序》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教授和他的学生、同事伊·斯唐热(Isabelle Stengers)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进化和退化、稳定和不稳定、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的范畴。

作者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意义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提出应当重新发现时间。

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普里高津在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介绍和评价。

他在论述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指出:“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不可逆性所起的建设性作用的发现,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界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1865年,轮到克劳修斯出来作出从工艺学到宇宙学的飞跃。

起初,他只是重新表述了他先前得到的结论,但在这样作的时候他引进了一①个新的概念,即熵。

他最初的目的是要在守恒的概念和可逆性的概念之间作出清楚的区分。

力学变化中可逆性和守恒是吻合一致的,而物理化学的变化却不同,即使它们不可能是可逆的,却也能够是能量守恒的。

这在例如摩擦的情形中是真的,这时运动被转换为热,又例如在傅里叶描述过的热传导的情形中。

关于热力学上的开放系统的不可逆进化理论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系统,甚至人类系统。

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的思维在科学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中蔓延开来,普利高津提出的时间之矢的概念,建立了现代科学的时间观。

讨论了时间可逆性思想在经典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时间不可逆性的物理意义以及在时阃之矢概念的基础上确立的耗散结构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物质总是自动地从高密度区域扩散到低密度区域,而不是相反。

要出现相反的过程,必须靠外来的作用,即这些过程的正过程和逆过程是不等价的。

正过程可以自发进行,逆过程不能自发进行,即有一种时间方向性,也就是“时间之矢”。

普里高津说:“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觉察到这样的事实,即在所有层次上,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随机性和不可逆性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这种不可逆过程的研究,正是重新发现时间的关键。

由于对时间观念做了重大修正,出现了以耗散结构为特征的有序性。

自然界不再是僵死的,被动的,而可逆性与决定性只适用于有限情况。

②比如牛顿力学只描述了我们物理经验的一部分,它只适用于和我们自身尺度差不多的物体,其质量用克或吨来量度,其速度远小于光速。

而不可逆性与随机性则起着根本作用,自然界必然是一个进化的自然界,打破了传统科学一些固有的概念:即认为时间是可逆的。

普里高津讲:经典科学“为人们揭示了一个僵死的被动的自然,其行为就像一个自动机,一旦给它编好程序,它就按程序描述的规则不停地运行下去”。

普里高津指出:“时间流是一全局的性质”,时间之矢是一种整体性现象。

在以“绝对时空观”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与以“相对时空观”为基础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研究中,认为时间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参数。

普列高津还讲“经典的或量子的动力学所表述的基本物理定律,在时间上是对称的。

”传统时间观认为不存在时间之矢,时间并不反映运动在时间方向上的“过去”与“未来”的差别,t与一t是等价的。

就连爱因斯坦也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幻觉”。

因此经典物理学被称为“无时间的科学”。

到了l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把时间观点引入了物理学,紧紧抓住了通过时间表述的“不可逆过程”,对传统的时间观提出了挑战。

当普里高津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放在科学史上予以重新考察时,他又发现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结论与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着可逆和不可逆两种过程。

它告诉人们:物质的演化总是朝熵增加、向混乱的方向进行。

可是,进化论则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朝熵减少、向有序的方向进行。

前者给出③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即退化的时间箭头,而后者则与之相反,给出了进化的时间箭头。

那么,自然界到底是往无序还是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变化呢?普里高津认为,要把热力学和动力学,热力学与生物学统一起来,就必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生物和生命现象,必须朝着更为普遍的热力学理论方向发展。

他坚信,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逆过程会产生令人讨厌的消极作用,但在另一类条件下,对不可逆过程的研究可能会带来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

这个信念坚定以后,普里高津在认识上产生了重大飞跃,而这个飞跃则为他后来建立耗散结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三十年来,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进一步伸展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在这里,人们又发现了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一些有序和无序之间转化的普遍规律,从而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又一次革命。

这场革命正是从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的理论开始的。

1945年,普利高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得出最小熵产生原理。

这一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项成功促使他试图将这一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

但是,经过多年努力,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

当他把系统在远离平衡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做了原则区分,重新考察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

他的研究深入到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终于建立起来耗散结构理论。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④经济的系统,如果某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过渡到一个临界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

那么,该系统将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样耗散结构理论就恰好弥补了热力学和进化论之间的鸿沟。

1967年,普里戈金发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成果: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

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定同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成果的进展,而且还昭示了一种新的自组织的发展观。

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对现代科学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把对热力学的认识放到真实的普遍联系的自然之中,更重要的是,它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自然界本质的不对称,显而易见的事实为,自然秩序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认为这些秩序必须产生于自然界的不平衡之中,那么,自然界只可能是在不平衡运动中存在的。

十九世纪有两大科学理论同自然界的演化有关,一方面是达尔文揭示的在生物界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秩序到高级秩序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就是克劳修斯等揭示的物质世界从有序向无序的退化,热力学第二定律便是证明。

这两个定律看起来是矛盾重重的,但对于一个统一的物理世界而言,显然不可能存在单独适用于生物系统或非生物系统的规律,自然规律是普遍有效的。

⑤这就意谓着两个演化规律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很可能可以统一到一个理论之中。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家们不断完善了已有的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有序和无序之间的统一性。

在以往波尔兹曼对热力学问题的研究中,曾断言存在着某种形式的永恒。

其实这种永恒就是有序和无序之间转化的普遍规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从不平衡走向平衡,能量是不可能消失的,但这种能量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系统又是怎样保持整体上的一种平衡状态呢?谨慎的观察可知,在达到平衡态的系统中,能量是在更为微观的物质不平衡运动中存在的,具体地说,微观的物质是在不断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不平衡不断在微观产生有序,不过这种序是不稳定的,它马上就会沦于无序,并释放内聚的能量重新在周围产生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会使混沌的物质重新产生有序,以此往复,能量便在这永恒的不平衡运动中存在下来,系统也就是在微观这种永恒的不平衡的运动中保持整体的平衡态的。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习惯于把生物等价于生命,今天这种观点随着系统论的发展变得荒诞起来,因为系统论的研究显示,生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它存在于组成宇宙的任何一个事物之中,不管是无序存在的混沌物质,还是有序存在的物质集合,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与反抗中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反抗,反抗使一些物质不断组织起来一致对外,从而组成了一系列秩序存在的实体,同时,有限的反抗能力也使许多实体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中不断走向灭亡,能量就是对物质的这种紧张作用的一种⑥生动的描述。

混沌的物质运动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只能通过对一系列有序实体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因此,狭义上的生命仅仅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秩序存在的实体。

系统秩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总是和它所反抗的外在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首先是在系统产生的过程中,哪一个要素能够被优选出来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最初的生成状态,因为任意两个要素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在其中一个要素与周围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它顺应了众多要素的发展意志以后,它才有可能成为统治者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出现系统的秩序。

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因此,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为先决条件的。

外在世界是在规律变化中存在的,系统也是在不断顺应这种变化中存在,然而系统性质却随着中心要素的相对稳定而基本不变,这使得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有一定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随着中心要素的改变而成为另一种性质的系统,或者由于中心要素的不稳定而进入混沌状态。

由于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不对称的,因此,系统沦于混沌时所释放的能量并不会象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指出的那样平均开来,相反,它的灭亡又会使另一个系统产生。

从这种意义来看,有序都是以周围物质的无序为代价的,无序可以产生有序,有序也可以导致无序,关键在于物质空间能量的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