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决策,警惕陷阱

合集下载

企业决策常见陷阱及其对策

企业决策常见陷阱及其对策

害 要想解决 它所需时 间和精 力就越
多 。其次 成功 导致缺 陷被 强 化。一个
的问题是 :在盛大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进道路上的第一块警
26 0. 0
圃圆
维普资讯
M a a e n d o n g me t wis m
做 法和 管理模 式越 成功 , 业 就越想 固 企 化 和加 强 这使 其缺 陷进 一步 强化 。第
执行陷阱
在企 业经 营过程 中 . 行 力陷阱是 用或根据协议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而 观 调控 对企 业发展 速 度的影 响是企 业不 执 经 常 出现 的现 象 原 因很 多 ,一是 创 始 经 济 成 本 是 立 足 于 决 策 的 . 它是 投 资 能 不考 虑 的因素 如 果企 业决 策者 忽视
定 的行 业和 产 品领 域 限定 的。四是决 策 程序 的控制 手段 缺乏 。由于 决策信息 和
程序的缺乏 决策没有一定的制约和防
范措 施 对决 策风 险的准 备 和承受 能力 也极 其 弱 所 以 企业 管理 者在追 求利 润 的引诱 之下 往 往掉 入诱 惑陷 阱不能
产生决策陷阱的原园
造 成 企 业 常 见 决 策 陷 阱 的 因素 很
业所作战略缺少执行性。二是组织结构 为决策的依据 ,必定导致决策失误 。其 多,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事业领
的 隔离 ,人 为地割 裂 了从战 略到执 行 以 次 是有 形成本 陷 阱 。相 当一部 分决 策 者 域 ,原 因都可 能不 一样 。但 主要 有如 下 及执 行本 身的 整体 性。三是 ,环境 转 变 在 决策 时 只注 重企 业 的有形 资源 如 资 几 种 : 和企 业变 革导致企 业 执行 力 的滞后 。环 金 和原材 料等 形成 的成 本 ,而 忽视 如信 急躁 心态

决策的陷阱

决策的陷阱

《决策的陷阱》感悟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这句俗语看来,在不知道结果时,这“一招”是举足轻重的,作出怎样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很大。

可想而知,在这关键的一步,决策者需作出非常重要的决策。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方案或方法确定的过程。

无论是组织、群体以及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对事情、对生活都存在选择,也许这个选择对事物发展的结果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也许对事物发展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无论结果与否,都必须对其作出选择。

换句话说,选择决策伴随着事物的发展,选择或决策一定会对结果造成某种影响。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因谨慎思考而作出的选择决策,是希望有一个积极影响的结果。

尽管事物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也必然会作出选择决策,因此,选择决策无处不在。

文章中,列举了不同的决策的陷阱,解释了不同决策陷阱的概念以及不同的情况,也对遇到不同决策陷阱的正确做法的建议。

列举的这些决策陷阱是在需要作出决策的条件下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是在决策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

决策会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也许决策结果会达到既定的目标,也许会出现倾覆的结果。

因此,这一决策很重要。

为了能作出对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的决策,必须先了解决策的各种陷阱,然后才能够谨慎决策。

材料中决策的各种陷阱有:锚定的陷阱、现状的陷阱、沉入成本的陷阱、确认的证据陷阱、框架的陷阱、估计与预测陷阱、过度自信的陷阱、谨慎的陷阱等。

这些陷阱分别阐释了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以及应对策略,对作出决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度自信的陷阱和谨慎的陷阱,下面将结合我的经历或观察来谈谈我对这两种决策陷阱的感想和理解。

这两种决策陷阱,即过度自信的陷阱和谨慎的陷阱,从表面看来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对于在人物身上体现,自信与谨慎是不同的性格,但从唯物主义来看,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人可以在对事上既体现自信而又不失谨慎,可以做到两者的高度统一结合,成功的将两种不同的性格表达出来。

决策困境中的群体思维陷阱

决策困境中的群体思维陷阱

决策困境中的群体思维陷阱在现代社会中,决策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小决策,还是组织中的重大决策,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选择。

然而,当决策涉及到群体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思维陷阱,这些陷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偏差。

本文将探讨决策困境中的群体思维陷阱,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群体思维陷阱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盲目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行为。

这种现象在决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当个体面临不确定或有压力的情况下。

例如,当一个团队面临一个重要的决策时,如果其中的一位成员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担心与大多数人意见不合而选择保持沉默,最终导致团队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避免羊群效应,团队领导者需要鼓励成员发表独立的观点,并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此外,团队成员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不要轻易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评估。

除了羊群效应外,另一个常见的群体思维陷阱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忽视了其他可能性和风险。

这种思维陷阱在团队中尤为常见,因为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集体认同感和互相支持的氛围。

然而,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团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细节,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避免过度自信,团队成员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他们应该主动寻求反馈和批评,并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客观的评估。

此外,团队领导者也应该鼓励成员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辩论,以确保团队能够全面地考虑各种可能性。

此外,群体思维陷阱中还存在着一种叫做“信息偏见”的现象。

信息偏见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倾向于选择和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见往往会导致决策的片面性和偏差。

例如,当一个团队面临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时,成员们可能会倾向于寻找和采纳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相反的证据和观点。

领导者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领导者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一般来说,管理者在决策中容易陷入五大心理陷阱: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一: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和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一个朋友喜欢吃鱼丸,就点了两盘.可是,饭局结束的时候,那两盘鱼丸似乎没有怎么吃,有朋友问“你点的鱼丸,你怎么没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觉得鱼丸很好吃,是给你们点的.”大伙儿不置可否.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转自铁血社区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转自铁血社区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女性人普遍认为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样吸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似乎沉重的寓言故事.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我们喜欢的别人一般也会喜欢;我们厌恶的别人一般也会厌恶.自己喜欢吃米线,于是就开了一家米线馆儿,发现生意并不怎么好;自己热衷于减肥,心里就想着,像自己一样苦苦寻觅减肥之道的人比比皆是,开一家减肥餐厅一定生意兴隆,可是后来发现这也是行不通的. 转自铁血社区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虚假同感偏差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1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你非常重要的时候;2当你非常确信并坚定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时候;3当你的地位和正常生活受到某种威胁的时候;4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的时候;4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的时候.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二: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点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的看法相左的观点.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证实偏差其实是人的一种自利性倾向造成的,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验证自己观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由此获得自信与自尊的满足感.最能说明这种知觉偏差的一个例子是吕氏春秋中疑邻窃斧的故事.从前有个丢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转自铁血社区比如,管理者已经在内心里做出了一项投资决策,或者要发布一项改革政策,他们会召开“象征性会议”,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美其名曰集思广益.其实,他们的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所以,在召开会议之前,管理者很可能就在盘算,谁最有可能提反对意见,于是,想方设法把这个人或这些人排除在会议之外.有的管理者在开会之前已经定了调子,比如说“我觉得这个项目是可行的,请大家发表一下意见.”于是,就出现了一边倒,与会者争先恐后地为上司的决策增添证实性的数据与证据.即便不如此,管理者是真心想倾听一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但是,面对一些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反对者,管理者不免大声咳嗽或皱眉头,明白的人自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即便还不如此,有的管理者在听到或看到一些与自己不一致的信息时,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所说的只是一面之词,而事情本来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严重.而对于暗合的一些说法或证据,甚至如获至宝,深感“英雄所见略同”证实偏差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下属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你认为小张是一个认真的员工,你就会不自觉地搜集小张工作认真的证据,即使小张工作中出现了纰漏,你也觉得这是偶然的因素所致,不自觉地过滤掉了有关小张工作不认真的信息.反之亦然.证实偏差是一种过滤性的知觉机制,它会导致我们的信念固着,进而自欺欺人,刚愎自用,做出不利于自己和组织的决策.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三:代表性偏差代表性经验判断指人们凭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当人们要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出现时,只需要看这一事物的“代表性特征”是否出现.这样,以两类事件是否具有相似性或代表性特征为依据,通过事件A的相关数据与信息评估事件B.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搜索同类事件出现的结果,并以此作为推理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方法.但是在寻找规律或结果的概率分布的过程中,当代表性使得你忽视其他类型的相关信息时,它就会让你误入歧途,从而得到错误的信息,并导致决策的错误.举一个例子,现在给你一份关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材料:这位企业家个子不高,显得有些清瘦,眼睛不大但目光犀利,他的成功来自于他顽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竞争动力,但是,自负的神气好像让他有些孤独.他有一个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周会花不少时间从事他喜欢的运动,请你猜测一下,这位企业家喜欢的这项运动是什么呢选项有五个:1快步走路;2一项球类运动;转自铁血社区3乒乓球;4一项田径运动5网球.按照一般的推理思路,你可能会选择网球或乒乓球,因为它们看起来具有企业家可能喜欢的运动的所有特征,但这却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乒乓球还是网球,他们都包含在“球类运动”这个更大的代表性范畴之中.代表性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在搜集信息时忽略样本的大小.统计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事件特征或规律时,统计样本的大小具有重要而关键的意义.统计分析过程中,样本的数量愈接近真实的数量,统计的结果也就愈可信.也就是说,样本越大,其真实性越大;样本越小,其真实性越小.我们分析事件的代表性,目的是对同类事件以往所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的概率分布,从而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结果即最可分析时,必须考察所有的同类事件样本,或者考察尽量多的同类事件样本.转自铁血社区比如,企业在做产品知名度、满意度或新产品上市前的消费者偏好之类的市场抽样调查时,有的企业采取拦截访问的抽样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是无论怎样控制样本和访问的质量,这样收集的数据都不会对总体有很好的代表性.而采用随机抽样进行入户访问,则是较好进行总体推断的抽样调查方法.因为,拦截访问受到抽样地点选择的影响,受访者的样本群体结构与实际的总体群体结构并不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拦截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就会出现代表性偏差.而且,如果我们趋向于在很少的数据基础上很快地得出结论,那势必动摇决策科学性的根基.陷阱四:可得性偏差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可记忆的、明显的和常见的例子和证据进行判断,即使是在他们拥有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人们通过不费力地回想出的信息进行概率推断,结果导致判断误差.很多的商品广告就是在强化人们对某种商品的熟悉和认知程度,从而达到刺激人们购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根据事例或事件的发生能够回忆起来的难易程度,来估测某一类别的频率或某一事件的概率.例如,在你的单位里,不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几起因心脏病发作的中年人,你可能就会通过这些事件来估测中年人发作心脏病的危险.你也可能根据你朋友或熟人创业的成败而得出创业成败的概率.可得性对于估计事件发生概率是一种有用的思路,但也容易因为对于可得性的依赖和信赖而导致预测偏差.可得性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可提取性导致的偏差转自铁血社区在根据某一类别的事例的可得性来判断类别的大小时,事例易于提取的类别会比频率相等而事例较难提取的类别显得数目更大.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先给受试者听一份男女名人的名单,然后要求他们判断名单中男性的名字是否多于女性的名字.实验者将不同的名单提供给不同的受试者群体,在某些名单中男性相比女性更为着名,而在其他名单中女性相比男性更为着名.对于每份名单,受试者都错误地判断名人更多的类别,就是数目更大的类别.同时,事件的鲜明性会影响事例的可提取性.例如,人们亲眼看到一所房子发生火灾,比他在看电视、报纸报道一则火灾的感受,前者肯定比后者有着更为强烈的主观影响.而且,最近发生的事件可能比较早发生的事件更容易回忆起来,这就是近因效应的影响.当你目睹一部汽车倾覆在路旁时,你会暂时调高交通事故的主观概率.媒体的影响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者请人们对瑞典、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尼日利亚这四个国家的人口数目进行排序判断,研究结果证明,被试对一个国家了解的越多,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人口估计也越高.而且,被试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与一年中这个国家被纽约时报提及的次数有相当大的相关.毫无疑问,媒体在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它们也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根据媒体这些可得性信息做出判断,也可能使我们进入陷阱.在交通工具中,飞机、火车、汽车哪一种更危险很多的朋友下意识地说飞机最危险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1993~1995年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2倍.相对于汽车和其它交通工具,飞机大概每飞行300万次才发生一起故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乘客每天做一次飞行,那他要不停的坚持8200年才可能赶上一次空难.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所以,无论从交通工具本身、乘坐安全系数、驾驶员素质、事故率、死亡人数等方面来看,飞机都是远远超过汽车、火车等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转自铁血社区为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飞机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交通工具呢这与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媒体对于飞机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火车和汽车的关注,一次小小的飞机故障就可以成为电视中的新闻,而火车只有脱轨的事儿才能见诸媒体的报道,更不要说汽车了.所以,飞机的媒体曝光率最高,这些易得性的信息自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于飞机安全性的主观评估.陷阱五:锚定效应这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故事.一条巷子里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两家店的生意都很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可是,晚上盘点的时候,左边这个店总是比右边那个店每天多赚两三百块钱,而且每天都是这样,让人心生不解.细心的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如果你走进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不加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吧于是服务员就会拿来一个鸡蛋;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不加,喝完粥结了帐就走了.可是,如果你走进左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同样也是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然后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两个;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就这样,一天下来,左边的这个粥店比右边的那个粥店每天要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就是它每天多出多出两三百块的原因.大凡讲这个故事的人,都是在讲左边那家粥店的生意经.其实,粥店的生意经里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左边的那个粥店其实是在运用心理学中的锚定法,诱导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做出有利于店家的选择.如果你是它的顾客,你的决策则是受到了心理锚定效应的影响,你不自觉地在粥店设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决策选择.也许,多吃一个鸡蛋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商业交易或谈判中,你多付出了10万或者100万,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大损失.转自铁血社区左边小店的服务员把顾客“锚定”在“加几个鸡蛋”上,而右边小店的服务员则把顾客“锚定”在“要不要加鸡蛋”上.在前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不加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顾客有限的理性使很多的顾客没有充分地调整,使两个小店的生意大相径庭.心理学家曾经运用一个随机转盘对人们进行测试.当转盘的指针停留在65%这个刻度时,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65%还是小于65%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都会回答小于65%.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多数被试回答45%左右.接下来,研究者又对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这类测试活动的人进行了测试.当转盘的指针指向10%的时候,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10%还是小于10%转自铁血社区这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会回答大于10%.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多数被试回答在25%左右.所有的被试都知道,转盘的数字是随机出现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明显地受到转盘先前给出的数字的影响——即使这些数字是无关的.也就是说,被试的答案被“锚定”在先前给出的无关数字上了.外出旅游的时候,你看中了一件标价为3000元的紫砂壶,但你对紫砂壶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结果你动用了所有的智慧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以 1500元成交,你感到很满意.因为,你花了15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而不是花了40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店主也很高兴,因为他把价值500元的东西随意标成了3000元,而店主的这个前置标价,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锚定”,他让你始终围绕着这个似乎是随机的数字3000元来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在一开始就标价很高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双赢”:商家赚了钱,顾客“捡了便宜”.这些现象也会出现在商业谈判之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锚定”谈判对手,也可能会被对方所“锚定”.转自铁血社区有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打破这种思维锚定,那就是货比三家,充分地了解标的物的相关信息.。

经营决策的心理陷阱及其防范方法

经营决策的心理陷阱及其防范方法

经营决策的心理陷阱及其防范方法管理者的思维定式、认知方式形成心理陷阱危害决策过程。

“抛锚陷阱”通过初始信息设置框架,对思考和判断形成导向;“存在陷阱”通过心理上趋利避害的原则导致决策人强烈地维持现状,排斥创新;“沉金陷阱”通过心理活动的快乐原则使人难以摆脱或修正以往的决策;“求证陷阱”讨论决策时本能的感觉和业已存在的观点如何抵御对立或矛盾的信息。

决策者可以通过理解心理陷阱对决策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一、锚定陷阱经营决策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

决策错误不仅影响个人声誉,而且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绩效。

造成管理者决策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目标不明确、信息误差、成本和收益核算不准确、人际关系干扰等。

在众多的因素作用下,因管理者的思维定式、认知方式特征形成的心理陷阱,降低了管理者的综合判断能力,形成危害。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赐予人智慧,同时预设陷阱。

那么,这些危害巨大的心理陷阱是什么呢?我们该怎么防范呢?心理学家借用“锚定”一词指人脑活动中的一种有害的思维现象。

人在决策时,总是先人为主,偏重于受第一次信息左右。

首次印象,最初信息,初始数据常会为随后的思考和判断设置某种框架,形成导向。

哈佛商学院的约翰·森·汉蒙顿(Hammond JS)教授曾用简单的心理学实验来说明这一现象。

要求一组不具备相应背景知识的被试先后回答两组问题:“土耳其的人口超过三千五百万吗?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土耳其的人口超过一亿吗?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当第一问题所问及的人口数增加时,被试在回答第二问题时无一例外地提高了所估计的人口数量,这充分说明第一问题对被试设置了“锚定”。

左右人思考和判断的“锚定”形式多种多样,同事不经意的评论,早报上的统计数字,关于人的肤色、口音、衣着的固定看法都可能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已经影响你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最常见的一种经营决策“锚定”是过去的事件和趋势,营销人员在制定销售计划时经常参考去年的销售数据。

如何在职场中避免职场陷阱

如何在职场中避免职场陷阱

如何在职场中避免职场陷阱在职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影响职业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些陷阱呢?首先,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很多人在职场中容易迷失,就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盲目跟风或者随意变换职业方向。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选择,避免陷入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或项目中。

其次,学会识别并远离不良的职场关系。

比如,那些总是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搬弄是非的同事,与他们保持距离,避免被卷入是非之中。

还有那些总是把工作推给别人,自己却坐享其成的“甩锅侠”,不要轻易被他们利用,成为他们逃避责任的替罪羊。

同时,要警惕那些表面上对你友好,实际上却心怀叵测的人。

他们可能会在关键时刻给你使绊子,影响你的工作进展和职业声誉。

再者,注意职场中的沟通陷阱。

在职场中,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但也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没有理解清楚上级的指示就盲目行动,导致工作方向错误;或者在与同事沟通时,语气不当、用词不准确,引发误解和冲突。

为了避免这些,我们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简洁明了、客观准确。

另外,对于重要的工作安排和沟通内容,最好以书面形式确认,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诚信也是在职场中避免陷阱的重要原则。

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弄虚作假,比如虚报工作业绩、抄袭他人成果等。

这些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会让你失去同事和领导的信任,还可能面临严重的职业危机。

而且,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违规操作。

对于职场中的诱惑,要有足够的抵抗力。

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快速晋升,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贿赂上级、打压同事等。

这种做法看似能够获得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自食恶果。

我们要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真本事,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获得真正的成功。

另外,要谨慎对待职场中的竞争。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保持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决策中的五大陷阱决策是每个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最令人费神,也最冒风险。

决策失误的原因何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决策方式不正确,如事先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选择,没有收集到准确的信息,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有严重失误等,但也有时决策失误的原因并不在于决策过程本身,而在于决策者本人的主观想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努力研究大脑的工作方式。

无论是案头研究还是实地测试都表明,人们在做决定时,都无意识地利用先前的常规思维来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常规都可以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但有时情况并非如此。

举例来说,我们判断物体的远近,一般都与清晰度有关系,物体看得越清楚,我们就知道它离我们越近。

但如果是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在判断物体的远近时,就有可能被以前的常规迷惑,看起物体来觉得它比平时要远。

在日常生活中,它一般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对飞行员来讲,这种常规的错误引导则可能是灾难性的。

研究者已发现了影响人们思维的一系列类似的缺陷或陷阱,有些是错误的感觉,有些是偏见,有些是我们思维中非理性的因素。

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不易被人察觉,它们就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沉锚”陷阱现在请一组人都回答两个问题: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 500万吗?2.你猜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再请另一组人回答两个类似的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1亿吗?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实验证明,人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都受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数字的增大而增大。

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人们心理中一种常见而有害的现象,即“沉锚”效应。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如何避免决策中出现的常见陷阱

如何避免决策中出现的常见陷阱

如何避免决策中出现的常见陷阱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

有些决策毫无疑问地是正确的,但有时候我们会陷入决策陷阱中,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决策陷阱是指因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原因,而导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陷入一个无法逃脱的局面。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决策陷阱,并给出避免它们的建议。

一、认知偏差陷阱认知偏差陷阱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存在一些偏差。

例如,选择性偏差是指人们只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信息。

另外,顺应性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群体的意见行事,而不顾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些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避免这些偏差,应该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避免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并考虑各种可能性。

二、情感陷阱情感陷阱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情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偏见放在前面,而不是考虑客观的因素。

另外,情绪化决策也是情感陷阱的一种表现,指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决策者往往偏向于做出冲动的决策。

为了避免情感陷阱,应该保持冷静、分析问题,并尽量采用客观的标准来评估情况。

过度自信陷阱是指决策者过于自信,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这种陷阱往往会导致不切实际的决策或过度冒险的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并评估决策的风险和收益,同时考虑事情的多个方面。

四、跟随群体陷阱跟随群体陷阱是指人们往往会导致将随大流,而没有对事情做出独立的判断。

这种陷阱很容易发生在团队合作或集体决策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并且考虑自己是否真正支持该项决策。

五、时间压力陷阱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时间压力可以让人们做出快速的决策。

但是,这种压力也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忽略细节、没有考虑所有可能性。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设法减轻时间压力,并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和评估决策的影响。

六、宣传噪音陷阱在一些情况下,决策者可能会受到媒体、广告或其他宣传的影响。

“观照”我们的决策

“观照”我们的决策

保 证 一 定 就 能 做 出 最 好 的 选 择 , 反 而 还 大 幅 度 增 加 了做 出错 误 选 择 的 机 会 。
关 于 决 策 陷 阱 的 讨 论 ,说 明 了一 个
简 单 的 道 理 :要 改 善 决 策 , 们 就 要 “ 我 退
团队 中 、 争 论 中 , 其 如 此 。这 就 使 收 在 尤
忽视 。
第 三 个 决 策 陷 阱 是 过 于 自信 。典 型 表 现 :执 着 于 固 有 的 假 设 、结 论 、观 念 、 观 点 、意 见 和 感 受 ,忽 略 了 重 要 的 事 实 、 信息 或者第 三方意 见 。 我 们本能地把成 功归于我 们的能 力, 把 失 败 归 于 我 们 不 能 控 制 的 现 象 。 我 们
能 力 ,也 有 经 验 , 却 没 有 能 力 管 理 自 己
的 决 策 ,做 出 最 好 的 选 择 。 集 体 失 误 的两 种 极端 现 象 值 得 注 意 。

前 的 决 策 中 吸 取 经 验 ,有 哪 些 可 能 的 盲
点 。这 些 问 题 加 起 来 , 是 “ 于 这 个 决 就 关 策 ” 的 决 策 ,也 是 决 策 的 出 发 点 。 第 二 个 决 策 陷 阱 是 错 误 框 架 。典 型 表 现 : 自觉 或 者 不 自觉 地 用 自 己 的 思 维
们今 天的行 动 , 配手 中的资源 , 以我 分 所 们 要 决 策 ;不 确 定 性 也 是 决 策 的 果 ,正
因 为 在 这 个 世 界 上 有 亿 万 人 在 为 自 己 的
定 式 代 替 决 策 的 框 架 ,从 错 误 的 问 题 出
发 ,走 向错 误 的 结 论 。

领导者需要警惕的六大日常决策陷阱

领导者需要警惕的六大日常决策陷阱

领导者需要警惕的六大日常决策陷阱决策是每个经理人最重要的工作,也最冒风险。

决策中存在许多陷阱,经理人如何避开陷阱,做出正确的决策?1.“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报纸上的一个小事件、网络上的一个小数字。

不知为什么,这些偶然的东西却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从此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甚至左右你的思考和决策。

比如,有一次你参加一个专家论坛,一位专家发表自己对未来三五年市场的趋势预测,结果你不分青红皂白信以为真,无论是分析竞争对手,还是思考市场策略,你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论断,如果是这样,那位专家的意见和预测对你来说就是“沉锚”,你可要当心!如何走出“沉锚”陷阱:xuee|博锐|2——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看看有没有其它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集思广益。

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在向顾问征求意见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地介绍情况,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假如有一个类似“沉锚”的问题在影响你的正常思考,要问一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然后,就这个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搜集资料、剖析论证,直到彻底弄清楚为止。

2.“有利证据”陷阱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准备进入上海市场,老板责成销售经理进行决策分析并提出决策方案。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他的一位从事相似业务的朋友警告他,千万不要冒然进入,理由是他自己刚刚失败而归,并给这位销售经理提供了许多不应该进入的信息。

于是,在事先得到的“有利证据”阴影的笼罩下,这位销售经理迟迟拿不出令自己信服的市场方案。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关于决策陷阱的分析(完整版)

关于决策陷阱的分析(完整版)

关于决策陷阱的分析学生姓名貂蝉专业商务英语2012年04月17日目录1 决策陷阱的定义 (3)2 决策陷阱的类型 (3)2.1“沉锚”陷阱 (3)2.2“有利证据”陷阱 (3)2.3“框架”陷阱 (4)2.4“霍布森选择”的陷阱 (4)2.5“布里丹选择”的陷阱 (4)3决策陷阱的适用条件 (5)3.1“沉锚”陷阱的适用条件 (5)3.2“有利证据”陷阱的适用条件 (5)3.3“框架”陷阱的适用条件 (5)3.4“霍布森选择”的陷阱的适用条件 (6)3.5“布里丹选择”的陷阱的适用条件 (6)4 决策陷阱的三个案例分析 (7)4.1迪斯尼为什么靠近巴黎? (7)4.2苹果汁中没有苹果? (8)4.3"婴儿配方"害死婴儿? (10)参考文献 (10)网上文献: (10)1 决策陷阱的定义如果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以牺牲企业的机遇为代价而决策者却仍然认定它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就成为决策陷阱。

2 决策陷阱的类型2.1“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媒体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2.2“有利证据”陷阱“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决策陷阱论文总结范文

决策陷阱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决策能力成为衡量个人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各种决策陷阱,导致决策失误。

本文将总结分析常见的决策陷阱,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一、常见决策陷阱1. 沉锚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倾向于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将后续信息与之对比时产生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沉锚陷阱。

2. 过度自信陷阱:过度自信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风险,导致决策失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陷阱。

3. 心中有数陷阱:人们根据金钱的来源、保存与花费方法来处理和区分金钱种类,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中有数陷阱。

4. 框架陷阱:在问题框架确定后,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接受该框架,导致决策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框架陷阱。

5. 霍布森选择陷阱: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进行决策,即使有多个选项,也可能导致最差结果。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布里丹选择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面临多个选择,却无法做出决定,导致决策延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布里丹选择陷阱。

二、规避策略1. 提高信息质量: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信息,避免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减少沉锚陷阱的影响。

2. 保持客观: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风险,避免过度自信陷阱。

3. 优化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资金,避免心中有数陷阱。

4. 开阔视野:不受限于现有框架,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减少框架陷阱。

5. 主动选择:在决策过程中,要明确目标,主动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培养决断力:提高决策速度,避免布里丹选择陷阱。

总之,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规避各种决策陷阱,提高决策质量,为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决策中的陷阱

决策中的陷阱

决策中的陷阱1150006 尹杨鹏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点同样体现在决策过程中。

事实上,由于一系列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影响,决策者往往不可避免地掉入各式各样的决策陷阱,进而导致决策错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生活中不乏类似的事例,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但都反映了做决定时面临的陷阱。

那么,常见的陷阱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应付这些陷阱呢?最常见的决策陷阱,当属“锚定陷阱”,即对最先收到的信息赋予过高的权重,致使后来的判断无法脱离最初信息的影响。

这类陷阱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某人无意中的一句话、媒体上的一些信息,抑或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偏偏这些偶然的东西却能在不经意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甚至能左右随后的思考和决策。

就拿我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说,高中时常听到周围的人谈到某某商品的价格怎样、质量如何,这时候我就接收了别人给我的“锚”的信息。

当我自己去买那种商品时,便不自觉地想起别人的意见,从而把价格、质量等因素圈定在某一个范围内,以此作为评判该商品的标准,限制了更理智的选择方式。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毕竟决策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做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决策时必然存在掉入“锚定陷阱”的可能。

比如,在决策前,若听过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做出的决定很有可能正是基于其观点的,专家的观点对决策者来说就是“锚”。

诚然,专家的话比较有分量,一般不会引人怀疑;但问题是,专家也有错误的时候,谁知道被专家“锚定”的区域优劣如何?所以,决策者要跳出之前被圈定的范围,想方设法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避开这种陷阱。

首先,必须多角度看问题,通盘考虑,多尝试不同的方法,不能死抓着先前的想法不放。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通过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不仅能够降低“锚”的影响,还可以择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大效益。

其次,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做到集思广益,向不同的人了解信息和意见,以便更周密、更完善地制定决策内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锚定陷阱”的普遍性,在咨询他人时,既要避免轻易动摇,又要注意不能对被咨询者设下“锚”,也就是说,不要过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免影响到他人的决断。

领导者必须规避的六个认知陷阱

领导者必须规避的六个认知陷阱

领导者必须规避的六个认知陷阱在对外部信息筛选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在感知过程中产生错觉和幻觉,进而直接影响到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领导者本人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对决策的结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企业。

实践证明,成功企业家正确决策的基础在于正确认知,而失败企业家的决策通常受到领导个人认知判断错误的影响。

正确认知的前提是个人的感知。

感知是将情境赋予意义的一个过程,也是人们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组织、解释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个人对外界环境的认知。

由于人们受到生物、生理、智商、情商、动机、价值、需求、情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对外部信息筛选解释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感知过程中产生错觉和幻觉。

这种错觉和幻觉直接影响到我们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分析,领导者通常会在以下6个方面产生认知错误:●基本归因错误。

人往往高估个人和内在的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

例如,公司销售业绩不好时,经理在年终总结上常常会将其原因归结为下属的不积极和缺乏上进心,而不是归因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受到竞争对手新产品的冲击。

经理人员在年终总结一年工作成绩时,也通常会强调高估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动力,忽视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

●行动者、观察者的差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行动者对自己的行为往往强调情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观察者更强调个人内部的归因和内心活动、内在动力。

这两种类型在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过程中都有偏差。

比如,中国人在海外工作,往往对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高度敏感,但却很少检查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关注中国的外国人则很少注意当地人文、法律环境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晕轮效应。

人们通常倾向用一个人身上某一突出的特点来概括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把这个人的某一特征变成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

比如说年终讲评时,我们有时会对一个善于言辞表达和交际的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认定善于表达的人沟通能力一定很强。

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决策陷阱?

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决策陷阱?

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决策陷阱?引言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

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决策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时常发现自己陷入决策陷阱,导致做出不理智或错误的决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常见的决策陷阱呢?深入了解决策陷阱在探讨如何避免决策陷阱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决策陷阱类型。

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应对和避免它们。

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决策陷阱,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决策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我们对决策的评估不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2. 短期决策有时,我们倾向于追求即时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这种短视行为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决策。

3. 选择支持性证据当我们做出决策时,我们可能会选择支持我们决策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我们想法相悖的证据。

这种行为称为选择支持性证据,它可能导致我们陷入偏见,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4.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我们在群体中追求一致性和团队合作的倾向。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妥协自己的观点,迎合群体决策,而不是独立地思考和做出决策。

5. 决策疲劳决策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我们可能会在决策过程中疲惫不堪。

这种决策疲劳可能导致我们做出草率或不明智的决策。

了解这些决策陷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避免它们。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这些陷阱。

有效的决策方法1. 确定决策目标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决策目标是什么。

通过明确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和选择可行的决策方案。

同时,决策目标的明确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自信和短期决策的陷阱。

2. 收集全面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决策,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拥有足够的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收集全面并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评估各种决策方案。

在收集信息时,我们要注意避免选择支持性证据的陷阱。

3. 进行分析和评估一旦我们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管理者应该避开的决策“陷阱”

管理者应该避开的决策“陷阱”

为什么百事可乐能与可口可乐并驾齐驱,为什么曾经的“电信巨人”爱立信会退出手机市场,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世界首富……这些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都可以归结到决策上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中国古训在描述管理者的决策时似乎更加贴切。

对于管理者来说,随时都要做出决策。

决策是的核心,影响决策的因素也最为复杂多变,包括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素质能力等。

避开决策的陷阱,是正确决策的关键。

目标不当我们身边的事情可以分为四种:很重要并很紧急、很重要但不紧急、很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

把“很重要并很紧急”的事情排在第一位,自然合理。

那第二位是“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还是“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有一天,你一个人在家,正在洗澡的时候,突然有人按门铃。

你正猜测来者何人,门铃又被按了两次,那声音催得你心里着急,于是你赶紧洗掉身上的泡沫,这时门铃又被不耐烦地按了两次,你慌慌张张地胡乱团了条毛巾出来,匆匆忙忙地打开门,一看:敲错门了。

显然,这种事属于“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在我们工作中,这种事非常多。

因此我们在完成那些“很重要并很紧急”的事之后,应该去做那些“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你不妨将你每日的工作按照这四种类型划分,然后按照正确的顺序完成,这就是决策。

想一下对你来说最重要并最紧急的事情是什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生存的根本。

所以做决策,要盯住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不能偏离。

日本三菱公司旗下的员工30万,对他们来说,养活这些员工,让企业生存下去是最大的目标。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喜欢经济萧条的时期,到了这个时候,公司的领导就会告诉大家说:“大家注意了,我们的敌人正在死去。

”公司甚至在墙上贴出一张表格,列出自己所有的竞争对手,每当其中一个支持不住倒下去,就在旁边打个叉。

正是因为他们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所以对眼前的问题能够冷静对待,甚至将其称为机会。

三菱公司的年度计划,甚至做到了2100年,他们认为,自己30万员工的生活是不能开玩笑的,所以将未来100年的事情都要想好、计划好。

老板绕不过的决策陷阱

老板绕不过的决策陷阱

老板绕不过的决策陷阱编者按:所有负责任的领导者都应该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公开自己的决策思维。

要把决定当动词来行动,而不是当名词来空谈。

目标是我们决策思维的起点、行动的终点。

但是在做决策时,总有一些避不开的思维陷阱,你避不开甚至无意识躲闪。

IBM前副总裁,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嘉陵在工作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维陷阱。

一般的管理方法似乎就是墨守成规,知道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有问题出现;二是有新的机会。

当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改变对资源的分配,但这时也就容易陷入前两个管理决策中最常见的陷阱了。

管理决策往往以问题为起点,让问题推动决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常常被用来解决问题。

许多经理人和领导者都有普遍的感受,好像上班时间都在忙于解决问题,而且很多是别人的问题。

当然有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但有些问题不见得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让问题推动决策是一个很常见的陷阱,但是大多数人都会陷入。

比如,一位女士在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车子全毁了,于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

在写事故调查的时候,她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结果保险公司的人反过来安慰她说,你不要难过,我一年中会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

那是什么情况?原来,她之所以会出车祸,就是因为一杯咖啡。

她一边开车一边喝咖啡,当她正要放下咖啡时,遇到一个转弯,而她的速度又太快,这时候她想到,这样一个转弯的话,咖啡就会泼到自己的白色长裤上,而到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见一位重要的客户。

那么问题来了,这杯卡得是救还是不救呢?相信一般人都会去救,因为救总比不救好。

如果你只是以咖啡的问题作为决定的出发点,当然救咖啡比不救咖啡的后果要好,于是就低头扶了一下咖啡杯。

说时迟那时快,眼睛稍微偏了一下,另外一只手没掌握好方向盘,车子就撞到马路中间的隔离带。

在这里,那杯要泼的咖啡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而且是紧急问题。

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常常就是要去处理问题。

但是我们常常因此忘记了我们真正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要用有限的资源去达到组织的目标,而不是处理所有的问题。

高层如何避免决策陷阱

高层如何避免决策陷阱

如何避免决策陷阱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决策,一般来说,企业高管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下属提供的信息,这些下属往往比高管更贴近项目本身,但也会因为一些感情因素的存在判断失误,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尔曼认为:企业高管即使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偏见,对于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也没有任何办法。

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在适当的工具帮助下,发现并消除团队成员的认知偏见,建立不受认知偏见影响的决策流程,提升整个组织的决策质量。

以下是他提出的重大决策的十二问:第一类决策者应当问自己的问题,包括:1、提案团队是否会为了私利而犯错?如果提出建议的人可从某个结果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利益,决策时要格外审慎。

2、建议者是否感情用事?当建议者对提案有很深的感情时,就容易低估风险,夸大好处。

3、提案团队内部是否有不同意见?事实证明,那些敢于在决策过程中不随大流、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他们的意见尤其值得关注。

第二类用来追问建议者的问题,包括:1、提案团队对问题的分析,是否过多的受到类似显著案例的影响?2、其它可靠方案都考虑过了吗?3、你现在能搜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吗?4、你知道提案中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吗?5、提案团队是否认为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种方法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他照样能在另一个领域获得成功?6、建议者是否深受以往决定的影响?第三类用来评估建议本身的问题,包括:1、对基本情况的估计是否过于乐观?预测与目标不一样,目标应当远大,而预测必须准确。

2、假设的最糟情况是否足够糟糕?3、提案团队是否过于谨慎?公司应当调整激励措施以分担风险责任。

摘自中外管理。

及时识骗术主动防陷阱

及时识骗术主动防陷阱

及时识骗术主动防陷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欺骗和陷阱,这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和敏捷的思维。

及时识破骗局,及时远离陷阱,是维护自身权益、远离危险的关键所在。

那么,该如何做到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呢?提高风险意识,警惕”陷阱”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

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可能是诈骗、欺骗,也可能是人际关系、工作等领域的陷阱。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远离危险。

比如在网络交易中,我们要警惕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仔细甄别商品的真伪;在人际交往中,也要警惕那些”借钱”、“投资”的诱惑,谨慎对待;在工作中,也要提高对上级或同事动机的敏感性,谨慎对待一些看似有利的提议。

只有提高警惕,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我们才能在危机来临前及时发现问题,远离险境。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远离”坑”除了提高风险意识,我们还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盲目相信他人的言论或建议,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客观分析形势,做出理性决策。

比如在网上看到一些”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时,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而是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缓慢推进,以免陷入资金陷阱。

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轻易相信他人的承诺,而是要观察其行为和动机,谨慎做出判断。

只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才能远离各种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提高警惕意识,及时远离”坑”无论是在网络、工作还是生活中,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我们都要及时提高警惕,果断远离。

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婪或懈怠而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即使面临一些诱人的机会,也要谨慎对待,客观分析利弊,做出理性决策。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及时远离各种陷阱,我们才能安全度过难关,远离伤害。

主动保护自己,远离”陷阱”除了提高风险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警惕意识,我们还要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

比如在网上交易时,要仔细核实商家和商品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要慎重处理金钱往来;在工作中,要客观评估上级或同事的动机等等。

领导如何避免决策错误和陷阱

领导如何避免决策错误和陷阱

领导如何避免决策错误和陷阱?光是了解制定决策的流程还不够,还要持续而坚定地应用自己获得的经验,才能真正有所获益。

能够持续应用,未来自己作的每项决策,才都会是成功的决策。

这里提出几项建议,帮助决策者应用累积而来的经验,并且做出适切决策:●了解并重视决策流程,但是不要受制于流程: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因应情况需要加以调整,这样就可以减少随意而致或是因为外在环境影响,做出盲目决策。

●练习做出完善决策,让决策能力成为自己的第二天赋。

如此一来,在真正面临决策压力时,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定期评量自己的进步幅度:追踪自己在决策流程中的各个阶段,各花费多少时间,再和自己先前的经验相互比较。

了解自己是否确实身体力行。

●持续根据自己的状况和需求修正决策流程,还要时时留意有没有新的工具,可以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

●倡导完善决策的观念,为自己在组织中赢得决策能力卓著的声誉,并且跟其它成员分享自己记取的经验。

◎避免决策的三大错误■避免采用容易失败的战术许多领导者非常善于回顾自己的丰功伟业,却不懂得有系统研究,过去一部分决策为什么会失败。

领导人多半不会花太多时间思考该怎么作决策,结果有些决策流程成效相当不错,都没有受到太多注意与讨论。

因此,在面临新的决策时,往往不会特地选择采用战果辉煌的最佳实务范例或是战术。

■不要贸然投入许多决策者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然后会耗费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设法落实自己的想法。

这种骤下判断的行为,其实是人性使然。

决策者容易便宜行事,或者想要参考其它产业中某些组织的成功作法,加以如法炮制,但结果为了亡羊补牢,会要耗费大量资源。

如果一开始就采取周延的作法,需要的资源往往会少得多。

■不要把不当的投资合理化有些决策者会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分析情势,却从来不会真正采取行动。

会出现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领导人设法让自己偏好的项目合理化。

这些人会花大把钞票进行评估,强调构想不仅可行、对组织有利,而且符合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就变得比绩效更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世纪30年代起,人类曾经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叫做计划经济。这个伟大的努力实际上是假定:有一批精英坐在办公室里,凭借各种数据,就可以计算出社会最佳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并使得社会达到最大的公平。但是,上世纪后二十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随之展开的一系列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计划经济既没有做到效率最高,也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这个伟大的努力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当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的基本社会结构,全球化(或者是我们说的InfoGlobe)成为把我们推向未来的主流,我们也彻底地把自己交给了不确定性,交给了我们自己的决策。既然决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对待决策比起我们讨论“今天晚上在哪儿吃”的时候更加认真、更加严谨吗?尽管决策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我们真的了解决策吗?爱德华·罗素和保罗·舒梅克在1989年出了一本书——《决策陷阱》,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开始一段旅途:分析和观察自己的决策。
第四个决策陷阱,集体失误。典型表现:一群拥有决策权力的人,聪明、有能力、也有经验,却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决策,做出最好的选择。
集体失误的两种极端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极端情况是“集体迷失”。这种团队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对不同意见也就有强大的排斥力。在决策过程中,团队成员迷失在自己的“团队偏见”里——只收集有限的、容易得到的信息,只讨论有限的选择,轻易放弃不被大家接受的方案,忽视决策带来的风险。这种团队就像只有油门、没有制动的汽车,跑起来有极大的爆发力,但也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过去十年中,诸如“世通公司”和“安然”,诸如多家国内企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都是“集体迷思”典型案例。日后可以成为经典的就应该是眼下的金融危机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中的如此多的精英,做出如此多的“聪明”、“专业”的决策,结果是把国际金融秩序彻底搞乱。
第二个决策陷阱,错误框架。典型表现:的结论。
只有简化问题,才能决策;框架就是简化问题的工具。即便是买车这类决策,我们也无法穷尽相关问题,比如:购买价格是不是全国最低,三年后汽油的价格是多少,五年后住在哪里,等等。几天前,奥巴马交给美国国会的决策是:政府如何大规模振兴经济。他明确表示,“政府是否应该救市”、“小规模救市是否可行”这类问题,完全不予考虑。这就是奥巴马对问题的简化。
集体失误的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决策混乱”。团队成员观点对立,各执己见,完全无法形成集体决策必要的共识。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人做决策已经够复杂的了,一群人做决策的挑战和困难会成倍增加。因为,一群人在一起,更不容易形成适当的框架,更不容易客观地收集信息,也增大了选择的压力。也就是说,一群聪明人聚在一起,不仅不保证一定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反而还大幅度增加了做出错误选择的机会。
警惕决策陷阱
决策陷阱有许多,以下说几个常见的情况,都与“形成框架”、“收集信息”和“做出结论”这三个决策基本元素有关。
第一个决策陷阱,决策冲动。这也是最基本的决策陷阱,典型表现:一旦受到决策压力,马上动手收集信息、做出结论;而没有花上哪怕是几分种的时间想两个问题,一个是“需要决策的问题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另一个是“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决策”。
形成框架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决策的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如何进行决策的不同方案的选择?在时下的“冬天”,降低成本是许多老总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如果把降低成本作为决策框架,只确定了决策议题,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降低成本的决策框架可以是“降低成本以保证三个月内现金流为正”,也可以是“减低成本以保证毛利率提高5%”。同样是降低成本的议题,决策框架可以完全不同,所需要的信息不尽相同,结论可能也完全不同。
决策需要不时“观照”
我们受制于外部的不确定性,更受困于我们自己的认知缺陷。更有甚者,企业的决策都要由团队完成,一方面要顾及共识的达成,一方面又要妥善地做出决策,解决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关于决策陷阱的讨论,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改善决策,我们就要“退后一步”观察、思考决策本身,慢慢体悟,逐步成熟。也许,应该说,我们需要不时“观照”我们的决策,才会有机会探究决策,洞悉不确定性,进而增长智慧。
我们所有人都有“证明自己的偏见”的倾向。我们每个人对不同的问题都有我们固有的假设、结论、观念、观点、意见和感受,我们的心理倾向是用事实和信息证明我们自己,而不是“证伪”我们自己——在团队中、在争论中,尤其如此。两个股民在争论一只股票明天价格升降的时候是如此,两个老总在讨论本月的市场费用额度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使收集信息这个简单的活动,变得微妙而复杂。在决策过程中,详细而又客观地列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尽可能地排除先入为主的个人立场,应该有所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知”与“不知”,要有个了然的态度。大部分专家发表意见的时候,不用对最终的“对”与“错”负责,但是一个企业老总不行,当他从降低成本“过冬”出发,发现人力成本是最大的可变成本,于是辞退了一批“熟手”——要用的时候,再找回来,就不容易了。
要改善决策,就要“退后一步”观察、思考决策本身,慢慢体悟,不时“观照”我们的决策,才会有机会探究决策,洞悉不确定性
不确定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征,决策是我们的行为。同时,不确定性与决策也互为因果、如影随形,对我们来说,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不确定性是决策的因,我们无法真正预知未来,进而控制未来,但我们又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期,确定我们今天的行动,分配手中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决策;不确定性也是决策的果,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亿万人在为自己的未来决策,就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制造了新的不确定性。
决策冲动很常见,与决策压力有关,也与我们的决策习惯有关。我们决策的时候,总会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首先,决策需要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在决策的时候,不知道未来能否达到预期结果;其次,在决策的那个时点,信息不可能完备、也不可能对称——这一点去年被套牢的股民最有体会。第三,一旦决策,就要做出不可逆转的资源分配——想赖帐、想退回去,都没有机会。当汇率产生变化,出口企业的利润急剧下降的时候,老总面临的就是这种压力;当一家石油企业投标一个石油开采区块的时候,项目负责人面临的也是同样的压力。
在压力下,我们自然的心理反应就是回到习惯——我们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我们决策的习惯是什么呢?罗素和舒梅克在参加“决策培训”的学员中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员在决策过程中花时间最多的活动是收集信息和做出结论,花在思考决策本身的时间几乎没有。抑制决策冲动,其实不难。也许需要一两天,可能只是几分钟。只要我们能够“退后一步”看看这个决策:考虑一下这个议题是怎么来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想一想这个决策应该如何来做,由谁来做;琢磨一下这个决策对其它决策有什么影响;问一问自己是否可以从以前的决策中吸取经验,有哪些可能的盲点。这些问题加起来,就是“关于这个决策”的决策,也是决策的出发点。
第三个决策陷阱,过于自信。典型表现:执着于固有的假设、结论、观念、观点、意见和感受,忽略了重要的事实、信息或者第三方意见。
多数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特别是理工类教育)的人,都会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收集和分析信息,专家更是被人认为是有能力提供“专业”分析和结论的人士。真的如此吗?塔勒布在《黑天鹅》中介绍,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请300多名专业人士对5年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结果发现有名气的专家比常人的预测还要差。我们本能地把成功归于我们的能力,把失败归于我们不能控制的现象。专家同样具有这种思维缺陷,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们的预测正确,就归于自己的洞察力和专业能力;当预测错误,就说实际情形超出常规,或者根本就不承认自己错了。
(本刊特在中国管理传播网开设“过冬宝典”专区,欢迎读者与本文专家互动交流)
决定决策的基本元素
2月9日,奥巴马召开了他担任总统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谈的主要是他的“经济振兴计划”。在记者招待会过程中,奥巴马数次说:有些人(主要指部分共和党国会议员)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涉经济活动,也就是“什么都不该做”,这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和这类人没有什么好谈的。他向世界表明了他的决心:国会必须通过新一届政府的一揽子方案,否则眼下这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
既然框架是对问题的简化,可能出的问题也就最多。其中最“厉害”的是“错误框架”。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起点,忽视了这个关键,没有花时间讨论和提出正确的问题,是“错误框架”的源头。这个道理往往被人忽视。曾经听一位核物理学家谈起他对理论物理研究的看法。他说,真正“做”理论物理的只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有本事提出正确的问题,于是成为大师,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第二类人,能够在正确的问题基础上进行论证和预测;第三类人,能够设计实验证实理论预测。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第二和第三类人,至于其他的人,就是大学里研究物理的了。正确的框架不一定引出正确的决策,但错误的问题一定带来错误的答案。在这个冬天,如果“如何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决策框架,最终的结论就不可能“靠谱”。
奥巴马的经济振兴方案是一个很复杂的决策,触及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虽然复杂,从这个决策中,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基本元素。决策的议题、支撑决策的信息和决策的结论。对于奥巴马来说,决策的议题是政府要振兴经济——增加政府开支,减免税收;决策的结论是新政府的一揽子方案;而支撑这个大决策的信息就是一揽子方案中每一个子项目的论证。罗素和舒梅克把这三个基本元素定义为:形成框架、收集信息和做出结论。
收集信息似乎比较简单,信息就是支撑决策的信息。但是,这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往往会从我们的观点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我们往往搜集信息证明我们已有的观点、判断和直觉,而不是真的“小心求证”。因此,收集什么信息,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梳理和组织信息,就成为决策过程当中的可能疑点。
做出结论总是决策中最艰难的、压力最大的部分。决策的结论应该是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选择就不用决策,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不“易行”。我们不仅常常见到没有选择的决策,也常常见到另一种情况:只有一个选择是论证者的喜好,另外的选择都是拿出来“陪绑”的,没有选择意义。回到奥巴马的经济振兴方案,他对于国会未来可能通过的振兴方案如是说:“国会最终通过的方案与我心中的理想方案相比,可能还是会有差距。但是,如果最后的方案满足了我的增加就业(四百万)、恢复金融信用和刺激工业回升这三个基本要求,我就会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