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11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11.1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用于煤矿采区的合理布置、主巷道的开拓、综采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的评价,在矿井和采区设计优化、避免和减少地质风险、优选采煤方法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维地震勘探提供了能反映地质体时空变化的三维数据体,见图11—1。
利用该数据体,可以提取垂直剖面、时间切片和立体数据,以满足解释工作的需要,见图11—2。
图11—1 三维地震数据体图11—2 从三维地震数据体提取的垂直剖面和地震切片垂直剖面分为三种,垂直于构造走向的剖面称为主测线剖面,通常表示为Inline方向;与主测线剖面相垂直的为联络测线剖面,通常表示为Crossline方向;实现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直接对比而连结部分钻孔的测线称为联井测线,对应的剖面为联井剖面。
地震切片分为两种,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的反映,它相当于某一等时面的地质图,即同一张切片里显示了不同层位的信息;沿层切片把地下同一层位的信息显示到一张切片上。
目前,我国主要矿区的生产矿井均做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获得了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
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是:(1) 查明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提供落差小于5m的断点,平面摆动误差小于30m;(2) 查明幅度大于等于5m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深度误差不大于1.5%;(3) 查明新生界(第四系)厚度,深度误差不大于1.5%;(4) 探明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
近年来,在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 地震成果的利用率低,仅限于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固定间距的地震时间剖面,无法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所有信息;(2) 无法实时获得沿巷道方向(即任意方向)的地震剖面;(3) 无法对煤层底板等高线的误差进行修正;(4) 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小于5m的断层,但是无法自动修改原构造解释方案(即无法自动修改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的运用
是凭借着这样的技术性能优势 ,以一种立体三维 的层 面对岩石性质变化及地层构造信息进行研究 ,从而在 包括煤矿开采布局 、主巷道开拓及开采地质评价等几 个 方 面运用 开来 … 。 然 而 ,三 维 地震 勘 探技 术 的运 用 初 衷虽 然 较为 理 想, 但其具体运用却暴露出一些问题。a ) 其对生成的 地震 结果 利用 不 足 ,大 多 只是 局 限 于对 煤层 底 板 等 高 线 图及 固定 间距 地震 时 间剖 面 等局 部 信 息 的使 用 ;b ) 其在 确定 煤层 底 板 等高 线 时总 会 发生 误 差 ,而 这种 误 差又总不能得到及时修正 ;c ) 其在发掘过程 中,会出 现小于5 a m 断层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是解释方案无法 自动 修改 的 ,这 对 于 上述 两种 情 况来 讲 ,无 疑是 雪 上 加 霜 。这 些 问题 普 遍存 在 于各 个 煤 矿开 采 区地 震 勘探 中 ,其 原 因实 际上 就 是 目前 通用 的三维 地 震 资料 解 释 系统在平台建设 、专业化程度及价格上不健全及不完 善 。而 对这 种 不完 善 因素 的应对 来 说 ,唯 一 有效 的便 是 建立 起 一种 基于 单 机 ̄ Wi n d o w s 平 台的 、简 单 易学 、 价 格低 廉 且可 进行 全 程 自动动 态解 释 的地 震 数 据解 释
Ab s t r a c t : Ar o u n d t h e c e n t r a l t h e me o f d y n a m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o f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s e i s mi c d a t a o f c o a l mi n e s , s t a r t i n g
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在大强煤矿的应用
地质测量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在大强煤矿的应用大强煤矿徐爱国摘要为查明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发育情况,大强煤矿采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补勘,解决了工作面难布设的问题。
关键词断层深埋藏全数字勘探应用1引言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核心是采用数字检波器接收、高空间采样率、段时间采样率采集、精细处理、多属性分析解释及地质研究的集成综合性技术。
主要以最佳的方式记录信号,尽可能压制噪音,进一步查明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提高勘探程度与精度,满足矿井开拓开采要求O大强煤矿2009年开工建设,至今掘进巷道18596m,2个工作面已回采完毕,随着生产实见,发现勘探报告提供断层的数量、位置、断层参数不准确,影响工作面布设,已导致巷道掘进量增加;三维地震分辨率较低、预测能力差,部分构造未能解释出来;三维地震数据体不能拼接一体使用,交接部分地质资料不准确。
鉴于以上原因,対SW采用全妇高密肛维地震《臧术进行楓,丰富了可靠的地质构造资料。
2地震勘探施工2.1观测系统参数此次采集选用全数字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其参数详见附表。
按照当前的采集理念,此观测系统具有面元属性均匀完备、横向一致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方位、炮检属性均匀,横向一致性。
附表三维宽方位观测系统主要参数表系统皱16线10炮皿国观测系统CDP网格尺寸(m)5x5数2560(16x160) (条)16横向最大炮检距(m)795接100横向最小炮检距(m)5 M®(m)10纵向最大炮检距(m)800删片滚动距离(m)100纵向最小炮检距(m)10瞬距(m)100最小炮检距(m)5卧距(m)10最大炮检距(m)1127^41横纵比059叠加次数(次)64®8x纵8) 2.2仪器、炮孔深度、药量仪器型号:SERCEL-e428高分辨数字地震仪,检波器型号:DSU1数字检波器,井深:平原区12m,低山丘陵区最低14m,药量:平原区药量为2kg,低山丘陵区药量5kg,考虑施工安全因素影响,距离房屋30~ 50m成孔,药量0.25kg;距房屋50~100m成孔,药量0.5kg;距离大于100m,正常药量。
井下三分量地震记录矢量合成
井下三分量地震记录矢量合成摘要现在人们正致力于推广在VSP测井中使用三分量检波器,所以三分量测井数据的处理也就成了人们所要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
本文利用三分量的合成公式将所测得的三分量数据进行合成。
首先是将90°三分量检波器测得的水平分量利用已知公式进行合成,然后再将水平合成的数据文件和垂直分量进行合成。
地震记录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分量VSP测井的应用更有效,进一步增加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关键词三分量;记录合成;剖面图0 引言利用VSP可以深入了解地震子波传播的某些基本特性,帮助了解反射和透射过程,从而反过来又可改善地表地震资料关于构造、地层和岩性的解释。
VSP 资料的处理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
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是三分量检波器,其中90°三分量检波器的测量结果比较直观,易于理解,解释方便,但是,推靠器推靠到井壁上的合力通常沿X、Y、Z三个正交轴的分量是不相等的,因此三个轴上的换能器与井壁地层耦合的力也是不相等的,这往往使水平换能器获得的资料产生相移和畸变,仪器结构本身不易使垂直换能器和水平换能器的振幅和相位响应调节到相同。
因此,要想使得所测得的数据能够很好地被我们利用,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相应的转换。
1 三分量合成的基本原理三分量井下检波器不能定向,在不同井中的不同深度随机地推靠在不同方位,三个轴上的换能器与井壁地层耦合的力不相等,因此所测得的地震波数据和所期望得到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判断出三分量检波器在不同深度的方向位置和波的偏振方向,也就是三分量VSP资料处理中的水平分量定向。
在垂直地震剖面观测中,只观测单分量(通常是垂直分量)的VSP记录能解决很多的地质问题,但是当地质构造复杂或者当采集资料的几何布置不满足处理的假设前提时,单分量VSP记录的能量就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如果不只希望利用压缩波,还希望利用切变波和转换波等其他类型的波时,更希望由单分量VSP观测过渡到三分量VSP观测。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在彭庄煤矿的应用
藿海
维普资讯
的小 断层解 释发 挥 了重要作 用 。 小 断 层 的 解 释 ,单 一 剖 面 的 断 点
可 靠 性 较 差 , 需 要 对 相 邻 测 线 连 续 追 踪 才 能 正 确 地 认 识 , 落 差 较 小 的 断 层 在 时 间 剖 面 上 主 要 表 现 为 反 射 波 同 相 轴 的扭 曲 、分 叉 与合 并 、能 量 突变 、地
能 有效 的弥补 以上 不足 。
3 系统主要功能
煤 矿 三 维 地 震 数 据 动 态 解 释 系 统 由 地 震 数 据 工 具 箱 、数 据 体 剖 面 显 示 、数 据 体 切 片 显 示 和 地 震 属 性技 术 四个模 块构 成 ,
三 维 资 料 对 现 场 揭 露 的 地 质 异 常 体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跟 踪 分 析 ,否 则 ,需 到 物 探 地 质 队 的 工 作 站 上 分 析 ,给
照 对 现 有 的 书 面 资 料 分 析 地 质 构 造 ,不 能 充 分 利 用
料 能够随 煤矿 生产 进行 全程 动态 解释 ,提 高三 维地 震 成 果 利 用 水 平 ,以 便 解 决 更 多 的 地 质 问 题 。 中 国 矿 业大 学 开 发 “ 煤矿 三 维 地震 数 据 动态 解 释 系统 ”
煤矿地震数据管理系统
目前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均为安装在 U I N X系统下的工作站上 ,过于专业化 ,而且价格 昂贵 ,煤矿 地质人员一般无法使用 。因此 ,煤矿地质人员急需一种 安装在微机上 ,基于 WI D WS 台,价格便 NO 平 宜 、简单易学 的、具有基本解 释功能的地震数据管理系统 。它将使得地震资料能够随煤矿生产进行全 程动态解释 ,提高 三维地震成果利用水平 ,以便解决更多的地质 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 ,中国矿业大
学资源与地球科学 学院开发 了 “ 煤矿地震数据 管理 系统” 。 煤矿地震数据 管理 系统具有 以下主要功 能 :
1 )地震工 区数据管 理。包 括建 立工 区数 据库 、将 U I E Y格 式 的三维数 据体 转换 为 P NX S G C一
SS G E Y格式等 。 2 )钻孔资料管理 。根据钻孑 ( L 包括井巷工程 和回采过程中 ) 的见煤深度资料计算速度 场 ,可 以对 速度场实 时刷新 。 3 )地震剖 面显示和输 出。对 三维数据 体 的 Il e 面、Cosn 剖 面、联 井剖面 和任意方 向剖 ni 剖 n rs i le 面进行显示 和输 出。 4 )地震切 片显示 。对三维数 据体 的时间切片和沿层切 片进行显示 。 5 )地质剖面显示 。在显示地 震剖面的同时 ,在另一窗 口显示所对应 的地质剖面。 6 )地震标 准层位追踪与拾取 。包括三种层位拾取 方法 ,手动拾取 、半 自动拾取 和 自动拾取 。同 时 ,也 可以利用其它解释系统得 到的层位数据 。
煤
炭 工
程
21 第 1 0 0年 1期
释放 ,使煤 的坚固性增加 ,即增高 了煤 自身抗 突出的性能 。该技术依据卸压 区和突 出危险性 的之 间的
关 系 ,利用射流破裂煤 ( 石 ) 理 ,在工 作 面前 方 足够 距 离 内 ,形 成一 个 由 “ ” 到 “ ” 岩 机 点 线 ,由 “ ”到 “ ,由 “ 线 面” 面”到 “ 整体” 的卸压 区 ,从而达到安全防突的 目的。
矿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Serial No.571November.2016现代矿业MODERN MINING总第571期2016年11月第11期郭占峰(1966—),男,高级工程师,042100山西省宁乡县。
矿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郭占峰1程增庆2郭欣2葛佳伟2王建忠1(1.山西华晋韩咀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摘要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采集系统的动态范围与地震勘探成果精度相关,煤炭全数字三维地震资料成像质量与空间采样密度、观测系统相关。
详细分析了煤炭采区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三维地震数据目标处理技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属性解译技术。
研究表明:煤炭采区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处理时间剖面上的煤层波频带宽度达到160Hz 以上,煤层波的主频为110Hz ,可有效识别落差5m 的断层及巷道。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采样密度观测系统属性解译煤炭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大动态范围的数字检波器接收、高空间采样率及高叠加次数、精细的目标处理及地质解译[1-2]。
地震勘探系统动态范围的提高是地震勘探精度的关键,光点仪器和模拟仪器的动态范围小于40db ,虽然检波器的动态范围为60db ,但地震勘探系统的动态范围为40db 。
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的发展,地震勘探系统的动态范围增加至60db ,地震勘探系统的动态范围主要受模拟检波器动态范围的限制,目前数字检波器的动态范围已增加至90db 。
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煤炭采区落差大于5m 的断层,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识别合格率高达80%。
为进一步推动矿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对该技术的数据采集技术、三维地质目标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属性解译技术进行探讨。
1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煤炭采区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保真度,从观测系统设计角度,需考虑如下问题:(1)煤炭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采用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数据,不仅能提高高频弱信号的接收能力,而且可提高低频弱信号的记录能力,实现宽频带记录,记录中不产生50Hz 的工频干扰,数字检波器的低频可达1Hz ,高频响应优异。
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在矿井地质预测中的应用
根 据对 煤 矿 地震 数 据 的实 际 使 用 情 况 2 应 用情 况
分 析 ,三 维 地 震 动 态 解 释 系 统 分 为 “三 维
工 区管理 ”、“数 据 体 剖 面 显 示 ”、“数 据 体 2.1 系统 功 能应 用
2R
三维 地 震是 矿 井 开 采过 程 中广 泛 应 用 切 片 显示 ”和 “地震 属 性技 术 ”四部 分 。
的勘 探 技 术 ,在 采 区设 计 优 化 、避 免 和 减
(1)三 维 工 区管 理 是 系统 使 用 的 数 据
少 地 质 风 险 、优 选 采 煤 方 法 等方 面起 到 重 体文 件 与其 他 系 统使 用 的数 据 体 文件 之 间
刘振 东 裴 龙 胜
(开 滦 钱 家 营 矿 业 分 公 司 ,河 北 唐 山 063300)
摘 要 :应 用三 维地 震 动 态 解释 系统 ,把 三 维 地 震信 息 与 煤 矿 生产 过 程 中所 获得 的 地 质信 息相 互 融合 ,解 决更 多与煤 矿安 全 生产相 关 的地质 问题 。该 系统 提 高 了地 质 预 测预 报 的精 度 ,在 此 ,主要 介 绍 该 系统 应 用过 程 中的 实例 。 关 键 词 :三 维地震 ;动 态 解释 ;预 测 预报 中 图分 类号 :TD163 文献 标 志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6—0898(2O16)0l一0028—05
第 1期 2016年 3月
水 力 采 煤 与 管 道 运 输
H YDRA ULIC C0AL M INING & PIPELINE TRANSP0RTAT10N
NO.1 M ar.2016
DOI:10.14187/j.cnki.cnl3 —1185/tn.2016.01.006
浅谈井中三分量磁测数据处理
Sub done()
k— InputBox(”输 入 层 数 ”)
Forl=1Tok ‘计 算每 层插值 ’
hi===Abs(Cells.Item (1+ 2,1).Value)
h2一 Abs(Cells.Item (1+ 3,1).Value)
FOrh— h1 Toh2~ 1
Cells.Item (h + 2,7).Value — h Cells.Item (h + 2。8).Value — Cells.Item (1 + 2,2).Value + (h — h1) * (Cells.Item (1+ 3,2).Value — Cells.Item (1+ 2,2).Value)/ (Cells.Item (1+ 3, 1).Value — Cells.Item (1+ 2,1).Value) Cells.Item (h + 2,9).Value — Cells.Item (1 + 2,3).Value + (h — h1) * (Cells.Item (1十 3,3).Value — Cells.Item (1+ 2,3).Value)/ (Cells.Item (1+ 3,1).V alue — Ceils.Item (1+ 2, 1).V alue) N ext h N ext 1 End Sub
1 井 斜 数 据 处 理
在实 际 的工作 中 ,钻 井是 要求测 斜 的 ,一般 是要
求 点距 50 m 或者 在 进 、出矿 层位 置 加 密测 量 ,而 一
般 三分量 磁 测 的点 距 为 1 m,为 了 匹配 三 分 量 的 间
隔 深度数 据 ,对测斜 深 度数据 做线性 插值 ,获得 与磁 测 数据 等问 隔 的测 斜 深 度 数 据 ,设 采样 深 度 分 别 为
石油地质勘探中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研究
石油地质勘探中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研究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征,获取地下岩石及矿产资源的信息。
而地震数据处理则是地震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采集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从而为地质学家提供更准确的地质结构模型和油气资源勘探目标的定位。
本文将探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研究。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中的构造解释、沉积研究、油气储层预测、油田开发和油藏管理等方面。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噪音、提高分辨率、增强地震信号,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地震解释结果。
在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首先需要进行静校正。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下的地层速度差异会引起地震道数据的时间延迟。
静校正的目的就是通过找到和消除这些时间延迟,使地震道数据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这一步骤的准确性对于后续的处理和解释过程至关重要。
静校正之后,还需要进行深度偏移校正。
在地下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重建地下地层模型,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校正。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准确的地层信息,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成像和解释。
通过应用各种图像处理方法,将三维地震数据转化为地质学家可以理解和解释的地层模型。
在成像和解释过程中,可以利用地震数据的反射强度、极性和相位等信息来判断地下地质结构和矿藏性质。
这些信息对于石油勘探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还可以应用于预测油气储层的存在和性质。
通过研究反射振幅和干涉等特征,可以获得油气储层的位置、厚度和产能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提高勘探效率和油气资源的开采率。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算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的兴起,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在潘一矿井的应用
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在潘一矿井的应用郭庆;衡伟【期刊名称】《煤矿现代化》【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1551(1)工作面位于潘一矿东部下山采区,为潘一矿13-1煤层保护层工作面。
为了查明1551(1)工作面“地质异常带”的发育变化规律,利用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依据波形强弱变化解释地质异常情况,但凭波形强弱变化解释无法判断“地质异常带”是无煤带还是地质构造及其边缘,根据1551(1)工作面下顺槽现场跟班实际探测的钻孔地质资料,结合11-2煤层顶板岩性赋存特征综合分析,准确的预测了“无煤带”的边缘,给领导决策及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为保护层回采及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效指导。
比工作面在“无煤带”前做切眼多回采340m,多回采煤量约15.3万t,按t煤300元价值计算,为矿创造了4590万元经济效益,同时也扩大了13-1煤层被保护层开采面积,于此带来的安全与隐形的经济价值十分显著。
【总页数】3页(P57-59)【作者】郭庆;衡伟【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地质测量一科安徽淮南 232088;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地质测量一科安徽淮南 232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6【相关文献】1.矿井通风监测系统与三维通风仿真系统信息融合研究与应用 [J], 季现伟2.远程三维云桌面系统在地震解释上的应用 [J], 刘永军;陈玉洁;祁雯;常润明3.三维可视化矿井通风系统在建新煤矿通风系统技改中的应用 [J], 王贵余4.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在张双楼矿局部通风系统调整中应用 [J], 罗武贤5.Ventsim三维通风仿真系统在五虎山矿井通风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J], 刘永兴;周和平;杨志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制与开发
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制与开发匡伟;李德春;赵娟娟;崔伟雄【摘要】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是一项工程量庞大的野外作业,根据现阶段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实际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把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到野外采集中,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结合目前勘探队和煤矿管理人员的需求,研制并开发了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工区管理,文件管理,炮点、检波点分布及覆盖次数定量计算,施工面积统计,方位角、炮检距计算,单炮记录定量分析、统计及交互评价等.系统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09(033)006【总页数】4页(P723-725,732)【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煤矿;管理信息系统;定量分析【作者】匡伟;李德春;赵娟娟;崔伟雄【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TP31三维地震勘探是煤矿构造勘探中精度最高的方法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推广以来,在各矿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随着煤矿生产开采的进行,对构造控制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勘探精度是煤矿生产设计首选之策。
对于三维地震勘探,前期野外数据采集尤为重要。
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地表条件的复杂性,环境噪声人为因素等影响,如何对野外数据采集进行科学、全面地质量监控,是保证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和继续扩大三维地震勘探应用范围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质量控制,特别是野外数据采集施工质量,在现阶段主要还是通过施工方的自律,业主方和监理方的检查和监督来实现的,但从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施工特点及现阶段市场状况看,有以下几点已成为质量监管的难点:(1)野外数据采集每天由数万个检波点和数百个炮点,采集数据量大,质量控制范围广,难以做到全面管理;(2)施工环节多,从招投标、设计、野外生产、数据处理、中间成果、提交报告等也为质量控制带来不便;(3)采集质量的监控以及评价基本由手工来实现,烦琐的工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很难保证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工作也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4)对于国内外采集质量管理软件,大多是在基于工作站的Unix平台下操作,其价格昂贵,而且使用不同于Windows系统界面,使用难度较大。
复杂地质煤矿中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及应用
复杂地质煤矿中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及应用李忠【摘要】针对常规三维地震解释在复杂地质条件采掘过程中地震信息利用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以同发东周窑煤矿为工程背景,对三维地震部分区域进行动态解释分析,为5200工作面的布置及工作面平巷掘进进行精细解释、实时导向,提高了三维地震信息利用水平.通过实践可知,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能够为复杂地质矿井准确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Targete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eismic data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in the mining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yna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is proposed.Taking the Dongzhouyao Coal Mine as the study object, dynamic interpretat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areas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nd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nd real time guiding are implemented for the layout of the No.5200 working face and the tunneling.The practice show that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ynamic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 is practical,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nd be conducive to mine safety and efficiency.【期刊名称】《山西焦煤科技》【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复杂地质煤层;三维地震;动态解释【作者】李忠【作者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同 037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63+.1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成果包含了地下构造及岩性信息,为煤矿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与其他勘探方法相比,其勘探周期短、精度高,因此在煤矿勘探阶段得到普遍认可[1-4]. 但在煤矿采掘过程中,特别是复杂地质构造条件的矿井,为保证安全高效生产,采区内小断层、陷落柱、异常区、火成岩侵入区、煤厚变化带等重要地质构造亟待查明,准确预测、实时导向采掘工作面就显得尤为重要[5-6].然而,常规三维地震在煤矿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地震资料与实践不能完全结合,成果利用率低,不能充分指导采掘工程。
三分量地震数据在线分析系统:方法和初步结果
三分量地震数据在线分析系统:方法和初步结果
Kedr.,OK;郭铁栓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给出了三分量地震台地震数据自动在线分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算法以及
初步实验结果。
数据处理分为4步:(1)用基于能量的r检测器进行初步检测和信号到时估算;(2)精取信号参数(到时、振幅、周期和尾波持续时间);(3)用偏振分析估算地震射线的方位角和入射角;(4)对对一个固定的震源深度,刷远震P波挖估算事件的参数(震中坐标、发震时刻和震级)。
在哈萨克斯坦东部的一个实验地震台上,用命名为“SEISMOSTAN
【总页数】13页(P67-79)
【作者】Kedr.,OK;郭铁栓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3
【相关文献】
1.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的研究与解释新方法 [J], 陈明震
2.一种可靠的强噪声三分量微地震数据初至拾取方法 [J], 程一鸣;李怀良;庹先国;
王耀彬;王亚娟;沈统
3.宽方位地震资料方位各向异性处理——以大庆长垣三分量地震数据为例 [J], 张
丽艳; 李昂; 刘建颖; 杨建国; 陈志德
4.基于LabVIEW的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J], 张家声;王广科;高一峰;魏建山
5.基于MEMS与LwIP的煤矿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J], 王怀秀;仇帅;朱国维;陈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井地震勘探及地震数据信息处理
矿井地震勘探及地震数据信息处理为了满足矿井地震勘探工作的要求,做好地震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是必要的,这事关整个矿井工程的效益及其安全性。
通过对矿井地震勘探体系的健全,可以提升地震数据的处理效率,这离不开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针对复杂的地质状况进行有效性的分析。
标签:矿区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方案;数据分析;三位波场信号;观测及分析1 关于矿井地震勘探概念及井下工程设计环节的分析在矿井地震勘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复杂地势状况。
比如复杂的风氧化带状况。
这种风氧化带呈现水平面分布状况,它的分布呈现无规律性,正是由于这些状况的存在,导致了井下超前探测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困难。
在实践应用中,矿井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它的噪声比较大,工作空间比较小,需要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相关观测系统的设计。
为了有效应对复杂的地质状况,需要进行矿井地震勘探系统的应用,该系统涵盖着很多体系,比如地震小排列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通过对有效性的数据处理方式的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分辨率的有效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矿井地震勘探设备,能够进行煤层内部信息的有效接收。
相关的地质勘察资料显示,该区域的风氧化带分布状况不均匀,它的横向厚度变化比较大,具备较大的产状起伏差异性,这位后期数据处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加大了风氧化带的水平方向物性差异,有利于下阶段超前探测工作的开展。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沿着迎头水平方向,进行三条平行侧线的布置,确保其铺满整个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波器间距的控制,进行偏移距的控制,进行一定数量测点的布置,需要沿着水平方向进行铺设,保证其足够多的测点。
再巷道测需要进行两条侧线的布置,做好测点间距、偏移距、检波器间距等的控制。
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条件及探测要求,进行相关数量测点的布置,具体信息如图1所示。
2 做好地震数据信息的处理及分析工作为了满足矿井地震勘探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好地震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这需要实现地震数据信息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在西四采区的应用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在西四采区的应用摘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将原有的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从而提高地质成果精度,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保障。
关键词:三维地震、精细、安全潘二煤矿西四采区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分为三期。
先期三维地震勘探为西四采区中部块段;二期三维地震勘探为紧邻先期块段的上下部两个块段。
近年来,随着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硬件软件的更新,地震资料分析、解释手段多样化,使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进一步提高。
以往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受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限制,对主采煤层及底板灰岩的解释精度不高,与满足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存在差距。
为充分利用已揭露的巷道及钻孔资料,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将原有的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
重点解释A组煤至奥灰段的断裂构造、陷落柱、溶洞等,标定C31组灰岩层位及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利用多种属性解释技术,提高地震地质成果精度。
1、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1.1地层。
勘探区为全隐蔽式煤田,自上而下赋存有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
地层由老至新如下:奥陶系中下统马家沟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上二叠系统石千峰组()及第四系()。
1.2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统山西组、石盒子组,共划分为七个含煤段。
第一含煤段:含煤2~3层,主采煤层1、3煤位于中、下部。
本层厚度68~83m,平均厚度约73m。
第二含煤段:含煤主要有11层,编号为4-1~9煤,大致以两层为一组分布于中、上部,本层厚度124~145m,平均厚约127m。
第三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砂岩组成。
下部以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含煤3层,其中11-2煤为主采煤层。
该段厚度86~120m,平均厚约97m。
第四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白色砂岩组成。
下部以中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全区发育。
其上为紫红色含鲕状花斑泥岩,分布稳定,是淮南矿区主要煤、岩层对比标志层;中部以煤层的泥岩为主,煤层共发育4层,编号12~15煤,其中13-1煤为主采煤层,13-1与14煤之间常有极不稳定煤层,分布无规律;上部以泥岩为主,内有2~3层泥岩呈现紫红色、黄绿色花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手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物探仪器研究室2006.2目录一原理................................................................................................................................ - 1 - 1.1 地震波波动方程................................................................................................ - 1 - 1.2 地震波的形成与描述........................................................................................ - 2 - 二使用范围...................................................................................................................... - 10 - 三程序.............................................................................................................................. - 12 - 四文件.............................................................................................................................. - 13 - 4.1 新建.................................................................................................................. - 13 - 4.2 打开.................................................................................................................. - 13 - 4.3 显示波形.......................................................................................................... - 14 - 4.4 保存.................................................................................................................. - 14 - 4.5 另存为.............................................................................................................. - 14 - 4.6存为位图........................................................................................................... - 14 - 4.7 重载当前文件.................................................................................................. - 14 - 4.8 关闭.................................................................................................................. - 15 - 4.9 文件拼接.......................................................................................................... - 15 - 4.10 文件识别........................................................................................................ - 15 - 4.11文件转换......................................................................................................... - 16 - 4.12 传送.......................................................................................................... - 16 - 4.13 最近文件........................................................................................................ - 16 - 4.14 退出................................................................................................................ - 16 - 五操作.............................................................................................................................. - 17 - 5.1 显示.................................................................................................................. - 17 - 5.2 缩放.................................................................................................................. - 17 - 5.3 显示风格.......................................................................................................... - 18 - 5.4 规一处理.......................................................................................................... - 18 - 5.5设置................................................................................................................... - 18 - 5.6 头参道参.......................................................................................................... - 19 - 5.7选择颜色表....................................................................................................... - 20 - 5.8 道操作.............................................................................................................. - 21 - 六预处理.......................................................................................................................... - 22 - 6.1 叠加.................................................................................................................. - 22 - 6.2 抽道集.............................................................................................................. - 22 - 6.3 三分量叠加...................................................................................................... - 23 - 6.4 道数运算.......................................................................................................... - 24 - 6.5 时空切除.......................................................................................................... - 25 - 6.6 振幅平衡.......................................................................................................... - 27 - 6.7 零漂校正.......................................................................................................... - 28 - 6.8 二次采样.......................................................................................................... - 28 - 6.9 空间混波.......................................................................................................... - 28 - 6.10 数理统计........................................................................................................ - 29 - 6.11 信号平稳化.................................................................................................... - 29 -七数据处理...................................................................................................................... - 30 - 7.1 频谱与FFT ...................................................................................................... - 30 - 7.2 数字滤波.......................................................................................................... - 33 - 7.3 FK谱滤波......................................................................................................... - 35 - 7.4 三瞬滤波.......................................................................................................... - 37 - 7.5 相关褶积.......................................................................................................... - 38 - 7.6 反滤波.............................................................................................................. - 41 - 7.7 微积分.............................................................................................................. - 41 - 7.8 反褶积滤波...................................................................................................... - 41 - 八工程物探...................................................................................................................... - 43 - 8.1 折射波法.......................................................................................................... - 43 - 8.2 反射波法.......................................................................................................... - 44 - 8.3 手动解析.......................................................................................................... - 45 - 九工程检测...................................................................................................................... - 46 - 9.1 超前探测.......................................................................................................... - 46 - 9.2 桩基检测.......................................................................................................... - 50 - 9.3 弹模计算.......................................................................................................... - 51 - 9.4 强度计算.......................................................................................................... - 51 - 十窗口.............................................................................................................................. - 52 - 十一帮助.......................................................................................................................... - 52 - 11.1 帮助主题........................................................................................................ - 52 - 12.2 关于EMS ...................................................................................................... - 52 - 12.3 显示封面........................................................................................................ - 52 - 十二附录.......................................................................................................................... - 53 - 12.1 头参类:........................................................................................................ - 53 - 12.2 道参类:........................................................................................................ - 54 -一 原理1.1 地震波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因局部受力,引起弹性体的位移、形变和应力,以波动的形式用有限大的速度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动就是弹性波(应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