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海洋生态溢油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问题

合集下载

浅议突发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浅议突发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浅议突发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摘要: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的损害是巨大的,对因溢油污染所造成的生态损害进行索赔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完善海上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加强企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是环保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海上溢油污染生态损害因果关系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宽广的海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因陆源污染及对海洋的不当开发,海洋污染所造成的生态损害触目惊心。

特别是石油污染,因其污染范围的广泛性的持久性,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

一、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概念及特点(一)“生态损害”的法学界定生态损害是最近才提出的一个概念,首先是从司法实践中提出来的。

“生态损害是指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未遵循生态规律, 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超出了环境容载力而导致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任何部分或任何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的功能发生严重不利的变化。

”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损害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未遵循生态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超出了环境容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或功能发生严重不利变化的法律事实。

”归纳可得出生态损害主要是人们在开发环境资源时未注重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环境的功用受损。

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损害日益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生态损害一旦发生,对整个生态系统会造成重大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海上溢油事故生态损害的界定海上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有重大的影响。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是指:“因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海底输油管道、石油运输、船舶碰撞以及其他突发事故造成的石油或其制品在海洋中泄露而导致的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破坏及海洋服务功能的损害。

”一个完整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包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它能带给人们的不仅包括各种海产品和矿藏资源,其生态价值也不能为人类所忽略。

海洋生态系统以各种形式满足着人类发展的各种需求。

然而,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却对海洋的生态造成巨大损害,严重影响海洋各种价值的发挥。

海上油污损害及赔偿

海上油污损害及赔偿

海上油污损害及赔偿
根据《一九九六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一九九四年议定书》规定:海上油污损害是指由于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而在船舶之外因污染而造成的灭失或损害。

海上油污损害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受海上油污损害的受害人有权在下列范围内向损害人提出损害赔偿:
一、由污染造成的灭失或损害。

指由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

二、采取预防措施的费用。

指油污事件发生后,为防止或减轻污染损害而由任何人采取的任何合理措施。

三、采取预防措施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

这种情况的油污损害赔偿,应考虑以下三项原则:
1、严格责任原则
2、充分、完全赔偿原则
3、船舶所有人的责任限制原则
受海上油污损害的受害人不得向下列人员提出油污损害赔偿要求:
一、船舶所有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或船员;
二、引航员或为船舶提供服务的非属船员的任何其他人;
三、任何承租人(包括光船承租人)、船舶经理人或经营人;
四、经船舶所有人同意或根据有关主管当局的指令进行救助的任何人;
五、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人;
六、第三、四、五项中提及的所有受雇人或代理人(由于这些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损害而毫不在意的行为或不作为造成的油污损害除外)。

下列原因造成的海上油污损害不负赔偿责任:
一、战争行为、敌方行为、内战或武装暴动,或特殊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抗拒性质的自然现象;
二、第三者有意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不为;
三、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政府或其它主管当局在执行其职责时的疏忽或其它过失行为。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司法界对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所涉的法律问题的讨论,在逐步引向深入。

本文仅就在讨论中有争议的几个具体法律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统一认识。

1. 对我国《海商法》第208 条第(二)项的理解我国《海商法》第208条第(二)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油污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适用《海商法》第11 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

这一规定出自于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简称76 年公约)第3 条第(2)项,“实施中的1969 年11 月29 日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简称69CLC),或其修正案或议定书规定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适用本公约的规定。

这一条文明确地说明了,69CLC 所调整的油污损害赔偿,不适用76 年公约,换言之,69CLC 不调整的油污损害,仍属76年公约所调整的限制性债权。

[2]我国《海商法》第208 条第(二)项规定,实质上与76 年公约的规定是相同的,排除对《海商法》的适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我国参加的”;二是“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排除对《海商法》的适用。

《海商法》第268 条同时规定,有涉外因素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这就是说,没有涉外因素,尽管也是69CLC“规定的”油污损害,但仍然适用国内法,即适用《海商法》第207 条的限制性债权。

因此,不能认为,凡是69CLC “规定的”油污损害都不适用我国《海商法》第207 条的规定,而是CLC 对我国有约束力的范围内的油污损害不适用《海商法》第11 章的规定。

[3]2.如何理解《海环法》[4] 第97 条的规定《海环法》(1999 年)第97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海洋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与《民法通则》第142 条、《民诉法》第238条、《海商法》第268 条、《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3 条不同的是,本条既没有放在涉外篇,也没有用涉外因素加以限制。

国际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国际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国际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制度研究海洋是人类珍贵的资源,海洋环境则是地球环境非常重要的一员。

海洋环境中的污染源,泄油事故占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来自于石油泄漏,海洋石油污染排放和海上作业过程中的溢油排放。

一系列相关国际立法也由国际社会为解决此类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相继出台了。

然而,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快速发展和他们的科学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溢油事故风险增加,意外漏油,漏油事件频繁发生。

海上溢油事故赔偿责任制度如何建立健全,及时有效的赔偿为污染受害者提供,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标签: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一.海洋油污的产生及危害19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石油需求剧增。

世界油轮吨位,在海上运输,数量迅速增长带来的繁荣,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油污染事故,带来了巨大的海洋环境损害、公私财产损害、海洋资源破坏等风险。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载明,海洋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根据该描述,石油及其制成品在勘探开发和运输、消费过程中进入海洋即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污染。

海洋油污是指船舶或其它海上装置在正常营运或者发生事故时溢出或者排放油类货物、燃料油或其他油类物质对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

海洋油污的产生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船舶运输,自然渗漏,陆源。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许多海底区域的沉积岩中蕴藏着油、气资源。

主要有海上碰撞溢油,作业事故排油,石油平台引起的排油,石油开采中未达标含油污水的排放。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便是海洋运输,海洋的油类物质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便是船舶。

船舶油污染主要有两种情况,操作污染和污染事故。

石油、天然气从海底包含油、气构造的岩石顶部的裂缝溢出即形成渗漏。

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法律研究

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法律研究

62 WORLD ENVIRONMENT 2019年第4期 总第179期
在2011年《油污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曾有针对 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的讨论,有关人士认为天然渔 业资源中长期损失作为油污损失的一种形态,相当于 “CLC”中的“环境损害”。但是在《油污司法解释》出台 后,该问题不再具有价值。第九条规定的“对受污染的 环境已采取或将要采取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类似于 侵权法上的“恢复原状”,当然包括对渔业资源的恢复 措施,渔业资源长期损失可以得到赔偿。
(一)财产损害与预防措施费用 财产损害是传统侵权法规范的赔偿类型。预防性 措施主要是指清污费用,由清污机构索赔。虽然清污 机构有可能是海事主管机关,因而引发关于清污费用
是民事债权还是行政费用的性质争议。但回归问题的 本源,性质之争还是起源于如何才能保证清污费用被 合理清偿的考虑。目前清污费率缺少统一行业标准, 在司法中曾采取由法院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其中船舶 配员的劳务、燃油费等逐一评估认定,这种方式较为 繁琐。
此外,应当区分恢复期间损失和恢复措施费用, 避免重复索赔。恢复措施费用已为实践广为接受。但 是恢复期间损失随着中国《索赔办法》的出台逐步在 实践中被讨论。对两者应当进行严格区分,例如“为恢 复因污染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损害,渔政监督管理机 关在相关海域投放鱼苗所产生的费用就应当认定为 恢复费用,不应作为恢复期间损失重复进行计算”。根 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恢复期 间损失应当由海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索赔,恢复措施
费用则由渔政监督管理机关索赔。但是随着中央和地 方机构改革,两项也可能由统一的机构索赔。
(四)财产损害和环境损害引起的收入损失 船舶油污在渔业领域构成的影响核心为三类:其 一,养殖水产品面临的损害;其二,天然水产品数量的 降低;其三,鱼量、海水质量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而构 成对依赖生物繁殖的渔民作业活动的负面损害,而造 成的经济损失。第一种属于渔民财产损失;第二种归 于渔业资源损失,由国家索赔;第三种属于《油污司法 解释》中因环境污染导致的收入损失。渔民、养殖户等 基于《海域使用管理法》等规定的海域使用权、捕捞 权,因为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损,在恢 复期收入减少,这些属于因环境损害引起的收入损 失。 在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组织发布的指导性手册《索 赔手册》中,经济损失包括间接损失和纯经济损失。纯 经济损失是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财产虽然没有被污染 但是遭受了收入的损失。间接损失是财产所有人或者 使用人因其财产遭受溢油污染而导致的收入损失。纯 经济损失涉及的不仅是客观性的判断还有主观价值 衡量。所以在司法上是否可赔付,主要依赖立法者的 价值选择。虽然《索赔手册》在中国不生效,但是中国 2011年发布的司法解释一定程度上沿用了《索赔手 册》中的赔偿项目规定。《油污司法解释》第九条第二 项为间接损失,第三项因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则为理 论上的纯经济损失。

我国船舶油污损害国内立法状况及燃油公约法律效果

我国船舶油污损害国内立法状况及燃油公约法律效果

我国船舶油污损害的国内立法状况及燃油公约的法律效果摘要:我国对船舶溢油发生事故造成的民事赔偿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出现重”公法”轻”私法”的局面。

我国最新出台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建立我国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制度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高。

关键词:中国船舶油污立法一、国内油污立法关于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在国际公约方面,我国仅加入了1969年、1992年clc公约及2001年燃油公约,1996年hns公约我国尚未加入。

在国内立法上,我国尚没有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专门立法,涉及这方面的规定仅散见于不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且一般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明显操作性不强。

主要的有关国内立法有以下几种:(一)《民法通则》该法第117条规定;”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油污的规定,油污环境造成他人损害,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可见,《民法通则》仅对油污损害赔偿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二)1993年《海商法》《海商法》没有对油污损害赔偿作出专门的规定,仅在第11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第208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能按照该章规定享受责任限制”。

(三)2000年《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环法》)1999年修订的《海环法》于2000年4月1日起生效。

该法第66条规定:”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第90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法律救济问题

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法律救济问题

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法律救济问题【摘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 条第2款对海洋生态损害的救济问题作出了规定。

但该款规定过于简单原则,造成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现有关于船舶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并没有将海洋生态损害涵盖在内,而一些国家国内法院已有相关司法实践。

为此急需探索建立一套新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明确索赔主体、索赔范围和赔偿标准等问题,使我国的海洋生态损害救济有法可依。

【英文摘要】Section 2,Article 90 of China’s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provides for the legal remedy for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But due to the too simple provision of this clause,many issues arising in practice. Thos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n the oil pollution damage by ships don’t cover the mari ne ecological damage. Meanwhile, some domestic courts of some countries have had relevant judicial practice. So,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new rules on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in China, specifying the exact claimants, the scope for compens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indemnity,with the aim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legal remedy for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关键词】海洋生态损害;法律救济【英文关键词】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legal remedy【正文】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上交通、石油勘探开发、海洋渔业等生产活动日益繁忙,船舶突发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风险不断加大。

中国沿海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中国沿海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l Shi ig d 5 W or ppn 8
_
_

 ̄" 界海运
法律 海 运 实 务

保护法 》 ( 正案 );⑤ 中国海事局制定 的于 19 年7 1 修 99 月
目前国 内赔偿水 平来看 ,要求船东按 照 1 9 年C 规定 的 92 I C
日实施 的 《 船舶载运散装 货油防污监督管理办法 》。 从 以上 规定可 以看 出 ,我闰长期 以来 一直对船舶油 污 责任实行强制保 险制度 ,而且 该制度适用 于航 行周 内航线
《 海洋环境保护法 》规定 ,如油 污损 害是 由于第三方的过 失所 造成 的 ,则 由第 三方 对油 污损 害负责 ,而 免除 了漏
油船所有人 的责任 。根据 以上规定 ,我们 可以得知我国实
涉外 因素 ,那此 类案件是适用C C L 还是适用 中国的国内法 呢?对此 ,理论界 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这也给实务 中案 件的处理带来 了很大麻烦 。
部关于船舶油污损 害赔偿 的专 门立法 ,凶此 ,司法实践中
对船舶污染案件 的处理在 国内法 中找不 到有关 责任限制 、 赔偿范 围 、赔偿原则等可供直接援 引的法律条 文 ,而我国
法是与 “ 谁漏油谁 负责”的国际通行原则相违背的 ,如按
照我 同的规定 则会出现如上所述的第 i方责任人是否享有 海事赔偿责任 限制 的问题 。并且 ,我国的做法也使我 国的
成 的油污 损害 ,不论 其本 人 、船长 、船员 ,或 其他受 雇
人员是否有过错均需承担赔偿责 任。然而 ,在国内 ,根据
油污损 害民事责任公约 》 ( 简称C C)的缔约 国 ,因此 , L 此类 案件应优 先适用 C C 约 。然 而 ,对 于第 2 L公 种情况 ,

我国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法律机制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法律机制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法律机制问题研究作者:张子键全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多种以海洋为基础的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海运业、船舶制造业、海上石油开采等行业均在此列。

由此造成的海洋油污损害十分严重,对经济和环境影响巨大,但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模式,受害人维权困难。

本文从我国海洋油污现状入手,结合国际公约、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提出了改革海洋行政管理结构,完善海洋油污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等解决措施,以期对我国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构建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能源需求油污损害赔偿模式法律机制作者简介:张子键、全超,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038-03我国地处西太平洋沿岸,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拥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加上14000公里的岛屿海岸线,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4位。

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此范围内我国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能源、矿产和化学等资源,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加入WTO后的良好形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由此使得海洋运输业和船舶制造工业迎来了春天,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问题也随之来,由此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尤其是油污污染,给海洋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仅2010年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今年发生在渤海湾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和美国康菲公司合作项目漏油事故两次事件造成的恶劣后果,就让我们触目惊心。

海洋油污对海洋环境破坏性极强,对国家海洋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限制,所以加强海洋行政监管力度,完善海洋环境法律规范体系,构建切实有效的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保护油污受害人的利益就成为了摆在国家和业界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海洋保护与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

海洋保护与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

海洋保护与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海洋是地球上最宽广、最深邃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法律与政策,以规范海洋保护和污染治理。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洋保护与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

一、海洋保护的法律与政策1. 国际公约与协议为了协调各国在海洋保护方面的行动,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海洋保护的国际公约与协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该公约规定了各国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并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此外,还有《国际海洋污染防治公约》(MARPOL)等,以进一步限制海洋污染的发生。

2. 国家立法各国通过立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保护海洋环境。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和责任。

此外,还有《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以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3. 区域合作为了加强海洋保护,各国开展区域合作,成立了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

例如,欧洲联盟成立了海洋环境保护署(EMSA),负责协调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东南亚国家联盟也设立了海洋环境保护中心(MEPC),致力于保护东南亚地区的海洋环境。

二、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与政策1. 污染物排放控制各国通过立法和政策,对海洋污染源头进行控制。

例如,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限制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物排放。

此外,还加强了对工业企业、渔船等污染源的监管,加大对海洋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废物处理与回收海洋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环是废物处理与回收。

各国通过立法和政策,推动废物的妥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

例如,德国实施了“绿色点”计划,鼓励市民分类回收废物;日本采取了“3R原则”(减少、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

海上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的法律和实务探讨

海上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的法律和实务探讨

海上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的法律和实务探讨海上船舶溢油事件是一种严重的环境灾难,不仅造成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可能对周边海岸线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类情况,国际社会普遍建立了一套法律和实务框架,旨在保护海洋环境和人类利益。

本文将以海上船舶溢油应急预案为主题,从法律和实务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方面的探讨1.国际法框架目前,海上船舶溢油事件的法律框架主要由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国际船舶油污染防治公约》(MARPOL)和《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和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公约》(OPRC)等国际公约构成。

这些公约规定了船舶所有人和经营者的责任,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以及损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则。

2.国家法律制度各国根据国际公约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法律制度,以确保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

这些法律制度往往包括:明确溢油责任的相关法律,如国际责任和补偿基金法;明确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明确船舶管理和监管的法律,如港口管理法等。

二、实务方面的探讨1.预案编制与管理为了应对船舶溢油事件,相关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预案编制和管理体系。

预案编制包括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船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并承担起相应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预案管理包括定期的检查和更新,以确保其适应各种新情况。

2.应急响应机制船舶溢油事件需要迅速有序的应急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溢油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为此,应建立具备应急响应能力的机构或组织,负责以下工作:监测、报告和评估溢油情况;调度和协调应急响应资源;组织和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置后处理。

3.国际合作机制由于船舶溢油事件常常跨越国界,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如IMO的溢油应急计划,共享经验和技术,加强溢油应急预案的协调与合作。

此外,也应加强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溢油事件带来的挑战。

建立健全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国际公约启示

建立健全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国际公约启示

建立健全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国际公约启示赵若星 李光春*内容摘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理念和完善海洋环境立法,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由船舶及海上作业事故造成的溢油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风险增加,且对海域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立法,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均不完善。

随着海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性逐渐提高,建立健全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损害赔偿法律体系刻不容缓。

本文拟借鉴相关国际公约的特殊制度及其实践,分析我国国内相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健全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损害的赔偿法律制度,以遏制我国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并保障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HNS公约 巴塞尔公约 强制保险 赔偿基金一、问题的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需要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当前船舶及海上作业事故造成的溢油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可对涉及海域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和不易恢复的损害,故在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中,要重视海洋环境污染的相关立法。

我国进口原油大部分依靠海运,所以我国海域发生油污损害事故的概率非常高。

1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船舶在海上发生事故泄露污染物数量依次是燃油、原油、作为货物进行运输的燃料油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

2010年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水上运输船舶艘次数和运输量与2006年相比,船舶大* 赵若星,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李光春,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THE AUTHORS AND CHINA OCEANS LAW REVIEW1 郝会娟:《中国加入〈1992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的前景分析》,载《中华海洋法学评论》2019年第2期,第102页。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作者:冯红胜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所谓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是指违规建设项目用海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事故,必须对由其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害做出赔偿。

常见损害行为有海上溢油污染、违法围海填海、违法海洋倾废、违规海上施工和水下作业等。

一、法律规定对于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补偿的法律机制,业内已经呼吁多年,但在立法层面始终没有建立相应制度。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是《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创造,是我国唯一明确规定对环境本身承担责任的立法。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1款、第2款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第39条规定:“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船舶,港务监督可以责令其支付消除污染费,赔偿国家损失。

”《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制度缺陷1、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存在制度障碍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必然导致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纠纷也越来越多。

但在实践中诸多的赔偿纠纷却因没有适格的诉讼主体,从而使海洋生态损害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法律救济和保护。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诉讼制度,这就给保护海洋环境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

2、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范围缺乏法律规定我国目前相关环境法律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主要散见于《民法通则》第12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07条、208条涉及环境损害民事赔偿,但也都是原则性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

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

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

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摘要: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乃至全球石油勘探开发、跨海贸易、海洋渔业等生产活动日益繁忙,船舶突发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风险不断加大。

本文重点阐述了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分析了我国海洋溢油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该领域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洋溢油;海洋环境损害;法律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世界范围看,石油产地与消费地相分离的特征非常明显,石油供需格局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促使跨境石油贸易活跃,而石油海运凭借成本优势和灵活性已然成为跨境石油贸易的主要途径。

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近2/3的石油贸易通过海运完成[1]。

在海洋石油开采和海运等环节中,管理疏漏、操作不当以及意外碰撞等都会导致溢油事故。

除经济损失外,海洋溢油还会造成海洋石油污染。

疏水性的石油会在海面快速形成油膜,阻隔太阳辐射及大气与海洋之间的溶解性气体交换,从而严重阻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食物链传递,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3]。

因此,关注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严格海洋执法,并通过海洋执法实践经验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立法逐步完善,从而形成海洋立法和司法的正向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1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海洋溢油的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1海洋溢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受海上溢油影响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底栖生物。

对于约占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90%的浮游生物,乔冰[2]等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角度分析了海洋溢油的生物细胞学和毒理学的危害,包括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组织坏死或纤维化、后代成活率下降等,而浮游生物坏死的组织腐败变质后又会危害以其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

对于鱼类,溢油污染通常直接损害仔鱼的神经系统[6],而主要通过食物链间接伤害成鱼,另外,在石油污染的后期,大量的溢油残渣等物质依然会吸附于鱼类的鳃部最终导致鱼类患上烂鳃病[7]。

海洋保护与海洋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

海洋保护与海洋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

海洋保护与海洋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海洋作为地球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原因,海洋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实现海洋保护和海洋生态治理的目标。

一、海洋保护的国际法律法规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法律法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该公约于1982年通过,旨在确立国家对于海洋与海洋资源的管辖权和利益分配原则,为海洋保护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公约规定了海洋的边界划定、航行自由、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内容,为各国合作共同实施海洋保护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此外,国际社会还通过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和协议。

例如,1992年通过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另外,各个国际组织也制定了许多与海洋保护相关的规定,例如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则和国际海洋石油组织制定的海洋石油开采安全规范。

二、海洋保护的国内法律法规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海洋环境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实现海洋保护和生态治理的目标。

以中国为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海洋环境。

首先,中国于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

该法规定了对于海洋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鼓励开展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许多与海洋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例如海洋渔业管理法、海岸带管理条例等,以实现海洋生态治理的目标。

三、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与问题尽管各国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然而,实际的执行和效果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跨国界特性,国际合作和协调困难,导致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

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 约003年议定书
基金公约在CLC确定的船舶所有人第一位赔偿责任之外, 建立由石油业主(在缔约国接收海运油类的人)摊款基金的 第二位补偿机制。
1992年《基金公约》于1996年5月30日取得1971年 《基金公约》,我国仅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基金公约,内地 不适用该公约。
(C)地域:缔约国领土包括领海。
公约对持久性油类与非持久性油类定义
按照1992年基金2005年4月版《索赔手册》,区分持久性 与非持久性关键看油类在海洋环境条件下是否易快速蒸发而需 要清除。基金具体采用美国材料试验协会的试验方法D86/76或 者其以后的修订本,按体积至少有50%的碳氢化合物在340摄 氏度(546华氏度)时蒸馏,或者按体积至少有95%的碳氢化 合物在370摄氏度(700华氏度)时蒸馏,可视为非持久性油 类。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及其议定书
附则1——防止油污规则; 附则2——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附则3——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 附则4——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规则(尚未生效); 附则5——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 附则6-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
中国系该公约缔约国,已接受附则1、2、3、5。
(2)主要内容 (A)总吨位大于1000总吨船舶的登记所有人的强制保险或财
务担保;
(B)将责任限制问题指向适用《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 约》或者采纳该公约的国内法,但没有建立独立的责任限制 制度和专项的责任限制基金。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
一、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和国内立法 二、船舶油污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 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三、起草《规定》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近年来,海洋油气开发污染事件频发。

最近发生的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更是暴露出我国此类法律存在的多项监管漏洞。

如何完善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标签: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制度法律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有限的陆地资源已无法满足急剧攀升的人类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客观技术条件。

因此,近年来,地球迎来了新一波的海洋开发热潮。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接一次,越来越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

1967年,托利。

勘庸号油轮在英国附近海域因触礁搁浅而发生严重原油泄露污染事故,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一个外海钻井平台故障并爆炸,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事故发生后,漏油点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大量海洋生物及鸟类都受到严重影响,患病或死亡。

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及阿拉巴马州渔业更是陷入灾难状态。

在中国,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发生海洋石油气勘探开发污染事故41起。

而刚刚进入“十二五”时期,就在2011年06月21日前后,美国康菲公司所属蓬莱19-3油田出现严重漏油事故,已形成“劣四类”海水面积超过840平方公里,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

除去对海洋水质的破坏以外,漏油事件本身还会对周边物种生态、渔业水产养殖乃至于沿海居民健康构成持续性的影响。

尽管我国早在2000年就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

但是,由于当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多处于试验阶段,对未来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一些方面规定的不够全面、精确。

特别是对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在第九十条做了原则性规定,根本无法应对现在日益频发的海洋污染事故。

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受损渔民求偿过程中面临取证,定损,费用等方面的困难。

海洋倾废服务的政策与法规框架

海洋倾废服务的政策与法规框架

海洋倾废服务的政策与法规框架概述海洋环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和产业,但由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海洋倾废问题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框架来管理海洋倾废服务。

本文将对海洋倾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介绍和分析。

1. 国际政策与法规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海洋法条约之一,于1982年通过。

其第194条强调了各国对于预防、减少和控制污染的责任,并鼓励各国合作保护海洋环境。

该公约是国际海洋倾废治理和保护的法律基础,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指导。

1.2 《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公约》(MARPOL公约)于1973年和1978年修订,是全球最重要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之一。

该公约规定了海洋倾废的分类、控制和处理标准。

其中,附则V和附则VI 分别提供了针对垃圾和废油的规定。

各国签署该公约后,应根据其规定制定相应的国内政策和法规。

2. 国家政策与法规2.1 美国《洛杉矶港口维护和改进法案》该法案旨在保护洛杉矶港口及其水域的环境。

根据该法案,任何在洛杉矶港口倾倒废物的船只均需支付罚款,并承担其他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该法案还规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废物的分类和妥善处置。

2.2 日本《海洋污染防止法》该法律旨在预防和控制海洋污染,包括海洋倾废问题。

根据该法律,任何非法倾倒废物入海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并面临罚款和监禁。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于船舶、港口和海洋设施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废物的存储和处理措施。

3. 地区性政策与法规3.1 欧盟《欧盟海洋战略》欧盟通过《欧盟海洋战略》的实施,致力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同时加强对海洋倾废问题的管理。

该战略提出了数字化海洋、清洁海洋、安全与安全海洋等目标,并要求成员国通过立法和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

3.2 澳大利亚《海洋巡逻乘用船法》该法律旨在保护澳大利亚海洋的安全与环境,并规定了倾倒废物的规范。

国际公约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影响分析.doc

国际公约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影响分析.doc

国际公约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影响分析-海洋占地球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人类的生存发展与之息息相关。

随着对海洋开发的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对海洋的依存性也越来越大。

然而,与此同时,全球的海洋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因此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西方不少国家,早自60年代就开始先后制定了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法律、法规,为共同保护好人类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国家间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国际条约。

我国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自70年代未至今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89?、《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及《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1983?、《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等十余部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止海洋资源的污染起到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部分内容亦尚待进一步完善。

经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由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成为规范我国三百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法律。

原法实施十六年来,对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随着我国相继加入了一些国际公约和议定书,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权利、义务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们享有公约赋予缔约国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必须履行国际承诺,应当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予以体现,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修改相关法律规定予以解决。

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称修订法?在与《海洋法公约》的契合上,都有所变动,呈现出一定的系列性和适时性,并开始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接轨。

一、污染源禁止的扩大《海洋法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最详尽和最有权威的海洋行为规则。

国际公约体制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际公约体制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际公约体制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海域贸易和航运业务发展迅速,全球的海上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增加。

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海事领域最重
要的公约之一,对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约已经被我国所批准,我国民船在海外航行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已被明确规定。

但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涉及到赔偿责任的纠纷不断增加,而我国的相关
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
制度,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作出深入研究和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使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更加完善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关于公约的基本内容;
2、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规定的历史演变和现行法律制度的探讨;
3、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责任主体、损害赔偿
的界定和计算等问题的探讨;
4、对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建议与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调查实证资料为基础,进行法学理论分析,最终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四、预期结果:
预计该研究将对推动我国在国际海事公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我国船舶行业的竞争力有积极的影响,为政府及法律工作者在推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
提供借鉴,为我国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海洋生态溢油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问题□刘家沂内容提要 目前,就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的确定问题专家之间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关于生态溢油损害索赔及评估标准是否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不能作为损害索赔的范围,其不但违背了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和规定,且与我国国情不符;不仅如此,包括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标准的法律效力也应受到质疑。

本文从六个方面表达了对以上观点不同的看法,认为建立本国溢油损害赔偿法律机制完全符合对国际公约的履行义务,同时表明我国应参照国内法相关规定建立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侵权索赔法律。

关键词 海洋溢油 生态损害 “69国际公约”(CLC1969) 限制赔偿原则目前,就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的确定问题专家之间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关于生态溢油损害索赔及评估标准是否符合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有关专家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我国批准加入的《1969年民事国际油污损害责任公约》以及1992年议定书不承认将海洋生态损害列入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第二,《1969年民事国际油污损害责任公约》以及1992年议定书不承认评估标准依据模式推导的生态损害计算方法,其与国际公约的限制赔偿责任原则不符;第三,《1969年民事国际油污损害责任公约》以及1992年议定书是限制赔偿责任的国际公约,我国关于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为实际损失赔偿,因而违背了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第四,英国互保协会认为中国违背了国际油污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索赔手册》,对中国政府要求“塔斯曼海”案责任人赔偿海洋生态损失的做法强烈不满;第五,在中国尚未建立跟国际接轨的分摊损害油污基金的情况下,依据模式推导出来的生态损害计算方法尚不符合中国国情;第六,美国并非国际公约缔约国,参考美国油污损害机制确立我国生态损害计算标准,违背了对国际公约的履行义务。

对于以上观点,笔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立法技术上来说,国际公约只是规定了赔偿原则,并没有对赔偿范围直接作出明确规定,而是交由各缔约国的国内法解决,因此,我国关于海洋生态索赔的国内立法并不违背国际公约。

严格地说,《1969年民事国际油污损害责任公约》(以下简称“69国际公约”或CLC1969)第1条第6款关于“在运油船舶本身以外因污染而产生的灭失损害,并包括预防措施的费用以及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的规定,都不能明确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

而《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议定书》(以下简称“92国际议定书”或CLC1992)在前述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损害(不包括此种损害的盈利损失)的赔偿,限于已实际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的规定,虽然显示出CLC1992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视,但公约仍然没有对赔偿范围作直接规定。

①因此,从立法技术上来说,“69国际公约”和“92国际议定书”对污染损害的定义采用的是概括表述法,只是规定了认定污染损害的原则“因污染而产生的灭失或者损害”以及“已实际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然而对污染损害的赔偿范围没有作出列举,而是将“灭失或者损害”以及“合理恢复措施”的含义交由各缔约国的国内法解决,以回避对赔偿范围作出直接规定。

②加拿大、英国等缔约国都在本国的油污机制中对赔偿范围作了扩大公约赔偿范围的规定。

在优先适用没有相应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普通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有“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规定。

将海洋生态列入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并不违背国际公约的原则。

二、运用模式计算方法对溢油生态损害进行评估,并非国际公约所否定的方法,也没有违背国际公约的限制赔偿责任原则。

国际公约作为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当国内法与国际公约的规定不一致时,根据国际公约优先适用原则,当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执行;但是国际公约没有相关规定时,只能把国内法作为依据,因此对于海洋生态的索赔应按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

基于立法技术,“69国际公约”和“92国际议定书”没有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技术应适用哪一种方法,因此我国运用模式计算方法对溢油生态损害进行评估,并非国际公约所否定的方法。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是依法进行索赔时法院用以参考的技术手册,其本身没有法律效力。

再者,运用模式计算方法评估的结论作为生态损害索赔的依据,也并非与国际公约的限制赔偿责任原则不符。

CLC1969规定的限制赔偿责任原则是在严格责任制度前提下制定的,并且要求在缔约国登记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油类货物的船舶,必须持有《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书》,以作为对限制赔偿责任的缓冲。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只是技术手册,模式计算方法评估的结果与法院认定的油污责任人应根据哪一种法律承担哪一种赔偿责任无关;因此,模式计算方法评估的结①②参见高雪雁:《船舶油污损害责任制度论》,载《海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辑。

参见王江凌:《浅论海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责任限额制度》,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5卷2期,第70—75页。

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海洋生态溢油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问题果属于环境侵权法律的证据范畴,与生态环境是否能够作为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是否违反了国际公约关于限制赔偿责任的规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

国际上对环境损害提起的诉讼,包括不可恢复的环境损害赔偿的诉讼有增无减,许多国家在司法实践中也认可了这一请求。

如意大利在1989年“Pat m os”案和1991年“Haven”案、澳大利亚在1995年“ok Tedi co”案中,都支持了原告的环境损害赔偿请求。

①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仅凭现有科技手段,要确定一场油污事故所导致的海洋环境的受损程度及责任人应赔偿的数额,确非易事。

但毫无疑问,海洋环境是油污事故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对其不予保护,不符合现代环保要求。

据预测,我国海域可能是未来船舶溢油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船舶油污事故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和风险在日益增大,我们不能因为其操作繁琐而回避该问题。

模式计算方法标准的出台首先使认定生态损害的价值有了可操作性。

三、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在于保护油污责任人的合法利益,保障油污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合理、充分的赔偿;限制赔偿责任只是国际公约赔偿原则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谈到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正是由于当时震惊世界的T ORREY C ANY ON油轮溢油污染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国际海事组织才会通过了“69国际公约”,其初衷并非保护油污责任人限制承担责任,更多地还是为了严格赔偿责任和保护油污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合理的赔偿。

C LC1969考虑到船舶航运事业的发展等原因,作出限制赔偿责任的规定,以适应船东的赔付能力;鉴于C LC1969并不能给油污受害人提供足够赔偿,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油污受害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于是C LC1969同时制定了强制保险的规定,国际海事组织接着通过了关于《1971年国际油污赔偿基金公约》(以下简称“71基金公约”或FC1971)。

FC1971的产生,是货主分摊油污损害原则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是C LC1969的延续,正如FC1971序言中所申明的,基金公约(FC1971)是责任公约(C LC1969)的必要补充。

根据“71基金公约”第2条第1款第(1)项,设立基金的目的是“在责任公约所不宜提供保护的范围内提供油污损害赔偿”,因此,对于C LC1969否定的期待利益损失等损失,FC1971原则上都予以赔偿。

也就是说,赔偿基金对油污受害人不能按照CLC1969的规定得到全部或足够的损害赔偿时给予赔偿。

C LC1992在以上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船舶所有人故意造成或明知可能造成此种损害而毫不在意的个人行为或不为所致的情况下,则船舶所有人不能享受责任限制”的规定,以制约CLC1969限制赔偿责任。

②因此,责任限制并非没有一定条件。

以上均可以看出,“69国际公约”和“92国际议定书”的立法意图并非限制赔偿责任,也没有确立实际损失赔偿原则,而是一个整体机制下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以偏概全地对待这个问题。

①②参见陈兵、陈映红:《试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原则和范围》,载《第十一届全国海事审判研讨会论文集》,第375—377页。

参见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31页。

在国际公约将赔偿范围交与各缔约国国内法解决以及海洋生态索赔只能依据我国国内法进行调整的前提下,就目前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责任原则,应当依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1款的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7条规定:“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以及其他关于环境侵权方面的规定予以确认。

据此,对于海洋生态损害侵权行为,侵害人对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须承担全部赔偿的责任,即赔偿受害人的所有实际损失,属于全部赔偿原则。

今后,我国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建设如何确立海洋生态索赔的责任原则,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四、国际油污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索赔手册》只是技术性文件,不是国际公约,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它可以成为司法机构审理案件的重要参考,但不能成为唯一依据。

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索赔手册》虽然对赔偿范围作了细致的规定,可以接受的索赔包括清污操作、财产损失、相继经济损失和纯经济损失,以及环境资源的损失等,但该手册只是技术性文件,许多国家在审理案件时根本不考虑手册的规定,甚至拒绝以该手册作为审理的参考,仅根据本国的法律原则进行案件的审理。

英国就是拒绝《索赔手册》作为法律依据的国家之一,例如英国在Landcat Ch案中,原告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的索赔可以得到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的支持,符合《索赔手册》的规定;但本案的Cu11fen 和Clerk法官认为基金的规定仅是一种内部规定,不管实践中国际油污赔偿基金是否支持此种索赔,法院都不会考虑《索赔手册》的规定;Landcatch公司将此案上诉至最高民事法庭枢密院,法官确认了一审确立的原则,认为普通法的规则不应改变。

①事实上,英国将“69国际公约”和“92国际议定书”分别转化为英国《1971法案》和《1974法案》,但英国法院否认《1971法案》和《1974法案》涉及赔偿范围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