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习题课选讲例题

合集下载

稳恒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稳恒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v qB
霍耳效应
2.对载流导线
— 安培力:
df Idl B
f Idl B
l
电流单位 A (安培)旳定义
3.对载流线圈 — 磁力矩:
M
m B
m NIS
第十一章 恒定磁场
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物理学教程 (第二版)
例 一无限长载流 I 旳导线,中部弯成如图所示旳
四分之一圆周 AB,圆心为O,半径为R,则在O点处旳
设电流都是均匀旳分布在导体旳横截面上,求:(1)
导体圆柱内(r < a);(2)两导体之间(a < r < b);
(3)导体圆管内(b < r < c)以及(4)电缆外(r > c)
各点处磁感应强度旳大小.
解 电流如图所示
作半径为 r 旳同心圆回路,
并以逆时针方向为回路正向.
b a +I
c
I
第十一章 恒定磁场
BD
E
第十一章 恒定磁场
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物理学教程 (第二版)
例 边长为0.2 m旳正方形线圈,共有50 匝 ,通
以电流 2 A ,把线圈放在磁感应强度为 0.05 T 旳均匀
磁场中. 问在什么方位时, 线圈所受旳磁力矩最大?
磁力矩等于多少?
解 M NBIS sin

π 2
,
M
M max
2
+
I
B2
B1
o
I
4
l
+I
3
解 能够用安培环路定理和 叠加原理计算。
每一无限长直线电流在 O 点
旳磁感强度 B B1 B2 B3 B4

例一无限长载流I的导线,中部弯成如图所示的四分之一圆周【

例一无限长载流I的导线,中部弯成如图所示的四分之一圆周【

例一无限长载流 I 的导线,中部弯成如图所示的四分之一圆周【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一无限长载流 I 的导线,中部弯成如图所示的四分之一圆周 AB,圆心为O,半径为R,则在O点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 I 0 I π (A) (B) 1 2 πR 4πR 2 0 I 0 I π (C) (D) 1 4R 4πR 2 A R B O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第二版) 例一长直载流 I 的导线,中部折成图示一个半径为R的圆,则圆心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 I 0 I (A) (B) 2R 2πR 0 I 0 I (C) (D) 0 2R 2πR R O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如图所示,四条皆垂直于纸面“无限长”载流直导线,每条中的电流均为 I . 这四条导线被纸面截得的断面组成了边长为 2a 的正方形的四个顶角,则其中心点 O 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2 0 (A) 2 0 I (B) I πa 2πa 2a 0 O (C) 0 (D) I πa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图中有两根“无限长” 载流均为 I 的直导线,有一回路 L,则下述正确的是 L (A) B dl0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 B 0 L (B) B dl 0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 B 0 L (C) B dl0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 BD) B dl 0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 L 常量 I I L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0 (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取一闭合积分回路 L ,使三根载流导线穿过它所围成的面,现改变三根导线之间的相互间隔,但不越出积分回路,则: () 1 回路 L 内的 I 不变,上各点的B 不变. L 2 回路 L 内的 I 不变,上各点的B 改变. L 3 回路 L内的 I 改变,上各点的 B 不变. L 4 回路 L内的 I 改变,B 改变. L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上各点的(第二版) 例边长为 l 的正方形线圈,分别用图示两种方式通以电流 I(其中ab 、cd 与正方形共面),在这两种情况下,线圈在其中心产生的磁感强度的大小分别为: ( )1 B1 0 B 2 0 I B1 2 20I a b2 B 1 0 B 2 I πl 20I 2 B23 B1 B2 0 cd πlI 2 20I 2 20I4 B1 B2 πl πl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如图,流出纸面的电流为 2 I ,流进?矫娴牡缌魑?I ,则下述各式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1 B dl 2 0 I L1 L2 2 B dl 0 I L2 I L1 L 2I 3 B dl 0 I L33 L4 4 B dl 0 I L4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一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如果粒子质量增大到2倍,入射速度增大到2倍,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增大到4倍,则通过粒子运动轨道包围范围内的磁通量增大到原来的(A)2倍 (B)4倍 (C)1/2倍 (D)1/4倍例在均匀磁场中,有两个平面线圈,其面积 A1 2A2,通有电流 I1 2I2,它们所受到的最大磁力矩之比M1 / M2等于(A)1 (B)2 (C)4 (D)1 / 4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有一半径为 a ,流过稳恒电流为 I 的 1 4圆弧形载流导线 bc 按图示方式置于均匀外磁场 B中,则该载流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多少, 解: F F F bc bo oc c B a I Fbo 0 o a b Fbc Foc aIB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有一根流有电流I 的导线,被折成长度分别的两段并置于均匀磁场为 a 、b ,夹角为 120 B 中,若导线的长度为 b 的一段与 B 平行,则 a 、两段载 b流导线所受的合磁力的大小为多少, l l 解: F dF Idl B B F aIB sin 60 bIB sin 0 a I 3 b aIB 2 第十一章恒定磁场物理学教程恒定磁场习题课选讲例题 (第二版) 例:求如图非闭合无限长圆柱面 o R 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已知电流线密半径,缝隙宽 . 度 j R dl 解:假设缝隙处流过反向? 攘?j 的电流,等效于无电流。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练习:第十二章简单和机械第一节杠杆word版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练习:第十二章简单和机械第一节杠杆word版

第十二章【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练习:第十二章简单和机械第一节杠杆word版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会画力臂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教学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杠杆、钩码、直尺、三角板、自制投影片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任务一:认识杠杆观察教材所示的几种工具并亲自做一下。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

任务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或。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先猜一下:实验探究1、阅读课本,思考实验步骤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

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拓展提升、四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2、所谓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状态或状态。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优秀习题课件(2课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优秀习题课件(2课时)

9.如下图所示,用始能终力垂提直升于杠杆的力F将杠杆 由A→B提升过程中,F的大小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D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使吊臂绕O点缓慢转动,伸缩撑杆为圆弧状,伸缩
能力提升
时伸缩撑杆对吊臂的支持力始终与吊臂垂直。则:
(1)吊臂是一个
杠杆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B.动力的受力物体是杠杆C,阻力的施力物体是杠杆
C.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D.阻力臂是支点到阻力作用点
说法正确的是( )基础训练 A.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油桶是圆的 B.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没有支点
C.这可以看作杠C杆,因为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
D.这可以看作杠杆, 支点就是横截面的圆心
手后,轻杆马上转动起基础来训。练使轻杆逆时针转动的 力是( ) A.苹果的重力 B.橘子的重力 C.轻杆对橘子的支持力
—— 约·诺里斯
基础训练
解:(2)大壮的重力: G2=m2g=56 kg×10 N/kg=560 N, 大壮受三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G2、杆对大壮竖直向 上的拉力F、地面对大壮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支,这三 个力平衡,杆对大壮的拉力与大壮对杆的拉力为相互 作用力,大小相等,则地面对大壮的支持力: F支=G2-F=560 N-300 N=260 N
基础训练
解:(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O是杠杆支点,AO是 阻力臂,阻力FA大小等于重物G1大小,FA=G1=m1g =10 kg×10 N/kg=100 N, OB是动力臂,大壮对杠杆的拉力FB为动力,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A×OA=FB×OB,100 N×1.5 m=FB×0.5 m, 解得:FB=300 N;
.
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设车箱和泥土的总重 G=1 000 N,运泥土时从A点提起独轮车把手的省力力是

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第12章选修4系列第4讲课后作业

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第12章选修4系列第4讲课后作业

A 组 基础关1.设不等式|2x -1|<1的解集为M .(1)求集合M ;(2)若a ,b ∈M ,试比较ab +1与a +b 的大小.解 (1)由|2x -1|<1,得-1<2x -1<1,解得0<x <1,所以M ={x |0<x <1}.(2)由(1)和a ,b ∈M 可知0<a <1,0<b <1.所以(ab +1)-(a +b )=(a -1)(b -1)>0,故ab +1>a +b .2.设不等式-2<|x -1|-|x +2|<0的解集为M ,a ,b ∈M .(1)证明:⎪⎪⎪⎪⎪⎪13a +16b <14; (2)比较|1-4ab |与2|a -b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 (1)证明:记f (x )=|x -1|-|x +2|=⎩⎪⎨⎪⎧ 3,x ≤-2,-2x -1,-2<x <1,-3,x ≥1.由-2<-2x -1<0解得-12<x <12,则M =⎝ ⎛⎭⎪⎫-12,12. 所以⎪⎪⎪⎪⎪⎪13a +16b ≤13|a |+16|b |<13×12+16×12=14. (2)由(1)得a 2<14,b 2<14.因为|1-4ab |2-4|a -b |2=(1-8ab +16a 2b 2)-4(a 2-2ab +b 2)=(4a 2-1)(4b 2-1)>0.所以|1-4ab |2>4|a -b |2,故|1-4ab |>2|a -b |.3.设a ,b ,c ,d 均为正数,且a +b =c +d ,证明:(1)若ab >cd ,则a +b >c +d ; (2)a +b >c +d 是|a -b |<|c -d |的充要条件.证明 (1)因为(a +b )2=a +b +2ab , (c +d )2=c +d +2cd ,由题设知a +b =c +d ,ab >cd ,得 (a +b )2>(c +d )2. 因此a +b >c +d .(2)①若|a -b |<|c -d |,则(a -b )2<(c -d )2,即(a +b )2-4ab <(c +d )2-4cd .因为a +b =c +d ,所以ab >cd ;由(1)得a +b >c +d ,即必要性成立; ②若a +b >c +d ,则(a +b )2>(c +d )2,即a +b +2ab >c +d +2cd .因为a +b =c +d ,所以ab >cd ,于是(a -b )2=(a +b )2-4ab <(c +d )2-4cd =(c -d )2.因此|a -b |<|c -d |,即充分性成立. 综上,a +b >c +d 是|a -b |<|c -d |的充要条件.4.已知函数f (x )=|x -1|.(1)求不等式f (x )≥3-2|x |的解集;(2)若函数g (x )=f (x )+|x +3|的最小值为m ,正数a ,b 满足a +b =m ,求证:a 2b +b 2a ≥4.解 (1)当x ≥1时,得x -1≥3-2x ⇒x ≥43,∴x ≥43;当0<x <1时,得1-x ≥3-2x ⇒x ≥2,∴无解;当x ≤0时,得1-x ≥3+2x ⇒x ≤-23,∴x ≤-23.∴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43或x ≤-23. (2)证明:∵g (x )=|x -1|+|x +3|≥|(x -1)-(x +3)|=4,∴m =4,即a +b =4.由基本不等式得,a 2b +b ≥2a ,b 2a +a ≥2b ,两式相加得⎝ ⎛⎭⎪⎫a 2b +b +⎝ ⎛⎭⎪⎫b 2a +a ≥2a +2b , ∴a 2b +b 2a ≥a +b =4,当且仅当a =b =2时等号成立.B 组 能力关1.已知a ,b 为正实数.(1)求证:a 2b +b 2a ≥a +b ;(2)利用(1)的结论求函数y =(1-x )2x +x 21-x(0<x <1)的最小值. 解 (1)证明:因为a 2b +b 2a -(a +b )=a 3+b 3-a 2b -ab 2ab=a 2(a -b )-b 2(a -b )ab =(a -b )2(a +b )ab. 又因为a >0,b >0,所以(a -b )2(a +b )ab≥0,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所以a 2b +b 2a ≥a +b .(2)因为0<x <1,所以1-x >0,由(1)的结论,函数y =(1-x )2x +x 21-x≥(1-x )+x =1. 当且仅当1-x =x 即x =12时等号成立.所以函数y =(1-x )2x +x 21-x(0<x <1)的最小值为1. 2.(2018·芜湖模拟)已知函数f (x )=|x -1|+|x -5|.(1)解关于x 的不等式f (x )>6;(2)记f (x )的最小值为m ,已知实数a ,b ,c 都是正实数,且1a +12b +13c =m 4,求证:a +2b +3c ≥9.解 (1)f (x )=|x -1|+|x -5|>6,⎩⎪⎨⎪⎧ x <1,1-x +5-x >6或⎩⎪⎨⎪⎧ 1≤x ≤5,x -1+5-x >6或⎩⎪⎨⎪⎧x >5,x -1+x -5>6,解得x <0或x >6.综上所述,不等式f (x )>6的解集为(-∞,0)∪(6,+∞).(2)证明:由f (x )=|x -1|+|x -5|≥|x -1-(x -5)|=4(x =3时取等号).∴f (x )min =4.即m =4,从而1a +12b +13c =1,a +2b +3c =⎝ ⎛⎭⎪⎫1a +12b +13c (a +2b +3c ) =3+⎝ ⎛⎭⎪⎫a 2b +2b a +⎝ ⎛⎭⎪⎫a 3c +3c a +⎝ ⎛⎭⎪⎫2b 3c +3c 2b ≥9. 3.设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求证:(1)1<a b +c +b c +a +c a +b<2; (2)(a +b -c )(b +c -a )(c +a -b )≤abc .证明 (1)∵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a a +b +c <a b +c <2a a +b +c ,b a +b +c <b c +a <2b a +b +c ,c a +b +c <c a +b <2c a +b +c , 故1<a b +c +b c +a +c a +b<2. (2)设a =x +y ,b =y +z ,c =z +x (x ,y ,z >0),要证明(a +b -c )(b +c -a )(c +a -b )≤abc ,只需证8xyz ≤(x +y )(y +z )(z +x ),∵x +y ≥2xy ,y +z ≥2yz ,z +x ≥2zx ,∴(x +y )(y +z )(z +x )≥8xyz ,即(a +b -c )(b +c -a )(c +a -b )≤abc .。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一节 杠杆(第1课时)习题课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一节 杠杆(第1课时)习题课

课堂导案
一、杠杆 1.观察右图,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___固__定__点___O____ (2)动力:___使__杠__杆__转__动___的__力__F_1___ (3)阻力:___阻__碍__杠___杆__转__动__的___力__F_2___
(4)动力臂:___支__点__到__动___力__作__用__线__的___距__离__L_1____ (5)阻力臂:__支___点__到__阻__力___作__用__线__的___距__离__L_2____
况标上力的方向即可.
(2)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两侧,两个力的方向相
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两个力方向相反.
课堂导案
对点训练 4.(1)请在图1中画出力F1和F2的力臂l1和l2.
(2)如图2,用杠杆将物体A吊起,请画出 拉力F1的力臂L1和杠杆所受的阻力F2.
L1
L2
L1
F2
课堂导案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讨论: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 作用下___静__止___或___匀___速__转__动____.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参看课本P77“实验”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在P78 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做好记录) (1)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并调节杠杆两端的 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水__平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的 目的是__便___于__从__杠__杆__上___直__接__读__出___力__臂___.
课堂导案
2.根据所给力画力臂
L2 L1
画杠杆力臂的方法点拨:一找支点,二画线(力 的作用线),三定距离(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 线的距离) (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课堂导案

2020版高考理科数学(经典版)复习作业: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 第5讲 配套课时作业

2020版高考理科数学(经典版)复习作业: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 第5讲 配套课时作业

配套课时作业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4+…+12n -1>12764(n ∈N *)成立,其初始值至少应取( )A .7B .8C .9D .10 ★答案★ B解析 左边=1+12+14+…+12n -1=1-12n1-12=2-12n -1,代入验证可知n 的最小值是8.故选B.2.一个关于自然数n 的命题,如果验证当n =1时命题成立,并在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命题成立的基础上,证明了当n =k +2时命题成立,那么综合上述,对于( )A .一切正整数命题成立B .一切正奇数命题成立C .一切正偶数命题成立D .以上都不对 ★答案★ B解析 本题证的是对n =1,3,5,7,…命题成立,即命题对一切正奇数成立. 3.设f (n )=1n +1+1n +2+…+12n (n ∈N *),那么f (n +1)-f (n )等于( )A.12n +1B.12n +2C.12n +1+12n +2D.12n +1-12n +2★答案★ D解析 f (n +1)-f (n )=⎣⎢⎡⎦⎥⎤1(n +1)+1+1(n +1)+2+…+12n +12n +1+12(n +1)-⎣⎢⎡⎦⎥⎤1n +1+1n +2+…+12n =12n +1+12(n +1)-1n +1=12n +1-12n +2.故选D.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2=n 4+n 22,则当n =k +1时左端应在n =k 的基础上加上( )A .k 2+1B .(k +1)2 C.(k +1)4+4(k +1)22D .(k 2+1)+(k 2+2)+…+(k +1)2★答案★ D解析当n=k时,左侧=1+2+3+…+k2;当n=k+1时,左侧=1+2+3+…+k2+(k2+1)+…+(k+1)2,所以当n=k+1时,左端应在n=k的基础上加上(k2+1)+(k2+2)+(k2+3)+…+(k+1)2.故选D.5.如果命题P(n)对n=k成立,则它对n=k+1也成立,现已知P(n)对n=4不成立,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P(n)对n∈N*成立B.P(n)对n>4且n∈N*成立C.P(n)对n<4且n∈N*成立D.P(n)对n≤4且n∈N*不成立★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P(n)对n=3不成立(否则n=4也成立),同理可推得P(n)对n=2,n=1也不成立,故选D.6.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12+13+…+12n-1<f(n)(n≥2,n∈N*)的过程,由n=k到n=k+1时,左边增加了() A.1项B.k项C.2k-1项D.2k项★答案★ D解析∵f(k+1)-f(k)=12k+12k+1+12k+2+…+12k+2k-1.∴增加了2k项.7.已知f(n)=1n+1n+1+1n+2+…+1n2,则()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12+13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12+13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12+13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12+13+14★答案★ D解析分母n,n+1,n+2,…,n2构成以n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项数为n2-n+1,所以f(n)中共有n2-n+1项,f(1)=1,f(2)=12+13+14.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n+1)3+(n+2)3(n∈N*)能被9整除”,要利用归纳假设证n=k+1时的情况,只需展开()A.(k+3)3B.(k+2)3C.(k+1)3D.(k+1)3+(k+2)3★答案★ A解析假设当n=k时,原式能被9整除,即k3+(k+1)3+(k+2)3能被9整除.当n=k+1时,(k+1)3+(k+2)3+(k+3)3为了能用上面的归纳假设,只需将(k+3)3展开,让其出现k3即可.9.平面内有n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的表达式为() A.n+1 B.2nC.n2+n+22D.n2+n+1★答案★ C解析1条直线将平面分成1+1个区域;2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成1+(1+2)=4个区域;3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成1+(1+2+3)=7个区域;…;n条直线最多可将平面分成1+(1+2+3+…+n)=1+n(n+1)2=n2+n+22个区域.10.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2+…+22+12=n(2n2+1)3,第二步证明由“k到k+1”时,左边应加()A.k2B.(k+1)2C.k2+(k+1)2+k2D.(k+1)2+k2★答案★ D解析当n=k时,左边=12+22+…+k2+…+22+12,当n=k+1时,左边=12+22+…+k2+(k+1)2+k2+…+22+12,故选D.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4n+1+52n+1(n∈N)能被8整除时,当n=k+1时,对于34(k+1)+1+52(k+1)+1可变形为()A.56·34k+1+25(34k+1+52k+1)B.34·34k+1+52·52kC.34k+1+52k+1D.25(34k+1+52k+1)★答案★ A解析因为要使用归纳假设,必须将34(k+1)+1+52(k+1)+1分解为归纳假设和能被8整除的两部分.所以应变形为56·34k+1+25(34k+1+52k+1).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n·1·2·…·(2n-1)”(n∈N*)时,从“n =k 到n =k +1”时,左边的式子之比是( )A.12k +1B.2k +3k +1 C.2k +1k +1 D.12(2k +1)★答案★ D解析 当n =k 时,左边为(k +1)(k +2)·…·2k ,当n =k +1时,左边为(k +2)(k +3)·…·2k (2k +1)(2k +2),所以从“n =k 到n =k +1”时,左边的式子之比是(k +1)(k +2)·…·2k (k +2)(k +3)·…·2k (2k +1)(2k +2)=k +1(2k +1)(2k +2)=12(2k +1),故选D.1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 >n 2+1对于n ≥n 0的正整数n 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n 0应取________.★答案★ 5解析 当n =1时,21=2=12+1, 当n =2时,22=4<22+1=5, 当n =3时,23=8<32+1=10, 当n =4时,24=16<42+1=17, 当n =5时,25=32>52+1=26,当n =6时,26=64>62+1=37,故起始值n 0应取5. 1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n +1+1n +2+…+1n +n >1324的过程中,由n =k 推导n =k +1时,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________.★答案★1(2k +1)(2k +2)解析 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12k +1+12k +2-1k +1=1(2k +1)(2k +2),故填1(2k +1)(2k +2). 15.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1(n +1)2,记c n =2(1-a 1)·(1-a 2)…(1-a n ),试通过计算c 1,c 2,c 3的值,推测c n =________.★答案★n +2n +1解析 c 1=2(1-a 1)=2×⎝ ⎛⎭⎪⎫1-14=32,c 2=2(1-a 1)(1-a 2)=2×⎝ ⎛⎭⎪⎫1-14×⎝ ⎛⎭⎪⎫1-19=43,c 3=2(1-a 1)(1-a 2)(1-a 3)=2×⎝ ⎛⎭⎪⎫1-14×⎝ ⎛⎭⎪⎫1-19×⎝ ⎛⎭⎪⎫1-116=54, 故由归纳推理得c n =n +2n +1.16.已知正整数对按如下规律排列:(1,1),(1,2),(2,1),(1,3),(2,2),(3,1),(1,4),(2,3),(3,2),(4,1),(1,5),(2,4),…,则第60个数对是________.★答案★ (5,7)解析 本题规律:2=1+1;3=1+2=2+1; 4=1+3=2+2=3+1; 5=1+4=2+3=3+2=4+1; …;一个正整数n (n ≥2)所对应的数对为(n -1)对. 设1+2+3+…+(n -1)=60,∴(n -1)n2=60.∴n =11时还多5对数,且这5对数和都为12,即 12=1+11=2+10=3+9=4+8=5+7, ∴第60个数对为(5,7).17.证明:1-(x +3)n (n ∈N *)能被x +2整除.证明 (1)当n =1时,1-(x +3)=-(x +2),能被x +2整除;(2)假设n =k (k ∈N *)时命题成立,即1-(x +3)k 能被x +2整除,则可设1-(x +3)k =(x +2)f (x )(其中f (x )为k -1次多项式).当n =k +1时,1-(x +3)k +1=1-(x +3)(x +3)k =(x +3)[1-(x +3)k ]-(x +2)=(x +3)(x +2)f (x )-(x +2)=(x +2)[(x +3)f (x )-1]能被x +2整除,所以,当n =k +1时,命题仍然成立.由(1)(2)可知,对于∀n ∈N *命题成立. 1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4+14×6+16×8+…+12n (2n +2)=n 4(n +1)(n ∈N *).证明 (1)当n =1时, 左边=12×1×(2×1+2)=18.右边=14×(1+1)=18.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有 12×4+14×6+16×8+…+12k (2k +2)=k 4(k +1), 则当n =k +1时,12×4+14×6+16×8+…+12k (2k +2)+12(k +1)[2(k +1)+2]=k 4(k +1)+14(k +1)(k +2)=k (k +2)+14(k +1)(k +2)=(k +1)24(k +1)(k +2)=k +14(k +2)=k +14(k +1+1).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于一切n ∈N *等式都成立.19.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 ,不等式⎝ ⎛⎭⎪⎫1+13⎝ ⎛⎭⎪⎫1+15·…·⎝ ⎛⎭⎪⎫1+12n -1>2n +12均成立. 证明 (1)当n =2时,左边=1+13=43, 右边=52.∵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2,且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 ⎛⎭⎪⎫1+13⎝ ⎛⎭⎪⎫1+15·…·⎝ ⎛⎭⎪⎫1+12k -1>2k +12. 则当n =k +1时,⎝ ⎛⎭⎪⎫1+13⎝ ⎛⎭⎪⎫1+15·…·⎝ ⎛⎭⎪⎫1+12k -1⎣⎢⎡⎦⎥⎤1+12(k +1)-1 >2k +12·2k +22k +1=2k +222k +1=4k 2+8k +422k +1>4k 2+8k +322k +1=2k +3·2k +122k +1=2(k +1)+12.∴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知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 ,不等式都成立. 20.数列{a n }满足S n =2n -a n (n ∈N *).(1)计算a 1,a 2,a 3,a 4,并由此猜想通项公式a n ;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中的猜想. 解 (1)当n =1时,a 1=S 1=2-a 1,∴a 1=1. 当n =2时,a 1+a 2=S 2=2×2-a 2,∴a 2=32.当n =3时,a 1+a 2+a 3=S 3=2×3-a 3,∴a 3=74. 当n =4时,a 1+a 2+a 3+a 4=S 4=2×4-a 4, ∴a 4=158.由此猜想a n =2n -12n -1(n ∈N *).(2)证明:①当n =1时,左边=a 1=1, 右边=21-120=1,左边=右边,结论成立. ②假设n =k (k ≥1且k ∈N *)时,结论成立, 即a k =2k -12k -1,那么当n =k +1时,a k +1=S k +1-S k =2(k +1)-a k +1-2k +a k =2+a k -a k +1, ∴2a k +1=2+a k ,∴a k +1=2+a k 2=2+2k -12k -12=2k +1-12k ,这表明n =k +1时,结论成立, 由①②知猜想a n =2n -12n -1(n ∈N *)成立.感谢您的下载!快乐分享,知识无限!由Ruize收集整理!。

第十二章习题课选讲例题-.ppt

第十二章习题课选讲例题-.ppt

解:视园环式螺线管为两 个半环式的螺线管串连而成
L IL 2IL 2IM 1I2M 2I1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
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习题课选讲例题
物理学教程 (第二版)
例:如图在一轴上绕有两相同的线圈 AB 和 A’B’,每个线圈的自感均为 L ,求(1)A 和 A’ 相连;(2)A’和 B 相连时的总自感各为多少?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
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习题课选讲例题
物理学教程 (第二版)
例 已知园环式螺线管的自感系数为 L,若将该
螺线管锯成两个半环式的螺线管,则两个半环式螺线
管的自感系数 ( )
(1) 都等于 L 2
(2) 有一个大于 L 2 ,另一个小于 L 2
(3) 都大于 L 2 (4) 都小于 L 2
物理学教程 (第二版)
例:如图金属三角形框在均匀磁场中以角速度
E 绕 ab 边旋转,求回路感应电动势 和 a,c 两点间的
电势差 Ua Uc .
E
Bb
l
c
(A ) 0 ,U a U c B l22
E (B ) 0 ,U a U c B l22
a
E ( C ) B l2 ,U a U c B l2 2
EAE O B ddBt E A O SO ΔA A E Bk E OB B d A l O O 同O A A 理E E kEk d A B lCd Bl 0 ddBtB SE Ak C O Bd Ol A
由于SOABO < SACBOA故(D)正确.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和电磁波
da
先求出 ΦΦ(t)
(C) 2 1 (D) 2 1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奥数知识点讲解试题附答案(全套共14套)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奥数知识点讲解试题附答案(全套共14套)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1课《列方程解应用题》试题附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2课《关于取整计算》试题附答案
答案
六年级奥数下册:第二讲关于取整计算习题解答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3课《最短路线问题》试题附答案
答案
六年级奥数下册:第三讲最短路线问题习题解答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4课《奇妙的方格表》试题附答案
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5课《巧求面积》试题附答案
六年级奥数下册:第五讲巧求面积习题解答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知识点讲解第6课《最大与最小问题》试题附答案
答案。

无穷级数习题课

无穷级数习题课

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习题课资料一、 本章主要内容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正项级数审敛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幂级数的运算与性质(逐项求导、逐项积分、和函数的连续性),泰勒级数,函数展开为幂级数及幂级数求和函数,周期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及其收敛定理。

二、 本章重点用定义判别级数的收敛,P-级数、正项级数的审敛法,莱布尼兹型级数的审敛法,幂级数的收敛域与收敛半径,幂级数求和函数,函数的泰勒级数,傅立叶级数收敛定理。

三、本章难点用定义判别级数的收敛,P-级数审敛法,幂级数求和函数,函数的泰勒级数,傅立叶级数收敛定理。

四、例题选讲例1:判别级数()21ln 1ln ln 1n n n n ∞=⎛⎫+ ⎪⎝⎭+∑的敛散性。

(用定义)解:原式=()()22ln 1ln 11()ln ln 1ln ln(1)n n n n n n nn ∞∞==+-=-++∑∑级数的部分和111111ln 2ln 3ln 3ln 4ln ln(1)n S n n ⎛⎫⎛⎫⎛⎫=-+-++- ⎪⎪⎪+⎝⎭⎝⎭⎝⎭111ln 2ln(1)ln 2n =-→+, ()n →∞所以原级数收敛,且收敛于1ln 2。

例2:判别下列级数的敛散性(1)111ln n n n n ∞=+⎛⎫- ⎪⎝⎭∑ , (2)211ln n n n ∞=-∑ , (3)121nn n n ∞=⎛⎫ ⎪+⎝⎭∑ (4)()11!2!!2!n n n ∞=+++∑,(5)()()()21111n nn xx x x ∞=+++∑,(0x ≥)(6)ln 113nn ∞=∑解:(1)因为ln(1)ln n n +<,所以1111ln ln(1)0n nnnn+-=-+>,而 111l nl n l n 1111n nnn n n +⎛⎫-==-<- ⎪+++⎝⎭,有2111111ln1(1)n nnn n n n n+-<-=<++, 由比较审敛法知,级数111lnn n nn ∞=+⎛⎫-⎪⎝⎭∑收敛。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第12讲.多次相遇与追及(解析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第12讲.多次相遇与追及(解析版)

漫画释义五年级寒假时钟问题五年级春季比例法解行程问题六年级暑期多次相遇与追及六年级秋季变速问题六年级寒假行程模块综合选讲总结多次相遇与追及的规律,利用比例、线段图、柳卡图解决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知识站牌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不管是擦肩而过,还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都是一种缘缘会让来自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一起例如今天我们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汇集到一起来学而思学习,这就是缘分,而且我们已是多次相遇,恰巧今天又要学习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那该是多大的缘分呀!缘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些东西不仅仅是灵魂的一种体验,而且还是精神上的一种拥有为了这来之不易的缘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体会那精神上的享受!1.理解多次相遇与追及的规律,并能运用相应规律解决行程相关的问题2.掌握用柳卡图解决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的技巧,体会柳卡图与线段图在解决行程问题中的联系与区别一、往返相遇问题的重要结论:设一个全程中甲走的路程为M ,乙走的路程为N ⑴甲乙二人从两端出发的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⑵同一出发点的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二、柳卡图柳卡图实质上是中学学习的S -T 图的变形,即出现两条横轴(时间),纵轴(路程)忽略在画柳卡图时,最好是先画一个人往返于两地间的路线,并标注到达两地的时刻,接着再画另一人所走路线并标注到达两地的时刻,相交点即相遇地点,最后再利用几何中沙漏模型解决相关问题相遇次数甲乙共走的路程和甲共走的路程乙共走的路程11M N 233M 3N 355M 5N …………n21n -(21)n M-(21)n N-相遇次数甲乙共走的路程和甲共走的路程乙共走的路程122M 2N 244M 4N 366M 6N …………n2n2nM2nN经典精讲教学目标课堂引入1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分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15230⨯=(千米),回来的时间30103÷=(小时).2两地间的路程有255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乙两车相遇时,用了___小时【分析】根据相遇公式知道相遇时间是:255÷(45+40)=255÷85=3(小时),3两列火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42千米,5小时后,甲、乙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分析】两车的相距路程减去5小时两车共行的路程,就得到了两车还相距的路程:480(4042)548041070-+⨯=-=(千米).4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0千米的两地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经过几小时甲追上乙?【分析】10÷(6—4)=5(小时)5A 、B 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 、B 两地同一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车在前,甲车在后,几小时后甲车能追上乙车?【分析】28÷(32-25)=28÷7=4(小时)6①同样的路程,甲乙的速度比为3:2,则甲乙的时间之比为____;②同样的时间,甲乙的速度比为3:2,则甲乙走的路程之比为____;③同样的速度,甲乙用的时间比为3:2,则甲乙走的路程之比为_____.【分析】①2:3②3:2③3:2模块一:多次相遇的认识例1:求全程个数例2:柳卡图的认识模块二:多次相遇与追及规律的应用例3、例4:两次相遇与追及的应用例5:多次相遇与追及的规律运用例题思路知识回顾甲、乙两人在一条长10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后,共相遇多少次?(学案对应:学案1)【分析】方法一:10分钟两人共跑了(3+2)⨯60⨯10=3000米3000÷100=30个全程.我们知道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他们总是在奇数个全程时相遇(不包括追上)1,3,5,7,…,29共15次.方法二:第一次两个人相遇需要100÷(3+2)=20(秒),从第一次开始到第二次相遇要走两个全程需要:200÷(3+2)=40(秒)所以一共相遇:(10⨯60-20)÷40+1=15.5(次),即为15次.【想想练练】小明和小红两人在长100米的直线跑道上来回跑步,做体能训练,小明的速度为6米/秒,小红的速度为4米/秒.他们同时从跑道两端出发,连续跑了12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迎面相遇了多少次?【分析】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共跑完了一个全程,所用时间为:1006410÷+=()(秒).此后,两人每相遇一次,就要合跑2倍的跑道长,也就是每20秒相遇一次,除去第一次的10秒,两人共跑了126010710⨯-=(秒).求出710秒内两人相遇的次数再加上第一次相遇,就是相遇的总次数.列式计算为:1006410÷+=()(秒),(126010)(102)3510⨯-÷⨯= ,共相遇35136+=(次).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他们首次相遇以及以后每次相遇两人合跑的路程长.如图,甲、乙两人在相距70米的甲乙两端同时出发来回步行,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之比为3:4,他们相遇的地点分别用A 、B 、…、G 表示,问:(1)A 点到甲地的距离为米;(2)B 点到甲地的距离:B 点到乙地的距离=:;(3)C 点到乙地的距离为米;(4)F 点到G 点的距离为米(提示:F 点到甲地的距离减去G 点到甲地的距离)【分析】(1)30米;(2)5:2;(3)60米;(4)20米D甲2420164242118151296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两车相遇后继续行进,各自达到B 、A 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两车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50千米(两人相遇指迎面相遇),那么,A 、B 两地相距___千米.(学案对应:学案2)【分析】方法一:线段图,根据题意甲乙速度比是3:2,因此可以设全程为5份,画图如下:(甲走的用实线表示,乙走的用虚线表示)因此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5025125÷⨯=(千米)方法二:柳卡图,由于甲乙速度比是3:2,因此甲乙各走一个全程所用的时间比是2:3,画图如下(甲走的用实线表示,乙走的用虚线表示)因此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150()12555÷-=(千米)【想想练练】甲、乙两人同时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5倍,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如果第一次相遇点和第二次相遇点相距300米,那么,A 、B 两地的距离为__米.【分析】方法一:将,A B 间等分为5份,甲每走3份乙走2份,甲、乙相遇情况如下图:,A B 两地的距离为30025750=÷⨯(米).方法二:利用柳卡图,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3:2,因此走完一个全程所用时间的比是2:3,利用相似知识得CD 间对应的分率是312555-=,,A B 两地的距离为23007505÷=(米).FED CA 062AB乙BA(A 版(1)~(2))⑴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驶,各自达到B 、A 两地后,立即沿距离是千米⑵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驶,各自达到B 、A 两地后,立即沿距离是千米⑶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驶,各自达到B 、A 两地后,立即沿时,距A 地千米⑷如图,A 、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次相遇,C 离A 点80米;在4法国数学家柳卡·斯图射影几何与微分几何都作出了世界各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最困难”的题目:“某轮船也有一艘轮船从纽约开往哈佛条航线上问今天中午从哈佛开船从对面开来?”问题提出后讨与激烈的争论,但直到会议称为“柳卡趣题”下面介绍的是柳卡·斯图姆给如下图:地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A 地30千米处相遇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B 地20千米处相遇地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A 地30千米处相遇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 地60千米处相遇地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A 地80千米处相遇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B 地60千米处相遇的两端,小张在A 点,小王在B 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D 点第二次相遇,D 点离B 点60米.求这个圆的周姆生于瑞士,因数学上的成就,于1836年当选为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十九世纪的一次国际数学会议期间学家的晨宴快要结束的时候,柳卡向在场的数学家提出某轮船公司每天中午都有一艘轮船从哈佛开往纽约,往哈佛轮船在途中所花的时间来去都是七昼夜,而且都哈佛开出的轮船,在开往纽约的航行过程中,将会遇到出后,果然一时难住了与会的数学家们尽管为此问题大到会议结束竟还没有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有趣的数图姆给出的一个非常直观巧妙的解法.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相遇,则A 、B 两地间的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相遇,则A 、B 两地间的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相遇,当甲乙第三次相遇行走,他们在C 点第一圆的周长.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对期间,有一天,正当来自家提出困扰他很久、自认,并且每天的同一时刻而且都是匀速航行在同一会遇到几艘同一公司的轮问题大家进行了广泛的探趣的数学问题,被数学界⑸小王、小李二人往返于甲、乙两地,小王从甲地、小李从乙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第一次在距甲地3千米处相遇,第二次在距甲地6千米处相遇(追上也算作相遇),则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千米(学案对应:学案3)【分析】⑴3032070⨯-=(千米)⑵(30360)275⨯+÷=(千米)⑶,A B 两地间相距80360180⨯-=千米当第三次相遇时,两车所走路程和是5个全程,那么其中甲车走了805400⨯=千米,400180240÷= ,所以距A 地40千米⑷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个周长.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路程的3倍,那么从A 经过C 到D 的距离,应该是从A 到C 距离的3倍,即A 到D 是803240⨯=(米).那么圆周上A 到B 的距离是24060180-=(米).圆的周长为1802360⨯=(米).⑸由于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所以第一次相遇一定是迎面相遇;由于本题中追上也算相遇,所以两人第二次相遇可能为迎面相遇,也可能为同向追及.①如果第二次相遇为迎面相遇,如下图所示,两人第一次在A 处相遇,第二次在B 处相遇.则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36)27.5⨯+÷=千米;②如果第二次相遇为同向追及,如上图,两人第一次在A 处相遇,相遇后小王继续向前走,小李走到甲地后返回,在B 处追上小王.在这个过程中,小王走了633-=千米,小李走了639+=千米,两人的速度比为3:91:3=.所以第一次相遇时小李也走了9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为9312+=千米.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7.5千米或12千米【想想练练】如图,有一个圆,两只小虫分别从直径的两端A 与C 同时出发,绕圆周相向而行.它们第一次相遇在离A 点8厘米处的B 点,第二次相遇在离C 点6厘米处的D 点,问,这个圆周的长是多少?【分析】如图所示,第一次相遇,两只小虫共爬行了半个圆周,其中从A 点出发的小虫爬了8厘米,第二次相遇,两只小虫又爬了一个圆周,所以两只小虫从出发共爬行了1个半圆周,其中从A 点出发的应爬行8324⨯=(厘米),比半个圆周多6厘米,半个圆周长为83618⨯-=(厘米),一个圆周长就是:(836)236⨯-⨯=(厘米)李王乙甲甲王乙C A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A 、B 两地之间不断往返行驶.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37,并且甲、乙两车第2012次相遇的地点和第2013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120千米(注:当甲、乙两车同向时,乙车追上甲车不算作相遇),那么,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学案对应:学案4)【分析】因为甲乙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甲、乙相遇时间相同,因此3:7S V V ==乙乙甲甲:S :,设全程为10份,则一个全程中,甲走了3份,乙走了7份,通过总结的规律分析第2012次相遇时,甲走:(2012⨯2-1)⨯3=12069(份),120691012069÷= ,所以第2012次相遇地点是在从A 地向右数9份的C 点,第2013次相遇时,甲继续向右数6份即可,到达D 由图看出CD 间距离为4份,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20410300÷⨯=(千米).D C BA四龟问题四只乌龟在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四个角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同时匀速爬行,每只乌龟的爬行方向时刻指向另一只.问:经过多少时间它们才能在正方形的中心碰头?答案:对于任意一只乌龟A ,它始终朝着它面对的那只乌龟B 爬行,因此无论如何,A 与B 的距离都是以1cm /s 的速度在减小的,一开始两者距离是3m ,所以就是300s 之后,两只乌龟的距离变成0,即碰头.A 、B 两地相距2400米,甲从A 地、乙从B 地同时出发,在A 、B 间往返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40米,在30分钟后停止运动甲、乙两人在第几次相遇时距A 地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米?【分析】方法一:()300240302400 6.75+⨯÷=(个),即甲乙共行了6.75个全程,共相遇了3次,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300:2405:4=,设全程为9份①如图所示,甲走路线用实线表示,乙走路线用虚线表示第一次相遇甲行5份,乙行4份,所以第一次相遇地点距A 地是全程的59②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共行了3个全程,甲行的距A 地()93593-⨯-=份,所以第二次相遇地点距A 地是全程的13③第三次相遇时两人共行了5个全程,55927⨯÷= 甲行的距A 地7份,所以第三次相遇地点距A 地是全程的79,所以第二次相遇距A 地最近,最近距离是124008003⨯=(米)方法二:柳卡图法,其中实线表示甲所走的路程,虚线表示乙走的路程,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就是相遇点由图可以看出两人共相遇了3次,其中第2次距A 地最近,最近距离为D 到A 地的距离,由图看出:6:121:2MN PQ ==,根据沙漏模型:1:2DA DB ''=,所以最近距离为124008003⨯=(米)杯赛提高1.A 、B 两地相距950米甲、乙两人同时由A 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甲步行,每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则甲、乙两车第次迎面相遇时距B 地最近【分析】半小时,两人一共行走(40+150)×30=5700(米),相当于5700÷950=6(个)全程,由于两人同时同地出发,两人行程每2个全程就会有一次相遇,而两人的速度比15:4,所以相同时间内两人的行程比为15:4,那么第一次相遇甲走了全程的48215419⨯=+,距离B 地1119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走了全程的1619,距离B 地319个全程;第三次相遇甲走了全程的2419,距离B地519个全程,比较可知甲、乙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时距离B 地最近2.两名游泳运动员在长3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每秒1米,乙的速度是每秒0.6米,他们同时从游泳池的一端出发,来回一共游了21分钟,他们一共遇上(迎面或同向)几次?【分析】甲游全程用30130÷=秒,乙游全程用300.650÷=秒,画出柳卡图:21分钟一共1260秒,一共相遇84133⨯+=次3.男、女两名田径运动员在长110米的斜坡上练习跑步(坡顶为A ,坡底为B ).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在A ,B 之间不停地往返奔跑.已知男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3米,下坡速度是每秒5米,女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2米,下坡速度是每秒3米.那么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离A 点多少米?【分析】方法一:柳卡图法如上图所示,A 为坡顶,B 为坡底,从A 到B 的方向表示下坡,从B 到A 的方向表示上坡,折线图向右的方向的距离表示上(下)坡的时间.根据题意,男、女运动员下坡、上坡的时间比为1111:::6:10:10:155332=,男运动员跑的路线为实线,女运动员跑的路线为虚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人第一次迎面相遇在C ,第二乙甲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002702402101501209060300B A 35102260附加题次迎面相遇在D ,所以需要求D 到A 的距离.根据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性质,可得D 到A 的距离与到B 的距离之比等于(2516):(2210)9:123:4--==,而A 、B 之间的距离为110米,所以D 到A 的距离为3111047347⨯=+(米),故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A 点1477米.方法二:方程法.设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离A 点x 米.由于第二次相遇时男运动员走了一个下坡、一个上坡和x 米下坡,女运动员走了一个下坡和()110x -米上坡,可得方程:1101101101105332x x +-+=+解得1477x =,即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离A 点1477米.4.甲乙两人都从A 地去往B 地,甲先出发1小时后乙再出发.结果乙比甲提前1小时到达B地,问:乙在什么地方追上甲?【分析】由图可看出,乙在A,B 中点处追上甲.多次迎面相遇规律1.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走一个全程,以后每相遇一次都要合走两个全程,因此第n 次相遇,两人合走21n -个全程(n 为正整数)2.同向而行:每相遇一次都要合走两个全程,因此第n 次相遇,两人合走2n 个全程(n 为正整数)1.甲、乙二人在相距180米的直路两端同时出发来回散步,甲每秒走2米,乙每秒走2.5米.每人都走了6.5分钟,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共相遇了多少次.【分析】方法一:甲乙6.5分钟共走了(2 2.5) 6.5601755+⨯⨯=米,共走了17551809.75÷=个全程.两人第一次相遇合走了一个全程,以后每2个全程相遇一次.那么,9.75个全程共相遇了5次.方法二:甲行全程用180290÷=秒,乙行全程用180 2.572÷=秒画出柳卡图:乙甲AB 家庭作业知识点总结由图得,一共相遇5次2.如图,A,B 两地相距7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同向出发来回步行,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之比为3:4,则第二次相遇地点与第一次相遇地点间相距多少米?【分析】6270()406125⨯-=++(米)3.甲、乙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同向而行去往B 地,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1.5倍,在,A B 两地间做往返运动.已知两车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50千米(两人相遇指迎面相遇),那么,A 、B 两地相距___千米.【分析】方法一:线段图,根据题意甲乙速度比是3:2,因此可以设全程为5份,画图如下:(甲走的用实线表示,乙走的用虚线表示)因此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5025125÷⨯=(千米)方法二:柳卡图,由于甲乙速度比是3:2,因此甲乙各走一个全程所用的时间比是2:3,画图如下(甲走的用实线表示,乙走的用虚线表示)因此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150()12555÷-=(千米)010836乙912034A B A BC D E F 6B A 26304.甲、乙二人同时从A 地出发去B 地,在A 、B 两地间往返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已知二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40千米,那么,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因为甲乙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甲、乙相遇时间相同,因此:30:203:2S V V ===乙乙甲甲:S ,设全程为5份,第一次相遇甲、乙共同行了两个全程,则两个全程中,甲走了6份,乙走了4份,所以F 是第一次相遇地点,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2个AB ,因此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了4个全程,一个全程甲走3份,8个全程甲共走3412⨯=份,所以D 是第二次相遇地点,由图看出DF 是2份.但已知DF 是40千米,所以AB 的长度是40÷2⨯(2+3)=100(千米).(也可以用乙进行计算)5.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出发,第一次在距A 地3000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各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 地500米处第二次相遇A B 、两地相距()米【分析】两人第一次相遇共同走了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共同走了三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所用时间是第一次相遇时间的三倍甲第一次相遇时走了3000米,第二次相遇时走了3个3000米即9000米甲一去一回走了9000米后离出发点还有500米,即两个全程的长度是9000+500=9500米,一个全程的长度是4750米6.甲、乙二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往返跑步.甲每分跑180米,乙每分跑240米.如果他们的第100次相遇点与第101次相遇点的距离是160米,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分析】因为甲乙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甲、乙相遇时间相同,因此180:2403:4S V V ===乙乙甲甲:S :,设全程为7份,则一个全程中,甲走了3份,乙走了4份,通过总结的规律分析第100次相遇时,甲走:(100⨯2-1)⨯3=597(份),5977852÷= ,所以第100次相遇地点是在从B 地向左数2份的C 点,第101次相遇时甲走:(101⨯2-1)3⨯=603(份),6037861÷= ,所以第101次相遇地点在从A 点向右数1份的D 点,由图看出CD 间距离为4份,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6047280÷⨯=(米).【学案1】甲、乙两人在一条长10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们同时从直路的同一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后,共相遇多少次?【分析】方法一:10分钟两人共跑了(3+2)⨯60⨯10=3000米3000÷100=30个全程.我们知道两人同时从一端同向而行,每两个全程相遇一次,共15次.方法二:第一次两个人相遇需要200÷(3+2)=40(秒),从第一次开始到第二次相遇要走两个全程需要:200÷(3+2)=40(秒)所以一共相遇:10⨯60÷40=15(次)BBA版学案【学案2】甲、乙二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B 地、乙到A 地后立即返回.已知二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20千米,那么,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因为甲乙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甲、乙相遇时间相同,因此:30:203:2S V V ===乙乙甲甲:S ,设全程为5份,则一个全程中,甲走了3份,乙走了2份,所以C 是第一次相遇地点,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2个AB ,因此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了3个全程,一个全程甲走3份,3个全程甲共走339⨯=份,所以D 是第二次相遇地点,由图看出DC 是2份.但已知DC 是20千米,所以AB 的长度是20÷2⨯(2+3)=50(千米).(也可以用乙进行计算)【学案3】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52千米/时和40千米/时.他们同时从A 地出发去B 地,在A 、B 两地间往返而行,从开始走到第三次相遇,共用了6小时.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从开始走到第一次相遇,两车走的路程是两个AB 之长;而到第三次相遇,两车走的路程总共就是6个AB 之长,是(52+40)⨯6=552(千米),所以A 、B 两地相距552÷6=92(千米).【学案4】甲、乙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同向而行,在A 、B 两地之间不断往返行驶.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37,并且甲、乙两车第2012次相遇的地点和第2013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120千米(注:当甲、乙两车同向时,乙车追上甲车不算作相遇),那么,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分析】因为甲乙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所以甲、乙相遇时间相同,因此3:7S V V ==乙乙甲甲:S :,设全程为10份,则一个全程中,甲走了3份,乙走了7份,通过总结的规律分析第2012次相遇时,甲走:(2012⨯2)⨯3=12072(份),120721012072÷= ,所以第2012次相遇地点是在从B 地向左数2份的C 点,第2013次相遇时,甲继续向左数6份即可,到达D 由图看出CD 间距离为6份,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20610200÷⨯=(千米).BC D B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Li Fe
Li Fe
Li 与 Fe
无法比较
(D)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从静止开始通过电势差
为U 的静电场加速后, 其德布罗意波长是 0.04 nm ,

U 约为
(A)
150 V
(B)
(D)
2
2
330 V 940 V
2
(C)
630 V
p
h

p eU 2m
2
h h v 1 1 1 2 2 2 mv m0 v c v c
2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不确定关系式 xp x
h 表示在 x 方向上
(A)粒子的位置不能确定 (B)粒子的动量不能确定 (C)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都不能确定 (D)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氦氖激光器所发红光波长为 632.8 nm , 9 谱线宽度 10 nm ,求当这种光子沿 x 方向传 播时,它的 x 坐标的不确定量多大? 解 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px h 数值关系
p h U 940 V 2 2m e 2m e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与电磁波有什么不同 ? 解释描述实物粒子的波函数德物理意义.
间各点分布的规律,电磁波是反映 E 和 H 在空间
各点分布的规律. (2)实物粒子的波函数的模的平方表示该时刻该 位置处粒子出现的概率密度.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下面各物体, 哪个是绝对黑体
(A)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 (B)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
(C)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
(D)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在加热黑体的过程中, 其单色辐出度的最大值 所对应的波长由 0.69 μm变化到 0.50 μm , 其总辐出度增 加了几倍? 解
可见光频率
0.39510 ~ 0.7510 Hz
15 15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关于光电效应有下列说法: 1 任何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任何金属表面都能 产生光电效应; 2 对同一金属如有光电子产生,则入射光的频率 不同,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不同; 3 对同一金属由于入射光的波长不同, 单位 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的数目不同; 4 对同一金属,若入射光频率不变而强度增加一 倍, 则饱和光电流也增加一倍. 其中正确的是( ) (B) 2 , 3 ,4 (A) 1 , 2 ,3
M B T
4
mT b
M B2 T2 4 m1 4 ( ) ( ) 3.63 M B1 T1 m 2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按照玻尔理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时,电子
的角动量
L 的可能值为
(A) 任意值 (B) (C)
nh , n 1,2,3
2πnh , n 1,2,3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已知一维运动粒子德波函数为
(x)
Axe 0,
x
, x0 x0
( 0)
试求:(1)归一化常数 A 和归一化波函数;(2) v 该粒子位置坐标的概率分布函数; (3)在何处找到 粒子的概率最大. 解 (1)由归一化条件 得



( x) dx 1
h 1.66 10 35 m mv
(2)
px h 28 1 v 1.66 10 m s m mx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已知粒子在一维矩形无限深势阱中运动, 其
1 3πx 波函数为: Ψ ( x) cos ( a x a) , 则 2a a 粒子在 x 5a 6 处出现的概率密度为
(D) 散射光中有些波长比入射光波长长,且随散射
角增大而增大,有些与入射光波长相同,这都与散射体
的性质无关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有电子与光子
的相互作用过程,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两种效应都属于光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B)光电效应是由于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而产生,而康
5mkT (D) h
h h h p 2Ek m 3mkT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静止质量不为零的微观粒子作高速运动, 这
时粒子物质波的波长
λ与速度 v 有如下关系
(B)
(A)
(C)
v 1Βιβλιοθήκη 1 2 2 v c 1 v
c v
2 2
(D)
m
m0 v 1 2 c
(A) 1 2a (C) 1 (B) 1 a (D) 1
2a
a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运动的粒子波函数为
n ( x)

2 nπx sin( ) a a
(0 x a )
求:当 n = 1时,粒子在什么位置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
n = 1 时概率密度
2
2 2 πx n ( x) sin ( ) a a πx π 2 πx sin ( ) 1 kπ a a 2 1 1 x ( k ) a 粒子在 x a 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 2 2
波长相同的光子和电子,电子的动能小于光子的动能.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A) 康普顿效应的主要特点是: 散射光的波长均比入射光短,且随散射角增大
而减少,但与散射体的性质无关 (B) 散射光的波长均与入射光相同,与散射角、散
射体的性质无关
(C) 散射光中既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也有比它
长和短的,这与散射体的性质有关
答 (1)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是反映实物粒子在空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设氢原子的动能等于氢原子处于温度为 T 的 热平衡状态时的平均动能,氢原子的质量为 m , 那 么此氢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h (A) 3mkT
3mkT (C) h
3 Ek kT 2
h (B) 5mkT
处,粒子出现的概率最大.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原子内电子的量子态由 n,l , l ,ms m
四个量子数来表征.
当 n,l , ml一定时,不同的量子态数目为___ 2 当 n、l 一定时, 不同的量子态数目为_____ 2(2l+1) 当 n 一定时, 不同的量子态数目为____ 2n2
p x
2
h
x

2
2
xp x h
9 2
(632.8 10 ) x 18 10
5
x为波列长度,光子的位置不确定量也就是波列
的长度. 原子在一次能级跃迁过程中发射一个光子或 说发出一列波.
x 4 10 m 400 km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一质量为40 g的子弹以 1.0 103 m s1 的速 率飞行,求(1)其德布罗意的波长; (2)若子弹的不确 定量为 0.10 mm ,求其速率的不确定量. 解 (1)
普顿效应是由于光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而产生
(C)两种效应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用强度为 I ,波长为 康普顿散射光的波长分别为 (A)

Li
X 射线分别照射锂
(Z = 3)和铁 (Z = 26) , 若在同一散射角下测得 和
Fe
.则
Li Fe
(B)
(C) 2 ,3

(D)
2
,4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若电子和光子的波长均为 0.20 nm, 则它们
的动量和动能各为多少 ? 解 光子与电子的波长相同,动量均为
p
h

3.32 10
34
kg m s
1
光子的动能 电子的动能
Ek E pc 6.22 keV 2 p Ek 37.8 eV 2m0
2
A 2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归一化波函数为
2 xe (x) 0,
4 x e (x ) 0,
2
x
, x0 x0
, x0 x0
0
(2)该粒子概率分布函数为
3 2 2x
(3)令
d ( x) dx
2
0,
d ( x)
2
2
dx
2
可知
x 1
nh , n 1,2,3 (D) 2π
量子物理习题课选讲例题 例 钨的逸出功是 4.52 eV ,钡的逸出功是 2.50 eV,分 别计算钨和钡的截止频率,哪一种金属可以用作可见光 范围内的光电管阴极材料?
1 2 解 爱因斯坦方程 h mv W 2 W1 15 钨的截止频率 01 1.09 10 Hz h W2 15 0.603 10 Hz 钡的截止频率 02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