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邓小平和江泽民等领导核心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实践的考察和分析,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贡献,也体现了邓小平等党的领导核心的富民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分配领域中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多年的邓小平理论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实质、重要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这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法结合。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也是近年来社会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也有较大的兴趣,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一理论,以澄清他们认识中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部分,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

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那么,按劳分配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第一,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的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以及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经济中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间接地完成。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企业投入的劳动量必须表现为价值。当然,企业的具 体劳 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时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才能实现价值。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的劳动形态。因此,企业的劳动成果和收入水平不仅要受企业劳动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还要受经营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此按劳分配必须以企业为中介,通过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实现。由于在劳动和价值、价值和价格、价格和收入之间存在许多的中介环节,受到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企业的收入以及根据

这种收入而进行的按劳分配从全社会看,只能作为一种趋势或近似值而存在。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不应把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而应把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形式区别开来。按劳分配的实质是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则涉及的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形式

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企业的收入必须作为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报酬,各种生产要素根据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而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从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按资分配。这是指凭借资金、资产的所有权,通过集资、入股和增加投资从而获得收益的一种分配方式,按资分配的主体是各种资产的所有者。各种利息、股息、分红等都是按资金所有权取得的收益;地租是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收益,房租、机器设备租赁费是凭借固定资产所有权取得的收益;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是按国有资产据有分配形成的收入;私营企业主的利润是典型的按资分配取得的收入。实行按资分配,有助于人们节约、爱惜资产,充分利用一切财力和资源并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2.按经营权分配。这是以经营的好坏作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收入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只作为劳动者取得管理劳动的收入,还可以凭借其取得的经营权参与收入的分配,特别是参与市场竞争、价格和供求关系等变化所形成的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的分配。实行按经营权分配,有助于形成精明能干、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经理阶层,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影响生产经营成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劳动力属于劳动者私人所有,所以必然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这是雇佣工人获得工资收入的方式,体现了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和外资成分的经济实体中。

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四个主要生产要素,它们分别取得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来就不矛盾,而且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生产要素不可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必须把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这是生产技术的要求,与社会形态无关。既然每个要素都参与了财富的创造,就理应都得到相应的报酬。

早在很久以前,经济学理论中就有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就将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关系描述为“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及能动要素”,其意是说生产要素对财富的形成就像父亲和母亲对于胎儿的形成一样同等重要。法国的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19世纪初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三要素”论,他把商品的生产归结于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他认为,既然“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每个要素都应从生产出来的价值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其数量必然和它们所创造的价值量相等。英国剑桥学派或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在19世纪末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是生产过程的四大要素,他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报酬,利润是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组织的报酬,地租则是土地的报酬。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问题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产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又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