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与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数据的分析——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数据特征.3、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它们在刻画数据波动时的不同特征.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掌握分析数据的思想和方法.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要点梳理】要点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123n x x x x 、、、…,我们把()1231n x x x 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计算公式为()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1)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并且这些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附近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为新数据的平均数,a 为取定的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若n 个数12n x x x 、、…的权分别是12n w w w 、、…、,则112212......n nn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要点诠释:(1)相同数据i x 的个数i w 叫做权,i w 越大,表示i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n 个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 区别: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频数,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要点四、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数据-最小数据. 要点诠释: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一组数据极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2s 的计算公式是:()[]222212)(...)(1x x x x x x nS n -++-+-=,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 倍.3.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符号s 表示,即:;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4.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极差与方差、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区别:极差表示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它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方差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稳定性越好.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求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时用极差,在考虑到这组数据的稳定性时用方差. 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2015•福州)若一组数据1,2,3,4,x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实数x的值不可能是()A.0 B.2.5 C.3 D.5【答案与解析】解:(1)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x,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3,∴中位数是3,平均数为(1+2+3+4+x)÷5,∴3=(1+2+3+4+x)÷5,解得x=5;符合排列顺序;(2)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3,x,4,中位数是3,此时平均数是(1+2+3+4+x)÷5=3,解得x=5,不符合排列顺序;(3)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x,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不符合排列顺序;(4)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x,1,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符合排列顺序;(5)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x,3,4,中位数,x,平均数(1+2+3+4+x)÷5=x,解得x=2.5,符合排列顺序;∴x的值为0、2.5或5.故选C.【总结升华】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较难,要明确中位数的值与大小排列顺序有关,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解答不完整.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举一反三:【变式】若数据3.2,3.4,3.2,x,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答案】3.2;3.5;解:由题意3.43.5, 3.62xx+==,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2、(2016•广州)某校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玩转数学”比赛,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进入决赛,评委从研究报告、小组展示、答辩三个方面为各小组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甲、乙、丙三个小组各项得分如下表: 小组 研究报告 小组展示 答辩 甲 91 80 78 乙 81 74 85 丙798390计算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小组的排名顺序:如果按照研究报告占40%,小组展示占30%,答辩占30%,计算各小组的成绩,哪个小组的成绩最高?【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从高分到低分小组的排名顺序是:丙>甲>乙; (2)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由上可得,甲组的成绩最高. 答案:甲组的成绩最高【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统计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举一反三:【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 ++==(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 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 (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 【答案与解析】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x 人,得90分的有y 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257330,763050260570780901003,x y x y +++++=⎧⎨⨯=⨯+⨯+⨯+++⨯⎩ 整理得13,89109,x y x y +=⎧⎨+=⎩ 解得8,5.x y =⎧⎨=⎩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a =80,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b =80,则a b +=80+80=160.【总结升华】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类型二、极差、方差和标准差4、(2015•徐州)某中学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九(2)85 100(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思路点拨】(1)观察图分别写出九(1)班和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然后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求法以及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成绩较好;(3)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s2=[(x1﹣)2+(x2﹣)2+…+(x n﹣)2](可简单记忆为“等于差方的平均数”)【答案与解析】解:(1)由图可知九(1)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5、80、85、85、100,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0、100、100、75、80,∴九(1)的平均数为(75+80+85+85+100)÷5=85,九(1)的中位数为85,九(1)的众数为85,把九(2)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0、75、80、100、100,∴九(2)班的中位数是80;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 85 85九(2)85 80 100(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3),【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也考查了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举一反三:【变式】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8375808090859295(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9582888193798478)858x =+++++++=甲(分), 1(8375808090859295)858x =+++++++=乙(分).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由(1)知85x x ==甲乙分,所以22221[(9585)(8285)(7885)]35.58s =-+-++-=甲, 22221[(8385)(7585)(9585)]418s =-+-++-=乙.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③从方差来看,因为x x =甲乙,22s s <乙甲,所以甲的成绩较稳定;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成绩. 类型三、统计思想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期末复习(五) 数据的分析
03 复习自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为了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老师抽查某组10名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如下: , , , , , , , , ,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
(2)请算出捐书册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判断其中哪些统计量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说明理由.
[答案] 平均数是10,中位数是6,众数是6.其中平均数10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因为40名同学中有38名同学的捐书册数都没有达到10册,平均数主要受到捐献90册的2位同学的捐书册数的影响,故不能反映该5.张大叔有一片果林,共有80棵果树.某日,张大叔开始采摘今年第一批成熟的果子,他随机选取1棵果树上的10个果子,称得质量(单位: )分别为: , , , , , , , , 如果一棵树平均结有120个果子,以此估算,张大叔收获的这批果子的单个质量和总质量分别约为( )
【解答】 小宇的分析是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的.
②请你帮他计算正确的平均数,并估计这260名学生共植树多少棵.
【解答】 (棵),估计260名学生共植树 (棵).
3.某果园有果树200棵,从中随机地抽取5棵,每棵果树的产量(单位:千克)如下: , , , , .这5棵树的平均产量为_____千克,估计这200棵果树的总产量为________千克.
(2)求这20条鱼的平均质量.
解: .答:这20条鱼的平均质量为 .
(3)经了解,近期市场上这种鱼的售价为每千克18元.请利用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李大伯近期售完鱼塘里的这种鱼可收入多少元?
人教八年级数学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归纳与复习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归纳与复习一、回顾与梳理。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即x=(x1+x2+……+xn)÷n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水平.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相应变动.平均数一般的计算方法为: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
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中等水平.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大小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相等的数也要全部参加排序)后“找”到的.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就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中位数的优点。
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查,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当一组数据中有相同数据多次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众数的优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学习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2. 能合理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 知道可以通过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并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12n x ,x ,x ,…,那么x =12+nx x 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x ”读作“x 拔”.通常,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要点诠释: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2.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仅与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值有关,而且与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关.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权.按照这种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若数据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3x 出现3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则x =1n(1f 1x +2f 2x +3f 3x +…+k f k x )(其中n=1f +2f +3f +…+k f )“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 要点诠释:(1)k f 越大,表示k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也就越“重要”.(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众数和中位数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2.中位数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时,通常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的数据各占一半.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区别: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频数,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在一组存在极端值的数据中,用中位数或众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有时会更贴近实际.要点四、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2015•益阳)某小组5名同学在一周内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如下表所示,关于“劳C.中位数是4,平均数是3.8 D.众数是2,平均数是3.8【思路点拨】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答案】C;【解析】解:这组数据中4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为4,∵共有5个人,∴第3个人的劳动时间为中位数,故中位数为:4,平均数为:=3.8.故选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举一反三:【数据的分析例8】【变式1】(2015•安庆二模)A、B、C、D、E五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平均成绩是80分,而A、B、C三人的平均成绩是78分,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D、E的成绩比其他三人都好B.D、E两人的平均成绩是83分C.五人成绩的中位数一定是其中一人的成绩D.五人的成绩的众数一定是80分【答案】B;解:A、无法判断D、E的成绩比其他三人都好,故本选项错误;B、设D、E两人的平均成绩是83分,由题意得,3×78+2x=5×80,解得x=83,所以,D、E两人的平均成绩是83分正确,故本选项正确;C、五人成绩的中位数一定是其中一人的成绩错误,有可能是按成绩排列后中间三位同学的成绩相同,中位数是他们三个人的成绩,故本选项错误;D、五人的成绩的众数一定是80分,错误,有可能没有人正好是80分,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变式2】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A.6.2小时 B.6.4小时 C.6.5小时 D.7小时【答案】B;解: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类型二、利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问题2、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 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 ∴ 候选人丙将被录用.(2)甲的测试成绩为:(85×5+70×3+64×2)÷(5+3+2)=76.3,乙的测试成绩为:(73×5+71×3+72×2)÷(5+3+2)=72.2, 丙的测试成绩为:(73×5+65×3+84×2)÷(5+3+2)=72.8,∴ 候选人甲将被录用.【总结升华】5、3、2即各个数据的“权”,反映了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按加权平均数来录用. 举一反三:【 数据的分析 例10】【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 ++==(分). 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 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 【 数据的分析 例11】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 (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 【答案与解析】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x 人,得90分的有y 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257330,763050260570780901003,x y x y +++++=⎧⎨⨯=⨯+⨯+⨯+++⨯⎩整理得13,89109,x y x y +=⎧⎨+=⎩ 解得8,5.x y =⎧⎨=⎩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a =80,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b =80,则a b =80+80=160.【总结升华】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 类型三、用样本估计总体4、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 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 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 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人教八年级数学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归纳与复习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归纳与复习一、回顾与梳理。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即x=(x1+x2+……+xn)÷n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水平.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相应变动.平均数一般的计算方法为: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
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中等水平.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大小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相等的数也要全部参加排序)后“找”到的.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就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中位数的优点。
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查,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当一组数据中有相同数据多次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众数的优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够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方差的方法。
4. 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中位数的方法,中位数的特点。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众数的方法,众数的特点。
4. 方差:方差的定义,求方差的方法,方差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及应用,方差的求法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来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概念及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解决问题。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内容】1.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求法。
2. 介绍中位数的概念,解释中位数的求法。
3. 介绍众数的概念,解释众数的求法。
4. 介绍方差的概念,解释方差的求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平均数,并提供反馈。
4. 过渡:引入中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特点。
5.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6.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中位数,并提供反馈。
7. 过渡:引入众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特点。
8. 讲解:讲解众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9.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众数,并提供反馈。
10. 过渡:引入方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方差的意义。
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所有概念
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所有概念平均数,也被称为算术平均数或简单平均数,是一组数字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字的个数。
它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指标。
Median(中位数)指的是一组数据按照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值。
如果数据点的数量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排序后的第(n+1)/2 个值;如果数据点数量为偶数,则中位数是排序后第 n/2和第 (n/2)+1 个值的平均值。
Mode(众数)是一组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此外还有其他概念与这些相关:比如范围 (range) 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衡量了数据分布在距离平均值上下波动的程度。
方差是每个观察到的值与平均值之间差异的平方和除以观察次数,而标准差则是方差开根号。
In summary, the mean is calculated by summing up all the values in a dataset and dividing it by the number of values. The median is the middle value when the dataset is arrangedin ascending or descending order. The mode represents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value(s) in a datase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se concepts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data effectively.在总结一下,平均数是将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个数得到的。
中位数是当数据集按升序或降序排列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值。
第 11次课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极差、标准差(学生版)
【教师寄语:昨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不要倒在今天晚上!】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标准差 一、考点、热点回顾考点一、平均数1、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x +++= (2)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f x f x f x x kk ++=2211,其中n f f f k =++ 21。
(3)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a x x +='。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
)'''(1'21n x x x nx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考点二、中位数1、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中间的一个数字(或两个数字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中位数的找法:将该组数从小到大排列,取中间的数3、当一组数有偶位数时,该组数的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当一组数有奇位数时,该组数的中位数为中间那个数。
考点三:众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考点四:极差、频数、频率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频数:将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叫做该小组的频数。
3、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样本容量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4、频数和频率的基本关系式:频率 = ——————频数样本容量5、各小组频数的总和等于样本容量,各小组频率的总和等于1。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b.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实例。
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3. 实际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在统计学中,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是常用的描述一个数据集中集中趋势的指标。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且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一、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含有n个元素的数据集,中位数就是第(n+1)/2个最小的数。
如果数据集的元素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计算中位数的步骤:1. 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如果数据集的元素个数是奇数,直接取最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
3. 如果数据集的元素个数是偶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中位数的优点是对异常值不敏感。
即使数据集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极端值,中位数也不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因此,在处理有离群值的数据时,中位数是一个更适合使用的指标。
二、众数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或者没有众数。
计算众数的步骤: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频数。
2. 选取频数最高的数值作为众数。
众数在描述数据集的主要趋势时很有用。
例如,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班级学生身高的分布情况,众数可以告诉我们哪个身高段的学生最多。
然而,众数有一个缺点,即不唯一性。
当数据集中有多个数值的频数相同且最高时,我们就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众数。
三、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是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算术平均数。
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步骤:1. 将数据求和。
2. 除以数据的个数。
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描述一组数据集中心趋势的指标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典型值。
然而,平均数对极端值非常敏感。
如果数据集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极端值,平均数会被明显地拉向这些值。
因此,在有离群值存在的情况下,平均数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数据集的整体趋势。
综上所述,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是常用的描述数据集中心趋势的统计指标。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特点及其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特点及其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领域,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指标,用于描述和分析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本文将重点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点及其应用。
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它可以用来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并且适用于各种数据类型。
众数的计算相对简单,只需要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可。
众数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取值,如民意调查中的最受欢迎的候选人、销售数据中最畅销的产品等。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不受极值的影响,更能反映数据的中间位置。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相对直观,只需要将数据排序,并确定中间位置的数值即可。
中位数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水平,如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可以反映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股票价格的中位数可以反映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等。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是最常用的统计指标之一。
它可以反映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易于计算和理解。
平均数的计算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个数即可。
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广泛用于描述数据的均值水平,如平均工资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成绩可以反映一个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等。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统计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能够提供关于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分布形态和离散程度等信息,帮助我们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在决策和预测中,这些统计指标也能够提供有用的参考,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本文将详细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点及其应用,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深入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数据分析和决策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方向。
总体、样本、均值、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众数和中位数知识要点整理
● 本章重点:1.了解总体、样本、均值、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众数和中位数等概念,会作频数直方图和频率直方图.2.掌握均值、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知识要点:1. 样本均值:∑=i x nx 1 2. 加权平均: 0,1,11>==∑∑==i ni i n i i i p p p x x3. 方差:∑∑==-=-=n i i n i i x x n x x n s 1221221)(1 标准差(均方差)2s s =4. 中位数:将数据),,2,1(n i x i=由小到大重新排列为**2*1n x x x ,,, ,其中位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偶数为奇数n x x n x m x n n n )(21*12*2215. 众数: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给定一组数据x 1, x 2, …, x n ,则这组数据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分别为:∑==n j j x n x 11,∑=-=n j j x x n s 122)(1,∑=-=n j j x x n s 12)(1若存在一组数p 1, p 2, …, p n ,满足11=∑=n j j p ,则数据x 1, x 2, …, x n 的加权平均数为, ∑==n j j j x p n x 11● 例题示范 例1 设有一组5个数据: x 1=0.051, x 2=0.055, x 3=0.045, x 4=0.065, x 5=0.048. 记 0528.05151==∑=k k x x , 则∑=-51)(51k k x x =( )A.0B.0.0528C.150⨯.0528D. 1500000(.051.055.045.065.048)++++解 因为∑=-51)(51k k x x =∑∑==-51515151k k k x x =x x -= 0所以,应该选A .例2 一组数据19,16,22,25,35,20,32,24的中位数是( ).A . 22B . 23C . 24D . 25解 因为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35,32,25,24,22,20,19,16,所以这些数据的中位数为23)2224(21=+所以,应该选B .例 3 设一组数据1x =0, 2x =1, 3x =2,它们的权数分别为1.01=p ,6.02=p , 3.03=p ,则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x = .解 加权平均数x =∑=31j j j x p =23.016.001.0⨯+⨯+⨯= 1.2 所以,应该填写:1.2。
专题20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专题20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识要点1.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112112n n n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2.“权”的意义: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频数,起到化简运算的作用.3.中位数的求法: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众数的求法:先数出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找到频数最高的数据(可能不止一个).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优劣:平均数的计算需要利用所有的数据,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也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一组互不相等的数据中高于或低于它的各占一半; 众数则体现了相同数据多次出现的情况,在某些问题中比较重要.典例精斬例1 请根据图20-1信息解答问题:(1)表中空缺的数据为_____________(精确到1%);(2)统计表中年增长率的平均数及中位数;(3)预测2017年的观影人次,并说明理由.【分析】利用增长率、平均数公式计算数据并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解】(1)2016年的年增长率是(13.72-12.60)÷12.60×100%≈9%,故答案为9%;(2)统计表中年增长率的平均数为(31%+27%+32%+35%+52%+9%)÷6=31%;它们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9%,27%,31%,32%,35%,52%,所以中位数是(31%+32%)÷2=31.5%;(3)2017年的观影人次为13.72×(1+31%)≈17.97(亿).由折线统计图和表格可知,最近6年的年增长率的平均数为31%,故预估2017年的年增长率为31%.【点评】从数据角度岀发,根据有效概念分析数据并对数据做出合理预测是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拓展与变式1某公司共25名员工,下表是他们月收入的资料.(1)该公司员工月收入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元,众数是________________元.(2)根据上表,可以算得该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6276元,你认为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较为合适?请说明理由.【答案】(1)3 400 3 000(2)解:用中位数或者众数更加适合,理由:平均数受极端值45 000元的影响,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达到了6 276元,不恰当.拓展与变式2 某工厂甲、乙两个部门各有员工400人,为了解这两个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过程如下.请补充完整收集数据:从甲、乙两个部门各随机抽取20名员工,进行了生产技能测试,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按如下分数段整理、描述这两组样本数据:(说明:成绩80分及以上为生产技能优秀,70~79分为生产技能良好,60~69分为生产技能合格,60分以下为生产技能不合格)分析数据:两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下表所示:得出结论:(1)估计乙部门生产技能优秀的员工人数为____________.(2)可以推断出哪个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至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推断的合理性)?【答案】(1)120(2)解:①甲部门生产技能测试中,平均分较高,表示甲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②甲部门生产技能测试中,没有技能不合格的员工,表示甲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或:①乙部门生产技能测试中,中位数较高,表示乙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②乙部门生产技能测试中,众数较高,表示乙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反思】通过统计数据对结论进行有效预测、估计以及说理,是解决数据变化趋势问题的关键.例2 两组数据m ,6,n 与1,m ,2n ,7的平均数都是6,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成一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分析】通过平均数公式可以得到一个关于m ,n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解】依题意,得61812724m n m n ++=⎧⎨+++=⎩, ∴84m n =-⎧⎨=⎩, ∴重新排列顺序为1,4,6,7,8,8,8∴所求的中位数为7【点评】利用数据的相关公式列方程解相关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拓展与变式3 若整数a 是1,3,5,12,a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则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_.【答案】4.8或5或5,2 提示:a 可能等于3,4,5,∴平均数相应地也有三种答案. 拓展与变式4 七年一班四个绿化小组植数的棵数如下:10,10,x ,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反思】在利用数据的公式解决相关的数据问题时,要从基本概念出发进行正确的判断分类.【答案】10 提示:由题意知x ≠8,∴众数为10.∴由平均数公式可得x =12,从小到大排列为8,10,10,12.专题突破1.一组数据3,4,x ,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答案】42.已知数据x 1,x 2,x 3的平均数为a ,y 1,y 2,y 3的平均数为b ,则数据3x 1+2y 1;3x 2+2y 2;3x 3+2y 3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答案】3a +2b 提示:利用平均数公式,x 1+x 2+x 3=3a ,y 1+y 2+y 3=3b ,∴3x 1+2y 1+3x 2+2y 2+3x 3+2y 3=9a +6b .3.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其中每个数都小于-1,则对于样本1,-x 1,-x 2,x 3,-x 4,x 5的中位数为____________. 【答案】412x - 提示: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排列样本数据x 3,x 5,1,-x 2,-x 1,即可求出它的中位数.4.设a ,b ,c 的平均数为M ,a ,b 的平均数为N ,N ,c 的平均数为P ,若a >b >c ,则M 与P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答案】M >P 提示:a +b +c =3M ,a +b =2N ,N +c =2P ,∴12(M -P )=a +b -2c>0,M >P .5.自2016年国庆后,许多高校投放了使用手机就可随取随用的共享单车.某运营商为提高其经营的A 品牌共享单车的市场占有率,准备对收费作如下调整:一天中,同一个人第一次使用的车费按0.5元收取;每增加一次,当次车费就比上次车费减少0.1元;第6次开始,当次用车免费.具体收费标准如下:得到如下数据:(1)写出a,b的值;(2)已知该校有5000名师生,且A品牌共享单车投放该校一天的费用为5800元,试估计:收费调整后,此运营商在该校投放A品牌共享单车能否获利?请说明理由.【答案】(1)a=0.9+0.3=1.2,b=1.2+0.2=1.,4:(2)抽取的100名师生每人每天使用A品牌共享单车的平均车费为1100×(0×5+0.5×15+0.9×10+1.2×30+1.4×25+1.5×15)元=1.1元,所以估计5 000名师生一天使用共享单车的费用为5 000×1.1元=5 500元.因为5500<5800,所以收费调整后,此运营商在该校投放A品牌共享单车不能获利.。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识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我们经常用到这些概念来描述和分析数据。
一、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常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代表性。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值进行加和。
2.将得到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2,4,6,8,10。
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2+4+6+8+10=30平均数=30/5=6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二、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或多个数值出现次数相同且最多,那么这组数据就没有众数。
求众数的步骤如下:1.统计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2.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例如,有一组数据:2,4,4,6,8,8,8,10。
求这组数据的众数的步骤如下:2出现1次,4出现2次,6出现1次,8出现3次,10出现1次由于8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为8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值。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值,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值,那么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求中位数的步骤如下:1.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找出中间的数值即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找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2,4,5,6,8,10。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步骤如下: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4,5,6,8,10由于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5+6)/2=5.5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5了解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实际问题。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例1:小明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了以下分数:85,76,92,88,90。
求小明的平均分。
将这些分数加和:85+76+92+88+90=431平均分=431/5=86.2所以,小明的平均分为86.2例2:班级里有40个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如下:70,80,80,85,90,92,95,95,98、求这些成绩的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中位数在排序数据中的应用。
3. 众数: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组实际数据,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开展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沙龙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所有概念
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所有概念1. 引言1.1 概述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常用的概念,用来描述和衡量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情况。
这些统计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的特征、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为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1.2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与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相关的概念,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通过了解这些统计指标之间及其与其他统计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差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集的整体趋势,从而进行合理推断和决策。
1.3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与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有关的所有概念:2. 平均数:首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然后探讨平均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并介绍与其他统计概念如总和、加权平均等之间的联系。
3. 众数:详细阐述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众数进行分类讨论,并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众数的重要性和价值。
4. 中位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式并通过示例说明其应用。
同时,探讨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以及与平均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特征方面的差异。
5. 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回顾主要内容,强调统计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意义,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全面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些重要统计概念的内涵与应用,为后续数据分析工作提供基础和指导。
2. 平均数2.1 定义及计算方法平均数,也称为算术平均数或均值,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它表示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用于描述数据集的中心位置。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很简单,首先将所有数据项相加,然后再除以数据项的总个数。
假设有n个数据项x_1, x_2, ..., x_n,则平均数MU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MU = (x_1 + x_2 + ... + x_n) / n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班级共有10名学生的成绩。
平均数与众数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平均数与众数的计算知识点总结平均数和众数是数学统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典型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平均数和众数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描述。
本文将对平均数和众数的计算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是指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结果。
计算平均数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将给定的一组数值相加,得到总和。
2. 统计数值的个数。
3. 将总和除以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对于数列1,2,3,4,5,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计算平均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个数 = 5平均数 = 总和 / 个数 = 15 / 5 = 3所以,数列1,2,3,4,5的平均数为3。
二、众数的计算众数是指一组数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对于给定的一组数值,要计算众数,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统计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2. 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例如,对于数列2,3,3,4,4,5,众数的计算步骤如下:2出现1次,3出现2次,4出现2次,5出现1次。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和4,因此这个数列的众数是3和4。
三、平均数与众数的比较平均数和众数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所反映的角度略有不同。
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平均值,它能够很好地代表数据集的整体水平。
然而,当数据中有明显的离群值时,平均数容易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大部分数据的特征。
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它能够反映数据中的典型值。
当数据集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时,众数可以很好地代表这种趋势。
然而,当数据分布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时,众数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数据特征。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平均数和众数,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描述。
四、其他衡量集中趋势的指标除了平均数和众数,还有其他一些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如中位数和四分位数。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初二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
初二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
初二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1.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
3.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总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有关,一般来说,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其中集中的趋势。
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
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也最为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新站中心小学董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11页。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数据的代表均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本节课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系统理解和对比掌握三种数据的代表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知识运用意识与能力。
此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与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并初步具有估算的方法与能力。
现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综合出现,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与年龄特点,但在思维水平上显然提高了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问题的分析数据中学会选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对事物进行评价..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深化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决断的能力。
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要准确使用这三个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期末复习课,根据时间内容作了关于三个特征数的一个专题复习,本节课堂教学我设计了“问题情境——拓展深化——梳理反思——巩固提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探索、归纳、的过程。
对于这三个特征数的理解与运用,不少学生有些似是而非,三者各自反映的是什么水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何时用平均数最合适?什么时候用众数,中位数最恰当?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收集而来的数据如果通过列表,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表示出来,那么在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时,如何识别图中信息呢?……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三种数据代表的含义与运用,从而也跳出了为了数学而教学的框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实际意义所在。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信息等。
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以形成结论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复习。
首先请看这样一个问题:小王去应聘,甲公司经理说:我们员工的平均月工资达到2000元;乙公司的一名员工说:我的月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属于中等水平;丙公司的经理说:我们公司大部分人的月工资是1100元。
小王该去哪里呢?是否就该盲目的相信甲公司呢?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个公司呢?(1)三家公司中对于月工资的不同说法反映的是我们所学的那种统计量?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大家想一想,它们分别代表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平
(3)结合数据实例说说:关于这三种统计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4)针对学生的汇报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并板书:
平均数——一般水平,总体水平
中位数——中等水平
众数——多数水平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
(2)问题和(3)问题要尽量让多名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学生对问题的及时补充。
各个学生的观点可以不相同,也不应相同,没有正误之分,只要学生的说法有道理即可加以肯定和鼓励。
(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 设计意图:本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陈述式梳理知识的过程,注重放手让学生来清点、分类、整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出示巩固练习(一)
选一选。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六(3)班有43人,六(4)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跳绳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进行比较。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4.九位同学比赛投篮,每人投5次,成绩如下:0、0、0、2、2、2、5、5、5。
这列数中,众数是()。
A、0、2、5
B、0 C 、没有
师巡视,有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这些问题都不难,学生独立解答之后小组集体统一答案,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互助学习。
(1)问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后再统一答案。
问题(2)学生根据数据特点交流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理解体会这三种量的应用区别)
出示巩固练习(二)
1、一组学生1分钟跳绳次数如下:
234 133 128 92 113 116 182 125 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的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2、想一想,
1.课件出示例2:六(1)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1)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不用计算,你能发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组讨论。
列式,电脑验证。
出示.六(2)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体重/kg 30 33 36 39 40 41 42
人数 2 4 5 12 10 4 3
现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比中位数大吗?为什么?
(3)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这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学情预设:若学生提出用众数表示比较合适的话,再出示下表:】
六(3)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13 5 12 10 4 3
全班49人,中位数是39,而众数是33,显然中位数更合适。
通过观察与交流,使其意识到:这组数据中出现了234这样的极端数据,用平均数就不太合适,所以可以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题目2的设计主要是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逻辑性,从而对平均数的估算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严谨,提升了数学思考。
3.大家说一说。
请大家举出一些实际问题,并根据特征说出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个解决问题最恰当.
请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下评价。
教师针对情况进行个性点评.
a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b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如:比较班级之间的成绩通常用平均数. 班级干部的选举由候选人票数的众数决定. 商人进货时,最关心的也是销售数据的众数. 歌手大赛中选手的成绩用去尾平均数来表示. 若到饭店求职不能光看员工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很重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刚才的复习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拓展深化
问题1: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了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问题.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道的路况用一天中过往车辆的平均数合适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人们上、下班的时候是一天中道路最繁忙的两个时段,其他时段车流是明显减少,因此,如果用平均数来衡量道路的拥挤程度,则堵塞问题明显被掩盖,所以,较为合理
的是按道路繁忙的不同程度,将一天分成几个时段分别计算车数,而主要考虑的就是上、下班两个时段通过某点的车的平均数量及平均速度,而不能计算整天的车的数量及平均速度来估计道路的路况。
知识小结:平均数虽然常用,但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那么得到的数据将不会有大的指导作用.
问题2:某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单位:万元)
销售额 3 4 5 6 7 8 10
销售人员数 1 3 2 1 1 1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中不同的信息并根据情况进行指导点评
问题1其实并不轻松,学生在自我思索后小组交流,也可进行组间交流或向老师提问。
问题2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1)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
本题选择了现实生活的情境,可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后再回答,让他们明确团结合作的优势以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梳理反思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一)知识收获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恰当地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个解决问题.
(二)情感收获
可任意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
(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巩固的知识更加系统条理清晰)
(四)加深巩固
布置作业A(基础巩固)
在六年级教室里,三个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五次数学成绩分别是: 甲:99 96 96 100 97
乙:98 98 99 98 95
丙92 95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