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

在这之前,首先
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

你们都是年轻人。

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
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

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

古典诗词从
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

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诗指的
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

比如: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

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
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

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有严格
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
规定的。

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
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

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
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

大家都
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
《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
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
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

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

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
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马诗(唐李贺)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

这是一
首五绝,全诗只有2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有两个因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调和。

我们先来说一下韵,古人的近体诗,一般用的是《平水韵》,
大家到网上可以搜到这个韵表。

现在人提倡用《中华新韵》,也就是
按今天汉语拼音的四声编写的韵表。

不管我们今天的创作用什么韵,
但因为我们是传承古典诗词,所以都有必要对《平水韵》有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平水韵》表和《中华新韵》表。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五绝,它的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的韵是“钩”,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秋”。

“钩、秋”两个韵在《平水韵》的下平“十一尤”里,在《中华新韵》的“七尤”里。

我们再看
平仄: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大漠”是仄仄,“沙如雪”是平平仄,句尾仄收;
第二句“天寒”是平平,“白屋贫”是仄仄平,句尾平收;
第三句“柴门”是平平,“闻犬吠”是平平仄,句尾仄收;
第四句“快走”是仄仄,“踏清秋”是仄平平,句尾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看下一首:
泊湘口(戴叔伦)
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押韵,第二句押的韵是“波”、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多”。

这首诗押平水韵的下平“五歌”韵。

我们再来看句子的平仄:
第一句“湘山”是平平,“千岭树”是平仄仄,结尾仄收;
第二句“桂水”是仄仄,“九秋波”是仄平平,结尾平收;
第三句“露重”是仄仄,“猿声绝”是平平仄,结尾仄收;
第四句“风清”是平平,“月色多”是仄仄平。

结尾平收。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五绝的两种样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仄收式。

这也是五绝的“正格”,那么五绝还有“非正格”的
吗?有,那就是首句押韵。

首句押韵式,在这里我们先不讲,你们先把
这正格掌握了,写熟了,非正格也自然就会了。

大家要问了,古人怎
么就这么呆板啊,这二十个字,不是平,就是仄,难道就没有可以通
融的地方吗?当然有,古人也不是就这么不讲道理,能通融的地方也
可以通融。

比如: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绝的两种格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
平收式。

二四句要押韵,而且韵字要在同一个韵部。

绝句的前两句称
为一联,后两句也称为一联。

一句里平仄要相间,一联里平仄要相反。

二三句之间要相粘(粘头不粘尾)。

这两种格式掌握了,那么七绝的
格律就容易掌握了:
七绝的平起平收式:
先来看五绝的仄起仄收式:
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加上两个“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
第二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平;
第三句,我们在“中平平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仄;
第四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
平平中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的平起平收式: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

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平收式:
我们先来看五绝的平起仄收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平中仄仄”的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
第二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平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我们在“中仄平平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平平中仄平平仄;
第四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加上“仄仄”,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平。

这就是七绝的仄起平收式: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

从五绝的格律到七绝的格律,首句因为从仄收转到平收,这里
需要大家留心记一下它的变化,只要首联的格律正确了,其它三句的
格律都可以推出来。

另外,七言绝句首句以平收为正格。

还有两种:一种是平起仄
收式,一种是仄起仄收式。

这两种我们暂时先不讲。

大家把正格先掌握,以后写得多了,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格都会写。

掌握了格律后,我们就可以动手写诗了。

但在写诗之前,我们
还要明确一件事,诗和散文、小说等其它文章一样,它也是一种体裁,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好,我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先把主题确
定好了,然后选择能表达这个主题的材料。

当然,能表达同一样主题
的材料很多,就看你怎么选,从什么角度去选。

那么后面就是动笔写了。

写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语言。

古典
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炼、含蓄,这是诗词特有的美。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一般来说有起承转合四个步骤。

就是首句起,第二
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

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
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
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

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
下足够的回味。

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
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

写细了,会浪费笔墨。

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

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

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

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
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
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

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

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就是接着前一句话说,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

妙成,好比抖包袱。

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

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
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

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
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

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
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

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
者没有讲。

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

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

第三句转折,就是典
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
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
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的命运。

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
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

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

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

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
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

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
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

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

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

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
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
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


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
的体现。

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

比如
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
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

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山顶千门次第开。

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山顶
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

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

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咏史篇,这里
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

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
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

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
种夸张。

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

因为它只对这一句
起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

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

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无人知是荔枝来。

原来是在说荔枝。

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

了解荔
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

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

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这里的讽刺意
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
重要的。

前面一首诗的线索是战争。

这一首诗的线索是荔枝。

看似关
系不大的四句,通过线索联结到一起,似散实连,这是绝句章法的关键。

我们还可以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举例说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接到妻子的来信,问我归期。

可我实在不知
道归期在何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现在在巴山,秋天的夜雨很大。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再和你一起剪烛西窗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向你述说巴山夜雨时,我是怎样在
相思中度过象今天这样孤寂的夜晚的。

全诗的起承转合都很平淡,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分出四个部分之
间的脉络。

前两句都是写现在,第三句用幻想加疑问的方式写将来。

结尾虽然还是沉浸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却已经结了,表明这是现在
的想象。

这首诗的主线当然就是相思之情了。

因为相思,作者的妻子
来信问归期。

因为相思,作者雨夜不寐。

因为相思不寐而展开幻想,
进而设想一个美好的相聚的场面。

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
可缺少的。

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诗都是要起承转合的吗?有没有不是
这样安排的呢?
一般来说,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

不论是格律诗还
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

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
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

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杜甫的名篇《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
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全诗是一个完整的春天的画面,这里就没有起承转合的安排。

只有动静结合的技巧。

前两句是静景,
后两句是动景。

动静之间婉转和谐。

再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
是点,第二句是线,第三第四句是面。

点、线、面的结合,组成四幅
画面。

但这样的诗虽然好,可惜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我们看不出作
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尤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丽一香,有些直白,没有多少精妙之处,内容显得空泛。

读完之后,虽然也有许多美的联想,但回味不足。

所有的意义都在字面上交代清
楚了。

这样的诗也可以欣赏,但不宜学。

因为缺少波澜,写的再好也
是浅的。

对于绝句的章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大家回去以后可以练习一下。

一个五绝、一个七绝。

按理说,不该让大家写五绝,因为五绝字
数少,想用20个字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很大。

但我
们就当是练习格律了。

这次的练习,第一个要求,要熟悉格律,就是
我们前面讲的五绝两式,七绝两式。

第二个要求,不管语言是俗也好,雅也好,最重要的每一句既要符合格律,又要通顺,不能是病句。


三个要求,一首诗要能够体现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