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植物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滨水景观植物绿化配置的实践应用探讨

滨水景观植物绿化配置的实践应用探讨

滨水景观植物绿化配置的实践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1-05-28T10:57:39.86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许生雄[导读] 摘要:如今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深圳市天健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摘要:如今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其中,滨水景观的绿化设计和现代城市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型城市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而绿化配置在滨水景观设计当中则因其具有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固土护岸、保护生态等多个特点,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就有必要积极探讨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化配置的实践应用策略。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绿化配置;实践应用引言:随着国家关于保护水体资源等相关政策的推出,可以体现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

而滨水景观设计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对滨水景观设计及滨水绿化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先是概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含义容,然后系统地讨论了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化配置的主要作用,最后通过具体探讨了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化配置的实际应用,以期能够创造出怡人的公共景观空间。

1、滨水景观设计概述滨水一般指同江、河、湖、泉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简单来说,滨水区域就是路域和水域衔接的地方,滨水区的水陆优势得天独厚。

从功能性的角度理解,它不仅是供群众休闲享乐的户外场所,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景观的生态性、文化遗产性;从城市组成上理解,滨水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时兼顾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

而滨水景观设计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更加的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2、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化配置的主要作用2.1生态作用在滨水植物中,绿萍、浮莲、水花生等,一方面是它们是良好的绿肥,另一方面又是良好的饲草,它们的营养成分十分充足,生长速度也特别快,可以迅速的吸取水中的氮、磷转变成蛋白质等具有营养的物质。

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共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共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共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常以自然生态为主,植物景观不仅与场地硬质景观相辅相成,更是能成为景观中的突出亮点。

地被植物不仅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与削减噪音的生态作用,还是植物群落中重要的层次肌理。

本文阐述并总结了地被植物在园林应用上的分类与种植特点,并以湘潭市万楼滨江风光带地被植物设计为例,着重分析了案例中地被植物的种植特色与展现效果,为滨水景观中的地被植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滨水景观;地被植物;植物设计;公共空间1、概述地被植物是指覆盖在地表的、用于园林绿化的、高度在1m以下的低矮植物,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能迅速覆盖地面且管理粗放,具有良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植物。

一般包括草本、木本、苔藓、蕨类、藤本及宿根花卉等几类。

在滨江风光带的景观中,植物作为柔性材料,缓解自然水体与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冲突,而地被植物作为植物景观的基底,联系着乔木、灌木、草坪,暗示植物与硬质空间的边界,为风光带景观带来最明显与强烈的视觉冲击。

2、地被植物分类地被植物的类型多样,应用方式也非常丰富,要将地被植物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主要从三大方面来分类与应用。

2.1 以观赏部位划分(1)常绿型:四季长青,可达到终年覆盖地面效果,如麦冬、吉祥草、常春藤等,给植物景观提供绿色背景,常大面积片植。

(2)觀叶型:具有特殊的叶色和形态,如银边黄杨、紫鸭跖草、变叶木等,常在近景中种植,供人近距离观赏,或成片种植形成色块,丰富景观色彩和层次。

(3)观花型:以花色、花姿取胜的地被植物,如玉簪、萱草、菊花、鸢尾等,特点是花期长,花色艳丽,常种植于节点处,形成植物景观亮点,或与常绿型地被混合种植,更能突显景观效果和层次。

(4)观果型:如火棘、南天竹、十大功劳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增强景观场地的趣味性。

(5)芳香型:如栀子花、月月桂、茉莉花、九里香等,散发出一阵阵芳香,使人对场地留有特殊的感受与记忆。

2.2 以生活习性划分(1)喜阴型:此类地被对环境要求较高,在光照不足的隐蔽处才能正常生长,适宜种植在建筑物的阴影处和郁闭度高的树丛或林下。

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应用滨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滨水景观绿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点缀着滨水岸线及驳岸,使水面和水体变得生动活泼,加强了水体的美感。

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滨水植物,会引起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戏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宽叶香蒲和芦苇,阳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雾笼罩的朦胧姿态,使人浮想联翩;月下的芦苇和荷塘的月色,诗一般的宁静,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而菖蒲、睡莲、慈姑、黑三菱、千屈菜等,美丽的花朵竞相开放,迷人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此外,在开阔水面上,还以可布置浮床、浮岛,在岛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园",为水面增添景色。

滨水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针对城市滨水水系中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污染,在设计配置滨水植物群落时,应选择抗污染和对水污染具有净化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目前已知对水污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的湿生滨水植物有茭白、芦苇、香蒲、水葱、灯芯草、菖蒲、慈菇、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杏菜、菹草、金鱼藻、墨藻等。

由于水系对物种迁移扩散的廊道作用,外来湿生水生生物如水葫芦、大米草、一枝黄花等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总之,在城市滨水沿岸地带种植滨水植物会使水质清澈、水体生态稳定,并且能够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因此说滨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

利用植物根系具有较强的穿扎固土能力,在坡面上和消落区(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化区)种植耐水湿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一方面减少地表径流,另一方面防止或减轻水流、波浪对河岸的侵蚀和冲刷,起到固土护坡作用。

同时,植物的根茎叶的生长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与性能,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增加了土壤抗侵蚀能力。

所以岸边种植滨水植物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护岸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所以通过种植植物来固土护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生态护坡形式。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自然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比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环保手段。

滨水植物景观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以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一、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意义1. 生态意义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

滨水植物在水体周边生长,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减少水体的营养盐和有害物质的输入,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滨水植物还可以提供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实现生态平衡。

2. 美观意义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

滨水植物景观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形成独特的水岸景观,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景观不仅可以吸引游客,也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让人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美景。

3. 效益意义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滨水植物景观,可以充分利用水域和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绿色覆盖率,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滨水植物景观还可以作为城市的防洪绿地,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患对城市的影响,保障城市的安全。

1. 滨水植物的选择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水体环境和城市需求,选择适合的滨水植物进行种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一些耐水、耐污染、耐盐碱的植物,比如芦苇、香蒲、菖蒲、水葱等。

这些植物生长茁壮,不仅能够美化水域,还能够起到净化水质、净化空气、保护岸坡等多种作用。

2. 植物景观的规划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水域的特点和城市的需求,合理布局滨水植物景观,构建多样化的景观形式。

可以结合水域的曲折、交错、分汊等特点,设置不同的景观节点和连续的景观带,打造出富有变化和层次的水岸景观。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2 滨水景观园林植物的选择方式 (1)从高矮层次搭配选择树种。滨水植物一般指能够适
应河、湖、海沿岸湿润环境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及 浅水区的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水景植物的配置原则应以因地 制宜理念为主,设计者需要对色彩、植物高度、形状等因素进 行考虑。植物层次感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高低错落和色彩组合两 个方面。植物高矮对比鲜明,种植疏密有致、色彩关系和谐, 就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择对应的植物搭配方案,如根据色 彩搭配原则选择梅花、松柏等植物,根据土壤条件选择本土树 种与外来树种,根据绿植的高矮层次分布需求选定乔木、灌木 等树种,通过不同配置方案的相互搭配,突出滨水景观园林的 层次感、艺术感。
园林植物不仅“身材”多样,“姿态”也各有千秋。进行 植物配置时,可根据植物形状,结合叶丛疏密度和分枝高度来 构成封闭、半封闭、覆盖、开敞和垂直等空间形式。在植物造 景环节,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孤植、列植、片植等形式,根据不 同的形式景观需求,应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对于乔木、灌木 等覆盖面积较大、植株较长的滨水植物,一般建议选择孤植, 在保障植物正常存活的情况下,树叶与灌木丛所造成的遮阴效 果能够将水面与园林映衬得更为开阔,并突出“一枝独秀”的 景观效果;而对于树种单一、树群整体美感较高、树群体量较 低的植株群体,一般建议采取群植方式,着重体现滨水群植植 物的群体美,营造自然度高、富有生态气息的园林氛围。
城乡规划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邹骅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活动中,做好滨水区域的景观园林设计工作,对于未来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有着极为 重要的价值。合理应用滨水景观植物塑造新的生态环境,在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同时,能够为群众带来更为丰 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滨水景观;园林植物;选择;应用

浅谈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

浅谈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

浅谈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留给人们休闲、放松的景观场地越来越少,城市中留存的景观风貌也逐渐减少。

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承担着许多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功能,例如:生态、文化、休闲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问题。

本文就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做出具体阐述。

标签: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引言:目前来说,各个国家都有着十分强烈的保护生态意识以及改造环境意识。

日本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理念的“多自然型”河道改造计划,德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近自然型”的河道改造计划,同样进行类似改造的还有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滨水地区的开发、改造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点关注项目。

对中国来说,也是同样。

我国滨水区域生态水系景观的营造与设计是目前来说比较新的研究方向,更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与探索。

一、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城市滨水区也不例外。

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水质、景观防护效果等方面。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自然也需要优美的生活环境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所存在的问题就阻碍了人们。

第1,随着城市的扩张,自然生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的多樣性随之降低。

生态系统的循环是自然环境、植物、动物在长时间内形成的物质于能量的循环,自然形成的河道以及湖泊为水声的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但是,人类的交通发展阻隔了河流,同样也阻隔了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殖,并且滨水区由于靠近人类城市环境破环十分严重,大量生物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第二,为防治病虫害,农民会大量使用化肥,再加上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生活污水等的排放,造成了水质的污染。

目前我国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监管,再加上某些企业为了私利而偷排废水、废气,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河道,直接导致了河道水质的污染,使河道丧失了原本的生态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

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区的应用研究

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区的应用研究

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区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近代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过度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中的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面对钢筋混凝土林立的现代都市,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景观的重要性。

也正是由此,植物造景才得以蓬勃发展。

在探索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作为新兴开敞空间的绿化用地,已然成为应用植物造景的重点区域。

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手法的分析,探讨当代城市滨水区的植物配置方式并提出对滨水区植物选用的建议。

关键词:植物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都市中的特定区域,指“与河流、湖泊、海洋临近的空间地段”。

简言之,就是对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陆域和水域连接部分的总称。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开发,城市中可以利用的开放空间越来越少。

对绿色景观的渴求引发了现代城市滨水区绿化设计的热潮。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开放与包容性,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结合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园林植物造景手法,探讨滨水区园林植物应用的方法,以提高城市滨水地区绿化景观的品位和质量,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休闲空间。

一、园林植物的造景原则1.功能原则植物造景应将释放有益物质,如氧气、负离子等、吸收有害物质、降低噪音、保持水土这些内容提到重要位置。

同时应充分考量不同人群的需求,创造出适宜人休闲欣赏的特色空间。

例如,在观赏区,应重点考虑植物姿态的美感;而在儿童游乐区,在植物造景时则需选择较矮、安全和色彩丰富的树木,如金丝桃,十大功劳等。

2.美观原则(1)统一与均衡统一便是在造景时将各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致的整体;植物造景的均衡布置分为规则对称式和自然不对称式。

规则式均衡常用于主要建筑前,自然式均衡常用于普通公园、娱乐区等自由空间里。

(2)调和与韵律采用相似元素进行造景使整体产生协调感即为调和;造景的韵律感是因植株种类、色彩、尺度的规则变化而形成的。

比如人工修剪成连续几何形的花坛、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交错栽植、植物色彩的渐变等。

对滨水景观中植物空间营造探讨

对滨水景观中植物空间营造探讨

对滨水景观中植物空间营造探讨广东广州510630摘要:滨水景观中的植物空间营造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探讨了滨水景观中植物空间营造的框架,包括植物选择、植物布局和空间分隔、植物的景观效果,以及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植物管理和维护考虑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精心规划布局、注重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可以打造出更具魅力和可持续性的滨水景观。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平衡考虑生态、美学和管理等多个因素,实现滨水景观植物空间营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滨水景观;植物;空间;探讨一、引言滨水景观是景观中常见的项目类型,指位于滨海区域、自然河流或城市河道、湖泊等水体周围的景观,包含岸线、滨水广场、码头、涵洞、湿地公园等空间。

它既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空间布局营造和后期的养护管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生境空间的营造,为滨水生物提供稳定的生境及生物群落。

因此,植物空间营造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旨在打造出与环境协调、美观动人、生态友好的滨水空间。

二、滨水景观中植物空间框架(一)滨水景观中的植物选择滨水景观的设计与植物选择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水质、气候等因素。

在土壤类型方面:滨水景观可能存在多种土壤类型,如河滩土、湿地土壤、砂质土壤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功能都会有影响。

例如,河滩土中含有丰富的养分,适合生长耐旱、喜温暖环境的植物;湿地土壤保持水分,适合生长具有耐水湿特性的植物。

在水质方面:滨水景观的植物选择需要考虑水质状况。

一些植物对污染物有较高的耐受性,可以在水质较差的环境中生存;而一些植物则对水质要求较高,只能在水质较清洁的环境中生长。

因此,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水质状况进行合理搭配。

在气候方面:滨水景观所处的气候条件也会对植物选择产生影响。

滨水景观——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滨水景观——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摘要:在城市建设中,滨水景观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的需要。

而植物作为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配置才能发挥最优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园林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实际,阐述了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植物;科学应用1 加强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创造多种植物生存环境植物的生态效益体现在绿量的积累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在规划设计景观环境中创造多种生态环境,为植物创造不同的生存环境,如适应阴性的八角金盘、鹅掌柴、箬竹、玉簪、紫萼、铁树、棕竹等;适应阳性的月季、荷花、水仙、菊花、松、杉、杨、柳、槐等;适应酸性的榆树、麻栎、白栎、枫香、化香、朴树等;适应碱性的牛皮菜等,可以创造生态环境的多样化、景观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另外根据生态学和美学统一的原则,以乔木为骨架,以花卉为点缀,以草地为基调,以藤本为脉络,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既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加强植物种子的质量监督,还可通过野生植物驯化和外来引种等手段提高比例。

为提高秋冬观赏植物的种类,常常通过人工布置草本花卉来补充,也可以加大绿地色叶种植数量和面积,如红色叶子的红叶石楠、红枫、南天竹等;紫红色的紫叶李、紫叶桃;黄色的菟丝子、银杏、栾树等,这样整个绿地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

在规划设计中,采用圈地种植植物苗圃的措施,来加强植物在以后规划设计中的良好运用,并且在种植苗圃的过程中,注重苗圃的色彩搭配以及空间的构成,不仅可以使整个规划设计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还为以后的规划设计提供大量的植物资源。

2 加强植物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科学应用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各地的植物繁多,生态各异,从其特性来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观赏性的植物,它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就是一种美;一种是绿化性植物,它可以使整个景观显得很有层次,但是如果能够做到适地适树,那么植物将会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必须加强植物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运用中的科学性。

浅谈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配置与运用

浅谈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配置与运用

浅谈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配置与运用文章阐述了滨水景观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滨水植物的类别、习性和应用,总结归纳滨水景观中绿化配置的方法和要点。

标签:绿化配置;滨水景观;滨水植物随着国民生态意识的萌生,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到舒缓和松弛。

在城镇建设方面,也同样更加重视构建多种优美的自然景观,营造悠闲舒适的环境,反映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人们尤其热切期待着水边构筑开放空间,让这里流水潺潺,绿荫蔽天。

因此滨水景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在现今城市景观建设中,构建城区中的滨水绿带及水体,形成了水陆相依、空间开阔、贯穿城区、联系城郊的景观和生态走廊,对优化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具有突出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富有自然野趣的滨水植物在构建城市滨水绿带景观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城市滨水绿带及水系中,考虑水体本身的生物群落的培育和生态功能的保护重建,以及模仿自然水系中水陆边缘的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在城市滨水水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城市滨水驳岸下水体边缘种植各种生机盎然的沿岸滨水植物构成了自然野趣的绿化景观,形成滨水绿带中水草飘荡、游鱼可数的独特完整的生态构成和健全的水体生态河道景观。

城市滨水绿带中的滨水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对水体起净化作用,是水体天然的净化器,以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通过种类组成结构合理、丰富稳定的滨水绿带和岸边滨水植物群落的培育、恢复,形成各类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连续过渡,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健全生态功能的城市水系、园林水体的滨水地带,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

园林植物在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工程的应用

园林植物在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工程的应用

136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2园林植物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应用2.1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的应用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的设计则是城市公园中的亮点。

在这样的环境中,园林植物的应用至关重要,它们为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提供了美观、休闲和生态价值。

在城市公园滨水空间中,园林植物首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通过选择各种形态、颜色、质感和季节变化丰富的植物,创建出生动、丰富、变化多样的景观效果,增加公园的吸引力。

此外,园林植物也是滨水空间休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可以提供阴凉、隐蔽的空间,适合人们休息、阅读、聊天等活动。

化、鸟类和昆虫的观察,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生态功能也不容忽视。

园林植物可以提高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动植物通过吸收和过滤污染物质,改善水质。

另外,园林植物在防止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保滨水环境的固沙植物和水生植物,可以防止水流冲刷,保持河岸的稳定。

添了一份特别的色彩和活力。

园林植物在这些空间的应用既丰富了城市的视觉元素,植物可以为城市街头滨水空间带来视觉美感和舒适感。

植物的绿色可以缓解城市的混时,树荫下的休憩空间,花草旁的散步道,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场所。

同也不可忽视。

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噪声、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方式,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吸收和过滤污染物质,改善城市街头滨水空间的水质。

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

正确配置的植物能够固定河岸土壤,防止水流冲刷,还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展现出城市的历史、风情和品位。

例如,选择当地特色在滨水空间,可以增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在这些空间的应用对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有着民区的滨水空间增加美感和舒适度。

丰富多样的植物可以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成为居息场所,花草旁的步行道可以成为居民晨练、散步的理想地点。

在生态方面,园林植了重要作用。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浅析

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浅析

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浅析摘要:滨水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对城市的发展布局及城市景观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

在公园景观规划中滨水区景观设计作为基础性建设,主要承载着公共绿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等多种功能。

水生植物在园林湿地景观中既具有观赏美化环境的功能,又具有调理改善水质的作用。

文章重点就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略述。

关键词:水生植物;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应用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由于人们对水亲近的天性,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游憩的公共场所之一。

其中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在建设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运用水生植物通过场地及水体变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公园景观的观赏性及功能性。

一、水生植物概述(一)水生植物概念水生植物泛指植物体部分或长期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长并能完成繁殖循环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柔软透明,或大或小,通气组织较为发达,同时具有繁殖快、生长快、病害少、分布广、用途大等优点。

(二)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作用水生植物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公园功能体现的灵魂。

其作用主要包括:通过自身的代谢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利用根系的作用促进基质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能富集污染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些作用使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明显区别于其他处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水体净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不仅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还兼具美化景观的功能。

(三)水生植物的种类水生植物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各地的气候条件、水环境、土壤肥沃度等形成了如下几个种类:湿生植物:是指喜水,但根茎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在水中的水生植物,此类植物的根系或根茎宜长期浸在水中。

如蒲苇、斑茅等。

挺水植物:是指根系或根茎生于底泥之中,茎或叶挺出水面,具有发达的根状茎的水生植物,常见于江、河、湖、池塘、水库等近岸的浅水区,在浅滩、沼泽地中也有生长。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摘要:城市的滨水景观带是由靠近海岸的城市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区域。

景观地带的园林植物不仅可以反映出景观带的盎然生机,还可以给景观带带来综合经济效益。

因此,园林植物在滨水景观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本文就目前我国滨水景观地带园林植物的选择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现状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滨水景观园林植物选择发展战略应用前言滨海景观带的植物除了包括湖泊,河流周边的植物,还有堤坝和岛上的一些植物。

按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将滨水景观地带园林植物进行分类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海生植物等。

将植物引入园林之前,需要着重考虑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滨水园林的环境现状,园林应该为植物提供最合适的生存环境。

一、研究滨水景观地带园林植物选择应用的意义(1)在滨水景观园林中选择植物,可以拉进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以和谐的方式相处。

(2)植物自然景观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滨水园林的相关设计中,植物景观可以提升园林的景观质量,为园林营造了浓厚的自然氛围。

(3)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园林的生态环境,使园林中的食物链趋于稳定。

二、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生长并生长得好。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

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

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

2、重视生物多样性,形成当地独特的植物群落体系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和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

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护,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试论滨水植物及其景观应用

试论滨水植物及其景观应用

试论滨水植物及其景观应用摘要:滨水植物景观是指在水岸线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一定结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在滨水地带的建设中,植物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滨水带生态效益的决定因素;另外,它还具有提供户外游憩场所的功能。

因此,有必要对滨水植物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以期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来发挥植物景观最大的生态效益。

本文就滨水植物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滨水植物;景观;配置方式;孤植;季相变化Abstract: 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 is to point to in such a certain range all vegetation according to certain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a complex n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front area, plant oft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ndscapeAnd play marina hose determinants of ecological benefits; In addition, it has the function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 in order to use the reasonable plant configuration to maximize plant landscape ecological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waterfront pla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design in detail in this paper.Key words: 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way; Lone plant; The seasonal changes滨水植物概述“滨水植物”一词出现得较晚,到目前为止它的概念尚无人明确提出。

浅谈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

浅谈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

浅谈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论文摘要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

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

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

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

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

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

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

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

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

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

植物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植物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植物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水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治理水污染、调配水资源、改善水景观是当前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点。

在治理过程中,植物的应用对提升水质量、改善水环境、促进水陆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效益。

从滨水植物对水域的净化作用、固土拦污、水陆能量传递等功能角度,阐述植物设计方法与材料选择;从观赏性角度出发,对水面区域、驳岸区域、陆地区域提出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植物设计;滨水景观;应用1 滨水景观中植物的功能设计1.1净化水质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构建中的初级生产者,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并对水质起净化作用。

沉水植物全株在水中,根茎叶能够吸收水中 N、P 等营养物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能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有效抑止藻类、净化水体。

挺水植物除了具有吸收作用外,还可以阻挡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中的泥沙,防止水体浑浊。

水生植物的设计,需要根据水质情况,合理选择不同净化能力的种类。

有研究表明:较高效去除总磷,可选黑藻、金鱼藻、狐尾藻、苦草;较高效去除总氮,可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黑藻;增加水中溶解氧,可选金鱼藻、狐尾藻;水中高含盐量去除富营养物,可选川蔓藻、篦齿眼子菜等等。

挺水植物的选择需要结合水质状况及水体深度,沉水植物的选择需要结合多种因素。

1.2 植被缓冲带坡度在2%~6%较缓的水岸区域,植被可以起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提高入渗量、吸收滞纳大量营养物质、控制面源污染、生物滞留的作用,进而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缓冲带的植物要选择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具有较强固土、拦污能力的植物。

1.3 生态护岸与生态廊道我国城市河道多采用硬质护岸,虽满足了防洪护堤的功能,但其渗透性差,减缓了雨水的下渗;将水体与陆地割裂开,降低了水陆之间的能量交换与水分的运输,导致生物多样性匮乏,河道生态系统脆弱。

以植物为主的生态护岸,形成了海绵体,调蓄雨水,缓解洪峰,起到延滞径流作用;同时连接了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域生态系统,水陆交界处植物生长快,生物物种最丰富,具有边缘效应,植物形成的生态廊道,为动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迁徙繁衍的场所,进而促进水陆生态平衡。

植物在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在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在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郑涛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8期摘要:通过研究城市滨水景观相关理论,分析其空间类型和表达方式,总结出植物在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原则,并从滨水景观的三个组成区域——绿带区、河岸区和河面区出发,结合空间类型分析打造手法。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植物;空间营造一、城市滨水景观的概念及空间类型滨水景观是在城市中与河流、湖泊相邻的一种特定的空间区域,是连接着陆域、水域的一块地区的统称。

它是一个围绕着水系,与周围的实体接触面相对应的空间场所,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体系。

在这里,水体与陆地相互交融构成了主要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都市空间。

因其拥有水体和陆地交接的优越条件,所以有多种发展的可能。

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按空间围合方式可以将整体空间划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垂直空间和封闭空间。

二、植物在不同城市滨水景觀空间类型中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空间类型一般采用不同形态、高度的植物组合来进行表达。

植物按照层类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第一,大中乔木,主干明显,高度在6米以上,视线通透,可以通行;第二,小乔木和高灌木,高度在1.5米到6米之间,视线受阻,不可通行;第三,中灌木,高度在0.3米到1.5米之间,视线通透,不可通行;第四,低矮灌木、地被及花卉,高度小于0.3米,视线通透,可以通行;第五,草地,高度小于0.15米,视线通透,可以通行。

开敞空间因其开放性,竖向的垂直空间一般仅用低矮的植物,如低矮灌木、花卉和地被,给出空间的界定范围,其四周不遮挡视线。

半开敞空间的竖向垂直空间会有一面或者多面被植物封闭起来,但是至少要有一面没有用植物进行围合且视线不受阻挡。

因此在半开敞空间中大部分植物的高度都比人们的视线要低,这样的整体空间效果就造成了在竖向上形成了至少一个分割面,对人们的视野进行阻挡,让人的视线被限制在相对狭小的区域。

该空间开放程度低,通常是以乔、灌、草三层为主的典型形式。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城市的水系景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可以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具有吸引力。

本文将就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进行探究,探讨其意义、策略和实施过程。

1.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城市的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

2. 丰富城市景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打造出优美的水景,增添城市的魅力。

在城市滨水区域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将城市与水系景观完美融合,使城市更具有诗意和浪漫气息。

3. 促进生态平衡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调节城市的水文环境,减缓城市的水土流失和防洪排涝。

二、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的策略1. 种植适宜的滨水植物在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景观营造时,需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滨水植物进行种植。

如选择一些对湿润环境耐受的植物种类,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适应水域环境的长期浸泡,是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理想选择。

2. 构建生态湿地在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景观营造时,可以采用构建生态湿地的策略。

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湿地自身的生物活动,可以有效净化水质,减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水域的水质环境。

湿地也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助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建立。

3. 创造生态廊道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可以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创造生态廊道,将滨水区域与城市其他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1. 环境评估在进行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前,需对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评估,了解水文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状况等情况。

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摘要】滨水景观属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范畴,从设计角度来说,它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大片水域为载体或纽带,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环境改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形象。

这其中,植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何将植物应用效果发挥到最佳形态,是园林工作者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努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植物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规划;生态优化;科学应用从定义上说,“滨水”泛指江河湖海等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部分,水被视为承载自然元素的主体或纽带。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山”和“水”两种元素缺一不可,相对于人工造山而言,人工造水的难度更大、体系更复杂、涉及因素也更多。

以“水景”为基本出发点的滨水景观,不仅需要对水体本身的设计,也需要对水体承载的景观要素进行前期规划,而植物正是构成滨水景观的重要内容。

1、滨水景观及滨水植物概述1.1 滨水景观中国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人口不断聚集,客观上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如何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其功能多样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可能同时也担负着防洪、供水、调节水质、保护环境等功能,因此,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简单地说,可以将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看作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扩大升级版,但二者仍然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滨水景观较之传统园林的性质不同。

园林的空间构建上存在明显的封闭性特征,景观元素之间的搭配讲究格局相互映衬,在建筑、山石、流水、植物等方面的分配较为均匀,凸显出“乐山乐水”的人文情怀。

而滨水景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园林的设计理念,但却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且以水体、水岸、水景为主,整个视野较为阔达。

谈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要点

谈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要点

谈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要点摘要:植物是滨水景观营造的重要因素,水只有在植物的衬托下才能展现美,滨水植物不仅有益于水体的生态环境,且植物的姿态、色彩、倒影均可提升水体的美感。

本文分析植物在滨水区景观中的作用,并提出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营造要点与方法。

关键词:滨水区;植物;滨水景观;作用;营造方法滨水区,就是“河流边缘、港湾等的土地”;另一种解释为“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美国传统解释为“靠近水边的地;城镇邻水的部分,常指船只停靠的码头区”。

滨水植物景观,郭春华等将其定义为:在水岸线的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一定艺术手法进行搭配组合,构成的具有观赏、生态、游憩功能的自然综合体[4-7],包括岸际植物、水边植物和水生植物。

滨水植物不仅有益于水体的生态环境,且植物的姿态、色彩、倒影均可提升水体的美感,研究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生态与艺术完美统一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植物在滨水区景观中的作用滨水植物的设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在视觉艺术及生态造林颇有成效。

南方地区对滨水植物景观建设较成熟,注重植物的艺术美和耐水湿性,如杭州西湖沿岸、曲院风荷;北方也有所建树,北海琼华岛的“堆云”“叠翠”,颐和园后湖的“两岸夹青山,一江流碧玉”的意境。

西方对于水生植物应用讲究水边耐湿乔、灌木相互结合,善于花卉的使用,以量來塑造美。

可见,植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彰显滨水景观的自然美,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植物能够提高滨水景观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土保持。

1.1植物的彰显滨水景观艺术设计(1)植物色度布置衬托了滨水区景观色彩的美学根据植物色度布置前景和背景,在组合色度不同的植物时,选深色植物做背景可利于构图稳重,也可彼此衬托前景植物的明亮、轻快,并能丰富水体边缘植物层次感。

在开放、热闹的水景中,可点缀偏暖色的植物,烘托热烈的气氛。

若需营造偏幽静的水体,可选偏冷色植物。

(2)滨水植物的线条艺术丰富了滨水区景观硬质型或较狭窄的水体,水面多平直而略显呆板,可借助植物的形态和线条构图丰富水体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植物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水是园林景观中最有魅力且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

植物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配置是有生命的景观设计,本文从植物造景层次和植物在水边不同位置两个方面分析了植物在滨水区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滨水区植物景观植物配植
水是园林景观中最有魅力且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

植物在水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植物配置是有生命的景观设计,水为植物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处理好植物与水体景观的关系,不仅可以增添景观的生机,而且可以体现波光粼粼、水影婆娑的美景。

在造景过程中,在水岸旁点缀几棵大树或种上球类植物及丛生植物等,在空间上、密度上、高低上对其进行合理布置,都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都离不开用花木来创造意境。

水景中常用的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无论面积大小的水体的植物配置,要处理好植物与水体边缘的距离,做到远近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避免等距离栽植所形成的呆板单调的行道树形式。

总之,在水景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植物配置形式【1】。

总体上而言,滨水区的植物造景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植物种类及品种的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即尽可能多的选用滨水区域内的乡土树种,培育引进和滨水区自然生境相仿的植物品种,尤其是耐水植物、喜水植物;与此同时,重视滨水区自身植物群落的建设,他们对改善区域内的环境至关重要。

二是遵循自然化的原则。

“师法自然”是对滨水区植物配置的真实写照。

在滨水区的植物种植中避免采用传统的几何式的种植方式,采用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符合滨水区生境条件的植被群落,做到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并且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的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突出季节的植物色相,在游人集中的地段有景可赏。

植物景观的色彩,叶、花、果的形态变化等是多种多样的,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同时转变管理方式,在滨水区绿地系统内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2】,形成具有高效生产力、修复能力的自然生态群落,充分发挥滨水区景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1 植物造景层次
1.1 乔木
乔木是植物造景的重要元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发达的根系占据着绿化区域的最下层,同时以它的高度占据了绿化区域的最上层。

乔木的冠幅特别是在缺少绿地空间的滨水区域内使其获得良好的覆盖率,从而对滨水区的环境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乔木生长要求的土层厚度较厚,一般不小于 1.5m。

在城市滨水区土层厚度较浅的地方可采用浅根系或须根系的植物,以保证其生长。

乔木发达的根系有利于防止水分和土壤的流失,防止水流的冲刷,保证滨水绿化环境的稳定性,许多滨水湿地自然景观的退化就是从乔木的大量散失开始的。

可以说,乔木是其他植物乃至动物的保护伞和庇护所。

在景观构图上,乔木的尺度与水体相协调、相呼应,大片乔木的应用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静谧舒适的滨水环境。

滨水区常用的绿化乔木有垂柳、香樟、旱柳、水松、重阳木、落羽杉、玉兰、广玉兰、池杉、三角枫等【3】。

1.2 灌木
灌木构成了绿化层次的中间层,和乔木相比,其根系生长所需要的土壤较浅,大概为0.3-1.2m;灌木本身具有丰富的形态和色彩,孤植、群植都能形成美丽的景观效果。

但是这并不代表灌木在植物造景中可以独挡一面,若绿地中只栽植灌木,则在层次上显得枯燥呆板,在生态功能上也不稳定,不能构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灌木类以开花类灌木用在滨水区绿化的种类最多,其色彩艳丽,季相变化丰富,选择性大、适应性强,在滨水区广场中,人工铺装多而土壤较少时,可以以盆花、花钵的形式摆放。

但花灌木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尤其是花灌木花期长短不一,开花期和败花期的景观差异大,这就需要比较多的人工进行养护和管理,及时的更换,保证良好的滨水景观。

常用于滨水区绿化的灌木有黄杨、杜鹃、红花继木、海桐、扶桑、红背桂、月季等。

1.3草本
草本植物是滨水区绿化景观中最矮的植物。

这里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草坪植物,也包括那些低于20cm的地被植物。

一般大面积栽植时,它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草本与乔木、灌木的作用一样,对防止滨水区的水土流失、维持其生态平衡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区内大面积的草坪,不仅是一道亮丽的景观,而且也为人们观赏各种美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享受滨水区内的阳光和空气,享受嬉戏所带来的快乐。

滨水区常用的绿化草本有马尼拉草、铺地柏、沿阶草、苍兰等。

2植物在不同位置的应用
2.1水边的植物配置
水边的植物配置应注重艺术构图,从而丰富岸边的景观视线,增加景观层次,突出大自然的野趣。

在北方,常在水边栽植垂柳、碧桃、樱花、杜鹃等,描绘一幅桃红柳绿,燕舞莺啼的风景画。

北方水边常用的植物有垂柳、旱柳、悬铃木、红枫、桑树、碧桃、梨树、樱花、海棠、迎春、连翘、棣棠、月季、杜鹃以及一些枝干变化多端的松柏类树木。

南方水边植物的种类丰富一些,如:水松、落羽松、池松、蒲桃、水杉、榕树类、红花羊蹄甲、木麻黄、椰子、蒲葵等棕榈科树种、垂柳、串钱柳、乌桕等。

2.2 驳岸的植物配置
在进行驳岸植物的配置时,要综合考虑驳岸的形式、驳岸的材质、水与岸边及其周边环境、道路设置等因素,形成疏密有致、远近适宜、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犹如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驳岸线条大多枯燥、生硬,尽量选择迎春、连翘、棣棠等植物,用其纤细柔和的长枝条遮挡硬质驳岸,使之柔化、美化。

同时辅以花灌木、地被、花卉植物,如鸢尾、黄菖蒲、美人蕉、沙地柏、剑麻、郁金香、地锦等,使整个驳岸活泼有趣。

2.3 水面的植物配置
荷花、睡莲、芦苇、鸢尾等植物常用来烘托水面景观,其中荷花和睡莲是传统的水面植物材料,为人们创造“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深远意境。

水面的植物配置在体现分隔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可以给游人带来赏心悦目、清雅优美的感觉。

在设计时,要留有足够开阔的水面来展现倒影,为游人平添一份乐趣。

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数量适当,有断有续,有疏有密
水面面积小时,配植水生植物时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一般水生植物所占面积不超过1m2,使植物产生倒影,以便欣赏。

(2)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根据水面的不同以及水生植物的习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注重观赏、经济与水质改良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可以单一种类栽植,如栽植荷花,形成荷花观赏区;也可以几种水生植物混合配植,但要搭配得当,既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又考虑其观赏效果,注重它们生长的主次关系,突出特色,体现形体、高矮、姿态、叶形、叶色的特点,在花期、花色上产生对比与调和。

如香蒲与慈菇栽植在一起,有高矮变化,易为人们欣赏。

(3)安置设施,控制生长
为了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常需在水下安置一些设施。

最常用的是设水生植物种植床,最简单的是设砖或混凝土支墩。

把盆栽水生植物放在墩上,如果水浅可不用做,这只适用于小水面、种植数量少的情况。

若大面积种植,可用耐水湿的建筑材料作水生植物栽植床,不仅可以控制植物生长,而且便于控制景观效果。

在规则式水面上栽植水生植物,按照水深的不同,采用混凝土台分层栽植,排成图案,形成水上花坛,构成良好的植物景观。

2.4 堤、岛的植物配置
堤、岛的植物配置使水面的空间层次和空间色彩变得丰富有趣,其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更是景观的一大亮点。

岛上的植物以柳树为主,辅以紫薇、榆叶梅、合
欢等植物,形成高低有序的景观,同时兼具良好的引导功能【4】。

总之,滨水区的植物配植以淡绿透明的水色为底色,植物的绿叶与之底色相呼应,其艳丽的鲜花与底色相映成趣,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滨水区景观。

使游人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获得或柳丝拂面,或芳香扑鼻的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陈定如,华南园林绿化乡土植物探讨,广东园林,2006,28(2):35~38
李树华,建造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中国园林,2005(l):47~50
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国园林,2003,19(7):63~65
王芳,中山陵植物造景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