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合集下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

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

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

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

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

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

”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著名的产棉区。

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

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

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

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

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手工业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有了新的发展。

这时棉纺织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最为发达,浙江嘉善县的纺纱织布也很有名,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治所)纱”之谣。

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也大有改进。

如去籽用搅车,工效大为提高,使用句容式搅车生产,一人可抵原来四人。

使用太仓式搅车生产,两人可抵原来八人。

弹弓原来是竹弓绳弦,这时改为木弓蜡丝弦,振动力加大了。

元代的纺车仅有三个锭子,这时的纺车有四个锭子,甚至江西乐安的纺车有五个锭子。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一、概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其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无疑对于整个明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江南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共同构建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经济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手工业、农业、商业的繁荣,使得江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如苏州、杭州、南京等,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同时,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虽然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动,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士人阶层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商人阶层则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如农民起义、士人抗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化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南文人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江南地区的科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兴起,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

1. 简述明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在明代中后期,即大约公元1450年至1700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运仓等。 • 第二类是两京库藏,其中包括内府库、里库、外府库、太仓库等。 • 第三类为布政司、都司、直省府州县卫所仓库。
四、屯田管理
明前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屯田,这是因为屯田不仅能解决军需民食、减轻赋役, 同时也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明朝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 屯。
• 民屯,即“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招募百姓移 民屯田,或犯官家属被发配边疆垦田,都称为民屯,由有关官府负责。
• 明朝实行贡舶制,即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必须向明朝廷进贡,进贡后则 准其贸易,如不进贡则不准贸易。所以,市舶又称贡舶,以通好、怀柔 为原则。
• 商舶的发展是在明后期万历年间。征税的原则,有水饷、陆饷、加增饷 之分。
七、明后期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后期,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择手段地搜刮工商业者和 广大消费者,致使工商税制日趋紊乱,对人民的扰害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矿税 和商税,更成为商、民的沉重负担,严重阻滞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加斗争的主要力量是 城市手工业工人、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一些工商业主如中产以上的商人、作坊 主、窑主也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次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贫民为主的反封建税 收压迫的一次斗争,在中国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财政支出
一、官俸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水利、航海等事业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四、酒醋课
明初实行禁酒政策,直到后期,酒的生产也没有 多大发展。由于酒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酒 课不占重要位置。
醋在明朝已不属禁榷之物,征税亦甚轻。
五、商税
明初,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所以商税课征,颇为简约。 明中期后,商税不仅税目不断增加,税率也时有提高。明朝新增的商税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土地制度的变革
明代初期实行屯田制,后逐渐演变为永佃制,土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佃农获得永佃权,可自由买 卖、典押和继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与行会组织兴起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明代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如纺织、 陶瓷、造船、冶铁等行业均取得了重 要成就,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显著提 高。
行会组织的兴起
03
商人的成功和地位提升也改变 了社会对商人的看法,使得商 业成为了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 。
妇女地位及家庭观念变化
在明代,妇女地位相对于前代有所提高,一些妇 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 等,妇女在家庭中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一些妇女还通过文学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和情感,展现了她们的才华和智慧。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 解决倭寇问题,包括加强海 防建设、实行海禁政策、派
遣将领征剿等。
在明朝政府的努力下,倭寇问 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西方传教士来华及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始 来华传教,其中最著名的是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基督 教文化,还介绍了西方科学 知识和技术成果,促进了中
书法
明代书法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 上,形成了台阁体、苏黄米蔡等 多种风格流派。代表书家有董其 昌、王铎等。
民间曲艺和舞蹈传承创新
曲艺
明代民间曲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评话、弹词、鼓词等。这 些曲艺形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后世曲艺艺术奠定了 基础。
舞蹈
明代舞蹈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宫廷舞蹈 中的《霓裳羽衣舞》和民间舞蹈中的《花鼓舞》等。这些舞 蹈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和审美情趣。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化与危机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化与危机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化与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特色的时期,其社会经济变化与危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矛盾,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脉络。

经济发展与危机并存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日益繁荣。

农业生产的提高也为社会经济带来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然而,与此财政赤字、物价飞涨等问题也开始显露,给明朝的社会经济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社会结构的变化明朝中后期,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官僚地主阶层逐渐壮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民阶层的负担不断加重。

土地兼并、户口增加等现象普遍存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文化与科技的兴盛与社会经济变化相伴随的是文化与科技的兴盛。

明朝中后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危机的迹象与启示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化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暗藏着许多危机的因素。

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民生困苦等问题,无不凸显出当时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这些危机的迹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化与危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时期。

在经济发展与危机并存的背景下,明朝社会经济体系呈现出了复杂的多面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正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汲取宝贵的经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C.影响
积极性: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格局形成后,由于内 阁和司礼监来自两个不同系统,因而能保证明中枢机构政 务处理的必要前提是双方的互相合作,明除几个特殊时期, 内阁和司礼监合作都是好的,明中枢系统的决策是程序化 和正常的,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明中叶后在皇帝不批阅章 奏,又很少见大臣的情况下,明中枢系统政务何以能正常 处理。
第二节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一、内阁和司礼监共理朝政格局的形成
A.形成
洪武年间,明太祖废丞相后,出于专政但不能专政矛盾的 需要,设置殿阁大学士。殿阁学士则均出自翰林,开后代翰林 不得入内阁的先河,将此作为内阁的发端。明代内阁正式设立, 始于永乐年间,但是内阁作为一代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永乐 到宣德年间。 内阁制度基本内容:参与机务;下设僚属;掌票拟权。 明制度规定:外廷臣僚的章疏经通政司呈皇帝阅览后发到 文渊阁,由阁臣以皇帝名义写出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 稿,再进呈皇帝,即票拟。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总之,一条鞭法的推行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 革,它把我国长期以来赋、役分征制改为赋役合征制,简 化了名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任意勒索 的机会;把丁役摊入田亩,使田亩的纳税者部分地承担了 原来的丁役,田多则税重,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国家赋税的 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行赋役征银,并由政府统一 雇工运差,削弱了应役者对国家的人身依附,使其生产积 极性提高;实行赋役征银,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农 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制度应运 而生。票拟出现以后,理论上,阁票应由皇帝亲自处理,实 际从宣德后,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宣宗时,皇帝只象征 性的批阅几本,其余的由司礼监负责。如此以来,司礼监掌 握了大部分政治权力,正统后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内阁以 票拟权向皇帝表达决策的建议,司礼监从制度上获准代表皇 帝签批阁票,即他和皇帝一样拥有决策权。可以说,票拟制 的形成,而宦官的批红也因此产生,自此宦官与阁臣共理朝 政的格局形成。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明代文学郭兴良周建忠版

明代文学郭兴良周建忠版
明中后期文言小说呈现繁荣局面,较著名的作品集有邵景詹的 《觅灯因话》,宋懋澄的《九龠集》、冯梦龙的《情史》等。
▽明代还出现了“中篇传奇小说”,如李昌祺《剪灯余话》中 的《贾华云还魂记》、玉峰主人的《钟情丽集》等。
明代文言小说是从唐传奇到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之间的桥梁。
二、明代小说艺术质量提高,突出表现在创作主体、 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的变化上。
(1368—1644)
第一章 概 述
从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开国,到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十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44年)李自成入 京、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共277年。
明代文学:1368年 → 1644年
以1522年(嘉靖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1368—1521年(正德末) 明后期:1522—1644年
▲ 思想文化方面:专制统治削弱,新思潮应运而生,王学左派 影响广泛而巨大。
王学——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 王学左派
南宋 程朱提倡“理学”——“读书明理”,儒家经典中求理 南宋 陆九渊提倡“心学”——“心即理也”,内心反省求理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 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物,无理,无事,无义,无善”。 “理”即“吾心之良知。”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
明代社会历史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1368开国 定都南京 朱元璋之孙
年号洪武(共31年) 年号建文(仅4年)
1398年病逝
1402年自焚于宫中
→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之四子燕王 守北京
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 德州一带拉锯战

明中后期政治

明中后期政治

票拟
批红
2、宦官专权
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 权力广泛。 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 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宦官专权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 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始于 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 王振。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 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 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 写于章奏,叫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皇帝 ← 司礼监 批红
张居正改革 结好蒙古,西藏
实行“考成法”,提高 效率
治黄治淮 丈量土地,改革赋役, 将“一条鞭法”推向全 国 减轻商税,农商并重
历史瞬间
五人者,苏州府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五义民也。当天启丙寅(六年,1626), 魏阉以缇骑逮周吏部顺昌,大索金钱。拘吏部宿 县署。一时贤士大夫率先倡义,敛赀以送,民之 号泣请命者不下数千人。
努尔哈赤在女真 原始狩猎组织 “牛录”的基础 上,建立了兵民 合一的“八旗制 度”。
清朝的兴起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即位,改“大金” 为“大清”,称女真为“满洲”。
皇太极死后,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由皇太 极之弟多尔衮摄政。明亡后,明将吴三桂引清 兵进山海关南下,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公元 1644年5月,清军入关,清政权迁至北京,建 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有明四大权阉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熹宗 年号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宦官 王振 汪直 刘瑾 主管 司礼监 锦衣卫 司礼监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朱棣以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 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 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 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 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彩塑太监像
• 明初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念书,但从宣宗开始宦官 可以做皇子陪读,宦官干政又有了文化上的条件。
• 简要言之:自行一条鞭法后,田地的负担 全国一般地提高起来,这因为田地至少要 多承受一部分役的负担的原故。
• 前提是清查土地和人口,田赋和役银按地 亩分担,土地多其分担越多。
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 收;
宦官机构及其权力
明中后期票拟、批红权力运 行示意图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上奏

票拟↓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执行
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 司礼监 → 内阁
帝 不
上奏
票拟
批红
执行
理 政

3、四大权阉
五、张居正改革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 1、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 • 2、一条鞭法 • 3、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明代社会风气

明代社会风气

题目:明代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社会风气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明朝初期,士风唯谨,民俗敦朴,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而明朝中后期,逐利与奢侈之风的盛行,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落。

同时,日下的世风又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元朝末年,法度日弛,纪纲不振,统治阶层贪赃枉法,苟且因循。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明初官场一度沉渣泛起。

经过明太祖的严厉整肃,同时随着政治的由乱而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士风唯谨。

官吏注重政治利益和封建体制的整体利益,约己谨慎,办事效率提高。

官僚大多能够节俭保身,一般士大夫亦多不置巨产,即使当了高官,家产也只如寒士。

第二是民风敦朴,明初豪强富户受到打击,小农经济复苏,农村社会较为安定,民风敦朴。

经过短暂升平的仁宣之治,正德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

经济上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商品生产,政治上出现了太监干政和阁臣争权,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出现了北虏南倭之患。

张居正改革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盛,由于腐败政治的影响,日下的世风在明朝中后期日趋恶化。

首先是是逐利拜金。

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锱铢共竞”的风气。

社会上下竞相逐利,到处为金钱奔走呼号,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了崇拜的对象。

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氛围下,地方官僚们亦无不竞相追逐金钱,营私枉法。

士大夫以往所标榜的清操廉耻,此时大多已荡然无存,谄谀请托之风大行。

社会上人伦纲常,也逐渐被这种机槭相争的风气所冲决。

本是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关系,如今是“比族忌嫉,富贵贫贱,上下欺虐”。

过去“卑幼遇尊长,道旁拱让先履,今冠人财主,驾车乘马,扬扬过闻里;刍牧小奚,见仕官辄指呼姓名无忌惮,贵贱皆越矣”。

连父子兄弟之间也缺乏情谊,“今或弟强兄弱,横臂驺途,眇目布老,车马簇从.赫奕临之。

”人际关系也以金钱为标准。

《明朝的灭亡》PPT优秀课件

《明朝的灭亡》PPT优秀课件

《流民图》体现了 周臣在创作此画时, 关注底层劳动人民、 关怀百姓民生的悲 悯艺术宗旨,也充 分反映出画家以东 方批判现实主义精 神艺术表现手法来 传递更深刻的社会 内涵。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
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明宪宗像
•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 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 深,后更名为朱见濡。 明朝第八 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 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 (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 周臣《流民图》: 水墨之下,明朝百 姓绝望的形状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 江苏吴(今江苏苏州) 人,约卒于嘉庆中,寿 80余岁。山水人物力追 宋人,尤得李唐之神髓, 也是院体绘画的高手, 在成就上被认为可与戴 进比肩,其人物古貌奇 姿,绵密萧散,各极意 态。吴门四家的唐寅、 仇英都出自他的门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时间: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 日益腐败。
2.表现: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 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
3.影响: 痪,政事乏力。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 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 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 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 降清,引清军 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 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易误警示:
1.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的起义军不是清军。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朝的建立者是皇 太极。

项目十二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项目十二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问题二:哪些朝代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现象? 东汉、唐朝、 明朝
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1、整顿吏治
2、实施边防新政
3、推行一条鞭法
作用:改善了明政府的财政状况,军事 力量有所增强,使明朝一度出现“中兴”景 象。
二、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1、南方发展双季稻,三季稻 2、明期传入我国的作物有玉米、甘薯、 花生、烟草、甜菜等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 辣椒、番茄、马铃薯等蔬菜作物。这些作 物的引进,使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 新变化。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茶市: 成都 木材: 武昌
丝织: 苏杭
制瓷: 景德 镇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明嘉靖年间,盛泽镇施复以养蚕织绸为生, 不几年,增加了三四张绸机,不上十年, 积下千金家私,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 开起三四十张绸机,把个家弄得十分完美。
------《警世恒言》
机工
出资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
1、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 2、张居正的改革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大明内阁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 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 质的机构,但很快内阁权力开始上升,已经 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 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 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 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雇佣劳动关系
机户

出力
“大户张(设置)机为生,小户趁(去往)织为活。每晨
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 (yong sun早餐和晚餐)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
不就人织则腹枵(空),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史》
课堂小结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中国近代史导言第一节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三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三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三节相关史料的查阅与使用一建国以来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丛刊(书)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常用工具书三中国近代史涉及的纪年法第一章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第一节18世纪中国的由盛而衰一、18世纪的盛世中国二、盛世中的隐患第二节西方入侵前奏与中国闭关锁国一、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二、中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三、关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讨论第三节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一、鸦片的输入与中国的禁烟二、两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第四节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一、中国政府的反侵略政策二、军队的反抗三、民众自发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第五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四个跃进”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二、物质技术的学习三、政治制度的借鉴四、思想文化的探寻第二章革命与改良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一、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二、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三、定都南京与军事上的全盛四、太平天国建设政策的推行五、内讧与农民斗争的失败第二节改革政治的维新运动与“新政”一、早期维新派及其主张二、改良政治的维新变法运动三、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四、戊戌维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一、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二、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四、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第三章中国人的民主追求与制度创新第一节民主与制度一、民主二、推行民主制的先决条件三、制度第二节中国人初识民主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二、.近代中国人认识的民主第三节“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一、立宪派与君主立宪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第四节新理论的探索与追求一、社会失范二、新的理论探索与追求三、新文化运动中的理论创新第四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消长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经济的根本特征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节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破败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二、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保持三、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四、人口压力及灾荒对农业经济的抑制第三节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自然经济与近代农业商品化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三、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第四节中国人为农业现代化做出的努力一、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第五节中国近代农民与土地一、近代中国社会土地状况二、太平天国制定的土地纲领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第五章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历程与科技的命运第一节坚船利炮威逼下的中国工业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工业二、“自强”必先“求富”的民用工业第二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二、艰难曲折的发展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节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三、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第四节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一、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二、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三、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四、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的探索第五节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制的实行二、兴办学堂的热潮三、编印新式教科书四、派遣留学生热潮五、大量科技期刊的出现.第六章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第一节新学与学堂的兴起一、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态度二、废科举与兴学堂第二节士大夫的角色转换一、近代士人变化的动因二、士阶层的角色转换第七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第一节传中国统的生活画面一、清代社会生活—衣二、清代社会生活—食三、清代社会生活—住四、清代社会生活—行第二节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三、到城市谋生活的农民四、最早接受西方影响的群体五、城市商业的发展六、旧礼教秩序的崩溃第三节平民生活的水准一、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第一章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第一节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一、皖系军阀的统治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入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各地的响应三、五四运动的胜利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二、关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的论争三、新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第四节军阀混战与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的卷土重来二、直皖战争和皖系政权的垮台三、直奉战争和奉军败退出关四、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五、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恶化第二章国共两党的建立与合作的酝酿第一节护法运动与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一、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二、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三、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三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早期农民运动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早期农民运动第四节国共合作的酝酿一、孙中山致力改组国民党二、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三、二十年代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论争第三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勃兴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国民革命的勃兴三、全国政局的演变四、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中共的对策21第二节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一、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三、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与反奉倒段运动四、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妥协第三节北伐战争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列强的干涉与革命阵营的分裂二、四一二政变与革命的局部失败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四、七一五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第四章内战与危机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加强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封建法西斯制度四、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五、国统区中间政派争取民主的斗争六、国民党统治下的财政经济状况第二节中共的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四、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22第三节日本入侵与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三、伪满洲国的成立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四、日本扩大侵略与抗日反蒋斗争第四节危机的加深与新局面出现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节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二、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四、中日谈判的破裂与近卫第一次声明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六、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际援华活动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倒退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三、敌后战场的巩固与扩大四、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五、宪政运动的开展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3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一、珍珠港事件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中国战区的设立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日本的“治安强化”、“清乡”和细菌战四、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五、制止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和武力威胁第四节战略反攻和最后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的反攻三、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四、豫湘桂战役及结果五、史迪威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六、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增长七、代表不同中国命运的两个大会八、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六章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第一节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抉择一、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二、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成就四、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五、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与中共的准备第二节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三、“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四、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失败五、国统区的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4三、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四、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的召开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第四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战略决战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三、将革命进行到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52627。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四、土地高度集中和农民起义 1.土地兼并的加剧
〔1〕特点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设立“皇庄〞,归皇帝 所有,由
太监经营,收入全归宫廷消费。
“皇庄〞除皇帝庄田外,包括后宫、东宫庄田 和未就藩
亲王庄田。明代“皇庄〞开场于洪熙年间,弘治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赋税 明初赋税主要是征收米麦,原永不起科的新垦土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B.变化 正统后,内阁制的最大变化是首辅的出现。永乐到
景泰年间,阁臣排名有先后。天顺年间,首辅出现。 内阁是辅政集体,其成员间权力地位本无上下,首辅 出现后,阁臣间权力地位出现很大差异,首辅掌专决 权。随内阁体制渐严密,阁权也日渐扩大。洪熙宣德 时,阁权开场超过六部权力,正统景泰后,阁权全面 超越部权。嘉靖中叶至万历初年,阁权已全面压制部 权〔张居正将阁权开展到登峰造极地步〕。首辅此时 已如从前的丞相,但毕竟不是丞相〔首辅有建言权, 无决策权行政权〕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五、嘉隆政局与张居正改革
1.嘉隆政局
嘉靖初年在政治上作了一些调整,减轻租银、整 顿赋役、
抑制宦官、裁撤锦衣卫校尉、勘查皇庄和勋戚庄田 等。
嘉靖中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锋利,政治日 益腐化。
宦官的势力收到排斥,“阁权始专〞,形成了 长期的门
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张居正改革 〔1〕政治上,整顿吏治。 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把须办事情按地域远近, 时间缓急登记造册,限期完成,再按月考察,每年进展总 结。 〔2〕军事上,整饬边防。 “外示羁縻,内修战守〞 “通贡〞、茶马互市 〔3〕经济上,A.整治水利 潘季驯 B.清理逋欠田赋 作为官吏考核的一项内容 C.清丈田地 D.改革赋役制度〔即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

【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统五年(1440)北直隶,山西两地逃亡多达36640户,正统12年,在河南的流民达20万之多,景泰年间,南直隶流民多达一百五十多万户,三百六十二万余口,成化时期,全国流浪汉达到最高峰。

流民去向据当时的官员周忱的一份调查报告所说,这些流民去向共有七个:大户包荫、豪匠冒合、船居浮荡、军囚牵引、屯营隐占、邻境蔽匿、僧道招诱。

【大户包荫——就是大官僚地主把民户包蔽下来,不登记户籍;毫匠冒合——手工业工头招去做工;船居游荡——许多人生活在水上,过着浮流不定游移生活;军囚牵引——军囚是指犯罪充军的人,他们有钱便把流民招来,冒充自己家属,替他服役;屯营隐占——替官军屯田、耕种,也是黑户;邻境蔽匿——向附近州县山区转徒,一般都去山村里,当时主要是荆襄地区,大量荒地可以开垦,既不当差,也不交税;僧道招诱——和尚、尼姑、道士也纷纷去招募流民加入他们的行列】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流民仍然回到地主怀抱,充当佃户,有些流民变成工匠、手工业者,也有一些自己开矿,或开辟大片新的土地。

这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但是这种发展相当有限,地主吸收劳动力也好,手工业工头吸收劳力也好,人数毕竟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跑到荆襄等地区,这是有大片原始森林和未经人类开掘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片荒芜土地。

这才是流浪汉们最理想的理想世界。

有些学者把流民运动说成是原始积累的过程,理由不够充份。

马克思指出,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

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如果没有这一转化,就不可以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流民是屡见不鲜的,西晋同样也有大规模的流浪汉出现,但我们同样不能说农民抛弃土地出走便是资本积累。

二、明代中期的民变明代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这一时期各地民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力夺矿、从抗租到抢田等等形式不拘,花样百出。

其中几起较有影响:1、明朝万历年间反矿监税使斗争:①湖广——陈奉②山东——王朝佐③苏州——孙隆④景德镇——潘相⑤云南——杨荣⑥福建——高寀2、叶宗留、邓茂七武装夺矿和抗租运动。

3、刘通、李原流民抗暴。

4、杨虎、刘六事件。

三、张居正改革明代中期,在人民采取非理性抗暴行为的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官员,带着忧患意识进行新的反思,他们出于对非理性行为的恐惧,建议以理性的原则挽救社会,张居正改革的推出,无疑是一次知识分子试图以改革手段拯救摇摇欲坠政权的又一次偿试。

张居正是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官僚,他不仅有一套治国本领,同时对官场内幕了如指掌。

他曾上书万历皇帝指出王朝存在的五个急待解决的弊病。

“一曰宗室骄恣,一曰庶官关旷(官员玩忽职守,)一曰吏治因循,一曰边备未修,一曰财用大匮。

”因此,他决心在他当权(内阁首辅)时期对此加以剔除。

1、政治上主张“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信”。

加强中央权力,对各级“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姑息百事推诿的吏治加以整顿。

2、加强边备。

最明显的态度就是调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同时,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上筑碉保三千,当时戚、李二将几乎是全国公认的将才,他们在北边经营,显然对安定北方人民生活起积极作用,从此到清朝,与蒙古的关系都一直保持和平状态。

3、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

4、整顿驿站。

明朝中期,驿站成了政府官员剥削人民的“榨油站”,张公规定,因公出差才能动用对站人力和物力,平时则不滥用,同时因公出差也只应对安规定办事,不得违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5、(改革重点)清查土地、整顿赋役。

1578年,他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寺田等等一律丈量,到1581年清查结果,大大地超过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

因为这次查出了许多官僚、豪强的隐占土地、不少人对张公怀恨在心,攻击和怨言出现。

6、推广“一条鞭法”。

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某些麻烦,老张在总结各地官员经验的前提下,向全国强制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代社会是有贡献的,首先,通过改革,使明朝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二,增加了国库的贮存;其三,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其四,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

概括地说,其结果就是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有助于社会前进。

但是,改革是一项痉的工程,在修补社会的漏洞同时,同样会给那些靠投机收财的家伙留下创伤,作为这项工程的介导者。

无论他们多么理发的手段解决问题,他个人都得为此会出痛苦代价,更何况象张居正这样的强权人物,改革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对敌的过程。

尽管他生前就有所意识,也作了些妥善的安排,但并没有保住他子孙的安全,他一病故,大家群起攻之,张居正家族的悲剧就成了社会悲剧发展的缩影】参考书: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三、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发展。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

1、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耕作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蕃薯以及其他多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

手工业主要表现在矿业、制瓷变形、棉彷织业、丝织业等部门2、商品经济的发展①随着生产力发展,小生产者和市场联系更密切。

【比如松江府的农家以织布作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日以万计”。

无锡“乡民食于田者唯冬三月”,一到春天就关起门户在家纺织,抱布换米,“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万”其他产品也一样,相当活跃地涌向自由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势头】②“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发生了分裂。

【妇女从事的纺织部门已出现由男女承担的现象。

而且男子的手艺也很细腻,比如,据《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地区自由集市上卖的纺织品相当一部分出于男子之手。

显然商品的观念使笨手笨脚的男子汉们变得心灵手巧】③外出谋生的男子增多,传统封闭思想被被冲击。

【劳动力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致命弱点,这说明劳动从农业转向其它行业,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④出现了专门生产某些商品的地区。

【一些地区生产手工业原料,而另一些地区生产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样互为商品,活跃市场】⑤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了许多商邦。

【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资本雄厚,经营面广,活动范围大。

此外晋商、江右商、闽商、陕商都很有经济实力】⑥商业城市繁荣,地域性经济特点出现。

【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如广州、漳州、泉州、福州等地既是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商业都会,而江南地区的苏公、杭、嘉、肖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⑦手工业小市镇兴起。

【江南地区形势极为喜人,很有特色,由于当时的省治、府治所在地封建关系较重,许多商人便到封建关系较轻的城镇做买卖,这是城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如苏州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松江的枫泾镇,朱家角镇等】⑧白银货币的出现。

【明初政府规定是不允许用白银交易的,正统时“弛用银之禁”。

成化时,连政府工作人员一部分工资也用银折算,明中叶后,“朝野皆用银”,高超上的普遍流通白银】(二)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1、农业雇工的涌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①雇工涌现。

雇工不是明代特有现象,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雇工作为佃户、农民生产劳动的补充,自封建社会早期登上历史舞台明代,已变得相当充分,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据史书记载,“一里或二十名,或二十五名”。

明中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雇工呢?这与地主经营方式有关。

经营者为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市场,他们采取集约化经营,结果需要大批的劳动力,除原有佃户外,还要雇用农民。

明代雇工分为两种:长工和短工。

“无产小民投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

只在农心时受雇于人一二个月者,称短工,长工与雇主有“主仆名份”而短工则和平常人一样自由,(这种观点目前尚有争议)②关于佃户。

明中叶,地主和佃户的关系比较复杂,除某些地区存在落后的奴隶式的佃仆关系外,大部分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都松驰,佃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不具备必要的生产资料,一定依赖地主支持才能进行正常生产,如华北景州地区的佃户,他们人身不很自由,除交租外,还给地主打杂,所以中原一带,这种佃户被视为主家的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