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
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③“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
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
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
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
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
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
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统五年(1440)北直隶,山西两地逃亡多达36640户,正统
12年,在河南的流民达20万之多,景泰年间,南直隶流民多达一百五十多万户,三百六十二万余口,成化时期,全国流浪汉达到最高峰。
流民去向
据当时的官员周忱的一份调查报告所说,这些流民去向共有七个:大户包荫、豪匠冒合、船居浮荡、军囚牵引、屯营隐占、邻境蔽匿、僧道招诱。【大户包荫——就是大官僚地主把民户包蔽下来,不登记户籍;毫匠冒合——手工业工头招去做工;船居游荡——许多人生活在水上,过着浮流不定游移生活;军囚牵引——军囚是指犯罪充军的人,他们有钱便把流民招来,冒充自己家属,替他服役;屯营隐占——替官军屯田、耕种,也是黑户;邻境蔽匿——向附近州县山区转徒,一般都去山村里,当时主要是荆襄地区,大量荒地可以开垦,既不当差,也不交税;僧道招诱——和尚、尼姑、道士也纷纷去招募流民加入他们的行列】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流民仍然回到地主怀抱,充当佃户,有些流民变成工匠、手工业者,也有一些自己开矿,或开辟大片新的土地。这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发展相当有限,地主吸收劳动力也好,手工业工头吸收劳力也好,人数毕竟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跑到荆襄等地区,这是有大片原始森林和未经人类开掘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片荒芜土地。这才是流浪汉们最理想的理想世界。
有些学者把流民运动说成是原始积累的过程,理由不够充份。马克思指出,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如果没有这一转化,就不可以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流民是屡见不鲜的,西晋同样也有大规模的流浪汉出
现,但我们同样不能说农民抛弃土地出走便是资本积累。
二、明代中期的民变
明代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这一时期各地民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力夺矿、从抗租到抢田等等形式不拘,花样百出。其中几起较有影响:
1、明朝万历年间反矿监税使斗争:
①湖广——陈奉②山东——王朝佐
③苏州——孙隆④景德镇——潘相
⑤云南——杨荣⑥福建——高寀
2、叶宗留、邓茂七武装夺矿和抗租运动。
3、刘通、李原流民抗暴。
4、杨虎、刘六事件。
三、张居正改革
明代中期,在人民采取非理性抗暴行为的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官员,带着忧患意识进行新的反思,他们出于对非理性行为的恐惧,建议以理性的原则挽救社会,张居正改革的推出,无疑是一次知识分子试图以改革手段拯救摇摇欲坠政权的又一次偿试。
张居正是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官僚,他不仅有一套治国本领,同时对官场内幕了如指掌。他曾上书万历皇帝指出王朝存在的五个急待解决的弊病。“一曰宗室骄恣,一曰庶官关旷(官员玩忽职守,)一曰吏治因循,一曰边备未修,一曰财用大匮。”因此,他决心在他当权(内阁首辅)时期对此加以剔除。
1、政治上主张“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信”。加强中央权力,对各级“纪纲不肃,
法度不行”,上下姑息百事推诿的吏治加以整顿。
2、加强边备。最明显的态度就是调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同时,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上筑碉保三千,当时戚、李二将几乎是全国公认的将才,他们在北边经营,显然对安定北方人民生活起积极作用,从此到清朝,与蒙古的关系都一直保持和平状态。
3、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
4、整顿驿站。明朝中期,驿站成了政府官员剥削人民的“榨油站”,张公规定,因公出差才能动用对站人力和物力,平时则不滥用,同时因公出差也只应对安规定办事,不得违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5、(改革重点)清查土地、整顿赋役。1578年,他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寺田等等一律丈量,到1581年清查结果,大大地超过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因为这次查出了许多官僚、豪强的隐占土地、不少人对张公怀恨在心,攻击和怨言出现。
6、推广“一条鞭法”。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某些麻烦,老张在总结各地官员经验的前提下,向全国强制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代社会是有贡献的,首先,通过改革,使明朝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二,增加了国库的贮存;其三,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其四,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概括地说,其结果就是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有助于社会前进。但是,改革是一项痉的工程,在修补社会的漏洞同时,同样会给那些靠投机收财的家伙留下创伤,作为这项工程的介导者。无论他们多么理发的手段解决问题,他个人都得为此会出痛苦代价,更何况象张居正这样的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