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应力分析
第2章应力分析
29
2.2.4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
D、椭球形壳体
图2-8 椭球壳体的应力
30
2.2.4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
推导思路:
椭圆曲线方程
R1和R2
式(2-5)(2-6)
,
6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2.1 薄壳圆筒的应力 2.2.2 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 2.2.3 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 2.2.4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
7
2.2.1 薄壳圆筒的应力
基本假设:
A
壳体材料连续、均匀、各向同性; 受载后的变形是弹性小变形; 壳壁各层纤维在变形后互不挤压;
应力沿壁t 厚方向均匀分布。
p
r t
∴
D 2t
p
D 2t
p0
H
y g
D 2t p0
0 yH
H y H0
可见
2.2.4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
二、储存液体的回转薄壳
球形壳体
有力矩理论或 弯曲理论 (静不定)
无力矩理论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中面进行的。因壁很薄,沿 壁厚方向的应力与其它应力相比很小,其它应力不随厚度而变,因 此中面上的应力和变形可以代表薄壳的应力和变形。
16
2.2.3 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
一、壳体微元及其内力分量
微元体:
abdc
经线ab弧长: dl1 R1d
14
2.2.2 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
二、无力矩理论与有力矩理论
平行圆
N
经线
a.
b.
c.
15
弹性力学 第二章 应力分析
ν
∫∫ ∫∫∫ eijkr j T k dS + eijk rj Fkdv = 0
S
V
ν
因为Tk = σ rkν r ,所以由 Gauss 公式有
∫∫ ∫∫∫( ) eijkr jσ rkν r dS =
eijk rjσ rk ,r dv
S
V
又因为
rj ,r
= δ jr
=
∂x j ∂xr
故使上式成为
方程(2.5.3)式有根,应有三个根,即σ1 ,σ 2 ,σ 3 ,称为主应力,(2.5.3) 和 (2.5.4)式可重写成
(σ − σ1 )(σ − σ 2 )(σ − σ 3 ) = 0
J1 = σ1 + σ 2 +σ 3
J 2 = σ 1σ 2 + σ 2σ 3 + σ 3σ 1
J 3 = σ1σ 2σ 3
消去公因子得 (2.3.1a) 式的第二式,同理由另两个方向的平衡得到其余的两式,
∂σ xx ∂x
+
∂σ yx ∂y
+
∂σ zx ∂z
+
X
=
0
∂σ xy ∂x
+
∂σ yy ∂y
+
∂σ zy ∂z
+Y
=0
∂σ xz ∂x
+
∂σ yz ∂y
+
∂σ zz ∂z
+
Z
=0
或
(2.3.1a)
2
对应σ 2 , 可求出 ν j = a j − ib j ,因此 (4) 式中的因子
( )( ) 1 2
② 积分方程法 上述的平衡方程也可用积分方程的方法得到。作用在被分割出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的矢量 方程为
第二章 压力容器应力分析2.5-2.6
长圆筒
短圆筒
刚性圆筒 L/Do和Do/t很小时,壳体的刚性很大,此时圆柱 壳体的失效形式已经不是失稳,而是压缩强度破 坏。
14
2.5.2 外压薄壁圆柱壳弹性失稳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长圆筒和短圆筒失稳时临界压力计算方法: 一、受均布周向外压的长圆筒的临界压力
二、受均布周向外压的短圆筒的临界压力 三、临界长度 四、周向外压及轴向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失稳 五、形状缺陷对圆筒稳定性的影响
10
2.5.1 概述
过程设备设计
3. 影响Pcr的因素:
对于给定外直径Do和厚度t Pcr与圆柱壳端部约束之间距离和圆柱壳上两个刚性元件 之间距离L有关; Pcr随着壳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泊松比μ的增大而增加; 非弹性失稳的Pcr还与材料的屈服点有关。
11
2.5.2 外压薄壁圆柱壳弹性失稳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c、圆环的挠曲微分 方程2-87式
M M O pRwo w
16
2.5.2 外压薄壁圆柱壳弹性失稳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图2-39 圆环变形的几何关系
17
2.5.2 外压薄壁圆柱壳弹性失稳分析
pR3 RM pR w d 2w 1 c. 圆环的挠曲微分方程:2-87式 2 w d EJ EJ
对圆筒的初始不圆度严格限制
26
2.5.3 其他回转薄的的临界压力
过程设备设计
2.5.3 其他回转薄壳的的临界压力
半球壳 椭球壳 碟形壳 锥壳
27
2.5.3 其他回转薄壳的的临界压力
过程设备设计
1、半球壳
临界应力经典公式
pcr
3 1 2
0.3
2E
第二章内压薄壁圆筒应力分析119页PPT
回转曲面:以任何直线或平面曲线为母线,绕其同平面 内的轴线(回转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容器的主体是 由回转曲面形成的。
母线:绕轴线(回转轴)回转形成回转曲面的平面曲线 或直线。
2019/10/1
3.1.2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
中间面:平分壳体厚度的曲面称为壳体的 中间面,中间面与壳体内外表面等距离, 它代表了壳体的几何特性。
横截面
锥截面 纵截面
3.1.2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
半径:
1、第一曲率半径:中间面上任一点M处经线的曲率半径为该点
的“第一曲率半径”R1,R1=MK1。
3
数学公式:
R1
(1 y / 2 ) 2 | y // |
2、第二曲率半径:通过经线上一点M的法线作垂直于经线的平 面与中间面相割形成的曲线MEF,此曲线在M点处的曲率半径 称为该点的第二曲率半径R2。第二曲率半径的中心落在回转 轴上,其长度等于法线段MK2,即R2=MK2。
第二章 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
本章重点:薄膜理论的应用
本章难点:薄膜理论
学
时:6学时
2019/10/1
3.1 薄膜应力理论
容器:化工生产所用各种设备外部壳体的总称 如:贮罐、高位槽、换热器、 塔器、反应釜
2019/10/1
贮罐
反应釜
3.1 薄膜应力理论
容器的组成:
筒体(壳体)、封头(端盖)、法兰、支座、接管
及人(手)孔、视镜、安全附件等组成。其中筒体和封头 是容器的主体。
接管
人孔
封头
液面计
2019/10/1
筒体
支座
3.1.1薄壁容器及其应力特点
1、薄壁容器
S D i < 0.1 即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分析
剪应力—在截面内的应力
目录
注意点: •受力物体内各截面上每点的应力,一般是不相 同的,它随着截面和截面上每点的位置而改变。 因此,在说明应力性质和数值时必须要说明它所 在的位置。
•应力是一向量,其量纲是[力]/[长度]²,单位 为牛顿/米²,称为帕斯卡,简称帕(Pa).工程 上常用兆帕(MPa)=106 Pa,或吉帕(Gpa)= 109 Pa。
目录
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1
2
F
3 F
1
2
F
3
F dF Ad A
应力的合力=该截面上的内力
F
确定应力的分布 是静不定问题
F
目录
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
作出假设
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1、实验观察
F
a a b b
变形前: ab // cd
c c
F
d d
变形后:ab // cd // ab // cd
FN 1 2A
3F , 2A
3
FN 3 A
2F A
max
1 2
m
ax
F A
(在CD段与杆轴
成45°的斜面上)
目录
§2–3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受力以后变形和破坏的规律。
即:材料从加载直至破坏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映材 料变形性能、强度性能等特征方面的指标。比例极
限 p、杨氏模量E、泊松比、极限应力 0等。
O 1 B 2C
4F
3F
1
2
3D 2F
3
目录
解: 1、计算左端支座反力
FR
O
1B 4F
2C 3F
3D 2F
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基础》教案2—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课程名称:过程设备设计基础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任课教师:第2章 压力容器应力分析§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一、回转薄壳的概念薄壳:(t/R )≤0.1 R----中间面曲率半径 薄壁圆筒:(D 0/D i )max ≤1.1~1.2 二、薄壁圆筒的应力图2-1、图2-2 材料力学的“截面法”三、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1、回转薄壳的几何要素(1)回转曲面、回转壳体、中间面、壳体厚度 * 对于薄壳,可用中间面表示壳体的几何特性。
tpD td pR tpD Dt D p i 22sin 24422====⨯⎰θπθϕϕσσαασπσπ(2)母线、经线、法线、纬线、平行圆(3)第一曲率半径R1、第二曲率半径R2、平行圆半径r(4)周向坐标和经向坐标2、无力矩理论和有力矩理论(1)轴对称问题轴对称几何形状----回转壳体载荷----气压或液压应力和变形----对称于回转轴(2)无力矩理论和有力矩理论a、外力(载荷)----主要指沿壳体表面连续分布的、垂直于壳体表面的压力,如气压、液压等。
P Z= P Z(φ)b、内力薄膜内力----Nφ、Nθ(沿壳体厚度均匀分布)弯曲内力---- Qφ、Mφ、Mθ(沿壳体厚度非均匀分布)c、无力矩理论和有力矩理论有力矩理论(弯曲理论)----考虑上述全部内力无力矩理论(薄膜理论)----略去弯曲内力,只考虑薄膜内力●在壳体很薄,形状和载荷连续的情况下,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即可采用无力矩理论。
●无力矩理论是一种近似理论,采用无力矩理论可是壳地应力分析大为简化,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和计算均以无力矩理论为基础。
在无力矩状态下,应力沿厚度均匀分布,壳体材料强度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是最理想的应力状态。
(3)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a、无力矩理论的基本假设小位移假设----壳体受载后,壳体中各点的位移远小于壁厚。
考虑变形后的平衡状态时壳用变形前的尺寸代替变形后的尺寸直法线假设----变形前垂直于中面的直线变形后仍为直线,且垂直于变形后的中面。
第二章-应力分析-例题-东北大学课件
2019年固体力学与岩石力学基础例题第二章 应力分析例题2.1 设某点的应力张量为012120201⎛⎫ ⎪= ⎪ ⎪⎝⎭σ试求过该点平面12331x x x ++=上的应力矢量,并求正应力矢量和切应力矢量。
解:设该平面的法线矢量为:v =(l ,m ,n)由几何关系知:l 1=m 3=n 1联立方程:l 2+m 2+n 2=1于是解得:l =√1111,m =3√1111,n =√1111所以,该平面上的应力矢量的三个分量分别为:T x =σx l +τyx m +τzx n =0×√1111+1×3√1111+2×√1111=5√1111 T y =τyx l +σy m +τzy n =1×√1111+2×3√1111+0×√1111=7√1111 T z =τzx l +τzy m +σz n =2×√1111+0×3√1111+1×√1111=3√1111该平面的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为:σv =T x l +T y m +T z n =5√1111×√1111+7√1111×3√1111+3√1111×√1111=2911τv 2=T v 2−σv 2=8311−841121=72121τv =6√211解答完毕。
例题2.2 设有图2.1示三角形水坝,试列出OP 面(光滑面)的应力边界条件。
图2.1解:在OP 面上有应力边界条件:(σx1x2)x1=0=γx 2 (τx1x2)x1=0=0式中,γ为水的比重。
解答完毕。
例题2.3 已知一点的应力张量为2201211210σ⎛⎫ ⎪ ⎪ ⎪⎝⎭过该点的一个作用面,作用面上的应力矢量=N 0,求: 1)22σ;2)作用面法线与坐标系的夹角余弦(,,)l m n 。
解:由于具有一个平面,使得在过改点的一个平面上,应力矢量为0,即:0×l +1×m +2×n =0 1×l +σ22×m +1×n =0 2×l +1×m +0×n =0又根据几何关系:l 2+m 2+n 2=1解得:σ22=12l =√66 m =−√63n =√66解答完毕。
工程塑性力学(第二章)应变分析、应力分析和屈服条件
或
σ 11 σ 12 σ 13 σ 21 σ 22 σ 23 σ 31 σ 32 σ 33
定义了一个量 Σ ,表征该点的应力状态,在坐标系 Oxyz 中。如果变换到另一个 坐标系 Ox ′y′z′
σ′ τ′ x xy τ ′ xz τ′ σ ′y τ ′yz yx τ′ τ′ σ′ zx zy z
仍然表征同一应力状态,仍为 Σ 。在数学上,在坐标变换时,服从一定坐标变换 式的 9 个数所定义的量叫做二阶张量。此二阶张量称为应力张量:
I1 = σ 1 + σ 2 + σ 3 I 2 = −(σ 1σ 2 + σ 2σ 3 + σ 3σ 1 ) I 3 = σ 1σ 2σ 3
(2-11)
应力偏量 S ij 也是一种应力状态,同样也有不变量。进行类似的推导(或将
I1、I 2、I 3 式中的 σ x 、 σ y 和 σ z 分别用 s x 、 s y 和 sz 代替)即得应力偏量的三个不
2 J2 。 3
(2)等效应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 2 2 1 2 2 2 = (σ x − σ y ) 2 + (σ y − σ z ) 2 + (σ z − σ x ) 2 + 6(τ xy + τ yz + τ zx ) (2-17) 2 = 3J 2
s xy = τ xy , s yz = τ yz , s zx = τ zx ,……
(2-4)
则应力偏张量:
⎡σ x − σ m τ xy τ xz ⎤ ⎡ s x s xy s xz ⎤ ⎢ ⎥ ⎢ ⎥ σ y −σm τ yz ⎥ = ⎢ s yx s y s yz ⎥ = S ij = σ ij − σ mδ ij (2-5) ⎢ τ yx ⎢ τ zx ⎢ ⎥ τ zy σz −σm⎥ ⎣ ⎦ ⎣ s zx s zy s z ⎦ 应力球张量表示各向均值应力状态,即静水压力情况。由于静水压力不影响 屈服,所以塑性变形只与应力偏量有关,因此在塑性力学中应力偏量的研究很重 要。
第二章 应力分析
Z
2 3
1
通过A点所有单元上全应力的矢量末端都落在椭球面上。 (应力椭球)
2-7 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
应力张量的分解
ij m ii sij
m ii
m 0 0 0
应力球量改变单元 体体积, 应力偏量改变单元 体形状。
m
0
0 0 m
2. 将Px、Py、Pz投影到x’轴上,得x’面上的正应力:
3. 将Px、Py、Pz分别向y’、z’轴投影,得x’面上沿y’方 向的剪应力和沿z’的剪应力:
三、平面问题的应力坐标转换公式 下面的α是由旧坐标系逆时针转的角所得到的 l1=cosα,m1=cos(90-α)=sinα
l2=cos(90+α) m2=cosα
剪应力
已知物体内一点的9个应力分量,就可求出 任一斜截面上的全应力和正应力、剪应力。
四、应力张量
使用应力张量可以完整地描述一点的应力状态
2-3
应力坐标转换
坐标系作平移变换时,同一点的应力分量是不会改变的
新的坐标系
Ox'y'z'
应力不仅随位置改变而 变化,而且随截面方位 改变而变化。
同一点由于截面的法线 方向不同,截面上的应 力也不同。 讨论应力分量在坐标变 换时的变化规律。
2-4
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
主平面是指剪应力为零的平面 应力主轴为主平面法线方向(或主方向) 主应力为主平面的正应力
一、应力状态的特征方程
A点处有一个主面n 剪应力为0 正应力即全应力
主应力的三个分量为Px,
Py,Pz
px il py im pz i n
第二章应力分析
内力、外力及截面法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各点的外力(风力,流体压力,土
压力和接触力 )。
内力、外力及截面法
在 P点 周 围 , 包 含 P点 , 取 微 小 体 积 元 素 S
设 作 用 于 S的 外 力 为 Q ;
若 S 不 断 减 小 , 则 Q和 Q / S 都 将 不 断 地 改 变 其 大 小 、 方向和作用点;
同 理 , F y 0, F z 0, 可 得 y 和 z 方 向 结 果 , 写 在 一 起 为 :
Y N = l xy + m y + n zy Z N = l xz + m yz + n z
X
N
l
x
m
yx
n
zx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2 2 2
yz
2 n l z x
Cauchy公式和上式表明,只要知道物体内一点九个应力 分量,就可以求出过此点任一斜微分面上的应力,同时,九 个应力分量(只有六个独立)完全确定了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一点的应力分量与所取的坐标系有关,当坐标改变时,同一 点的应力分量表示形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该点应力状态 不随之变化。
◆ 受 力 平 衡 : Fx 0
BMC : ABC : x * l * S ; X
N
* S ;
yx
AMC :
* m * S ;
AMB :
MABC :
zx * n * S ;
X V ;
'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第二章-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顶点处(x=0)
p 2tab ap 2tam(b a)
在赤道处(x=a),应力为——σφ大于零
pa 2t
(2m2)
当 m 2 时, , 赤 0 , 且 m 道 ,负 处 值
• 为防止过大的压应力,限制 m 的大小,一般 m≤2.5。 • 整体或局部增加厚度,局部采用环状加强结构。
过程设备设计
上的液柱静压力随液层深度变化。
➢ 圆筒形壳体
考虑液面压力为p0,液体密度为ρ。距 离液面x任意点A处,压力为
pp0gx
考虑圆筒形壳体的几何特征,由微元体 平衡方程得到
pR (p0g)xR
2t
t
过程设备设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作用在壳体上外载荷的轴向力
VR2p0 2tR Rs2pi02np20tR
分析应力的方法:截面法
图2-1 薄壁圆筒在压力作用下的力平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1 薄壁圆筒的应力
过程设备设计
应力 求解
静定
轴向平衡
4D2pDt
周向平衡
2
2 pRi sind2t
单位长度
0
2piR 2t
2
pD 4t
pD 2t
过程设备设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应力特性
P 2t2R p[a4x2 2 (ta2 b b2)1/]2
2a4x2a(a 42b2)
过程设备设计
分析:Leabharlann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P 2t2R p[a4x2 2 (ta2 b b2)1/]2 2a4x2a(a 42b2)
第二章_应力讲解
第二章 应力分析研究弹性力学问题要从三方面规律(条件):平衡、几何、物理来建立,本章就是研究第一个规律:平衡规律。
第1节 内力和外力1.1 外力:物体承受外因而导致变形,外因可以是热力作用、化学力作用、电磁力作用和机械力作用;另一方面从量纲分类,外力主要为体积力和表面积力。
我们讨论的外力是属于机械力中的体力和面力的范围。
1. 外部体力:作用在物体单位体积(质量)上的力如重力(惯性力)。
量纲:力/(长度)3。
求V 中任意点P 上承受体力采用极限方法:X X 2X X 2第2节 应力和应力张量2.1 应力当变形体受外力作用时,要发生变形,同时引起物体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作用力(抵抗力)——内力,为了描述物体内任意点P 的内力可采取如下方法:过P 点设一个截面S 将V 分为两部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FF -l n n x ==1、m n n y ==2、n n n z ==3。
即n t m t l t n t n t n t n t t z y x i i n )()()(3)3(2)2(1)1()()( ++=++==,,1S n P B C S A B C ∆∆∆∆==0)()(=++-V f S t S t i i n ∆∆∆而 S n S t t i i i i ∆∆=-=-,)()(代入上式,并忽略高阶微量 0)()(=-S n t S t i i n ∆∆或 )()(i i n t n t =展开为 3)3(2)2(1)1()(n t n t n t t n++= 或n t m t l t t z y x n )()()()( ++=2.1 应力张量每个坐标面上的应力矢量又可以沿三个坐标面分解三个分量,比如坐标面法线为x 1jxj j j z xz y xy x xx x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1313212111)()1(x 2x 1 x 1(x)x 3,,32S n PAB S n PAC ∆=∆∆=∆同理,得j yj j j z yz y yy x yx y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2323222121)()2(jzj j j z zz y zy x zx z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3333232131)()3(将法线方向n 取为单位长度,则将式(3.25)代入式(3.26),得3.3.2.讨论:) ( 333333222222253.l p l p l p l p ⎪⎪⎪⎭⎪⎬====σσσσ) (2631232221.l l l =++7)=1 ()()+() (23322222311.p p p σσσ+(1):如果以p 1,p 2,p 3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在此坐标系中,上式为一椭球面方程,主半轴分别为σ1,σ2,σ3,称为应力椭球面。
应力分析
设新坐标系的新坐 标轴的基矢e1' 、 e2' 、 e3'对原基矢e1、e2和e3 的过渡矩阵为[lij]= l, 矢量为一阶张量,矢量 分量的坐标变换公式为 [vi’] = #39; i
应力分量为二阶张量,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 公式为 T
σ ' = lσl
一项中有相它符号的指标,通常有泛指 的意义,称为自由标。 记基矢的点积 e i ·e j = δij 其中
称为Kronecker符号。
记基矢的混合积 (e i ×e j )·e k = e ijk 其中
当i, j, k为偶置换 当i, j, k为奇置换 当i,j,k有两个或三个相同
称为置换符号。利用置换符号,两个 矢量的矢积可记为 a i ×b j = e ijk ai bjek
第二章 应力分析
应力的概念是固体力学的最重要 的概念之一,应力分量具有张量的性质, 符合张量的坐标变换规律。考虑单元 体的平衡,得到平衡微分方程,在边 界上得到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在弹性 力学问题的求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 应力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应力的概念 应力分量 坐标变换 平衡方程 边界条件
设边界上一点处A的外力沿轴向的分量为 px, py (沿正向为正)。 在边界A这部分可视外力分量为应力分量, 直接得到应力边界条件:
σx = px τyx = py
n
设斜面ACD为边界面, 其外法线n的方向为(l1,l2,l3), 面积为∆S,边界外力分量为 (px,py,,pz),则三角形ABC、 ABD 、 BCD的面积分别为 ∆S在各相应方向上的投影
平衡方程的矩阵形式是:Lσ+ F = 0 其中L是微分算子:
σ = { xσ yσ zτ xyτ yzτ zx } σ
第二章:应力分析
(2-10c)
xz X Y Z p l m n x 3 x 3 x 3 3 x
T
将式(2-10 b)代入式 (2-10c), 即有:
x 1 T 1 xy 2
T
xz 3 T
1 1
(2-11)
同理,可求得在以 y 和 z 轴为外法线方向的斜截面上的正 应力和切应力分别为 y 2 T 2 T (2-12) yx 1 2 yz 3 T 2
(2) 面力(Traction) —— 作用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外力
F lim
S 0
Q S
—— 面力分布集度(矢量) z
Z
Q
F X i Y j Z k
X Y Z —— 面力矢量在坐标轴上投影
单位: 1N/m2 =1Pa (帕)
k
X
O j
S Y
1MN/m2 = 106Pa = 1MPa (兆帕)
xy
y
x
应力张量通常用记号σij表示,则有:
x xy xz ij yx y yz z zx zy
由 M 0 得: zy d xd d z y d xd dy z x yz
zy yz
i
x
y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说明: (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第二章 应力分析
z
弹塑性力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5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z
y
yz
y
pyyx
y
正 面
zx
dz x
xz
dy
zy
yz
dx
x
同样,在三个坐标面的负面, 可表示为
xy yx y
N xy y zy Z N xz l yz m z n
简记为:
pi ji l j
(2-8)′
特别重要地,在边界上,若边界外力设为 (Tx , Ty, Tz ),且外边界 面的法线方向 (l,m,n), 则有 外力边界条件: Tx x l yx m zx n
弹塑性力学
YN dS xy l ds y m ds zy n ds 0
0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13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得到斜截面上应力分量 (Cauchy stress formula) X N x l yx m zx n (2-8) Y l m n
P3
dP
y
x
P2
弹塑性力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3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ii>应力分量: 1°PN 可分解成沿截面法线的法向分量σN 和在截面内的切向分量τN ,
z
N
N
n PN y
σN 称为正应力; τN 称为切应力;
υ
x N PN sin N PN cos υ为PN 与截面间的夹角; yz z 下标N表示所在截面的外法线方向n。 y 2°应力分量表示: 当N与y轴一致时, 全应力P y 在法向上分量σy , yx 在切向上分量τy 。 切向应力分量τy 又沿坐标轴分解成 x x 方向切应力τyx 和 z 方向切应力τy z .
第二章-1回转薄壳应力分析讲义
中面上的任意一点可由θ和φ确定
半径间的关系为
r R2 sin
2020/8/1
13
过程设备设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2 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续)
曲率半径的计算
➢ R1 根据经线(母线)方程确定 ➢ R2 由几何关系计算
例如:圆柱壳中面半径为R 由经线方程得 R1=∞ 由几何关系得 R2=R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壳体
由内外表面(曲面)限定 ,且内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远比其它方 向尺寸小得多的构件,内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壳体的厚度。
壳体中面
假想与壳体内外表面等距离的点所组成的曲面,中面 的曲率半径用R表示——可用中面和厚度描述壳体。
薄壳
壳体厚度t与其中面曲率半径R的比值(t/R)max≤1/10
R2
r
sin
2020/8/1
14
过程设备设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 壳体理论的基本假设
✓ 直法线假设:
变形前中面的法线,变形后仍为中面法线: 法线转角等于切线转角。
✓ 互不挤压假设: 平行于中面的各层纤维之间互不挤压: 法向应力为零。
✓ 厚度不变假设:
变形时,薄壳厚度没有伸缩: 法向应变为零。
2.5 典型局部应力
2.5.1 概述 2.5.2 受内压壳体与接管连接处的局部应力 2.5.3 降低局部应力的方法
2020/8/1
4
过程设备设计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1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本章重点
教学重点:
(1)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 (2)不连续应力特性
2020/8/1
第二章内压薄壁圆筒应力分析1资料
及人(手)孔、视镜、安全附件等组成。其中筒体和封头 是容器的主体。
接管
人孔
封头
液面计
10/22/2019
筒体
支座
3.1.1薄壁容器及其应力特点
1、薄壁容器
S Di < 0.1 即
K=
DO Di
≤ 1.2
其中,S -- 容器的厚度;
Di -- 最大截面圆的内径; DO — 最大截面圆的外径。 应力类型:薄膜应力 边缘应力
10/22/2019
3.1.3 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分析
三、回转壳体应力分析及基本方程式
1、区域平衡方程式
分析可得:
m
pR2 2S
2、微体平衡方程式
10/22/2019
m P
R1 R2 S
3.1.3 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分析
式中:
S —壳体的壁厚,mm; R1—回转壳体曲面在所求应力点的第一曲率半径,mm; R2—回转壳体曲面在所求应力点的第二曲率半径,mm; σm —经向应力,Mpa; σθ—环向应力,Mpa; P—壳体的内压力,Mpa.
10/22/2019
3.1.3 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分析
薄膜应力:当壳体壁厚较薄时,不考虑壳体与 其它部件连接处的局部应力,认为经向应力、 环向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这种应力即薄膜 应力。
10/22/2019
3.1.3 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分析
二、回转壳体的无力矩理论 1、有力矩理论:壳体在外载荷作用下,要引起壳体
10/22/2019
3.1.3 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分析
四、薄膜理论的适用条件 薄壁无力矩应力状态的存在,必须满足:
壳体是轴对称的,即几何形状、材料、载荷的对称性与连续 性,同时需要保证壳体应具有自由边缘。1、壳转壳体曲面在 几何上是轴对称,壳体厚度无突变;曲率半径是连续变化的, 材料是各向同性的,且物理性能(主要是E和μ)应当是相同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应力分析§2-1 几个基本概念一 力的几个基本概念:弹性力学是塑性力学的基础,在讲塑性力学之前必须讲一部分弹性力学,它们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力和变形。
所以必须从力的概念入手。
1 外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力。
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外力。
外力可分为二类:1) 面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称之为面力。
面力可分为集中力和分布力。
2) 体力:作用在物体内各质点上的力为体力。
如重力、磁力、惯性力。
2内力:在外力的作用 下,物体内各质点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质点间的相互为内力。
内力可以用平衡法求得。
3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更确切地说,作用在质点上的内力。
应力可分为三类:1) 全应力:用L 面截受力体,得面积为A ,在A 面上取一点Q ,围绕Q 取一很小面积为ΔF ,设ΔF 上的内力合力为ΔP, 则有F P S lin F ∆∆=→∆0=dF dP为A 面上Q 点的全应力。
S 是一个极限的概念,表示每一点的应力是不同的。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是一个平均的概念。
每一点是相同的。
这之间有一定区别。
2) 正应力:将全应力分别向法向和切向分解垂直于A 平面方向的分量为正应力。
3) 剪应力:将全应力分别向法向和切向分解平行于A 平面方向的分量为剪应力。
二 应力的求法:一根圆棒受单向拉伸力P 的作用,棒的截面积为F ,在棒内任意取一点Q,过Q 可以做无数个平面,我们任意取一平面M ,其面积为A ,其法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θ,根据圣维南原理,两端受力很复杂,而离端点较远的地方其应力比较简单,各点的应力状态为单向应力状态。
各点的应力是一样的,都等于平均应力。
θθcos cos F PF P AP dF dp S ====将S 向法线方向投影:θθσ2cos cos FPS == 将S 向平面方向投影:θθθτcos sin sin FPS == 令0σ=FP则有:θσσ20cos = θθστcos sin 0=三 应力和平面方向的关系:我们已经看到,F 面上的应力和M 面上的应力不同,即:同一点上的不同平面上的应力是不同的,现在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1 在不同的平面上,θ不同,同上的应力不同过A 点可以做无数个平面,由于它的θ不同,面上的应力不同,M 是过Q 点的任意平面,它的法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θ,同是过Q 点的平面,由于它的θ角不同,面上的应力不同,也就是说,过Q 点的面上的应力随θ变化,是θ的函数。
2 已知0σ=FP应用上面的公式可以求得任意θ面上的应力 3 单向应力状态下Q 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任意面上的应力表示或者用0σ=FP表示。
用0σ=F P 表示有两层意思,1) 0σ=F P 已知或可以求得。
2)由0σ=FP 可以求得任意面上的应力。
§2-2直角坐标系中一点的应力状态一 直角坐标系中一点的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 1切取单元体如图所示,是一个受力复杂的物体,将其放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 该物体中,任取一点Q,作三对分别垂直于X 、Y 、Z 轴的平面,每对平面间的距离无限小,如此可以切出一个无限小的六面体,称之为单元体,单元体有六个微分面。
2 微分面的命名在单元体上,垂直于x 轴的微分面为x 面,垂直于y 轴的称y 面,垂直于z 轴的称z 面,三个微分面分别垂直于三条轴,三条轴就是三个面的法线方向。
每对微分面相互平行,而另三个微分面相互垂直。
3 应力分量的表示 在空间中,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复杂力系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每个质点都是一个受力的单元体,单元体无限小,小到单元体的每一个面都经过这个点,单元体可以代表这一个点,单元体每个微分面上都有力的作用,可以将微分面上的力合成一个合力,在x 面上的合力为S x ,在y 面上的合力为S y ,在z 面上的合力为S z ,这三个合力都称为全应力。
1) 应力分量的表示:分别将S x 、S y 、S z 三条轴投影, S x 向x 、y 、z 轴投影可得:σxx σxy σxzS y 向x 、y 、z 轴投影可得:σyx σyy σyz S z 向x 、y 、z 轴投影可得:σzx σzy σzz若引入张量符号ij σ表示,其中i,j=x,y,z i 取x ,j 分别取x 、y 、z 可得:σxx σxy σxzi 取y ,j 分别取x 、y 、z 可得:σyxσyyσyz =ij σi 取z, j 分别取x 、y 、z 可得:σzx σzy σzz2) 角标记法前面的角标表示作用面,后面的角标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例如:σxx 表示作用在x 面上的作用方向为x 的作用力。
因为垂直于x 面的为正应力,一般用σx 表示。
σxy 表示作用在x 面上y 方向的应力,切于x 面,为剪应力,一般用τxy 表示。
同理σxz 表示作用在x 面上z 方向的应力,切于x 面,为剪应力,一般用τxz 表示。
以此类推可得:⎥⎥⎥⎦⎤⎢⎢⎢⎣⎡=z zy zx yz y yx xz xy 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4应力分量的正负号:1) 微分面的正负号:在单元体上,外法线指向坐标轴的正向的微分面为正面,反之为负面,如前面、上面、右面为正面,其它为负面。
2) 应力分量的正负:在正面上,指向坐标轴正向的应力分量为正,反之为负。
在 负面上,指向坐标轴负向的应力分量为正,反之为负。
所以有正正为正,负负为正,正负为负,负正为负。
也可以说同号为下,异号为负。
5每对正负微分面上应力之间的关系(如x 面正负面之间的关系)单元体很小,小到六个微分面都经过同一质点,实际上每对微分面就成了一个微分面的正负两个面,作用 在正面上的正应力和作用 在负面上的正应力就成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都 经过同一质点的绝对值相等的力。
根据应力正负号规定,同号为下,异号为负,这一对应力的符号也相同。
对于剪 应力τxz 作用 x 的正面上,方向是y 的正方向,为正剪应力,在负面上,方向为负,也为正剪应力,剪应力成对出现,而且,值相等,以此类推,正反面上的应力一样可以相互代替。
所以六个面上的应力可以用三个微分面上的应力表示。
6 相互垂直上的应力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z y x σσσ≠≠ 但有:yx xy ττ= zx xz ττ= zy yz ττ=二 质点任意面上的应力和边界条件1 质点的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表示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微分面上的应力可以相互代替,只要知道 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也就知道了另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设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为⎥⎥⎥⎦⎤⎢⎢⎢⎣⎡=z zy zx yz y yx xz xy 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 若过Q 点任意面上的应力分量能被求出,我们说Q 点的的应力状态可以用⎥⎥⎥⎦⎤⎢⎢⎢⎣⎡=z zy zx yz y yx xz xy 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表示,为此我们将单元体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使单体的各棱平行于x 、y 、z 轴,过Q 点作任意平面M ,因为质点无大小,只有位置,设法方向为N ,切单元体成为一个四面体,如图所示:该面上的应力如果能够求出,我们说:Q 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z zy zx yz y yx xz xy 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表示。
1) 求M 面上的全应力设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为ij σ(可以用三个负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表示),高微分面ABC 的面积为dF,法线方向为N ,x 、y 、z 微分面分别为dF x 、dF y 、dF z 那么就有:dFl x N dF dF x ==).cos( 令 l x N =).cos(,m y N =).cos(, n z N =).cos(dFm y N dF dF y ==).cos( dFn z N dF dF z ==).cos(设ABC 微分面上的全应力为S (未知),将S 向三条轴分别投影,它的分量为x S 、y S 、z S ;x S 是S 在x 轴方向的分量,根据静力平衡微分方程∑=0xP0=---z zx y yx x x x dF DF dF dF S ττσdFn dFm dFl dF S zx yx x x ττσ++= ⎪⎭⎪⎬⎫++=++=++=n m l S n m l S n m l S z yz xz z zy y xy y zx yx x x στττστττσ j ji j L S σ=若已知S 的分量:那么:2222z y x S S S S ++= 用张量表示i i S S S =22)求M 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将S 向ABC 微分面的法线方向投影,即S 向N 方向投影,就等于S 的各个分量在法线N 方向上的投影之和。
n S m S l S z y x n ++=σ=)(22nl mn lm n m l zx yz xy z y x τττσσσ+++++222S n =+στ 222nS στ-=∴由此可解出τ。
由此可见:一点应力状态可以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ij σ表示。
以上两式说明:σ 、τ是l 、m 、n 的函数,对于一组l 、m 、n 可以确定一个微分面,而微分面的应力也就随之而确定,随着l 、m 、n 的变化 ,微分面也在变化,微分面上的应力也变化,微分面确定,其上的应力也随之确定 2 应力边界条件:若我们所取的微分面正好是在物体的表面上,外表面上作用的外力T 在x 、y 、z 轴上的投影为T i ,也就是外力在x 、y 、z 方向的分量T i 。
若在外力的作用 下所产生的应力张量ij σ,那么由ij σ求出的S i 应有i i T S = 即 x x T S = y y T S = T S z =。
用张量式表示为:i ij j l T σ= 则称ij σ满足边界条件,并称该式为应力边界条件表达式。
3 应力状态的九个应力分量ij σ是二阶张量。
三 主应力和应力不变量 1 几个基本概念 在三维空间中,任意质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该质点单元体上的三个微分面上的应力分量(即应力张量ij σ表示,已知该点的应力张量ij σ,则该点的任意面上的应力分量都可以求得。
1) 主平面:过质点可以做无数个微分面,在这无数个微分面中,总存在这样三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在这三个微分面上剪应力为零,即:τ=0 ;这样的平面为主平面。
2) 主方向:主平面的三个法线方向为主方向。
3) 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正应力为主应力。
4) 主轴:与主方向的方向一致的坐标轴为主轴。
2 主应力和主方向的求解设ABC 面正好是主平面,则该平面上的剪应力为零,即τ=0,只有正应力(即主应力σ),也是全应力S ,S 在x 、y 、z 轴上的投影或者分量为x S 、y S 、z S ;即l N x S x σσ==).cos( 同理:m S y σ= n S z σ= 代入式:⎪⎭⎪⎬⎫++=++=++=n m l S n m l S n m l S z yz xz z zy y xy y zx yx x x στττστττσ得: ⎪⎭⎪⎬⎫++=++=++=n m l n n m l m n m l l z yz xz zy y xy zx yx x σττστστσττσσ ⎪⎭⎪⎬⎫=-++=+-+=++-0)(0)(0)(n m l n m l n m l z yz xz zy y xy zx yx x σστττσστττσσ现在因为主平面和主方向是被求的对象,l 、m 、n 是未知的,σ也是知的,上式是一个以l 、m 、n 为未知量的线性齐次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