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
黑箱法:完全忽略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研究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研究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
(3)、防尘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
②、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
③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选择下形成的
④、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10、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存在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11、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的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的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
12、生态位:生物完成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称为生态位。
13、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的类型:①气候因子;②土壤因子;③地形因子;④生物因子;⑤人为因子。15、生态适应:是生物处于特质环境条件(特别是极端环境)之下发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生物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16 、Gaia假说: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呼吸作用O2释放CO2,还有排泄、分解废物等,对偏离做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
17、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18、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
③、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④、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⑤、因子的直接或间
接作用;⑥、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19、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4点):
①、促进了成土作用:母岩风化的矿化物质并不是土壤,还要加入有机物质,经过生物的
作用才能形成土壤,生物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种植于土壤中的深根植物,挖掘土壤的动物和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活动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孔隙度和通气性,土壤动物打洞疏松了土壤,加速了土壤的风化作用,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
③、提高土壤质量:经蚯蚓作用的土壤在有效磷、钾、钙含量等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增加,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析和合成含氮的高分子腐殖质化合物,使土壤腐殖质化。
④、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表的局部形态,如从土层中掘出大量土壤堆积成丘状增加土表面积,排泄物还增加了土壤腐殖质。
20、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种群。
种群的特征(3个):
①空间特性: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②数量特性: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
③遗传特性:有一定遗传组成,有进化、适应能力。
21、种群生态学: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规律,种群为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2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①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②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③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④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23、种群的三种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图,透彻理解)
24、内禀增长率(生物潜能) :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度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为内禀增长率。
2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26、种群调节理论:
①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大气条件强烈影响。
②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③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于生物学派。
④自动调节学说:上述学说重点集中于外源性因子,主张自动调节学者则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等。
29、阿利氏原则: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缺乏群聚)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活动和生存条件。
30、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
31、如何判断比较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①一个物种与群落中的生态位超维空间的分数。
②该物种所利用的群落资源(如光、水、食物)的分数。③它所实现的群落生产力的分数。
32、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性的原因:
①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②环境异质性。③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