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摘要:从文学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它呈现出了隐喻性、间接性、可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一类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另一类就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

一、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

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的层面是针对现实语言来说的。现实语言只能传达现实意义, 比如,日常语言只能以表象传达感性经验, 理论语言只能以概念传达知性经验, 它们都不能传达生存体验, 揭示人生真谛和价值。哲学语言虽然能以范畴揭示生存意义, 但却不能够把具体的、鲜活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 而只是它的抽象化。只有文学语言是对生存体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描述, 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文学语言独具的超越性, 它能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 消解其意义层面, 保留其含义层面, 具有多层的隐喻和转喻意义。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不单单是叙说了一件寻找隐士高人而不得的平凡日常事件, 而在字面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对人生处境的感悟。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多么平常的物象景色, 却又昭示了几多人生境遇,抒写了几多人事情怀。

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

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首先在于其间接性,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往往给读者传达一种间接的信息。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从而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同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三、语言意象的可感性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的直接形式是语言符号,文字将话语诉诸于接受者,或者使话语视觉化,并由此获得语言意象。从心理学上讲,语言意象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一般说来,语言意象的产生其主要途径离不开听觉与视觉。如中国人当听到“hua” 这个音节,或看到“花” 这个字符时,自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具体可感的花的形状。这说明语言意象的感性特征是语言的一种自身内在审美功能。因为,审美对象总是依存于感性之中。

文学语言的可感性首先来自对语符的直觉,接受者通过对语符的视觉直观,产生感性的审美效应,此时“整个语言对他来说,就是世界的镜子” (萨特语) 。因此,陌生化语言十分重视文学语言的直观可感,较为常见的手法就是,在描写一个事物时,不用指称、识别的方法,而用一种非指称。非识别的仿佛是第一次见到这事物而不得不进行描写的方法。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来到王熙凤的厅堂,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挂钟”,书中写到:“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称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 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 刘姥姥从来未见到挂钟这种东西,一时不知道叫什么,只好用她所熟悉的农村中的事物来理解和描画挂钟。这既自然真实,又使平常之物让读者像浮雕般地感觉到,增添了神采与趣味。这说明,陌生化语言重视非指称性语言的运用,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现语言的可感性特点。

四、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五、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

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总之,主体对“ 美” 也有各自的评判尺度,由于接受主体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学言语的审美也呈现出开放性和丰富性,文学言语的审美也随着接受主体的变化而姿态纷呈,生生不息,给文学言语的研究领域增添丰富的色彩和勃发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文学语言论[J]. 学习与探索, 1999 (3).

[2 ] 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 .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