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一章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今天在教授九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但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核心知识,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我提出一个关于面积的问题时,学生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一章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一章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其一般形式:ax²+bx+c=0(a≠0);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3.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掌握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能够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本质,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抽象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时,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这是后续求解各种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掌握判别式的应用;
5.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了解其几何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求解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会将现实问题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求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 +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 (2)由已知,得:(x +3)2=2直接开平方,得:x +3=±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 ,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2)(x-2)2=7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2a )2即(x +b 2a )2=b 2-4ac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4a 2≥0∴(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2a =±b 2-4ac 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 (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 2a .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 ≠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 ≠0) ∵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5x -3=0 (2)9x +2=x 2 (3)6x 2-3x +2=0(4)3x 2+x +1=0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3.已知方程x 2+bx +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 的值.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 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性质;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包括: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主要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2.演示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3.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进入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渐进地将这些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起来。
2.学生介绍(5分钟)教师请同学们自我介绍,并简单了解同学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了解程度。
3.讲授一元二次方程(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公式等知识点。
4.演示解题例子(10分钟)教师通过1-2个例子,演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并提示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5.实际操作(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题,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解题指导。
6.课堂辅导(10分钟)教师可以进行课堂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7.小结(5分钟)教师帮同学们回顾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并让同学们总结所学内容。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学习笔记、课堂练习情况、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找出教学不足之处,并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课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课程设计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解存在与否及其解的个数和形式3.掌握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地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能灵活地选择使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方程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2.一元二次方程用公式解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1.公式的应用2.实际问题的建模及解答三.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1. 自律性学习环节1.让学生补全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让学生用笔整理记录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2. 合作探究环节1.小组探究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总结、提高2.合作探究内容:•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深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心得3. 知识点讲解环节1.让学生逐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基本形式、解的个数和形式以及解的存在性2.详细讲解公式法4. 练习巩固环节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用公式法解题2.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运用公式法和配方法解题的区别5. 归纳总结环节1.让学生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起来2.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四. 教具与课时安排教具1.教师备好的一元二次方程课件和PPT演示2.学生自带的体验册或笔记本课时安排本章课程设计为4课时。
五. 课后作业1.作完课本上的课后习题2.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做好笔记提高自己的文献查找能力六.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大单元整体设计
本章内容是进入九年级所学的第一章,这个学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模 仿性强,已经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 化.观察、记忆、想象诸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并 进行推理、论证,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撑.
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和实际应用是初中阶段的核心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 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平方根、因式分解等知识,对于解方程的基本 思路比较熟悉,本章还要讨论与方程的根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判别式与方 程的根、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学习将为后续的二次函数等学习打下基础
5.通过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
式分解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体 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及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并利用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计算和证明.
4.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 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针对具体问题列出方程;
理解方程解的意义,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2011版课标 中为“能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 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新课标中加强了对现实 情境的要求] 2.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及两个实 根是否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2.2.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2.2.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2.熟悉22.2.1配方法,掌握其使用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2.22.2.1配方法。
教学重难点1.22.2.1配方法的使用;2.课题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法;2.案例分析法;3.课堂互动法。
教学素材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一章;2.小黑板、彩色粉笔、PPT。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1.教师用小黑板写出ax2+bx+c=0,让学生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鼓励发言。
步骤2: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教师通过 PPT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详细讲解公式 $\\dfrac{-b\\pm\\sqrt{b^2-4ac}}{2a}$ 的含义和用法;2.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巩固公式的使用方法。
步骤3:讲解22.2.1配方法1.通过 PPT 等形式,讲解 22.2.1配方法的使用方法;2.通过课堂例题,让学生掌握 22.2.1配方法的实际应用。
步骤4:练习1.在小组内,让学生进行配对解题,互相讨论得出答案;2.教师在黑板上公布答案并讲解。
步骤5:讲解课题实际应用1.将 22.2.1配方法运用到实际课题中;2.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
步骤6: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2.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馈。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自己构思一道应用 22.2.1配方法的一元二次方程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理论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讲和思考中获得数学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在讲解 22.2.1配方法时,我结合实际课题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21.1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态度、情感、价值观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问题(2)如图,如果AC CBAB AC,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40-16x-10x+4x2=18移项,得:4x2-26x+22=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得:2x2+2x-4=0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三、巩固练习教材P4练习1、2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五、布置作业教材P4 习题21.1 1、2.六、反思21.1 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那么梯子的底端距墙多少米?108设梯子底端距墙为xm,那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列表:问题2.一个面积为设苗圃的宽为xm,则长为_______m.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列表:老师点评(略)二、探索新知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其它解吗?问题2呢?老师点评:(1)问题1中x=6是x2-36=0的解,问题2中,x=10是x2+2x-120=0的解.(3)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x=-6的解;问题2中还有x=-12的解.为了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只有一个解的区别,我们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回过头来看:x2-36=0有两个根,一个是6,另一个是-6,但-6不满足题意;同理,问题2中的x=-12的根也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4,-3,-2,-1,0,1,2,3,4.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例2.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64=0 (2)3x2-6=0 (3)x2-3x=0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解:(1)移项得x2=64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8 即x1=8,x2=-8(2)移项、整理,得x2=2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即x1,x2(3)因为x2-3x=x(x-3)所以x2-3x=0,就是x(x-3)=0所以x=0或x-3=0即x1=0,x2=3三、巩固练习教材P33思考题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设长为xcm,则宽为(x-5)cm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请根据列方程回答以下问题:(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2)完成下表:(3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的根.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则宽(x-5)<0,不合题意.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则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2)(3)铁片长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及它与以前的解的相同处与不同处;(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六、布置作业习题21.1 3、4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 直接开平方法教学内容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2.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__)2.问题2.如图,在△ABC中,∠B=90°,点P从点B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AB=6cm,BC=12cm,•P、Q都从B点同时出发,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BCAQ P老师点评: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p )2 2p . 问题2:设x 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则PB=x ,BQ=2x依题意,得:12x ·2x=8x 2=8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即x 1,x 2可以验证,和都是方程12x ·2x=8的两根,但是移动时间不能是负值. 所以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8,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如果x 换元为2t+1,即(2t+1)2=8,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1=±即,方程的两根为t 1-12,t 2-12例1:解方程:x 2+4x+4=1分析:很清楚,x 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三、巩固练习 教材P 6 练习.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2=p (p ≥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 )2=p (p ≥0),那么mx+n=五、布置作业教材P 16 习题1 六、反思21.2.1 配方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教学目标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重难点关键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2.难点: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mx+n=p≥0).如:4x2+16x+16=(2x+4)2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二个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1:印度古算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共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成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18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总数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问题2:如图,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平行且与另一条相互垂直的道路,余下的六个相同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得耕地的面积为5000m2,道路的宽为多少?老师点评:问题1:设总共有x只猴子,根据题意,得:x=(18x)2+12整理得:x2-64x+768=0问题2:设道路的宽为x,则可列方程:(20-x)(32-2x)=500整理,得:x2-36x+70=0(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4x+768=0 移项→x=2-64x=-768两边加(64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 x2-64x+322=-768+1024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256 降次→x-32=±16 即x-32=16或x-32=-16解一次方程→x1=48,x2=16可以验证:x1=48,x2=16都是方程的根,所以共有16只或48只猴子.学生活动:例1.按以上的方程完成x2-36x+70=0的解题.老师点评:x2-36x=-70,x2-36x+182=-70+324,(x-18)2=254,x-18=±,x-18=或x1≈34,x2≈2.可以验证x1≈34,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34不合题意,所以道路的宽应为2.例2.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x2+2x-35=0 (2)2x2-4x-1=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三、巩固练习教材P9练习1四、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左边是非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反思21.2.2 配方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难点关键1.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2.难点与关键: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2-8x+7=0 (2)x2+4x+1=0老师点评:我们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1)x2-8x+(-4)2+7-(-4)2=0 (x-4)2=9 x-4=±3即x1=7,x2=1 (2)x2+4x=-1 x2+4x+22=-1+22(x+2)2=3即x+2=x1,x2二、探索新知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解下列方程(1)x2+6x+5=0 (2)2x2+6x-2=0 (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解:(1)移项,得:x2+6x=-5配方:x2+6x+32=-5+32(x+3)2=4由此可得:x+3=±2,即x1=-1,x2=-5(2)移项,得:2x2+6x=-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3x=-1配方x2+3x+(32)2=-1+(32)2(x+32)2=54由此可得x+32=±2,即x1=2-32,x2=-2-32(3)去括号,整理得:x2+4x-1=0移项,得x2+4x=1配方,得(x+2)2=5x+2=x1,x2-2三、巩固练习教材P9练习 2四、应用拓展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6x+7)2(3x+4)(x+1)=6分析:因为如果展开(6x+7)2,那么方程就变得很复杂,如果把(6x+7)看为一个数y,那么(6x+7)2=y2,其它的3x+4=12(6x+7)+12,x+1=16(6x+7)-16,因此,方程就转化为y的方程,像这样的转化,我们把它称为换元法.解:设6x+7=y则3x+4=12y+12,x+1=16y-16依题意,得:y2(12y+12)(16y-16)=6去分母,得:y2(y+1)(y-1)=72 y2(y2-1)=72,y4-y2=72(y2-12)2=2894y2-12=±172y2=9或y2=-8(舍)∴y=±3当y=3时,6x+7=3 6x=-4 x=-2 3当y=-3时,6x+7=-3 6x=-10 x=-5 3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1=-23,x2=-53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六、布置作业教材P17 习题3七、反思21.2.2 公式法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6x2-7x+1=0 (2)4x2-3x=52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2)化二次项系数为1;(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二、探索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x 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 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a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a)2=2244b ac a -∵b 2-4ac ≥0且4a 2>0 ∴22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a=±2a即x=2b a -± ∴x 1=2b a -,x 2=2b 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4x-1=0 (2)5x+2=3x 2 (3)(x-2)(3x-5)=0 (4)4x 2-3x+1=0 三、巩固练习 教材P 12 练习题四、归纳小结 五、反思22.2.3 因式分解法教学内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难点与关键: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简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2x2+x=x(2x+1),3x2+6x=3x(x+2)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解方程(1)4x2=11x (2)(x-2)2=2x-4分析:(1)移项提取公因式x;(2)等号右侧移项到左侧得-2x+4提取-2因式,即-2(x-2),再提取公因式x-2,便可达到分解因式;一边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另一边为0的形式解:(1)移项,得:4x2-11x=0因式分解,得:x(4x-11)=0于是,得:x=0或4x-11=0x1=0,x2=11 4(2)移项,得(x-2)2-2x+4=0(x-2)2-2(x-2)=0因式分解,得:(x-2)(x-2-2)=0 整理,得:(x-2)(x-4)=0于是,得x-2=0或x-4=0x1=2,x2=4例2.已知9a2-4b2=0,求代数式22a b a bb a ab+--的值.分析:要求22a b a bb a ab+--的值,首先要对它进行化简,然后从已知条件入手,求出a与b的关系后代入,但也可以直接代入,因计算量比较大,比较容易发生错误.解:原式=22222 a b a b bab a ---=-∵9a2-4b2=0∴(3a+2b)(3a-2b)=0 3a+2b=0或3a-2b=0,a=-23b或a=23b当a=-23b时,原式=-223bb-=3当a=23b时,原式=-3.三、巩固练习教材P45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我们知道x2-(a+b)x+ab=(x-a)(x-b),那么x2-(a+b)x+ab=0就可转化为(x-a)(x-b)=0,请你用上面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2-3x-4=0 (2)x2-7x+6=0 (3)x2+4x-5=0分析:二次三项式x2-(a+b)x+ab的最大特点是x2项是由x·x而成,常数项ab是由-a·(-b)而成的,而一次项是由-a·x+(-b·x)交叉相乘而成的.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上面的三题分解因式.解(1)∵x2-3x-4=(x-4)(x+1)∴(x-4)(x+1)=0∴x-4=0或x+1=0∴x1=4,x2=-1(2)∵x2-7x+6=(x-6)(x-1)∴(x-6)(x-1)=0∴x-6=0或x-1=0∴x1=6,x2=1(3)∵x2+4x-5=(x+5)(x-1)∴(x+5)(x-1)=0∴x+5=0或x-1=0∴x1=-5,x2=1上面这种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十字相乘法.五、归纳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三种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①降次,即它的解题的基本思想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②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而得到.③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区别:①配方法要先配方,再开方求根. ②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求根.③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六、布置作业教材P17 复习巩固6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能说出根与系数的关系;2.会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有关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这个探索发现过程中,通过尝试与交流,开拓思路,体会应用自己探索成果的喜悦.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发现关系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2.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与原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对根与系数这一性质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请说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2.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解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你发现表格中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1)x 2-2x =0; (2)x 2+3x -4=0; (3)x 2-5x +6=0.方程1x 2x 21x x + 21x x •.二、探究归纳方程1x 2x 21x x + 21x x • x 2-2x =0 0 2 2 0 x 2+3x -4=01-4-3-4x 2-5x +6=02 3 5 6可以得到;两个解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个解的积等于常数项.一般地,对于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已知常数,p 2-4q 一般地,对于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已知常数,p 2-4q ≥0),试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两个解x 1、x 2,算一算x 1+x 2、x 1•x 2的值,你能得出什么结果?与上面发现的现象是否一致.(此探索过程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协作完成) 探索过程qqp p q p p x x pqp p q p p x x qp p x q p p x q p p a ac b b x q p ac b q c p b a q px x =---•-+-=•-=---+-+-=+---=-+-=-±-=-±-=≥-=-====++24242424242424240441022212221222122222,,,结论: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这与上面的发现是一致的.三、实践应用例 1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是0和-3,求p 和 q 的值. 解法一:因为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是0和-3,所以有.q p q p q p q p 03030)3()3(00022=-=⎩⎨⎧=-=⎪⎩⎪⎨⎧=+-⨯--=+⨯-,所以解这个方程组得解法二:由q x x p x x =•-=+2121,,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是0和-3,可得 .q p q p03)3(0)3(0=-==-⨯,即得=--+例2 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05)4(032)3(02114)2(017)1(2222=-+-=-+=-+=+-n nx x x x x x x x5)4(2321)3(2114)2(17)1(2121212121212121-=•=+=•-=+=•-=+=•=+n x x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解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03)4(0532)3(04411)2(025)1(2222=-+-=-+=-+=+-m mx x x x x x x x2.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6x +p 2-2p +5=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和p 的值. 四、交流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探索的步骤:观察——归纳——猜想——证明;2.通过本节课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五、检测反馈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x +m 2+m -2=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和m 的值.2.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03)4(0152)3(0)2(047)1(2222=+-=+-=-+=+-m x x x x n mx x x x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x 2-mx -m 2=0有一个根是1,求m 的值. 六、布置作业 习题21.2 7题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由“增长率”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掌握用“增长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实际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用“增长率”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教材19页 探究1 探究2二、探索新知(教师语言引入)(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 .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问物体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实例,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法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是“2m/s^2 * 5s = 10m/s”,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解法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 +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2+bx +c =0(a≠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 ,c 可以为0吗(3)2x 2-x +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 2=81;(2)2x 2-1=3y ;(3)1x 2+1x =2;(4)2x 2-2x(x +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 .x 2+2x -1=0 B .x 2-x -2=0 C .x 2+x +2=0 D .x 2+x -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1.若(a -1)x 2+3ax -1=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 2=81;(2)(3x -2)(x +1)=8x -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7x -k =0的一个根,则k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2.略;3.略;=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 习题第1~7题. 解一元二次方程21. 配方法(3课时) 第1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好准备.联系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基本知识,继续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本章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转化法,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利用转化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掌握建模思想,如:在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题意建立适当的一元二次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4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解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 )_cm__,宽为__(50-2x )_cm__.列方程,得__(100-2x )(50-2x )=3600__, 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解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场)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一场.因为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__12x (x -1)__场.列方程,得__12x (x -1)=28__. 化简、整理,得 __x 2-x -56=0__.②归纳总结: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ax 2+bx +c =0(a ≠0)__.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 __是二次项系数,__bx __是一次项,__b __是一次项系数,__c __是常数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 3-2x 2+5=0; (2)x 2=1;(3)5x 2-2x -14=x 2-2x +35; (4)2(x +1)2=3(x +1); (5)x 2-2x =x 2+1; (6)ax 2+bx +c =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它应该满足哪些条件?【解答】(2)(3)(4)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看方程等号两边是不是整式,然后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0,再观察左边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为2.【例2】将方程2x ⎝⎛⎭⎫12-x +2=5(x -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解答】去括号,得x -2x 2+2=5x -5.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x 2+4x -7=0.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4,常数项是-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二次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例3】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 2+10x +12=0的解?-4,-3,-2,-1,0,1,2,3,4.【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你能类比判断一个数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吗?【解答】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 =-2或x =-3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10x +12=0的解.【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若相等,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D ) A .ax 2+bx +c =0 B .3x 2-2x =3(x 2-2) C .x 3-2x -4=0D .(x -1)2+1=02.已知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2mx +4=0的一个解,则m 的值为( A ) A .2 B .0 C .0或2D .0或-2【教师点拨】将x =2代入x 2-2mx +4=0得,4-4m +4=0.再解关于m 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出m 的值.3.把一元二次方程(x +1)(1-x )=2x 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0的一般式是__x 2+2x -1=0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1__,一次项系数是__2__,常数项是 __-1__.【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4】求证:关于x 的方程(m 2-8m +17)x 2+2mx +1=0,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关于x 的方程,且含有字母系数,要证明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证明】m 2-8m +17=m 2-8m +42+1=(m -4)2+1. ∵(m -4)2≥0,∴(m -4)2+1>0,即(m -4)2+1≠0,∴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明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需证明二次项系数恒不为0,即m 2-8m +17≠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的三要素⎩⎪⎨⎪⎧是整式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2.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理解并掌握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2.通过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探索,体会“降次”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形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5~P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一般地,对于方程x2=p:(1)当p>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__p__,x2=__-p__.(2)当p=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__0__;(3)当p<0时,方程__无实数根__.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 +1)2=9; x 1=23,x 2=-43. (2)y 2+2y +1=25. y 1=4,y 2=-6. 3.(1)x 2+6x +__9__=(x +__3__)2; (2)x 2-x +__14__=(x -__12__)2; (3)4x 2+4x +__1__=(2x + __1__)2.4.一般地,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成(x +n )2=p 的形式,那么就有:(1)当p >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 1=,x 2=;(2)当p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__-n __; (3)当p <0时,方程__无实数根__.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2x 2-4x -8=0; (2)2x 2+3x -2=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和关键点是什么? 【解答】(1)移项,得2x 2-4x =8.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2x =4.配方,得x 2-2x +12=4+12,即(x -1)2=5. 由此可得x -1=±5, ∴x 1=1+5,x 2=1- 5. (2)移项,得2x 2+3x =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32x =1.配方,得⎝⎛⎭⎫x +342=2516.由此可得x +34=±54,∴x 1=12,x 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就是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变形,转化为开平方所需要的形式,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简记为:一移,二化,三配,四开.【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x 2-4x +p =(x +q )2,则p 、q 的值分别是( B ) A .p =4,q =2 B .p =4,q =-2 C .p =-4,q =2D .p =-4,q =-22.用直接开平方法或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 -1)2-6=0 ; (2)x 2-4x +4=5; (3)9x 2+6x +1=4; (4)36x 2-1=0; (5)4x 2=81; (6)x 2+2x +1=4. (1)x 1=1+2,x 2=1- 2. (2)x 1=2+5,x 2=2- 5. (3)x 1=-1,x 2=13. (4)x 1=16,x 2=-16. (5)x 1=92,x 2=-92. (6)x 1=1,x 2=-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果x 2-4x +y 2+6y +z +2+13=0,求(xy )z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还是负数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还是负数几个非负数相加的和是正数还是负数【解答】由已知方程,得x 2-4x +4+y 2+6y +9+z +2=0, 即(x -2)2+(y +3)2+z +2=0, ∴x =2,y =-3,z =-2. ∴(xy )z =[2×(-3)]-2=13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若几个非负数相加等于0,则这几个数都等于0.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移项→二化简→三配方→四开方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公式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2.会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了解解决问题多样性.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P1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2-5x=0;x1=0,x2=5.(2)2x2-4x-1=0. x1=1+62,x2=1-62.2.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的两根?x1=-b+b2-4ac2a,x2=-b-b2-4ac2a.【教师点拨】因为前面解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3.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 ±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__求根公式__.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__公式法__.(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__个实数根,也可能__没有__实数根. (5)一般地,式子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__b 2-4ac __.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没有实数根.4.不解方程,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1)16x 2+8x =-3; (2)9x 2+6x +1=0; (3)2x 2-9x +8=0; (4)x 2-7x -18=0.解:(1)没有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教师点拨】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判别式进行判断.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 2+1=3x ; (2)2x (x -1)-7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 【解答】(1)原方程整理,得2x 2-3x +1=0. 其中a =2,b =-3,c =1, 则Δ=b 2-4ac =(-3)2-4×2×1=1>0. ∴x =-b ±b 2-4ac 2a =--3±12×2, 即x 1=12,x 2=1.(2)原方程整理,得2x 2-9x -2=0. 其中a =2,b =-9,c =-2,则Δ=b 2-4ac =(-9)2-4×2×(-2)=97>0. ∴x =-b ±b 2-4ac 2a=--9±972×2, 即x 1=9+974,x 2=9-97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 、b 、c 的值;(2)求出Δ=b 2-4ac 的值;(3)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2a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x 1=x 2=-b2a ;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B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如果方程5x 2-4x =m 没有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__m <-45__. 3.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6x -1=0; (2)2x 2-2x +1=0; (3)5x +2=3x 2.解:(1)x 1=3+112,x 2=3-112. (2)方程没有实数根. (3)x 1=2,x 2=-1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方程(a +b )x 2+2cx +(a +b )=0的根的情况.【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是怎样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判断根的情况【解答】∵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a +b >0,c +a +b >0,c -a -b <0,∴Δ=(2c )2-4(a +b )·(a +b )=4(c +a +b )(c -a -b )<0,故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运用根的判别式Δ=b 2-4ac 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方程没有实数根2.当Δ≥0时,方程ax 2+bx +c =0(a ≠0)的实数根为x =-b ±b 2-4ac2a.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因式分解法(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它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2~P1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am+bm+cm=__m(a+b+c)__;a2-b2=__(a+b)(a-b)__;a2+2ab+b2=__(a+b)2__;x2+5x+6=__(x+2)(x+3)__;3x2-14x+8=__(x-4)(3x-2)__.2.按要求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24=0(用公式法).解:(1)x 1=0,x 2=-12. (2)x 1=2,x 2=-4.3.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__因式分解法__.4.如果ab =0,那么a =0或b =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即:如果(x +1)(x -1)=0,那么x +1=0或 __x -1=0__,即x =-1或__x =1__.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 2-3x -10=0; (2)5x 2-2x -14=x 2-2x +34; (3)3x (2x +1)=4x +2; (4)(x -4)2=(5-2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解答】(1)因式分解,得(x +2)(x -5)=0. ∴x +2=0或x -5=0, ∴x 1=-2,x 2=5.(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4x 2-1=0. 因式分解,得(2x +1)(2x -1)=0. ∴2x +1=0或2x -1=0, ∴x 1=-12,x 2=12.(3)原方程可变形为3x (2x +1)-2(2x +1)=0. 因式分解,得(2x +1)(3x -2)=0. ∴2x +1=0或3x -2=0, ∴x 1=-12,x 2=23.(4)移项,得(x -4)2-(5-2x )2=0.因式分解,得(1-x )(3x -9)=0, ∴1-x =0或3x -9=0, ∴x 1=1,x 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即方程右边为0;(2)将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3)对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分别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解方程: (1)x 2-3x -10=0; (2)3x (x +2)=5(x +2); (3)(3x +1)2-5=0; (4)x 2-6x +9=(2-3x )2. 解:(1)x 1=5,x 2=-2. (2)x 1=-2,x 2=53.(3)x 1=-1+53,x 2=5-13. (4)x 1=-12,x 2=54.2.三角形两边的长是3和4,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 2-12x +35=0的根,求该三角形的周长.解:解x 2-12x +35=0,得x 1=5,x 2=7.∵3+4=7,∴x =5,故该三角形的周长=3+4+5=12.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已知9a 2-4b 2=0,求代数式a b -b a -a 2+b 2ab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 、b 的值能求出来吗?a 、b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将a 、b 的值与已知代数式联系起来.【解答】原式=a 2-b 2-a 2-b 2ab =-2ba . ∵9a 2-4b 2=0, ∴(3a +2b )(3a -2b )=0, 即3a +2b =0或3a -2b =0,∴a =-23b 或a =23b .当a =-23b 时,原式=-2b-23b =3;当a =23b 时,原式=-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求a b -b a -a 2+b 2ab 的值,首先要对它进行化简,然后从已知条件入手,求出a 与b 的关系后代入,但也可以直接代入,因计算量比较大,容易发生错误.本题注意不要漏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将方程一边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第4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利用求根公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导出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了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与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5~P1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方程x1x2x1+x2x1·x2x2-2x=00220x2+3x-4=0-41-3-4x2-5x+6=02356(1)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规律:__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__.(2)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的两根为x 1、x 2,请用式子表示x 1、x 2与p 、q 的关系:__x 1+x 2=-p ,x 1x 2=q __.2.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规律:__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__.(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x 2,请用式子表示x 1、x 2与a 、b 、c 的关系:__x 1+x 2=-b a ,x 1x 2=ca __.3.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6x -15=0; (2)5x -1=4x 2; (3)x 2=4; (4)2x 2=3x .解:(1)x 1+x 2=6,x 1x 2=-15. (2)x 1+x 2=54,x 1x 2=14. (3)x 1+x 2=0,x 1x 2=-4. (4)x 1+x 2=32,x 1x 2=0.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x 1、x 2是方程2x 2-3x -5=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x 1+x 2 ; (2)1x 1+1x 2;(3)x 21+x 22; (4)x 21+3x 22-3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考虑将所求代数式转化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关系.【解答】(1)x 1+x 2=32,(2)∵x 1x 2=-52,∴1x 1+1x 2=x 1+x 2x 1x 2=-35. (3)x 21+x 22=(x 1+x 2)2-2x 1x 2=294.(4)x 21+3x 22-3x 2=(x 21 +x 22 ) +(2x 22 -3x 2 )=12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先将求值式进行变形,使其含有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再求出方程的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整体代入即可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5x -3=0; (2)9x +2=x 2;(3)6x 2-3x +2=0; (4)3x 2+x +1=0.解:(1)x 1+x 2=5,x 1x 2=-3.(2)x 1+x 2=9,x 1x 2=-2.(3)方程无解.(4)方程无解.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解:另一根为2,m =2.【教师点拨】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 =1代入方程先求m ,再求另一个根;另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若一元二次方程x 2+ax +2=0的两根满足:x 21 +x 22 =12,求a 的值.解:a =±4.【教师点拨】由x 21 + x 22 =(x 1+x 2)2-2x 1x 2=12,再整体代入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得到答案.【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 +1)x +14k 2+1=0,且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求k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条件是什么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的积与什么有关【解答】∵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 Δ=[-k +1]2-4⎝⎛⎭⎫14k 2+1≥0,x 1x 2=14k 2+1=5,∴k ≥32,k =±4.故当k =4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值应满足Δ≥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和系数的关系如下:x 1+x 2=-b a ,x 1x 2=c a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建模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9~P2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第一轮后共有__1+x__人患了流感,第二轮后共有__1+x+x(x+1)__人患了流感.可列方程 __1+x+x(x+1)=121__.解方程,得x1=__-12(不合题意,舍去)__,_x2=__10__.所以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 ,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 )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 )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x )2=3000__.解得__x 1≈,x 2≈.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23%__.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 .依题意,得__6000(1-y )2=3600__.解得__y 1≈,y 2≈(不合题意,舍去)__.所以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 __相同__.提示: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 m ,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 m 2,上口宽比渠深多2 m ,渠底比渠深多 m.(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 m 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怎样用渠深表示上口宽和渠底,怎样计算梯形面积(2)渠道的体积怎样计算【解答】(1)设渠深为x m ,则渠底为(x +m ,上口宽为(x +2)m.依题意,得12(x +2+x +x =,整理,得5x 2+6x -8=0,解得x 1=45=,x 2=-2(舍去),∴上口宽为 m ,渠底为 m.(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 m 3,需要错误!=25(天)才能挖完渠道.【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用未知数表示出相关数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 C )A .2和4B .6和8C .4和6D .8和102.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 个小分支, 则1+x +x ·x =91.解得x 1=9或x 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3.如图,要设计一幅长30 cm 、宽20 cm 的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图中阴影部分),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3∶2,如果要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14,应如何设计彩条的宽度(精确到 cm)解:横彩条宽为 cm ,竖彩条宽为 cm.【教师点拨】设横彩条的宽度为3x cm ,则竖彩条的宽度为2x cm.根据题意,得(30-4x )(20-6x )=⎝⎛⎭⎫1-14×20×30.解得x 1≈或x 2≈(舍去). 4.用一根长40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为75 cm 2.(1)此长方形的宽是多少?(2)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 cm 2的长方形吗?若能,说明围法;若不能,说明理由;解:(1)5 cm.(2)不能.设宽为x cm ,则长为(20-x ) cm ,由x (20-x )=101,即x 2-20x +101=0,由Δ=202-4×101=-4<0,∴方程无解,故不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 cm2的长方形.【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中学准备在校园里利用围墙的一段,再砌三面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园ABCD(围墙MN最长可利用25 m),现在已备足可以砌50 m长的墙的材料,试设计一种砌法,使矩形花园的面积为300 m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B与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BC还应满足什么条件?【解答】设AB=x m,则BC=(50-2x)m.根据题意,得x(50-2x)=300.解得x1=10,x2=15,当x=10时,BC=50-10-10=30>25,则x1=10不合题意,舍去.故可以围成AB长为15 m,BC长为20 m的矩形花园.【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检验方程的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设”,即设未知数,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2)“列”,即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根;(4)“检验”,即验证是否符合题意;(5)“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教学关键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8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2课时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1)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2)第3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1)第4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2)第5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3)第6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1)第7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2)第8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第9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第10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第11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第12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第13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第14-15课时《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 +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 (2)由已知,得:(x +3)2=2直接开平方,得:x +3=±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 ,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2)(x-2)2=7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2a )2即(x +b 2a )2=b 2-4ac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4a 2≥0∴(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2a =±b 2-4ac 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 (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 2a .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 ≠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 ≠0) ∵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5x -3=0 (2)9x +2=x 2 (3)6x 2-3x +2=0(4)3x 2+x +1=0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3.已知方程x 2+bx +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 的值.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 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使用多媒体演示解法过程,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设计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如开放性问题、项目式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应用题:选取两道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计算抛物线运动中物体的高度、计算二次函数图像下的面积等。此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拓展题:设计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图形进行问题分析。此类题目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每个小组讨论一种方法,并总结出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理解。
-对于公式法,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公式背后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公式。
-针对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难点,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际问题解决工作坊,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元二次方程》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 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并解决 这个问题
单元学习重难点 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 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3
专题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4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活动设计
课 型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几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体会方程建模思想,培养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活动 创设几何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学生找出等量关系探究设计方案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活动设计
复习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教学活动 点拨总结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达成评价 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跟踪练习
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
精讲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题目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活动设计
专题二主要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为专题三提供方法支 持, 最后增加了选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认识。
专题三
专题三结合实际问题, 重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以一元 二次方程的形式进行表示, 进而巩固专题二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法。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人教版)
21.1 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 2+bx+c=0(a ≠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过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定义:问题1 要设计一座2m 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分析:设雕像下部高x m ,则上部高________,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问题2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 ,宽50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
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 ㎡,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宽为_____________.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问题3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
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_______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___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_________________场。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活动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探究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所满足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进行计算.2.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对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所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是寻求三角点阵的行数与前n 行的点数和的对应关系,根据所给的具体的点数,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得n的值,根据所得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来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数和.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求三角形点阵的前n行点数和的规律,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探索发现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规律,并能用于计算.(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用含n的式子表示每行的点数,并能找到前n行点数和的计算规律,并根据所给的具体的点数和,计算出n的值.达成目标(2)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经常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再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学生体会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寻求规律→归纳总结.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意识.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面对一个问题情景,要将它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决,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 图1是一个三角点阵,从上向下有无数多行,其中第一行有1个点,第二行有2个点……第n行有n个点……,他们的前n行点数和有什么规律?······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1)前三行点数之和是多少?10是前几行的点数和?(2)300是前多少行的点数和?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你对你的方法满意吗?可以用试验的方法,由上而下地逐行相加其点数,能发现1+2+3+…+24=300,得知300是前24行的点数的和,但是这样寻找答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3)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到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引发寻找公式解决相关问题的需要.问题2 观察图形,你能列出前n 行点数和的表达式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得出表达式为1+2+3+…+(n -2)+(n -1)+n ,并进一步得到公式:1+2+3+…+n =2)(1n n ⨯+. 再求出点数和为300时的行数.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1+2+3+…+n =2)(1n n ⨯+,把问题转化为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3 如果把图中的三角点阵中各行的点数依次换为2,4,6,…,2n ,…,你能探究出前n 行的点数和满足什么规律吗?这个三角点阵中前n 行的点数和能是600吗?如果能,求出n ;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后应用本节课所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同类问题.。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题,学生根据上课所学自己出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学生在课前先进行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查漏补缺,完成导学案上例题解答。
这个环节,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
1、小组一共找到了几种解这道方程的方法?
2、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
三、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准确的解下列方程
A组
B组
四、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编写一道方程(可多种方法求解),小组间进行互换并求解。
结论: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中,我们首先考虑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若不通,则考虑用公式法,基本不用配方法。
A组题是因式分解的其它几种情况:提公因式、平方差、完全平方。学生通过自己解答,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于(2)可以用的方法还有直接开平方法,但是学生会漏掉为负的情况,可能会有学生再用平方差的时候前面的数字因数处理会有问题,而(3)题也可以用配方法进行求解,这些情况如果学生不能自己总结出来可以有老师进行点拨。
3、总结哪种方程适用于此种方法。
小组讨论完成后,用视屏展台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老师进行点拨。
总结:形如或的方程,适合用法。
总结:当二次项系数为,且一次项系数为数时,适合用法。
总结:能分解成形如:的二次方程,适合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问题1:由实际问题得出直接开平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1解下列方程
任务1:由配方法得出根的判别式
单元知识
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
架
21.1一元二次方程
思考: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1:制作无盖方盒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比赛邀请多少球队参赛?
2L21配方法
一.配方法
探究:怎样解方程得出配方法
21.22公式法
公式法
任务2:得出•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例题解析
C 任务1:探究解方程的方法
21.2胭式分解法
一►因式分解法
任务2:思考一元二次方程是如何降次的,
得出因式分解法
任务1:思考从因式分解法还原到•殷式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一根与系数的关系关系 L
任务2用求根公式睑证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题解析 r
探究1:传播问题
21.映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实际问题 探究2:平均增长率问题
探究3:几何问题
(二)课时安
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