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

合集下载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本课,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辨明是非,使学生率固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理念与意识、(4)升华学生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情况,让学生梳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3)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越性。

(4)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近代史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简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教师:这段视频展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

而西方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各种政治力量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讲授新课】议题一:如何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围绕这个议题,同学们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2.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是什么?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一步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新教材精创】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新教材精创】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导学案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 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共产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教学难点: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 ①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其中,②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③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④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⑤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①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为中国人民②,为中华民族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此,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④。

3.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⑤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⑥,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①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②。

中国工人阶级富有斗争精神,具有③,他们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④,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选修三《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选修三《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选修三《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的必然性理论。

2.理解人民的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掌握如何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因素。

4.培养学生辨析历史事件、判断人民选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了解认为历史是有规律、有必然性的学说。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因素的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民选择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4.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应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现实。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的概念–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基础2.人民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人民选择的概念–人民选择的历史案例分析3.怎样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因素?–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人民选择因素的分析方法4.如何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经验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重点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民选择对历史的重要影响;2.讨论法,鼓励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讨论;3.课件展示,辅以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的概念–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基础2.人民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人民选择的概念–人民选择的历史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在历史领域中的应用。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民的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教师出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让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与人民的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3.怎样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因素?–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人民选择因素的分析方法4.如何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经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历史事件中的人民选择因素,以及人民选择因素的分析方法,注重启发学生如何理性思考解析历史事件。

2.通过实例分析历史的经验教训如何应用于现实中。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1.1 教材概述《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人民选择的关系,认识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掌握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二、教学重点•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与人民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是过去发生事件的纪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选择和决策改变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发展与人民的选择息息相关,人民的选择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1.1 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民的选择而改变。

人民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做出的伟大选择,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2 历史对人民的影响历史对人民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进行选择。

同时,历史中的一些事件对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

理解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2.1 历史的选择性历史的选择性表现在历史事件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再现性上。

一旦历史事件发生,就无法改变和抹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选择性,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3.2.2 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曲折的、螺旋式的,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体会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3.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能够识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的识别。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借此引出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2.讲解(30分钟)•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过程,如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从中体会到历史是人民拼搏与奋斗方前进的过程。

历史是由人民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各个时期人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通过分别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历史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加深学生对不同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3.练习(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和描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小结(10分钟)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通过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回答,达到引入课题的目的。

2.在讲解环节,要注意语言准确、通俗易懂,尽量减少生僻词的使用。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c.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使学生能将其与实际相结合,认识到其在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克服对政治理论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政治与法治的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b.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4.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2.增强国家认同感,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尊重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承担公民责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认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理解其在我国政治与法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3.分析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教案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教案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教案教案: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与人民的关系,认识历史对人民选择的影响。

2.分析历史上一些重大的选择事件,探讨人民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3.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加深对历史与人民选择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历史与人民的关系。

2.历史对人民选择的影响。

3.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历史对人民选择的影响。

2.如何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对历史与人民选择进行深入剖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

2.互动讨论。

3.分组研讨。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事件,要求学生说出这些事件对人民选择的影响,并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2.核心环节(1)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教师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例,分析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选择的结果就是历史的结果。

(2)历史对人民选择的影响教师提出历史对人民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密西西比大河为例,分析人类如何通过历史事件的选择得到更好的结果。

(3)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关系3.拓展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件历史事件,分组研讨该事件对人民选择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

4.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与人民的关系、历史对人民选择的影响以及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关系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六、板书设计:历史人民关系影响互动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与人民选择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分组研讨,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但是,还需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

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全套教案

20XX年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全套教案《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高一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人教版的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全套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2. 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认识它的意义。

3. 理解和识记邓小平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主题和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主题等。

(二) 能力目标:1. 运用所学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和问题的能力。

2. 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不断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拥护党执政,坚定跟党走的信念;2. 联系生活,感受中国共产是为民办实事的,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认识它的意义。

3. 邓小平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主题和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主题等。

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2页至63页第1、2段内容思考:1、教材62页材料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三种基本力量的状况?这三种力量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方案?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2、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这又说明了什么?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的必然结果,是。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过渡时期)
新时代 新征程
结论: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 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4 考点梳理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内容 基本国情 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
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 国多重矛盾,相互交织
4 考点梳理
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政治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历史意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 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 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复 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自主
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
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
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 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 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 在经济、政治、文化方 面不断发展。
4 考点梳理
2、新中国诞生前几种政治力量的较量
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
成就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
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案

2022届新教材一轮复习部编版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案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标标准·内容要求网络导航·体系构建核心价值·核心素养1.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1.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2.科学精神:明确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特点。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一、近代中国1.基本国情: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知识拓展“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列宁用“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词来形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蔡和森于1922年9月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明确使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

1939年12月,毛泽东主持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指出,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4.党的方案(1)代表: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2)主张: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结果: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中国工人阶级1.集中组织性: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

2.革命斗争性: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3.先进性: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4.社会性: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1.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高中政治选修3精品学案1:4.1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学案

高中政治选修3精品学案1:4.1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学案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知识要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主干知识』一、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1、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1)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2、人民的选择(1)只有才能救中国。

(2)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3、历史的必然(1)法律基础:《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2)组织基础: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3)标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主体——。

(2)代表的产生方式——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

(3)组成机关的性质——各级国家机关。

(4)行使权力的方式——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5)行使权限——①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②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三、说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遵循民主基础上的和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高中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

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

高一政治教案: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高一政治教案: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导语】⽆忧考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历史和⼈民的选择》,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政治教案:历史和⼈民的选择 【学习⽬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前置性补偿】 1、⼈民代表⼤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表现 2、⼈民代表⼤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为什么说⼈民代表⼤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1)性质: (2)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三种执政⽅式的含义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 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回事。

() 2、依法执政就是为⼈民执政,靠⼈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式() 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的领导核⼼作⽤。

() 4、⽀持⼈民依法履⾏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 【形成性检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封的,⽽是由其⾃⾝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争过程中确⽴起来的。

据此回答1——2题。

1、“⾃⾝条件”是指()A、它的指导思想B、它的执政地位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决⽆私利可图。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全意为⼈民服务 C、⼯⼈阶级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是⼀致的 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式和执政⽅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019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教学设计(两框全)

2019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教学设计(两框全)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三册《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备课教案教学设计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结合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本单元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三课进行阐述。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描述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各种各样尝试,未能改变救中国的社会面貌;阐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领导人民先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革命,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介绍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各种政治力量的救国方案及其结局,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实践证明这是历史真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比较和鉴别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3.理解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根本性弱点,理解无产阶级的优点;4.寻找到“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这一根本问题的初步答案。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没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评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引导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习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通过查阅资料增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3.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导学案

3.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导学案

3.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导学案执笔人:李转参与:高一政治备课组审核人:王建芬 2012.4.23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及地位;理解党的三种执政方式。

2、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的眼光观察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与鉴别能力。

3、情感目标:展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刻苦学习,为以后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作好知识储备。

重点: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执政方式。

难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二、导学过程:(一)【自学案】-------自主学习筑牢基础(准确扎实记忆基础知识,动脑思考问题,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有哪些?(二)【探究案】-------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自己的答案)探究一:有人说:“搞革命要由共产党来领导,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共产党领导。

”你怎么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实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探究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决定》是我党历史上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

如何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1)含义:(略)(2)地位:科学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前提,民主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关键,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3)要求:科学执政就是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指导。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学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学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导学.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1)第一种方案: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要让中国继续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第二种方案: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_____的道路。

(3)第三种方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__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①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提出各种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②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列宁主义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3)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实现了中国的伟大飞跃。

(2)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 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共产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认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了解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见证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确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课堂探究】
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探究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思考:回顾以下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1840年年
17世纪中叶年年
结论:(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

(2)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探究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思考1: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
思考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结论:(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_________________,
并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探究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材料:从北京城往西100多公里,顺着一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堂上村。

1943
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歌曲原名为《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说一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断中国”的理解。

结论:(1)中国工人阶级富有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他们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
地肩负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使命。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
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_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家和
自己命运的主人。

探究四: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思考: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结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在内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五:改革开放民富国强
本质:(1)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是要推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和发展______________,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意义:(1)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人民生活显著改善,________________显著增强,__________________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

(3)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探究六:新时代新征程
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决胜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征程。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是正确的选择。

【体系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