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动态修改
总结
练习
四、细菌的生殖
PPT展示芽孢时期,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为什么细菌Leabharlann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与它的哪些结构有关?
技能训练:细菌的繁殖
教师总 结本节重难点
课后题,练习册
分裂生殖
分 组讨论
小组合作
做习题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
三、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出结论。
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
1、杆状
2、球状
3、螺旋状
对照细菌结构图,依次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
通过直观感受,感知细菌的大小。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二、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
四、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教学后记
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菌的一些知识有了了解,但对于一种生物营养方式的判断,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注意再教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动态修改
组织教学
复习
导入新课
师生问好!
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细菌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那么是谁最先发现了细菌呢?
一、细菌的发现
用PPT展示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水平基因转移
7. 细菌的抗生素抗性:
- 产生抗生素酶
- 改变目标蛋白结构
8. 细菌感染与免疫:
- 引发免疫反应
- 产生抗体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
- 培养基
- 观察生长形态
- 代谢产物研究
10. 细菌的分布:
- 土壤
- 水体
- 空气
- 动植物体内外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通过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学生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细菌在实验室中通常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形态和代谢产物来研究细菌的特性。
10. 细菌的分布: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动植物体内外等,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1. 细菌的结构特点:
- 细胞壁
- 细胞膜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的显微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其能运用科学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类。
3. 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4. 社会责任:使学生意识到细菌在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二节细菌
5.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细菌的分类、作用等,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4)了解细菌的生理特点,如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正确描述其特征。
(2)学会绘制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准确表示细菌的各个部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通过比较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加深对细菌特征的理解。
(2)运用分类方法,掌握细菌的种类及其特点。
(3)归纳细菌的生理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通过学习细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观察细菌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9.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素养。鼓励学生阅读与细菌相关的科普读物,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讲解细菌的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以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基本知识,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深度思考: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以下问题:
-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发挥分解者作用的?
-细菌与人类生活有哪些紧密联系?请举例说明。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等特殊结构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4.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细菌相关的主题,如细菌在环保、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以PPT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一些生物分类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细菌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室操作技能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和个别辅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批判性思维。
4.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二、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四、细菌的营养: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3.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第四章第2节细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菌,降低学习难度。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搜集生活中与细菌相关的实例,分析细菌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细菌引起的疾病,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4.设计一项关于细菌的实验,探究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实验过程中,要求详细记录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
5.结合细菌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探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新课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对细菌有直观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加深对细菌的认识。
4.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通过实例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围绕细菌的有益和有害作用,开展一次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和防治细菌,以促进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意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前,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作业完成后,进行同伴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
2.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等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 教案
(一)细菌的发现
细菌很小,肉眼看不到,那细菌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最初,人们知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1现的?
列文虎克
问题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播放动画,展示巴斯德的实验过程。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讲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证明细菌的由来,向学生灌输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表格的形式学习细菌结构以及跟其他细胞的区别,能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 巴斯德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杆形、球形、螺旋形
2.原核生物 异养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形成芽孢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
2.说出细菌的结构。
3.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以及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利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结构的特殊性,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巴斯德的科学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细菌图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分裂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一篇: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讲授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3.发布主线任务1:细菌的发现,引导学生任务要求:朗读课本7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谁发现了细菌?用什么发现?(2)他观察什么时发现的?(3)他看到的小生物呈什么形态?是怎样存在的?教师评价,补充4.动画展示:任务完成进度,获得隐藏细菌的帮助【板书】二、细菌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5.进入主线任务2:细菌到底从哪里来?(1)你支持哪种观点?A.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B.细菌是由原来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求助“小蓝细菌”——连线巴斯德(3)根据连线巴斯德时,我们知道他还有哪些贡献?教师点评,补充6.进入主线任务3:认识细菌的种类(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并找出细菌的种类。
(2)触发支线任务1: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人体体表及内部都存在,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到它?(3)小蓝有疑问:细菌属于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教师评价,补充恭喜学生获得关键道具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3.学生朗读课本71页内容小组代表回答问题(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2)一个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3)呈杆状、螺旋状、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4.观看5.(1)学生思考(2)学生观看“连线巴斯德”视频学生代表结合视频,回答主线任务2: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学生代表发言巴斯德的贡献:发现酵母菌、乳酸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6.学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找出细菌的种类:(1)学生代表回答根据细菌的外部形态不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2)学生代表回答: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3)学生代表回答: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7.观看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到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生物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4章 第2节 细菌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检测案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就是没有细胞核C.细菌在自然界中帆布广泛,无处不有,不出不在D.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孢繁殖后代。
2、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 D )A 球菌B 杆菌C 螺旋菌D 芽孢3、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C 芽孢从结构上看实质还是细菌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4、细菌的发现得益于( A )A 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 观察者的细C 显微镜的出D 细菌分布十分广泛5、右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不同是___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教学内容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处世界细菌无处不在。
(2)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以及巴斯德所做贡献。
(3)说出细菌的形态以及结构,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计算手上细菌的数目。
(5)理解芽孢的形成以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并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细菌的发现过程的学校,让学生体会到一些仪器的发明会推动人类认识生物界的进程。
教学重点1.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理解,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教具准备(1)搜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个性补教集体定教一、引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检查一下自己的手上,看干不干净?(干净)真的很干净吗?我们来看看。
(大屏幕展示调查报告)原来我们手上生活着很多很多的微小生物,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见,所以以前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有细菌的存在。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细菌的发现者是谁?如何被发现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1)、细菌是由十七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的(2)、他取了从没有刷牙的老人的牙垢在可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这些微小生物,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有时候有些看似其貌不扬的东西在仔细的观察研究中也会有其中的价值所在知识点二:但是,列文.虎克所发现的细菌有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呢?(没有)直到十九世纪,法国人巴斯德做了一个鹅颈瓶实验,推翻了人们一直坚信的自然发生论,细菌才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看视频)(1)这个实验设置了两个组,一个对照组是普通的烧瓶,一个实验组是鹅颈瓶,这实验妙在哪里呢?(鹅颈瓶阻挡了细菌的进入,同时可以让空气进入)因此,这实验中研究的变量是什么?(有无细菌)(2)从巴斯德的故事里面我们对科学有什么新认识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巴氏消毒法;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知识点三:我们刚才已经了解到细菌非常的微小,到底有多小呢?(大约10亿个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可想而知,我们要观察细菌时应该用什么去观察?(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有哪些形状呢?(球状,杆状,螺旋状)也就是说,带有表示形状的字如“杆”、“球”、“螺旋”、“弧”的菌都是细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生物)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验和分享,不仅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
本案例采用了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
5.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案例将细菌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细菌的基本知识。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增强生物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生物)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生物教育中,细菌的学习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细菌》作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以及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增强生物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 生活实例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与细菌相关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寻找可能的细菌生活迹象,如腐烂的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2.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如利用废旧酸奶机培养益生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此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过程,增强他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食物变质、生病等,但对其深入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5.掌握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细菌的共性和特性。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分类;
(2)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配套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及生殖特点。
(3)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四)知识点分析
细菌的形态、结构只涉及到显微结构;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个概念,教材还讲了物质循环、生物固氮这两个土壤微生物学的重要主题;在知识的价值方面描述了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当中影响学生灌输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细菌的生殖方式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观察图片,尝试说出细菌的形态特征。
观察细菌结构图,比较不同。
分组合作,制作模型并展示。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
直观感受,培养语言描述能力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特征
1.形态
2.结构
3.营养方式
4.生殖方式
和观察法。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模型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讨论交流: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
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细菌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微生物。
四、盘点收获
提出问题:谈谈你今天的收获或体会?除书本上的知识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微生物学的最新成就?
讨论、回答
整合知识、提升认识。
五、当堂检测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第四章第2节细菌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生长条件等;
(4)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特点;
(5)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总结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涉及细菌的基本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至少三个与细菌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并简述其原理。
3.观察实践:利用周末时间,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与细菌相关的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土壤中的微生物等。
提示: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安全,可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4.小组讨论: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话题:“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二节 细菌
杭六中教学设计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关注的学生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
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总结“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及“巴氏消毒法”。
随着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对细菌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随即出示电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图(示课件:细菌的形态)。
提问:看图说出细菌有几种不同形态?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均是独立生活的,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阐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提问:说出动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看书。
提问:说出细菌的主要结构包括哪些?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总结学生的回答,阐明原核生物的概念。
理解细菌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不同。
提问: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多数细菌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提问:图中的细菌有的,动植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有什么?推测这些结构的主要作用?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鞭毛、荚膜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的。
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游动、保护。
提问:动植物的细胞数量是如何增加的?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分析推测能力,严谨的态度突破难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教学设计
宜安镇中学王丽芬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幻灯片)
舒肤佳可以杀灭细菌,那么,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结构?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细菌(板书)
二、讲授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自学71页–72页,完成“学习任务一”
放 (幻灯片)
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他们是从哪来的?
放(幻灯片)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
观察得出结论:
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形态
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
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
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它们的基本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小组讨论。
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
(3)细菌的营养方式: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看书74页。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1学生根据视频得出:(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殖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2播放幻灯片: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3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
4、细菌的那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任务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那些启示?(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
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习题反馈
1、罐头食品长时间不会腐败的原因是: ()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2、你认为在外科手术器械消毒时,应该以能够杀死______为标准。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芽孢
六、布置作业: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那些好处?
七、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细胞核有
DNA集中区域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三、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八、课后反思
通过简单的日常用品----香皂引入本课,使学生再次体会生物知识无处不在。
细菌的发现过程,带给学生新奇之感。
感受到奥秘的发现源于有心!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知识的学习,把微观的生物能如此详细系统的研究,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工作,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努力学习就是对前人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