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史林木小结
中外美术史林木小结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发展历程、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学科,而中外美术史则是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历史的比较和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外美术史进行小结,探讨两者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中外美术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的古代艺术以绘画、雕塑和陶瓷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绘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
而中国古代雕塑则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形式,追求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陶瓷艺术在古代中国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广受世界赞誉。
与中国古代艺术不同,西方古代艺术更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和故事情节的叙述。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作品以神话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追求人体比例和动态的表现,展现了人类的力量和美丽。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绘画作品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保存在陶器和壁画中。
中外美术史在中世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宋代绘画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派,如李唐之派、南宋四家等。
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达,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而西方的中世纪艺术则主要体现在教堂的壁画和彩色玻璃窗上,以宗教题材为主,强调对神圣的敬畏和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是中外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中国,明代艺术追求写实主义,强调形象的真实和色彩的鲜艳。
明代的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注重表现自然和人物的神态。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追求人体的完美和透视的准确,注重光影和细节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西方绘画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以后,中西方美术史逐渐交流互鉴。
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在西方的启蒙思想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西方的绘画技法和题材,形成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潮流。
而西方的现代艺术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启发,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概念。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有关中西艺术的发展史和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成就,结合这门课程我对绘画大师高更作品进行了解析和研究,下面就是我对高更大师和他的绘画作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
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讲义石庆秘第一章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目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的内容教学重点: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教学难点: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课时安排:课内4学时。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1、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
2、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习画大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师傅徒弟的方式进行。
3、北宋设立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在招收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趋于完善,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
4、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版画得到空前发展,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发亮出现,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
二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清末的学校美术教育(1)京师同文馆标志模仿西洋式学校教育的开端。
课程设置了“画法”科目,是中国新式学堂开设最早的“绘画课”。
(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全盘模仿日本。
在高等小学和中学堂的课程中设图画课。
(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手工课教学目的:“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手工课教学目的:“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习画者,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4)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手工包括: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民国初期的学校美术教育《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手工课的要旨:使儿童制作简易物品,养成勤劳之习惯时间:4个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内容:简易细工图画课的要旨: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兼以养其美感学习时间:第2、3学年每周1学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女生为1课时。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外美术鉴赏课件
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 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和想象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
美术鉴赏方法与技巧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对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 捕捉作品的形式美感和独特之
处。
分析法
运用艺术史、艺术批评等理论 知识,对作品的主题、风格、
技巧等进行分析。
比较法
将不同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不同 作品进行比较,揭示作品间的
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素养
学习美术基础知识
掌握色彩学、构图学、透视学等基本原理,为鉴赏打下基础。
学习艺术批评理论
了解不同批评流派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学习跨文化交流知识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传统和审美观念,增强跨文化鉴赏能力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开始萌芽,受西方艺术 影响,出现了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中西 融合艺术家。
50-70年代美术
以写实主义为主流,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出现 了如董希文《开国大典》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
80年代以后美术
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中国现代美术呈现多 元化发展趋势,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个性化和民族 化表达。
阅读艺术家传记
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
近距离接触原作,感受作品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之美。
参加美术展览和拍卖会
了解市场动态和作品价值,培养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参加艺术家工作坊
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学习创作技巧和艺术理念,提升实践能力。
人物有波洛克、德库宁等。
中西几位画家和画派的比较
安格 尔和德拉克洛瓦 , 新古典 主义 以体现宁静 、 、 典雅 理性 、 抹杀 个性 和情 感 、 维护 传统 艺术的庄 严 风格 , 是学院派 的代表
密、 精准 、 富丽华贵 、 逼真的画风发展 , 这种绘 画技艺到唐代达到 了很高的程 度 , 代这种 细致 、 整 、 丽 、 宋 工 精 华贵 、 实技艺 写 达到 了一个顶峰 , 当一种绘 画技艺到 达一个顶峰时 , 画家们无 法超越时就得求变 , 另外 的 出路 。宋代 的经济 以及城市 寻求 经济的发展 , 这些 文人士大夫提供 了一个社会环境 , 将绘画作 为一种 自我消遣 , 也为 他们 自我表现 自我娱 乐 的工具 。强调
可见艺术的发展不分 国界 和时空 有如此相似之处 。
二、 创新 求实 的 文人 画与 印象 派
居安思危 , 穷则思变 , 当艺术 达到一定高度时 , 它将走 向何 方?这也是 艺术 家们要面临的 问题 。
我国绘 画发展 到北 宋中期时 , 不在 画院的一些文人 士大夫 兴起 了一种抒 发个人情怀的 “ 笔墨游戏 ” 文人画” 即“ 。它产
出现 , 院体 画” 为北 宋绘画的主流 , “ 成 与院体画风相区别 的“ 文人画” 也相继发展起 来。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 繁荣 , 描写城 市乡村生 活的“ 市井小民” 风俗画也 随之 大量涌现。
法国大革命 以后 , 十九世纪的法 国 , 人们的个性得到尊重 , 艺术观念也得 到了更新 。人们开始 关注过去 很少谈论的艺
术风格问题 , 意识 地去追求 不同的风格样式 , 了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绘 画的题材 内容也扩 大 了, 有 形成 学院和官方举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中西方绘画都有自己的美学理念,由于受各自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家有着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思维的体系。
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儒释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的人文哲学都是两种文明的发展的根源。
所谓殊途同归,正如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把生活从不同的视角表现出来。
艺术从来没有国界,美术亦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积淀的差别,以及其不同的美术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导致了中外美术的差异。
以下就我在中外美术鉴赏这一课堂上之所学来小论中外美术之差异。
1.载体的不同关于载体,主要是写意与写实的区别,中国的美术作品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的美术作品却重在写实,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
中国美术在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等关系中, 较为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使人在融人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的高度和谐, 偏重强调创作者主体的方面。
西方美术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 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 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面。
中国古典绘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思维传统和形式语言体系,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景与情的互映, 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深长隽永、诗情悠远的审美意境, 达到一种“ 境生象外” 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家通过这些题材, 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在笔墨语言的范围中, 升华为一种“ 意向” 的审美图式, 营造出一种彰显“ 形外之画、韵外之致、象外之境” 的最高境界。
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 则是自然真实的再现和模拟, 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人认为人与物都是宇宙的本体, 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 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
2.选题与表现手法不同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延伸和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 艺术创作的选题和表现方式不断多元化, 但在古代东西方艺术中, 题材的选取同时也受到工具、技法和美学思想的制约。
中西美术差异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绘画艺术世界,浩瀚的中外绘画艺术作品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走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作品在你的脑子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有些作品却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幅幅强烈打动你的、动人心弦的画面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倘若一闭上眼睛,那具有特殊美感的画面就会向你逼近,仿佛就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你深深地陶醉在里面。
当然,这种魅力与美感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有些作品刚刚看过为何却忘得一干二静?有些却总使人回味无穷?究其原因,这些都与绘画作品的不同画种、不同内容、不同画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现手法等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一、中西绘画艺术画面容量的差异画面构成,是绘画艺术诸元素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整幅绘画的灵魂,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但一个画面感人的力度与强度却是各有不同的。
画面所蕴含能量的大小,也就是画面所能蕴含的艺术信息的多少,决定着一副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强弱,同时也显示出画家处理画面的功力和能力。
(一)暗示原理——运动和情节的瞬间性暗示原理就是以少量的线索,通过心理的联想或对整体的知觉趋向获得知觉整体的原代写论文理。
它多用于对人和物体之“运动”以及“情节”的再现中。
选取孕育最丰富,并能够暗示情节全过程的动作、运动瞬间,表现运动的过程和情节的发展,从而扩大时间、空间及情节的表现范围,是西方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西方画家扩大绘画作品画面容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正是西方绘画的这一美学特征,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文学性,充分挖掘出了绘画的叙事功能,大大增强了绘画的表现能力。
性格表情的瞬间性,也是西方画家所追求的一个方面。
虽然有些肖像画缺乏一般创作中的故事情节,但其内涵和容量也是极其丰富又耐人寻味的。
伦勃朗晚年的《笑的自画像》就是画家通过捕捉自我一瞬间的辛酸的、惨淡的,好像是在哀哭,又似乎冷笑的表情,来揭示画家所遭受的贫困、灾难,被欺凌蹂躏的痛苦和哭诉无门的悲愤和忧伤。
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就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 , 即 科 学 奴》 , 花 岗石 比较易碎 , 难 以雕琢细腻的变化 。 《 马踏匈奴》 则用写意 实 的效 果 。西 方 对 空 间 的 认 识 ,
手法 , 突 出对象 的神态和动感 , 雕塑 的外 轮廓 简约有力 , 形象生动 : 的空间 , 尽管在表面上接 近 自然 , 但在情感 上终 究徘 徊在 自然和 内
朴实 。
心之间 , 被 自然所限制。在中国美术传统理论上 , 对空间只是在画 面上区分 出远景 、 中景 、 近景 , 而不注重 画面的近大远小 的空间透
3 . 在造型上 ,塑造上又超越 了古希腊 , 更接近 自然 视。 这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 , 而是中国画家追求 的充满诗情画意 主义 , 注重性格特征的刻画 , 不像希腊雕 塑采用理 想主义脸 型 , 在 的空间 , 也就是 中国画寻求“ 神游” 的意境 , 中 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 为 了表达这种感觉 , 中国画以 风格 上追求高贵雄伟和写实个性化的精神 面貌 。 前者 如《 奥古斯都 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 达无 限的空间 。
以知道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 汉代时期 中西 方雕 塑内容不 同
中 国古代绘 画中艺术家们 主张 “ 意” 在作 品中起 主导作用 , 齐
陆 的两端 , 如果 将二者作 为比较 , 并力 图发现 内在 的文化含 义 , 可 ’ 白石先生说过好 的作 品在 “ 似与不似之 间” , 这也是他把握 形 的观
只是差别而 已。 杀为他消灭了许 多敌人 ,同时也造就 了他那对一切都充满 了怀疑 在 高低优劣 , 和恐惧 的内心世界 , 一头卷 曲的头发和满脸 的胡须则进 一步强化 了他那凶残的性格。 这一雕像在表现人 物性格特点 的艺术技巧上 ,
中外美术史的必要性
中外美术史的必要性
首先,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国美术史,还是西方美术史,对于现在甚至未来开创新的美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可以帮助你扩大自己对于“美”本身的一些知识结构的认识甚至是美学品味的提高,目前来看,单单学习一个方面可能所要走的路会比较窄,整个世界都在缩小,其背后的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等也有可能会产生变化,所以将两种美术史结合可能会在以后的整体大背景变革下,给你自己更多的选择,以及创作的灵感,还有就是可能扩大你自己潜在的欣赏群体。
然后,就是审美的角度。
无论如何,中国艺术史与西方艺术史在理论基础上是不一样的。
如果只研究一种艺术,那么就只有一个审美的角度,就会导致审美的单一。
无论如何变化,西方艺术史所蕴含的科学性是其重要内涵。
了解西方艺术史将有助于理解这些过程。
还是那句话,考试的需要,不做过多解释,硬的快。
最后,重点是提高自己的思维结构和审美范围。
中西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达 自己内心 的感受 ,所 以延续下来画风不受很 多影 响往往更 为 [6】陈绥祥 .魏晋南北朝绘画史 [M】.人 民美术 出版社 ,2000.1 2
(上接第 159页 ) 是暴露在野外 的线形构造物,既要满足行车 流 水 作 业 ,加 快施 工进 度 。
要求,又要与周 围的景观相协调,满足行人的视觉要求,为此 ,
1.中国绘画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风格特征
蓄的、隐秘的羞涩的中国绘画,还是开放的、直接 的和大胆的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女性 形象 更注重一种主观心理世 界的构 西方女性绘画都是当时社会环境 中女性形象 的集 中体现 。
造,这种艺术思维 的主观性 ,反映在人物画的创作中。这是由
于中国数千年来的思维模式 定向,画家们对于传神 的要求更为 参考 文献 :
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 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
要达到 内在 质量与外观质 量的统一。满足结构物 的 内在质量 , 必要 时倒 排 工 期 。
必须控制关键材料、关键 工序 、关键工艺 ;满足结构物的外观
七 、搞好成本管理
质量 ,必须做到工艺精细、线条分明、线 型顺适、层次清晰。
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计划和控制经济活动。施 工
早 的 女性 形 象 人物 画 是 战 国 时期 的 《龙 风人 物 图 》。
这 种 “窈 窕淑 女 君 子 好述 ”“女 为 悦 己者容 ” 的 白 F]梦 作 品 。
早期圉画中的女性形象多 以仕女画为主,仕女画在发展过
(3)妖 狐 魔 女 型
程 巾,对 于绘 画人物 的女性形象也在 不断发生着转变 。魏晋时
想 的”绘 画作 品。弗里达 ·卡洛 的 《又跌搁在我额上的 自画像》 性形象 在绘 画表现上更 多的是 以 一种崇 尚的角度看待女性 。波
中外美术比较分析
25纸 贵中外美术的发展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研究实践中,为了加深对中外美术的认识,人们应该对中外美术进行对比研究,为更加系统地认识美术提供支持。
本文就将中外美术比较分析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希望能为系统研究美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外美术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衍生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中外美术发展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倾向。
对中外美术实施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美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
一般而言,东方美术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美术作品能展现生活的真谛,西方美术则将重点集中到光影的协调、焦点的透视以及明暗布局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推动了中外美术的发展,还构成了世界美术文化的多元性,具有研究价值。
一、中外美术创作中审美的差异我国美术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在主客观创作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抒发主观情感,力求能让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心灵愉悦的感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主体性特征相对较为明显。
而以西方美术为代表的外国美术则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再现作为重点,在创作方面突出强调理性精神,希望能表现出对人性的崇高追求,客体性较为突出。
我国古典绘画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在创作方面要求创作者尽量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将中国哲学融入其中,展现出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力求达到“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
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能在客观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图式,能将欣赏者带入独特的审美意境中。
西方绘画受到西方古典形式的影响,关注自然,因此将重点放到对真实自然事物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方面。
西方美术创作思想提出将人和物看作是宇宙的主体,因此在绘画中应尽量展现人和物并列的关系,并从人在自然外的视角进行绘画,把握自然世界的美,将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中外美术鉴赏
中外美术鉴赏美术是一门全球性的艺术门类,而中外美术鉴赏则是一种广泛研究和欣赏不同地区、国家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的学科。
从中国古代时期的宗教艺术、汉唐绘画、宋元明清山水画到近代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抽象艺术等,中国的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而西方美术则以发展较为快速和日新月异的艺术形式和流派等著称,包括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现代派和后现代艺术等等。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美术之间既有不同的视觉语言、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也有一些普遍的艺术原则和规律,而中外美术鉴赏正是通过对这些相似和不同的点的分析和比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首先,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人们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等的理解,因此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往往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山水画尤为注重物我交融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重视表现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这些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其次,人们需要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意图和技法。
每个时期、地区和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讲究“意境”,在表现对象的同时更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的抒发,而法国印象派则更加强调对光影、颜色等画面元素的观察和表现。
对于作品的视觉效果,人们需要注意到其线条、色彩、组合、构图、形态等方面,以及其所带来的情绪和情感。
同时,作品的材质和制作方式也是亟待被考虑的。
艺术家选取材料、使用工具和技法也是表现样式和特色的重要因素,例如绘画中涂层厚薄有别,粗细纹理差异,形成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另外,鉴赏艺术作品还需要注意到其所具有的传播和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其传播方式和所产生的影响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以及中国古代的绘画、器物等,往往和宗教、政治和社会阶层等有着密切关系。
世界美术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世界美术多样性差异性分析篇一中外美术的发展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程度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
通过二者的对比全面系统地了解美术内涵及价值功能。
的实乐比较,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美术研究的深度和广用。
众所周知,中外美术的产生是基于差异化的社会环境,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多元化影响,同时社会时代、哲学背景、政治背景、世界观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外美术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也大不相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外美术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引导人们基于不同社会发展环境,深刻认知美术文化。
具体而言,中国作为东方国家,在美术的设计和完善上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能够全面客观地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深层次的生活真谛,而西方地区则更注重明暗布局、光影的协调以及焦点透视等内容要素。
正是由于中西方美术文化的差异切实推动了其发展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篇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国的美术已经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具有较为成熟完善的机制体系,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抒发自身的主观情感,同时也力图让欣赏者产生共鸣,实现心话愉悦,能够通讨表象更为深层次地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我国的美术着重凸显出主体性特征。
而针对西方美术而言,其注重将客观世界进行重现,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理性的精神,通过作品向人们传达出人性的追求。
由此可见,西方美术着重凸显出客体性特征。
众所周知,对于我国的古典绘画而言,其整体发展更为成熟,并且会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形成特定思维形象的情感表达方式,利用绘画语言传达自身情感及心理诉求。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要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同时创者还应当根据自身对当时社会哲学的深刻认知,尽可能体现出诗情画意的哲学意境,以此实现境生象外的效果。
我国的大多数美术作品创作者会通过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寄托深厚的情感,以此搭建起特殊的审美图式,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将其带入自身独特的审美意境中。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是对中外不同地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思考、分析、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在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艺术教育的效果。
在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中,需要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背景、艺术风格、构图和表现手法等,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在观赏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等,来进行个人的审美评价和欣赏体验。
对于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需要了解作品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通过对色彩、构图、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
3.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尊重个人审美情趣,但也需要关注作品
的艺术价值和表现主题,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干扰。
4.对于重要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
机构,或者参加相关的艺术展览和讲座等活动,来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需要通过多
方面的角度和方法来进行探索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谈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成燕,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谈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成 燕(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美术史观念与方法的比较,能够见出中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异同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长处和不足,便于我们对西方美术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和引进,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美术史研究。
尤其是西方美术史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考察,这对中国的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 美术史; 研究方法; 时代感; 责任感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11-0099-02一、美术史的内涵及特征美术史的研究与发展是和美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
探究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就必须了解美术史的本质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理解美术史仅停留在片面的字面含义。
其实,美术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美术的发展历程,亦即已经发生过的美术事件。
从一般历史学的意义来讲,这是所谓的“客观的历史”,它被用来指谓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比如我们知道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公元前493年开始的希腊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波斯战争,等等,这都是实际存在的史实,即不管你对它们的评价如何,它们都确实发生过,这就是历史的第一层含义。
同样,公元452年,即北魏文成帝兴安年间始凿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公元十世纪后蜀和后唐均开始设立画院,公元前5世纪即伯利克里时代兴建的雅典卫城,14至16世纪在西欧和中欧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等等,都属于美术历史事实,不管我们对之持何种观点,它们是存在的。
这就是我们所谈的美术史的第一层含义。
美术史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书写的美术史,与之相对应的是一般历史学所谓的“主体化的历史”(或称之“著述的历史”)。
如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等即属这种含义的美术史。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指被我们发现的、并被定义为美术作品的那些文物;文字是凝固的书面记载;口头流传则以声音的形式存在。
试论比较美术研究的方法
作者: 唐翔
作者机构: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术生活
页码: 14-1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比较美术 研究 方法
摘要:中国比较美术研究的起步并不比其他比较学科晚。
但是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
为促进中国比较美术学科的早日建立。
就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与体系。
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
将比较研究逐步地引向深入。
使原先局限于一国的美术研究更自觉地面向世界.更科学地认识中外美术间的交流与渗透。
更好地建立起世界性观念,从而以世界美术的高度认识民族美术,以中国美术充实和发展世界美术。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功能。
幼儿园美术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以训练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使幼儿丧失主动自我表现的信心,扼杀幼儿最富有的幻想,剥夺了想象的自由,扼杀了创造性。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
再如:模仿画教学在中国大地上如同封建势力一样,所形成的超稳结构非常难以打破,我国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己变成呆滞文化,它跟不上时代步伐。
如果哪一位教师还保持着原有的观点和模式,那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会落伍的,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情感的需求,它与《纲要》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研究课题重复2.定量研究少,成果缺乏可信度。
近20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学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最贴近实际的是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四个阶段。
我国最早对儿童画的研究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者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
书中针对“儿童描绘的是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1988年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者在各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分析了我国少年儿童的绘画作品,提出了各自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
虽然,各位学者在儿童绘画发展的分段上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围绕着“儿童是画所知道的还是画他们所看见的”这一著名学术争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美术的差异。
在美术东西方两大体系中东方艺术历来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油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
色调等,这些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1、中西方审美意识的不同:
中国美术在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等关系中, 较为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使人在融人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度和谐, 偏重强调创作者主体的方面。
西方艺术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 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 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面。
中国古典绘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思维传统和形式语言体系,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景与情的互映, 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深长隽永、诗情悠远的审美意境, 达到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家通过这些题材, 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在笔墨语言的范围中, 升华为一种“意向”的审美图式, 营造出一种彰显“形外之画、韵外之致、象外之境”的最高境界。
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 则是自然真实的再现和模拟, 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人认为人与物都是宇宙的本体, 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 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
2、选题与表现方式的不同: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延伸和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 艺术创作的选题和表现
方式不断多元化, 但在古代东西方艺术中, 题材的选取同时也受到工具、技法和美学思想的制约。
中国文人画家特别强调文字书写和绘画非同寻常的关系, 他们很好地把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说到底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是又寸线的考究与不断追求线的变化的艺术,画与书法并称为“书画”, 这是中国画的渊源所在。
书与画最初的基本形式是线条的构成, 笔力与线形的变化是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 也因此奠定了一种由书法构成的基本美学要求。
中国古代美学所建构的美术批评中“传神论”的确立, “六法”理论体系的产生周拼冬‘‘传神写照”、“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品评作品高下的重要准则。
西方绘画以不同的油性媒介剂和方型画笔为主要材料, 其中每一笔触显得意义不大,更适合体现团块式和整体性的美感。
西方绘画以面为主要造型语言, 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更有利于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体积感和重量感, 用笔更显得畅快淋漓。
另外, 在中国文人画中被视为媚俗的色彩, 则更是西方绘画的灵魂, 西方人深刻地研究了客观自然中色光变化的规律和主观色彩在表达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作用, 并完美地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
西方绘画采用眼见为实的逼真手段, 既可把历史、宗教、肖像作为创作题材, 也可创作瞬息万变的风景和丰富恬淡的静物, 还可以强劲有力的笔法创作出各色现代主义作品。
3、侧重点不同:
重表现与重再现是东西方美术又一大差异,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起,西方美术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方法的基础,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在于对对象、环境的真实描绘,它讲究比例、明暗、透
视、解剖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其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由再现转向表现。
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
西方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的特征,西方绘画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
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理作用,观察自然、思考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印象派绘画则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以人体入画, 在西方却早已形成传统。
西方的人体艺术自古希腊以来, 就是公开展示的。
无论雕像还是绘画, 都是在公众面前展示人体之美。
从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到人间的英雄美女, 都可以用人体来表现。
有优美与典雅、有痛苦与狂喜, 有崇高与神圣, 有静穆与庄重⋯⋯即使在中世纪, 西方人也用男女人体来表现亚当和夏娃, 而中国古人却宁可以两条交尾的蛇来表现伏羲与女蜗之间的
“自然之道”。
相反,西方人虽然公开地制造和欣赏人体艺术, 却很少有直接的所谓性爱题材, 这与西方人的审美传统有关。
4、中西方绘画特色的比较:
由于中西方时空观和宇宙观在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 造成各自绘画艺术的着眼点和风格样式的明显不同, 重新认识两者不同的创作内涵及画意画境, 探讨中西方绘画对意境的追求和艺术创造的差异, 对于创造新的艺术样式, 也许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赋予画面流动的时间、意象的画境和顿悟的精神体验的话, 西方风景画则表现出瞬息空间、拟时逼真、崇高静穆的审美特点。
中西方美术比较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既存在着差异, 也存在着契合与相通。
差异虽然无处不在, 但通过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借鉴, 互为补充是可以共同升华的, 是可以寻找跨越二者的共同规律的。
尽管中西美术家的着眼点和创作方式不尽相同, 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 在挖掘人类共同情感方面, 在维系社会责任方面, 又存在着众多相同之处。
相互比较也是一种文化创造, 更是一种文化建设, 重要的是不断寻找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契合点, 做到既保持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 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有所创新, 这样才能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结: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 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其审美意识与艺术形态, 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差异, 中西美术的比较拓展了美术创作的新视野, 在不断交流中缩短了心理和时空的距离, 进一步促使文化多元化的形成。
中西方美术彼此互为参照, 就会发现两
者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我们不仅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艺术, 而且也将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 一些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双方, 诸如中西方美术的审美意识、选题与表现方式、中西方绘画特色、中西方色彩观念等方面, 实则可以产生出情感与语言的共鸣, 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