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2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2教案 人教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

(卡片)81÷27 16×5×4 (25×3—15)÷5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2.教学例1:(1)出示例1:(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

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

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形成板书: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16×5=80(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80×4=320(个)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二种解法: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16×4=64(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64×5=32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数学课评课稿

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数学课评课稿

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数学课评课稿
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数学课评课稿
人教版《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
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
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
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
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
别人交流的能力。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教师在设计引入部分以表格形式出现,让学生来寻找“原有、卖出、剩下”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再以一步计算的问题来引出两步运算,但在此过程中,老师出示的两道题目“故事书每本8元,采购5本,求一共”和“工程队第一天修300米,第二天修350米,求一共”,求的问题都是一共,但是一道题目用乘法,一道题目用加法,进行比较,强调乘法和加法的不同,只有相同的几个数相加才能用乘法,强调了乘法的意义,为教学新课打好基础。

在教学新课的时候,老师也没有急于把例题展示,而是通过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看出有两个条件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一步。

那么再增加一个条件,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到两步。

最后老师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补充条件来让题目变成一道两步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讨论是否能这么加条件,为什么这么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之间的数量关系。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第一单元第7课《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一单元第7课《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避免繁琐的计算过程;
难点解析:乘法分配律是简化两步连乘计算的有效方法,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4)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处理小数、分数等运算;
难点解析: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涉及小数、分数的运算,如3.5×(2+4)中,学生需要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再进行乘法运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步连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两步连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两步连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两步连乘的基本概念。两步连乘是指在一个问题中需要连续进行两次乘法运算。它在解决一些复杂的乘法问题时能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计算3件衣服的总价,每件衣服200元,还需要支付5%的税费。我们可以先计算衣服的总价,再乘以税费的比例得到最终价格。
(1)理解两步连乘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理解两步连乘是将两个乘法步骤合并在一起进行计算,如求购物时商品价格与税费的总和。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今天咱们来聊聊“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个听起来挺复杂的,其实就是咱们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妙招,怎么解决问题,怎么不让自己陷入“死胡同”。

比如,平常买东西、做饭或者安排日程,都是需要经过一点“小计算”的。

用两步连乘的方式,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拆成简单的两步来做,分开处理,最后拼起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不就是智慧的结晶嘛!而且呀,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你的思路清晰,整个过程特别流畅。

我们就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简单例子说起吧。

假设今天你准备做一顿大餐,打算做一道鸡腿和炒菜。

你家里有100个鸡腿,但你就想做60个。

好了,问题来了:60个鸡腿需要多少调料,量能不能合适?别急!先把鸡腿的数量和调料的量搞清楚。

假如做1个鸡腿需要10克调料,那你做60个鸡腿就是60×10,这不就轻松得出需要600克调料了?再比如炒菜,做1份菜需要300克蔬菜,你计划做4份菜,怎么办呢?300×4,400克蔬菜准备好就行了。

瞧,两个连乘,不就搞定了?多简单啊。

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思路是不是特别符合咱们日常生活中的做事方式呢?比如做家务,洗衣服的时候,咱们不就是用类似的逻辑吗?洗衣粉的使用量通常是根据衣物的多少来决定的。

你衣服少,放的洗衣粉少;衣服多,洗衣粉多。

再比如,在做作业或者考试时,咱们也会把问题拆解成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逐步完成,最终的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生活中哪里少得了这种两步连乘的智慧呀?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有办法,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大家在做事时会觉得自己手头事儿多,头脑一团乱。

怎么办呢?其实啊,咱们可以借用“分而治之”的方法。

咱们把问题拆开来看,每一部分看似简单,但合起来就能完成一个大任务。

这不就是两步连乘的基本套路吗?比如说,一次性解决一堆任务肯定是很累的,分成两步来做,轻松愉快,事情不就完成了?这就像在做数独游戏,先填一个数字,找出规律,慢慢的其他的就自然有了。

数学连乘问题教研评课

数学连乘问题教研评课

一、教研背景数学连乘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数学连乘问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反思等环节,促进教师对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研目标1. 了解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特点,掌握教学策略。

2. 分析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难点,寻找解决方法。

3. 通过听课、评课,提高教师对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水平。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质量。

三、教研过程1. 听课环节本次教研活动共听了三节课,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

听课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观察、记录,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2. 评课环节在评课环节,各学科组对所听的课程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各年级数学连乘问题的教学评课内容:(1)一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评课一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连乘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摆、拼、画等活动,加深对连乘问题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二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评课二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逐步掌握连乘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3)三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评课三年级数学连乘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修改案及教学法反思

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修改案及教学法反思
方法二: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的意义。)
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30×2=60(元)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3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这个算式的意义。)
2、质疑:
6×2=12(元)
12×5=60(元)
这种做法有没有道理?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2=12(元)求出来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习本单元乘法的重要基础。
(2)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往往会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这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
第七单元(章)教学设计(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
单元(章)
乘法
总课时数
共11课时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教材中,首先安排了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乘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掌握计算的顺序和方法;在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安排了一节关于0的乘法,使学生明确任何数乘0都得0,在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简便的方法计算;最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连乘的计算。在练习题中,教材还设计了乘法和估算,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体验思维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和评课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和评课
(1)汇报: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看的?
预:横着看的,每行有10人,10×8=80人,有3个方阵80×3=240人
师:你是直接把算式报了出来,那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算式吗?
预:10×8=80(人)求的是每个方阵的人数,80×3=240(人)求得是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对,请同学们以后再回答问题,不要直接把算式报出来,最好还要说一说求的是什么?你们听懂了吗?
预:是先看它总的有几行?3×8=24行 每行是10人,所以24×10=240人。
3、观察与分析解题方法
师:我们来看一看,刚刚有三个同学写出了不同的三道算式,说一说,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为什么都有两步?(问题不能直接求出来)为什么都是乘法?
4、小结:当问题不能一步解决时,我们试着想一想,可以先求个什么出来,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一点思考:
这是一课题是三年级的连乘。为什么不可以适当的归纳总结。难道就仅仅是想到就算了?是不是因为汪老师上课有些紧张,每次的要领都只是点到为止?课设计思路很好,可惜都是蜻蜓点水,让人着急。
评课者:(叶飞)
三、练一练 :练习二十三 第1题
{出示第1题幻灯}这个小学还有什么项目的比赛啊?“跑步”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1)400×7=2800(2)400×2×7=5600
(3)400×2=800800×7=5600(4)7×2=1414×400=5600
2、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一共有多少列?10*3=30(列)
3、左边的两个来过。)
3、分析、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

将传统的数学内容“应用题”表述为“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有价值的知识观带来的重大变化。

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简单更换,而是价值观的现代转型,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连乘解决问题”,它位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时1.9。

它是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第二课时学习连除解决问题和今后的综合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复杂了,如何指导学生从复杂(隐藏)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1、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以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有不用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及解题方法。

2. 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解题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际问题案例。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材料。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乘法解决两步连乘的问题。

2. 讲解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解题方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讲解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自主完成一些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检验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将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应用到其他领域?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大全5篇)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大全5篇)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大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案篇一《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相比,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找到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即通过之前找到的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学习该部分时,学生不仅需要去搜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有关联的信息,使得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

本节课开始我先出示几道例题,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

之后出示例题: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10人,共有3个方阵,首先我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要学生先找一找能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叫他们从中选择两个条件进行组合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提出问题。

通过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不仅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两步连乘做好铺垫。

因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的解决这样的题目,所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怎么解决,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解题思路上,说出用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通过指名交流和同桌互说之后,让学生感悟解决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再计算。

之后,再出示小动物运水果和摆水果两题,让学生加深对找出解决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重要性。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出示例题,每天跑2圈,没圈400米,一个星期跑多少米?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时,有学生将400和7两个无关的量组合在一起,这时候需要让孩子去说出算式的意义,当孩子说不出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两个有关系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我比较重视学生对于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整体学习氛围较好。

《两步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两步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两步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80、81页。

目标预设: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应用连乘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十分关注学生获得未来社会所必须的数学基础与技能,十分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

所以,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情境)羊村要举行乒乓球比赛,慢羊羊村长要买一些乒乓球:乒乓球每个2元,每袋5个,6袋乒乓球。

师: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如果学生说的信息不完整,追问:还能知道哪些信息,谁能把图中的所有信息都说一说。

)师:对,从图上我们知道慢羊羊村长买了6袋乒乓球,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2元。

二、独立尝试,解决问题1、(慢羊羊村长的画外音)根据这3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有: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6袋有多少个?每袋要多少元?问:哪些问题以前学过的?并请学生口答算式。

师:我们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指“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连起来说一说。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的能力,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心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精选5篇)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精选5篇)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精选5篇)评课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评课稿,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篇1日前听了周俊杰老师执教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受益非浅。

本节课比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周老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改变呈现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教学本节课时,周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的对教材内容入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如周老师在呈现例题时并不是象往常一样一次性出示,而是先呈现一个矩形,让学生猜猜这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盲目地猜测。

接着,周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步出示一条条信息。

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意识——只有收集了相关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例题的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呈现形式是多唯的,开放的。

2.提供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数学或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所获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周老师提供的学具对例题呈现的信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先求一个方阵的,也有先求一行或一列的。

反映了不同的解题策略。

3.提供多余信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在数学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所需数据往往不是一一对应。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如何对繁杂多余的信息入行分析、选择,抓住所需信息,摈弃多余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周老师在这节课中也注意到了这点。

周老师设计了一个调查学校浪费粮食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学生通过分析,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了问题。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评课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评课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评课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评课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1. 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师生互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

3. 教学方法: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练习设计:精心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5. 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6. 不足之处:少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总体来说,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希望授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细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上是一份可能的评课内容,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

《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

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

下面结合潘老师执教《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以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教学为基础。

分析数量关系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呢?周老师于是将分析数量关系放到学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游玩的情境中去,这点做的很好,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问题。

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课稿范文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课稿范文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课稿范文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朱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

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了画“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线段图,并且知道了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2、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3、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连乘连除练习课评课稿

连乘连除练习课评课稿

连乘连除练习课评课稿《连乘连除复习课》评课稿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为我们展现了如何有效提升课堂作业练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本节课通过简单习题的回顾,从简单入手,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各环节设置闯关游戏练习,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根据这一规律,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烦琐的、死记硬背的习题。

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奇、趣,把丰富知识、训练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通过做题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作业练习手法多样化作业设计从题目设计到问题设计都非常巧妙,不停留在笔答,包含了说的训练、听的练习、读的训练。

这类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是书本知识变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长了见识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小学数学作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的综合能力。

三、作业问题设计“巧”夏老师对练习设计后续跟踪很巧妙,比如第一关后面的连续追问:“你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为什么这样列式?还有不同方法吗?”这样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层面,更体现在形成知识背后的过程性问题设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四、作业设计体现策略、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如何触类旁通是老师在课堂上时时需要关注的事。

夏老师在课中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给孩子们,整节课夏老师注重总结与强化,从每份数×分数=总数到总数?份数=每份数,并且进行沟通对比,让知识有机整合。

其中的一个练习设计是从问题出发,倒逼孩子去琢磨需要的条件,能充分挖掘孩子的能力,暴露孩子的不足,从而使倒推思考方法有效落实,另外本节课中168?6表示的意义,语言表达是孩子们的难点,如果通过让孩子在差错中讨论争辩,最后使得优生表达更加顺利,中等生学会表达,后进生在倾听中理解其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
两步连乘应用题评课稿范文
我们曾和美国老师教学交流时正好美国老师执教了类似于本节课的例题。

他们是用的模板“DBI”,就是一节课只通过一个问题,整个一节课只解决这一道题,日本也有这种模式。

主要是让孩子操作学具或画图来自己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我们在课前集体备课时借鉴了这样教法,给孩子一道纯文字的应用题。

比如:学生站4排,每排有6人,有这样的3个方阵队伍,问孩子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呈现给孩子的是纯文字的,是没有图的。

我们让孩子读完题目之后,让孩子自己画图去理解题目的意思。

那么孩子可能出现会这样进行解题:第一种方法,就是他们也会画图,先用4×6得到每个方阵有24人,再用24×3得到一共有72人;第二种方法呢就是他们把图不这样看,连起来看,把3个方阵的一排6人连起来看成一长排,先用3×6得到一长排有18人,再用18×4得到一共有72人;还会有孩子想到第三种方法,先用3×4得到一共有12排,再用12×6得到一共有72人。

我们要求于不管用哪种方法,但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能说出每道算式的道理,要求有合理的数量关系,那都是可以成立的。

比如在课上,可能会出现的第三种解法14×4×2的情况,因为没有合理的关系式解释,我们认为在数学上这是说不通的.,这种接法就不成立,那就会和其他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说明,强调要有关系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就是从“文——图——算式——图”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美国的小学、中学老师会认为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这三种方法都对,而大学老师却认为只有前面两种对。

所以后来我们又做了调整,完全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教材,让孩子先读图,从图中寻找、整理信息,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就是从“图——文——算式——图”。

两种思想的碰撞出了出发点不同,属于殊途同归。

至于那种更合适,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的这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开拓了我的眼界。

很感谢朱岩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样一节课,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学习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