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

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二、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

诞生。

三、医学模式的转化: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

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特点),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

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

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发将它们分开。

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影响正常人和病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六、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心、身统一的观点

2.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观点

3.认知评价的观点

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5.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6.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按研究时间分类:

●横断研究——几组同一时间研究

●纵向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长时间的研究

●回顾研究——过去经验

●前瞻研究——预见未来

2.根据研究手段分类: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法

●实验法

八、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1.人贵论

2.形神论

3.性习论

4.知行论

5.情欲论

九、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

十、德国哲学教授洛采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

十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演变:

1.构造主义—德国的冯特

2.功能主义—美国的詹姆斯

3.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

4.完形主义—德国的韦特海默

5.精神分析—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6.皮亚杰学派—瑞士的皮亚杰

7.人本主义—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

8.认知学派—美国的奈塞尔

十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陈大齐教授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心理学实验室,标

志着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也科学的时代。

2.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筹建了心理学系。

3.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

4.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的杂志《心理》。

5.1936年4月,在南京成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6.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恢复成立。

十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1.医生心理学建立的两个显著标志:1852年德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2年美

国在加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2.医学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

●应用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3.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她于1860年在英国创办世界上第所护士学校,把护理作为科学,

倡导护理教育,并最早提出心理护理。

十四、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和信念等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十五、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生命的标志是有感应性

2.心理的标志信号性反应

3.动物心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的特征:

●概括性

●目的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制约性

5.个体心理的发展

●遗传和环境

●成熟和学习

十六、心理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反应。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主要是新皮质区的发展,人的颞区、下顶区和额区的面积显著增大。

●人脑的进货主要表现在皮质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的面积增大。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可分为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觉的作用: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

三、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与特殊性:

●感受性: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差别感受性: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能够分辨这个两个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特殊性:每种感受器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具有特殊性。

2.时间特性;感觉的持续时间是感觉的时间特性一,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

●感觉的潜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过的时间,不同的感觉

潜伏期是不同的。

●后效: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最明显的是视觉的

后效,称为视觉后像。

四、感觉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

适应,但痛觉很难适应。

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如

颜色)和继时对比(如吃完一样东西再吃另一样的时候的味道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

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

4.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5.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他健全的感觉来弥补。

五、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

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