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教案 Lecture 14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doc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2.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3.总学时:68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25.学分:26.执笔人:夏丹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
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五学期:第一章序言(2学时)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第三章杰弗里•乔叟(2学时)使学生对史诗《贝奥武甫》和杰弗里•乔叟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深入认识。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课程设计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是一门继续深化学生对英国文学发展历程及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高年级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精选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英国文学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掌握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及其代表作品,深入研究各个经典作品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目标1.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英国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及其代表作品。
3.掌握分析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光辉时期: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经典–《神曲》–《弗罗斯特的道路》–《戏剧中的理论》2.追求自由: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经典小说–《呼啸山庄》–《简爱》–《自由的人》3.认知生命:现代主义小说和戏剧–《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加勒比海盗》–《23号春田大道》教学方法1.讲授法。
老师将在讲授课文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主题意义和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
2.分组讨论法。
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分析法。
老师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人物等因素,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批判思维。
评估方式1.期末论文。
2.期末考试:闭卷笔试。
3.平时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小组讨论、课堂出席。
参考书目1.《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主编:李华等。
2.O’Connell, B. (2016). Understanding EnglishLiterature: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Routledge.3.Greenblatt, S. (Ed.). (2012). The Norton Anthologyof English Literature (9th ed., Vol. 2). New York:Norton.学生要求1.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基础写作能力。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新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 03120121-2[课程中文名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英文名称]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 Selected Readings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 英语本科[总学时] 80 (其中理论68学时,实践12学时)[周学时] 2[总学分] 4[建议开课学期] 三、四学期[建议教材]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主编,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参考书][1]罗经国主编.《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 刘炳善主编.《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3] 王左良主编.《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 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 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0%, 考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三、教学安排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含学时分配和各章重点、难点、内容、课堂讨论选题、课外作业选题)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d the Anglo-Saxon period教学主要内容:1、The scope of literature; 2、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Beowulf;3、Epic教学要求:本章节要求2课时完成,课堂讨论则针对以上提及的重点进行。
1、英国文学的特点;2、史诗的定义及其特征;3、《贝奥武夫》作为安格鲁撒克逊时期最重要的史诗作品是如何解读;4、《贝奥武夫》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英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英国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
阅读作业和读书笔记。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选读。
2.3 教学方法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探讨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剧本创作,体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魅力。
2.4 教学评估剧本表演和创作。
相关作品的阅读报告。
第三章:启蒙时期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启蒙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和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作品选读。
3.3 教学方法分析笛福和斯威夫特的作品,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思想的启示。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探讨启蒙时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4 教学评估写作练习和讨论。
阅读报告和读书笔记。
第四章:浪漫主义时期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的形成背景。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乔治·戈登(Lord Byron)的作品选读。
4.3 教学方法分析华兹华斯和戈登的作品,探讨其对自然、人和情感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体验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表达。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英国文学的魅力,提高英语阅读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英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3 教学内容1.3.1 英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3.2 英国文学的主要流派1.3.3 英国文学的重要时期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5 作业与评估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2.1 时代背景2.2 莎士比亚2.2.1 生平简介2.2.2 代表作品2.2.3 作品分析:《哈姆雷特》2.3 斯宾塞2.3.2 代表作品2.3.3 作品分析:《仙后》2.4 作业与评估第三章:启蒙时期3.1 时代背景3.2 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3.2.1 生平简介3.2.2 代表作品3.2.3 作品分析:关于知识的来源和范围3.3 丹尼尔·笛福3.3.1 生平简介3.3.2 代表作品3.3.3 作品分析:《鲁滨逊漂流记》3.4 作业与评估第四章:浪漫主义时期4.1 时代背景4.2 威廉·华兹华斯4.2.1 生平简介4.2.2 代表作品4.2.3 作品分析:《抒情歌谣集》4.3 简·奥斯汀4.3.2 代表作品4.3.3 作品分析:《傲慢与偏见》4.4 作业与评估第五章:维多利亚时期5.1 时代背景5.2 查尔斯·狄更斯5.2.1 生平简介5.2.2 代表作品5.2.3 作品分析:《双城记》5.3 夏洛蒂·勃朗特5.3.1 生平简介5.3.2 代表作品5.3.3 作品分析:《简·爱》5.4 作业与评估第六章:现代主义时期6.1 时代背景6.2 詹姆斯·乔伊斯6.2.1 生平简介6.2.2 代表作品6.2.3 作品分析:《尤利西斯》6.3 弗吉尼亚·伍尔夫6.3.2 代表作品6.3.3 作品分析:《到灯塔去》6.4 作业与评估第七章:当代文学7.1 时代背景7.2 威廉·戈尔丁7.2.1 生平简介7.2.2 代表作品7.2.3 作品分析:《蝇王》7.3 伊恩·麦克尤恩7.3.1 生平简介7.3.2 代表作品7.3.3 作品分析:《儿童的行为》7.4 作业与评估第八章:英国戏剧8.1 概述8.2 威廉·莎士比亚8.2.1 生平简介8.2.2 代表作品8.2.3 作品分析:《哈姆雷特》8.3 约翰·奥斯汀8.3.2 代表作品8.3.3 作品分析:《的意思》8.4 作业与评估第九章:英国诗歌9.1 概述9.2 乔治·戈登·拜伦9.2.1 生平简介9.2.2 代表作品9.2.3 作品分析:《曼弗雷德》9.3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9.3.1 生平简介9.3.2 代表作品9.3.3 作品分析:《悼念》9.4 作业与评估第十章:英国小说10.1 概述10.2 简·奥斯汀10.2.1 生平简介10.2.2 代表作品10.2.3 作品分析:《傲慢与偏见》10.3 查尔斯·狄更斯10.3.2 代表作品10.3.3 作品分析:《双城记》10.4 作业与评估第十一章:英国散文11.1 概述11.2 弗朗西斯·培根11.2.1 生平简介11.2.2 代表作品11.2.3 作品分析:《论读书》11.3 约瑟夫·艾迪生11.3.1 生平简介11.3.2 代表作品11.3.3 作品分析:《闲散人的散步》11.4 作业与评估第十二章:英国童话与儿童文学12.1 概述12.2 简·奥斯汀12.2.1 生平简介12.2.2 代表作品12.2.3 作品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2.3 路易斯·卡罗尔12.3.2 代表作品12.3.3 作品分析:《彼得潘》12.4 作业与评估第十三章:英国女性文学13.1 概述13.2 简·奥斯汀13.2.1 生平简介13.2.2 代表作品13.2.3 作品分析:《傲慢与偏见》13.3 勃朗特姐妹13.3.1 生平简介13.3.2 代表作品13.3.3 作品分析:《呼啸山庄》13.4 作业与评估第十四章:英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14.1 概述14.2 威廉·莎士比亚14.2.1 生平简介14.2.2 代表作品14.2.3 作品分析:《理查二世》14.3 托马斯·哈代14.3.2 代表作品14.3.3 作品分析:《德伯家的苔丝》14.4 作业与评估第十五章:英国文学与文化的交融15.1 概述15.2 乔治·奥威尔15.2.1 生平简介15.2.2 代表作品15.2.3 作品分析:《1984》15.3 阿兰·德波顿15.3.1 生平简介15.3.2 代表作品15.3.3 作品分析:《爱情的艺术》15.4 作业与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英国文学选读》课程的教案,内容涵盖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当代文学、英国戏剧、英国诗歌、英国小说、英国散文、英国童话与儿童文学、英国女性文学、英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及英国文学与文化的交融等十五个章节。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全套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全套教案一:英国文学史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时期;2.了解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和作家;3.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发展和作品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背景;2.英国文学史的重要时期和特点;3.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和作家。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教师介绍英国文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英国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Step 2: 发展背景介绍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背景,包括古代英国文学的影响,罗马和基督教的进入,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发展。
Step 3: 重要时期和特点讲解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特点,包括伊丽莎白时代,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主义等。
Step 4: 重要作品和作家介绍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和作家,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弥尔顿的《失乐园》,狄更斯的小说等。
Step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重要的时期或作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给全班。
Step 6: 总结和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英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并评价英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教案二: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和艺术手法;2.理解《哈姆雷特》的情节和主题;3.培养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和艺术手法;2.《哈姆雷特》的情节和主题;3.对《哈姆雷特》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和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和艺术手法讲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和艺术手法,如诗意语言,人物描写和戏剧构思等。
Step 3: 《哈姆雷特》的情节和主题介绍《哈姆雷特》的情节和主题,包括主人公的复仇和道德困境等。
Step 4: 对《哈姆雷特》的解读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哈姆雷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如人物形象,意象和隐喻等。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
《英国文学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2.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英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英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3. 英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和特点4. 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分析方法5. 英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介绍文学流派和特点。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文学评论:评估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考察学生对英国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讲解英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2. 第二周:学习英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和特点,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3. 第三周:运用批判性分析方法,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4. 第四周:了解英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英国文学选读》教材,提供全面的文学作品和背景知识。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拓展知识。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英国文学资源,如文学评论、作家生平介绍等。
4. 视听资料:播放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朗读或电影改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活动1. 文学作品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2. 课堂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3. 文学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
5. 文学演讲:学生选择一部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演讲,分享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
闽江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1 课程代码: 31020022授课专业班级:英语本科, 英语师范, 英语专升本授课教师:系别:外语系1、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这门课的性质、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学以及各种文学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什么是文学以及各种文学形式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授内容:General Introduction on LiteratureMainly,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terature: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I. Fiction1)Definition: fiction created from the imagination, not presented as fact, though it maybase on a true story or situation.2)Elements1.Plot: a sequence of interrelated actions and events.Five stages of plot: exposition, complication, crisis, falling action and resolution.2.Characters: the people in fictionTypes of characters: protagonist vs. antagonistFlat vs. round charactersDynamic vs. static characters3.Setting: place and objects in fictionTypes: natural, manufactured4.Point of view: the angle or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author observes and tells thestory.5.Theme: what the author is to say in his story.6.Style: the author’s particular way of telling his story.7.Ton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his subject or audience.8.Symbolism: a key to extended meaning9.Alleg ory: the author’s attempt to reinforce his theme by making his charactersrepresent some specific abstract ideas or qualities.II.Poetry1)Definition: classified as narrative or lyric.2)Elements1.ImageryAn image is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a sense impression, a feeling, or an idea.2.SymbolismA symbol is any object or action that means more than itself, any object or objectionthat represents something beyond itself.3.Sound: Rhyme, 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III.Drama1)Definition: a dialogue performed by actors on a stage before an audience.2)Elements1.Dialogue2.Staging3.Genres: comedy, tragedy and tragic-comedy.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348 适用专业:英语学时数:36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为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科体系中居重要地位。
要求学生以先修英语阅读、综合英语、英美文化和英美概况等课程为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英国文学有一个概观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该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英国文学史及文学作品包含着历史的记忆和哲学的睿智,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
本课程旨在介绍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使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并能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了解英国的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及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洞察批判能力,从而丰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熟悉具体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和所属流派;能读懂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分析评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风格;能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重要的文学术语有相当的了解并能在文学批评中加以运用。
重点放在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其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文体风格及语言特点为难点。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定铨和吴刚编著的《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守仁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两本教材互为补充。
《英国文学史》教学设计
《英国文学史》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描述课程中文名称:英国文学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总学时:36 讲课:34 复习:2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课单位:外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知识课开课时间:第五学期先修课:基础英语、阅读、写作、英美概况等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知识课,是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掌握基本文学常识和文学批评知识及方法,阅读、分析、理解、欣赏英语文学原著,撰写文学评论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经历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因而,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将会得到提高,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三.授课对象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及有关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在泛读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作为课外作业也读过一些英文简易读物,因此具备学习英国文学史的基本条件,本课程将把他们对英国文学零星的认识系统化、条理化,系统地介绍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文学流派特点。
学生将阅读难度更大的英文原著,还要完成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提高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创作性写作能力。
由于本课程与社会、历史、哲学、美学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应该在人生观、审美价值等方面多作思考,对他们的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当前就业的一些压力,学生往往觉得本门课程的实用性不强,所以,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一些学生对此门课的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烈,但他们未能意识到该课程在提高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提高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本课程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本课的学习获得成就感。
其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已逐渐拉开,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抓住知识性、思想性、审美性的纲领,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第一册教学设计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第一册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英国文学史及相关文本的选读。
通过学习英国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的文学代表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英国文学史简介本章内容旨在介绍英国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主义时期等。
第二章: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选读本章内容旨在介绍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简·奥斯汀的小说选读本章内容旨在介绍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第四章:狄更斯的小说选读本章内容旨在介绍狄更斯的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等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批判。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分组讨论、互动答疑等。
教师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等;期末考试占80%,考核内容包括英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1.Abrams, M. H. (Ed.). (1999).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literature (7th ed., Vol. 1). W. W. Norton & Company.2.Bloom, H. (Ed.). (2004). 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Chelsea HousePublications.3.Austen, J. (2003). Pride and Prejudice. Penguin Classics.4.Dickens, C. (1998). Oliver Twist. Dover Publications.结语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英国文学的PPT教案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Renaissance(14
2021/8/17
7
Economic background
• development of wool trade
↓
Enclosure Movement 圈地运动 (sheep devoured men)
↓
Rich merchants and craftsmen → bourgeoisie
↓
peasants →laborers in towns →proletariat
↓
Conflicts between the ruling and laboring classes
2021/8/17
8
Political background
• Feudalist relations →capitalism
2021/8/17
9
Religious background
• Catholic church (corruption, superstition) ↓
– His 12 eclogues represent the 12 months of the year and discuss themes of love, religion, poetry and others.
• The Faerie Queene (1580)
– His masterpiece dedicated to Queen Elizabeth
Religious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
Henry VIII (1531) ↓
Church of England (Anglican church) 1534
2021/8/17
10
Henry 8 ( a Tudor Monarch)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教案标题: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2. 掌握英国文学史中的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英国文学史的概述a. 古英国文学时期:《贝奥武夫》;b. 中世纪文学时期:《坎特伯雷故事集》;c. 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d. 18世纪文学时期:《傲慢与偏见》;e. 浪漫主义时期:《弗兰肯斯坦》;f. 维多利亚时期:《呼啸山庄》;g. 现代主义时期:《了不起的盖茨比》。
2. 选读文学作品a. 《贝奥武夫》:了解古英国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b. 《哈姆雷特》: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人物形象;c. 《傲慢与偏见》:理解18世纪英国社会和风俗;d. 《弗兰肯斯坦》:探讨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风格;e. 《呼啸山庄》: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道德观念;f. 《了不起的盖茨比》: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主题。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媒体展示英国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和作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述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介绍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和介绍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4. 选读文学作品:分配给学生不同的选读作品,要求他们在课后阅读,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分析。
5.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将自己选读的作品进行分享,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6. 教师点评和引导: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7. 课堂讨论:就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和选读作品展开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8. 总结: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强调文学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提问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cture 14The Modern Period (II)ⅠTeaching ContentModernism;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ames JoyceⅡTime Allotment2 periodsⅢ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1 Help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modernism.2 Help the students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s of the Stream ofConsciousness.3 Help the students know clearly about James Joyce.Ⅳ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1Modernism2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3 James JoyceⅤ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Lecture; Discussion; Multi-mediaⅥTeaching Process1 Modernism●Modernism is a general term applied retrospectively to the wide range ofexperimental and avant-garde trends in literature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cluding Symbolism, Futurism, Expressionism, Imagism, Vorticism, Dada, and Surrealism, along with the innovations of the unaffiliated writers.●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theoretical base. It is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It rejects rationalism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realism; it excludes from its major concern the external, objective, material world, which is the only creative source of realism; by advocating a free experimentation on new forms and new techniques in literary creation, it casts away almost all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literature such as story, plot, character, chronological narration, etc., which are essential to realism. As a result,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 modernist writers can often be labeled as anti-novel, anti-poetry or anti-drama.(See Chang Yaoxin, 380-381)2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The tradition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be traced to various sources. Theearliest attempt to concentrate the subject matter of fiction on the innerconsciousness of the c haracter can be found in Laurence Sterne’s Tristram Shand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which was pioneered by DorthyRichardson, Virginia Woolf, and James Joyc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a flow of thoughts and images, which may not always appear to have a coherent structure or cohesion. The plot line may weave in and out of time and place, carrying the reader through the life span of a character or further alonga timeline to incorporate the lives (and thoughts) of characters from other timeperiods. It was represented by James Joyce (Ulysses), Virginia Woolf (To the Light house, The Waves) and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nd Fury).●Writers, who create stream-of-consciousness works of literature, focus on the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minds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s. Important character traits are revealed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mind.3 James Joyce (1882-1941)3.1 Life and achievements● James Joyce is an Irish novelist, noted for his experimental use of language in suchworks as Ulysses(1922) and Finnegans Wake(1939). During his career Joyce suffered from rejections from publishers, suppression by censors, attacks by critics, and misunderstanding by readers. From 1902 Joyce led a nomadic life, which perhaps reflected in his interest in the character of Odysseus. Although he spent long times in Paris, Trieste, Rome, and Zürich, with only occasional brief visit to Ireland, his native country remained basic to all his writings.“But when the restraining influence of the school was at a distance I began to hunger again for wild sensations, for the escape which those chronicles of disorder alone seemed to offer me. The mimic warfare of the evening became at last as wearisome to me as the routine of school in the morning because I wanted real adventures to happen to myself. But real adventures, I reflected, do not happen to people who remain at home: they must be sought abroad.”(From Dubliners)●Joyce’s life’s work was to write only and always about his hometown Dublin. Hetreated it in such a way that in fact he was writing about all of human experience.His works include Dubliners, The Portrait of an Artist as a Young Man, Ulysses, and Finnegans Wake.3.2 Comments on James Joyce●He was serious with both his thematic and technical concerns.◆In Thematic terms, he never forgot to promote spiritual freedom of his nativecountry with his writings. Irish nationalism features prominently in his work.The theme of Irish discontentment and struggle for freedom always appear asa clear narrative thread. Furthermore, he loves the common people. He findsthe great value in love and passion. He loves life itself and believes that love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and makes man invincible. Finally, there is his preoccupation with art and its mission in life. All of his major works related to art and artist and their bearing on life.◆With regarded to his formal features, Joyce is noted for his frank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He embraces realism against romanticism. H e is outspoken on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and insists on portraying all the aspects of man—the good as well as the evil side. For him, characterization matters more than does plot. He is also well renowned for his adroit use of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its subsequent popularity as an effective stylistic medium. In addition, Joycean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of immense interest to people. It is poetic, accurate, forceful, connotative, rhythmic, musical, picturesque, aptly polyglottic, and humorous beyond description.●By pushing both thematic and formal boundaries infinitely further back, he hasbecome “the writes’ writer” in literary history. His influence over the writers of his own and later generation can never be overstated.3.3 Discussion of “Araby”●In “Araby,” the allure of new love and distant places mingles with the familiarityof everyday drudgery, with frustrating consequences.◆Mangan’s sister embodies this mingling, since she is part of the familiarsurroundings of the narrator’s street as well as the exotic promise of the bazaar.She is a “brown figure” who both reflects the brown façades of the buildings that line the street and evokes the skin color of romanticized images of Arabia that flood the narrator’s head.◆Like the bazaar that offers experiences that differ from everyday Dublin,Mangan’s sister intoxicates the narrator with new feelings of joy and elation.His love for her, however, must compete with the dullness of schoolwork, his uncle’s lateness, and the Dublin trains. Though he promises Mangan’s sister that he will go to Araby and purchase a gift for her, these mundane realities undermine his plans and ultimately thwart his desires. The narrator arrives at the bazaar only to encounter flowered teacups and English accents, not the freedom of the enchanting East. As the bazaar closes down, he realizes that Mangan’s sister will fail his expectations as well, and that his desire for her is actually only a vain wish for change.●The narrator’s change of heart concludes the story on a moment o f epiphany, butnot a positive one. Instead of reaffirming his love or realizing that he does not need gifts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for Mangan’s sister, the narrator simply gives up.He seems to interpret his arrival at the bazaar as it fades into darkness as a sign that his relationship with Mangan’s sister will also remain just a wishful idea and that his infatuation was as misguided as his fantasies about the bazaar. What might have been a story of happy, youthful love becomes a tragic story of defeat. Much like the disturbing, unfulfilling adventure in “An Encounter,” the narrator’s failure at the bazaar suggests that fulfillment and contentedness remain foreign to Dubliners, even in the most unusual events of the city like an annual bazaar.● The tedi ous events that delay the narrator’s trip indicate that no room exists forlove in the daily lives of Dubliners, and the absence of love renders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lmost anonymous. Time does not adhere to the narrator’s visions ofhis relationship. The story presents this frustration as universal: the narrator is nameless; the girl is always “Mangan’s sister” as though she is any girl next door, and the story closes with the narrator imagining himself as a creature. In “Araby,”Joyce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experience frustrated desire for love and new experiences.ⅦReflection Questions and Assignments1. Self study Virginia Woolf.2.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Big Ben in Mrs.Dalloway?3. How does the bazaar experience become an epiphany for the boy in “Araby”?ⅧMajor References1 Abrams, M. H.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6th edition),Norton: 1993.2 Baugh, Albert C. A Literary History of England. 1967.3 Drabble, Margaret.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University Pr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98.4 陈嘉.《英国文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 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 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8刘洊波.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国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罗经国.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 孙汉云. 《英国文学教程》.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1 王佩兰等.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2 王松年. 《英国文学作品选读》.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3 吴伟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14 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5 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7 张定铨. 《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