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巴比妥类)
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苯妥英钠、可乐定)
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0.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21.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22.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
23.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
※24.肠肝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2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
26.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即血中药物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与血中药物浓度无关,也成定量消除。
※28.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29.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激动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度增加,造成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称为调节痉挛。
1 / 2
※30.调节麻痹(阿托品)
31.胆碱能危象:使用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时,应避免过度用药,以免导致持久除极化,反而加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导致“胆碱能危象”。
※32.首剂效应:首次用药可导致严重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为首剂效应。(哌唑嗪)
33.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吸入麻醉药)
※34.分离麻醉: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时,患者意识丧失但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存在,出现镇静、木僵、镇痛和记忆力缺失,肌张力增加,少数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这种麻醉现在称为麻醉分离。
35.开-关现象: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不良反应,即突然发生少动,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自动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
36.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机体处于这种状态。称为“人工冬眠”。
※37.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致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统称为水杨酸反应。
38.三重反应: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红斑、丘疹、红晕,三重反应。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39.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40后除极化:是指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化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引起触发活动。
41.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因膜电位不稳定而产生的振荡。
42.迟后除极:在细胞内钙超载情况下,发生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43.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折回路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44.金鸡纳反应:长期服用奎尼丁会出现金鸡纳反应,表现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45.甲状腺危象:甲亢患者由于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外伤等诱因,使甲状腺激素突然大量释放入血,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出现高热、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而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46.“红人”综合征: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时,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上身皮肤潮红、瘙痒、血压下降等“红人”现象。
※47.“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及早产儿用药剂量过大时,常于用药后四天发生循环衰竭,患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发绀、代谢性酸中毒等,称灰婴综合征。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