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初中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高频考点与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高频考点与特殊句式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句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句子是: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突出作者对早春喜爱的诗句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曰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今曰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有一个词叫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中国古代诗词列锦手法例谈
张静内容摘要: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修辞格。
关键词:古诗词列锦修辞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十八个字九种景物,自古以来引起了不少文人骚客的遐思。
十八个字讲述九种景物,其中非比寻常的魔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列锦及其产生的美感。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隐去了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识,这就给接受者的解读文本增加了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定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文本时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构的快慰与审美情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修辞格的原始形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国风·召男·草虫》)。
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
到了魏晋时代,这种形态的列锦则更加普遍,如“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三国魏·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晋·傅玄《青青河边草篇》)等,也是《诗经》所创列锦模式的继承与革新。
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达到了顶峰,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里,“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第4节特殊句式-【口袋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4节特殊句式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和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题及断句题往往涉及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作答。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
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三种类型:五、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六、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七、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例如,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四、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一、语言结构1.对仗句古诗词常用对仗句表达意境,这种句式通常由二句组成,前后句相对称,呼应和对比彰显出词人的运用的语言美学。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高》杜甫2.并列句多个句子并列使用可以表现复杂的情感,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3.排比句排比句通常用于修辞手法,利用相同的语法结构进行顺序排比,句与句之间具有等价关系。
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二、修辞手法1.比喻古诗词常常使用比喻来表达感情和意境,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和情感。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夸张夸张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的用意。
比如:楼船夜渡烽火远,江村月近海莲低。
——《赤壁怀古》苏轼3.借代借代是古诗词修辞手法之一,将一个词汇引申代替另一个意思,表达的意义常常比本意更为丰富和深邃。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滕王阁序》王勃三、表达技巧1.倒叙手法倒叙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将本来的先后顺序颠倒过来,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长恨歌》白居易2.问答法问答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出答案,加深作品的思想表达。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江山寸土雕。
——《凉州词》王之涣3.断句法断句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断句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理解作者的意思。
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总之,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的独特性质在其特殊的句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中得到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句式变化是其一大特点。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风采和特色。
本文将从句式的结构变化、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
一、句式的结构变化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主要表现在句子的结构上。
具体来说,句子的结构通常较为简洁明了,一般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但是,在特定的修辞需要下,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1. 并列表达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通过并列句式来表达多个观点或事物。
例如:“列宿既布,群星皆洽天;时杂乎其所短,卒精乎其所长。
”这种句式可以使文句更加丰富,增强表达的效果。
2. 条件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前后因果关系。
例如:“苟非吾徒知己,则…。
”该种句式的使用使得文句更加流畅,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3. 反问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还包括反问句的使用。
通过反问句的运用,可以达到强调、疑问或者反讽的目的。
例如:“何为百家争鸣,孰可责躬?”二、句式的修辞手法除了句式的结构变化,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具体来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这些修辞手法往往在句式的变化中得到体现。
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东西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比喻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通常通过类似“A之于B,犹C之于D”的表达方式来体现。
2. 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中,夸张常常通过使用超出实际情况的形容词或程度副词来实现。
3. 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同一结构的句子,在表达上起到强调的作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常常通过排比来实现。
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对仗手法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相对或对立的词、短语或句子,使文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句式结构如何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古诗词中的句式结构如何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句式结构,打开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之门。
这些句式结构在古诗词中广泛运用,不仅使诗词更具韵律美,更增添了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本文将从句式结构的多样性、情感表达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写作技巧的启发等方面,探讨古诗词中的句式结构如何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一、句式结构的多样性古诗词中的句式结构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给予我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古诗词中常见的对仗结构,如对仗句、对仗联、对仗曲等,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赋予了作品更强的韵律感。
例如《杂诗·吴中四日》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字句之间的反复呼应与映衬,使整首诗笔墨交织,意境丰富并相得益彰。
其次,古诗词还采用了并列句、押韵句、描写句等多种结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并列句的运用,将景物与人物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还有叠词、重复句、倒装句等特殊结构,这些句式的多样性使得古诗词不拘泥于表达方式,给予我们更广阔的语言尝试空间。
二、情感表达的巧妙运用古诗词通过灵活运用句式结构,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以细腻而深刻。
在古诗词中,句式结构往往承载着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句式,表达出对壮丽景色的震撼与感慨。
此外,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句式结构的渲染,传递出一种孤寂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些句式结构的运用,使古诗词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被感染和共鸣。
三、对写作技巧的启发古诗词中丰富多样的句式结构,对我们的写作技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首先,古诗词中常见的各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灵活运用句式结构,使得修辞手法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妖童儿笑不可知”巧妙地运用了倒装结构,使得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
古诗词得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得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得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得意义句,它就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得,也就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这就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就是传统得诗歌题材,它得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得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得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得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得《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得《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您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就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得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就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得意思,全句也可以瞧成就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瞧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代伟大的汉语结构深入到中国文学的根基,古诗词就是最常用的例证。
古诗词写作技巧和形式千变万化,犹如花园里的奇花异草,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古代文学以“押韵”为主,古诗词句式结构更是种类繁多,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
一、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诗体,也是一种以“四句八言”,分为四句的句型。
其特点为每句都有五个字,句中字重要,押韵形式复杂,具有明显的客观结构特征。
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又称“康诗”或“古拙”,盛行于汉代至清初,是一种以“七句四用”居多的诗体,它有四句和以及三句、五句、六句、七句不等形式,强调诗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其中的核心是古拙的重韵律。
三、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句式,又叫做“歇后语”,它以一个短的提问,用三句或四句的话答永,并以一段歌颂为结尾,充满意象和韵律,展示诗人的直接观点和深情表达。
四、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比起五言绝句更加丰富而多彩,它包含了诗歌中行文结构、内容运用、声调节奏和华美韵律等方面的技巧。
七言绝句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七字行或四句正所陈述事物的关系,既善用直白,又在简洁中彰显诗人智慧与神韵。
总结而言,古诗词的句式结构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其中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慢慢分辨,感受古诗的风韵,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学会更多的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