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发展演变
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 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 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 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 奈把君怨。
——卓文君
汉字的发展演变
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图 为 楷 书 的 创 始 人 钟 繇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
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 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
汉字的发展演变
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
亭序》
《丧乱帖》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
流行,就是“行书”。
汉字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中华历代名帖欣赏
中 三华 希第 宝一 帖名

东晋.王羲之 (303-361)《快雪时晴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献之 (344-386)《中秋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珣 (349-400)《伯远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 (303-361) 《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二行书
唐.颜真卿 (709-785) 《祭侄文稿》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三行书
北宋.苏轼 (1037-1101) 《黄州寒食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
(778-865)
颜 筋 柳 骨 唐 柳 公 权

汉字的汉字起源和字形变化

  汉字的汉字起源和字形变化

汉字的汉字起源和字形变化:
●山:汉字起源:山,甲骨文是三座山峰的象形。

字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山字。

●火:汉字起源:火,甲骨文是火焰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火字。

●木:汉字起源:木,甲骨文是树木的形象。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树形。

●土:汉字起源:土,甲骨文是土地的形象。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土字。

●水:汉字起源:水,甲骨文是流水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水字。

●金:汉字起源:金,甲骨文是金属制品的形象。


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金字。

●日:汉字起源:日,甲骨文是圆形的太阳象形。


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日字。

●月:汉字起源:月,甲骨文是月牙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月牙。

●雨:汉字起源:雨,甲骨文是雨水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雨字。

雷:汉字起源:雷,甲骨文是闪电的形象。

字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雷字。

中国古代汉字演变

中国古代汉字演变

中国古代汉字演变
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的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方块字。

以下是汉字演变的主要阶段:
1. 象形文字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7世纪):
- 甲骨文:商朝晚期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具有强烈的形象性和象征性。

-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其形态较甲骨文更为规整。

2. 大篆与小篆(公元前3世纪):
- 大篆:秦朝以前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统称,包括籀文等字体,形状各异。

-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由李斯等人整理规范的文字,线条匀称,结构严谨,是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汉字标准化。

3. 隶变与隶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
- 隶书:起源于秦代徒隶为了书写方便对小篆进行简化和快速书写的字体。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形式,笔画变为横平竖直,撇捺有波磔,奠定了汉字基本笔画的基础。

4. 楷书、行书与草书(公元1世纪-至今):
- 楷书(真书/正书):始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形成,唐宋时达到高峰,笔画平整规矩,易于识读和书写,成为了现代汉字的标准基础。

-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流畅连贯字体,便于日常书写交流,既有楷书的可读性又有一定的速度优势。

- 草书:为提高书写效率而进一步简化的字体,分为章草、今草等多种风格,形态变化极大,重在表意而非严格遵循字形结构。

经过这些阶段的发展,汉字不仅在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书写方式、应用场合等方面也日益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今天既能满足书面表达需求,又能体现艺术美感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如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1。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文书写系统的基础。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带你一览汉字的演变历程。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它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上。

甲骨文以象形、指事和会意方法表达意思。

在甲骨文中,汉字的形态复杂多样,笔画繁多,比较难辨认。

2. 金文和篆书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3世纪)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字体,相对于甲骨文,金文的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范。

金文标志着汉字正式开始走向规范化的方向。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统治者的要求,篆书作为秦朝官方的字体,开始广泛流传。

篆书的字形严谨刚劲,线条流畅有力,被誉为汉字书法的鼻祖。

3. 隶书和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隶书是汉字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书写变得简单,行书的发展变得流行。

于是出现了汉字书法中的楷书,它糅合了隶书和篆书的特点,字形规范而严谨,流畅而有节奏感。

4.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到了行书和草书时期,汉字书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行书是楷书经书写衍化而成的字体,它的特点是连笔多、筆劃簡化。

行书在书写速度上更加追求快速流利。

而草书则是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的字体之一,它以简洁、随意的笔画表现出浓郁的个人风格。

5. 现代汉字简化(20世纪以后至今)为了提高全民识字率,简化汉字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于是,在195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其中减少了部分繁体字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书写更加简便。

然而,汉字简化也引发了争议。

一方面,简化字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文化传承上的缺失。

因此,一些繁体字仍然保留在特定场合和传统文化中。

汉字的演变过程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也是汉字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多样性和韵味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 完整版 (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 完整版 (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发生了许多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吧。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7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采用刻、写或画的方式刻在龟、兽甲骨上,通常称为“甲骨文”,它被广泛运用于商(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

甲骨文的字形呈现出原始的图画象形和指事符号。

例如,“日”像太阳,表示白天;“口”像口形,表示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表示人。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也称“篆书”,它的字形改变很大,不仅去掉了甲骨文中过多的画线,而且构造更为简化,各个部分较为协调,这是汉字由象形逐渐转为表意符号的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金文的广泛应用,汉字的字数、用字范围和语音系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完善。

三、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字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笔画变得更加严密,造型更趋规范化。

同时,汉字逐渐把表意符号发展为形音兼备的字词,汉字的语音系统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例如,“书”表示缀写文字的意思,“舒”表示舒展开张的意思,“叔”表示父兄弟的一个称谓,这些汉字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语音系统上都保留了一定的关联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书体。

同时,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融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

例如,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等国家都从中国引进了汉字,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汉字书法和语音系统。

五、唐代至今(公元8世纪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语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扩充着文化内涵和外延。

唐代到宋明清各朝,汉字更是以各种书体形式显露出来,形成了千余年来的汉字书法艺术。

中国汉字的演变史

中国汉字的演变史

中国汉字的演变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三、大篆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和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形成了更加规范的字形和结构。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2.1 汉字的传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传播到各地,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2.2 汉字的改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3 汉字的保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汉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汉字的特点3.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大多来源于实物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便于记忆和理解。

3.2 汉字的独特性: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

3.3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是一种多音字体系,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发音和意义,增加了汉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汉字的影响4.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4.2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3 教育普及: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系统,对中国人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汉字的未来5.1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与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汉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5.2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文字的演变历史

文字的演变历史

文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简介】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4、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5、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书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7、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扩展资料:汉字的国际影响1、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

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

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

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

汉字演变(小学专用)

汉字演变(小学专用)

六、楷书阶段
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 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 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 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 而显得坚挺硬朗。
总结
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行 书——楷书
尽管汉字由甲骨文到楷书,历时一千余 年,其形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 以夸张地说,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汉字 有一点没有变,始终如一,这就是文字制度。 所谓文字制度,就是构成文字的基本方式和 本质特征。汉字主要是从原始图画 脱胎而 来,它的以形表意象物的根本特征没有改变, 只是象形表意的意味大为减弱而已。它的基 本构成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 方式没有改变。后来形声方式占主导地位, 反映了汉字表现汉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汉字构形的理据性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它指的是汉字构形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携带了哪些意义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构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汉 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 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构形理 据。
构形理据与字的本义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二者之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可 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甲骨文阶段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公元前前 14~前11世纪),又称为“殷墟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 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 的汉字”。
甲骨文特点:
字无定形、异体字较多。 字形大小不一。 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汉字演变、构成、部首(全)

汉字演变、构成、部首(全)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草书和行书(魏晋)。

甲骨文:线条细瘦,大小不一、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容易理解。

金文:笔道肥粗、粗壮丰满,笔势圆转、结构匀称;篆书:匀称齐整、体正势圆,瘦劲挺拔隶书:字形扁方、左右舒展,生动活泼、风格多样。

楷书:形体方正,笔划平正,结体整齐,苍劲有力,笔势刚健。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豪放,潇洒飘逸、奔放雄壮、气势宏伟行书: 遒劲有力,灵活舒展、雄健洒脱、酣畅浑厚、遒劲流利二、汉字的构成——六书“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现在通行的汉字绝大部分是用形声法构成的,即形旁加声旁的方式,形旁表示意义或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用形声法造的字使汉字突破了纯表意文字,向表音化迈进了一大步。

1.象形用文字的线条描画事物形象的造字法,只有一个组成部分,是独体字。

“日”,;“月”,; “魚”,,; “眉”,; “齒”,。

“州”,,例如:人日月手爪山鸟鱼羊2.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亦本末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是合体字。

例如:休牧武从众伐劣信莫步4.形声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意,叫形旁或叫意符。

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或叫音声符。

1、左形右声:红棋诂超种编框矿挤记2、左声右形:攻期胡剔影领3、上形下声:宇雾草景霖4、下形上声:想梨裳盒掌5、内形外声:问闻闷辨6、外形内声:圆阔阁固7、形占一角:疆腾栽裁8、声占一角:旗5.转注同意部首内读音相近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

如“老”“考”;“巅”“顶”。

6.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案
最佳答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来历和演变
答案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 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 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 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 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 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 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 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 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 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 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 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 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 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 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 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 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 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 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 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 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 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 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 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 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 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 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我国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治世,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我们所使用的汉字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历程,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

甲骨文(商朝及商朝之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骨文”。

是有记录的最早的最成熟的汉字,主要用于商朝晚期王室的占卜、记事等。

是中国以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体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并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不过后二者已经失传。

古埃及圣书体对照苏美尔人楔形文字在考古中已发现有4500字左右的甲骨文,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甲骨文对照表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时期。

金文(周朝至秦朝时期)与甲骨文同期,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钟鼎文。

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是其代表作。

散氏盘毛公鼎(台北故宫收藏)金文又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左右),东周金文(前770年左右至前222年左右),秦汉金文(前221年左右至前219年左右)。

金文在盘庚迁殷之后开始出现,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到周初,已达千二百字。

及至周代商,金文渐兴,天子事迹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平王东迁之后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比如王公大臣的战功、音阶等都有铸录。

秦始皇帝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皆为小篆,且不在铭刻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逐渐衰落,到汉代,民间多铸于铁器上青铜器不在使用,金文也就不在见于史书。

小篆(秦、汉初)秦始皇帝一统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和六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和整理,制定了小篆,作为官方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文字。

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秦小篆《峄山刻石》临帖秦小篆大皇帝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演变
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
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

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
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原始文字——旦
(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雏形)原始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它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这正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之父——王懿荣,清朝光绪年间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金文——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铭文”。

(周公制礼作乐,刻写文字的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即祭祀用)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小篆——秦朝的国家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

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这一作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9.
隶书——秦代的“佐书”
一改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相传为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整理而出此后,隶书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

10.
楷书——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唐·张旭《心经》(释文:般若般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草书来源于隶书,潦草的隶书叫章草;今草是在楷书和章草的基础上经魏晋时期书家的创造(如二王)而成,也就是潦草的行书,后有进一步发展。

行书——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宋体字——印刷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

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宋体是生而具来的印刷体,产生于雕版,成型于明朝。

宋体字是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书法楷书的终端释义。

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

历史的再现——汉字七体
正异之差,繁简之别
《辞海》、《汉典》等对「正体字」一词的解释是「正规的字体」,一个汉字可能会有多种写法,在多种写法中选择一个为「正体字」,其他的写法则为「异体字」。

中国大陆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义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的反义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此表名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如“睿”是正体字,“叡”是异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