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奇妙的声音》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何区分不同特性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橡皮膜、小鼓、尺子、教学PPT等。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一个气球、一根橡皮筋、一把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音响,让学生感受声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结合教具,现场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演示:每组派代表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课堂小结(5分钟)5. 互动环节(10分钟)让学生用学具制作简易乐器,感受声音的产生。

分组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举例说明声音的三个特性。

(3)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耳朵。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音调、响度、音色。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知识。

但在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特性的声音,进行分类和分享。

(2)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有趣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第二章“声音的特性”,探讨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第三章“生活中的声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鼓、锣、音叉、尺子、水杯等。

学具:纸杯、棉线、小纸团、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音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讨论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结合教具演示。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解释其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探讨声音特性教师演示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分辨。

学生尝试制作简易乐器,感受音调的变化。

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3.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七、作业设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指什么?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等。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质地。

例如:电话通信、音乐欣赏、警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通用8篇)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通用8篇)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通用8篇)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1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并记录物体通过振动会发出声音。

2、体验用不同方式感受振动现象的有趣过程。

活动准备:1、新年敲钟视频,一段优美的钢琴声,一段吵杂的声音、goldwave软件2、操作材料:(1)鼓6只、雪花片若干,放置在鼓上(2)橡皮筋绑在长方形一次性塑料碗上 6份(3)盛有水的小碗、勺子6份3、记录表18份、笔18支4、汉字:声音、振动活动过程:一、视频“敲钟”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进入探索声音的话题。

(材料准备:敲钟视频、汉字“声音”)1、看看说说视频内容2、小结:对了人们一敲,钟就会——发出声音,不敲,钟就没有声音。

二、探索1:初步了解声音因振动而产生。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及记录纸、笔)1、交流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出声音?2、设疑猜想: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3、探索操作:(1)介绍操作材料(2)操作前设想:怎样让以上材料发出声音?(3)提出操作要求及记录要求:a.每种材料都要试一试b.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卡上(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a.大鼓:雪花片怎么样了?b.橡皮筋发什么了变化?c.放了水的小碗、勺子:用勺子敲一敲,你会发现什么呢?(碗里的水怎么样了?)。

4、交流讨论:让哪些材料发出了声音?发现了什么?5、进一步感受振动后发出声音的状态:两两幼儿边打招呼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不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并交流感受。

6、小结: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因为“振动”发出了声音,出示汉字“振动”。

当我们不让它们动时,声音就停止了。

三、听生活中的声音,辨乐音和噪音(材料准备:钢琴声+吵杂声的音乐,goldwave软件)1、交流讨论怎样的声音好听?2、欣赏准备音乐,观察软件画面,说说看到的现象及感受。

3、小结延伸:那些听上去舒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而有的声音太响了,听上去很刺耳,这样的声音叫噪音。

回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悦音,哪些是噪音?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2设计意图: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课程背景介绍《奇妙的声音》是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科学学习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幼儿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培养对声音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幼儿将亲身经历声音的奇妙之处,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认识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实践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实物:各种制造声音的器材,如铃铛、扇叶、乐器等。

•音频:精选一些有趣的声音音频,如动物叫声、车辆鸣笛声等。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音频,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好奇。

老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思考,例如:“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吗?”步骤二:理论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2. 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

步骤三:实践操作(30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制造声音的器材。

引导幼儿观察器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让他们亲自试着制造各种声音。

鼓励幼儿发现和探索,提问引导,如“如果把吹管剪短,声音会变得更响亮还是更轻柔呢?”步骤四:声音探索(20分钟)利用各种制造声音的器材和声音音频,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的奥秘。

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如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等,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和记录不同声音的特点。

步骤五:总结反思(10分钟)向幼儿提问:“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吗?”鼓励幼儿回答,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够举例说明•理解声音需要媒介传播的概念,并且能够举例说明•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并能够简单计算声音传播的距离•认识一些常见的声音,并且能够根据声音特征进行简单分类1.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媒介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1.3 教学准备•教师:PPT、教学卡片、实验器材(鸣钟、弹簧等)•学生:纸笔、教学卡片二、教学过程2.1 导入与探究(5分钟)教师用鸣钟引入黑板上的标题《奇妙的声音》,鼓励学生分享对声音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他们思考声音的产生方式。

2.2 播放声音(10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环境中的声音,如汽车鸣笛、人说话、钟摆摆动等。

请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方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不同声音的特征。

2.3 实验探究声音传播(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1.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两个学生,让他们相隔一定距离,并要求其中一个学生用鸣钟发出声音。

2.另一个学生闭上眼睛,同时打开耳朵,记录下听到声音的时间。

3.学生们依次进行实验,并统计每个学生所听到声音的时间。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无法瞬间传播。

2.4 声音传播媒介(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媒介传播,并举例不同媒介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学生通过填写教学卡片来巩固所学内容。

2.5 声音的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分类。

例如,机器声、乐器声、动物声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声音的分类方式,并将结果填写在教学卡片上。

2.6 反思与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引起的问题。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3.了解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是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和强弱决定的。

4.学会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

2.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快慢与强弱的关系。

3.演奏简单音乐。

3.教学过程及活动设计第一部分:认识声音1.教师向学生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了解什么是声音。

2.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乐器,让他们了解乐器是如何产生声音的。

第二部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1.教师通过演示使用弹簧和线绳等不同材料制作的不同乐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差异。

2.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声音的振动速度与高低、强弱的关系。

3.教师让学生使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通过实践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第三部分:绘画1.教师让学生用图画表现自己感受到的声音。

2.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图画,了解不同人对声音的感受差异。

第四部分:反思1.教师以小组讨论或班级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次课程学到了什么,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2.教师总结反思结果,提出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绘制图画,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和理解,评价学生对声音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2.通过学生的演奏表现,可以评价学生在演奏方面的技能与能力。

5.教学反思1.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

2.科学公开课教学,要注重与教材的结合,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参与和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实用性。

3.注意课程的反思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梳理,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提高自我教育和教学质量。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优质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优质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优质教案《奇妙声音》含反思《奇妙声音》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涉及教材第三章节《有趣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产生、声音传播、不同物体声音特点以及声音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 培养幼儿对声音敏感度,能够分辨不同物体声音特点。

3. 激发幼儿对声音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声音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铃铛、塑料瓶、气球、米粒、尺子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敲击鼓、摇铃铛,让幼儿闭上眼睛,分辨不同声音。

(2)讨论:声音是从哪里来?声音是如何传播?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音响,讲解声音产生原理。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米粒在振动时产生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物体声音特点。

(2)小组讨论:你们发现哪些有趣声音?(1)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成果。

5. 创意活动(10分钟)(1)让幼儿用画纸、彩色笔制作一张“声音海报”。

(2)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传播:空气、固体、液体3. 声音特点:高低、强弱、长短4. 声音应用:音乐、通讯、警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回家后,观察家里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记录下来。

(2)用画笔描绘出你最喜欢声音。

2. 答案:(1)记录物体声音特点。

(2)描绘最喜欢声音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点。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声音,了解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2.能够描述声音的特点和性质。

3.通过实验,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

4.能够对声音进行分类和归纳。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铃铛、木棒、纸板、橡皮球。

2.实验场地:教室。

3.教学材料:课件、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播放一段动物,车辆等常见声音的音频,让孩子们认识声音的来源,并引导学生对声音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讨论,比如声音的大小、高低、长短等等。

实验探究1.通过手摇小铃铛,使用手掌等实验木棒敲打纸板,让学生通过听声音和直观的操作方式,了解声音是由机械的震动所产生的,便于学生理解后续的实验内容。

2.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橡皮球,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拍打力度,内部空气产生震动,并能够产生发出声音的效果,让学生在掌握声音来源和机械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了解震动空气也能产生声音的过程。

3.将小铃铛、木棒、纸板、橡皮球四种物品进行分类,并让学生分类讨论,加深对声音的分类和归纳意识。

4.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声音的实际传播效果,引导他们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比如声音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声音的减弱等,以此来激励学生去思考并掌握有关声音传播的基础知识。

思考与反思1.通过此次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是由震动所产生的,能够描述声音的特点和性质,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和分类材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听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4.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添课堂活力。

教学总结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手摇小铃铛、敲打纸板、拍打橡皮球等一系列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逐渐理解声音的本质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通过课堂互动、交流、分类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展现了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扎实探究问题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并了解不同声音的来源。

3.通过游戏和实验,感受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及其来源。

2.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及特性。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听到哪些声音?2.拿出一个铃铛,敲响并观察学生的反应。

体验环节1.教师请学生手拍,让学生感受手掌发出的声音。

2.教师拍手,让学生听到拍手产生的声音,并请学生模仿。

3.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学生听到声音并猜测声音的来源。

如:–风声–鸟叫声–人说话声–汽车鸣笛声实验环节1.教师拿出一支喇叭,把手伸进去摇动,让学生观察和听到声音的变化。

2.教师拿出一根木棍,轻轻敲打桌面,并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3.教师拿出几个不同形状、大小的鼓,让学生手拍,感受不同形状、大小的鼓会产生出不同的声音。

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能否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及其来源?3.手拍、敲桌子和敲鼓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声音?4.声音能传播吗?怎么传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题是《奇妙的声音》,通过手拍、声音录音、敲打不同形状、大小的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声音的形成和传播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还可以有所改进:1.实验教具环节可以更多样化一些,比如可以带上音叉、各种小玩具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声音的产生。

2.学生认知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对声音还存在困惑,可以增加声音传播的示意图、相关的声音实验视频让学生模拟等,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声音相关概念。

总之,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难度、个性化,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

教师需要持续探寻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更具创意的科学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愉悦、充盈、成就感满满。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篇1活动名称:奇妙的声音活动目标:1、指导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2、喜欢听好听的声音3、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各种乐器、药盒、皮筋、酸奶瓶、豆、玉米等活动过程: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

”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呢?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

”“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唱歌、电话、下雨、鸡鸣、咳嗽、拍手等声音)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如果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没有,会怎么样?(幼儿“如果没有声音,说话只能比划”“汽车没有声音,会把人撞死的”“上课没有声音怎么听课呀?”“没有声音,乐器也不响了。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x人们生活离不开声音,但有时候也需要安静教师:(请幼儿玩乐器,每人一件,自由敲打,相互交换)你用什么办法让乐器发出了声音?教师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体验声音的组成教师:(请幼儿停止一切活动)嘘!怎么没有声音了?一会有声一会又没声,这是怎么回事?声音是怎样来的?请大家来试一试,请伸出你的手,轻轻地把手放到喉咙上,我们一起来说儿歌“洗手”刚刚说儿歌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不论什么东西,震动了才能发出声音,不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那小朋友说一说怎样保护耳朵?(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开嘴或捂上耳朵,不要把东西放进耳朵里)三、小制作看,老师给你们带来许多东西,请小朋友做一个琴和沙锤,让我们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演奏歌曲吧!四、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在院子里、路上、家里听一听还有什么声音。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探究声音的特点和变化。

3.学习用语言描述声音的不同特点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

2.音乐播放工具。

3.各类乐器和音响器材。

4.活动用品:彩带、橡皮筋、鞋带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音响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2.引导学生介绍音乐中所使用的乐器,让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导入问题:你曾经听到的最响的声音是什么?是哪里发出的?2.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的产生方式,如打拍子、吹哨子、敲手鼓等。

3.通过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方式。

第三步:学习声音的特点和变化1.导入问题:声音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进行听力练习,通过模仿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特点,让学生学会区分声音的不同特点。

3.利用各种乐器和身体发声,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如通过调整吹奏乐器口、操纵弦乐的手指位置等方式调整声音的不同特点。

第四步:用语言描述声音的变化1.导入问题:如何用语言描述声音的变化?2.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声音的特点和变化,将这些变化用语言进行描述,如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

3.利用颜色、图形等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声音的变化。

第五步:活动延伸1.利用彩带、橡皮筋、鞋带等活动用具,让学生在发声的同时,感受声音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

2.教师示范如何使用不同的活动用具,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更多有趣的声音。

四、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容易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特点和变化。

2.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的知识。

3.在活动延伸中,学生展示了更多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和发挥。

总的来说,这堂大班科学课《奇妙的声音》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感受中掌握知识、创造知识,收获了一次愉快的学习体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设计意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

另一方面,随着幼儿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幼儿甚至大声尖叫。

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

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

(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

)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大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中第四章“奇妙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产生、传播、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生活中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三大特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声音现象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和声音特性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声音三大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卡片、音叉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卡片、音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带来一个神秘盒子,邀请孩子们猜一猜里面是什。

孩子们通过摇晃盒子,听到声音,引发对声音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声音产生:我演示拨动橡皮筋、敲击音叉等,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

(2)声音传播:通过音响、话筒,让幼儿感受声音传播过程。

(3)声音特性:通过调整音响音量、音调,让孩子们感受声音响度、音调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通过操作音响、话筒、气球等,观察和体验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传播:空气、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

(2)简述声音传播过程。

(3)观察生活中声音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如拨动橡皮筋、敲击音叉等。

(2)声音通过空气、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3)记录生活中声音现象,如鸟叫声、汽车鸣笛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孩子们对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有更深入解。

课后,我将对孩子们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个别幼儿疑问进行解答。

拓展延伸:1. 带领孩子们去户外,寻找和记录生活中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来源,知道不同的物体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来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声音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音叉、鼓、钢尺、玻璃杯、绳子、水、盐等。

2.学具:每组一个实验材料包(包含音叉、鼓、钢尺、玻璃杯等)。

3.课件:声音的传播动画、实验操作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探究声音的来源1.教师展示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形状和材质。

2.教师用音叉敲击桌面,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三)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实验一:用鼓和钢尺敲击,让学生感受鼓面和钢尺振动产生的声音。

3.实验二:将钢尺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感受声音的产生。

4.实验三:用玻璃杯和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盐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2.教师播放声音传播的动画,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五)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声音实验,展示给全班同学。

2.教师评选最佳实验设计,并给予奖励。

五、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实验内容丰富,但部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提前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2.学生参与: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辅导。

3.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样,但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

4.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理解声音的传播是由空气震动产生的。

2.理解声音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强弱有关,能够用简单语言解释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3.掌握用手掌、吹气等方式制造声音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讲解稿、音源、制造声音的道具、小黑板等。

2.学生准备: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三、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1)出示图片教师出示一张正在演奏乐器的图片,请学生猜测发出声音的原因。

(2)引导思考教师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背后的原理(1)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空气震动产生的。

(2)讲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教师用示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制造声音(1)制造声音的道具教师先制造一些声音,比如拍手、掌声、按门铃等,让学生分辨出声音来源。

(2)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声音通过手掌发出的拍手声、吹口哨声等道具,让学生亲身尝试,探求各种巧妙制造声音的方法。

4. 活动环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媒介- 电话,反复模拟说话,练习音调变换和说话语音。

四、教学反思本次科学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途径,培养学生巧妙制造声音的方法,同时通过说话、倾听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声音的理解程度。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引导思考、讲解和活动等形式,既让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还有待丰富和拓展,对于底层学生不够贴近实际。

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有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理解科学。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包括声音的来源、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等。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并理解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等概念。

3.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讨论和实验,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4.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与实验,掌握制造简单乐器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护生命、保护自己的自我意识和听力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1.声音的定义、特征、产生和传播方式等知识介绍。

2.音乐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测量方法、声音产生的实验。

3.反射、折射、吸收等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实验。

4.声音保护和制作简单乐器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多个不同音乐和声音的音频,使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和美好,然后就大家的听感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家里都有哪些声音?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自己的听力?2.正式学习环节2.1 声音的定义、特征、产生和传播方式等知识介绍。

教师通过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概念,讲解声音的相关知识点,比如:声源、声波、频率、振幅、声音的传播等。

##### 2.2 音乐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测量方法、声音产生的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音乐与声音的联系,讲解声音强度和音量的测量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声音产生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客观观察、实验记录、数据测量等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 2.3 反射、折射、吸收等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实验。

教师设计声音反射、折射、吸收等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不同反应,深入了解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和差异,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 2.4 声音保护和制作简单乐器练习。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3. 认识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应用。

4.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

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是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

3. 声音的特点和应用:音量、音调和音色。

4. 实验:利用各种物体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利用不同的方式产生声音,并观
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和变化。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特点和应用。

5.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探索新的声音产生方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
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6. 归纳总结: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反思:
《奇妙的声音》这个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很有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除了基本的声音概念,学生还能通过拓展活动探索新的声音产生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了解振动的高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启发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振动和声音的关系。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

四、教学方法1.线上听课:通过音乐欣赏、电视广播、短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融会贯通。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

3.课堂互动:通过思考题、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声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其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通过一段小视频介绍声音,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 朗读教材教师将声音的基本概念朗读出来,引导学生跟随。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拉紧弹性绳,将其抛给同学的样例,将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4. 课堂互动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问答、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和影响声音高低、大小的因素。

5. 总结和反思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学问答和实验操作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了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同时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掌握程度展开差异化教学十分必要,因为不同的学生掌握速度和理解水平有所差异,这时针对性差异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奇妙的声音》幼儿园篇1一、教材分析: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

(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

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声音的性质、传播和利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实验及对声音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学习的趣味和挑战性。

二、教学内容:
奇妙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传播
2.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我们来一起听听下面这段声音是什么声音?(播放声音并让学生猜测)
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咖啡机声音,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找出咖啡机中产生声音的部分)
2.讲解声音的性质及传播(15分钟)
1)声音有高低、强弱和长短,每一种声音都有特别的音调和节奏。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振动的物体被使之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空气、水、固体等物质,空气是最常见的声传播媒介。

3.实验探究(30分钟)
1)实验一:利用筷子探究声音
a.用筷子敲硬物体(如桌子),听听声音是怎样的?
b.用筷子敲软物体(如橡皮),听听声音是怎样的?
c.用筷子敲击不同型号的玻璃杯,听听声音是怎样的?
2)实验二:探究声音传播
a.在有同学配合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选两个学生,让其中一个人在教室角落中发出声音,另一个人在教室另一端看能否听到声音。

如果可以听到,就换另一个同学
在角落中发出声音。

b.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发出声音的同学越近,那么听到声音的同学发现声音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发出声音的同学越远,那么听到声音的同学发现声音的时间就越长。

4.小结(5分钟)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传播的媒介是空气等物质。

声音的传播是会受到传播距离的影响,距离越近,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在日常
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耳朵,为别人着想,不要大声喧哗。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教师示范、实验探究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实际操作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杂音影响了实验结果,需要教师在课前特别准备,保证实验的成功。

3.本节课涉及到一定的物理知识,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不断解释、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