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操作程序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一、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HC)技术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和形态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Slide 3:(一)、免疫组化常用染色方法和步骤(石蜡切片)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原理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主要步骤:主要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与常规HE切片脱蜡相同):石蜡切片置60 ℃ 烤箱烤片15小时以上一从烤箱中拿出立即放入二甲苯I中5~10 min一二甲苯II 5~10min 一无水乙醇5min 一95%乙醇5min 一80%乙醇5min 一70%乙醇5min 一自来水洗Slide 6:2、3%H2O2阻断20min (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PBS 洗3次,每次5min。

3、抗原修复;PBS洗3次,每次5min。

4、滴加5~10% 正常山羊血清封闭,37℃, 10min (消除背景非特异性着色)Slide 7:5、吸干组织周围多余的血清,不洗,滴加第一抗体,37℃,孵育60min或孵育30min 再4℃冰箱过夜;PBS洗3次,每次5min。

6、擦干组织周围PBS, 滴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37c 孵育20min, PBS洗3次,每次5min。

Slide 8:7、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37c 孵育20min。

8、PBS洗3次,每次5min, D.W洗2次,DAB显色(DAB必须现用现配),镜下控制显色程度,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胞核,烤干,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步骤:染色步骤石蜡切片脱蜡到水;3%H2O2阻断10min (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蒸馏水洗2次,PBS洗3次,每次5min。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流程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标记的抗体来定位抗原的生物学技术。

以下是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基本流程:一、实验准备组织样本处理:获取的组织样本需要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等处理步骤,以便于切片和后续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抗体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抗体,确保抗体的特异性高、亲和力强,并且与抗原的结合效果好。

实验试剂准备:准备好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所需的抗体、二抗、底物、DAB染色剂等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切片制作将经过处理的组织样本切成薄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

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蜡滴。

在切片上滴加适量的抗体,使其与抗原充分结合。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切片上加入适量的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加入底物溶液,使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

用DAB染色剂对有色产物进行染色,使其呈现明显的颜色。

四、观察与记录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根据抗原的分布和染色强度进行记录。

可以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抗原的表达情况。

五、结果分析根据染色结果,分析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疾病的关系。

将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抗体的质量、抗原的特异性、组织处理的方法等。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于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背景和实验室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出现误判或漏诊的情况。

免疫组化基本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基本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基本操作流程操作流程: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将组织切片放在60℃恒温箱中烘烤30-90分钟。

(1)置于二甲苯 I中浸泡 10分钟,在二甲苯I I中再浸泡 10分钟;(2)无水乙醇 I中浸泡5分钟,在无水乙醇I I中再浸泡5分钟;(3)95%乙醇中浸泡3-5分钟;(4)80%乙醇中浸泡3-5 分钟;(5)75%乙醇中浸泡3-5分钟;(6)蒸馏水中浸泡3-5分钟;2、去除内源性过氧化氢酶用蒸馏水或 PBS配置新鲜的 3%H2O2,室温封闭 10分钟,PBS/蒸馏水洗3次,每次3-5分钟。

3、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1)微波热修复:取一定量的抗原修复液于微波盒中,微波加热至沸腾;将脱蜡水化后的组织芯片置于耐高温塑料切片架上,放入已沸腾的缓冲液中,中高档微波P-60继续处理10-20分钟;取出微波盒冷却至室温,取出玻片,先用蒸馏水洗两次后用PBS洗3-5次,每次5分钟。

(2)酶消化方法:常用0.1% 胰蛋白酶和0.4% 胃蛋白酶液。

胰蛋白酶使用前预热至37℃,切片也预热至37℃,消化时间约为5-30分钟;胃蛋白酶消化37℃时间为10-30 分钟。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37℃,30分钟。

(2)甩去多余液体,滴加一抗,37℃孵育1小时或4℃过夜(4℃过夜后在37℃复温30-45分钟)。

(3)PBS洗3次,每次5分钟。

(4)滴加二抗,孵育条件参见所用试剂盒。

(5)PBS洗3次,每次5分钟。

(6)DAB显色,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

(7)自来水/蒸馏水洗终止染色,苏木素复染,盐酸酒精分化;(8)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操作规程1、脱蜡和水化(1)脱蜡前,将组织切片放在60℃恒温箱中烘烤1-3小时,恒温箱温度不得高于70℃,恒温箱内不得长期(超过24小时)存放物品,烤片结束后且恒温箱内没有其他切片等物品,请及时关闭恒温箱,避免恒温箱使用时间过长。

(2)使用通风橱内的二甲苯和梯度乙醇脱蜡,不得将二甲苯和梯度乙醇拿到通风橱外使用。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回复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回复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回复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Enzyme ImmunoHistoChemistry, E-IHC)是一种常用于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的方法。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采用酶标标记抗体和细胞色素底物,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与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样本处理样本处理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同时保留目标抗原的免疫原性。

1. 固定化:将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化处理有助于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结构。

最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和乙醇。

甲醛能够形成甲醛-蛋白质交联,从而固定并保持组织中的抗原。

乙醇可以用于去除水分和酮糖,提高抗体的渗透性。

2. 残胶和抗原修复:许多抗原在标本固定过程中会损失其免疫原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消化和酸碱处理等。

热处理通常使用高温蒸煮或压力加热,可使蛋白质水平解离,恢复抗原性。

酸碱处理则通过改变组织的PH值,使抗原解离。

第二步:抗体选择抗体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核心。

选择合适的抗体对于获得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

1. 一抗和二抗: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般采用间接法。

首先,使用一抗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随后,使用标记有酶的二抗来识别和结合一抗,从而可视化目标抗原。

常用的二抗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2. 选择合适的抗体:选择抗体需要考虑目标抗原的特异性和抗体的亲和性。

在选择抗体时,可以参考文献报道、试剂公司提供的抗体说明书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建议。

第三步:酶标标记酶标标记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酶标标记抗体在靶抗原区域内催化底物,从而产生特定的染色反应。

1. 酶标物质的选择:常用的酶标物质有HRP和AP。

HRPHRP常用于DAB法(diaminobenzidine)和AEC法(aminoethyl carbazole)等反应体系中,可产生棕色至棕黑色反应。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和操作步骤一、免疫组织化学原理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性物质的一种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以标记的一抗孵育标本以检测其中的抗原成分;间接法则先后加入一抗和二抗,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体以达到检测该抗原的目的,该法因二抗的放大作用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间接法常用的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BC)法和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

PAP法一抗和二抗均不标记,避免了标记过程对抗体活性的影响,但需要制备过氧化物酶的抗体,与适量过氧化物酶混合形成PAP复合物(含3个酶分子和2个抗体分子),染色时依次加入一抗、二抗、PAP复合物孵育标本,最后用H2O2和二氨基联苯(DAB)为底物显示过氧化物酶,即可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成分。

生物素为含硫的杂环单羧酸,可通过其羧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从而标记抗体和酶。

亲合素又称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有很高的亲合力,1分子亲合素可结合4分子生物素,ABC法即在此基础上建立。

ABC法与PAP法相似,一抗不标记,二抗用生物素标记,染色前按一定比例将亲和素与生物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混合,制成ABC复合物,并使亲合素分子上至少空出一个生物素结合位点。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再加入ABC复合物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进行显色。

ABC法的敏感性较PAP法更高。

图1.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原理示意图(引自八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SP法与ABC法相似,其不同于ABC法之处在于用生物学特性与亲和素相似的链亲和素标记过氧化物酶。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加入链亲和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进行显色。

与亲和素相比,链酶亲和素的结合力与亲和素相似而非特异性结合较亲和素低。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二)技术类型 1.直接法
形成抗原一抗体一酶复合物 2.间接法
形成Ag-Ab1-Ab2﹡E复合物 3.酶标抗体三步染色法 为间接法的改良法
形成Ag-Ab1-Ab2﹡E-Ab3﹡E复合物
(三)方法评价
三、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染色法
(一)原理 该技术首先用酶免疫动物,制备效价高、特
异性强的抗酶抗体(Ab3),将酶与Ab3结 合形成复合物,然后利用第二抗体(Ab2) 作桥,Ab2既可与 Ab3的Fc段结合,又可与 结合在组织抗原上的第一抗体(Ab1)的Fc 段结合,经酶催化底物的显色反应,达到对 抗原的检测。
4.APAAP法 APAAP法就是以碱性磷酸酶代替HRP建立
的碱性磷酸酶(AP)- 抗碱性磷酸酶(AAP) 法,简称APAAP法。技术要点与PAP法相似。
(三)方法评价
该技术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由于 酶不是标记在抗体上,而是经抗原(酶)抗 体反应与抗酶抗体结合,避免了酶标抗体的 缺点,提高了方法的敏感性。尤其是双桥 PAP法,是当今免疫组化技术中敏感性较高 的方法。
通过桥抗体(Ab2)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 的抗体(Ab1)与PAP复合物的抗酶抗体连 接起来Ag-Ab1-Ab2-PAP
3.双桥PAP法 该法是PAP法的改良,通过两次连接桥抗体
和PAP,形成Ag-Ab1-Ab2-PAP-Ab2PAP复合物,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结合了比 PAP法更多的酶分子,大大增强了方法的敏 感性。
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二、酶标记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法
(一)原的共价键作用将酶直接连接在抗体 (或抗抗体)上,酶标抗体(或抗抗体) 与组织内特异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 后,通过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生成不溶 性有色产物并沉淀在特定位置,达到对抗 原定性、定位、定量检测的目的。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简称IF)是两种常用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用于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检测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这两种技术都依赖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使用酶标记抗体来检测抗原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将组织切片与特定的初级抗体(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孵育,然后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接下来,将切片与带有酶标记的次级抗体(针对初级抗体的抗体)孵育。

再次洗涤后,加入酶的底物,它会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颜色沉淀,使得抗原的位置在显微镜下可见。

常用的酶包括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产生永久性的记录,因为颜色沉淀是稳定的。

免疫荧光染色则涉及使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来检测抗原。

在这个过程中,初级抗体和次级抗体都带有荧光标记。

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它们发出的荧光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颜色的荧光染料来检测多个不同的抗原,而且荧光信号通常比免疫组织化学的颜色反应更强。

两种技术都有其应用范围。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于病理学诊断,因为它可以用于存档的组织样本,并且结果可以用常规显微镜观察。

而免疫荧光染色则更适合于研究目的,特别是在活细胞成像和多标记实验中,因为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高的灵敏度。

总之,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都是强大的工具,它们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可视化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

选择哪种技术取决于实验的具体需求和可用的设备。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一、实验原理与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一)、仪器设备1. 18cm不锈钢高压锅或电炉或用微波炉.2. 水浴锅(二)、试剂1. PBS缓冲液(ph7.2―7.4):NaC137mmol/L,KCl2.7mmol/L ,Na2HPO4 4.3mmol/L, KH2PO4 1.4mmol/L. 2.0.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CB,ph6.0,1000ml):柠檬酸三钠3g,柠檬酸0.4g。

3.0.5mol/L EDTA缓冲液(ph8.0):700ml水中溶解186.1g EDTA& 8226;2H2O,用10mmol/L NaOH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4. 1mol/L的TBS缓冲液(ph8.0):在800ml水中溶解121gTris碱,用1N的HCl调至pH8.0, 加水1000ml。

5. 酶消化液:a.0.1%胰蛋白酶:用0.1%CaCl 12(ph7.8)配制。

b.0.4%胃蛋白酶液:用0.1N的HCl配制。

6. 3%甲醇―H2O2溶液:用30%H2O2和80%甲醇溶液配制7. 风裱剂:a.甘油和0.5m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等量混合 b 油和TBS(PBS)配制8.TBS/PBS PH9.0–9.5,适用于荧光纤维镜标本;ph7.0-7.4适合光学纤维标本(三)、操作流程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分钟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

a 组织芯片置于二甲苯中浸泡1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在浸泡10分钟b 无水乙醇中浸泡五分钟c 9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d 7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2、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A 抗原热修复a 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8.0)或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盖上不锈钢锅盖,但不能锁定。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的流程多聚赖氨酸溶液(Poly-L-Lysine Solution)Cat.No.: SGP8920 Size: 10mlConc.: 0.1% w/v, in water Storage: 18-26℃Thimerosal, 0.01%, added as preservative多聚赖氨酸溶液是广泛应用的组织切片与玻片黏合剂,该多聚阳离子分子与组织切片上的阴离子相互作用会产生较强的黏合力。

适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冰冻切片,细胞涂片,原位杂交等使用的玻片的防脱片处理,以防实验操作过程中组织掉片。

也可用于细胞培养,增加细胞贴壁能力。

[使用说明]免疫学操作步骤(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1.灭菌的ddH2O 1:10稀释该多聚赖氨酸溶液。

2.用之前将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放在室内,使其温度到室温18-26℃3.将玻片浸在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5分钟。

注意增加时间不会提高包被效果。

4.在60℃烘箱1小时干燥,或室温18-26℃过夜干燥待用。

[注意]1.每100mL已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包被的玻片40-90张,超过90张片子将影响其黏合力。

2.用之前的玻片必须保持清洁。

必要时用含1% HCl的70%乙醇溶液来清洗。

4.释过的多聚赖氨酸溶液要放在2-8℃,至少在3个月内是稳定的。

5.用过的稀释液要过滤,若出现浑浊或长菌要丢弃。

[订货信息]¥100 / 10ml免疫组化操作规程(一)、仪器设备1)18cm不锈钢高压锅或电炉或医用微波炉;2)水浴锅(二)、试剂1)PBS缓冲液(pH7.2~7.4):NaCl 137mmol/L,KCl 2.7mmol/L,Na2HPO4 4.3mmol/L,KH2PO4 1.4mmol/L。

2)0.01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CB,pH6.0,1000ml):柠檬酸三钠 3g,柠檬酸 0.4g。

3)0.5mol/L EDTA缓冲液(pH8.0):700ml水中溶解186.1gEDTA·2H2O,用10 mmol/L NaOH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

它可以用于研究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疾病、研究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步骤。

第一步:取材和固定免疫组织化学的第一步是从病理标本中取材。

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等。

取材时要保证样本质量和完整性,以免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取材完成后,将标本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等。

第二步:脱水和清蜡固定后的标本一般需要去除水分,并使标本透明度变佳,便于后续工作。

这一步骤主要通过脱水和清蜡来实现。

脱水是指逐渐将标本中的水分转化为有机溶剂,如乙醇。

清蜡是指将脱水后的标本置于熔化的蜡中,使蜡渗透到标本中,完成固定。

第三步:切片和贴片清蜡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一般使用切片机将标本切成5-10微米厚的切片。

切片完成后,将切片剥离并贴到载玻片上,以供后续染色使用。

第四步: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免疫组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恢复由于固定和清蜡处理导致的抗原结构的变性和损伤。

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热诱导抗原修复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高压蒸汽或微波加热来实现抗原修复。

第五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免疫组织化学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在这个步骤中,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切片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孵育,使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蛋白质结合。

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标记,如荧光素标记和酶标记等。

第六步:反应检测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需要进行反应检测来可视化标记物。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的荧光信号,也可以通过酶和底物的反应生成染色产物来观察标本中的颜色变化。

常用的反应检测方法包括酶标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等。

免疫组织化学的一般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的一般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用于研究组织中特定抗原或蛋白质表达的方法。

下面是免疫组织化学的一般步骤:
取材和固定:从感兴趣的组织或细胞中取材,常用方法包括活体组织切片或细胞培养。

然后将取得的样本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和乙醛等。

抗原解露:将固定的样本进行抗原解露处理,以增强目标抗原的可见性。

常用的解露方法包括热解露、酶解露和抗原修复等。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进行免疫染色前,需要使用适当的阻断剂或血清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

抗体染色:将适当的一抗(特异性抗体)加入样本中,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通常会在该步骤中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二抗染色:添加与一抗宿主动物种类不同的二抗(标记有特定染色剂的抗体),使其与一抗结合。

二抗的标记剂可以是酶、荧光染料或金颗粒等,用于可视化免疫反应结果。

可视化:根据标记剂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免疫反应结果进行可视化。

例如,使用底物来检测酶标记的二抗,或者直接观察荧光染料的发光信号。

染色和显微观察:在免疫反应完成后,可以对样本进行染色以增强对组织结构的观察。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技术,其操作规程的严谨性和标准化对于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份免疫组化操作规程供参考:
1. 样本处理:将组织标本固定在适当的条件下,然后进行蜡包埋并切片。

注意保护好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2. 抗原修复:对标本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或酶处理,以修复由于固定等步骤导致的抗原构象变化。

3. 抗体选择:选择适当的一抗和二抗,确保一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二抗的来源和标记物的稳定性。

4. 标本处理:将切片标本进行脱脂、脱水和透明化处理,确保标本的透明度和形态保持完好。

5. 抗体染色:将标本与一抗和二抗分别反应,通过荧光标记或酶标记来检测靶标记的位置和强度。

6. 阅读结果:采用专业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

7. 结果验证:通过对照组和阳性对照进行染色结果的验证,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

8. 结果分析:根据染色结果和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以上是一份免疫组化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室条件和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化。

希望这份规程能为从事免疫组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临床检验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流程
1.组织固定处理:首先,需要收集需要检测的组织样品,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

这个步骤常用的方法有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其中冷冻切片适用于细胞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的快速检测,而石蜡切片适用于长期保存和形态学研究。

2.抗原修饰:对于固定的组织样品,需要进行抗原的修饰处理来增强抗原的可检测性。

这通常包括蛋白酶的消化和抗原恢复等处理。

3.抗体染色: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使用特异性的一抗体来识别和检测感兴趣的蛋白质。

这些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具体选择要根据实验需求来决定。

一抗染色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其中间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辅助抗体来扩大信号。

4.信号检测:在抗体染色后,需要对信号进行检测。

这包括使用化学染色,如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辐射放射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荧光染色,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多色信号的能力。

5.显微镜观察:最后一步是对染色结果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确定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并可以进一步进行信号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

总的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定位,从而为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虽然这个技术在整个操作流程中需要一些特定的试剂和设备,但它的结果可以为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一、酶免疫染色原理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酶催化反应原理,将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抗体,并将其固定在组织上,通过显色反应,检测抗原-Ab的结合,从而对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定量及定性的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酶免疫染色原理主要包括酶促反应和免疫反应两个阶段,其中酶促反应阶段主要是抗体与酶的结合,而免疫反应阶段则是抗原-Ab的结合。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1. 组织处理:将组织样本进行固定、脱水、透明化等处理。

2. 抗原修复:采用加热或化学方法使抗原从组织中释放出来,暴露出抗原表位。

3. 阻断:加入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剂,以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4. 孵育:加入酶标抗体,在组织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5. 显色:加入底物溶液,在组织中形成有色产物,以可视化抗原-Ab 的结合。

6. 观察:观察并记录染色结果。

三、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应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包括肿瘤诊断、病原微生物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检测等方面。

通过对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近年来,该技术已逐渐向自动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可以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定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中抗原的定量检测,揭示抗原表达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标准化技术可以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未来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指标联合检测:将多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可以将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等指标联合检测,以更准确地诊断肿瘤并评估治疗效果。

2.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联合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中抗原的准确定位和定性分析,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则可以对组织中抗原进行定量分析。

酶免疫组化技术间接法实验步骤

酶免疫组化技术间接法实验步骤

酶免疫组化技术间接法实验步骤《酶免疫组化技术间接法实验步骤》酶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在酶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间接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使用一系列试剂和步骤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

以下是具体的实验步骤:1. 组织修复:将待检测的组织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进行蛋白质的修复。

这一步旨在固定组织中的蛋白质结构,使其能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甲醛、乙醛和冰乙酸等。

2.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将载玻片中的样本进行阻断处理,以避免非特异性结合。

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阻断剂,如牛血清蛋白、奶粉或胰蛋白酶等。

3. 第一次抗体与样品结合:加入特异性的一抗(第一抗体)到载玻片上,通过孵育使其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

第一抗体可以是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

4. 第二次抗体的添加:加入与第一抗体相应的二抗(第二抗体),它通常是针对第一抗体的反应型抗体。

第二抗体中有一种或多种酶的活性,比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等。

5. 酶底物的添加:加入与酶活性相应的底物,触发酶的催化活性。

比如HRP酶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会产生有颜色的产物,AP酶催化底物的磷酸化反应也会产生有颜色的产物。

产生的有色产物能够显示出目标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6. 显色和染色: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组织样本,或者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有荧光的产物。

此外,可以将载玻片进行透明化处理,然后进行染色以加强所得结果的可视性。

7. 分析和图片记录:根据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如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记录实验结果的图像。

通过上述实验步骤,酶免疫组化技术间接法可以准确、灵敏地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和操作步骤一、免疫组织化学原理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性物质的一种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以标记的一抗孵育标本以检测其中的抗原成分;间接法则先后加入一抗和二抗,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体以达到检测该抗原的目的,该法因二抗的放大作用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间接法常用的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BC)法和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

PAP法一抗和二抗均不标记,避免了标记过程对抗体活性的影响,但需要制备过氧化物酶的抗体,与适量过氧化物酶混合形成PAP复合物(含3个酶分子和2个抗体分子),染色时依次加入一抗、二抗、PAP 复合物孵育标本,最后用H2O2和二氨基联苯(DAB)为底物显示过氧化物酶,即可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成分。

生物素为含硫的杂环单羧酸,可通过其羧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从而标记抗体和酶。

亲合素又称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有很高的亲合力,1分子亲合素可结合4分子生物素,ABC法即在此基础上建立。

ABC法与PAP法相似,一抗不标记,二抗用生物素标记,染色前按一定比例将亲和素与生物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混合,制成ABC复合物,并使亲合素分子上至少空出一个生物素结合位点。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再加入ABC复合物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 进行显色。

ABC法的敏感性较PAP法更高。

图1.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原理示意图(引自八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SP 法与ABC 法相似,其不同于ABC 法之处在于用生物学特性与亲和素相似的链亲和素标记过氧化物酶。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加入链亲和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 进行显色。

与亲和素相比,链酶亲和素的结合力与亲和素相似而非特异性结合较亲和素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操作程序
一、取样和固定
1. 从动物或人体组织中取得所需样本,并尽快进行处理,以避免样本的降解。

2. 将样本放入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包括4%的中性缓冲甲醛和70%的乙醇。

固定时间视样本大小和类型而定,通常为24小时。

二、包埋和切片
1. 固定后,将样本从固定液中取出,进行脱水。

脱水过程中,需逐渐用浓度递增的乙醇替换固定液,使组织逐渐脱水。

2. 在脱水完成后,将样本置于透明剂(如苯胶)中浸泡,使其透明化。

3. 将透明化后的样本置于熔蜡中,使其浸透于蜡中。

4. 将浸透于蜡中的样本置于组织芯片中,使其与蜡块紧密结合。

5. 利用组织切片机将蜡块切割成薄片,厚度通常为3-5微米。

三、抗原修复和抗体染色
1. 将蜡块上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抗原修复。

抗原修复可以通过热解蜡或酶解蜡来完成。

2. 在抗原修复完成后,使用PBS(磷酸缓冲盐溶液)或TBST(三丁基甲酸盐缓冲盐溶液)进行洗涤,去除残留的蜡块和其他污染物。

3. 在洗涤完成后,将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与待测蛋白质发生特异性反应。

抗体可以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4. 将载玻片置于湿润箱中,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抗体与待测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反应时间视抗体和待测蛋白质的特异性而定,通常为1-2小时。

四、酶标记和显色
1. 在抗体与待测蛋白质的结合反应完成后,进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2. 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或多抗,与第一次结合的抗体发生反应。

常用的酶标记物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3. 经过二次抗体的结合反应后,进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4. 加入显色底物,使酶标记物发生显色反应。

常用的显色底物有DAB(二氨基联苯胺)和BCIP/NBT(硝基蓝四唑/硝基蓝硝酮)。

五、结果分析和观察
1. 经过显色反应后,用清水冲洗载玻片,停止显色反应。

2. 将载玻片进行脱水,并用透明剂进行封片。

3. 使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下的切片,观察待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和定位。

根据显色结果和组织结构,进行结果分析。

以上为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操作程序。

通过取样和固定、包埋和切片、抗原修复和抗体染色、酶标记和显色以及结果分析和观察等
步骤,可以实现对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